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终新闻
2.73K subscribers
389 photos
57 videos
80 files
2.29K links
事实需要信源,观点需要论据。

本频道的新闻均可查证,并会尽量使用可靠性高的信源。个人能力有限,有任何问题与建议欢迎评论区指出,整理不易转载注明出处。

本频道目前仅一人运营,更新频率与质量取决于频道主的空闲时间。

特别鸣谢 @bigcrowdev

本频道主要参考的新闻媒体与telegram频道
https://t.me/juzhonews/197

频道主的所有频道,欢迎订阅
https://t.me/juzhonews/660
Download Telegram
#印度 #新冠 #真菌 #毛霉菌 #后遗症 #并发症 #类固醇 #居家治疗 #糖尿病

【印度新冠患者出现毛霉菌病真菌感染 可毁容或致命】

5月9日,印度卫生部门警告称,在部分新冠患者体内发现真菌感染,这种真菌可以造成毁容甚至死亡。

印度医学研究理事会(ICMR)健康咨询中称,这种名为毛霉菌病的真菌感染会损害鼻窦或肺部。服药一段时间或在ICU病房久治不愈的患者特别容易感染。这种罕见但致命的感染可以致命和致残,据当地媒体报道,部分感染真菌的冠病患者失去了上颚或眼睛。这种真菌可以通过呼吸道入侵人体,在新冠疫情暴发前已经存在于印度。

造成这种感染的原因有很多:许多家庭在自我治疗和在家中进行氧气疗法,但是没有适当的卫生习惯;重度医疗干预(有时包括鼻腔插管)可能导致这种真菌感染;该真菌也与糖尿病有很大关系,如果这个人没有糖尿病,那么这个人患毛霉菌病的情况就非常不常见。

ICMR称,这种真菌感染的警告信号包括眼周及鼻周疼痛和发红、呼吸急促、吐血和精神状态改变。建议医生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并在用于氧气治疗的加湿器中使用干净的无菌水。ICMR警告称不要过度使用类固醇,这表明类固醇可能会使感染恶化。

真菌感染是印度新冠疫情的最新并发症,专家警告称,印度疫情规模太大,必然会产生新的病毒变异和其它地方可能未曾发现的后遗症。(ICMR)(联合早报)(纽约时报)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合肥 #疫苗 #方舱 #新冠 #排队 #新冠疫苗 #疫苗接种

【合肥紧急启用方舱接种点】

自5月13日合肥市通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14日一早,众多合肥市民前往疫苗接种点排队接种疫苗。由于人数激增,当地紧急启用方舱接种点。(新华网 @微博)
#印度 #新冠 #真菌 #毛霉菌 #后遗症 #并发症 #类固醇 #居家治疗 #糖尿病

【印度新冠并发症毛霉菌病病例激增 已致至少219人死亡

5月21日,印度各地最近报告至少7250例新冠患者并发感染毛霉菌病病例,并导致至少219人死亡。据统计,报告毛霉菌病病例较多的有马哈拉施特拉邦1500例,其中死亡90例;古吉拉特邦1163例,死亡61例;中央邦575例,死亡31例。

印度卫生部20日要求各邦根据《流行病法》宣布毛霉菌病为应通报的法定流行病,并呼吁所有医疗机构按照政府规程筛查、诊断和治疗毛霉菌病。目前已有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哈里亚纳邦等地宣布毛霉菌病为法定流行病。

毛霉菌病病例激增还导致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短缺。印度20日宣布将进口60万剂此类药品以满足国内需求。

毛霉菌病是一种真菌感染,死亡率至少为50%。通常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专家和医生说,现在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过度使用类固醇或由于抑制他们的免疫系统而感染了这种疾病,这通常是试图阻止因Covid-19而产生的危及生命的免疫过度反应的后果。

这些感染是真菌孢子的感染,通常在环境中大量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免疫力被抑制,它就会感染他们。如果孢子有机会获得高糖,它就会生长。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在患有糖尿病和血糖不稳定的新冠患者身上,或者是免疫力低下或被注射免疫抑制剂的人身上。(新华社)(homesbo)(tbsnews)

