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tHub
每次看到隐私安全话题的时候,下面双方总是各执一词。
1. awesome-privacy:一个精心策划的尊重你隐私的服务和替代方案清单
https://github.com/pluja/awesome-privacy
2. privacy-respecting:尊重隐私的服务和软件的清单
https://github.com/nikitavoloboev/privacy-respecting
3. Digital-Privacy:一个关于数字隐私搜集、保护、清理集一体的方案,外加开源信息收集(OSINT)对抗
https://github.com/ffffffff0x/Digital-Privacy
4. privacy-redirect:隐私友好的替代品
https://github.com/SimonBrazell/privacy-redirect
5. PrivacyTools:提供服务、工具和知识,以保护您的隐私
https://www.privacytools.io/
6. 文章:从前端视角看浏览器隐身模式下你是如何被追踪的
https://juejin.cn/post/6994228279909548062
原文 by #Hugo博客值得一试
每次看到隐私安全话题的时候,下面双方总是各执一词。
1. awesome-privacy:一个精心策划的尊重你隐私的服务和替代方案清单
https://github.com/pluja/awesome-privacy
2. privacy-respecting:尊重隐私的服务和软件的清单
https://github.com/nikitavoloboev/privacy-respecting
3. Digital-Privacy:一个关于数字隐私搜集、保护、清理集一体的方案,外加开源信息收集(OSINT)对抗
https://github.com/ffffffff0x/Digital-Privacy
4. privacy-redirect:隐私友好的替代品
https://github.com/SimonBrazell/privacy-redirect
5. PrivacyTools:提供服务、工具和知识,以保护您的隐私
https://www.privacytools.io/
6. 文章:从前端视角看浏览器隐身模式下你是如何被追踪的
https://juejin.cn/post/6994228279909548062
原文 by #Hugo博客值得一试
GitHub
GitHub - pluja/awesome-privacy: Awesome Privacy - A curated list of services and alternatives that respect your privacy because…
Awesome Privacy - A curated list of services and alternatives that respect your privacy because PRIVACY MATTERS. - pluja/awesome-privacy
image_2021-11-04_15-11-35.png
1.2 MB
#你不知道的行业内幕
昨天回到10年前 职场第一家正式入职公司帆软FineReport,当时只有小几十人,现在一千多人。和产品和运营老同事们交流了三四个小时,说几个没那么敏感的insights。
公司成立15周年,从中国式老板喜欢的复杂报表出发,发展了FineReport+FineBI+简道云三大产品线。年营收十几亿,净利润率30%以上,没有融资,没有投资,没有炒股,没有买楼。分红+递延激励之后,每年剩下来几个亿利润,全部存银行。
公司法人,一号员工,做了甩手掌柜,但也是精神领袖。出现在各种打杂场合,是公司名副其实的「吉祥物」。另外产品/研发/营销的几个合伙人,形成三角制衡,没有谁说了算的一言堂。即使是大老板的需求,不合理的话也会被diss驳回。
12年司龄的产品负责人,面试了很多大厂的To B产品经理,发现候选人50%以上设计的需求在服务老板,而没有自己的节奏和定力。最后,还是校招培养最好用,即使跳槽去了大厂还是会回来。除了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有独立自主的判断和决策空间。
在做简道云时,钉钉刚起来,作为服务商CP,陪平台一起玩,前面三四年简道云一直没定收入指标。打磨好了产品+口碑起来后,再去向客户收费。去年疫情,随着在线教育和在线办公腾飞起来,收费自然水到渠成。其他产品线的营销费用也极少。
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在说,使用场景+创造价值,真需求or伪需求?什么钱该赚?什么钱不要赚?每个月都有几百个需求,销售都会说xx客户签单在即,很重要!顶住压力学会Say No,是门艺术。
国内To B发展趋势,不要做大而全,做必死。建议创业者做可复用迁移的特定行业的刚需高频次场景,钻进去深挖到底。比如有家友商,只做财务场景的预算分配系统,年营收也能破亿。
原文 by #TomXu
昨天回到10年前 职场第一家正式入职公司帆软FineReport,当时只有小几十人,现在一千多人。和产品和运营老同事们交流了三四个小时,说几个没那么敏感的insights。
公司成立15周年,从中国式老板喜欢的复杂报表出发,发展了FineReport+FineBI+简道云三大产品线。年营收十几亿,净利润率30%以上,没有融资,没有投资,没有炒股,没有买楼。分红+递延激励之后,每年剩下来几个亿利润,全部存银行。
公司法人,一号员工,做了甩手掌柜,但也是精神领袖。出现在各种打杂场合,是公司名副其实的「吉祥物」。另外产品/研发/营销的几个合伙人,形成三角制衡,没有谁说了算的一言堂。即使是大老板的需求,不合理的话也会被diss驳回。
12年司龄的产品负责人,面试了很多大厂的To B产品经理,发现候选人50%以上设计的需求在服务老板,而没有自己的节奏和定力。最后,还是校招培养最好用,即使跳槽去了大厂还是会回来。除了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有独立自主的判断和决策空间。
在做简道云时,钉钉刚起来,作为服务商CP,陪平台一起玩,前面三四年简道云一直没定收入指标。打磨好了产品+口碑起来后,再去向客户收费。去年疫情,随着在线教育和在线办公腾飞起来,收费自然水到渠成。其他产品线的营销费用也极少。
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在说,使用场景+创造价值,真需求or伪需求?什么钱该赚?什么钱不要赚?每个月都有几百个需求,销售都会说xx客户签单在即,很重要!顶住压力学会Say No,是门艺术。
国内To B发展趋势,不要做大而全,做必死。建议创业者做可复用迁移的特定行业的刚需高频次场景,钻进去深挖到底。比如有家友商,只做财务场景的预算分配系统,年营收也能破亿。
原文 by #TomXu
image_2021-11-04_16-30-22.png
1.3 MB
#JitHub
iTab新标签页稳定版上线10天下载超四千。说实话,这个成绩已经超预期了。我原来只是给自己做的,因为浏览器默认起始页都不符合我的胃口。再加上以前我都是面向B端开发,所以这个C端处女作受到这么多人喜欢,让我充满了继续开发的动力,管他赚不赚钱,喜欢就干!赏析地址👉https://itab.link/
贴一段产品特色:
1. iOS式小组件卡片设计
2. 简洁优美无广告
3. 极简模式
4. 自定义网站图标样式和布局
5. 自定义常用搜索引擎
6. 自定义搜索栏和时间样式
7. 自定义常用网站分组
8. 自定义壁纸和效果
9. 深色浅色模式
10. 内置精美天气/书签/万年历/备忘录/壁纸/一言/IP查询/每日热点等原创应用
