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 #载人航天 #航天
【执行SpaceX首个商业载人航天任务的“龙”飞船成功降落】
法新社5月2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称,执行SpaceX首个商业载人航天任务的“龙”飞船成功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岸降落。SpaceX也在推特上宣布了这一消息。《纽约时报》称,这是NASA自1968年以来的首次夜间水上着陆。
据此前消息,这四名宇航员分别是来自美国的迈克尔·霍普金斯、维克托·格洛韦尔和香农·沃克,以及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他们于2020年11月15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乘坐“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
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后,意味着“龙”飞船第一次全面运行的载人任务顺利完成,这也标志着NASA和SpaceX一个里程碑任务的结束。(界面新闻)(SpaceX @Twitter)
【执行SpaceX首个商业载人航天任务的“龙”飞船成功降落】
法新社5月2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称,执行SpaceX首个商业载人航天任务的“龙”飞船成功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岸降落。SpaceX也在推特上宣布了这一消息。《纽约时报》称,这是NASA自1968年以来的首次夜间水上着陆。
据此前消息,这四名宇航员分别是来自美国的迈克尔·霍普金斯、维克托·格洛韦尔和香农·沃克,以及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他们于2020年11月15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乘坐“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
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后,意味着“龙”飞船第一次全面运行的载人任务顺利完成,这也标志着NASA和SpaceX一个里程碑任务的结束。(界面新闻)(SpaceX @Twitter)
Twitter
SpaceX
Splashdown of Dragon confirmed – welcome back to Earth, @AstroVicGlover, @Astro_illini, Shannon Walker, and @Astro_Soichi!
#火星 #航天 #载人航天 #经济圈 #航班化 #核热推进 #核聚变 #天梯 #近地球轨道 #地球空间驿站 #轨道转移 #重型运载火箭
【王小军:中国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设想】
2021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在俄罗斯召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院长、IAF副主席王小军应邀作了题为《载人火星探测航天运输系统》的大会报告。、王小军简要回顾了全球火星探测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载人火星探测发展路线及任务架构,明确了载人火星探测任务航天运输系统的组成、特点、总体方案与设计参数。
1, 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 设想
第一步机器人火星探测(技术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火星采样返回、火星基地选址考察、原位资源利用系统建设等。
第二步初级探测(初步应用阶段)
主要任务:载人环火、轨道探测、载人火星着陆探测、火星基地建设等。
第三步航班化探测(经济圈形成阶段)
主要任务:包括大规模地火运输舰队,大规模开发与应用等。
2. 载人火星探测任务架构
影响任务构架设计的因素有地火转移轨道类型、出发时间、出发点、推进技术、是否采用气动捕获等。
地火转移轨道类型:基本轨道分为长停留合式轨道和短停留冲式轨道。地球和火星之间也存在着循环轨道,可以定期重返地球和火星,适用于长期多次的载人火星探测任务。
出发时间:2033年、2035年、2037年、2041年、2043年等。
出发点:选择高椭圆轨道(HEO)的出发较为合适。
推进技术:核热推进是目前载人火星探测方案设计的重要选择。核聚变推进理论上具有更高比冲性能,需要理论和技术的突破,适合作为载人火星探测更远期的研究目标。
此外,我国还研究将天梯这一新型运输系统作为空间出发点,能降低火星探测运输的规模。
3. 每个阶段技术特点
机器人火星探测阶段:
采用大型或重型运载火箭,直接将探测器发射至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采用化学推进,选择脉冲式合式轨道,并利用反推制动达到火星进行探测。
初期载人探测阶段:
针对轨道转移设计了一种新型任务构架,该构架采用核电核热推进组合、人货分运,在近地球轨道(LEO)组装,从HEO出发,配合使用火星气动捕获。
航班化载人火星探测阶段:
采用核动力一体化运输模式,从地球空间驿站、日地L2等基地出发,选择地火循环轨道,地火循环轨道上已布置转移飞行器,转移飞行器的推进剂由地面或空间加注站补给。
4. 任务描述
进入地球轨道+地球轨道组装+地火转移+火星登陆与上升+火星轨道对接+返回地球