相关新闻🔗
21-05-09 印度新冠患者出现毛霉菌病真菌感染 可毁容或致命
#印度 #WHO #世卫组织 #新冠 #变异 #命名 #歧视 #污名化 #B1617 #社交媒体

【印度下令社交媒体平台撤下有关“印度变种病毒”的内容】

5月21日,印度政府通过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发出政府命令,告诉社交媒体公司删除所有提及“印度变种病毒”的内容。

信里说:“据我们所知,一个虚假的声明正在网上传播,即表明冠病的‘印度变种’正在全国各地蔓延。这完全是错误的。”该部引用了之前呼吁遏制社交媒体上关于这一流行病的“虚假新闻和错误信息”作为该命令的基础。

当局说,世界卫生组织未将任何国家与 B1617 变种毒株联系起来。世卫组织上周将B1617毒株列为“须关切变种”。

变种毒株 B1617 去年首次在印度发现,并被指是造成南亚国家近期疫情暴发的原因。B1617 毒株已传播至英国等43个国家,“印度变种病毒”因而成为广泛使用的名词。

不少卫生专家和政府已经使用国名来描述在英国、巴西和南非出现的新冠状病毒变种。(联合早报)(路透社)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于1月15日,敦促制定一套标准化的系统来命名变异新冠病毒并应避免将病毒和特定地理标记联系。4月6日世卫组织说正与科学家商定新冠病毒相关命名法。但截止发稿前仍未发布相关命名规则。
#世卫组织 #WHO #命名 #希腊字母 #变异 #污名化 #歧视 #新冠

【世卫改用希腊字母命名变种新冠病毒

5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从现在开始,最早在一些国家发现的变种新冠病毒将改用希腊字母命名,这是为避免对相关国家造成污名化。世卫表示,目前被其列为“须关切变种”和“待观察变种”的变种冠状病毒都会采用新命名法。

世卫说,改用希腊字母命名不仅为了去污名化,也为了简化变种病毒名称。

世卫冠病技术主管克尔科夫说:这将有助于公众讨论,但须关切变种病毒的学名将不会被取代。任何发现和报告变种病毒的国家不应该被污名化,并呼吁世界各国加大力度监控变种病毒,共同分享数据以协助遏制疫情蔓延。

克尔科夫说,如果变种病毒数量超过24个,希腊字母不敷应用,到时候世卫将会公布另一套新命名法。

依照新命名系统
最早在 #英国 发现的 #B117 变种病毒将改称 #Alpha (#阿尔法)变种病毒;
最早在 #南非 发现的 #B1351 将改称 #Beta (#贝塔);
最早在 #巴西 发现的 #P1 将改称 #Gamma (#伽玛);
最早在 #印度 发现的 #B1617 有两个分支,属于须关切变种的 #B16172 将改称 #Delta (#德尔塔),属于待观察变种的 #B16171 将改称 #Kappa (#卡帕)。

(BBC)(WHO)(联合早报)(2019-nCoV @TG)

相关新闻🔗
21-01-16 WHO:变异冠状病毒命名应避免与特定地理标记联系
21-04-07 世卫组织将发布冠状病毒相关命名法
#溯源 #WHO #世卫组织 #实验室 #华南海鲜市场 #野生动物 #武汉 #数据 #透明化 #新冠

【WHO提出进行第二阶段中国新冠溯源研究 呼吁当局提高透明度】

16日,WHO 提出对中国新冠病毒来源进行第二阶段研究,包括对武汉的实验室和市场进行调查,并呼吁中国当局提高透明度。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向成员国提交该计划的前一天(15日)表示,由于缺乏新冠病毒在中国最初几天传播的原始数据,调查工作受阻。

第二阶段工作将需要对武汉人、野生动物和动物交易市场,包括华南海鲜批发市场进行调查,他在该机构发布的讲话中说。

谭德塞表示,该机构还将要求“调查2019年12月最初人类病例出现区域的相关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在周五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当被问及谭德塞早些时候关于需要中国提供更多数据的言论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部分信息涉及个人隐私,不能复制和携带出境。(路透中文)
Forwarded from 乌鸦观察
#新冠 #变异 #命名 #希腊字母 #星座 24 扩容成 24+88

