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不入渠🌏
7.29K subscribers
154 photos
12 videos
16 files
1.73K links
無理の囈語。

原创天国: twitter.com/Jesoooor
垃圾堆: t.me/eessej

欢迎访问「大破进击」博客: jesor.me
欢迎收听「交差点」播客: jiaocha.io

A small piece of Jesse Chan, created by Jesse Chan. @Jesoooor
Download Telegram
2010 年,淘宝爆出内部腐败问题,马云直接铁腕手段干掉当时的阿里 CEO 卫哲和聚划算负责人。在那之后连续两任执掌淘宝的总裁都是很纯粹的技术出身,工作重点更多是在解决一些更底层的技术问题。

直到蒋凡加入,改革的方向转变到产品层面,尽管有些转变我个人并不喜欢,但谁都无法否认 2015 年之后淘宝战略战术层面的成功。包括从 2015 年开始,面对微信的竞争,蚂蚁金服也走了好几次弯路,支付宝「做社交」、花呗的风控问题,但都在短期内迅速调整。

过程中阿里这一套人才更迭,权力交接的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它不像腾讯,大部分时候每打一枪都正中靶心,但失误之后迅速调整的能力,对大公司长远的生存可能更关键。

https://twitter.com/Datou/status/1251868468778950656
Dieter Bohn 认为 iPad 键盘的设计初衷不应当只是帮助 iPad「变成更好的笔记本电脑」,还应当帮助 iPad 变成一个更好的 iPad。

让我想起刚买 iPad Pro 和键盘时,有朋友觉得 iPad Pro 键盘(Smart Keyboard Folio)的问题在于不能像 Smart Cover 那样让 iPad 变换成各种不同形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QAh6IHPc4
即使是苹果,也会做出一款最初没有找到方向的产品,没有恰当定位的产品,用起来体验非常差的产品。但又可能恰恰因为这是苹果,才能让这样一个产品,从某个低微的起点,一点点进化到「革命性」的层面。Apple Watch 从我们想象中的 the next big thing,变成了真正的 something big。

Apple Watch 发售五周年。

https://jesor.me/2018/apple-watch-series-4-review/
何同学这个视频里,他的说法是「写稿」,但真正的意思是「写脚本」和「设计分镜」。

想成为一个视频制作人,你不一定要像他一样,一个视频主要就是由几个极富创意但同时又异常复杂的镜头串起来,但你一定要有「导演」的意识,有镜头语言的意识。

比较遗憾且微妙的是,我在全职做视频的时候从来没考虑过这些问题。反而是在离开这个行业之后才从局外的角度意识到太多太多东西。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K4y1C7CU
我对流行音乐的认知,是一个「升维」的过程。

很小的时候,流行音乐都是从一个「点」发出的,当时靠口口的传唱,电视和磁带机的喇叭也几乎没有立体声效果。到 2004 年之后,接触到 MP3,我才算真正体验过立体声耳机。当时用 OPPO MP3 附赠的森海 mx500 听 S.H.E 的十面埋伏和周杰伦的三年二班,才确切意识到,原来声音可以从各种方向传过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面」。

而 Random Access Memories,是我对流行音乐认知的第二次升维。2013 年,对「合成器」这个概念还半知半解的我,从这张专辑里,真正领略了「未来之声」的含义。

这张专辑的曲序很值得玩味。你被一个「入口」吸引,开始漫游星空,Giorgio by Moroder 带你追溯电子乐之起源,旋于历史的银河之上。但从 Touch 开始,Daft Punk 开始逐渐显露出扭曲,你似乎钻入虫洞,遇见深空中的古神,在它的低语中,声音开始展现出更多复杂的维度。曾经那个「声音的面」如万花筒一般展开,令人加速迷失其中。到最后一首 Contact,在近乎噪音的风暴中,你臣服于这份囊括一切的广阔。

高中的时候,物理老师刚刚教了普朗克时间、普朗克长度这两个概念。我一拍大腿,兴奋地向同桌宣布,我们所处的宇宙,绝对是一个「电脑游戏」。

「因为宇宙是量子的啊!你想嘛!普朗克长度的平方就是像素!普朗克时间就是帧率!为什么光速有限?因为更远地方的画面还没渲染出来!」

后来听到 Random Access Memories,更是印证了我的想象。在这名为「内存」的,仅数亿个字节的数据中,就已是包罗万象了。

#albumsofthedecade #2010s

https://music.apple.com/us/album/random-access-memories/617154241
火影忍者里,蝎和迪达拉曾就艺术关乎的是「瞬间」还是「永恒」,有过无休的争论。到了流行音乐的领域,这同样是一对终极矛盾:

好的音乐,到底是燃烧自己,在酒精、烟草、药物的催化下做出来的?还是像 Vampire Weekend 这样,一边过着一种无忧生活,一边「玩」出来的?