飞行时间:往返数百天
飞行距离:数百万公里到数亿公里
轨道交会对接:数次甚至10余次
5. 设计参数
地球上升段:7枚重型运载火箭和1枚载人运载火箭,采用化学推进剂。
地球空间摆渡地火转移阶段:基于高比冲核电推进技术的摆渡级,以及基于高比冲大推力核热推进技术的地火转移运载器。
火星空间:基于化学推进的火星着陆与上升器。
地火转移运载器:采用核热核电双模式,以三台10吨级推力的核热发动机作为主要动力,利用核电系统为各分系统提供电源。
载人型转移运载器:总质量为246吨,加注108吨液氢,可以运送包括深空居住舱、载人飞船等共65吨的有效载荷。
载货型转移运载器:总质量为328吨,加注76吨液氢,有效载荷质量为206吨。(中国航天报 @微信)
【王小军:中国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设想】
2021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在俄罗斯召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院长、IAF副主席王小军应邀作了题为《载人火星探测航天运输系统》的大会报告。、王小军简要回顾了全球火星探测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载人火星探测发展路线及任务架构,明确了载人火星探测任务航天运输系统的组成、特点、总体方案与设计参数。
1, 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 设想
第一步机器人火星探测(技术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火星采样返回、火星基地选址考察、原位资源利用系统建设等。
第二步初级探测(初步应用阶段)
主要任务:载人环火、轨道探测、载人火星着陆探测、火星基地建设等。
第三步航班化探测(经济圈形成阶段)
主要任务:包括大规模地火运输舰队,大规模开发与应用等。
2. 载人火星探测任务架构
影响任务构架设计的因素有地火转移轨道类型、出发时间、出发点、推进技术、是否采用气动捕获等。
地火转移轨道类型:基本轨道分为长停留合式轨道和短停留冲式轨道。地球和火星之间也存在着循环轨道,可以定期重返地球和火星,适用于长期多次的载人火星探测任务。
出发时间:2033年、2035年、2037年、2041年、2043年等。
出发点:选择高椭圆轨道(HEO)的出发较为合适。
推进技术:核热推进是目前载人火星探测方案设计的重要选择。核聚变推进理论上具有更高比冲性能,需要理论和技术的突破,适合作为载人火星探测更远期的研究目标。
此外,我国还研究将天梯这一新型运输系统作为空间出发点,能降低火星探测运输的规模。
3. 每个阶段技术特点
机器人火星探测阶段:
采用大型或重型运载火箭,直接将探测器发射至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采用化学推进,选择脉冲式合式轨道,并利用反推制动达到火星进行探测。
初期载人探测阶段:
针对轨道转移设计了一种新型任务构架,该构架采用核电核热推进组合、人货分运,在近地球轨道(LEO)组装,从HEO出发,配合使用火星气动捕获。
航班化载人火星探测阶段:
采用核动力一体化运输模式,从地球空间驿站、日地L2等基地出发,选择地火循环轨道,地火循环轨道上已布置转移飞行器,转移飞行器的推进剂由地面或空间加注站补给。
4. 任务描述
进入地球轨道+地球轨道组装+地火转移+火星登陆与上升+火星轨道对接+返回地球
飞行时间:往返数百天
飞行距离:数百万公里到数亿公里
轨道交会对接:数次甚至10余次
5. 设计参数
地球上升段:7枚重型运载火箭和1枚载人运载火箭,采用化学推进剂。
地球空间摆渡地火转移阶段:基于高比冲核电推进技术的摆渡级,以及基于高比冲大推力核热推进技术的地火转移运载器。
火星空间:基于化学推进的火星着陆与上升器。
地火转移运载器:采用核热核电双模式,以三台10吨级推力的核热发动机作为主要动力,利用核电系统为各分系统提供电源。
载人型转移运载器:总质量为246吨,加注108吨液氢,可以运送包括深空居住舱、载人飞船等共65吨的有效载荷。
载货型转移运载器:总质量为328吨,加注76吨液氢,有效载荷质量为206吨。(中国航天报 @微信)
#蓝色起源 #航天 #载人航天 #贝索斯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完成首次载人太空试飞】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飞行器20日完成首次载人太空试飞。该公司创始人、亚马逊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参与此次试飞。
直播画面显示,美国中部时间20日8时12分(北京时间20日21时12分),“新谢泼德”飞行器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一处发射场升空,由运载火箭送至距地面约100千米处的地球亚轨道。随后飞行器与火箭分离,飞行器自主飞行数分钟,其太空舱进入失重状态。在到达距地约107千米的最高点后,飞行器开始降落,在降落伞缓冲下顺利返回地面。整个飞行持续约10分30秒。
据蓝色起源公司网站介绍,这是“新谢泼德”飞行器第16次太空试飞,也是首次载人飞行。该飞行器此次共运载4人,除贝索斯外,另外3人分别是贝索斯的弟弟马克、美国前女飞行员沃利·芬克以及蓝色起源公司接待的首位付费太空游客、荷兰男子奥利弗·德门。
此次载人试飞将蓝色起源公司太空旅游项目向前推进一步,但贝索斯大手笔“投资太空”在美国国内招致一些批评声音。一些批评者认为,这些太空旅行只是富人的炫富之旅,他们应该把时间、金钱和精力更多用于解决地球上的问题。
