世代懺悔錄:香港前途考古札記
70 subscribers
453 photos
349 links
2047前夕,探討英美卸責、中共走數與港人自賣的故事。盼後人引以為鑑、好自為之。
Download Telegram
#香港未曾殖民地 #立法機關的歷史

立法會網站(2014年2月14日):
//香港自1841年1月26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是英國的殖民地,其首份憲法是由維多利亞女皇以《英皇制誥》形式頒布,名為《香港殖民地憲章》,並於1843年6月26日在總督府公布。該憲章批准成立立法局,並授權"在任的總督......在取得立法局的意見後......制定及通過為維持香港的和平、秩序及良好管治......而不時需要的所有法律及條例。"。於1888年頒布取代1843年憲章的《英皇制誥》,其文本於"的意見"之後加入"及同意"等重要字眼。

香港由1997年7月1日起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於同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基本法》"),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立法權,而立法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

翻查Internet Archive紀錄,以上描述到2021年11月底還在,今年初立法會網站改版就消失了。新版改正為:

//1843年6月26日,維多利亞女皇在總督府公布《英皇制誥》的憲章。該憲章批准成立立法局,並授權"在任的總督......在取得立法局的意見後......制定及通過為維持香港的和平、秩序及良好管治......而不時需要的所有法律及條例。"。於1888年頒布取代1843年憲章的《英皇制誥》,其文本於"的意見"之後加入"及同意"等重要字眼…[下同]//

source: 舊版 bit.ly/39DR6X3 ;新版 bit.ly/3yb6540

#定例局 #立法局 #立法會 #英皇制誥 #香港殖民地憲章 #基本法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圖:Internet Archive、香港歷史系列
#回帶 #香港未曾殖民地 #主權從沒有丟失
#新華社(1982):中國關於收回整個香港地區主權的立場是明確的,眾所周知的。

1982年9月,英首相戴卓爾夫人訪京見中共領導人談香港前途,會談閉門進行,但總理趙紫陽見記者卻笑笑口爆一句「收回主權」使乜驚。當時坊間早有各種傳聞,這是官方首度公開承認,港股隨即下瀉。然而不少本地精英仍抱樂觀態度認為至少有得傾,相信主權最終口數口賠,香港可維持英治現狀。

TVB 1982年香港大事回顧:
//戴卓爾夫人和中國總理趙紫陽進行第二次會談,港督尤德爵士坐在戴卓爾夫人左邊,戴卓爾夫人右邊是英國駐北京大使柯利達。會談前,趙紫陽主動向香港記者發表有關香港前途的說話。

趙紫陽:「你們是香港來的多還是英國多?我看香港不必為前途擔心。」
記者:「為甚麼?」
趙:「為甚麼要擔心呢?(旁人:他們擔心主權問題。)主權問題…當然中國是要收回的,但我看主權問題並不影響香港繁榮穩定。」
記:「為甚麼…管理權怎麼樣?」
趙:「中國如果收回主權,定會採取一系列幫助香港繁榮穩定政策措施。」

趙紫陽這幾句話說完後,當天香港恆生指數下跌25點。

後來中英雙方發表聲明,說兩國領導人在友好氣氛下就香港前途進行深入討論。但多方面消息都說中英有很大分歧。聲明發表當日,新華社另發一段稿表明立場…//

全文 goo.gl/GS4KDh

#前途談判序幕 #九七問題 #尤德 #柯利達 #主權爭議 #維持現狀 #恆生指數 #不平等條約 #條約有效論 #收回香港 #收回主權 #戴卓爾夫人 #趙紫陽 #鄧小平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經典回帶
全國人大前常委、立法會前主席 #范徐麗泰 至理名言:
「香港人應該對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政制有基本上的了解…以便日後能夠作出適合香港社會政制的建議…如果犧牲香港人的自由,則香港社會繁榮安定的目的,必難達到。」[立法局會議過程正式紀錄(1984年3月14日)]

當時香港前途談判邁向尾聲,港府提出代議政制改革,公民教育、政治教育突然受各方重視。被英方賞識的新任議員范徐麗泰,在立法局3月辯論「羅保動議」時借機談教育,主張專上學院要設立「政制比較」科推動參政意識,讓青年人選擇適當制度,又強調若無自由,香港繁榮亦將變成泡影。翌年教育署即推出公民教育指引,卻被批評以道德教育和社會控制淡化政治意識。

全文 bit.ly/2Jem8al

#前途談判尾聲 #羅保動議 #代議政制白皮書 #教育署 #公民教育指引 #公民教育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話說昔日港府推行英式教育,學生毋須強迫親英,但潛移默化使不少人嚮往英國傳統,更樂於加入殖民地管治體制,連左派都自認西化。學校要求學生放眼世界,同時幾乎完全忽視本土歷史文化。

