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懺悔錄:香港前途考古札記
68 subscribers
447 photos
347 links
2047前夕,探討英美卸責、中共走數與港人自賣的故事。盼後人引以為鑑、好自為之。
Download Telegram
[ #IG精選:被問是否挺董連任,江澤民斥記者幼稚 ]
主權移交後三年,經濟下滑加上各種施政醜聞影響,民怨升至新高,官方調查顯示,6成被訪者不滿政府表現。特首董建華10月上京述職,香港記者問國家主席江澤民是否挺董連任,結果被斥幼稚。

ATV千禧回顧香港春秋(2000):
//江澤民(國家主席):「剛才你問我,我可以說無可奉告,但你們不高興,我怎辦?你們呀,我感覺你們新聞界還要學習,你們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媒體,你們畢竟還太年輕,明白意思嗎?你識得唔識得?我要為你們著急,你們有一個好,全世界跑到甚麼地方,你們比西方記者跑得還快,但是問來問去的問題,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懂了沒有?我就講中國有句話叫『悶聲大發財』,我甚麼話也不說,這就是最好的!你一定要問我對董建華支持不支持,我們不支持?他現在當特首,我們怎會不支持特首?(記者:但是如果說連任?)連任也要按香港的法律,對不對?那也要嚴格按照香港的…當然我們的決定權也是很重要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人民政府,到那時候我們會表態的,明白這意思嗎?你們不要想起哄,說甚麼大新聞,說現在已經欽點了,就把我批判一番。你們呀,naive!」//

江澤民訓斥記者之餘,解釋一國兩制用字也可圈可點。

#後九七香港 #董建華 #連任 #江澤民 #香港記者 #香港法律 #中央人民政府 #決定權 #欽點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圖:ATV
#當年今日
2014年12月11日,佔領行動第75日,金鐘佔領區被清場,好些市民回去拍照留念。#民主黨 創黨主席 #李柱銘#壹傳媒 主席 #黎智英 與多名立法會議員、演藝界人士、學生領袖及大學講師到場靜坐,接受警方拘捕。李柱銘凌晨獲釋後強調,#雨傘運動 已完結,但民主的火已點著。#學聯 常委 #羅冠聰 獲釋後說,有些人是 #在最後一刻留守 而非 #留守到最後一刻,後來則澄清說不是譴責泛民。

#佔領行動 #雨傘八年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圖:新報
回顧昔日 #香港製造 困境。

九七前夕,香港工業跑輸亞洲三小龍。港府強調生產線北移無問題,香港仍是營運中心。紡織世家唐英年總結經驗說,香港做地產更好,開廠寧願返大陸。科技老行尊黃子欣警告,工業發展有賴相關產業成行成市集聚效應,一旦失這環境,營運總部沒必要留港。

鏗鏘集 夕陽無限好(1995年11月26日):
//葉劉淑儀(工業署署長):「我不同意政府做得太少太慢,政府只是審慎,不想胡亂花納稅人的錢。政府能否代替市場去決定在哪方面發展呢?我們工業整體數字是好的,生產力每年增加10%(記者:但國內生產總值在下降…)先讓我講下去,外來投資每月增加10%,所以我們不應對香港工業前途悲觀或者妄自菲薄。」

香港工業每下愈況,生產總值10年來跌了一半,到1993年只有11.1%。唐英年歸咎政府只顧賺錢,沒有考慮過如何在香港發展高增值工業。

唐英年,紡織業世家出身,十年前突然由傳統工業轉而投資高科技,開廠生產電路板。

唐英年把所有不受配額限制的針織工序都搬返大陸進行,利用廉價勞工增加利潤,目前單在深圳就聘請了1000多名工人。至於那些必須在香港進行的工序,就盡量電腦化、自動化來減低人手,整個香港總部只有200員工。

10年前開電路板廠,唐英年選擇在香港設廠,當時對大陸高科技產品未夠信心。10後開新廠,他捨香港選大陸:「譬如我10年前花幾億元投資電子廠,跟我花幾億在中環買一幢大廈,相信今天回報是差天共地。有時看見別人賺多錢就羨慕,今後要我再做投資,我會再考慮做地產抑或做工業了。」

黃子欣,1987年開始投資產品研究開發,去年花了1億5千萬,今年營業額達49億港元,15000僱員分佈香港、大陸和歐美。他們製造的無線電話佔美國市場第一位,採用的高頻技術由集團在英美的研究部掌握。另外,佔世界市場六成的電子教育玩具的各種軟件花款,亦由香港人員設計。

黃子欣表示,他最初本來想發展個人電腦,但鑑於香港條件所限,唯有改變發展路向來遷就。

工業署經常強調生產線搬走不要緊,只要營運中心仍在香港,就會提供更高質素的就業機會,但黃子欣警告,當一個地方再沒有成行成市的工業氣候,營運中心亦無必要一定在那裡:「假如到時我們只得一間廠在香港做某類型業務,我們是否必須在香港做?或者投資其他地方有這工業或科技氣候會更好?如果把總部也搬上大陸或新加坡,那香港就連這基礎都沒有了,到時失業率更嚴峻。」//

