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 Commons
2.21K subscribers
1.44K photos
11 videos
3 files
1.35K links
《同文 Commons》是一個海外港人線上媒體,主要撰寫人物專訪系列,配以每日精選新聞,深入報道海外港人生活動態,成為連結全球港人媒體。
Download Telegram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我係香港人・關心香港地】在台港人 -赴湯:
「當新聞讓自己喘不過氣,選擇放下手機,斷絕吸收資訊一下,讓自己情緒沈澱下來再出發! 」 赴湯 2.0

思緒可以暫時混亂,簡單調整一下後,又是一條好漢!
香港人!撐住!

最近香港有太多令人心疼的新聞,社會充允一種恐懼、不安、無力感的壓力,「同文 Commons」找來身處不同地方的香港人,為香港人打氣。
因為我們相信﹐縱然身處異地,我哋同樣關心香港地,我哋同樣都係香港人
_______
追蹤同文以獲得更多海外港人故事及新聞精選:
commonshk.com
IG:cmmns.co/ENEeW
TG:t.me/commonshkmedia
Youtube:youtube.com/@commons2023
捐款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cmmns.co/m7CTE
_______
#Commons #同文Commons #海外港人 #線上媒體 #同文 #香港 #香港人 #團結 #懷著樂觀總有轉機 #同熱愛這遍土地
【有聲同文】全球港人同行|無懼禁制令與國安法|港人七一同唱《願榮光歸香港》

國安法實施至今已經三個年頭,惡法推出後不禁令香港社會氛圍噤若寒蟬。甚至,早前律政司入稟高等法院,申請禁制令及臨時禁制令,要求法庭批准禁止公眾播放或彈奏《願榮光歸香港》。
US HongKongers Club 美國香港人會館與多個海外港人組織以及海外港人,發起「全球齊唱榮光」,隔岸高唱《願榮光歸香港》,並在 YouTube 上發佈。

根據其影片內容提到「 由2020年7月1號,香港國安法蠻橫地通過。手足們以不同嘅型式被犧牲。 今日,我們散落在世界不同地方。有些在香港牆內受難,有些已在天上;有些在牆外,但身心受創。4年過去,他們沒有被遣忘。值此對他們講:"你們並不孤單。" 今年,大家無法在香港安全地大聲地唱 願榮光歸香港 所以今日嘅7月1號,我地更加要大大聲聲地唱屬於香港人嘅歌!」

雖然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透過律師代表,就律政司向高等法院申請「榮光」禁制令一事作出反對,但高等法院指,要到 7 月 21 日才會處理律政司申請﹐外界普遍認為﹐將審理日子安排在「元朗黑夜」所發生的 7 月 21 日,明顯是政治操作,希望於當日分散大眾注意。


報導詳見 YouTube:
https://youtu.be/GYmnI0pejTQ

付費訂閱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http://cmmns.co/m7CTE

全文見:
https://cmmns.co/rQgQn

完整內容見 Patreon :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5383602
_______
追蹤同文以獲得更多海外港人故事及新聞精選:
commonshk.com
IG:cmmns.co/ENEeW
TG:t.me/commonshkmedia
Youtube:youtube.com/@commons2023
捐款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cmmns.co/m7CTE
_______
#Commons #同文Commons #海外港人 #線上媒體 #同文 #全球連線 #香港人 #國安法 #願榮光歸香港 #有聲同文
【有聲同文】國際香港 7・1活動|台北.71港殤日哀悼會|台南.「你講咩話?」香港言論自由粵語特展|倫敦.七一悼念 悼梁健輝先生及眾香港英烈

國安法實施第三年,各地港人無懼打壓,在世界各地舉辦不同活動繼續為香港發聲,向極權說不。「同文 Commons 」從眾多活動中,請來其中 3 個活動的主辦人向大家講解活動內容⋯