TVB 香港:一個年代的終結—香港人(1997年6月):
//楊鐵樑(前首席大法官):「我是較西化的中國人,頗喜歡英國人的中國人。」

程介南(前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可能我們是中華民族裡面最西化的人。」

英國當初不想在香港設立大學,因為在其他殖民地的大學曾經成為培植民族主義、反對殖民地管治的地方。不過港大培訓出來的香港人,不少都受英國倚重,成為管治架構一份子。

黃麗松(前香港大學校長):「打仗前大學最大目標是訓練一班人,第一可以做政府工,第二是教書。」

英國多年在港推行英式教育系統,學生毋須接受任何教條主義,但潛移默化之下都會變得很西化。

梁植穎(英皇書院校長):「英式教育下,學生能接觸外國文化,了解外國民主進程,學生知道和中國比較時,中國可能積弱太久,引用外國民主進程才可使中國強大。」

過去幾十年,香港大部份學生用英文教科書。歷史科課程設計,希望令學生有廣闊世界觀。初中歷史課程由歐洲文明開始,對香港歷史就幾乎不提。不過學生就認為這安排是理所當然。

學生A:「或者香港可能地方細呢,所以無乜歷史讀囉。」
學生B:「我哋喺香港居住可以比較了解佢,唔需要再喺堂上再學咁多…」
記者:「你係咪真係好熟悉香港歷史先?」
學生B:「你講,你問我答。」
記者:「香港幾時開埠吖?」
學生B:「…不知道。」//

全文 bit.ly/3yz3XU5
九七前夕,本地左派程介南憶述殖民暴政:「當時(培僑)校長被遞解出境,因為圖書館有數本《紅旗飄飄》,就是當時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時的回憶錄。」

英治時期香港,政府防左剔右,有左派校長遭遞解出境。但隨前途談判大局既定,政治氣候開始轉變。臨近九七,學校課程開始變革,由代議政制公民教育到推銷基本法宣揚國民意識,要加速進行再政治化。

無綫新聞 香港:一個年代的終結—香港人(1997年6月):
//其實過往亦曾經有學校提倡愛國思想。1932年,民生書院的師生,為表示對日本侵佔中國東三省不滿,在校內進行象徵式軍訓。

黃麗松(前香港大學校長):「我們每個禮拜有兩次至三次軍訓,上完課堂四時到操場,就穿著白褲和藍色中山裝,抬著木槍接受軍訓。幾個禮拜後,九龍城警署那Inspector叫我們停止,不准我們做。」

1952年,政府修改教育條例,列明敬禮、歌曲、舞蹈、口號、校服、旗幟等,帶有政治性的,均屬違法。

1957年,培僑中學校長杜伯奎被港府遞解出境,理由是校內有煽動性政治書籍。

程介南(前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校長被香港政府政治部,天剛亮時衝入學校,捉了出去。」

1980年代之後,政治氣候轉變,雖然教育條例中,管制學校進行政治活一項仍然存在,但好像培僑中學這樣的升旗活動,並無受任何干預。

1980年代前,經濟及公共事務科著重教學生做個好公民。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達成協議,教育署修訂課程,加入有關中英聯合聲明及香港前途部份,同時增加解釋政府的制度,尤其是代議政制、民主自由以及立法原則方面。

政府去年撥款八百萬推廣基本法,前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程介南說,三年前他已提議政府要這樣做。

程介南:「前時官方的答案是,我們這個政府,是沒有責任用納稅人的錢去推廣另一個政府的憲制文件。」

終於在殖民統治快要結束時,香港政府才主動推廣基本法,要全港官校校長及教師投入。

程介南:「潘先生,你是甚麼人?」「香港人。」
程介南:「李校長,你是甚麼人?」「南海人,哈哈哈…」
「我是中國人。」「香港永久居民。」
程介南:「我們在學校近千人都是這樣討論,他們說,我是好人、我是地球人。沒有問題,讓大家討論一下。」//

全文 bit.ly/3I1efzg
#九七前夕港人心態
九七來臨,官方推再政治化社會工程。昔日逃港難民與抗英鄉民後代,除了少數堅持表態抗衡,大多數人都以迴避政治、專心賺錢來適應自保。

無綫新聞 香港:一個年代的終結—香港人(1997年6月):
//[政府宣傳聲帶]「中國人刻苦耐勞,無論環境點差,都會處之泰然。呢種美德,係第二個國家少見嘅。」

1950年代,大批內地人湧入香港,政府提供福利很有限,市民要靠自己努力,才能使生活得保障,香港政府也對這精神引以為榮。

周永新(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殖民地那港督又不是你選的,唯一可以想就是改善自己生活,要改善生活就是賺錢。」