全文 bit.ly/3PLADR9
回顧主權移交十年,中國經濟崛起,港人怎樣變成港燦。

有昔日中國移民重返故鄉打造北京蘭桂坊,指香港商機有限又不適合長期生活;阿一鮑魚形容港人豪氣不再,但慶幸陸客繼續食得闊綽;移居紐約的中國歌手艾敬應旅發局邀請重唱《我的1997》,期盼港人跳出井底,更接受大陸原創音樂。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香港、香港,怎麼那麼香?讓我去那花花世界吧,給我蓋個大紅章…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

九七前幾年,《我的1997》這歌令內地女歌手艾敬一炮而紅:「那時沒來過香港,對香港非常嚮往,很多東西都是聽說,比如香港購物特別好、非常方便、有午夜場等等。我住北京,但戶口還在瀋陽,要來香港或出國,也是回去求老大媽給我蓋章,很多程序都要花很長時間等待。」

龐嘉卉在北京出生長大,早在1985年,當時只有21歲的她嫁到香港。住了不久,她發現自己跟香港人有距離:「當年是1985年,我們完全像鄉下來的,不能怪香港小看大陸,真的很落後,他(丈夫)的生活、眼界和工作,方方面面也很能幹。」

九七前,很多內地人視香港為天堂,龐嘉卉反而決定返回自己故鄉北京。她跟朋友在三里屯投資過千萬,將三萬呎單位租給不同特色餐廳。她說內地商機處處,快人一步北上大展拳腳,令她尋回自信:「我追求的跟香港人有一點分別,香港多數是賺錢謀生,我希望我的生意裡有文化、有藝術、有international。」

她一家在北京定居,暫時沒計劃回港投資:「越先進的地方,商機越來越少。香港消費太高,如果在香港生活,壓力太大、太倉促,不是享受人生的地方,節奏太快。我回去見朋友,包括購物消費,但如果長期生活,有很多地方可以選擇,不一定要在香港。」

「這是三頭鮑魚…」「這魚翅很粗…真是好吃。」

Mabel在內地開服裝連鎖店,來香港玩也吃得特別豪氣:「價錢無所謂,因為賺到錢,吃到開心的東西,或者感到超值、物有所值。」

九七之後,艾敬離開了北京,移居紐約,旅遊發展局最近再邀請她將《我的1997》重新改編和填詞,宣傳回歸十週年。雖然近年兩地越來越融合,不過艾敬仍然有遺憾:「原本我以為香港人可能會認為我來自大陸的創作比較特別,但是在我的那個年代,香港觀眾整體來講,接受力還是比較弱。」//

足本全文 bit.ly/3GmwXlz
| #2022年考古精選重溫 |
匆匆走過2022年,感激各位不離不棄。以下仿傚坊間做盤點,整理去年重要貼文,方便重溫。

▍焦點回顧:反國教十年祭

[ 反洗腦前傳,泛民有條件撐國教 ]
2011年5月,港府就中小學國教科展開諮詢,中聯辦官員發表「必要洗腦論」使大眾嘩然。立法會6月辯論,民主派強調若增批判內容將有條件支持。
bit.ly/3Ojkn7I

[ 學民疾呼反染紅,教材惹火家長驚 ]
特首曾蔭權管治末年,港府以半圍內諮詢方式火速推動國民教育必修課程,一班中學生趁暑假聯同多個泛民政黨、大專學生會與民間團體遊行抗議。隨著七一政府換班,坊間爆出官方資助教學手冊惹火內容,好些本來沉默家長驚覺問題埋身,主動組織起來高叫「唔好搞我個仔」。
bit.ly/3oO15wx

[ 遊行狙擊無以繼,良心開學來謝幕 ]
2012年暑假,一班學生與家長透過遊行、聯署、集體寫信和狙擊建制派來反對當局推國教,政府卻依舊強硬。隨著開展期日近,運動搞手為升級煩惱,決定在開學前舉辦嘉年華與音樂會作階段總結,呼籲家長準備打巷戰,但學生絕食擊起千重浪。
bit.ly/3Q7rL6G

[ 政總埋單計數高峰,林鄭淚眼救火降溫 ]
2012年9月初,連續數日萬人聚集政總要求撤回國教科,有學生及社會人士接力絕食明志。一直強調擇善固執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電視上落淚,揚言要消耗本身民望為梁班子堅守到底,又表示因工作忽略了家人,感到十分歉疚。
bit.ly/3DW0K1G

[ 青年絕食選舉告急,結束佔領巷戰開花 ]
2012年9月,反國教行動蔓延到立法會選舉。投票日前夕,特首宣佈取消三年開展期,學校自決開科。大聯盟隨即結束佔領,說戰場已轉到各校,有社運人形容是階段勝利。
bit.ly/3fSmaF9


