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不入渠🌏
7.29K subscribers
154 photos
12 videos
16 files
1.73K links
無理の囈語。

原创天国: twitter.com/Jesoooor
垃圾堆: t.me/eessej

欢迎访问「大破进击」博客: jesor.me
欢迎收听「交差点」播客: jiaocha.io

A small piece of Jesse Chan, created by Jesse Chan. @Jesoooor
Download Telegram
22 岁之前,我可能是 100% 坚定一辈子丁克的,原因现在讲起来已经不稀奇了,经济上的焦虑、对自己生活的不认可,以及对「无条件的爱」根本没有概念……这期节目里都有讨论。

后来,体会到更多爱、更多自我实现,更自信之后,我内心对生小孩这件事是有一点点动摇的,大概 1%。虽然家人问起这件事的时候我还是坚定的说「不生」,但原因更多是我不想被「劝生」,保证自己能独立思考、处理这个问题。

现在慢慢走到当年我父母生我的年纪,加上我又很大程度上算是「子承父业」,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当下我们的「人生课题」,相比于我父母当年那个时代要复杂太多了,无论是人生价值,还是亲密关系,想要把自己的 issue 都解决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都不容易,更不必说引入「小孩」这个极为复杂的因素了。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061-%E7%94%9F%E5%B0%8F%E5%AD%A9-%E6%88%91%E4%BB%AC%E8%BF%99%E4%B8%80%E4%BB%A3%E7%9A%84%E6%80%95%E5%92%8C%E7%88%B1/id1441243418?i=1000482790671
周杰伦前 7 张专辑的艺术价值,在于他无可超越的旋律天赋,不设限的风格借用,制作上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单纯又真诚的主题表达。

除这一切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周杰伦的音乐从来都不是「需要非常好的回放设备才能听」的。相反,如果你用很好的设备去回放,还能听出很多制作上「不修边幅」的地方,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表达自己,一切或简单或复杂的想法。这是周杰伦早期作品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他贯彻了那句「从来唔觉得华丽同富贵有关。」

至于现在,他的音乐已经不需要听了,你从歌词和 MV 封面就能感受到他的核心主题,爹味。

https://mp.weixin.qq.com/s/ldTFpt0YryjgXMKZfvOWIw
未成年时期沉迷纯文学和各种音乐、电影杂志,使我受益的一个地方是:

不像今天所有人都在推崇干货,那个时候的泛文艺是以「绕」为荣,以朦胧为美的。大家欣赏艺术,都是从一大堆完全看不懂的「噪音」里,寻求一丁点的理解和共鸣。「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这句话是骂人了,当年这句话绝对是真理。

对艺术的解读也是一样,大部分解读都是从一个很小的,针眼那么大的点切入,通过一大堆个人经历的折射,最后投成一篇文章。那时候我自己的认知也很浅,看不懂、不理解是常态,有时候一本杂志读完,能看懂 10% 的内容就不错了,但在那个时候,仍能读得津津有味。每理解一分就能多获得一分快乐。

所以我对待艺术的性格就是这样,越是看不懂的我越是要看。小时候这么做是为了「装腔」,后来就演变为真正的喜爱。去看展览,别人一个小时看完,要坐在楼下等我两个小时。听各种「难听」的音乐,用强迫的方式,逼着自己读更多、听更多、看更多、玩更多。

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丰富绚烂的艺术环境,需要参与其中的人,有「只求一点共鸣」的心。有 1% 的重合就互相连接,而不是有 1% 的不合就要撕烂你的嘴。即使后者已经通过文革成为中国人的民族烙印了,但我仍然希望看到更多人成为前者。
亚马逊要求全体员工在手机上删除 TikTok,否则将无法连接到公司邮箱系统,之后又撤回了这一内部通知。

我实在无法想象,在 Android 和 iOS 本身的安全机制下,一个通过官方应用商店分发的 app,会如何威胁到另一个邮箱 app 的信息安全。

从 Zoom 到 TikTok,它们的安全问题,原本仅应放在技术语境下被讨论。无论是读取剪切板,还是产品设计的漏洞,技术手段可以曝光这些问题,舆论自然会审视它们的错与对。

现在把身份政治带到科技界来「制裁」TikTok。那么多大公司,掌控那么多更底层的技术,结果连一个 app 的安全都管理不好,技术的透明度岂不是已成笑谈?

最终中文世界也会更有理由怀疑一切外来技术,撕裂「互联网」这个概念。

https://www.wsj.com/articles/amazon-requiring-employees-to-remove-tiktok-from-mobile-devices-due-to-security-risks-memo-11594404157
想写这个题,主要是年初做空 AAPL,统计了过去 15 年的财报数据和业务事件,建模算了个数字,然后就踩中了那波下跌行情的两端。虽然赚的不多,但时间短,又踩的太准,肯定也有点膨胀:比我还懂 AAPL 的人怕是不多了。

五月它重新涨到 300 的时候又开始手痒,甚至一度想过 all-in 加杠杆直接冲了,再踩中就炸裂。还好当时在忙别的事,忙着忙着就冷静了,如果真冲了,现在可能已经在讨饭了。

