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動態(國際)
5.81K subscribers
540 photos
7 videos
2 files
4.82K links
這個是分享國際政經消息的頻道,包括有關香港與國際互動的新聞,主要用來減少依賴 Facebook 。

歡迎訂閱我的Patreon,支持我更新本blog、Twitter、Facebook等平台,月費只是7.21美元:
http://patreon.com/dungtaai
Download Telegram
BBC 報導,根據他們的採訪和取得的文件,不少居住護老院的長者感染 #COVID19 後離世,其中一間醫院便有至少27宗這類個案,不可能如上海官方所說,這一波疫情零死亡。

但報導也指出,中國對界定是否「武肺死者」的門檻,較其他地方高。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asia-china-61117738
Patreon文章<拜登中武肺——然後呢?>: https://bit.ly/3cBvxr8

美國總統拜登染了 #COVID19 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拜登致電慰問,望他早日康復。

公開慰問拜登的外國領袖不只習近平,至少印度總理莫迪和英國首相莊漢生(Boris Johnson)也有,而中美關係緊張,近日熱議拜習二人會否本月內進行電話會議,也令二人之間任何互動都變得有政治色彩。

然而,看到習近平慰問拜登,不禁要問:COVID19已出現超過兩年半,美國總統染了這種疾病,還是大新聞嗎?

這涉及從衛生角度,醫療專家覺得對COVID19應否繼續嚴防?防範到什麼程度?從政治意識形態來看,這涉及你對防疫限制本身的看法,以及對拜登政府的喜惡。
不少外國媒體都有報導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確診 #COVID19 ,標題多稱他確診前曾出席曼谷 #APEC 峰會及會見了習近平。
泰國媒體報導,總理巴育星期一進行例行COVID19檢測,結果陰性。
#閘住反彈
#泰國政府話唔好瀨我

https://www.nationmultimedia.com/world/40022291
‼️緊急快訊:從香港入境美國恢復出示陰性測試證明

美國聯邦官員宣佈,所有從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入境美國的人士,抵達時要出示入境前48小時 #COVID19 檢測的陰性結果,1月5日開始生效

https://www.cnbc.com/2022/12/28/us-will-require-airline-passengers-traveling-from-china-to-test-negative-for-covid-.html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人士報導,歐盟提出可向中國捐贈 #COVID19 疫苗,協助中國控制疫情

不過,中國駐歐盟使團近日在網站發出文章,指出中國可用的「新冠病毒疫苗」已達13種,還說「中國出境遊熱度驟然升高,世界各地市場翹首以盼」,顯示中國無意接受外國協助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_3.html
德國、比利時、瑞典和奧地利今天先後宣佈落實歐盟的建議,要求中國航班的乘客登機前接受 #COVID19 檢測

基於法國和意大利都把檢疫措施同時適用於香港,可先假設其他歐盟國家都會同步收緊香港航班的防疫,出發前最後查詢一次

英國表明措施不適用於香港航班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_5.html
Patreon文章<中國不是面對人口問題,而是面對不能應付人口問題的問題>: https://bit.ly/3HanvSS

中國公佈2022年「大饑荒」(aka「三年困難時期」)以來首次人口下跌,有人找來20年前山東省報的頭版:2022年實現人口零增長。當初實施一孩政策,就是為了限制人口增長,或者去年人口下跌,應該是「求仁得仁」、「中共政策成功」的好消息?

大家或者聯想到,中國人口減少,可能跟 #COVID19 有關。不過,跟大饑荒比較,估計當時至少每年死了300萬人,去年應該不至於疫情額外導致300萬人死亡(今年倒是有可能)。因此,2022只是大趨勢的一部份,中國開始一個長期、不可逆轉的人口下降趨勢。

中國不是孤例,全球都出現人口增長放緩甚至下跌的情況,同樣地瘟疫可能對全球和各國人口走勢有微小影響,但整體趨勢沒有改變。

如果說疫情期間對人口問題有啟示,那就是人口增長不能靠鼓勵生育的政策,最終還是靠移民。澳洲、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的例子十分明顯,疫情封關期間,這4國的人口增長立即大幅放緩,澳洲2020年更人口減少。若果只在這4國比較的話,封關沒這麼嚴厲的英國和加拿大,他們的整體人口增長較大幅減少批出居住簽證的美國和澳洲為高。