-----------------------

▍人物點滴系列

1982年英首相訪華前夕,中大教授 #勞思光 與傳媒人 #李怡 等間接去信,在夾縫中申述其香港議程。
bit.ly/3CTPXVI

#奧爾布賴特「八國聯軍」往事
bit.ly/3Nrr34d

被問是否挺董連任, #江澤民 斥記者幼稚
bit.ly/3jEMTa0

#倪匡 買島建港論前世今生
bit.ly/3bCv9YK

毋忘 #曾江 兼回顧往時香港
bit.ly/2XToiyA


更多重溫內容
bit.ly/3WFN43l
樂壇教父顧嘉煇於戰後來港謀生,在姊姊顧媚啟蒙下,以半工讀私人苦學成為夜總會樂隊領班,因緣結識邵逸夫、方逸華,得以赴美深造,回港參與影視配樂工作,為大台節目歡樂今宵及無數劇集創作主題曲和各種音樂短歌,憑電視滲透力成為現代廣東歌興盛期最入屋作曲家,曾獲英女皇頒授MBE佐勳章、特區政府頒發銅紫荊及金紫荊星章。

1982年香港前途談判初期,正值港人為日本簒改歷史教科書怒吼,顧嘉煇為大台民初劇《萬水千山總是情》譜寫之插曲《勇敢的中國人》成了民族熱情助燃劑。那邊廂,中共調整港澳政策,一批香港富豪北上為改革開放省招牌,創立「培華教育基金會」做商管培訓工作。顧嘉輝應邀寫《培華之歌》,由新華社統戰部長何銘思填詞,歌星關正傑唱出港僑愛國鄉情,作為支持中國現代化動力:「最是夢縈家國,鄉土豈可遺忘…育己樹人下決心,培華好志向」。

民族旋律方興,世界視野未艾,1987年大台慶祝台慶20週年,響應國際慈善歌熱潮,邀多家本地唱片公司39位歌手灌錄顧嘉煇作品《地球大合唱》為公益金籌款,又到受助機構打氣。

其實顧嘉煇揚名國際作品早在1970年代已誕生,他為武打巨星李小龍電影《精武門》和《猛龍過江》作曲配樂,有歌手Mike Remedios唱紅,頗受海外影迷注目;他在1980年代中為吳宇森電影《英雄本色》正集續集配樂及歌曲,到近年仍是Korean Pop Orchestra演奏曲目。

1996年主權移交前夕,移居加國的顧嘉煇返港,應邀為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口號「同根同心,共譜新篇」譜寫歡慶旋律。

2000年,中央電視台以中資機構在港發跡故事製作重頭劇《紫荊勳章》慶祝「香港回歸3週年」,顧嘉輝為劇集創作主題曲《永遠諾言》,由港台高層李再唐填詞,馬浚偉主唱。

2003年香港民怨見頂,顧嘉煇與老拍檔黃霑早年為港台劇集創作之名曲《獅子山下》特別受官方重視。同年,港府出資促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及香港舞蹈團聯手製作大型原創音樂劇《酸酸甜甜香港地》,要更著力借昔日情懷唱好香港,籲大眾勇對逆境再起飛,煇黃組合亦為該劇炮製多首樂曲。

2007年,大台與央視合拍劇集《歲月風雲》慶祝「香港回歸10週年」,已大幅減產的顧嘉煇再應邀出山寫主題曲服務主旋律,歌曲由張美賢填詞,香港歌手李克勤與台灣歌手小剛合唱。

2015年,顧嘉煇宣佈正式退休,並舉辦十二場榮休演唱會,同年獲金紫荊星章表揚為本地流行音樂之終身貢獻。

足本圖文 bit.ly/3GHKJiM
年尾流流,網友自選重溫 #屈穎妍 往事。

1995年8月底,《壹週刊》中國專題記者屈穎妍到福州採訪軍事演習,被指竊取國家機密,遭扣留多日後簽悔過書獲釋。相比1993年《明報》記者席揚與2005年《海峽時報》記者程翔被判入獄,屈之案情算相當輕微。屈返港後以荒誕筆觸大篇幅記述軟禁經歷,形容國安人員彬彬有禮,照顧無微不至,每餐有齊魚蝦蟹,臨別依依不捨,發現情報員也可做朋友,原來中國並不可怕。

《壹週刊》第286期(1995年9月1日):
//一切都在彬彬有禮中進行,除了審問,他們才會變得兇神惡煞起來…我們被分配到不同層數的兩個房間內居住,分別有男女國家安全局人員監視著起居一飲食。此後的五天…每天的日程基本是審問、吃、睡、看書、吃、睡、審問、看書,審問來來去去都是那些重複的問題…

比方問攝影師「為什麼你卅五歲還不結婚?」又問記者:「你們的總編輯是什麼籍貫?他的月薪有多少?」當然還有一些關於壹傳媒的問題,如:「黎智英住在什麼地方?」「《蘋果日報》賣幾錢?」「《壹週刊》的總經理是誰?」「黎智英的老婆幾多歲?」在我們隨身袋中搜出一張《壹週刊》時事組組員的電話後,他們實如獲至寶,把電話名單一一抄下。奇怪的是,又不用影印機,總愛用手抄…