英國在香港施政方針之一,就是要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

[政府宣傳片]「你看他們在華富邨的新居多整齊,小朋友現在可舒舒服服地做功課,還可以在騎樓種花,一家人安安樂樂地過日子。」

殖民政府的心態,是希望香港人少搞政治。

楊鐵樑(前首席大法官):「一問就有麻煩了。總之我做管的,管得你好好的,你可以安安樂樂。」

其實香港人亦有過一段反抗英國人的日子。英國在99年前接管新界時,曾遇到本地原居民武裝反抗,但抗英行動連一個月都維持不到。新界人臣服於英國管治,港府也處處表現出照顧新界人利益。

張人龍(前新界鄉議局主席):「香港人寧願在殖民地管治下生活,因為至少家庭幸福,生活又安定,又無暴政。」

15年前港督麥理浩來新界巡視,在上水一所中學裡種植了一棵白果樹苗,白果樹和年青一代新界人一樣,在殖民地氣候下成長。新一代對當年原居民抵抗英國人入侵歷史,並非人人記得。

學生A:「如果有選擇,我希望英國人繼續統治我們。」
學生B:「本身都不想回歸。」
學生C:「就是不想認同是中國人,才稱自己是香港人,感到有點高人一等。」

1989年中國民主運動,曾經對香港造成一次心理衝擊。香港出現信心危機,很多人申請移民。六四後,中國繼續改革開放,港人又適應過來,工商界繼續在中國國內投資。中港之間,除了經濟關係愈來愈密切之外,香港愈來愈多小市民到國內買屋,有些甚至在大陸娶妻,生兒育女。

市民A:「[九七]這事實一定要來,我們都要接受現實,你看經濟多繁榮,股票又狂升啦,大家好像對以往看法改變了。」
市民B:「我們只不過是小市民吧,很多事都不到我們作主的,是嗎?」

適應環境,接受環境,似乎是百多年殖民統治下香港人的特色。//

全文 bit.ly/3OTzDZy
#倪匡 #前人提點到盡 #是我們未爭氣

「香港人『叻』是沒有共產黨時,有就不那麼『叻』了。」
bit.ly/3M0EC8Z

「過去幾年大家有幻想,以為接受共產黨統治不是壞透的事。因為過去幾年共產黨給人假象很進步、很開放、一直努力改革想中國好,結果現在假面具完全撕掉下來。」
bit.ly/2RBOpYs

「現在是人性醜惡與美善決鬥的時候,香港人現在都站在光明一面,問題是如何堅持下去。」
bit.ly/2IX1jvY

「香港商人不應為賺錢造成中國貪污,因中國貪污造成學運,因中國學運造成天安門死傷無數。」
bit.ly/3nFOivy

「香港在2944日後是個巨大難民營,人人都有資格尋求政治庇護,因為都支持過反革命暴動。」
bit.ly/2Xzgxkk

#今夜不設防 #亞洲電視 #八九民運 #六四 #六四屠殺 黃霑 #蔡瀾 #趙汝強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圖:亞視節目《今夜不設防》
#買島建港論前世今生
#倪匡:「現在要求三百多萬人去英國本土,這不可能。但英國有個島在南美洲,那島很大,只有幾百居民很浪費,給香港人住有何不可?港人喜歡去才去,若有二百萬,過幾十年就是另一個香港。」

坊間再傳1989年倪匡建議港人買島自救言論,認為獨具創見。其實有關構想早在1970年代中已被提出,到中英談判時又有人奮筆疾書呼籲過。隨後六四引發港人信心危機,各種前途方案活躍於市面,買島自救論亦受各方注目,本地商家和西方政策顧問曾異口同聲說可行,港媒更曾派人實地考察報道,但最後與其他更溫和方案一樣不了了之。下面簡列我們以往分享過材料,方便各位參考。

1) 《信報》林行止(1976):漂泊寄居等運到,不如決心買個島
那些年毛澤東逝世,鄧小平尚未復出,更未有「港人治港」之說,林行止提議港人考慮在美國買島重生,好過漂泊寄居等運到。看似天馬行空想法,反映香港經濟規模已達世界級水平。

2) 傳媒人雷健(1984):找尋一個新地方,建設一個新香港
1984年初,英外相賀維訪京宣佈英國全面撤出香港前夕,昔日中共幹部、資深傳媒人雷健編撰小冊子呼籲港人為前途奮鬥,爭取英國協助買島自救,用三百億港元外儲做基金,在國際保證和自由法制保證下,覓英國託管地開發初期基礎設施,再組織自願離去的人到「新香港」奮鬥。

3) 名作家倪匡(1989):或做順民,或起革命
1989年6月中,「三大才子」黃霑、倪匡、蔡瀾暢論六四後局勢,認為港人對中共開明幻想破滅,若無法變做順民,要不移居福克蘭,要不等待全球華人起革命。