【世卫组织:若希腊字母不够用,新的新冠变异毒株或以星座命名】

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表示,一旦希腊字母用完,新的新冠变异毒株可以用星座来命名。

世卫组织新冠疫情技术部门负责人玛利亚·范克尔霍夫表示,世卫组织正在为新冠变异毒株寻找新的命名方式,以防24个希腊字母不够使用。范克尔霍夫表示,目前,该组织正在考虑以星座命名。

世界卫生组织5月31日宣布,从当天起把最早在英国、印度等国发现的新冠变异病毒的名称改用希腊字母命名,主要是为了避免对相关国家造成污名化。依照新命名方式,最早在英国发现的B.1.1.7变异病毒改称为Alpha变异病毒;最早在南非发现的B.1.351改称为Beta变种病毒;最早在巴西发现的P.1改称Gamma变种病毒;而最早在印度发现变异病毒有两个分支,须关切变异病毒B.1.617.2改称Delta变异病毒,待观察变异病毒B.1.617.1改称Kappa变异病毒。

截至目前,世卫组织已经用希腊字母命名了11种新冠变异毒株。

“我们可能会用完希腊字母,但我们已经在研究下一个系列的命名。”范克尔霍夫表示,“我们实际上正在考虑星座。”

范克尔霍夫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提案确保没有人对新的命名感到不满。(澎湃新闻)
#新冠 #哥伦比亚 #世卫组织 #WHO #变异 #免疫逃逸 #耐药性 #MU

【哥伦比亚发现的新变种毒株Mu被世卫列为待观察变种】

8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密切观察一种名为 Mu 的新变种新冠病毒,‌此一新变种今年1月在哥伦比亚首次发现。

世卫组织把 Mu 毒株列为“待观察变种”(variant of interest),‌其科学名称为 #B1621

世卫组织表示,‌Mu 毒株的突变存在对新冠疫苗产生抗药性的风险。“Mu 变种病毒发生了一系列突变,‌显示它有逃逸免疫力的潜在特性。”

不过世卫组织也强调,‌仍须进行更多研究,‌以进一步了解这个新变种。

Mu 变种新冠病毒是第五种被世卫组织列入待观察名单的变种新冠病毒。

世卫组织还说,在 Mu 的病例中,其全球流行率已经下降到0.1%以下。但在哥伦比亚,这一比例为39%。(联合早报)(法新社)
#疫苗 #新冠疫苗 #疫苗信心 #后遗症 #新冠

【研究发现接种两剂新冠疫苗后新冠长期症状风险减半】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接种两剂新冠病毒疫苗者出现所谓的新冠长期症状的风险几乎下降了一半,这是首个针对接种疫苗后新冠后遗症的研究。

9月1日发表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这项研究发现,通过接种两剂疫苗,发生接种后感染出现28天或以上症状的几率减少了接近一半。

该研究还发现,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几乎所有症状的普遍程度都较低,相比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接种者完全无症状的情况更多,而且与未接种疫苗的参与者相比,接种第一或第二剂疫苗后,新冠感染的严重程度(无论是从感染后第一周的症状数量还是从需要住院的情况来看)也较低。

该研究基于英国使用一个新冠症状应用程序的120万人。英国主要使用辉瑞、阿斯利康和莫德纳疫苗。(华尔街日报)(MarketWatch)
#新冠 #变异 #Omicron #BA2

【全球57国出现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

世界卫生组织说,高传染力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 BA.2 已在全球57国出现。研究显示,BA.2可能比原始奥密克戎更具传染力,世卫警告,目前放松防疫措施还言之过早。

世卫秘书长谭德赛说,对任何一国而言,无论是宣称战胜新冠或已屈服该病毒,都“言之过早”。“这种病毒很危险,它仍在继续演化。”