看守的人天天嚷著要我們多吃飯,因為每餐的飯菜相當豐富,魚蝦蟹樣樣有齊。有日我們吃了海鮮齊齊拉肚子,一名監視人員立即飛車出外替我們買回來止屙藥,對我們的照顧,他們絕對稱得上無微不至…

臨走前的一天,國安人員吩咐我們寫下「認罪書」,他們提示說:「要寫得嚴重些後悔些,寫得好,寫得對,便可回去。」

於是,經過國安人員的三次修改,一篇卑躬屈膝的認罪書終於寫成,負責人看過,也不禁失笑起來,捉狹地說了句:「果然是拿筆吃飯的!」

六日五夜的軟禁日子,終於在認罪書上印下指模後結束。面對相處多日的國安人員,想起他們連日來陪吃陪睡陪坐牢的苦處,總有點依依不捨。

「你們出去後,千萬別回頭,不要向我們說拜拜,不要握手,不要多謝,就這樣一直行出去,像不認識我們那樣,知道嘛!」他們的臉上也泛著不捨之情,但礙於要公事公辦,總還要裝出一副鐵石心腸。

「有機會來香港,記得找我啊!」臨別依依,還是要說句告別話…

如果中國可以開放些,如果我們可以不再敵對,如果……大家會發現,原來國安局並不神秘,原來情報員也可以做朋友,原來……原來中國並不可怕。//

全文 bit.ly/3s9xJMc
#Medium限定回顧
Tommy Cheung 張秀賢FB(2013年7月5日):
//有曾鈺成幫手寫序,離投共之期不遠矣//

曾鈺成代序,《90後是咁的》(2013) :
//我是建制派中人…建制派中人大多會認為這是一本屬於敵對陣營的書,裡面盡是罵中國政府、罵特區政府、罵建制派的話,我竟為它寫序,是政治不正確。另一方面,對於認為這本書是反映他們意見的「反建制派」,張秀賢竟要找我寫序,也應是政治不正確了。這也許是張秀賢和我的共通點:不願意因受「政治正確」的約束而放棄做自己認為應該或值得做的事。我認識張秀賢,是因為他參加大學裡的「師友計劃」(Mentorship Programme) ,選擇了我做導師。他到我的辦公室找我談話,並把我和他的合照放上Facebook,圖片說明:「投共之旅」。其後他告訴我要出版這本書的事,簡介了書的內容,並邀我寫序。我沒有覺得奇怪,也沒有遲疑,一口便答允了。//

​反國教後續
bit.ly/3fSmaF9

#反國教 #學民思潮 #張秀賢 #建制派 #特首晚宴 #曾鈺成 #投共之旅 #政治正確 #立言香港 #元朗區議員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2014年雨傘金鐘東防成員 #大嚿 #劉偉德,自言本是政治冷感北上商人,因目睹9.28而上街。傘後他曾參選中西區議員,又捐款支持其他區議會立法會候選人,後來宣佈退出社運,有網媒轉載其感言。

端傳媒(2017年2月28日):
//香港社運圈甚至政治圈,與我在外國的經驗簡直差天共地。組成的大多數原因,並不是因為政治理念相近或對香港未來有一致遠景。香港政治圈係一個人脈網,亦可以稱之為朋友圈…

一切關於本地政治議題的討論,大家必定先以立場先行,引用的理據只為增添原有立場的說服力。所謂真心討論,恐怕只是在言語間取巧,佔了便宜後便以為自己大獲全勝。最糟糕的是本地民智還停留在「頑童階段」,只需要一點政治娛樂他們就欣然收貨…

經常聽到政治人物的團結論:「希望我們反對派能團結一致共同創造美好未來」,卻總是笑裏藏刀,表面跟你裝友好,但在背後卻不斷使出卑劣招數…在我眼中這根本就是一個專制組織…

雨傘時,我記得佔領區內有位頗有見地而又勇猛善戰的手足跟我說,這裏表面上看起來的確見到好多「黃絲」,但當你以大部分黃絲帶的邏輯思維跟藍絲作對比,細嚼分析後會發覺兩者的思考方式,都是把立場當成自身認同的一大部分,唯一不同的只是立場上的分歧罷了。這句說話正正道出了香港30年社運界最致命的弱點。//

#佔領行動 #雨傘運動 #伍永德 #葉錦龍 #傘兵 #區選會 #立法會 #西柚辦公室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圖:端傳媒
#當年昨日 #未試過又點知唔得
「如果我們相信香港主流民意是根據一直以來,譬如上次區議會選舉,或者一直立法會選舉的proportion,我們不應相信功能組別有不同比例。因為,如果我們未試過,又怎知過不到去呢?」

2020年2月25日,在反修例時成立的民間記者會舉行「功能組別 每席必爭 光復議會 時代戰役」記招,自言身處淺黃淺藍同溫層的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親身上陣,呼籲非建制派全面搶攻功能組別,透過成立新工會新公司取得投票權,合力爭取立法會過半數議席,再加上特首選委會過半數議席,下屆能選出「泛黃」特首,透過內部立法改革功能組別,毋須北京批准。