4) 鄭經翰、黎智英等(1989):居英權擴充版,買島重建新香港
六四後為堵人才外流,工商專業人士鄭經翰、黎智英、梁智鴻、梁伯韜、香樹輝、袁天凡等自掏腰包以外判方式策動群眾爭取居英權,又建議在澳洲買地建設「新香港」。

5) 政策顧問Douglas Mason(1989):蘇格蘭西岸可建西方之珠
1989年六四屠殺後,部份西方國家視港人為難民。有蘇格蘭政策顧問指英國對香港有道義上責任,提議安排港人到蘇格蘭西岸重建新香港,解決九七危機。

詳細資料及連結 bit.ly/3bCv9YK
#冷門系列 #香港托派 #社運老兵
左翼人士林致良透露,香港托派老前輩向青病逝。向青在1952年初中共大搜捕托派時逃港,曾與老托派樓國華、王凡西積極介入火紅年代青年激進化運動,影響包括吳仲賢、岑建勳等好些無政府主義青年接受托派思想,向青本人更加入青年自創組織革命馬克思主義同盟(革馬盟),且極力主張當時老托派革命共產黨與革馬盟統一,但是爭取不果。他在革馬盟分裂後參與成立新苗社,關注香港民主前途與國際事務,當時活躍成員包括劉宇凡(區龍宇)。

那邊廂,好些昔日革馬盟成員如梁耀忠和長毛梁國雄也另組四五行動,在聲援八九民運期間,多次抗議大台支聯會不信任群眾。

當年向青在新苗社刊物撰文,一直以「進步觀點」批評香港主流民主派過於妥協,對時局抱不設實際幻想,以下摘錄文章是明顯例子。

//六四大屠殺之後,港人深刻感覺到無法接受北京代理人的統治…在這樣的形勢下,新香港聯盟拋出那個明目張膽地反民主、反進步的「一會兩局」方案…香港許多民主派的頭面人物的反應,竟不是…抗爭,而是把原先已經很不徹底的一九零人方案修改為更低一級的「四四二」方案…只要求十分之四直接普選,其餘十分之四功能選舉,十分之二區域組織選舉。這要求比行政局和立法局議員的「兩局共識」都比不上了。據說,個人常常練習倒退行動,對於健康大有裨益。我不知道這些民主派名流是否新近發現了,倒退行動對於政治組織也大有裨益…

迫使香港政府在最近二十年內採取比較開明的政策的種種特殊條件,在九七以後根本不再存在…一切只能靠中共和香港的官僚以及香港的資產階級大發慈悲了…現在,以中產階級為領導的民主派,已經在基本法的決定關頭暴露出軟弱無能的本性,香港的民主前途就要看能否出現一個強有力的堅決的民主派了…//

後記:革命人士入建制爭議

新苗社後來變成政團先驅社,因派林致良參選立法局受四五行動抨擊。先驅社在九七前後派員參選都落敗,反而曾活躍於革馬盟、四五行動的梁耀忠和長毛卻先後成功加入議會。據《香港01》專訪,曾參加革馬盟、與長毛份屬好友的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在2000年曾撰文批評長毛參選立法會,說他「放棄革命,走入建制是一種墮落」,又說:「你點會著住捷•古華拉入議會?捷•古華拉最憎議會」,二人自此交惡。

足本圖文 bit.ly/3AIf5PD

圖:林致良Facebook、香港01
#貼文預告 #當年今日 #唔好搞我個仔
2012年7月,特區政府換班,坊間爆出官方資助教學手冊惹火內容,好些本來沉默家長驚覺問題埋身,9萬人遊行反對中小學開展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創九七後單一議題遊行人數新高。

國教指引始作俑者專責委員會主席 #李焯芬 說,日後若有洗腦會毫不猶豫譴責政府;教育局局長 #吳克儉 亦說,若教材有洗腦成份會自己譴責自己。

圖: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2013)《爸爸媽媽上戰場》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唔好搞我個仔10年祭:中學生崛起
特首曾蔭權管治末年,港府以半圍內諮詢火速推動國民教育必修課程,一班中學生趁暑假聯同多個泛民政黨、大專學生會與民間團體遊行抗議。

▍創意推議題,網上初動員

2011年5月底,來自東九龍匯基書院的師兄弟林朗彥與黃之鋒,邀網上組織九十後動員負責人高中生鍾曉晴一起成立聯盟,以既學生又公民身份表達反對增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聲音,打破當局半圍內諮詢怪圈。起初主要理據是浪費課堂時間、加重學生負擔及管制學生思想空間。

2011年6月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上,多個團體說擔心評核標準會造成互相監視舉報,當局重申會聽意見;學民黃之鋒則舉牌高呼「我要思考,不要洗腦」,呼籲市民七一上街。其組織連日收集千多簽名,初試網上與街上動員。《信報》紀曉風專欄大讚,後生比老一輩更會包裝議題。