11. 内置快捷翻译功能
12. 第三方账号登录系统和云存储
13. 多语言版本和更多应用(开发中)
原文 by #无敌帅
iTab新标签页稳定版上线10天下载超四千。说实话,这个成绩已经超预期了。我原来只是给自己做的,因为浏览器默认起始页都不符合我的胃口。再加上以前我都是面向B端开发,所以这个C端处女作受到这么多人喜欢,让我充满了继续开发的动力,管他赚不赚钱,喜欢就干!赏析地址👉https://itab.link/
贴一段产品特色:
1. iOS式小组件卡片设计
2. 简洁优美无广告
3. 极简模式
4. 自定义网站图标样式和布局
5. 自定义常用搜索引擎
6. 自定义搜索栏和时间样式
7. 自定义常用网站分组
8. 自定义壁纸和效果
9. 深色浅色模式
10. 内置精美天气/书签/万年历/备忘录/壁纸/一言/IP查询/每日热点等原创应用
11. 内置快捷翻译功能
12. 第三方账号登录系统和云存储
13. 多语言版本和更多应用(开发中)
原文 by #无敌帅
image_2021-11-04_21-57-21.png
1 MB
#读书会
系统学习效果:书 >图文 >视频 >短视频
不仅仅是经济和投资领域,在其他比如物理化学等科学领域更是如此。
1. 听完一场一小时的演讲或课程,可能也就一本书的一小章节内容,对知识吸收的时间效率上阅读完胜。
2. 读书的过程是可以随时停顿思考、做笔记、反复阅读,而看视频不可能一直暂停回放慢放,对知识的咀嚼能力阅读完胜。
3. 演讲或课程类视频有更多口语化、模糊化的东西,言语之间的知识细节听过很容易遗漏,而书本内容则逻辑严谨没有废话,细节全部展示,可以反复阅读提取。对知识细节的梳理阅读完胜。
4. 视频类知识不容易定位,当需要用到某个知识点时,很难从几小时的视频中找到那个点大师讲了什么话。而书本就放在书架上,需要用到某个知识点时,马上打开目录或者通过你的笔记立马找到。
所以,能看书就绝不要看视频。
虽然现在互联网往越来越快速便捷的方向发展,短视频是主流信息散布渠道,只是对某个还未产生兴趣的未知领域刚刚关注时,倒是可以去看看一些视频,作为一种知识引导挺不错的,毕竟优秀的演讲者,能激发对这个领域的热血。但要想系统、深度学习,还是要看书。
原文 by #飞飞想
系统学习效果:书 >图文 >视频 >短视频
不仅仅是经济和投资领域,在其他比如物理化学等科学领域更是如此。
1. 听完一场一小时的演讲或课程,可能也就一本书的一小章节内容,对知识吸收的时间效率上阅读完胜。
2. 读书的过程是可以随时停顿思考、做笔记、反复阅读,而看视频不可能一直暂停回放慢放,对知识的咀嚼能力阅读完胜。
3. 演讲或课程类视频有更多口语化、模糊化的东西,言语之间的知识细节听过很容易遗漏,而书本内容则逻辑严谨没有废话,细节全部展示,可以反复阅读提取。对知识细节的梳理阅读完胜。
4. 视频类知识不容易定位,当需要用到某个知识点时,很难从几小时的视频中找到那个点大师讲了什么话。而书本就放在书架上,需要用到某个知识点时,马上打开目录或者通过你的笔记立马找到。
所以,能看书就绝不要看视频。
虽然现在互联网往越来越快速便捷的方向发展,短视频是主流信息散布渠道,只是对某个还未产生兴趣的未知领域刚刚关注时,倒是可以去看看一些视频,作为一种知识引导挺不错的,毕竟优秀的演讲者,能激发对这个领域的热血。但要想系统、深度学习,还是要看书。
原文 by #飞飞想
我很久没听城市广播了。前天打车堵在上班路上,听了一路的城市路况和新闻,有种久违的、对城市的亲切感。在很久以前,城市广播就是一个城市生活的背景音。
刚好自己也有个想验证的看法,那就是最简单的产品形态也能带来不间断的体验和惊喜。于是机会来了—— 下面这个链接后面,就是一个即刻镇的城市广播,它会为你不断地带来即刻镇的城市生活和气息。
即刻镇广播所有内容来自即友的最新发言,每十分钟一档全新节目。它是 7x24 不间断播报的广播,背后是一群勤奋负责的机器人。
即刻镇广播是实时的。不管现实地理位置中你在哪个城市,当你打开即刻镇广播,你听到的声音和远方的人收听到的是一样的。因为此时我们的网络地理位置在即刻镇。
我也是一位听众。
这两天写到很晚,昨天调通系统后就跑去睡觉了。今天早晨,才是我第一次正式收听即刻镇广播。我听着它刷牙、打车,然后再次堵在上班路上。有时我会忽略它,有时又会被它吸引,有时会感到惊喜,有时会被它打动,我总是会期待下一个节目。是的,即刻镇广播也超过我的预期了。
(Ps. 如果我白天不搬砖的话,也许我能把即刻镇电台开发完。现在广播节目里缺节目介绍和互动环节,混音偶尔有毛刺,背景音乐也太少了……
(Ps. 我对背后的技术架构和方案感到骄傲,全自动化、低成本,再多的流量也不会挂的(不要翻车不要翻车
即刻镇广播:http://119.91.66.145:8080/
原文 by #benn
刚好自己也有个想验证的看法,那就是最简单的产品形态也能带来不间断的体验和惊喜。于是机会来了—— 下面这个链接后面,就是一个即刻镇的城市广播,它会为你不断地带来即刻镇的城市生活和气息。
即刻镇广播所有内容来自即友的最新发言,每十分钟一档全新节目。它是 7x24 不间断播报的广播,背后是一群勤奋负责的机器人。
即刻镇广播是实时的。不管现实地理位置中你在哪个城市,当你打开即刻镇广播,你听到的声音和远方的人收听到的是一样的。因为此时我们的网络地理位置在即刻镇。
我也是一位听众。
这两天写到很晚,昨天调通系统后就跑去睡觉了。今天早晨,才是我第一次正式收听即刻镇广播。我听着它刷牙、打车,然后再次堵在上班路上。有时我会忽略它,有时又会被它吸引,有时会感到惊喜,有时会被它打动,我总是会期待下一个节目。是的,即刻镇广播也超过我的预期了。
(Ps. 如果我白天不搬砖的话,也许我能把即刻镇电台开发完。现在广播节目里缺节目介绍和互动环节,混音偶尔有毛刺,背景音乐也太少了……
(Ps. 我对背后的技术架构和方案感到骄傲,全自动化、低成本,再多的流量也不会挂的(不要翻车不要翻车
即刻镇广播:http://119.91.66.145:8080/
原文 by #benn
即刻
即刻 - 记录我 遇见你
与更多同好分享你的见闻与感受,每一个独到的声音,都值得被更多人倾听。在即刻,你可以发表动态,在圈子中分享观点与见闻,并更深度地参与内容分享。即刻是 Apple Watch 上最有用的应用之一。
20211105_04.jpeg
1.2 MB
播客笔记
小鹏汽车何小鹏:
1)2025-2035 年汽车市场会变得像现在的手机市场一样,前五家拿到 7-80% 市场份额。智能车市场比传统车市场要集中,因为智能化“收敛的速度会加快”。头部智能车公司能达到 3-5000 亿美元的年销售,卖 1-2000 万台。
2023-2024 年就会出现汽车领域的 iPhone 4,即一款在智能、安全、续航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产品。小鹏“站稳脚跟”的短期目标是年销售 1000 亿元。
2)吸取他创立 UC 的教训,海外市场他会先做发达国家。策略方面,他认为技术到了用户自然会来,他们不需要特别给用户定位。发达国家对品质的要求也可以提高产品在所有地方的竞争力。他希望海外收入占总收入 50%。
当然,全球化非常困难,因为各国在安全、碳排放、数据保护方面的标准不一。他们动作也必须要快,如果在中国做大再出海,已经来不及了。
3)用做汽车的方法做不到智能交通市场的前几名。国内公司作为后来者想进入全球市场,面对的困难比美国现有巨头要大。小鹏必须通过软硬件结合的结构性创新才能做到全球领先。汽车时速 100 公里,他认为未来会出现时速 500 和 10 公里的交通工具。小鹏对应的产品是飞行车和机器马。
4)公司“非常激进也非常焦虑”。短期困难是供应链——一台车需要 1700 枚芯片,缺一不可。非大众的芯片已从几美分被炒到几百美元。他预计芯片荒明年年底会好转,电芯问题后年年初解决。
更大的危机一个是同行竞争:国内的合资企业 2022 年可以成为全资企业,他不知道全资企业会怎样进入市场。今年上半年新势力销售成长 500%,但所占份额还降低了一些。