沈旭暉指,若香港市民根據明顯不公平遊戲規則都選贏,但「泛黃」特首或議員再遭DQ,港府將失信民間,要面對國際制裁風險,估計當局有所忌憚。

「在中美貿易戰持續進行期間,香港有其戰略角色,在這moment我看不到任何空間北京可以承受這麼大風險,不用有甚麼後遺症,所以香港人不應在這時刻只想著甚麼都做不到。我們相信,世間很多事都是check and balance互相制衡。有朋友問,有否其他方式更快更有效達至五大訴求,我相信這不是排他性選項,每個戰線每個朋友做的事之間是相互支援的。如果有人想到更快更有效可行方案,相信全港市民會考慮。但客觀現實是,如果這建制內顛覆的路線未exhausted所有可能性,始終相當多市民都會希望先試一試。是否應互相分工、各自努力呢?」

他強調,現時社會民情與廿年前大異,既然體制之途未窮盡,相信很多人樂意一試,與溫和建制派亦有合作空間。

2019年底,民間記者會曾聯同罷工陣線及工會代表呼籲市民盡快加入各行業素人工會,甚至自行創立工會,以便發動大規模罷工。2020年3月底,民間記者會公佈網上民調指,港人不認同消極應對立法會選舉,近七成半受訪者反對投白票或廢票,九成人認為抗爭陣營應搶攻功能組別。

足本圖文 bit.ly/3Z2DOYl
#不許紅日教人分開 #紅太陽 #九七擔憂
//聶小倩(#王祖賢 飾):「太陽已出來了,我不走也不行!」

寧采臣(#張國榮 飾):「小倩,你要好好做人,我會永遠記著你!」

聶小倩:「沒想到分手時也不能見你最後一面,你要保重!」

燕赤霞(#午馬 飾):「她已經走了。」

寧采臣:「不知小倩投胎了沒有?」

燕赤霞:「其實做人生不逢時,比做鬼更慘。」//

1970年代末,中英開始就香港主權問題談判。1984年,央視春晚直播節目中,歷史性出現香港歌手演唱 #黃霑 填詞流行曲 #我的中國心。同一時間,黃霑又以香港人身份寫出對九七的不安。

1987年電影 #倩女幽魂 插曲 #黎明不要來 其實是1984年未發表作品:「其實好笑,『不許紅日教人分開』,當中包含大家都不知的意思。當時很多人移民,是一種反應在裡面,當時我失去所有朋友,朋友全去了加拿大,就是紅太陽要照著我們…嘩,大哥,很生氣!」

全文 bit.ly/3EoKUvl

#民族統戰 #前途談判 #移民潮 #徐克 #程小東 #阮繼志 #劉兆銘 #林威 #新藝城影業 #電影工作室 #葉蒨文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圖:電影《倩女幽魂》(1987)
#又不是八十年代 #美國關門 #共同富貴
那些年受美國保護主義影響,港商積極進軍改革開放的中國市場。前途談判後,中國取代美國成為香港第一大貿易伙伴,香港貿發局訪京團備受中共領導人重視。當時中共嚴格限制消費品進口,但對有助出口賺外匯的生產設備則無任歡迎。不少港商就看準機會,為黨國工業提供大量先進機器。

鏗鏘集 北京貿易行(1986年12月20日):
//中國在1985年取代美國成為香港第一大貿易伙伴,對於長期受美國保護主義威脅的香港廠家來說,進軍10億人的中國市場是刻不容緩的。

香港貿易發展局今月初在北京舉辦一連串貿易推廣活動,其中被受重視是「香港產品86展覽會」。

在這次貿易推廣活動中,貿發局主席鄧蓮如還親自率領一個經濟貿易代表團到北京拜會中國領導人,謀求加強兩地經濟合作。已故港督尤德爵士和他的夫人亦應邀隨團到北京訪問。

經濟貿易代表團抵埗當晚,中方的接待單位,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簡稱貿促會會長賈石,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歡迎。

「這次鄧蓮如女士率領陣容強大的香港經濟貿易代表團來訪,必將促進香港與內地的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關係的發展。」

今次展覽會發出了9萬多封邀請信給全國省市有關單位,香港貿發局耗資500萬港元籌備今次展覽會,參展的香港廠家超過70家,陳列產品共2500多件,其中七成以上都是非消費品。為數最多是各類型機器,共佔場館一半面積。

中國最近通過第七個五年計劃,由1986年開始,一方面鼓勵產品出口賺取外匯,另方面嚴格限制產品入口,尤其消費品。對於一些能夠提高國內產品質素,以便達到出口創匯目的的生產設備,中國表示無任歡迎。

以這家在北京製造閃光燈的工廠為例,向來產品質素都不符出口標準,只可以內銷,但自從1985年開始與港商合資經營,引進鑄塑機生產零件,產品質素大幅改善,目前部份閃光燈已符合標準出口賺取外匯。