隨著暑假來臨,強調學生是公民、必須參與政策諮詢的學民思潮接連發起一人一電郵聯署信、報章登報聯署及遊行要求撤回國教科。學民動員821遊行,由拍片、記者會到出發當日,獲二十多泛民政黨及民間團體參與支持,但當時實際遊行隊伍僅200多人。

諮詢期結束,當局既無正式公佈跟進結果,接獲千份意見書亦從未曝光,特首施政報告只拋出「學界大都認同國民教育科」虛話。

▍聯盟變合併,黃之鋒成名

2012年初,學民思潮宣佈轉變策略重組第二波運動,打算透過參與最受傳媒關注政治事件,即當時特首選舉與民間白票運動,借鎂光燈引入本身議程。與此同時,組織刪去「聯盟」名稱,直接叫「學民思潮」。

學民始創人鍾曉晴憶述,當初她與「九十後動員」成員跟黃之鋒合作組聯盟,對方承諾主要目的是煞停國教科。到2012年黃提出轉變策略刪聯盟名稱,她反建議先解散聯盟再用新組織名義進行,但不被接納。由於這分歧,她後來退出了學民思潮。

4月30日,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接納課程發展議會修訂中小學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原諮詢稿建議小學與中學的開科死線變成三年,當局又向每間學校發放一筆過53萬開科津貼。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主席李焯芬後來補充,如果三年後有學校不跟隨指引開科,當局會通過視學制度要求校方糾正,十年後或建立中央式課程設計。

學民思潮聯同教協、學聯、民主黨、公民黨、工黨等團體發起「513撤回國民教育課程大遊行」。起初預計500人參加,最後只有100多人。但傳媒訪問令召集人黃之鋒在網上成名,學民專頁點擊率亦急升。

足本圖文 bit.ly/3oO15wx
#反殖學生機場抗英40年
1982年9月,#戴卓爾夫人 訪京與 #鄧小平#香港前途,其後訪港遭進步大專生隔空抗議。昔日 #中大學生報 總編 #羅永生,多年後憶述抗議行動背後想法,最重要基礎是中共對台 #和平統一 政策:

「當時民主回歸論有五點:第一是反殖正義論,當天我去機場示威反對三條不平等條約…第二是民族感情論,身為中國人,香港是中國領土,怎不支持回歸?第三是不可避免論…一國兩制已定,能做唯一是民主回歸,用民主補足或做屏障。第四個是歷史契機論,把壞事看為好事…利用契機促進民主改革。最後如何guarantee事情work到不會食言?就有第五個示範單位論。一國兩制不單實行在港,更要給台灣看,是台灣統一大業…一國兩制是要sell俾台灣,所以香港不會死,台灣take呢度做示範單位。從國際地緣政治找到ground喎,找到不是叫保證的保證,但好obvious,邊個夠膽講唔係先?」

全文 goo.gl/mySh5r

#民主回歸 #民族主義 #不平等條約 #一國兩制 #示範單位 #台灣政策 #地緣政治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唔好搞我個仔10年祭:學民疾呼反染紅
黃之鋒(學民思潮召集人):「我覺得在現在政府硬推國民教育情況下,一定要令學民思潮知名度提高去令政府更關注,否則很難可找到一線生機。」

▍接棒愛國民主,反對北京干預

2012年4月中,傳媒爆料教育局請直屬國家教育部人員製作國教科教材給本港小學試教。4月尾當局公佈課程指引修訂,教協理事韓連山率先用「染紅」形容國教政策,學民思潮在其遊行中採用了這詞,經黃之鋒訪問片廣傳,再變成呼籲大眾七一上街主題。

在中港矛盾愈趨激烈年代,學民思潮一如大部分民主派支持者,一邊高舉反染紅、反對中央介入香港教育旗號,另一邊又擔當愛國民主合流接棒者,包括透過六四晚會後自設討論會聚集志同道合。本地團體辦遊行聲討李旺陽被自殺事件,學民亦參與發起。

學民思潮在僅有兩制空間以「拒絕遺忘」、「還我真相」、「向冷漠說不」等口號介入中國政治事務,另方面又挪用六四符號呼籲大眾七一往中聯辦抗議北京染紅香港教育,認為兩者並行不悖。

