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精读一本书,谈谈我的一些理解
关于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可以和多数人同化其概念的行为。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保持与知识的互联,培养自身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思想体系,这些则是我读书的动机。
以下所探讨的读书技巧,适用范围仅为致用类以及通识类书籍,比较常见的类型为经管,社科,以及部分入门科普的专业书籍。
关于高质量的读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步骤被很多人给忽视掉,那就是选书。选对一本书,恰似找对一位好老师。关于选书,无需在意别人的评价,一本书但凡是看得进且受用,能带来正向价值的,就是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
但关于挑书,是一个需要长年积累的过程。例如,借助各类读书APP,又或者在京东/亚马逊等网站浏览各种书籍,以及逛特定的书店,如万圣书园,这些都是需要养成习惯的。
如此以往,更近一步地就会开始关注不同的出版社,以及不同的作者,甚至是某系列主题。例如,通识百科类,我会倾向于挑选英国的DK百科;人文社科类,则有爱德华威尔逊,凯文凯利等;而关于前沿新知,则喜欢约翰布罗克曼所创办的Edge系列。选书的意义在于,聚焦在某个成体系的文化和认知当中,有利于形成自身的知识脉络。
挑书/选书/筛书这个行为是认真读书的基本功,需要下苦功夫。通过建立目录以及主题索引,并养成习惯持续迭代补充。否则,未建立目录体系的读书行为,其知识脉络是支离破碎的,仅成为填补认知缺陷的坑坑洼洼,无法形成真正的知识网络。
我不喜欢单一的目录分类方法,这是实体书分类的最大缺陷。一本书籍,是以一个知识体系作为单位而存在的,而这个体系不仅仅具备与其他体系的关联性,更存在与多个知识体系的发展延续性。最好采用多个层级,多个维度的分类方法建立书籍的索引目录。即同一本书会存在在多个不同的层级目录当中。
例如,在经管类书籍中,《论大战略》可以放在经管书籍的商业战略的类目中。若重新建立一个关于战略的主题,则《论大战略》和《孙子兵法》又可以放在同一目录当中。更有甚至,《论大战略》,《博弈论》《辩证性思维工具》等可以放在一个主题为决策分析的目录当中。建立目录索引并不是为了进行分类,真实的意义在于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就像积木一样,同一块积木在不同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但这块积木就是其结构体的组成部分。
一本书到手,并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看个遍。实体书的好处在于能够快速翻阅,用扫读的方式将一本书大致内容了解一遍,10到15分钟之间。扫读的目的,在于确定这本书的内容框架以及阅读理解难度,进而再确定此书应当进行精读,速读或者别的阅读方式。扫读最好采用实体书,而这个过程,也需要投入购买不少实体书,哪怕购买了几十本书,最终只有一本能够进去精读的名单,依旧是非常划算的投入产出比。
关于精读,暂时没有特别棒的经验分享。但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读,甚至背诵其重要段落,我认为都是愚蠢且低效的精读方法,但似乎很多人将这种方式定义为精读的一种。精读的意义在于吸收知识体系,进而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实际上,若无足够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是很难做到精读一本书的。
精读一本书,意味着要把这本书当做武功秘籍一般,要深刻理解,边学边练。首先,通过速读的方式,将整本书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一遍,其次,再用笔记标记法,再从头到尾将重点内容进行划线标记。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后,将划线部分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建议使用omnioutliner或者幕布这样的笔记工具。
完成重点内容的摘录后,再针对摘录进行分析理解。具体通过提炼关键词组,句子,并结合原书上下文展开推演。每完成一个章节后,用单句按顺序做一级目录并提炼该章节重点,其次,采用简述的方式书写二级目录,并进行复述。
提炼一级目录,复述二级目录的方式,需要经过多次优化,进行知识结构的迭代优化,直到能够流畅复述。最后,书写一份PPT式的读书报告,即用自己的语言书写三级目录的内容。该过程需要反复与原书校验,甚至通过其他书籍补充分析论据。至此,完成一本书的精读。
完成新的知识体系构建,形成新的思维模型,或者打造新的认知范式,都是精读的意义。因此,挑选精读的书,应当非常谨慎,因为这些书就是人生不同阶段的导师。
原文 by #VIONWILLIAMS
关于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可以和多数人同化其概念的行为。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保持与知识的互联,培养自身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思想体系,这些则是我读书的动机。
以下所探讨的读书技巧,适用范围仅为致用类以及通识类书籍,比较常见的类型为经管,社科,以及部分入门科普的专业书籍。
关于高质量的读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步骤被很多人给忽视掉,那就是选书。选对一本书,恰似找对一位好老师。关于选书,无需在意别人的评价,一本书但凡是看得进且受用,能带来正向价值的,就是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