除蓝色起源公司外,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英国太空旅游公司维珍银河等多家私企也在积极开发飞行器,抢占商业太空旅游先机。本月11日,维珍银河的“团结”号太空船完成首次满员太空试飞。(新华社)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完成首次载人太空试飞】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飞行器20日完成首次载人太空试飞。该公司创始人、亚马逊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参与此次试飞。
直播画面显示,美国中部时间20日8时12分(北京时间20日21时12分),“新谢泼德”飞行器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一处发射场升空,由运载火箭送至距地面约100千米处的地球亚轨道。随后飞行器与火箭分离,飞行器自主飞行数分钟,其太空舱进入失重状态。在到达距地约107千米的最高点后,飞行器开始降落,在降落伞缓冲下顺利返回地面。整个飞行持续约10分30秒。
据蓝色起源公司网站介绍,这是“新谢泼德”飞行器第16次太空试飞,也是首次载人飞行。该飞行器此次共运载4人,除贝索斯外,另外3人分别是贝索斯的弟弟马克、美国前女飞行员沃利·芬克以及蓝色起源公司接待的首位付费太空游客、荷兰男子奥利弗·德门。
此次载人试飞将蓝色起源公司太空旅游项目向前推进一步,但贝索斯大手笔“投资太空”在美国国内招致一些批评声音。一些批评者认为,这些太空旅行只是富人的炫富之旅,他们应该把时间、金钱和精力更多用于解决地球上的问题。
除蓝色起源公司外,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英国太空旅游公司维珍银河等多家私企也在积极开发飞行器,抢占商业太空旅游先机。本月11日,维珍银河的“团结”号太空船完成首次满员太空试飞。(新华社)
乌鸦观察
#蓝色起源 #航天 #载人航天 #贝索斯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完成首次载人太空试飞】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飞行器20日完成首次载人太空试飞。该公司创始人、亚马逊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参与此次试飞。 直播画面显示,美国中部时间20日8时12分(北京时间20日21时12分),“新谢泼德”飞行器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一处发射场升空,由运载火箭送至距地面约100千米处的地球亚轨道。随后飞行器与火箭分离,飞行器自主飞行数分钟,其太空舱进入失重状态。在到达距地约107千米的最高点后,飞行器开始降落,…
#蓝色起源 #航天 #载人航天 #老人 #星际迷航
【90 岁星际迷航演员上太空打破纪录,蓝色起源成功发射“新谢泼德号”火箭】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旗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刚刚成功地发射了一枚“新谢泼德号”(New Shepard)火箭,执行第二次载人太空飞行任务。
北京时间今晚 22 点 50 分,“新谢泼德号”火箭从蓝色起源 Launch Site One 发射场成功发射,将四名成员送入太空。这四名成员分别为:
威廉・夏特纳(William Shatner),《星际迷航》中“初代柯克舰长”扮演者;
奥布里・鲍尔斯(Aubrey Powers),“新谢泼德号”火箭任务和飞行运营副总裁;
克里斯・博修仁(Chris Boshuizen),行星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目前是风险投资公司 DCVC 合伙人;
格伦・德弗里斯(Glen de Vries),临床试验软件公司 Medidata Solutions 的联合创始人。
其中,博修仁和德弗里斯支付了费用,预计每人超过 25 万美元。而夏特纳是应贝索斯邀请参加的。值得一提的是,夏特纳今年已 90 岁高龄,迄今为止被送入太空的年龄最大的人。
这一次的亚轨道飞行任务把机组人员带过“卡门线”(距离地球 100 公里,一些国际航空航天专家认为这是进入太空的门槛),持续时间大约 15 分钟,整个过程将会拍摄成纪录片。
今年 7 月 20 日,蓝色起源进行了首次载人太空飞行,将四名乘客送入太空,按照计划,此次载人发射任务完成后,蓝色起源在今年年底前还有一次载人发射任务,而明年将超过六次。在那之后,蓝色起源计划“很快就能达到每两周一次的节奏。”(IT之家)
相关报道📰
【William Shatner, TV’s Capt. Kirk, blasts into space】- 美联社
【Star Trek's William Shatner blasts into space on Blue Origin rocket】- BBC
【90 岁星际迷航演员上太空打破纪录,蓝色起源成功发射“新谢泼德号”火箭】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旗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刚刚成功地发射了一枚“新谢泼德号”(New Shepard)火箭,执行第二次载人太空飞行任务。
北京时间今晚 22 点 50 分,“新谢泼德号”火箭从蓝色起源 Launch Site One 发射场成功发射,将四名成员送入太空。这四名成员分别为:
威廉・夏特纳(William Shatner),《星际迷航》中“初代柯克舰长”扮演者;
奥布里・鲍尔斯(Aubrey Powers),“新谢泼德号”火箭任务和飞行运营副总裁;
克里斯・博修仁(Chris Boshuizen),行星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目前是风险投资公司 DCVC 合伙人;
格伦・德弗里斯(Glen de Vries),临床试验软件公司 Medidata Solutions 的联合创始人。