另一个危机是组织管理:小鹏大力投入研发,今年招了一万多人。他从来没有短时间招过这么多人,组织管理是个难题。(一万人应该把他们现有员工数翻了一倍。)
5)他作为软件出身的人,感受到硬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挑战是硬件环节多,不能零边际成本生产:结构、安全、供应链、工艺、制造、质量管控、售后都是软件没有的环节。机遇是硬件不再成为软件的约束,他们可以在硬件上创新。小鹏永远都是先考虑改变硬件,再考虑改变软件。
原文 by #YiqinFu
小鹏汽车何小鹏:
1)2025-2035 年汽车市场会变得像现在的手机市场一样,前五家拿到 7-80% 市场份额。智能车市场比传统车市场要集中,因为智能化“收敛的速度会加快”。头部智能车公司能达到 3-5000 亿美元的年销售,卖 1-2000 万台。
2023-2024 年就会出现汽车领域的 iPhone 4,即一款在智能、安全、续航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产品。小鹏“站稳脚跟”的短期目标是年销售 1000 亿元。
2)吸取他创立 UC 的教训,海外市场他会先做发达国家。策略方面,他认为技术到了用户自然会来,他们不需要特别给用户定位。发达国家对品质的要求也可以提高产品在所有地方的竞争力。他希望海外收入占总收入 50%。
当然,全球化非常困难,因为各国在安全、碳排放、数据保护方面的标准不一。他们动作也必须要快,如果在中国做大再出海,已经来不及了。
3)用做汽车的方法做不到智能交通市场的前几名。国内公司作为后来者想进入全球市场,面对的困难比美国现有巨头要大。小鹏必须通过软硬件结合的结构性创新才能做到全球领先。汽车时速 100 公里,他认为未来会出现时速 500 和 10 公里的交通工具。小鹏对应的产品是飞行车和机器马。
4)公司“非常激进也非常焦虑”。短期困难是供应链——一台车需要 1700 枚芯片,缺一不可。非大众的芯片已从几美分被炒到几百美元。他预计芯片荒明年年底会好转,电芯问题后年年初解决。
更大的危机一个是同行竞争:国内的合资企业 2022 年可以成为全资企业,他不知道全资企业会怎样进入市场。今年上半年新势力销售成长 500%,但所占份额还降低了一些。
另一个危机是组织管理:小鹏大力投入研发,今年招了一万多人。他从来没有短时间招过这么多人,组织管理是个难题。(一万人应该把他们现有员工数翻了一倍。)
5)他作为软件出身的人,感受到硬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挑战是硬件环节多,不能零边际成本生产:结构、安全、供应链、工艺、制造、质量管控、售后都是软件没有的环节。机遇是硬件不再成为软件的约束,他们可以在硬件上创新。小鹏永远都是先考虑改变硬件,再考虑改变软件。
原文 by #YiqinFu
20211106-01.jpeg
557 KB
最近很喜欢去便利店买热牛奶,尤其在外面吹够西北风或者在家宅一整天,坐便利店就有大概百分之十的家的温暖的感觉。
即士多这个创意我很喜欢,但是下载后我几乎没用过。除了上传商品麻烦,不是我想象的样子和逻辑,还有就是我默认你上传链接会被平台转换成自己的返利,这也是我想到平台盈利的方式,逻辑上说的通。但刚刚刷到千古壹号的即刻,他测试发现用户自己的返利链接也会被即士多转换成平台的返利链接,这就很让人不舒服。
即士多给我的感觉属于概念很有情怀,但逻辑有点不厚道。我有朋友创业专门做传统返利平台,看上去毫无情怀,但逻辑就很好。就是你下单前去他的平台转链,或者你推荐东西去转链,别人通过链接买会有返佣。
我倒是不反感返佣这个模式,毕竟算是薅商家羊毛,商家也不反感,毕竟你在帮忙吆喝。反感的是不真诚,就是你为了高额返佣,推荐一个自己没用过,或者说特别明显性价比低的东西。
「个人网络便利店」或者说「开一家自己的便利店」这个概念其实还是很吸引人的,我喜欢即士多其实也多半是喜欢其设计,就是看上去像个店铺。抛开这个壳,其实很容易就可以通过链接加图片的方式在自己个人网站或者社交平台,文档平台做一个类似的东西。
等我下一次搬家,顺便整理清掉一些东西后应该会考虑在网站或者杂志里开这么个分类。顺便加上一些自己写的说明书之类的东西。嗯,不仅仅是物品,还应该包括软件应用。
—-
作者:#南百城
原文于2021年11月5日发布于即刻,现已被删除(作者日常有删除动态的习惯)
即士多这个创意我很喜欢,但是下载后我几乎没用过。除了上传商品麻烦,不是我想象的样子和逻辑,还有就是我默认你上传链接会被平台转换成自己的返利,这也是我想到平台盈利的方式,逻辑上说的通。但刚刚刷到千古壹号的即刻,他测试发现用户自己的返利链接也会被即士多转换成平台的返利链接,这就很让人不舒服。
即士多给我的感觉属于概念很有情怀,但逻辑有点不厚道。我有朋友创业专门做传统返利平台,看上去毫无情怀,但逻辑就很好。就是你下单前去他的平台转链,或者你推荐东西去转链,别人通过链接买会有返佣。
我倒是不反感返佣这个模式,毕竟算是薅商家羊毛,商家也不反感,毕竟你在帮忙吆喝。反感的是不真诚,就是你为了高额返佣,推荐一个自己没用过,或者说特别明显性价比低的东西。
「个人网络便利店」或者说「开一家自己的便利店」这个概念其实还是很吸引人的,我喜欢即士多其实也多半是喜欢其设计,就是看上去像个店铺。抛开这个壳,其实很容易就可以通过链接加图片的方式在自己个人网站或者社交平台,文档平台做一个类似的东西。
等我下一次搬家,顺便整理清掉一些东西后应该会考虑在网站或者杂志里开这么个分类。顺便加上一些自己写的说明书之类的东西。嗯,不仅仅是物品,还应该包括软件应用。
—-
作者:#南百城
原文于2021年11月5日发布于即刻,现已被删除(作者日常有删除动态的习惯)
image_2021-11-07_15-13-44.png
1.2 MB
已知:我现在用的是安卓手机,微信群里有个欧阳娜娜答辩的pdf文件。
需求:我想把微信里的这个文件保存到手机本地。
我试了五分钟,也没能找到保存的入口。我把微信里的每个按钮都点击了一遍,还是不行(图1)。
比如说,点击图1里的“另存为”,结果竟然是给QQ浏览器导流(图2)。我勒个去。
再比如,我尝试用wps打开,结果陷入了另一个黑洞:wps的选项太多了,我直接迷茫了(图3)。好在它确实有保存的入口。
于是我想到了另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在微信里发送文件到“百度网盘”(图4),然后用百度网盘下载到本地。这个过程的每一个操作,都滚瓜烂熟。PS:我手机也安装了阿里云盘,但是微信不给入口。
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分钟,我终于在百度网盘里下载成功了。但又觉得不对劲,我凭啥给百度网盘贡献流量、贡献内容啊?况且还是这么隐私的内容。
索性,我用iPhone打开了这个pdf文件,不到10秒钟的时间就成功保存到了本地(图5、图6)。
微信呐微信,这太糟糕了。
原文 by #千古壹号
需求:我想把微信里的这个文件保存到手机本地。
我试了五分钟,也没能找到保存的入口。我把微信里的每个按钮都点击了一遍,还是不行(图1)。
比如说,点击图1里的“另存为”,结果竟然是给QQ浏览器导流(图2)。我勒个去。
再比如,我尝试用wps打开,结果陷入了另一个黑洞:wps的选项太多了,我直接迷茫了(图3)。好在它确实有保存的入口。
于是我想到了另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在微信里发送文件到“百度网盘”(图4),然后用百度网盘下载到本地。这个过程的每一个操作,都滚瓜烂熟。PS:我手机也安装了阿里云盘,但是微信不给入口。
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分钟,我终于在百度网盘里下载成功了。但又觉得不对劲,我凭啥给百度网盘贡献流量、贡献内容啊?况且还是这么隐私的内容。
