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文宣傳播稿件大合集
23K subscribers
62.5K photos
1.68K videos
1.93K files
7.47K links
本頻道自2019年6月設立,集合文宣作品,以供同路人廣傳

TG: t.me/hkposter777
IG: instagram.com/hkposter777
Twitter: twitter.com/hkposter777
FB: facebook.com/hkposter777
MeWe: mewe.com/p/hkposter777

不是因為看見希望而堅持
而是因為堅持才看見希望
Download Telegram
「歷史一般由精英書寫,但真正最寶貴的是人類生活經驗,奴隸屋就是反映古代這群最脆弱群體的獨有證據。」—— Gabriel Zuchtriegel

今日衛報報導考出170呎「奴隸屋」,引起了全城共鳴。想像一下,如果今天香港像羅馬龐貝古城一樣熔岩滅頂,2049年之後有人考古研究,過往香港十年來興建近9000間新納米樓單位同10萬間形形色色的劏房,也必會永久封存成為寶貴人類生活經驗的黑歷史。

奴隸屋同劏房/納米樓相同之處,都是為此城市服務的奴隸空間,大抵分享冇窗間隔既特徵,單位面積相若,分分鐘現代既納米樓呎數比奴隸屋重細,依家最細就是「香港市郊」屯門菁雋(128呎),建築圖則一層內塞30戶150呎單位,張圖則本身都足夠誇張擠身世界房屋史。

唯一分別就在於,古代奴隸終其一生都因社會宰制住在此屋,現代樓奴是花其半生收入「選擇」住在此屋,還可以想像自己是凱撒大帝訓張龍床。

有說香港遊戲規則改變,但遊戲其實一直沒有改變,樓奴都要終其一生供養自己「選擇」的房子。現時政府收到指令要「告別劏房」,說未來賣地條約提高一點新樓呎數不低於200呎,還不快快謝主隆恩?

Post by IG @liberresearch
#房屋研究 #納米樓 #現代樓奴 #劏房
香港細就係人都知,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平方米(172呎),比全世界出名迫嘅東京仲細(20.1平方米,即係216呎),亦係世界各地城市之中最細。不過香港人均仲有16平方米,有200萬香港人住嘅公屋其實人均只有11.5平方米。而住喺劏房嘅22.6萬香港人,人均居住面積更只有6.6平方米。

Hong Kong has a median per capita living area of 16 square meters (172 sq ft), which is lower than most advanced cities in the world. If we take a closer look, 172 sq ft is just the median number across 7 million people. On average one person gets 71 square feet only for the 226 thousands of Hongkongers residing in sub-divided flats.

唔講唔知,私樓嘅話,原來香港政府喺2022-2023年度賣地計劃中,要求"最低單位面積"為26平方米。而最近越來越多香港人嘅倫敦,早喺2011年就訂立咗最低住屋面積標準。單睡房至少要37平方米,雙睡房至少要61平方米。

Posted by IG @explainerhk
#居住面積 #前世做錯事今世做香港人 #公屋 #劏房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劏房 #shoeboxhousing #禍港正港 #貧富懸殊 #地產霸權

Time-lapse of the process of some illustrations for this project about the subdivided apartments of Hong Kong. Based on our own experience after visiting them.

Life in Hong Kong’s shoebox housing
SCMP article: https://bit.ly/3tiWBkg
Designer twitter @adolfux

Behind Hong Kong’s glittery facade is a poor underbelly where more than 220,000 people live in cramped subdivided flats, bed spaces and cage homes.
二十五年來,政府填海、賣地、建屋——有人成功樓換樓,成為樓市贏家;有人長年屈居政府無力亦無法取締的「不適切居所」;亦有人年年參與居屋大抽獎,把一個家的願望,託付在一博彩數字上。且以三大數字看所謂「地少人多」的香港,在二十五年來如何住,以什麼換取住的尊嚴?