经历这两波也算是想通了,你以为分析业务、数据是脑力上的洞见,其实市场规律本身真的没什么复杂的地方,做数据也就是个体力活。交易的博弈中,拼的还是你坚持投资策略,不被波动掀翻的能力。最后往往是本金多的通吃,没钱的人,越交易越亏钱。

https://mp.weixin.qq.com/s/KqNj44dy5qRfoHYL03PvwQ
这个内容,做到这一步,要厘清这个问题应该不难了。

为什么企业生存难?因为房租贵、税负高、人力成本高。
为什么人力成本高?因为房租贵、生活成本高。
为什么生活成本高?因为房租贵,湖南 10 块一碗的米粉,到北京卖 30 才能回本。

央行印钞,政府贷款,修条路、建个体育馆、写字楼,旁边的住宅就可以涨价。

政府卖地回血,然后全社会就都成了这块地的打工仔。循环不下去的,成了烂尾楼,能跑下去,就成了城市化的脚印。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t4y1Q74C
15 年暑假,我给一个家里条件比较好的小朋友做家教,在当时来说,收费不低。小朋友的爸爸是做路桥工程的,我基本没见到过,妈妈人很不错,看我自己开车来上课,每周结账的时候还额外贴我 200 油钱。

当时我心里多少有点「紧张」,觉得这钱是不是也太好赚了。包括之后的几年里,基本每隔一两年就会碰到一两个「赚钱效率高到颠覆认知」的活。

但我慢慢了解这一整套的运行机制之后,我才知道,你以为这就是很多钱了,其实这不过是有人杀了猪,有人吃了肉,有人啃了骨,有人煮了面,有人喝了汤,留在锅底的一点油,被你舔到了。

它们绕了这么一大圈,最后变成房价,收割的还是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543592/answer/1339494591
很多二线 IP 可以有的一个思路是,既不参与 3A 的内卷,也不堕落至纯粹的微交易手游。而是做规模中等,但流程完整,份量到位的作品,全平台分发,价格定在 a solid 20 or 30 bucks。

不怕笑话,我还在等仙剑走这个模式,做一个内核完全复刻仙剑三或四,美术风格化的新仙剑,甚至不上 sbeam 这种自贱身价的平台,也解决盗版。

在 iOS 和 Switch 上卖一个 20 美元的中型制作游戏,还挺契合中国当前的玩家基本盘,想玩的不会没设备玩。把成本控制在 2000万,卖 50 万份就可以回本了。

https://mp.weixin.qq.com/s/n96_P7oIxNfzdc7a7Z1s6Q
这个回答,怎么港呢,我也会看营养成分表,但如果只是追求蛋白含量和比例的话,喝豆奶比牛奶好多了……吃的东西,怎么可能不评价口味?

我喝牛奶算很多的,中学时代每天一瓶 250ml 特仑苏或者营养舒化奶没断过,后来喝过一些进口奶,觉得蒙牛伊利垃圾,去北京工作之后就基本只喝朝日和明治。

回来之后朝日和明治喝不到了,喝光明的鲜奶比较多,优倍挺好喝的,新鲜牧场的脂感就相对太重了。各种进口盒装奶很便宜,但口味各有不同,有的甜度特别重,我又不喜欢乳糖的味,有的太涩口,没有脂肪的味道。

尝试了各种牛奶里,反正我觉得麦趣尔在口味上,从奶香、脂感和甜度这三个维度来说,是相对最接近朝日的,当然,具体怎么做到的,我也不知道,我只能默认它是安全可靠的。至于伊利蒙牛,我最近五年唯一一次喝是在超市买豆奶送了一盒伊利,喝了一口,直接扔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8870636/answer/1349594797
科技行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呈现出一种「高次微分」的趋势。

最初,你的产出能保持稳定是 ok 的。后来有人发展,所以你也必须发展,发展的速度不能太慢。再后来有人加速发展,你发展的速度也必须跟上,卷到二次、三次求导,还必须是正的。资本的涌入更是加速了这个过程。钱砸进去,技术出来,产品落地,营销包装跟上,就能卖得出去。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摩尔定律失效了。

https://venturebeat.com/2020/07/27/qualcomms-quick-charge-5-refuels-phones-50-in-5-minutes-100-in-15/
「整理记忆」,特别是在信息如洪流一般的今天,是一个无限庞杂,又无比重要的工程。

所以我会学习 Johnny Harris 的方式去整理照片,但绝不只是整理照片。我还要用歌单和写作软件,把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重复去吃那些从小吃到大的餐馆,反复品尝很多味道。写每一年,每十年的总结,把握叙述记忆的权利。

年龄越增长,我越珍视这些东西,常常翻看以前的照片、文章,听以前的歌单,重新回味记忆中某个片段的触感。

这些瞬间,一切记忆的突触,成了我灵感的重要来源,也成了我紧张、焦虑时最好的抚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y4VKeYxD4
这个视频,我看了好几遍。有很多想说,又很难准确表述。

它是在教你如何理解、认识你即将面对的学习曲线,但更重要的问题是,除了你赖以谋生的技能之外,到底有什么技能是值得学的,什么事情是值得做的?

这是一个很底层的人生课题,你到底做什么,才算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一点有意义的痕迹,你到底做什么,才能在某个尽可能广阔的尺度上理解过这个世界。

Johnny 试着捕捉了一束发出自 2100 万年前,在宇宙中穿梭了 2100 万光年那么远的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De094o-Q8
Mind-blowing.

在那么多所谓 Shot on iPhone 的小短片里,这是第一个,让我看完还觉得意犹未尽的。能感觉到 Damien Chazelle 花了很多心思去构思每一个镜头。

把这个和《女儿》放在一起对比,你很容易明白「导演」和「摄影」这两个工种的区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iPZBZgW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