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般由精英書寫,但真正最寶貴的是人類生活經驗,奴隸屋就是反映古代這群最脆弱群體的獨有證據。」—— Gabriel Zuchtriegel
今日衛報報導考出170呎「奴隸屋」,引起了全城共鳴。想像一下,如果今天香港像羅馬龐貝古城一樣熔岩滅頂,2049年之後有人考古研究,過往香港十年來興建近9000間新納米樓單位同10萬間形形色色的劏房,也必會永久封存成為寶貴人類生活經驗的黑歷史。
奴隸屋同劏房/納米樓相同之處,都是為此城市服務的奴隸空間,大抵分享冇窗間隔既特徵,單位面積相若,分分鐘現代既納米樓呎數比奴隸屋重細,依家最細就是「香港市郊」屯門菁雋(128呎),建築圖則一層內塞30戶150呎單位,張圖則本身都足夠誇張擠身世界房屋史。
唯一分別就在於,古代奴隸終其一生都因社會宰制住在此屋,現代樓奴是花其半生收入「選擇」住在此屋,還可以想像自己是凱撒大帝訓張龍床。
有說香港遊戲規則改變,但遊戲其實一直沒有改變,樓奴都要終其一生供養自己「選擇」的房子。現時政府收到指令要「告別劏房」,說未來賣地條約提高一點新樓呎數不低於200呎,還不快快謝主隆恩?
Post by IG @liberresearch
#房屋研究 #納米樓 #現代樓奴 #劏房
今日衛報報導考出170呎「奴隸屋」,引起了全城共鳴。想像一下,如果今天香港像羅馬龐貝古城一樣熔岩滅頂,2049年之後有人考古研究,過往香港十年來興建近9000間新納米樓單位同10萬間形形色色的劏房,也必會永久封存成為寶貴人類生活經驗的黑歷史。
奴隸屋同劏房/納米樓相同之處,都是為此城市服務的奴隸空間,大抵分享冇窗間隔既特徵,單位面積相若,分分鐘現代既納米樓呎數比奴隸屋重細,依家最細就是「香港市郊」屯門菁雋(128呎),建築圖則一層內塞30戶150呎單位,張圖則本身都足夠誇張擠身世界房屋史。
唯一分別就在於,古代奴隸終其一生都因社會宰制住在此屋,現代樓奴是花其半生收入「選擇」住在此屋,還可以想像自己是凱撒大帝訓張龍床。
有說香港遊戲規則改變,但遊戲其實一直沒有改變,樓奴都要終其一生供養自己「選擇」的房子。現時政府收到指令要「告別劏房」,說未來賣地條約提高一點新樓呎數不低於200呎,還不快快謝主隆恩?
Post by IG @liberresearch
#房屋研究 #納米樓 #現代樓奴 #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