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本月中旬公佈本港貧窮率,在情況最爲嚴峻的「長者貧窮率」上,當局使出粉飾大法,將「派發一萬元」的一次性政策計入,得出貧窮率相比過去數年大幅降低的結論。
.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制定的每月$4,400貧窮線,並未參照經合組織(OECD)「當地薪資中位數一半」的標準;若按國際標準,本港「一人家庭」貧窮線應設在每月9200元,如此一來全民,尤其是長者貧窮率將大幅提高至70%以上,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遙遙領先」……
Post by IG @businessfocus.io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貧窮率 #長者貧窮率 #粉飾太平 #貧窮線 #貧富懸殊 #禍港正苦 #港共落地獄 #賣港賊冚家亡
.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制定的每月$4,400貧窮線,並未參照經合組織(OECD)「當地薪資中位數一半」的標準;若按國際標準,本港「一人家庭」貧窮線應設在每月9200元,如此一來全民,尤其是長者貧窮率將大幅提高至70%以上,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遙遙領先」……
Post by IG @businessfocus.io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貧窮率 #長者貧窮率 #粉飾太平 #貧窮線 #貧富懸殊 #禍港正苦 #港共落地獄 #賣港賊冚家亡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劏房 #shoeboxhousing #禍港正港 #貧富懸殊 #地產霸權
Time-lapse of the process of some illustrations for this project about the subdivided apartments of Hong Kong. Based on our own experience after visiting them.
Life in Hong Kong’s shoebox housing
SCMP article: https://bit.ly/3tiWBkg
Designer twitter @adolfux
Behind Hong Kong’s glittery facade is a poor underbelly where more than 220,000 people live in cramped subdivided flats, bed spaces and cage homes.
Time-lapse of the process of some illustrations for this project about the subdivided apartments of Hong Kong. Based on our own experience after visiting them.
Life in Hong Kong’s shoebox housing
SCMP article: https://bit.ly/3tiWBkg
Designer twitter @adolfux
Behind Hong Kong’s glittery facade is a poor underbelly where more than 220,000 people live in cramped subdivided flats, bed spaces and cage homes.
港貧富家庭收入差距擴至47.3倍
最窮月入僅得2700元
報導:WavingCat @wavingcat.hk
香港貧富懸殊問題一直嚴峻,殊不知這兩年多的疫情沒有令鴻溝收窄,反而令有見差距有所擴大,繼續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樂施會發表有關香港貧窮問題的報告,當中分析政府統計處2019年至2022年第一季港人家庭入息中位數數據,發現最貧窮的組別與最富有組別,收入差距由34.3倍擴闊至47.3倍!
報告中提到,把香港家庭月入中位數按十等排列,當中第一等收入最低,2019年收入中位數為3,500元,2022年第一季大跌22.9%至2,700元,跌幅驚人,相反最高收入的第十等,2019年中位收入為12萬元,至2022年第一季竟然增加6.3%至12萬7,600元,增幅為各組之最。報告又計算了2019年、2020年、2121年及2022年第一季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組別的差距,分別是34.3、43倍、42.8倍及47.3倍,反映貧富懸殊問題日益擴大且趨勢持續。
#貧富懸殊 #貧窮問題 #港共落地獄 #賣港賊冚家亡 #禍港正苦 #垃圾港共 #美麗新香港
最窮月入僅得2700元
報導:WavingCat @wavingcat.hk
香港貧富懸殊問題一直嚴峻,殊不知這兩年多的疫情沒有令鴻溝收窄,反而令有見差距有所擴大,繼續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樂施會發表有關香港貧窮問題的報告,當中分析政府統計處2019年至2022年第一季港人家庭入息中位數數據,發現最貧窮的組別與最富有組別,收入差距由34.3倍擴闊至47.3倍!
報告中提到,把香港家庭月入中位數按十等排列,當中第一等收入最低,2019年收入中位數為3,500元,2022年第一季大跌22.9%至2,700元,跌幅驚人,相反最高收入的第十等,2019年中位收入為12萬元,至2022年第一季竟然增加6.3%至12萬7,600元,增幅為各組之最。報告又計算了2019年、2020年、2121年及2022年第一季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組別的差距,分別是34.3、43倍、42.8倍及47.3倍,反映貧富懸殊問題日益擴大且趨勢持續。