由於港製機械迎合到中國市場需要,所以即使中國實施入口管制,機器方面的銷量仍有增無減。//

Medium版 bit.ly/3mG1WC3

#打造繁榮美景 #香港貿易發展局 #港商北進 #香港產品展覽會 #改革開放 #四個現代化 #聯合聲明 #中港貿易 #鄧蓮如 #尤德 #王品清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當年今日
2019年4月26日, #逃犯條例 法案委員會雙胞胎前夕, #蘋果日報 率先獨家報道香港 #銅鑼灣書店 店長 #林榮基 出走台灣消息。

數年前在羅湖口岸過關後失蹤的林榮基,回港後曾召開記招交代被中國當局拘留多月經歷,質疑港府無保障一國兩制,獲多個泛民政黨聲援,有團體更在獅子山懸掛 #我們都是林榮基 布條。

2019年3月底,林榮基再與 #泛民 議員一起帶領遊行反修例,強調遊行不是為自己,而是希望大眾察覺人人都要承受風險,又表示已計劃在法案通過前離港。

林榮基抵台後受訪時再呼籲,港人要上街參加 #民陣 遊行,用民意制衡政府。

蘋果日報(2019年4月26日):
//《逃犯條例》將前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再次推上風口尖,為了保命,林榮基正式展開流亡海外生涯,昨日低調由香港飛抵台北。林榮基今午接受《蘋果》訪問時表示,昨在機場準備離港時仍毫無把握,擔心港府會禁止他離境,直至抵達台北後才感到「甩難」…要離開土生土長的香港,他無不傷心難過,寄語港人要為自己,為一下代反惡法,「28號(反惡法遊行)我無辦法參加,香港人要上街,唯一有制衡力量係民意」。//

及後林榮基又表示,他在2017年是誤判形勢,以為旺角騷亂案棄保赴台少女 #李倩怡 控罪不會成立,才想勸她回港。

全文 bit.ly/3HbpndC

#反修例運動 #李柱銘 #陳日君 #吳靄儀 #涂謹申 #區諾軒 #毛孟靜 #梁耀忠 #陳志全 #黎智英 #范國威 #岑子杰 #一國兩制 #旺角騷亂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 編輯推介:1980年代初民主小龍鳳 ]
回顧前途談判前後,港府如何在區議會、市政局和立法局半開鳥籠,引入分區直選與功能組別間接選舉,體制民主派又如何嚐得甜頭。

話說香港首次區議會選舉在1982年3月舉行,政府以新界為試點。有官員說,新界人對地方有深厚感情,會比較積極參與投票,為城市人立好榜樣。

同年9月,港府再力推市區區議會選舉,70多萬選民不少矇查查「被登記」;為搞氣氛,當局更不惜臨急遊說地區領袖甚至委任議員落水,競逐區議會三份一民選議席。

當時本地壓力團體對選舉有保留,擔心被制度吸納。但從英留學返港的馮檢基則認為機會來了,著手引入外國拉票模式,遊說居民領袖參選,結果連連報捷。

好些參選人憑藉本身組織人脈開拓票源,多位校長不約而同透過家長信和動員學生拉票,最後成功挑戰舊有地區勢力。

1983年3月,港府為推動地方行政改革,在市政局舉行首次分區選舉,既增加民選議席,又放寬選民資格限制。現任議員譚惠珠榮登全港票后;早前區選「造皇者」壓力團體負責人馮檢基則憑電視辯論爆紅,以全港第三票數成為新晉票王。

當年市政局選戰,青年新勢力馮檢基和李植悅在深水埗兩區嶄露頭角,憑昔日學運社運人脈招得過百人幫手,現屆大學生和當區社工都落力助選。

馮李二人當選後,深受各方拉攏,更獲邀北上國慶觀禮,聲勢一時無兩。二人又成功爭取港府撥津貼建議員辦事處,為社運團體入建制爭資源樹立典範。

隨著馮檢基等人參選告捷,壓力團體逐漸認同用議席推社運之途,實現民主回歸港人治港,成為日後無數港版「陣地戰」始祖。

聯合聲明簽署後,立法局隨即開放三份一民選議席,由功能組別間接選舉產生。雖然制度開放有限,本地精英磨拳擦掌。

大律師公會前主席李柱銘與教協司徒華,都循元祖功能組別選舉晉身代議士,二人同時獲中方委任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成為體制內舉足輕重的民主派代言人。

相關材料連結 bit.ly/41XnxFL

圖:鏗鏘集
主權移交十年,主流一片樂觀論調,昔日預言香港會死外國傳媒,大幅修正講法。那邊廂,居港20多年的美國政治漫畫家則認為,言論空間已然收窄。

新聞透視 外人看香港(2007年6月16日):
//區家麟(主持):九七回歸前,《財富》雜誌以「香港之死」預言香港回歸後狀況。十年後,《時代周刊》亞洲版就以「晴天有雲」形容今日情景,又承認其姐妹雜誌《財富》當年預測有誤。在這裡生活的外國人,當年確實有過憂慮,選擇留下的,是得是失?