//【倒數一天!七一維園見!遊行終點中聯辦!尋找八九年的一百萬人!】//

政壇元李鵬飛在港台訪問黃之鋒時,形容學民眾子是華叔接班人:「司徒華最擔心沒有接班人,你們如此熱情,為香港的社會公義、公平努力,相信他泉下有知,也會很安慰。」

▍「去中聯辦都可以和平」

七一前夕,有學民成員因為參與社民連示威中椒,組織發表聲明澄清他們絕無激烈行動,又呼籲更多成年人和社運人士加入其「七一終點中聯辦」隊伍,形容人數就是最大的武器。

相比社民連示威,學民思潮要進行是正式向警方申請的七一遊行後加場,由民陣遊行終點金鐘政總行到西環中聯辦。

黃之鋒:「因為過去前往中聯辦都只有那幾百人,可能只得社民連或人民力量的活動,但其實學民思潮這次就是想突破過往慣例,告訴人們,其實去中聯辦一樣可以是和平的遊行,不需要有那麼多警民衝突。」

黎文洛(學民成員):「其實我們學民思潮過去那麼多行動,都想讓公眾知道,我們不是單靠所謂衝擊,甚至是一些所謂被人標籤了的暴力行為,希望真的以理去說服人。還有,我們覺得中學生其實有能力去影響政府的施政,用各種方式,不是單單如交意見書這麼簡單。」

2012年七一,民陣稱有超過40萬人上街,學民呼籲市民接力行到中聯辦,未見升級之效。反而傳媒揭發當局資助團體向學校派發惹火國教手冊,卻成功令民間反國教運動邁向高峰。

足本 bit.ly/3oO15wx

圖:未夠秤(2014)
#唔好搞我個仔10年祭:「進步無私團結」手冊引家長上街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陳惜姿(2012)://「國民教育去年來勢洶洶,我最初隔岸觀火—相信香港政府不會太過分,相信教師組織會撐着…本來,我們都打算做旁觀者,讓教師和學生組織出力,抗衡整個課程…但…《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一出,叫人嘩然…香港人本來已習慣被溫水煮蛙。但你忽然把火弄大了,水都快沸騰了,你叫我們怎不彈起來?//

2012年7月初,傳媒揭發教育局資助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向學校派發惹火國教手冊,形容執政集團「進步、無私與團結」,美國制度則是「政黨惡鬥,人民當災」,結果成功引發學生家長出來抗議。

7月7日,一群爸爸媽媽在社交網站成立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僅兩星期聚眾過千人籌集12萬在三份報章登報聯署,促請政府先喝停再諮詢。聲明說,他們身為家長最初隔岸觀火,但公帑贊助的教學手冊令他們驚覺當局所推國民教育可偏頗至此。他們除了要求政府暫緩國教撤回指引,還要求當局公開交待撥款資助外判團體寫教材帳目與審批準則。家長組強調,會約見教育局和各辦學團體,持續監察其國教方針。據報道,家長組起初有考慮自行出版國民教育教材來,但如何以巷戰方式推行抵抗則未見具體想法。

明報(2012年7月15日):
//教育學院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梁恩榮表示,早前關注組曾與他接觸,對方邀請他出任民間教材顧問,但目前仍等待教育局釐清學科概念及課程內容。他認為,無任何爭議議題不可放入教材當中,以培訓學生批判思考。他重申公民教育不應被國民教育取代,避免學生只認同一種個人身分。據了解,關注組計劃廣邀大專學者及教師自編民間教材,分為初小、高小及初中3個階段,預算每本教材需約100萬元,即合共要籌募300萬元經費。面對國民教育事在必行,教協會長馮偉華表示…教育局必須做好把關,審批由局方資助出版的國民教育教材…他說…會繼續要求政府撤回課程指引,重新諮詢,否則不排除有教師會罷教。//

正當家長動員得如火如荼,學生忙於狙擊教育局長,坊間再爆出工聯會屬會創立愛國小學活動「國民小先鋒」之爭議,天主教學校又被揭與其背後人物合作,使用「洗腦」教材。那邊廂,新任局長吳克儉秘密訪京後,接連採取棄車保帥策略,與教學手冊及外判國教團體割蓆。

隨著家長反對加劇,被揭採用「洗腦」教材的天主教香港教區與好些教育辦學團體都宣佈暫緩推行國民教育,傾向自行編製教材。

足本 bit.ly/3oO15wx
[ #IG精選:李少光與香港前途 ]
入境處出身的前保安局局長李少光逝世,他在2003年接替葉劉淑儀做局長,任內曾拒前學運領袖王丹入境出席支聯會司徒華喪禮,又在反財政預算案遊行後發表「胡椒射天論」。退休後,李少光曾任港區人大、滙豐(中國)及鷹君集團非執董,又做過「深圳李嘉誠」政協黃楚標在DBC及大灣區航空的董事班底。李少光曾於2015年批評示威活動「益咗大賊」,在2016年形容旺角騷亂青年像禽獸,並指前途自決「死路一條」,泛民或明或暗支持是想全取溫和與激進兩邊選票。