索性,我用iPhone打开了这个pdf文件,不到10秒钟的时间就成功保存到了本地(图5、图6)。
微信呐微信,这太糟糕了。
原文 by #千古壹号
image_2021-11-07_16-03-07.png
82.2 KB
如何正确精读一本书,谈谈我的一些理解
关于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可以和多数人同化其概念的行为。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保持与知识的互联,培养自身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思想体系,这些则是我读书的动机。
以下所探讨的读书技巧,适用范围仅为致用类以及通识类书籍,比较常见的类型为经管,社科,以及部分入门科普的专业书籍。
关于高质量的读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步骤被很多人给忽视掉,那就是选书。选对一本书,恰似找对一位好老师。关于选书,无需在意别人的评价,一本书但凡是看得进且受用,能带来正向价值的,就是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
但关于挑书,是一个需要长年积累的过程。例如,借助各类读书APP,又或者在京东/亚马逊等网站浏览各种书籍,以及逛特定的书店,如万圣书园,这些都是需要养成习惯的。
如此以往,更近一步地就会开始关注不同的出版社,以及不同的作者,甚至是某系列主题。例如,通识百科类,我会倾向于挑选英国的DK百科;人文社科类,则有爱德华威尔逊,凯文凯利等;而关于前沿新知,则喜欢约翰布罗克曼所创办的Edge系列。选书的意义在于,聚焦在某个成体系的文化和认知当中,有利于形成自身的知识脉络。
挑书/选书/筛书这个行为是认真读书的基本功,需要下苦功夫。通过建立目录以及主题索引,并养成习惯持续迭代补充。否则,未建立目录体系的读书行为,其知识脉络是支离破碎的,仅成为填补认知缺陷的坑坑洼洼,无法形成真正的知识网络。
我不喜欢单一的目录分类方法,这是实体书分类的最大缺陷。一本书籍,是以一个知识体系作为单位而存在的,而这个体系不仅仅具备与其他体系的关联性,更存在与多个知识体系的发展延续性。最好采用多个层级,多个维度的分类方法建立书籍的索引目录。即同一本书会存在在多个不同的层级目录当中。
例如,在经管类书籍中,《论大战略》可以放在经管书籍的商业战略的类目中。若重新建立一个关于战略的主题,则《论大战略》和《孙子兵法》又可以放在同一目录当中。更有甚至,《论大战略》,《博弈论》《辩证性思维工具》等可以放在一个主题为决策分析的目录当中。建立目录索引并不是为了进行分类,真实的意义在于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就像积木一样,同一块积木在不同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但这块积木就是其结构体的组成部分。
一本书到手,并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看个遍。实体书的好处在于能够快速翻阅,用扫读的方式将一本书大致内容了解一遍,10到15分钟之间。扫读的目的,在于确定这本书的内容框架以及阅读理解难度,进而再确定此书应当进行精读,速读或者别的阅读方式。扫读最好采用实体书,而这个过程,也需要投入购买不少实体书,哪怕购买了几十本书,最终只有一本能够进去精读的名单,依旧是非常划算的投入产出比。
关于精读,暂时没有特别棒的经验分享。但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读,甚至背诵其重要段落,我认为都是愚蠢且低效的精读方法,但似乎很多人将这种方式定义为精读的一种。精读的意义在于吸收知识体系,进而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实际上,若无足够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是很难做到精读一本书的。
精读一本书,意味着要把这本书当做武功秘籍一般,要深刻理解,边学边练。首先,通过速读的方式,将整本书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一遍,其次,再用笔记标记法,再从头到尾将重点内容进行划线标记。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后,将划线部分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建议使用omnioutliner或者幕布这样的笔记工具。
完成重点内容的摘录后,再针对摘录进行分析理解。具体通过提炼关键词组,句子,并结合原书上下文展开推演。每完成一个章节后,用单句按顺序做一级目录并提炼该章节重点,其次,采用简述的方式书写二级目录,并进行复述。
提炼一级目录,复述二级目录的方式,需要经过多次优化,进行知识结构的迭代优化,直到能够流畅复述。最后,书写一份PPT式的读书报告,即用自己的语言书写三级目录的内容。该过程需要反复与原书校验,甚至通过其他书籍补充分析论据。至此,完成一本书的精读。
完成新的知识体系构建,形成新的思维模型,或者打造新的认知范式,都是精读的意义。因此,挑选精读的书,应当非常谨慎,因为这些书就是人生不同阶段的导师。
原文 by #VIONWILLIAMS
关于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可以和多数人同化其概念的行为。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保持与知识的互联,培养自身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思想体系,这些则是我读书的动机。
以下所探讨的读书技巧,适用范围仅为致用类以及通识类书籍,比较常见的类型为经管,社科,以及部分入门科普的专业书籍。
关于高质量的读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步骤被很多人给忽视掉,那就是选书。选对一本书,恰似找对一位好老师。关于选书,无需在意别人的评价,一本书但凡是看得进且受用,能带来正向价值的,就是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
但关于挑书,是一个需要长年积累的过程。例如,借助各类读书APP,又或者在京东/亚马逊等网站浏览各种书籍,以及逛特定的书店,如万圣书园,这些都是需要养成习惯的。
如此以往,更近一步地就会开始关注不同的出版社,以及不同的作者,甚至是某系列主题。例如,通识百科类,我会倾向于挑选英国的DK百科;人文社科类,则有爱德华威尔逊,凯文凯利等;而关于前沿新知,则喜欢约翰布罗克曼所创办的Edge系列。选书的意义在于,聚焦在某个成体系的文化和认知当中,有利于形成自身的知识脉络。
挑书/选书/筛书这个行为是认真读书的基本功,需要下苦功夫。通过建立目录以及主题索引,并养成习惯持续迭代补充。否则,未建立目录体系的读书行为,其知识脉络是支离破碎的,仅成为填补认知缺陷的坑坑洼洼,无法形成真正的知识网络。
我不喜欢单一的目录分类方法,这是实体书分类的最大缺陷。一本书籍,是以一个知识体系作为单位而存在的,而这个体系不仅仅具备与其他体系的关联性,更存在与多个知识体系的发展延续性。最好采用多个层级,多个维度的分类方法建立书籍的索引目录。即同一本书会存在在多个不同的层级目录当中。