他叫方南理[Larry Feign],是政治漫畫家,香港人對他可能較陌生,不過很多住在香港的外國人都認識他。

一般人認識方南理,是從連載漫畫《黃莉莉》開始。他畫的漫畫《黃莉莉》曾在《南華早報》刊登,故事講述一名香港女子跟外國人結婚後,在香港的生活點滴,經常諷刺港英和中央政府。

方南理在美國出生長大,在當地認識太太Cathy,Cathy是香港人,1980年代,她帶丈夫來香港探親,那次是方南理第一次來香港,從此愛上香港,決定在這裡定居。

Cathy:「雖然我們喜歡香港,香港是我們的家,但長遠我們是否可留在香港,尤其Larry(方南理)的工作有否甚麼限制?對我們一家人長遠(影響)會怎樣?」

這批是他九七前畫的漫畫,反映他對傳媒自我審查的憂慮。

方南理:「莉莉對丈夫說:『你認為中央會在(九七年)6月30日後奪走新聞自由嗎?』史圖爾特說:『當然不會,因為他們不需要。』我們看到很多報章頭條也會自我審查,我認為就是這種情況,中央政府、香港政府沒有制訂任何法例剝奪言論自由,因為他們不需這樣做,所有人都已閉嘴。」

1995年,方南理被《南華早報》解僱,已很少機會再畫政治漫畫,他慨嘆,香港給他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九七後,方南理曾轉到另一間英文報章畫漫畫,不過幾年後報社結業。他只好轉行,為海外公司製作動畫。

方南理:「這裡興致不及往年,以前在英文報章內有大量激烈評論,現在沒有了,再也不見了。越來越多商人考慮直接到中國做生意,或者一半在香港、一半在中國。九七前不是這樣,他們常在這裡。現在我們被大陸吸了進去,在大陸消失。」//

2007年6月29日,央視網站CCTV International刊登Larry Feign訪問,似乎與無綫新聞透視用同一片段,但將其意見演繹為對香港充滿信心。

全文 bit.ly/3puRmPA
九七前夕,港台鏗鏘集訪問政治漫畫作者與年青記者,受訪者異口同聲擔心言論空間收窄,但相信群策群力可發揮作用,即使環境短期變差,香港制度長遠能裨益中國。

鏗鏘集 九七倒數 讓我發光芒(1996年8月25日):
//劉千石:「九七有尊子,大家有嘢睇!」

漫畫作者尊子,原名黃紀鈞,過去十年,他所畫的漫畫,大部份諷刺中港政治,立場鮮明、批評尖銳。

黃紀鈞目前為幾份報章刊畫漫畫,每天要交五份稿,他認為有機會就應盡量畫,儘管已有報紙編輯勸他顧及老闆的生意,少畫政治漫畫。太太陳也的專欄曾被報社臨時抽稿,黃紀鈞與報界朋友談及日後言論空間,大家都覺得前景越來越黯淡。

尊子:「畫1997年7月1日,打開窗戶會看到甚麼?」
陳也:「現在商人應發明五星旗圖案內褲,掛出來時多愛國!」

香港人會否有天怕得不敢吐露心中話?黃紀鈞最近舉行回顧展,對於這種自由開放的言論空間,他擔心會隨著政權轉移一下子萎縮。

陳也:「有朋友的漫畫,他幾天後在報章發現對白全被改了,動作和對白不符,對白令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發生甚麼事,他很生氣。」
盧永雄:「出聲反抗,將事實披露出來,讓外面的人知道,自有公論,對嗎?然後你問我有公論又怎樣?有公論也照做,無辦法。」

盧永雄有切身感受,1994年他任職的電視台因為要抽起一輯講述六四事件的紀錄片,他身與五名同事集體辭職抗議,之後由政治線轉為財經記者。

陳也:「做記者的沒甚麼能力,我們寫專欄的也沒甚麼能力。」
盧永雄:「我覺得每人在能力範圍做點事。」
尊子:「我想記者本身的專業道德很重要有否意識去爭取新聞自由和開放度,但大家集合力量才能發揮效用,若鬆散很容易被逐一擊破。」

尊子:「若說劫獄…我想若她坐牢,我不會劫獄。哈哈哈!」
陳也:「現在說來好笑,但是…將來也會這麼輕鬆,相信我們仍用輕鬆態度去處理,不然很難活下去、會瘋掉。」
記者:「為何做這選擇?」
尊子:「我們認為這反而是正常人做法,若不去說、不去做你想做的事,是違反自然、自我約束的,我認為我們只是做一個人該做的事。因為這地方自己有歸屬感,若有不好就盡量改善;若到別的地方,反而不知為了甚麼生存。除了喜歡香港,也喜歡中國,對這國家有感情。中國一向都這麼差,若大陸發生好事,我們會開心受鼓舞,即使香港變差也會硬著頭皮撐下去。我屬於悲觀但積極類型,未來短期悲觀,但長遠我覺得樂觀,對中國和香港樂觀。」//