經濟日報(2016年5月5日):
//對於近期本港前途自決的倡議,李少光形容說法屬「死路一條」,因為香港沒有獨立的法律及政治基礎,而從實際去看,香港不能離開內地的支持,包括食水供應及經濟等,認為應該嚴加譴責有關倡議…他認為,有泛民人士或明或暗支持港獨涉有政治考慮,同時爭取溫和與激進人士支持,「想兩邊都殺晒」。他形容這個做法危險。//

無綫新聞(2016年5月5日):
//李少光(前保安局局長):「港獨是破壞我們的一國兩制,從政治角度來看影響更大,第一,會破壞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的互信,第二,一定會令香港撕裂社會更分裂。泛民或明或暗支持(港獨),都有些政治考慮,又鼓勵同路人或黨外年青一輩支持(港獨),我想他們看到有政治考慮,想兩面都取(選票),溫和泛民、激進都想取他們選票,我覺得這個策略是非常危險。」//

香港01(2017年5月4日):
//翻查資料,回歸後,各任入境處處長卸任後,都找到他們在官場上的「第二春」,如升任保安局局長、出任廉政專員等,當中李少光更「北進」成為港區人大代表。有紀律部隊中人分析,入境處處長卸任後官運更亨通,箇中有3大關鍵因素,包括仕途上一直有較多機會與內地接觸並得信任、葉劉淑儀帶挈,以及政府內部有平衡警隊勢力的想法…

葉劉淑儀於回歸前已是入境處處長…在她治下的保安局,也積極培養入境處的「新秀」…往後的保安局局長也均是她過往的下屬,包括李少光及黎棟國…

有資深紀律部隊長官透露,高官問責制推行以來,保安局局長都由前入境處處長出任,至本屆政府,才僅由前警務處副處長(管理)李家超任副局長,用意便是在於平衡勢力,以免其他紀律部隊會不滿資源分配傾斜向警隊//

2017年特首選舉,李少光是少數堅持提名葉劉淑儀角逐的港區人大選委,對其未能入閘表示可惜。

足本 bit.ly/3w3xkvL
#唔好搞我個仔10年祭:最後一擊第一集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黎佩盈:
//當七月中旬黃之鋒和教協分別向家長組提出要搞遊行時,我們還反建議不如遲一點再說。「嘩,七月底已經要遊行,那八月做甚麼呢?」我問。電話的另一方沒發聲,那正是當時漸露頭角的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想他必定覺得這師奶很煩。後來我們明白,眾多反國教的團體原來已經連線,729遊行是事在必行的了,獨欠家長。我們沒有推搪的理由,聯署未完,便又一頭栽進遊行籌備工作中。//

2012年7月22日,家長組與學民思潮、教協等多個團體成立「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宣佈將在7月29日舉行大遊行。遊行牽頭團體學民思潮強調,此舉可能是反國教運動最後一擊,呼籲市民總動員參加。

蘋果日報(2012年7月18日):
//由中學生掀起的撤回國民教育科浪潮,已推廣至家長及專業人士,家長團體發動報章聯署喝停國民教育;也有人創作「請假紙」,要求校方讓學生避上國民教育科。教育局認為學校應要和家長保持溝通,了解學校設立國民教育科的政策。學民思潮計劃7月29日萬人大遊行,爭取開學前撤回國民教育科…強調「是次遊行可能是整個反洗腦運動的最後一擊,呼籲各位市民務必參與其中,缺一不可!」//

大遊行前夕,本來不傾向撤科的老牌泛民民主黨透過民調探測坊間脈搏,結果顯示逾五成人贊成撤銷國教科。

蘋果日報(2012年7月28日):
//據民主黨在日前、即23至26日向556人進行的調查顯示,56.5%受訪者認同國民教育是洗腦工程,認為不是的只有27.7%;同時有55.2%受訪者贊成撤銷國民教育科,不贊成的只有27.9%,可見坊間反洗腦者眾。//

甚至官校教師組織都開腔要求暫緩推行國教。這情況下,政府高官及行會成員接連出言降溫。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說,若國教科教材有洗腦成分,他會自己譴責自己。

那邊廂,建制龍頭民建聯譚耀宗說不怕國教爭議影響立法會選情;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則建議將國教開展期延長至5年,又說選舉後其智庫將自製全面客觀教材。國教指引始作俑者專責委員會主席李焯芬亦揚言,日後若有洗腦會「毫不猶豫譴責政府」。

足本 bit.ly/3oO15wx
#大限啟示錄:九七前夕,耶教領袖自籌國慶
主權移交前夕,不少社會團體陸續表態為九七謀定位。有德高望重耶教領袖携手籌辦國慶活動表達身份認同,遭信眾質疑轉軚;有耶教背景社會賢達為半官方青年統戰活動贈慶,引導青年人避談六四感受,被指報喜多過報憂。負責人回應說,無論批判與否,最緊要關心中國。