例如,在经管类书籍中,《论大战略》可以放在经管书籍的商业战略的类目中。若重新建立一个关于战略的主题,则《论大战略》和《孙子兵法》又可以放在同一目录当中。更有甚至,《论大战略》,《博弈论》《辩证性思维工具》等可以放在一个主题为决策分析的目录当中。建立目录索引并不是为了进行分类,真实的意义在于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就像积木一样,同一块积木在不同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但这块积木就是其结构体的组成部分。
一本书到手,并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看个遍。实体书的好处在于能够快速翻阅,用扫读的方式将一本书大致内容了解一遍,10到15分钟之间。扫读的目的,在于确定这本书的内容框架以及阅读理解难度,进而再确定此书应当进行精读,速读或者别的阅读方式。扫读最好采用实体书,而这个过程,也需要投入购买不少实体书,哪怕购买了几十本书,最终只有一本能够进去精读的名单,依旧是非常划算的投入产出比。
关于精读,暂时没有特别棒的经验分享。但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读,甚至背诵其重要段落,我认为都是愚蠢且低效的精读方法,但似乎很多人将这种方式定义为精读的一种。精读的意义在于吸收知识体系,进而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实际上,若无足够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是很难做到精读一本书的。
精读一本书,意味着要把这本书当做武功秘籍一般,要深刻理解,边学边练。首先,通过速读的方式,将整本书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一遍,其次,再用笔记标记法,再从头到尾将重点内容进行划线标记。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后,将划线部分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建议使用omnioutliner或者幕布这样的笔记工具。
完成重点内容的摘录后,再针对摘录进行分析理解。具体通过提炼关键词组,句子,并结合原书上下文展开推演。每完成一个章节后,用单句按顺序做一级目录并提炼该章节重点,其次,采用简述的方式书写二级目录,并进行复述。
提炼一级目录,复述二级目录的方式,需要经过多次优化,进行知识结构的迭代优化,直到能够流畅复述。最后,书写一份PPT式的读书报告,即用自己的语言书写三级目录的内容。该过程需要反复与原书校验,甚至通过其他书籍补充分析论据。至此,完成一本书的精读。
完成新的知识体系构建,形成新的思维模型,或者打造新的认知范式,都是精读的意义。因此,挑选精读的书,应当非常谨慎,因为这些书就是人生不同阶段的导师。
原文 by #VIONWILLIAMS
即刻
即刻的 VIONWILLIAMS
#如何正确精读一本书,谈谈我的一些理解
关于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可以和多数人同化其概念的行为。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保持与知识的互联,培养自身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思想体系,这些则是我读书的动机。
以下所探讨的读书技巧,适用范围仅为致用类以及通识类书籍,比较常见的类型为经管,社科,以及部分入门科普的专业书籍。
关于高质量的读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步骤被很多人给忽视掉,那就是选书。选对一本书,恰似找对一位好老师。关于选书,无需在意别人的评价,一本书但凡是看得进且受用,能带来正向价值的,就是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
关于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可以和多数人同化其概念的行为。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保持与知识的互联,培养自身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思想体系,这些则是我读书的动机。
以下所探讨的读书技巧,适用范围仅为致用类以及通识类书籍,比较常见的类型为经管,社科,以及部分入门科普的专业书籍。
关于高质量的读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步骤被很多人给忽视掉,那就是选书。选对一本书,恰似找对一位好老师。关于选书,无需在意别人的评价,一本书但凡是看得进且受用,能带来正向价值的,就是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
之前动态如果大家看的比较多,可能大概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不自信,时间有多长呢?大概是从大一开始的。
之前我在即刻里提到过之前求学的经历,里面简单提过这件事。大学之前我一直算是我生活的圈子里在某些属性上比较靠前的孩子,但上了大学之后,你发现,你非常普通,非常非常普通。其实发现自己普通,并不绝对是一件让人崩溃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个时候,配上了一颗并不强大的内心,那种从天上掉到地上的感觉还是非常难以承受的。
所以从大一开始,我在学校就有些自卑,总觉得不如别人,内心很崩溃。自卑还不是最可怕的,如果大家身边有自卑的人,或者自己曾经是一个自卑的人,可能会知道,自卑的人往往在某些方面非常自负,这种自负是一种非常虚的带有一种逞能性质的自负,转换到行动上就是,你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做成一些事情让别人认可你,并且对别人的批评非常难以接受,走在一个封闭的状态里,在自己的世界麻痹自己。所以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天天去图书馆,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
大二的时候,我加入了一个学校组织,叫「思源计划」,在全校三十多个学院里,从报名的人中间每个学院选拔1-2人,一起参加为期三年的学外教育。这个组织给我的影响很大,非常非常大。你可以想象,一个非常不自信的小伙子,一不小心加入到了一群全是学霸的组织里,其他人个个身怀绝技,这个小伙子更是被自己的自卑彻底整懵逼了。所以在大二大三那段时间里,我在这个组织非常的不自在,在和大家一起合作项目的时候非常拘谨,一度想退出这个组织,回到自己的小世界去算了。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一度将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怪罪到原生家庭身上,回想我的青少年时光,确实非常波折,家庭条件比较差、父母在身边陪伴比较少、父母的教育也偏功利、成长环境缺少鼓励等等。这个理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我面对自卑问题喘息的空间。但我慢慢认识到,如果我不走出过去,我将永远无法真正的感受现在,或者是期待未来,也就永远无法真正快乐的生活下去。
所以要怎么办呢?
