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不入渠🌏
7.29K subscribers
154 photos
12 videos
16 files
1.73K links
無理の囈語。

原创天国: twitter.com/Jesoooor
垃圾堆: t.me/eessej

欢迎访问「大破进击」博客: jesor.me
欢迎收听「交差点」播客: jiaocha.io

A small piece of Jesse Chan, created by Jesse Chan. @Jesoooor
Download Telegram
这季财报有硬件和服务两条平行叙事。

疫情笼罩下,苹果的硬件销售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这个财季到 3 月底截止,还没到美国、欧洲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大中华区,营收成绩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差。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疫情灾难下,高端市场的玩家会相对站得更稳。而且 iPad、Mac、iPhone 三大块的受影响程度基本是同步的,没有特定的哪块业务出了问题。

但另一条相对隐性的是叙事是,当软件和服务成为疫情期间的「刚需」,苹果服务矩阵的「弱点」要被拿出来检验了。人们都呆在家里时,那些「高参与度」、「高沉浸」的服务,比如 Zoom 和 Netflix,都迎来巨大增长,苹果的服务增长节奏却并没有什么变化。服务本身和硬件产品的捆绑度过高,是苹果「业务多元化」这个叙事的最大的弱点。

https://www.apple.com/newsroom/2020/04/apple-reports-second-quarter-results/
回顾 2010 年代的流行音乐,Taylor Swift 绝对配得上一席之地。唯一的问题是,Red 还是 1989?

大部分认真听过 Taylor 全部专辑的人,可能都会认为 Red 是她的创作上最饱满的巅峰之作,我也一样。Red 用轻描淡写却深入细节的笔触,写出了她满到几乎溢出的情绪。表面上她只是在写一条围巾,某次差点闯红灯的旅途,在冰箱灯照亮的厨房里跳舞……但每一个意向,都像一个神经元,你可以顺着末端微弱的电流,直达一场感情的风暴之眼。

但回顾 Taylor Swift 在整个 2010 年代的成长,我仍觉得 1989 是那张最具「象征意义」的作品。它从四个强到变态的对手手中夺下当年的格莱美年度专辑,但这并不是我选择它的原因。

相比于 Taylor 之前的所有专辑,1989 最为人称道的特征就是「All in 流行」。早期作品里,她的编曲大多由吉他和钢琴构成,Speak Now 里,她开始融合进更多摇滚元素。Red 里她开始用上现代流行乐的元素,但在音色的选择上仍相对保守,风格上也仍属于乡村,直到 1989 横空出世。

1989 前半张的几乎每一首歌,都在编曲融入了极具侵略性的合成器音色。从鼓点到和弦,你能感受到声音的张力以超高的速度略过你的耳朵。这张专辑里,Taylor 没有写过分冗长的叙事性歌词,而是在副歌部分用了大量的叠词和反复,用来配合整张专辑更快的节奏型。

这是 Taylor Swift 创作上的一次「跨越」,她证明了自己具有一种「更底层」的创作能力,她的旋律不只是可以被做成乡村音乐。她对声音的感知是全方位的、原子化的,她可以听到一轨声音然后写出优秀的主旋律,她用吉他和弦铺底的曲子,在钢琴上写的曲子,可以被制作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不变的是突出且有效的旋律。

这是 Taylor 在主流世界里取得最大成功的一张专辑,她从「通过写歌羞怯地记录自己故事」的小女生,蜕变成了一个热情、自信、强大,坦然展示自己的女性。在 1989 的巡回演唱会上,Taylor Swift 25 岁,一头干练的金色短发和鲜艳红唇,眼里有纯净又凌厉的光,作为一个 figure,她几乎完美到无懈可击。

如果要用一个瞬间,一幅画面,来代表 2010 年代所有的激情、活力,所有阳光照耀的、难忘的狂欢瞬间,所有年轻的 hype,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

#albumsofthedecade #2010s

https://music.apple.com/us/album/1989-deluxe-edition/1440933512
假设你是一个视频制作人,有一个类似的想法。你去问公司的视觉老师,说这能做出来吗?视觉老师说,「这个你说的简单,怎么保持匀速划屏?怎么把动画和音乐的节奏对上?这个太难做了。」然后你大概率就会放弃了。

用手一行行码,一帧帧 K 这样一个「文本动画」是最快最方便的解吗?当然不是,早就有很多把图片转成文本的代码工具了(很久以前我看过一个用 txt 文档做的 Bad Apple),何同学很可能不会用。但这不妨碍他用一种几乎是「闭门造车」的形式把这个想法落地。

我们说「宅」这个概念,在崇尚分工的今天已经式微了。现在绝大多数作品、产品,都是由很多人合作「拼」出来的,它归属于资本,没有哪一个人能理解透关于它的一切。但这其实很不好,何同学这样一个人做很多东西,反而很好。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i4y1x7eM
所有精神上处于「第一世界」的左派们都要认清一个问题:

无论科技公司能多大程度拥抱清洁能源,如何把环保作为它们的重要价值观和 PR 事业去做,只要清洁能源在经济性上,效率上比不过化石能源,环保的革命就永远无法成功,除非气候变化真的演变为短期内可预见的世界末日。

而且在清洁能源发展,效率提升的过程中,化石能源不会坐吃山空,不会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马上濒临枯竭」,而是也会继续发展,你必须做好竞争的准备,而不是革命。

当然,我不是在说一切「环保活动」都没有意义,每一个人意识转变的 baby step 也是一种进步,只不过如果你试图完全指望这种 baby step,那最终你一定会失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3n8txX3144
和很多人一样,我非常厌恶微博账号「锦鲤大王」和很多人转发的行为。但原因并不在于「那是迷信,而我相信科学。」

「无害」的迷信,能渐渐演变为风俗,成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但如何在此基础上把它融入当代的美学语境,使之成为一个更值得被欣赏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我愿意看到 Amabie 这种,由无数艺术家和普通人参与的一次集体再创作,而不是一张被截图转发了几十次,水印叠水印,图片已经被压缩算法彻底撕裂的锦鲤。

https://www.ifanr.com/1335406
2010 年代,从我进学校的「广播站音乐组」开始,到我长成一个每次去旅游都要大逛唱片店的 music nerd 结束,过程中还有很多非常 personal 的故事,都与音乐有关。

所以写在这里,作一纪念。

https://jesor.me/2020/albums-of-2010s
苹果买下了 Finneas 为 Billie Eilish 制作的歌曲 ocean eyes 的 Logic 工程文件,将其作为一个「软件 demo」内置在 Logic X Pro 里。

ocean eyes 是 Billie Eilish 的成名作,她在 13 岁的时候写了、唱了这首歌,并由当时 16 岁的哥哥在一台 iMac 上仅用 Logic X Pro 完成了制作。他们将这首歌上传到 SoundCloud,四年之后 Billie 家喻户晓,Finneas 也成为了当下最顶尖的制作人之一。

https://twitter.com/tldtoday/status/1260348916727308290
没想黑或者吹谁,但「拿移动对标微信,用通信服务类比软件产品」、「拿 DAU 数据试图证明头条正在对腾讯的流量基本盘构成致命威胁」、「从网文这一个针眼吹整个泛内容行业的风」还是不太合适。

头条和腾讯,简单来说是前者「做菜」,后者「做盘子」的区别,往大了说是「项目导向」和「平台导向」两种业务组织模式和发展哲学的区别。大部分人都会本能地认为「平台」大于「项目」,但有 Alphabet 和 FB 的例子在前,证明一套完整的资本、产品、技术「中台」,本身也是一种「平台能力」。

https://huxiu.com/article/356177.html
发布两天,听了快 100 遍,我觉得用一个词形容这首歌就是,「娇憨」。

走到今天,再讨论 The 1975 是摇滚、流行还是另类,已经无所谓了。它们到底是年度最差,还是年度最佳,也都随便吧。Matthew Healy 用一种回归起点的方式,感激了他们经历的一切。

我也不会再评价这张专辑是「好」或「坏」了,The 1975 或许不是当下时代最优秀、最伟大的乐队,但他们是我最喜欢的乐队。

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5 月 22 日,还有 7 天。

https://music.apple.com/us/album/guys/1473599936?i=1473600822
当其他流媒体音乐服务都在发展「算法推荐」、「视频直播」、「K歌应援」、「复数购买」等等功能之时,Apple Music 的思路还是带有强烈的前现代风味,就跟当年他们无比强调「人力编辑」、「手选歌单」一样。

强调音乐和人,和空间,和时令,和广义实体世界的关系,也是我选择 Apple Music 的重要原因。

https://9to5mac.com/2020/05/18/apple-music-group-playlists-concept/
挺有意思的,虽然我完全不了解这档播客的内容,但不难想象有听众会「为了听某一档播客而选择声音内容平台」。

因为一季播客的「平均使用时长」远大于一张专辑,用户平均订阅的播客节目数量远小于流行音乐艺术家。

https://www.theverge.com/2020/5/19/21263927/joe-rogan-spotify-experience-exclusive-content-episodes-youtube
我第一次看这个视频应该是 2012 年,在三年内从诺基亚功能机跳到智能机又跳到 iPhone 的我,充满了一种多少带点幼稚的技术乐观主义想法。那也是我对谷歌这家公司认同感最深的一段时间。

现在再回头看,这个产品视频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想象,和正常人都应意识到难以实现的 over-promising。

https://youtu.be/v2bawlUy1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