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5萬床位 估計涉及36.7億元公帑
預算案預留120億 林鄭:仍有興建需要
翻查資料,2020年落成的鯉魚門公園隔離營共有352個檢疫單位,工程費為7890萬元,即平均每個隔離房間成本為22萬元。若以此推算,目前已啟用的5間方艙醫院、約3300個隔離房間(1萬個床位)估計工程費約7.26億元;若要建成5萬個床位,即16667個隔離房間(每房3個床位),成本將增至36.7億元。
假若要提升到竹篙灣檢疫中心同樣水平,每個隔離房間成本將增至70.7萬元,即總成本達到118億元。
根據房委會數據顯示,2020/21年度每個公屋單位平均建築成本為88.46萬元,36.7億元實際可興建約4149個公屋單位;118億元則可興建13339個公屋單位。
政府至今一直未有公布方艙醫院的工程成本及細節,但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政府表示已預留120億元用作興建防疫抗疫設施。
#方艙醫院 #竹篙灣 #公屋
報導: @businessfocus.io
預算案預留120億 林鄭:仍有興建需要
翻查資料,2020年落成的鯉魚門公園隔離營共有352個檢疫單位,工程費為7890萬元,即平均每個隔離房間成本為22萬元。若以此推算,目前已啟用的5間方艙醫院、約3300個隔離房間(1萬個床位)估計工程費約7.26億元;若要建成5萬個床位,即16667個隔離房間(每房3個床位),成本將增至36.7億元。
假若要提升到竹篙灣檢疫中心同樣水平,每個隔離房間成本將增至70.7萬元,即總成本達到118億元。
根據房委會數據顯示,2020/21年度每個公屋單位平均建築成本為88.46萬元,36.7億元實際可興建約4149個公屋單位;118億元則可興建13339個公屋單位。
政府至今一直未有公布方艙醫院的工程成本及細節,但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政府表示已預留120億元用作興建防疫抗疫設施。
#方艙醫院 #竹篙灣 #公屋
報導: @businessfocus.io
香港細就係人都知,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平方米(172呎),比全世界出名迫嘅東京仲細(20.1平方米,即係216呎),亦係世界各地城市之中最細。不過香港人均仲有16平方米,有200萬香港人住嘅公屋其實人均只有11.5平方米。而住喺劏房嘅22.6萬香港人,人均居住面積更只有6.6平方米。
Hong Kong has a median per capita living area of 16 square meters (172 sq ft), which is lower than most advanced cities in the world. If we take a closer look, 172 sq ft is just the median number across 7 million people. On average one person gets 71 square feet only for the 226 thousands of Hongkongers residing in sub-divided flats.
唔講唔知,私樓嘅話,原來香港政府喺2022-2023年度賣地計劃中,要求"最低單位面積"為26平方米。而最近越來越多香港人嘅倫敦,早喺2011年就訂立咗最低住屋面積標準。單睡房至少要37平方米,雙睡房至少要61平方米。
Posted by IG @explainerhk
#居住面積 #前世做錯事今世做香港人 #公屋 #劏房
Hong Kong has a median per capita living area of 16 square meters (172 sq ft), which is lower than most advanced cities in the world. If we take a closer look, 172 sq ft is just the median number across 7 million people. On average one person gets 71 square feet only for the 226 thousands of Hongkongers residing in sub-divided flats.
唔講唔知,私樓嘅話,原來香港政府喺2022-2023年度賣地計劃中,要求"最低單位面積"為26平方米。而最近越來越多香港人嘅倫敦,早喺2011年就訂立咗最低住屋面積標準。單睡房至少要37平方米,雙睡房至少要61平方米。
Posted by IG @explainerhk
#居住面積 #前世做錯事今世做香港人 #公屋 #劏房
【公屋質素倒流三十年】公屋限呎真的能解決愈住愈細?
近年新公屋越起越細成為趨勢,去年施政報告公佈了公屋限呎措施,貌似呼應習近平「住房大一些」的說法,但仔細翻查文件,限呎措施竟然不適用於面積最細的「一二人單位」,似乎「公屋劏房」的問題未有解決的跡象。
那麼,新公屋可以有幾細?研究員發現,自15年前(2008年)左右開始,一二人單位越起越細,2020年起,新興建單位的平均樓面面積只有14.05平方米(約151呎),相比2000年代時可達16.1平方米(約173.2呎)的面積細了近20呎,等同少了一間廁所的面積。再一步翻查發現,14.05平方米(約151呎)的二人單位,變相人均7平方米(75呎) 的居住面積,等同房署已沿用多年的最低「標準」,實在是在政策上「攞到盡」壓縮公屋居民居住空間。
若根據統計處最新發佈的劏房主題報告,在2021年,劏房的平均人均居住面積有6平方米,而2020年後落成公屋的相應數字僅比劏房只多僅僅1平方米。既然人均面積只有6平方米的劏房屬於不適切居所,那麼政府早於90年代,已有提及的7平方米的人均居住面積,是否已不合時宜?然而政府近年讓細單位「起到盡」只緊貼這個最低標準,公屋單位愈起愈細,背後牽涉政府近年改動公屋設計的政策轉向。
全文: www.instagram.com/p/CoPZN4Er4ex
Posted by IG @liberresearch
#公屋 #劏房 #人均居住面積 #長遠房屋策略 #垃圾港共 #貧富懸殊 #政治凌駕民生
近年新公屋越起越細成為趨勢,去年施政報告公佈了公屋限呎措施,貌似呼應習近平「住房大一些」的說法,但仔細翻查文件,限呎措施竟然不適用於面積最細的「一二人單位」,似乎「公屋劏房」的問題未有解決的跡象。
那麼,新公屋可以有幾細?研究員發現,自15年前(2008年)左右開始,一二人單位越起越細,2020年起,新興建單位的平均樓面面積只有14.05平方米(約151呎),相比2000年代時可達16.1平方米(約173.2呎)的面積細了近20呎,等同少了一間廁所的面積。再一步翻查發現,14.05平方米(約151呎)的二人單位,變相人均7平方米(75呎) 的居住面積,等同房署已沿用多年的最低「標準」,實在是在政策上「攞到盡」壓縮公屋居民居住空間。
若根據統計處最新發佈的劏房主題報告,在2021年,劏房的平均人均居住面積有6平方米,而2020年後落成公屋的相應數字僅比劏房只多僅僅1平方米。既然人均面積只有6平方米的劏房屬於不適切居所,那麼政府早於90年代,已有提及的7平方米的人均居住面積,是否已不合時宜?然而政府近年讓細單位「起到盡」只緊貼這個最低標準,公屋單位愈起愈細,背後牽涉政府近年改動公屋設計的政策轉向。
全文: www.instagram.com/p/CoPZN4Er4ex
Posted by IG @liberresearch
#公屋 #劏房 #人均居住面積 #長遠房屋策略 #垃圾港共 #貧富懸殊 #政治凌駕民生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