为了找到自我解救的方法,我一头栽进图书馆,看各种解读性格的书,但都隔靴搔痒,不得要害。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给我了很大启发。
————————
思源计划里面有一个女生,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是非常外向,很容易亲近,并且,她非常善于观察别人,人还很善良。有一次,思源团队一起去广西百色支教,在一次活动的组织上,我遇到了很大的压力,整个人的状态非常不好,我一个人走到支教学校后面的操场偷偷抹眼泪,后来她过来了,跑我身边坐下,安慰了我几句,在那次聊天的最后,她说了一句我印象非常深的话,她说:xx,我觉得你好像不太了解自己,所以给我的感觉是,你不太接纳自己,但我觉得,你应该学会理解自己。
我当时恍然大悟,理解自己,或许才是一切改变的起点。从那以后,认识自己,后来变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并且我猜测,这个课题可能要一辈子都到不了头。我也非常幸运的发现,我现在性格上的很多改变,都和认识自己的过程密切相关。
认识自己,应该是我遇到的最困难的一个课题,说实话,我也很难像之前很多动态里给到的言之凿凿的观点那样,去理一个非常系统的体系出来。但我想,可以跟大家分享几个这几年我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几件事,或许对有类似问题的朋友用启发:
1、理解自己,从理解情绪开始。情绪是日常影响自卑的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从很早前开始写情绪日记,尝试理解自己的情绪。怎么写呢?很简单,三条:我感觉到了什么样的情绪呢?是什么事情的发生让我感受到了这个情绪?这件事情为什么让我产生这样的情绪呢?每天写,随时写,写上一个月差不多你就对自己的情绪有更深的认识了。写情绪日记的核心,记住一条,只写现象,不做判断。
2、关注自己的喜好,从「该做什么」到「喜欢做什么」转变。越是自卑的人越容易强迫自己去做自己并不一定喜欢的事情,因为他们不觉得自己的喜好重要,同时对外界的评价很看重,这就导致,如果某件事他觉得做了能让自己显得更厉害,那么这件事情就比较重要,这种做事方式会走入恶性循环。做的事情如果自己不是真正喜欢,很难获得真实的幸福感,只有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喜好,才能真的去享受生活。
3、刻意避免呆在自己的小世界。小世界里碎碎念很多,没必要,消耗很大,并且,心会变的越来越小。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刻意让自己做两件事:第一,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出去走走,即使是楼下散散步,也不长时间憋在家里,到后面就有了露营、探店、拍照的爱好;第二,每周至少见一个朋友,不做正经事,就是唠嗑。这两件事情,给我放开自己的心态有非常重要的加持作用,大家可以试试。
————————
认识自己真的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到现在大概五六年过去了吧,我依然没法说,对自己百分百接纳,但不重要,走到终点不是最重要的,走在路上才是最重要的。
并且,以我的经验,虽然是「认识自己」,但是切记切记,千万不要天天向内探索,一定要结合假物于外再反制自身的方式。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有一个心理学观点说,你的动作会影响你的心理,其实逻辑是类似的。我们感受到自己,往往是在和外界发生互动的时候,所以我上面的建议中,特地提到,一定要避免长时间呆在自己的小世界。
最后,想到了威廉詹姆斯的一句话:“所谓智慧,就是明白自己应该忽略什么。”
为什么要贴这句话?
我也不知道,就是突然想到了,可能显得这篇动态更有内涵一些吧。就酱。
即刻原文 by #暴走的铁锤
之前我在即刻里提到过之前求学的经历,里面简单提过这件事。大学之前我一直算是我生活的圈子里在某些属性上比较靠前的孩子,但上了大学之后,你发现,你非常普通,非常非常普通。其实发现自己普通,并不绝对是一件让人崩溃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个时候,配上了一颗并不强大的内心,那种从天上掉到地上的感觉还是非常难以承受的。
所以从大一开始,我在学校就有些自卑,总觉得不如别人,内心很崩溃。自卑还不是最可怕的,如果大家身边有自卑的人,或者自己曾经是一个自卑的人,可能会知道,自卑的人往往在某些方面非常自负,这种自负是一种非常虚的带有一种逞能性质的自负,转换到行动上就是,你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做成一些事情让别人认可你,并且对别人的批评非常难以接受,走在一个封闭的状态里,在自己的世界麻痹自己。所以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天天去图书馆,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
大二的时候,我加入了一个学校组织,叫「思源计划」,在全校三十多个学院里,从报名的人中间每个学院选拔1-2人,一起参加为期三年的学外教育。这个组织给我的影响很大,非常非常大。你可以想象,一个非常不自信的小伙子,一不小心加入到了一群全是学霸的组织里,其他人个个身怀绝技,这个小伙子更是被自己的自卑彻底整懵逼了。所以在大二大三那段时间里,我在这个组织非常的不自在,在和大家一起合作项目的时候非常拘谨,一度想退出这个组织,回到自己的小世界去算了。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一度将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怪罪到原生家庭身上,回想我的青少年时光,确实非常波折,家庭条件比较差、父母在身边陪伴比较少、父母的教育也偏功利、成长环境缺少鼓励等等。这个理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我面对自卑问题喘息的空间。但我慢慢认识到,如果我不走出过去,我将永远无法真正的感受现在,或者是期待未来,也就永远无法真正快乐的生活下去。
所以要怎么办呢?
