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懺悔錄:香港前途考古札記
71 subscribers
462 photos
352 links
2047前夕,探討英美卸責、中共走數與港人自賣的故事。盼後人引以為鑑、好自為之。
Download Telegram
#夜繽紛前傳 #港式頂爛市 #魚市場變商場
九七後香港衰退,政府探討本土出路,頭炮大笪地因檔口平價貨源重疊頂爛市,魚排釣魚則受嚴謹政策綑綁。有區議會打算將魚市場改建漁人大商場,一班大學畢業生反稱,要幫助當地居民繼續生活,才是長久之道。

新聞透視(2003年1月27日):
//區家麟(主持):政府提倡本土經濟,頭炮大笪地等墟市開業時旺丁旺財,但不出數月遊人減少,本來總算製造就業機會,但附近商鋪投訴生意被分薄。

上環大笪地也是政府最早發展的本土經濟項目。元旦日,特首董建華特地來視察。

[2003年1月1日] 董建華(行政長官):「看到初步見效,大笪地十月開業以來,你跟周圍店鋪談,實際生意是增加了。」

檔主:「他沒走來這邊,那些人沒帶他過來,因這邊沒有營業,只有那邊營業,就帶他到那邊。」

租戶說,大笪地只有開幕首幾星期較旺,之後遊人越來越少:「沒生意做,連地鐵錢來回十多元都蝕掉。」

大笪地被評貨品不夠特色,許多攤檔還賣相同貨品。食檔競爭更激烈,避風塘式炒蟹炒蜆,一碟碟煮好的,幾乎每檔都有售。妹姐自小在避風塘賣炒蟹,打正招牌即叫即炒,一樣搶不到生意:「我可跟他們賣15、20元,煮熟了勾個芡在上面而已,但不想這樣。這裡遇不到以前避風塘客人,遇著都是流水客,食麥當勞那些青少年認為煮好那些10多20元夠便宜就成,你說怎樣經營?」

有本土特色東西,其實四處都有。林流是水上人,自小在香港仔長大,全家人都靠這艘粉麵艇維生。光顧的多是艇家,有時也做到遊客生意:「有時他指這裡,叉燒就叉燒,燒鴨就燒鴨。我們用這些梭羅魚、大地魚煮湯,不是豬骨湯來的,會清香一點。」

陳思誦是南區區議員,他說舊式水上粉麵檔過時,旅遊要有新概念:「在艇上賣東西那些,發展一定狹窄,外國遊客可能不習慣。」

為配合發展本土經濟,南區區議會早就計劃在現時漁類批發市場位置興建大型漁人碼頭,那裡會有商場、食肆,甚至商業大廈。有人擔心,避風塘艇戶早晚要搬走。

這班港大建築系畢業生去年參加旅遊路線設計比賽,花一年跟艇戶談天。他們說,現在遊客來香港仔只坐艇繞圈看風景,很難深入了解這裡獨特水上生活,其實遊客看的景象可以更細緻。

他們那隊在比賽中勝出。建築系畢業生李嘉銘覺得,本土經濟其實可以很簡單:「這不是特地為旅遊而做的旅遊景點,而是幫當地居民繼續在這裡繁榮地生活,繼續保留這裡文化生活特色,這就是發展本土經濟。」//

全文 t.ly/Sgv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