快速传播且高度突变的奥密克戎变异株10周前在非洲南部出现,并很快就成了全球主要流行病毒株。

世卫指出,过去一个月收集到的所有种类冠状病毒样本中,奥密克戎变异株占93%,并出现几个亚系:BA.1、BA.1.1、BA.2 及 BA.3。至今已有57国在“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上传了 BA.2 定序,该亚型毒株在部分国家已占所有奥密克戎序列的半数以上。

世卫表示,迄今对这些亚型变异株所知甚少,并呼吁各界对其特性展开研究,包括它的传播力、毒性以及免疫逃脱力。(联合早报)(法新社)
#英国 #人体挑战 #新冠

【主动感染新冠病毒 英国“人体挑战”试验得出最新结果】

全世界第一个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challenge trial),主动让受试者感染新冠病毒以观察病情初期发展,现在有了最新的结果。

一共有36名18至30岁年轻、健康、而且未注射过疫苗的自愿者在伦敦的皇家自由医院参加了这项人体挑战试验。

人体挑战试验的结果能够显示新冠病毒是如何入侵我们人体的,造成感染需要多少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对病毒有抵抗力。故意用新冠病毒感染人体,这让科学家有机会,即使在未出现任何症状之前,得以对病毒感染的初期病情发展进行研究与观察。

接受人体挑战试验的每一位受试者,都在鼻子里喷进了相同剂量的新冠病毒,这个剂量相当于一个新冠疾病带原者在其病毒量最高的时候从鼻子里喷出的一滴微小飞沫。但是结果只有一半的人被感染。

为什么另外一半没有接种过疫苗,也没有被感染过没有免疫力的人,能够抵抗新冠病毒,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在那些被感染的受试者当中,病毒很快就发挥威力,在短短42个小时之内就首次出现症状和测得阳性确诊结果。过去一般认为,在首次接触病毒到第一次出现症状需要五天的时间。

研究发现,虽然喉咙存在许多病毒,但鼻子的病毒量最高,因此研究人员强调口罩要盖住口鼻的重要。

被感染五天后体内病毒量达到高峰,最多在12天后体内都检测得到病毒存在。大部分人症状轻微,但有一些受试者长时间丧失嗅觉。

负责这个人体挑战试验的伦敦帝国学院传染病专家邱克让(Christopher Chiu)表示,“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研究。”

他表示,试验显示抗原检测(rapid antigen test 或称 lateral flow test),也就是俗称的快筛测试,能够在早期有效检测出新冠病毒。

“虽然在第一或第二天敏感度比较低,但是如果使用正确且每日重复使用,一旦阳性立刻采取防疫行动,那么将能有效阻挡病毒散播。”

这个人体挑战试验所使用的病毒是新冠疫情早期的病毒,采集自疫情初期的一位病人体内。后续研究将使用比较近期出现的病毒变体。

另外一个更大的意义在于:进行新冠病毒人体挑战试验是安全的,这将会开启更多新的研究方向。

过去医学界也在其他方面做过人体挑战试验,并成功研发出新的伤寒疫苗,研究人员希望人体挑战试验也能帮助研发出下一代的新冠疫苗和抗病毒药物。这个挑战试验的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网络上,目前还有待其他科学家进行同行评审。

英格兰副首席医疗官范-塔姆教授(Prof Jonathan Van-Tam)表示,“这个重要的研究提供了关于新冠疾病更多的重要数据,这些发现对认识这个新出现的病毒非常珍贵,根据新发现我们可以微调防疫措施。”(BBC)

相关新闻🔗
20-10-20 英国政府准备开启人类挑战计划
21-02-17 英国批准新冠病毒人体试验 预计一个月内启动计划
Forwarded from 剧终新闻 (剧终)
#历史上的今天 #李文亮医生 #李文亮 #武汉 #新冠 #一声叹息 #烈士

【纪念:烈士李文亮永垂不朽】

2020年2月6日当晚,据《生命时报》前方记者称,李文亮医生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于2月6日21点30分病逝。

据武汉中心医院通报,2020年2月7日2时58分,李文亮医生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因新冠肺炎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去世。

李文亮医生安葬于武汉的九峰山烈士陵园,烈士二区1排21号。
(武汉中心医院 @微博)(青衣 @微博)
#海关 #出入境 #鼻咽拭子 #核酸 #隔离 #新冠 #防疫