報導詳見 YouTube:
https://youtu.be/-6UtiJbHqyo

付費訂閱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http://cmmns.co/m7CTE

字數限制,全文見:
https://cmmns.co/3z4h5

完整內容見 Patreon :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5380859
_______
追蹤同文以獲得更多海外港人故事及新聞精選:
commonshk.com
IG:cmmns.co/ENEeW
TG:t.me/commonshkmedia
Youtube:youtube.com/@commons2023
捐款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cmmns.co/m7CTE
_______
#Commons #同文Commons #海外港人 #線上媒體 #同文 #英國 #台灣 #國安法 #香港 #有聲同文
【七月號主題:始・終】七月仿佛是香港的命運轉捩點, 1997 年 7 月 1 日主權移交過後,香港開始由一個歌舞昇平,安居樂業的時代,進入要走上街頭,表達訴求的時代。 2003 年 7 月 1 日「 50 萬人大遊行」、2012 年「反國教佔領政府總部」、 2014 年「雨傘運動」、2016 「旺角騷動」、 2019 年「反送中」等等,面對政府多番打壓,人民被逼走上街頭。
23 年過去,2020 年 7 月 1 日,人大正式落實在香港實施「港版國安法」,香港由一個街頭與議會抗爭的時代,走進一個前所未有的沉默時代,到底這一個沉默是一種躺平的妥協,還是如睡火山一樣,等待爆發時機前的山雨欲來?
「同文 commonsHK 」本月以《始・終》作主題,是希望在這一個對香港命運如此重要的月份裡,以不同角度去為香港尋找答案、尋求出路。
香港的混沌是否真的「始於主權移交;終於國安法?」,真正所謂「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移民潮下,港人碎片化後能否始終「初心不忘?」、香港始終要走出去,但如何走?怎樣走?
同文 - 編輯部
付費訂閱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http://cmmns.co/m7CTE
_______
追蹤同文以獲得更多海外港人故事及新聞精選:
commonshk.com
IG:cmmns.co/ENEeW
TG:t.me/commonshkmedia
Youtube:youtube.com/@commons2023
捐款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cmmns.co/m7CTE
_______
#Commons #同文Commons #海外港人 #線上媒體 #同文 #始終都係香港人 #香港人 #主權移交 #國安法 #七月
【海外港人】海外港人出版訪談集|思考香港移民下一代的身份認同|收益將捐贈「綠豆」

由一群香港家長、教育工作者、圖書館主任、記者共同創立的共學品牌 - 「希望學」出版社,日前於台北舉辦新書發佈會,推出 2019 年後首本離散港人訪談集《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30個移民家庭的教養歷險記》。將離散港人家長的教養及歷險故事結集成書,希望能藉由書中所訪問的港人移民家庭,探索香港兒童在移居後的教育轉變及適應情況,思考香港移民下一代的身份認同問題,並將版稅收益,捐贈予由散落各地香港新聞工作者組成的網上媒體「綠豆」。

港人正在經歷「 97 」後一次更大規模的移民潮,根據香港政府統計數字,2022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約為 733.32 萬,對比 2019 年底﹐香港人口的 750.79 萬相比,短短 3 年間減少約 17.5 萬人。這些移民人口之中不乏舉家移民的個案,他們帶着孩兒離開香港,走到異地重新開展身活,書中就有港人家長提到「畢竟我們離鄉別井,就是為了孩子可落地生根。」

本台記者在發佈會上問到「孩子在異地成長難免會對自己身份出現質疑,家長如何透過家庭教育讓小朋友建立身份認同。」希望學社長吳凱霖就表示,有家長會繼續以粵語跟孩子溝通,透過語言讓小朋友記住自己的根是香港。同時,該出版社亦推出一本名為《我是甚麼人》,希望能在離潮之下學會「世界公民」的概念,並培養孩子成為世界公民。

《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30個移民家庭的教養歷險記》
是2019年後首本離散港人的訪談集,不論移居海外或留下來的人,在當中總會感到共鳴。

付費訂閱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http://cmmns.co/m7CTE

全文見:
https://cmmns.co/nMvVJ

完整內容見 Patreon :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5566099
_______
追蹤同文以獲得更多海外港人故事及新聞精選:
commonshk.com
IG:cmmns.co/ENEeW
TG:t.me/commonshkmedia
Youtube:youtube.com/@commons2023
捐款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cmmns.co/m7CTE
_______
#Commons #同文Commons #海外港人 #線上媒體 #同文 #移民家庭 #香港人 #綠豆 #希望學 #文化傳承
【讀者投稿】宗教始終離不開政治|關間聞:不止於中式裝潢的基督教中國化/本色化(古代篇)

基督教中國化/本色化是何許事?一個很艱難的宗教課題,冷僻、小眾趣味,卻又影響深遠;必然「悶蛋趕客」,卻又不可不察。

5月底,管浩鳴牧師(香港聖公會前教省秘書長)提及上述課題(1),媒體多刊載「國家祈禱日放置國旗、愛國愛教」等噪音響亮的標題。準確一點,他也曾表述”……所謂「中國化」重點在於「本色化」,避免太多「洋教」色彩……可從學術研究方面着手,例如研究將基督教教義與儒家文化相結合,將信仰與中國文化融會貫通……”。他似乎更在意「中式裝潢」,例如”……本港基督教在1950年代有過「本色化」做法,舉例指沙田道風山耶穌像就有孔子的形象,位於九龍城的聖公會聖三一堂亦採用中式建築,但這種「本色化」做法其後淡了下來,沒有繼續……香港教會可再研究如何將基督教「本色化」……”。