#地少人多 #劏房 #樓奴 #房屋問題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低於亞洲主要城市
Source: 大紀元

提升本港城市宜居是持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亦是整體社會的期望。近年本港 #劏房 問題嚴重,「#納米樓」充斥市場,改善居住環境已是重中之重。最近政府數據顯示本港 #人均居住面積 只有約161平方呎,而公屋住戶的人均居住面積只達145平方呎,遠比鄰近地區例如東京(約210平方呎)、上海(約260平方呎)、新加坡(約270平方呎)及深圳(約300平方呎)為低。
劏房戶五年增17%至10.7萬間住逾21萬人 離島首現704間

獨媒報導 https://bit.ly/3HhVuJb

政府統計處昨日(1月19日)公布《二零二一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顯示劏房戶數字為107,371 ,居住21.4萬人,數字與去年房委會長遠房屋策略公布的數字相若。惟與2016年普查的91,787戶比較,五年間增15,584戶(約17%)。其中離島區首現劏房,有704間,人口約2,000人,本土研究社認為反映劏房問題擴散全港。

本土研究社又提到,調查就劏房定義未有包括工業樓宇,亦未有計算太空倉、床位、板間房等,令最新劏房分區數字如觀塘區、黃大仙區(包括新蒲崗)的劏房數字偏低,並未反映全面劏房現況。

#劏房 #長遠房屋策略 #垃圾港共 #貧富懸殊 #政治凌駕民生
最新劏房統計數字全披露
by 本土研究社 @liberresearch

統計署公佈2021年人口普查的劏房主題性報告,劏房戶的整體數字為107,371 ,共21.4萬人,跟上年房委會長遠房屋策略所公佈的數字相約,比起2016年的91,787戶,5年間增加15,584戶。劏房數字上的升幅,除了反映劏房趨勢在近年或未有改善,亦反映現時政府提供3萬間單位的簡約公屋,遠不足以應對現時的龐大劏房戶數字。

而人均劏房居住面積由2016年5.3平方米微升至 6平方米(約60呎),面積依然只得半個車位,背後原因或因住戶平均人數下跌所致,即由2016年的2.3人降至2021年的2.0人。

#劏房 #統計數字 #離島 #工廈劏房 #貧富懸殊 #政治凌駕民生 #垃圾港共
【公屋質素倒流三十年】公屋限呎真的能解決愈住愈細?

近年新公屋越起越細成為趨勢,去年施政報告公佈了公屋限呎措施,貌似呼應習近平「住房大一些」的說法,但仔細翻查文件,限呎措施竟然不適用於面積最細的「一二人單位」,似乎「公屋劏房」的問題未有解決的跡象。

那麼,新公屋可以有幾細?研究員發現,自15年前(2008年)左右開始,一二人單位越起越細,2020年起,新興建單位的平均樓面面積只有14.05平方米(約151呎),相比2000年代時可達16.1平方米(約173.2呎)的面積細了近20呎,等同少了一間廁所的面積。再一步翻查發現,14.05平方米(約151呎)的二人單位,變相人均7平方米(75呎) 的居住面積,等同房署已沿用多年的最低「標準」,實在是在政策上「攞到盡」壓縮公屋居民居住空間。

若根據統計處最新發佈的劏房主題報告,在2021年,劏房的平均人均居住面積有6平方米,而2020年後落成公屋的相應數字僅比劏房只多僅僅1平方米。既然人均面積只有6平方米的劏房屬於不適切居所,那麼政府早於90年代,已有提及的7平方米的人均居住面積,是否已不合時宜?然而政府近年讓細單位「起到盡」只緊貼這個最低標準,公屋單位愈起愈細,背後牽涉政府近年改動公屋設計的政策轉向。

全文: www.instagram.com/p/CoPZN4Er4ex
Posted by IG @liberresearch

#公屋 #劏房 #人均居住面積 #長遠房屋策略 #垃圾港共 #貧富懸殊 #政治凌駕民生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簡約公屋效益極低之餘
削冷氣機如在小市民福祉上開刀

今屆政府沒有大幅增加長遠的公營房屋,未交代簡約公屋所有選址便向立法會苛索260多億元興建這批只可使用5年的短期房屋。當遇上公眾質疑造價,在壓力下竟以削去冷氣機、抽氣扇這些基本設施來減磅,實際上形同在一眾小市民的福祉上開刀。

Credit: 本土研究社 @liberresearch
視像專訪: 綠豆 @greenbean.media

#簡約公屋 #陳劍青 #劏房 #蓮塘尾 #公屋 #房屋問題 #政策研究 #過渡性房屋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