【海关总署对入境人员不再采集鼻咽拭子,仅保留口咽拭子“单采单检”】

7月8日,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副司长李政良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将原对入境人员“双采双检”的采样检测要求优化为仅口咽拭子“单采单检”,即:对入境人员采样时,采用1根口咽拭子,单管采集上呼吸道标本,不再采用鼻咽拭子;取消入境人员涉新冠血液样本检测要求。

同时优化完善进口物品的防控措施。根据进口非冷链物品的来源国家或地区的疫情情况、物品类别和特征、运输方式和时长、装卸方式等,综合研判进口非冷链物品被污染的风险,各地、各行业按现有分工和流程分级分类采取预防性消毒或放行措施,避免重复消毒和增加不必要的作业环节

并且优化海关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封闭管理制度。对海关入境人员卫生检疫、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监管等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封闭管理要求,由“14+7+7”或“N+7+7”封闭管理统一调整为“N+7”,即N天在岗集中封闭管理、7天离岗集中医学观察。(北京日报)

相关新闻🔗
22-06-27 卫健委发布第九版新冠防控方案,调整隔离管控时间
22-06-29 工信部宣布取消行程卡星号
22-07-08 通信行程卡查询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
#新冠 #防疫 #进出口 #核酸 #消毒 #加码

【0708 卫健委:不准自行出台进口非冷链物品加严管控措施】

7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说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1天内全部失活。现将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防控工作相关要求如下(摘要):

一、符合以下任意条件之一的,判定为低风险(非冷链物品指运输温度在10℃以上的进口物品):

1.来自低风险国家(地区)的进口非冷链物品;
2.所有大宗散装货物,包括煤炭、矿石、粮食等进口非冷链物品;
3.装载入境物品的航空器、船舶、列车、汽车自离开启运口岸起超过24小时的进口非冷链物品;
4.装卸时不与装卸人员接触的进口非冷链物品、已实施预防性消毒的进口非冷链物品。

二、不属于以上任一情形的,或无法判定风险等级的进口非冷链物品,按照“从严”原则,判定为高风险。

三、不适宜预防性消毒的高风险进口非冷链物品疫情防控措施。对于危险化学品、活动物、水果、精密仪器等无外包装或外包装易造成消毒液体渗透污染的物品,不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由地方联防联控机制视情以适当方式进行处置。

四、各地联防联控机制应当严格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文件要求落实进口非冷链物品疫情防控措施,抓紧调整进口非冷链物品静置存放规定,不得层层加码。(中国卫健委)

相关新闻🔗
22-06-27 卫健委发布第九版新冠防控方案,调整隔离管控时间
22-06-29 工信部宣布取消行程卡星号
22-07-08 通信行程卡查询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
22-07-08 海关总署对入境人员不再采集鼻咽拭子,仅保留口咽拭子“单采单检”
#拜登 #新冠 #确诊

【拜登确诊新冠】

当地时间7月21日上午,拜登的新冠检测呈阳性。 他已完全接种疫苗,并接种了两次加强针,症状非常轻微。 他已开始服用Paxlovid。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方针,他将在白宫进行隔离,在此期间将继续全面履行其所有职责。 (白宫)
#新冠 #口服药 #阿兹夫定 #审批

【 国家药监局应急附条件批准抗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

7月25日,国家药监局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病毒肺炎适应症注册申请。并要求相关公司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限期完成附条件的要求,及时提交后续研究结果。

阿兹夫定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阿兹夫定可以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显著缩短中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并且具有抑制新冠病毒的活性,病毒清除时间为5天左右。在安全性方面,阿兹夫定片总体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阿兹夫定组与安慰剂组无统计学差异,未增加受试者风险。

目前,已上市的阿兹夫定作为艾滋病药物售价是25.86元/mg(片)。而根据太平洋医药3月24日真实生物专家电话会议上的信息,阿兹夫定每天5毫克使用量,一个疗程35毫克,以目前艾滋病用药定价,治疗新冠单疗程对应价格为900多元。据公司测算,原料药到吨级可以降低至40万一公斤,如对比原料药同比例价格下降,单疗程为240元。(时代财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河伯特高 @tg)