#貧富懸殊 #貧窮問題 #港共落地獄 #賣港賊冚家亡 #禍港正苦 #垃圾港共 #美麗新香港
劏房戶五年增17%至10.7萬間住逾21萬人 離島首現704間
獨媒報導 https://bit.ly/3HhVuJb
政府統計處昨日(1月19日)公布《二零二一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顯示劏房戶數字為107,371 ,居住21.4萬人,數字與去年房委會長遠房屋策略公布的數字相若。惟與2016年普查的91,787戶比較,五年間增15,584戶(約17%)。其中離島區首現劏房,有704間,人口約2,000人,本土研究社認為反映劏房問題擴散全港。
本土研究社又提到,調查就劏房定義未有包括工業樓宇,亦未有計算太空倉、床位、板間房等,令最新劏房分區數字如觀塘區、黃大仙區(包括新蒲崗)的劏房數字偏低,並未反映全面劏房現況。
#劏房 #長遠房屋策略 #垃圾港共 #貧富懸殊 #政治凌駕民生
獨媒報導 https://bit.ly/3HhVuJb
政府統計處昨日(1月19日)公布《二零二一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顯示劏房戶數字為107,371 ,居住21.4萬人,數字與去年房委會長遠房屋策略公布的數字相若。惟與2016年普查的91,787戶比較,五年間增15,584戶(約17%)。其中離島區首現劏房,有704間,人口約2,000人,本土研究社認為反映劏房問題擴散全港。
本土研究社又提到,調查就劏房定義未有包括工業樓宇,亦未有計算太空倉、床位、板間房等,令最新劏房分區數字如觀塘區、黃大仙區(包括新蒲崗)的劏房數字偏低,並未反映全面劏房現況。
#劏房 #長遠房屋策略 #垃圾港共 #貧富懸殊 #政治凌駕民生
最新劏房統計數字全披露
by 本土研究社 @liberresearch
統計署公佈2021年人口普查的劏房主題性報告,劏房戶的整體數字為107,371 ,共21.4萬人,跟上年房委會長遠房屋策略所公佈的數字相約,比起2016年的91,787戶,5年間增加15,584戶。劏房數字上的升幅,除了反映劏房趨勢在近年或未有改善,亦反映現時政府提供3萬間單位的簡約公屋,遠不足以應對現時的龐大劏房戶數字。
而人均劏房居住面積由2016年5.3平方米微升至 6平方米(約60呎),面積依然只得半個車位,背後原因或因住戶平均人數下跌所致,即由2016年的2.3人降至2021年的2.0人。
#劏房 #統計數字 #離島 #工廈劏房 #貧富懸殊 #政治凌駕民生 #垃圾港共
by 本土研究社 @liberresearch
統計署公佈2021年人口普查的劏房主題性報告,劏房戶的整體數字為107,371 ,共21.4萬人,跟上年房委會長遠房屋策略所公佈的數字相約,比起2016年的91,787戶,5年間增加15,584戶。劏房數字上的升幅,除了反映劏房趨勢在近年或未有改善,亦反映現時政府提供3萬間單位的簡約公屋,遠不足以應對現時的龐大劏房戶數字。
而人均劏房居住面積由2016年5.3平方米微升至 6平方米(約60呎),面積依然只得半個車位,背後原因或因住戶平均人數下跌所致,即由2016年的2.3人降至2021年的2.0人。
#劏房 #統計數字 #離島 #工廈劏房 #貧富懸殊 #政治凌駕民生 #垃圾港共
【公屋質素倒流三十年】公屋限呎真的能解決愈住愈細?
近年新公屋越起越細成為趨勢,去年施政報告公佈了公屋限呎措施,貌似呼應習近平「住房大一些」的說法,但仔細翻查文件,限呎措施竟然不適用於面積最細的「一二人單位」,似乎「公屋劏房」的問題未有解決的跡象。
那麼,新公屋可以有幾細?研究員發現,自15年前(2008年)左右開始,一二人單位越起越細,2020年起,新興建單位的平均樓面面積只有14.05平方米(約151呎),相比2000年代時可達16.1平方米(約173.2呎)的面積細了近20呎,等同少了一間廁所的面積。再一步翻查發現,14.05平方米(約151呎)的二人單位,變相人均7平方米(75呎) 的居住面積,等同房署已沿用多年的最低「標準」,實在是在政策上「攞到盡」壓縮公屋居民居住空間。
若根據統計處最新發佈的劏房主題報告,在2021年,劏房的平均人均居住面積有6平方米,而2020年後落成公屋的相應數字僅比劏房只多僅僅1平方米。既然人均面積只有6平方米的劏房屬於不適切居所,那麼政府早於90年代,已有提及的7平方米的人均居住面積,是否已不合時宜?然而政府近年讓細單位「起到盡」只緊貼這個最低標準,公屋單位愈起愈細,背後牽涉政府近年改動公屋設計的政策轉向。
全文: www.instagram.com/p/CoPZN4Er4ex
Posted by IG @liberresearch
#公屋 #劏房 #人均居住面積 #長遠房屋策略 #垃圾港共 #貧富懸殊 #政治凌駕民生
近年新公屋越起越細成為趨勢,去年施政報告公佈了公屋限呎措施,貌似呼應習近平「住房大一些」的說法,但仔細翻查文件,限呎措施竟然不適用於面積最細的「一二人單位」,似乎「公屋劏房」的問題未有解決的跡象。
那麼,新公屋可以有幾細?研究員發現,自15年前(2008年)左右開始,一二人單位越起越細,2020年起,新興建單位的平均樓面面積只有14.05平方米(約151呎),相比2000年代時可達16.1平方米(約173.2呎)的面積細了近20呎,等同少了一間廁所的面積。再一步翻查發現,14.05平方米(約151呎)的二人單位,變相人均7平方米(75呎) 的居住面積,等同房署已沿用多年的最低「標準」,實在是在政策上「攞到盡」壓縮公屋居民居住空間。
若根據統計處最新發佈的劏房主題報告,在2021年,劏房的平均人均居住面積有6平方米,而2020年後落成公屋的相應數字僅比劏房只多僅僅1平方米。既然人均面積只有6平方米的劏房屬於不適切居所,那麼政府早於90年代,已有提及的7平方米的人均居住面積,是否已不合時宜?然而政府近年讓細單位「起到盡」只緊貼這個最低標準,公屋單位愈起愈細,背後牽涉政府近年改動公屋設計的政策轉向。
全文: www.instagram.com/p/CoPZN4Er4ex
Posted by IG @liberresearch
#公屋 #劏房 #人均居住面積 #長遠房屋策略 #垃圾港共 #貧富懸殊 #政治凌駕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