为了找到自我解救的方法,我一头栽进图书馆,看各种解读性格的书,但都隔靴搔痒,不得要害。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给我了很大启发。
————————
思源计划里面有一个女生,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是非常外向,很容易亲近,并且,她非常善于观察别人,人还很善良。有一次,思源团队一起去广西百色支教,在一次活动的组织上,我遇到了很大的压力,整个人的状态非常不好,我一个人走到支教学校后面的操场偷偷抹眼泪,后来她过来了,跑我身边坐下,安慰了我几句,在那次聊天的最后,她说了一句我印象非常深的话,她说:xx,我觉得你好像不太了解自己,所以给我的感觉是,你不太接纳自己,但我觉得,你应该学会理解自己。
我当时恍然大悟,理解自己,或许才是一切改变的起点。从那以后,认识自己,后来变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并且我猜测,这个课题可能要一辈子都到不了头。我也非常幸运的发现,我现在性格上的很多改变,都和认识自己的过程密切相关。
认识自己,应该是我遇到的最困难的一个课题,说实话,我也很难像之前很多动态里给到的言之凿凿的观点那样,去理一个非常系统的体系出来。但我想,可以跟大家分享几个这几年我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几件事,或许对有类似问题的朋友用启发:
1、理解自己,从理解情绪开始。情绪是日常影响自卑的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从很早前开始写情绪日记,尝试理解自己的情绪。怎么写呢?很简单,三条:我感觉到了什么样的情绪呢?是什么事情的发生让我感受到了这个情绪?这件事情为什么让我产生这样的情绪呢?每天写,随时写,写上一个月差不多你就对自己的情绪有更深的认识了。写情绪日记的核心,记住一条,只写现象,不做判断。
2、关注自己的喜好,从「该做什么」到「喜欢做什么」转变。越是自卑的人越容易强迫自己去做自己并不一定喜欢的事情,因为他们不觉得自己的喜好重要,同时对外界的评价很看重,这就导致,如果某件事他觉得做了能让自己显得更厉害,那么这件事情就比较重要,这种做事方式会走入恶性循环。做的事情如果自己不是真正喜欢,很难获得真实的幸福感,只有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喜好,才能真的去享受生活。
3、刻意避免呆在自己的小世界。小世界里碎碎念很多,没必要,消耗很大,并且,心会变的越来越小。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刻意让自己做两件事:第一,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出去走走,即使是楼下散散步,也不长时间憋在家里,到后面就有了露营、探店、拍照的爱好;第二,每周至少见一个朋友,不做正经事,就是唠嗑。这两件事情,给我放开自己的心态有非常重要的加持作用,大家可以试试。
————————
认识自己真的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到现在大概五六年过去了吧,我依然没法说,对自己百分百接纳,但不重要,走到终点不是最重要的,走在路上才是最重要的。
并且,以我的经验,虽然是「认识自己」,但是切记切记,千万不要天天向内探索,一定要结合假物于外再反制自身的方式。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有一个心理学观点说,你的动作会影响你的心理,其实逻辑是类似的。我们感受到自己,往往是在和外界发生互动的时候,所以我上面的建议中,特地提到,一定要避免长时间呆在自己的小世界。
最后,想到了威廉詹姆斯的一句话:“所谓智慧,就是明白自己应该忽略什么。”
为什么要贴这句话?
我也不知道,就是突然想到了,可能显得这篇动态更有内涵一些吧。就酱。
即刻原文 by #暴走的铁锤
即刻
即刻的 暴走的铁锤
之前动态如果大家看的比较多,可能大概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不自信,时间有多长呢?大概是从大一开始的。
之前我在即刻里提到过之前求学的经历,里面简单提过这件事。大学之前我一直算是我生活的圈子里在某些属性上比较靠前的孩子,但上了大学之后,你发现,你非常普通,非常非常普通。其实发现自己普通,并不绝对是一件让人崩溃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个时候,配上了一颗并不强大的内心,那种从天上掉到地上的感觉还是非常难以承受的。
所以从大一开始,我在学校就有些自卑,总觉得不如别人,内心很崩溃。自…
之前我在即刻里提到过之前求学的经历,里面简单提过这件事。大学之前我一直算是我生活的圈子里在某些属性上比较靠前的孩子,但上了大学之后,你发现,你非常普通,非常非常普通。其实发现自己普通,并不绝对是一件让人崩溃的事情,但是如果这个时候,配上了一颗并不强大的内心,那种从天上掉到地上的感觉还是非常难以承受的。
所以从大一开始,我在学校就有些自卑,总觉得不如别人,内心很崩溃。自…
😤 最近和一个即将离职的同事交接项目,但看了代码我就觉得写代码这件事情真的是需要时刻精进的技能。因为项目组里大部分人在写代码的过程中:
1. 没有相应的注释或文档。
虽然我知道有写注释和不写注释两种类型的程序员,考虑到英语不是第一语言以及面向KPI编程的大背景下,如果代码不能做到见名知意,那么有注释对协作的同事或者后来交接的人都有好处。
尤其是当碰上用像 Python 这类动态语言的时候,如果队友不写 Type Hints 真的只能靠注释或文档来救命了。
然而组里目前似乎只有我是坚持写注释和文档。
2. 没有基本的抽象思维方式,不清楚基本的K.I.S.S原则,没有分层意识。
目前大部分编程语言都具备 OOP 特性,且不说 OOP 是否真的是个最优解,单从代码里一个又一个的共用多个变量,功能又高度类似的函数来说,难道不应该以封装的做法将它们包到一起吗?
一个函数(或方法)里能写超过 20 行以上的代码,并且伴随多个 return,难道不应该按照 K.I.S.S 原则将它拆成至少几个功能单一的函数(或方法)吗?至少我在排错的时候能清楚知道是哪个部分出了问题,而不是在一堆 try-exception、loop、if-else混杂的超级代码中「上蹿下跳」
一个代码文件混杂了功能各异的函数或方法,最好的做法难道不是应该尽可能将它简单拆分以便引用吗?虽然像Java 那样什么 Controller、Dto、Service……分层有点过于复杂化了,但至少简单的合并同类项大家都能做到吧?某种程度上来说 Java 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当然很有可能让小项目就变成了庞然大物)
3. 不会做基本的代码格式化和 lint check。
机器不会管你代码缩进用的 tab 还是空格,不管你行尾还是折行使用代码块,但要意识到代码最终是给人读的,不是给机器读的!