鏗鏘集 九七倒數:每當變幻時(1996年8月4日):
//劉家傑(主持):近數月來,各類團體打響鑼鼓,趕在餘下的三百多日內表明心迹,甚至試圖改造香港人適應新環境。

四十七位基督教領袖四月底發起辦今年十一國慶,他們全是教會內舉足輕重的人物,包括台上的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余達心牧師、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總幹事翁偉業、中大崇基神學院長以及「港人救港」爭取居英權運動的盧龍光牧師。

盧龍光還打算以基督教協進會的身份加入特區推選委員會,由基督徒發起的「國慶事件」因而添上政治色彩,惹起激烈辯論。

基督徒A:「香港人對主權回歸有很多擔憂,要關心的事很多,包括政制發展,為何那麼多事不做,要把那事放在首位呢?」

基督徒B:「我無法接受基督徒去推介一個無神論的中國共產政權,我願為國家犧牲,但不願慶祝這政權誕生。」

基督徒C:「我們很擔心,港人看見基督教界在這件事上轉軚、跌倒。」

盧龍光(中大崇基神學院長):「小市民可以和政府保持距離,但社會當中有些是領袖,和政府有很多交往,這些人便要有所調整。基督教辦的學校如何?接受政府津貼的學校又如何?教會作為社會上的一個組織,很難與政府完全無關,除非你願意放棄今日在社會上所做的一切。」

余達心(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我找誰保護我?我是找中華人民共和國來幫我出頭,這是很具體的現實。我們決定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我們的國家,如果要找一天來代表這種身份,我們覺得十月一日是最適當的日子。」

香港青年協會上月推出「回歸路上」青年計劃,以分享晚會做頭炮。教育界、宗教界、政界人士冠蓋雲集。

香港新華社也派社工部部長李偉庭和兩位副部長出席。

晚會決定用輕鬆感性手法包裝,盡量避開嚴肅傷感的話題,免煞風景。

李錦洪[晚會主持,基督教《時代論壇》社長]:「香港那些經驗令你最難忘?」
青年:「我想是六四。」
李錦洪:「六四,六加四。香港加中國呢?」
(青年沉默)
李錦洪:「加數唔得啦…」//

全文 bit.ly/3QZ7qRZ
[ #IG精選:火紅學生華人大班,夾縫開拓中華市場 ]
首位匯豐華人大班鄭海泉病逝,他曾任中大學生會副會長,在火紅年代參與學運,一度被港府政治部列為「極端激進」人物,畢業後往紐西蘭進修經濟學碩士,回港加入匯豐銀行做經濟師。

1989年,鄭海泉在港督衛奕信要求下,被借往中央政策組工作兩年,再獲委任做立法局議員,曾加入自由黨前身啟聯,後來加入早餐派,又應中方邀請任第三批港事顧問及特區推委會成員。

1994年彭督政改角力中,鄭海泉曾間接被中方施壓,要贊成自由黨討好北京的修正案,但此舉無礙他被港督彭定康邀請入行政局。鄭同時在滙控擢升至總經理,並任執行董事,被認為頗具政治前途,甚至曾被《文匯報》間接點名指是財政司司長人選之一,但他似乎對熱廚房興趣索然,九七後只做過一屆選委和全國政協。

亞洲金融風暴間,鄭海泉曾出掌恆生銀行挽救業務,2005年重返匯豐擔任首位華人主席,後來再做滙豐(中國)董事長、滙豐亞太區主席,積極配合集團為開拓大中華市場多年部署,至2011年退休。他在2007年受訪時說,深信香港優秀價值觀能正面影響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

鄭在2009年起任中大校董會主席,2015年發現中大深圳研究院涉漏稅及及包庇醜聞。校董會主席一職,後來由被指「梁粉」的新任校董載通國際主席梁乃鵬接替。

有趣是,反修例運動後,據傳梁乃鵬曾力抗自由黨張宇人、工聯會麥美娟以及民建聯劉國勳質疑,趕在本身任期屆滿前,促成校董會通過校長段崇智在2023年約滿後留任,消息引來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及建制派炮轟,指是嚴重政治問題。

足本圖文 bit.ly/3Az7y3V

#鄭海泉 #政治部 #中大學生會 #火紅年代 #匯豐銀行 #衛奕信 #中央政策組 #立法局 #啟聯 #自由黨 #早餐派 #蒲偉士 #李柱銘 #司徒華 #郭少棠 #李越挺 #周融 #鮑磊 #葉錫安 #李鵬飛 #魯平 #港澳辦 #港事顧問 #推委會 #彭定康 #行政局 #選委 #全國政協 #艾爾敦 #葛霖 #王冬勝 #渣打銀行 #金融風暴 #恆生銀行 #大中華市場 #中大校董會 #載通國際 #梁乃鵬 #張宇人 #工聯會 #麥美娟 #民建聯 #劉國勳 #段崇智 #梁振英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