但关于挑书,是一个需要长年积累的过程。例如,借助各类读书APP,又或者在京东/亚马逊等网站浏览各种书籍,以及逛特定的书店,如万圣书园,这些都是需要养成习惯的。
如此以往,更近一步地就会开始关注不同的出版社,以及不同的作者,甚至是某系列主题。例如,通识百科类,我会倾向于挑选英国的DK百科;人文社科类,则有爱德华威尔逊,凯文凯利等;而关于前沿新知,则喜欢约翰布罗克曼所创办的Edge系列。选书的意义在于,聚焦在某个成体系的文化和认知当中,有利于形成自身的知识脉络。
挑书/选书/筛书这个行为是认真读书的基本功,需要下苦功夫。通过建立目录以及主题索引,并养成习惯持续迭代补充。否则,未建立目录体系的读书行为,其知识脉络是支离破碎的,仅成为填补认知缺陷的坑坑洼洼,无法形成真正的知识网络。
我不喜欢单一的目录分类方法,这是实体书分类的最大缺陷。一本书籍,是以一个知识体系作为单位而存在的,而这个体系不仅仅具备与其他体系的关联性,更存在与多个知识体系的发展延续性。最好采用多个层级,多个维度的分类方法建立书籍的索引目录。即同一本书会存在在多个不同的层级目录当中。
例如,在经管类书籍中,《论大战略》可以放在经管书籍的商业战略的类目中。若重新建立一个关于战略的主题,则《论大战略》和《孙子兵法》又可以放在同一目录当中。更有甚至,《论大战略》,《博弈论》《辩证性思维工具》等可以放在一个主题为决策分析的目录当中。建立目录索引并不是为了进行分类,真实的意义在于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就像积木一样,同一块积木在不同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但这块积木就是其结构体的组成部分。
一本书到手,并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看个遍。实体书的好处在于能够快速翻阅,用扫读的方式将一本书大致内容了解一遍,10到15分钟之间。扫读的目的,在于确定这本书的内容框架以及阅读理解难度,进而再确定此书应当进行精读,速读或者别的阅读方式。扫读最好采用实体书,而这个过程,也需要投入购买不少实体书,哪怕购买了几十本书,最终只有一本能够进去精读的名单,依旧是非常划算的投入产出比。
关于精读,暂时没有特别棒的经验分享。但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读,甚至背诵其重要段落,我认为都是愚蠢且低效的精读方法,但似乎很多人将这种方式定义为精读的一种。精读的意义在于吸收知识体系,进而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实际上,若无足够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是很难做到精读一本书的。
精读一本书,意味着要把这本书当做武功秘籍一般,要深刻理解,边学边练。首先,通过速读的方式,将整本书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一遍,其次,再用笔记标记法,再从头到尾将重点内容进行划线标记。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后,将划线部分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建议使用omnioutliner或者幕布这样的笔记工具。
完成重点内容的摘录后,再针对摘录进行分析理解。具体通过提炼关键词组,句子,并结合原书上下文展开推演。每完成一个章节后,用单句按顺序做一级目录并提炼该章节重点,其次,采用简述的方式书写二级目录,并进行复述。
提炼一级目录,复述二级目录的方式,需要经过多次优化,进行知识结构的迭代优化,直到能够流畅复述。最后,书写一份PPT式的读书报告,即用自己的语言书写三级目录的内容。该过程需要反复与原书校验,甚至通过其他书籍补充分析论据。至此,完成一本书的精读。
完成新的知识体系构建,形成新的思维模型,或者打造新的认知范式,都是精读的意义。因此,挑选精读的书,应当非常谨慎,因为这些书就是人生不同阶段的导师。
原文 by #VIONWILLIAMS
即刻
即刻的 VIONWILLIAMS
#如何正确精读一本书,谈谈我的一些理解
关于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可以和多数人同化其概念的行为。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保持与知识的互联,培养自身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思想体系,这些则是我读书的动机。
以下所探讨的读书技巧,适用范围仅为致用类以及通识类书籍,比较常见的类型为经管,社科,以及部分入门科普的专业书籍。
关于高质量的读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步骤被很多人给忽视掉,那就是选书。选对一本书,恰似找对一位好老师。关于选书,无需在意别人的评价,一本书但凡是看得进且受用,能带来正向价值的,就是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
关于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可以和多数人同化其概念的行为。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保持与知识的互联,培养自身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思想体系,这些则是我读书的动机。
以下所探讨的读书技巧,适用范围仅为致用类以及通识类书籍,比较常见的类型为经管,社科,以及部分入门科普的专业书籍。
关于高质量的读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步骤被很多人给忽视掉,那就是选书。选对一本书,恰似找对一位好老师。关于选书,无需在意别人的评价,一本书但凡是看得进且受用,能带来正向价值的,就是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