相关新闻🔗
22-02-12 国家药监局应急附条件批准辉瑞公司Paxlovid进口注册
#防疫 #核酸 #互认 #新冠 #跨地区

【进一步推进核酸结果全国互认,不同渠道核酸结果具同等效力】

7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核酸检测结果互通互认,并将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作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

对不同渠道展示的核酸检测结果具有同等效力。群众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各省份健康码、核酸检测机构网站或APP查询到的核酸检测结果及群众持有的纸质核酸检测结果,凡在当地防控政策有效时间内的(以出具报告时间为准),具有同等效力,各地在查验时都应当予以认可,严禁以本地健康码未能查询、未在本地开展核酸检测等为由拒绝通行,拒绝群众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要求群众重复进行核酸检测。(卫健委)
Forwarded from 乌鸦观察
#历史上的今天 #华南海鲜市场 #武汉 #新冠

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1月24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于2019年12月1日发病,且无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

该论文收集了所有经实验室确认的2019年nCoV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护理记录、实验室结果和胸部X光片,这些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9年12月16日至2020年1月2日。为了确定电子医疗记录中没有的流行病学和症状数据,研究人员还直接与病人或其家属沟通。

本研究通讯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曹彬。共同作者包括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黄朝林,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李兴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任丽丽教授,武汉同济医院呼吸科主任赵建平等。(论文地址
#新冠 #口服药 #超额死亡 #慢性病 #阿兹夫定 #奈玛特韦 #单克隆抗体 #儿童 #对乙酰氨基酚 #捂汗 #发烧 #癌症 #疫苗

【抗病毒新冠口服药不推荐自行使用 新冠超额死亡不归类于新冠导致的死亡

12月20日召开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介绍,中国卫生健康委明确对新冠相关死亡病例进行分类。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为首要死亡诊断,归类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因其他疾病、基础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心梗等疾病导致的死亡,不归类为新冠导致的死亡

目前单克隆抗体、奈玛特韦,还有后来补充的阿兹夫定这三种抗病毒药物使用以后可以缩短病程,降低重症的风险,但是我们强调,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在家里随便使用。这些药物目前逐渐会在各个医疗机构和社区层面都会有相应的药物提供。

尤其是单克隆抗体是需要静脉给药的,需要在住院时间使用,在门诊、或者家里不适合使用。奈玛特韦是属于小分子抗病毒药,可以有效降低重症风险,适应症人群是轻型和普通型,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老年人有基础病正在用的辛伐他汀、胺碘酮等药物,是不能使用奈玛特韦这类药。阿兹夫定也是小分子抗病毒药,是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发现在新冠治疗过程中可以缩短病程、降低病毒水平、改善症状,所以也是批准上市,在新冠中可以使用。同样,这个药物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包括孕产妇不能使用,有严重、中重症肝肾损害要慎用。

对于2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孩子能选择的退热药物只有对乙酰氨基酚,2个月以下的孩子不能口服退热药,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建议包括新生儿在内的2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如果一旦出现发烧,一定要及时送到医院去,让我们医护人员去帮助孩子。

不建议以捂汗的方式给小婴儿进行退热。原因在于小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是不健全,皮肤散热是非常重要的退热途径,如果我们给这些孩子捂过多的衣物或被盖,就让他们没有办法经皮肤去散热,而且有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捂热综合征,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脱水、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关于癌症病人,他因为患病,还有接受放化疗,会有一部分人群的免疫力会出现低下的情况,从而使患上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增加。所以,从这种情况来说,这些病人需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得到保护,也属于接种疫苗当中的优先人群。但因为癌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治疗的过程非常复杂,正处在发病期或者治疗期的癌症病人一般要由相关专业人员来进行判断。(中国卫健委)
#新冠 #数据 #疫情信息 统计数据已失真

【中国卫健委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

12月25日,中国卫健委宣布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将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相关疫情信息,供参考和研究使用。(中国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