人口增長放緩甚至減少,當然有負面影響,包括勞動力和市場萎縮,少了生產的人口去支撐增加了、需要「供應」的人口。

不過,人口減少不一定是個大問題。這是一個解決到的問題,或者至少可以把負面影響盡量減輕和延後出現,以換取時間,恢復人口增長。中國的問題在於大家不覺得中國有能力應付人口減少的衝擊。

跟日本比較,中國至少面對以下問題:
1、最多人說的「未富先老」,即經濟未發達就失去人口紅利
2、醫療及社保制度遠不及日本,甚至過去3年受疫情及無限核酸衝擊,這方面抵禦人口老化的能力較日本還弱
3、經濟仍以低端、勞工密集的產業為主,仍未看到中國各行各業可以在大幅縮減人手下維持生產量
4、日本靠政府長期舉債來頂住人口老化的衝擊,投資者未擔心日本破產,但投資者對中國是否有同樣的信心?
5、中國經濟仍高度以投資和出口為主,當人口下降,十分巨量的投資的回報會減少
Patreon文章<疫情是否緊急 一切只看政治>: https://bit.ly/3Hom0PY

世衛(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週一宣佈,已經生效了3年的 #COVID19 全球最高警戒狀態 #PHEIC (「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維持,美國政府同日稍後預告將在5月11日結束 COVID19 的緊急狀態,包括撤消「公共衛生緊急狀態」(PHE)和「全國緊急狀態宣告」(national emergency declaration)。

究竟 COVID19 疫情是否「緊急」,甚至是否仍屬「大流行」(pandemic),可以有科學數據來判斷,但最終決定還是看政治,因為這類研判主要涉及公共資源的分配,以及社會整體對相關疾病的傳播有什麼觀感。

COVID19 是否大流行、是否緊急,有什麼分別呢?

從全球層面來看,特別是世衛的PHEIC,這種宣佈有2項重要作用:提高政府和民眾對這種疾病的警惕,推動政府重視這種疾病,尤其是協助較窮國家應對疫情,收窄富國與窮國之間處理衛生危機的差距。

目前還有2種疾病處於PHEIC狀態,一為猴痘,另一為小兒麻痺症,後者至今生效第9年,世衛仍把小兒麻痺症列為PHEIC,因為一些發展中國家仍未有能力對付,需要其他國家協助。

PHEIC另外一個明顯影響是疫苗和藥物的專利收費,當世衛宣佈結束PHEIC,COVID19疫苗和藥物的生產商便會恢復收取正價專利收費,特別是不屬於低收入國家的地區。

各國政府是否視COVID19為緊急衛生事件,同樣最大分別是檢測、疫苗和藥物是否免費,這些將恢復收費,政府大幅減少補貼。

各地政府開始(考慮)把COVID19疫情降級,一個很實際的考慮是缺錢。檢測、疫苗和藥物全額補貼,限制經濟活動及旅客入境,打擊經濟繼而影響稅收,這些全部都是錢,這種開支已支付了3年,沒有政府可以持續下去。

當沒有錢抗疫,那就乾脆宣佈疫情已不存在。
梵蒂岡週三晚宣佈,86歲的教宗方濟各 #PopeFrancisco 呼吸道感染,需要留院數天,聲明稱已確定方濟各並非感染了 #COVID19

安莎通訊社引述消息人士報導,方濟已進行多項檢查,其中最重要的胸肺CT掃瞄顯示情況正常,暫時未見他健康有重大問題。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3/03/ct.html
美國衛生部決定,暫停向武漢病毒研究所批出新的資助,要求各聯邦機關不能跟這間研究所有任何合作,理由是華府相信,研究所沒有遵守美國的生物安全守則。

在最新宣佈中,美國沒有提及 #COVID19 病毒是否來自武漢病毒研究所洩漏。

#Wuhan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3/07/blog-post_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