大概 2010 年的时候,我在美剧 How I Met Your Mother 里听到他们的出道作之一 Oxford Comma。当时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像 Owl City 一样「轻松」,但这是一种更复杂,更丰沛,更浓郁的「轻松」,声音的层次、配器的编排,都在悦耳之余蕴含精巧的内核,歌词里还藏着一大堆文学「梗」。毕竟是哥大的高材生,即使是周末在小酒吧里的 small talk,讨论的也多是极为深刻的话题。

这就是他们前两张专辑营造的主题:一帮居象牙塔尖,即将成为精英阶级,但目前还无忧无虑的名校学生仔,在学生酒吧或者是派对上喝些淡啤酒,谈论一切「自由无用」的东西,有极深厚的知识作为铺垫,却只求愉悦。

等到 Modern Vampire of the Weekend,他们的视野开始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从专辑的封面就显露出来,从「派对房间顶上的水晶灯」、「某个偶然发现的法国模特」,变成了「清晨薄雾中的纽约城」。Modern Vampire 整张专辑的创作思路或许相比前两张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整个音色的 tone 却更下沉了,乐队成员普遍走出自己的「青年时期」,不免要面对更多现实问题。

其中 Hannah Hunt 这首又特别能体现「年龄增长」这个主题。它第一句就在唱「我曾经不相信植物会动,直到我目睹沿墙壁攀爬的蔓藤。」,但 Vampire Weekend 没有过分低落,马上又转过来唱,「尽管我们靠美元生活,但你和我,我们还是能自己感知时间的概念。」。他们还是带有浓烈的 hipster 风味的「中产」,最终能化解矛盾,拥有一个自洽的人生叙事。

感怀与消解,两种看似矛盾的情绪贯穿整张专辑,却并未激烈交锋,而是在纽约城薄雾弥漫的上空交叠离散,最后成了一个融为一体的东西。最后一首 Young Lion 里,仅一句歌词反复咏叹,让人很难分辨这句话到底是说给过去还是未来,是时代的终章还是新的序曲。但它的意义已经非常明确了,我们回望过去,也还来得及规划更远的未来。

You take your time, young lion.

#albumsofthedecade #2010s

https://music.apple.com/us/album/modern-vampires-of-the-city/613184430
中国人很喜欢说技术中立,喜欢说科学事实是客观的,唯物的,无关立场的。在这片某种程度上不允许有立场的土地上,这的确是你走入主流世界的第一课。

但你真以为科学是没立场的吗?科学家是没立场的吗?其中有显性的偏向,比如由食品公司赞助的有偏向的营养学研究,也有相对隐形的政治立场引申出的「学派」之争。除了最最基础的数学、物理学理论,应用科学几乎都是「有倾向性」的。

实在是很佩服吴松磊,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找到这样一块极为狭窄的立足点,不卑不亢地正面应对批斗。但之后的工作,做起来一定会是痛苦的,因为你已经暴露在无数的枪口下,只有不断审查并否定自己的立场,才能生存。

我曾经有一种期待,期待中文世界里也能有科学媒体,在谈科学时,能往其中加入人文的因素和视角。因为过于缺乏人文视角,是高中时代的我最终不再上果壳网的原因。但这至少暂时只能是一种幻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0-ovykWMTY
这季财报有硬件和服务两条平行叙事。

疫情笼罩下,苹果的硬件销售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这个财季到 3 月底截止,还没到美国、欧洲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大中华区,营收成绩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差。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疫情灾难下,高端市场的玩家会相对站得更稳。而且 iPad、Mac、iPhone 三大块的受影响程度基本是同步的,没有特定的哪块业务出了问题。

但另一条相对隐性的是叙事是,当软件和服务成为疫情期间的「刚需」,苹果服务矩阵的「弱点」要被拿出来检验了。人们都呆在家里时,那些「高参与度」、「高沉浸」的服务,比如 Zoom 和 Netflix,都迎来巨大增长,苹果的服务增长节奏却并没有什么变化。服务本身和硬件产品的捆绑度过高,是苹果「业务多元化」这个叙事的最大的弱点。

https://www.apple.com/newsroom/2020/04/apple-reports-second-quarter-results/
回顾 2010 年代的流行音乐,Taylor Swift 绝对配得上一席之地。唯一的问题是,Red 还是 1989?

