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不入渠🌏
7.29K subscribers
154 photos
12 videos
16 files
1.73K links
無理の囈語。

原创天国: twitter.com/Jesoooor
垃圾堆: t.me/eessej

欢迎访问「大破进击」博客: jesor.me
欢迎收听「交差点」播客: jiaocha.io

A small piece of Jesse Chan, created by Jesse Chan. @Jesoooor
Download Telegram
没想黑或者吹谁,但「拿移动对标微信,用通信服务类比软件产品」、「拿 DAU 数据试图证明头条正在对腾讯的流量基本盘构成致命威胁」、「从网文这一个针眼吹整个泛内容行业的风」还是不太合适。

头条和腾讯,简单来说是前者「做菜」,后者「做盘子」的区别,往大了说是「项目导向」和「平台导向」两种业务组织模式和发展哲学的区别。大部分人都会本能地认为「平台」大于「项目」,但有 Alphabet 和 FB 的例子在前,证明一套完整的资本、产品、技术「中台」,本身也是一种「平台能力」。

https://huxiu.com/article/356177.html
发布两天,听了快 100 遍,我觉得用一个词形容这首歌就是,「娇憨」。

走到今天,再讨论 The 1975 是摇滚、流行还是另类,已经无所谓了。它们到底是年度最差,还是年度最佳,也都随便吧。Matthew Healy 用一种回归起点的方式,感激了他们经历的一切。

我也不会再评价这张专辑是「好」或「坏」了,The 1975 或许不是当下时代最优秀、最伟大的乐队,但他们是我最喜欢的乐队。

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5 月 22 日,还有 7 天。

https://music.apple.com/us/album/guys/1473599936?i=1473600822
当其他流媒体音乐服务都在发展「算法推荐」、「视频直播」、「K歌应援」、「复数购买」等等功能之时,Apple Music 的思路还是带有强烈的前现代风味,就跟当年他们无比强调「人力编辑」、「手选歌单」一样。

强调音乐和人,和空间,和时令,和广义实体世界的关系,也是我选择 Apple Music 的重要原因。

https://9to5mac.com/2020/05/18/apple-music-group-playlists-concept/
挺有意思的,虽然我完全不了解这档播客的内容,但不难想象有听众会「为了听某一档播客而选择声音内容平台」。

因为一季播客的「平均使用时长」远大于一张专辑,用户平均订阅的播客节目数量远小于流行音乐艺术家。

https://www.theverge.com/2020/5/19/21263927/joe-rogan-spotify-experience-exclusive-content-episodes-youtube
我第一次看这个视频应该是 2012 年,在三年内从诺基亚功能机跳到智能机又跳到 iPhone 的我,充满了一种多少带点幼稚的技术乐观主义想法。那也是我对谷歌这家公司认同感最深的一段时间。

现在再回头看,这个产品视频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想象,和正常人都应意识到难以实现的 over-promising。

https://youtu.be/v2bawlUy1bQ
这是一个「分工」的时代,我们崇尚的专业精神是把流水线上的一项工作做到极致效率,做内容也讲究「垂直」,不懂不要瞎bb。

做一颗螺丝钉,做一个垂直领域,就这样度过一生,可以吗?当然可以。无数个垂直于地面的领域,彼此平行,就这样各自耕好自己的一小块地,这就是当代生活。

但这样就足够了吗?当你知道在你所处的这个领域之外,还有无数平行的领域,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美妙之处,你怎么可能不去与它们相交?

最早做交差点的时候,我们的宗旨是科技与人文的交叉,但在这之上,它更是一切与一切的交叉,是由我们这样一个个的人,将一切不相交的东西,连接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如此喜欢 The 1975,它无所不包,不怕失败,第一张专辑恶评如潮,却恰恰符合了它「末世青春」的主题。到 NOACF,回顾一切,他们没有「翻到少年黑历史」时的羞耻,而是给予了这段经历最高的赞誉和最深的感激。

听这张专辑的时候,我很难忍住不去回想高中时代。我在学校门口买各种杂志,关注政治、科学、时尚、音乐、电影、游戏以及心灵鸡汤,我认知世界尚浅,却充满了表达欲望,其中很多东西流传至今是一纸荒唐,但我仍愿认可这一切,it’s the best thing that ever happened to me.
今天我们感叹 Netflix 一年花 170 亿美元做内容。

2000 年,成立仅四年的湖南三辰卡通,开出 10000 元月薪招聘了两个手绘动画师,指导制作动画《蓝猫淘气三千问》,两名动画师入职三天后认为工作难度太大,决定离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0611342/answer/1251217333
经历 Minneapolis 这波「暴乱」,更多人应该会理解,为什么香港人的抗争从根本上无法「胜利」。因为无论是合法的集会、反对活动,还是发展到暴乱,你是在通过一个支点撬动政治筹码。没人确切地知道中国的那个「支点」在哪。

这波全国范围的反对活动一定会被平息,但美国人马上将迎来 2020 总统大选。香港则没有这个部分。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30/us/george-floyd-minneapolis.html
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技艺上几乎毫无瑕疵,但取材的对象和角度太简陋了,简陋到感觉是刷了几天朋友圈就能写出来的内容。

成本限制已经成了端传媒头顶的一把剑了,虽然今年我还是会继续续订。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601-mainland-people-returning-home/
希望所有泛意义上的「科技工作者」都有此觉悟。

技术可以是公权力的大棒,也可以是公民举起的拳头,它永远不可能「中立」,不可能与政治绝缘。

https://twitter.com/backlon/status/1267877854311673856
99% 的人,面对人生时的态度都是「找最优解」。特别是在这个有各种量化标尺,效率至上的世界里。我们总想花最少的时间,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成功,把其他人都比下去。

认识 TimberNord 之后,我才意识到,那些以物质为主轴,暗搓搓的攀比也好、焦虑也好,发出一些小雅痞的无病呻吟也好,在真正的理想、苦难,自我实现面前,真的就跟放屁没什么区别。

你可能会财务自由,但跟「32 岁,离婚后,放弃在发达国家做建筑设计的中产生活,重新开始申请本科,专业是动画,过程中靠送 UberEats 过活」真的没什么可比性。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6-timbernord-%E6%B5%AA%E5%93%A5/id1482087522?i=1000467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