綜觀其言,香港教會未夠長進,要再落力做點成績出來。筆者聞言,頗納悶。自從天主教/基督教來華以後,學者賢達輩出,雖未至於成績斐然,但一直為融會貫通中國文化殫精竭力,難道管牧師「不太知道」?何以空談「再研究」?誠然,這種學術研究工夫有一定門檻,專精於此的學者賢達寥寥可數,聲量細,自然比不上懸掛國旗那般火速曝光、熱鬧討喜。

筆者對懸掛甚麼興趣缺缺,但即使談教堂建築,背後的美學判斷、符號運用、建築理論、神學義理呢?把教堂建造得如一座寺廟,是那一門子的本色化?神職人員穿上橫店影視城租回來的「華服」主持聖禮,稱得上是優秀的本色化行動嗎?要認真談外表裝潢,不能避開抽象艱澀的宗教比較、耶儒釋道對話、本色化神學等等⋯

完整內容見 Patreon :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5613123

付費訂閱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http://cmmns.co/m7CTE

_______
追蹤同文以獲得更多海外港人故事及新聞精選:
commonshk.com
IG:cmmns.co/ENEeW
TG:t.me/commonshkmedia
Youtube:youtube.com/@commons2023
捐款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cmmns.co/m7CTE
_______
#Commons #同文Commons #海外港人 #線上媒體 #同文 #宗教研究 #香港 #關間聞 #管浩鳴 #讀者投稿
【有聲同文】《講返香港人話》在德港人 黃台仰(上)|德國會發聲明指責中共.黃台仰:用字比以往強硬|尋找香港出路.先要找到香港人身份

日前德國國會香港小組(非官方)及其贊助者,於香港主權移交 26 年前夕,同時亦為香港《國家安全法》通過 3 年之際,發布聲明。聲明當中提到,自 2020 年 6 月 30 日起,許多公民社會參與者被迫離開香港,流亡期間亦繼續為香港的自由、民主及法治打拼。

在德港人黃台仰指,今次的聲明比以往措詞來得強硬,甚至對德國的對華立場感到「喜出望外」,形容是一個「德國硬起來的開端」。 聲明當中又提到他們非常關注記者、社運人和政治家在德國受到中共特工監察、迫害、甚至威脅的情況。並直斥此等行為完全不能接受,希望德國當局必須要「非常認真地看待」,並且要求德國必須成為人權維護者的安全港。

黃台仰在節目中又提到,香港目前的政治發展必須要尋找到「香港民族身份」才能走下去,同時,又以過去 20 多年香港的政治事件作例子,港人對「香港民族」的身份認同,縱然在「國安法」底下仍一直在加深⋯


報導詳見 YouTube:
https://youtu.be/ucAzV-lmJRs

完整內容見 Patreon :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5829095

付費訂閱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http://cmmns.co/m7CTE

全文見:
https://cmmns.co/waxG4

_______
追蹤同文以獲得更多海外港人故事及新聞精選:
commonshk.com
IG:cmmns.co/ENEeW
TG:t.me/commonshkmedia
Youtube:youtube.com/@commons2023
捐款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cmmns.co/m7CTE
_______
#Commons #同文Commons #海外港人 #線上媒體 #同文 #德國 #香港 #國安法 #黃台仰 #有聲同文
【有聲同文】《講返香港人話》在德港人 黃台仰(下)|港人民族意識愈強.中共打壓力度愈大|香港人應借鑑東德歷史.混沌中保持信念【身在何地.始終熱愛這片土地】

香港在過去 20 多年間,由一個英屬殖民地變成中國領一部份,同時間由於政治環境、社會氣氛、經濟狀況等各方面因素,香港人漸漸發展出自己的民族意識。當香港人的民族意識愈高,政府對市民的管制尺度愈高,正面回應市民的情況則愈少。

在德港人「 Freedom for Hong Kong 」共同創辦人黃台仰在節目中認為,這是中共打壓港人民族意識的一個手段。他又引用歷史,希望香港人借鑑東德人民在柏林圍牆倒下前的生活,他指東德人在圍牆倒下前都未曾想過,圍牆會有倒下的一天﹐但他們卻一直抱有信念繼續生活。

眼見香港未來狀況的不明朗,黃台仰則覺得香港未來在於香港人對「香港民族」的認同,香港人若然對自己民族身份有一定程度確認,縱然光復之路漫長亦都能走得到,因為大家心裡面都有一個信念⋯

