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民調 #民心所向 #點解英國乜乜乜 #和你deal
1982年英首相戴卓爾夫人就香港前途訪京前夕,本地民調顯示,多數港人想維持英治,但這微弱聲音被進步精英扭曲,改裝成爭取在中國統治下保障既有生活。
1982年8月13日,包括陸恭蕙、胡紅玉、于品海、鄭宇碩等精英組成的論政團體香港觀察社發起當時最大型民調,意圖介入大局。觀察社向傳媒公佈委託SRH所做民調結果,抽樣訪問1000名市民看法,結果顯示超過八成半人希望維持現狀,六成多接受中國有主權但英國代管,三成多人贊成獨立,但觀察社同時又發表立場書為中共「解圍」,將前途信心問題,包裝成管理和施政問題,促請中方加強保證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
〈關於一九九七問題 香港觀察社的立場〉:
//香港觀察社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式立場:香港是中國的領土,將來會重新成為中國的一部份。我們需要面對必然的改變。在任何改變之前,中英雙方必須承認香港人有權取得一個過渡階民間保障他們的利益。我們請求在計劃我們的未來時有發言權,我們請求自治…
只有百分之十二市民表示願意接受香港歸還中國。我們覺得這無損於中國的尊嚴。大部份人不顯露接受香港歸還中國友買因是害怕失去自由及兩地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
假設中國能對本港市民清楚表示他們的權利及生活水平將不會有所損害,香港觀察社相信這樣的囘歸中國會更為香港人所願意接受。生活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的感覺將會消失,民族自尊與文化上的認同亦將會誕生。中國體會尊重香港人的產業權的重要性,向樣亦屬必要: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六香港人希望擁有自己的樓宇。假設現狀能夠維持的話,百分之九十五表示會繼續留在香港…//
英方解密文件揭示,1982年9月14日,戴卓爾夫人訪華前曾會見香港中英工商協會代表,包括太古John Swire及怡和David Newbigging並前主席Henry Keswick。在姬達和Alfred Sherman推薦下,又邀請當時香港觀察社主席陸恭蕙、恆生銀行總經理利國偉及港府倫敦辦事處助理專員余黎青萍加入,然而文件未見有陸恭蕙發言記錄。
翌年12月,中英第二階段談判期間,香港觀察社修正其香港前途見解,在新華社安排下,由胡紅玉率團與吳崇文、鄭宇碩、于品海及范仲瑜等訪京會見港澳辦官員並呈交立場書。這是後話。
全文 bit.ly/2NJgX2f
1982年英首相戴卓爾夫人就香港前途訪京前夕,本地民調顯示,多數港人想維持英治,但這微弱聲音被進步精英扭曲,改裝成爭取在中國統治下保障既有生活。
1982年8月13日,包括陸恭蕙、胡紅玉、于品海、鄭宇碩等精英組成的論政團體香港觀察社發起當時最大型民調,意圖介入大局。觀察社向傳媒公佈委託SRH所做民調結果,抽樣訪問1000名市民看法,結果顯示超過八成半人希望維持現狀,六成多接受中國有主權但英國代管,三成多人贊成獨立,但觀察社同時又發表立場書為中共「解圍」,將前途信心問題,包裝成管理和施政問題,促請中方加強保證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
〈關於一九九七問題 香港觀察社的立場〉:
//香港觀察社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式立場:香港是中國的領土,將來會重新成為中國的一部份。我們需要面對必然的改變。在任何改變之前,中英雙方必須承認香港人有權取得一個過渡階民間保障他們的利益。我們請求在計劃我們的未來時有發言權,我們請求自治…
只有百分之十二市民表示願意接受香港歸還中國。我們覺得這無損於中國的尊嚴。大部份人不顯露接受香港歸還中國友買因是害怕失去自由及兩地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
假設中國能對本港市民清楚表示他們的權利及生活水平將不會有所損害,香港觀察社相信這樣的囘歸中國會更為香港人所願意接受。生活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的感覺將會消失,民族自尊與文化上的認同亦將會誕生。中國體會尊重香港人的產業權的重要性,向樣亦屬必要: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六香港人希望擁有自己的樓宇。假設現狀能夠維持的話,百分之九十五表示會繼續留在香港…//
英方解密文件揭示,1982年9月14日,戴卓爾夫人訪華前曾會見香港中英工商協會代表,包括太古John Swire及怡和David Newbigging並前主席Henry Keswick。在姬達和Alfred Sherman推薦下,又邀請當時香港觀察社主席陸恭蕙、恆生銀行總經理利國偉及港府倫敦辦事處助理專員余黎青萍加入,然而文件未見有陸恭蕙發言記錄。
翌年12月,中英第二階段談判期間,香港觀察社修正其香港前途見解,在新華社安排下,由胡紅玉率團與吳崇文、鄭宇碩、于品海及范仲瑜等訪京會見港澳辦官員並呈交立場書。這是後話。
全文 bit.ly/2NJgX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