全文 bit.ly/3I6Guhe
#補充資料 #功能組別協調會地址
坊間留意到,47人案證人 #林景楠 供稱當日功能組別協調會議在新蒲崗勤達中心1507室 #基本法學生中心 舉行,樓上16樓是 #香港政策研究所,2107室是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 會址,幾個地方都與特首 #董建華 年代特別顧問 #葉國華 有直接關係。

其實在新社運八九十後年代,勤達2107室還是國際學者 #沈旭暉 青年智庫Roundtable地址。沈在2003年讀博期間受香港政策研究所邀請,組隊為七一後區選做研究,後來演化出Roundtable組織,獲贊助人葉國華答允做「不干預」主席。

2012年特首選舉前夕,對泛梁營有保留、一度期待 #曾鈺成 破局的沈旭暉,在暗示收山後再特別「出山」撰文化解 #梁振英 是地下黨員傳聞,同時爆料昔日葉國華有份提拔梁,並再度澄清Roundtable接受葉國華捐款(甚至使用其物業),不代表受其控制:

//我當年成立Roundtable時,葉先生答應捐款,我曾直接問他「想要什麼」,他說:「不要裝作不認識我這個老人家就是。」Roundtable從第一天開始,公開有資金來自葉先生,一直被一些朋友埋怨,認為那會引起種種不必要的揣測…但我想,開誠布公不但是基本政治倫理,也是對前輩的基本尊重。近年我有參與打理葉先生的其他捐款,接受其捐款、使用其物業的其他組織,類似民協、新力量網絡或一些福利機構也沒有想到要避嫌。// [2012年3月21日《信報》]

延伸閱讀:未試過又點知唔得
bit.ly/3Z2DOYl

#反修例運動 #中美貿易戰 #民間記者會 #區議會選舉 #立法會選舉 #功能組別 #區諾軒 #沈旭暉35+交流會 #民協 #馮檢基 #新力量網絡 #Roundtable #90後是咁的 #張秀賢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recall.hk

圖: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FB
#當年今日 #支聯會成立前夕
1989年5月20日,總理李鵬宣佈戒嚴後,香港掛起8號風球,本地領袖 #司徒華 認為港人憤怒必須表達,所以即使危險照常遊行:

「有人勸我取消,因為八號風球去遊行可能發生意外,造成悲劇。但我從早上在家中看電視、聽電台廣播,覺得這種意見不能不表達出來,所以繼續向電台宣佈,集會遊行照常舉行。」

六四後,支聯會號召全港三罷展示民憤。遊行前夕司徒華收到據傳警方消息數十人可能搞事,決定腰斬行動:

「油麻地、旺角區發生騷動,鄧蓮如來電說,警方留意到有大概70至80人來港,假如照樣罷市或者遊行,可能進行破壞。我信她不會騙我,就上電台宣佈取消那天罷市、罷課、遊行。」

特務破壞消息終未能稽考,但昔日支聯會內部接連有人質疑取消三罷決定。對照《司徒華回憶錄》兩個講法,論人身安全,對於過萬甚至過百萬遊行港人來說,8號風球與數十人搞事相比,到底何者更具威脅?論回應民情,若戒嚴令也激發數萬人決心,目睹屠殺後反應豈不更大,為何這時卻不以民意為先?

足本全文
bit.ly/2HJrEi5

#六四 #六四屠殺 #打倒鄧李楊 #戒嚴令 #支聯會 #鄧蓮如 #司徒華回憶錄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

圖:有線新聞剪輯港台片段
#當年今日 #北京學運大台篤灰
1989年5月底,北京百萬民眾違抗當局戒嚴令上街遊行。3名湖南青年魯德成、喻東嶽和余志堅向學運領袖建議發動全國三罷不果,逕自用油墨潑向天安門毛澤東像,遭學生糾察拘捕毆打並移交公安,分別被判16年、20年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

回看當年留守廣場學生與知識份子,不少確將反抗行動封頂,一直錯判形勢,至戒嚴部隊用真槍實彈清場。

紀錄片《天安門》(1995):
//凌晨兩點半,軍隊包圍天安門廣場,將留守學生圍在中間,部隊停下待命,圍外群眾對他們高聲叫罵。

封從德(學生):「下午、晚上已流血了,多數同學在廣上沒親眼看見,還都不怎麼相信,想無非是解放軍用棍棒打。三點左右,約有3000到5000個同學聚在紀念碑準備決死一戰。很多工人市民的兄弟死在長安街上,跑回來很生氣地說:你們學生到現在還喊甚麼不能抵抗要非暴力甚麼,我們兄弟姐妹都已經死了。拿刀逼著學生說:你們不能這樣喊!」

劉曉波(教師):「有個人拿了一種半自動的槍,被我和幾個糾察隊員搶下來,這太可怕了,只要紀念碑上槍一響,戒嚴部隊就有口實毫不留情地打。我就把槍在紀念碑的欄杆上摔,摔得虎口特別疼。」//

全文 bit.ly/2VAV0Tb

#舊貼重溫 #六四 #六四屠殺 #湖南三壯士 #天安門三君子 #魯德成 #喻東嶽 #余志堅 #封從德 #劉曉波 #香港歷史 #香港前途考古 #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