報導詳見 YouTube:
https://youtu.be/RLRnt62tY8A

完整內容見 Patreon :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6027692

付費訂閱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http://cmmns.co/m7CTE

全文見:
https://cmmns.co/W28qH

_______
追蹤同文以獲得更多海外港人故事及新聞精選:
commonshk.com
IG:cmmns.co/ENEeW
TG:t.me/commonshkmedia
Youtube:youtube.com/@commons2023
捐款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cmmns.co/m7CTE
_______
#Commons #同文Commons #海外港人 #線上媒體 #同文 #澳洲 #香港 #移民 #專業移民 #有聲同文
【有聲同文】《說好香港故事》《蘋果日報》文獻及藝術展覽導賞團(上)|活動策展人細葉榕:《蘋果》不需要重建,也不需要重組,因為已經開枝散葉【打壓力度再大.真相始終不會消失】

香港《蘋果日報》被香港政府以《國安法》為由,強行停業逾兩年,當中其創辦人黎智英被還押至今亦未能保釋,最近有一直關心並支援香港因政事件而入獄港人的「細葉榕人道支援基金」,在英國倫敦舉辦一個名為「蘋果日報文獻及藝術展覽」,展出逾 60 份《蘋果日報》的報章及旗下雜誌,另又展出 11 位港人藝術家作品,以及一些 2019 年「修例運動」中,抗爭者一方的文宣。

展覽負責人「細葉榕人道支援基金」的 Thomas、Sing 在導覽過程中提到,今次展覽是希望將被消失的《蘋果日報》重現世上,好讓大家知道縱然在惡法打壓之下,真相、歷史是不會被輕易消失。他們亦在節目中帶大家一同導覽整個展覽,希望未能親身參與的朋友可以了解展品背後意義⋯

報導詳見 YouTube:
https://youtu.be/wF-eReRYJ_M

完整內容見 Patreon :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6223033

付費訂閱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http://cmmns.co/m7CTE

全文見:
https://cmmns.co/itJ2d

_______
追蹤同文以獲得更多海外港人故事及新聞精選:
commonshk.com
IG:cmmns.co/ENEeW
TG:t.me/commonshkmedia
Youtube:youtube.com/@commons2023
捐款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cmmns.co/m7CTE
_______
#Commons #同文Commons #海外港人 #線上媒體 #同文 #英國 #海外港人 #蘋果日報 #說好香港故事 #有聲同文
【讀者投稿】關間聞:不止於中式裝潢的基督教中國化/本色化(當代篇)【始終:香港地.小人多】

這是「當代篇」,延續《不止於中式裝潢的基督教中國化/本色化(古代篇)》。
漢傳佛教早已在中國文化土壤中扎根,而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交匯,不過數百年,仍舊多方摸索。也許管浩鳴牧師覺得往績不彰,看不上眼,故此吝嗇讚譽,並加以狠狠鞭策。
當代學者賢達正在做甚麼本色化功夫,尤其是文化融會?筆者打算談論一些例子,順便涉獵一下「建築裝潢」這回事。話題愈來愈趕客,只是筆者一直耿耿於懷,不吐不快。介懷甚麼?很多。邢博在明報撰文《基督教的中國化與本色化》,一針見血地指出“……宗教中國化的目的,是引導宗教為國家議程服務,而非本色化所強調的宣教……宗教中國化的重點,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下,對宗教思想作「符合時代進步的闡釋」……” (1)。於是揣摩上意的俊傑們,就肆意輕蔑那些沒有衷心表忠的學究們。學術研究有何建樹?不重要;教堂不見張燈結綵不聞歌頌祖國!要斥責了。再挖下去,昔日受迫害的國內信徒,幹了甚麼「惡意」不中國化/本色化的勾當,被冠上種種帽子?執政黨有因此認錯悔改嗎?
百年之後,學究與俊傑,誰人留下有益於世道人心的遺產?
基於這類憤慨,筆者表述文化理念之餘,總不忘要找俊傑們的碴兒,以表不忿!
苗裔不斷 略有花果
當代基督徒,如何嘗試或實踐本色化?我嘗試選讀幾本書,看看某些人的足跡。相關著述汗牛充棟,我只能「隨便」找幾部作品翻閱一下,然後引申一些討論⋯

完整內容見 Patreon :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6270322

付費訂閱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http://cmmns.co/m7CTE
_______
追蹤同文以獲得更多海外港人故事及新聞精選:
commonshk.com
IG:cmmns.co/ENEeW
TG:t.me/commonshkmedia
Youtube:youtube.com/@commons2023
捐款支持同文持續提供優質新聞:
cmmns.co/m7CTE
_______
#Commons #同文Commons #海外港人 #線上媒體 #同文 #香港 #宗教 #文化 #歷史 #讀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