大部分认真听过 Taylor 全部专辑的人,可能都会认为 Red 是她的创作上最饱满的巅峰之作,我也一样。Red 用轻描淡写却深入细节的笔触,写出了她满到几乎溢出的情绪。表面上她只是在写一条围巾,某次差点闯红灯的旅途,在冰箱灯照亮的厨房里跳舞……但每一个意向,都像一个神经元,你可以顺着末端微弱的电流,直达一场感情的风暴之眼。

但回顾 Taylor Swift 在整个 2010 年代的成长,我仍觉得 1989 是那张最具「象征意义」的作品。它从四个强到变态的对手手中夺下当年的格莱美年度专辑,但这并不是我选择它的原因。

相比于 Taylor 之前的所有专辑,1989 最为人称道的特征就是「All in 流行」。早期作品里,她的编曲大多由吉他和钢琴构成,Speak Now 里,她开始融合进更多摇滚元素。Red 里她开始用上现代流行乐的元素,但在音色的选择上仍相对保守,风格上也仍属于乡村,直到 1989 横空出世。

1989 前半张的几乎每一首歌,都在编曲融入了极具侵略性的合成器音色。从鼓点到和弦,你能感受到声音的张力以超高的速度略过你的耳朵。这张专辑里,Taylor 没有写过分冗长的叙事性歌词,而是在副歌部分用了大量的叠词和反复,用来配合整张专辑更快的节奏型。

这是 Taylor Swift 创作上的一次「跨越」,她证明了自己具有一种「更底层」的创作能力,她的旋律不只是可以被做成乡村音乐。她对声音的感知是全方位的、原子化的,她可以听到一轨声音然后写出优秀的主旋律,她用吉他和弦铺底的曲子,在钢琴上写的曲子,可以被制作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不变的是突出且有效的旋律。

这是 Taylor 在主流世界里取得最大成功的一张专辑,她从「通过写歌羞怯地记录自己故事」的小女生,蜕变成了一个热情、自信、强大,坦然展示自己的女性。在 1989 的巡回演唱会上,Taylor Swift 25 岁,一头干练的金色短发和鲜艳红唇,眼里有纯净又凌厉的光,作为一个 figure,她几乎完美到无懈可击。

如果要用一个瞬间,一幅画面,来代表 2010 年代所有的激情、活力,所有阳光照耀的、难忘的狂欢瞬间,所有年轻的 hype,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

#albumsofthedecade #2010s

https://music.apple.com/us/album/1989-deluxe-edition/1440933512
假设你是一个视频制作人,有一个类似的想法。你去问公司的视觉老师,说这能做出来吗?视觉老师说,「这个你说的简单,怎么保持匀速划屏?怎么把动画和音乐的节奏对上?这个太难做了。」然后你大概率就会放弃了。

用手一行行码,一帧帧 K 这样一个「文本动画」是最快最方便的解吗?当然不是,早就有很多把图片转成文本的代码工具了(很久以前我看过一个用 txt 文档做的 Bad Apple),何同学很可能不会用。但这不妨碍他用一种几乎是「闭门造车」的形式把这个想法落地。

我们说「宅」这个概念,在崇尚分工的今天已经式微了。现在绝大多数作品、产品,都是由很多人合作「拼」出来的,它归属于资本,没有哪一个人能理解透关于它的一切。但这其实很不好,何同学这样一个人做很多东西,反而很好。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i4y1x7eM
所有精神上处于「第一世界」的左派们都要认清一个问题:

无论科技公司能多大程度拥抱清洁能源,如何把环保作为它们的重要价值观和 PR 事业去做,只要清洁能源在经济性上,效率上比不过化石能源,环保的革命就永远无法成功,除非气候变化真的演变为短期内可预见的世界末日。

而且在清洁能源发展,效率提升的过程中,化石能源不会坐吃山空,不会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马上濒临枯竭」,而是也会继续发展,你必须做好竞争的准备,而不是革命。

当然,我不是在说一切「环保活动」都没有意义,每一个人意识转变的 baby step 也是一种进步,只不过如果你试图完全指望这种 baby step,那最终你一定会失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3n8txX3144
和很多人一样,我非常厌恶微博账号「锦鲤大王」和很多人转发的行为。但原因并不在于「那是迷信,而我相信科学。」

「无害」的迷信,能渐渐演变为风俗,成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但如何在此基础上把它融入当代的美学语境,使之成为一个更值得被欣赏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我愿意看到 Amabie 这种,由无数艺术家和普通人参与的一次集体再创作,而不是一张被截图转发了几十次,水印叠水印,图片已经被压缩算法彻底撕裂的锦鲤。

https://www.ifanr.com/1335406
2010 年代,从我进学校的「广播站音乐组」开始,到我长成一个每次去旅游都要大逛唱片店的 music nerd 结束,过程中还有很多非常 personal 的故事,都与音乐有关。

所以写在这里,作一纪念。

https://jesor.me/2020/albums-of-2010s
苹果买下了 Finneas 为 Billie Eilish 制作的歌曲 ocean eyes 的 Logic 工程文件,将其作为一个「软件 demo」内置在 Logic X Pro 里。

ocean eyes 是 Billie Eilish 的成名作,她在 13 岁的时候写了、唱了这首歌,并由当时 16 岁的哥哥在一台 iMac 上仅用 Logic X Pro 完成了制作。他们将这首歌上传到 SoundCloud,四年之后 Billie 家喻户晓,Finneas 也成为了当下最顶尖的制作人之一。

https://twitter.com/tldtoday/status/126034891672730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