其中,博修仁和德弗里斯支付了费用,预计每人超过 25 万美元。而夏特纳是应贝索斯邀请参加的。值得一提的是,夏特纳今年已 90 岁高龄,迄今为止被送入太空的年龄最大的人。
这一次的亚轨道飞行任务把机组人员带过“卡门线”(距离地球 100 公里,一些国际航空航天专家认为这是进入太空的门槛),持续时间大约 15 分钟,整个过程将会拍摄成纪录片。
今年 7 月 20 日,蓝色起源进行了首次载人太空飞行,将四名乘客送入太空,按照计划,此次载人发射任务完成后,蓝色起源在今年年底前还有一次载人发射任务,而明年将超过六次。在那之后,蓝色起源计划“很快就能达到每两周一次的节奏。”(IT之家)
相关报道📰
【William Shatner, TV’s Capt. Kirk, blasts into space】- 美联社
【Star Trek's William Shatner blasts into space on Blue Origin rocket】- BBC
乌鸦观察
#SpaceX #航天 #商业太空旅行 【0916 Space X开展首次商业太空旅行 非职业宇航员进入太空】 当地时间9月15日晚8时02分(北京时间9月16日上午8时02分),“猎鹰9”号火箭搭载“灵感4(Inspiration4)”号飞船,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点火升空。飞船上的4名非职业宇航员将进行为期三天的绕地飞行。 “灵感4”号飞船为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所有,这是第一次完全商业化的绕地球飞行,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时代。参与飞行的全体人员都不是专业宇航员,这也尚属首次。…
#SpaceX #航天 #载人航天 #商业太空旅行
【首个“全私人”太空旅行团 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飞船周六搭载四名乘客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这是一个里程碑式时刻,国际空间站迎来历来首次“全私人”的太空旅行。
龙飞船在飞行21小时后于美国东部时间周六上午8时30分(北京时间周六晚上8时30分)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SpaceX载人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因技术故障,比原定时间迟了约45分钟。
控制中心解决问题后顺利完成对接,但国际空间站和乘客舱之间的密封通道要花费约两个小时完成加压及检查,才能打开舱门。
这是美国首个由私营公司组织的“全私人”宇航团队,业者和美国宇航局(NASA)形容这是航天飞行商业化的里程碑。除了NASA前宇航员罗培兹阿里格利亚外,另三名付费乘客是美国房地产投资者康诺尔、加拿大富商帕西,以及曾是以色列战斗机飞行员的富商史蒂布。他们须各付5500万美元。
龙飞船搭载“猎鹰9”火箭在美东时间8日上午11时17分(北京时间8日晚上11时17分),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约九分钟后,火箭上下两级成功分离,上级把乘客舱送入初步轨道。
这次的飞行任务是SpaceX、NASA及美国私人航天公司公理航天(Axiom Space)一起展开的商业合作项目,四名乘客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八天,开展科研、教育及商业活动等。
这也是SpaceX近两年来的第六次载人太空飞行任务,包括去年9月首次把四个平民送上太空的“Inspiration4”航天任务,但当时没有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联合早报)
【首个“全私人”太空旅行团 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飞船周六搭载四名乘客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这是一个里程碑式时刻,国际空间站迎来历来首次“全私人”的太空旅行。
龙飞船在飞行21小时后于美国东部时间周六上午8时30分(北京时间周六晚上8时30分)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SpaceX载人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因技术故障,比原定时间迟了约45分钟。
控制中心解决问题后顺利完成对接,但国际空间站和乘客舱之间的密封通道要花费约两个小时完成加压及检查,才能打开舱门。
这是美国首个由私营公司组织的“全私人”宇航团队,业者和美国宇航局(NASA)形容这是航天飞行商业化的里程碑。除了NASA前宇航员罗培兹阿里格利亚外,另三名付费乘客是美国房地产投资者康诺尔、加拿大富商帕西,以及曾是以色列战斗机飞行员的富商史蒂布。他们须各付5500万美元。
龙飞船搭载“猎鹰9”火箭在美东时间8日上午11时17分(北京时间8日晚上11时17分),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约九分钟后,火箭上下两级成功分离,上级把乘客舱送入初步轨道。
这次的飞行任务是SpaceX、NASA及美国私人航天公司公理航天(Axiom Space)一起展开的商业合作项目,四名乘客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八天,开展科研、教育及商业活动等。
这也是SpaceX近两年来的第六次载人太空飞行任务,包括去年9月首次把四个平民送上太空的“Inspiration4”航天任务,但当时没有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