现在开发用的 IDE 本身就集成很多功能了,当然也包括代码格式化和 lint 检查。
用 Pycharm 打开代码一堆标黄的 warning,我属实不知道这堆屎山哪天会暴雷,虽然不说要求遵循 PEP8 的代码规范或用 autopep8、yapf、black 之类工具,但连 Pycharm 自带的格式化快捷键都不用就属实让人知道这代码的质量有多差。
内置的 lint 检查发现一堆 unused variables、import 包却也没使用,注释一大段代码也不知道到底在生产有没有任何用处,让人完全没有想使用的欲望,更不用说出问题时还要读源码、对源码 Debug 了。
4. 连描述一个项目哪怕一个事情从头到尾流程的能力都不具备。
交接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说了代码在哪台服务器上、如何启动、用的哪个库等等……但这都不是交接真正重要的地方。
不管是写的代码还是项目,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还是过程或逻辑,即:
a. 背景。这个项目的背景是什么?要做什么?中间我们组(或交接的这部分代码)作用在了哪些环节?
b. 代码的逻辑。如何设计的?如何从无到有最后产生预期的数据或结果?
c. 项目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或是坑有哪些。在没交接之前会经常碰上哪些问题?业务逻辑或是计算逻辑在当中有变更?哪些是需要后续优化的?
……
还有太多太多没有列举出来的问题了,然而这就是我们组薪资高达 15k 及以上的人的综合素质水平。看到这里,不知道看到那些觉得自己好像很菜的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又行了?
所以,大家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水平,因为很有可能有的人水平就是连及格线都没到,却拿着比自己还高的薪资,但你不知道这些人能差到什么地步。
愿大家能做个有追求的程序员,尽量让自己的代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能有个体面的样子,不论是给后续接手的人看,还是实实在在的能支撑起业务需要,至少不会被后人指着脊梁骨骂娘。
即刻原文 by #100gle
1. 没有相应的注释或文档。
虽然我知道有写注释和不写注释两种类型的程序员,考虑到英语不是第一语言以及面向KPI编程的大背景下,如果代码不能做到见名知意,那么有注释对协作的同事或者后来交接的人都有好处。
尤其是当碰上用像 Python 这类动态语言的时候,如果队友不写 Type Hints 真的只能靠注释或文档来救命了。
然而组里目前似乎只有我是坚持写注释和文档。
2. 没有基本的抽象思维方式,不清楚基本的K.I.S.S原则,没有分层意识。
目前大部分编程语言都具备 OOP 特性,且不说 OOP 是否真的是个最优解,单从代码里一个又一个的共用多个变量,功能又高度类似的函数来说,难道不应该以封装的做法将它们包到一起吗?
一个函数(或方法)里能写超过 20 行以上的代码,并且伴随多个 return,难道不应该按照 K.I.S.S 原则将它拆成至少几个功能单一的函数(或方法)吗?至少我在排错的时候能清楚知道是哪个部分出了问题,而不是在一堆 try-exception、loop、if-else混杂的超级代码中「上蹿下跳」
一个代码文件混杂了功能各异的函数或方法,最好的做法难道不是应该尽可能将它简单拆分以便引用吗?虽然像Java 那样什么 Controller、Dto、Service……分层有点过于复杂化了,但至少简单的合并同类项大家都能做到吧?某种程度上来说 Java 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当然很有可能让小项目就变成了庞然大物)
3. 不会做基本的代码格式化和 lint check。
机器不会管你代码缩进用的 tab 还是空格,不管你行尾还是折行使用代码块,但要意识到代码最终是给人读的,不是给机器读的!
现在开发用的 IDE 本身就集成很多功能了,当然也包括代码格式化和 lint 检查。
用 Pycharm 打开代码一堆标黄的 warning,我属实不知道这堆屎山哪天会暴雷,虽然不说要求遵循 PEP8 的代码规范或用 autopep8、yapf、black 之类工具,但连 Pycharm 自带的格式化快捷键都不用就属实让人知道这代码的质量有多差。
内置的 lint 检查发现一堆 unused variables、import 包却也没使用,注释一大段代码也不知道到底在生产有没有任何用处,让人完全没有想使用的欲望,更不用说出问题时还要读源码、对源码 Debug 了。
4. 连描述一个项目哪怕一个事情从头到尾流程的能力都不具备。
交接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说了代码在哪台服务器上、如何启动、用的哪个库等等……但这都不是交接真正重要的地方。
不管是写的代码还是项目,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还是过程或逻辑,即:
a. 背景。这个项目的背景是什么?要做什么?中间我们组(或交接的这部分代码)作用在了哪些环节?
b. 代码的逻辑。如何设计的?如何从无到有最后产生预期的数据或结果?
c. 项目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或是坑有哪些。在没交接之前会经常碰上哪些问题?业务逻辑或是计算逻辑在当中有变更?哪些是需要后续优化的?
……
还有太多太多没有列举出来的问题了,然而这就是我们组薪资高达 15k 及以上的人的综合素质水平。看到这里,不知道看到那些觉得自己好像很菜的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又行了?
所以,大家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水平,因为很有可能有的人水平就是连及格线都没到,却拿着比自己还高的薪资,但你不知道这些人能差到什么地步。
愿大家能做个有追求的程序员,尽量让自己的代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能有个体面的样子,不论是给后续接手的人看,还是实实在在的能支撑起业务需要,至少不会被后人指着脊梁骨骂娘。
即刻原文 by #100gle
即刻
即刻的 100gle
😤 最近和一个即将离职的同事交接项目,但看了代码我就觉得写代码这件事情真的是需要时刻精进的技能。因为项目组里大部分人在写代码的过程中:
1. 没有相应的注释或文档。
虽然我知道有写注释和不写注释两种类型的程序员,考虑到英语不是第一语言以及面向KPI编程的大背景下,如果代码不能做到见名知意,那么有注释对协作的同事或者后来交接的人都有好处。
尤其是当碰上用像 Python 这类动态语言的时候,如果队友不写 Type Hints 真的只能靠注释或文档来救命了。
然而组里目前似乎只有我是坚持写注释和文档。…
1. 没有相应的注释或文档。
虽然我知道有写注释和不写注释两种类型的程序员,考虑到英语不是第一语言以及面向KPI编程的大背景下,如果代码不能做到见名知意,那么有注释对协作的同事或者后来交接的人都有好处。
尤其是当碰上用像 Python 这类动态语言的时候,如果队友不写 Type Hints 真的只能靠注释或文档来救命了。
然而组里目前似乎只有我是坚持写注释和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