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防控政策 #密接 #居家隔离 #次密接 #层层加码 #熔断 #分诊 #医疗挤兑 #老年人 #一刀切 #校园 #清零 #躺平 【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 一、提高政治站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一些地区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必须保持…
#防控政策 #密接 #居家隔离 #核酸检测 #健康码 #老人 #疫苗
【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
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13号
...
二是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由属地自行确定防控措施。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三是优化调整隔离方式。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居家隔离期间加强健康监测,隔离第6、7天连续2次核酸检测Ct值≥35解除隔离,病情加重的及时转定点医院治疗。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第5天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
...
六是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各地要坚持应接尽接原则,聚焦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作出专项安排。通过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等措施,优化接种服务。要逐级开展接种禁忌判定的培训,指导医务人员科学判定接种禁忌。细化科普宣传,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动员老年人接种,各地可采取激励措施,调动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国家卫健委)
此前,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要求优化服务、提供便利、多措并举、强化动员,加快提升8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继续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截至11月28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亿3940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2816.5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0.68%和86.42%,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亿8151.1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742.6万,完成全程接种2356.3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80岁以上人口的76.6%、65.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445.6万人,约占80岁以上人口的40%。目前,还有约2500万60岁以上的老人未接种疫苗。(人民日报)
【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
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13号
...
二是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由属地自行确定防控措施。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三是优化调整隔离方式。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居家隔离期间加强健康监测,隔离第6、7天连续2次核酸检测Ct值≥35解除隔离,病情加重的及时转定点医院治疗。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第5天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
...
六是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各地要坚持应接尽接原则,聚焦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作出专项安排。通过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等措施,优化接种服务。要逐级开展接种禁忌判定的培训,指导医务人员科学判定接种禁忌。细化科普宣传,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动员老年人接种,各地可采取激励措施,调动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国家卫健委)
此前,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要求优化服务、提供便利、多措并举、强化动员,加快提升8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继续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截至11月28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亿3940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2816.5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0.68%和86.42%,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亿8151.1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742.6万,完成全程接种2356.3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80岁以上人口的76.6%、65.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445.6万人,约占80岁以上人口的40%。目前,还有约2500万60岁以上的老人未接种疫苗。(人民日报)
乌鸦观察
#防控政策 #密接 #居家隔离 #核酸检测 #健康码 #老人 #疫苗 【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 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13号 ... 二是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由属地自…
#居家隔离 #高烧 #基础病 #交叉感染 #通风 #抗原 #通风 #卫生间 #消毒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
三、管理要求
(一)社区(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要求。
...
(二)居家治疗人员自我管理要求。
...
2.转诊治疗。如出现以下情况,可通过自驾车、120救护车等方式,转至相关医院进行治疗。
(1)呼吸困难或气促。
(2)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
(3)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
(4)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
(5)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
3.控制外出。居家治疗人员非必要不外出、不接受探访。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要全程做好个人防护,点对点到达医疗机构,就医后再点对点返回家中,尽可能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个人防护。居家治疗人员要做好防护,尽量不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如居家治疗人员为哺乳期母亲,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
5.抗原自测。居家治疗人员需根据相关防疫要求进行抗原自测和结果上报。
6.感染防控要求。
(1)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可用排气扇等进行机械通风。
(2)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
(3)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摘戴口罩等,应当洗手或手消毒。
(4)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将用过的纸巾丢至垃圾桶。
(5)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共用生活用品,餐具使用后应当清洗和消毒。
(6)居家治疗人员日常可能接触的物品表面及其使用的毛巾、衣物、被罩等需及时清洁消毒,感染者个人物品单独放置。
(7)如家庭共用卫生间,居家治疗人员每次用完卫生间均应消毒;若居家治疗人员使用单独卫生间,可每天进行1次消毒。
(8)用过的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放置到专用垃圾桶。
(9)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
四、结束居家治疗的条件
如居家治疗人员症状明显好转或无明显症状,自测抗原阴性并且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两次检测间隔大于24小时),可结束居家治疗,恢复正常生活和外出。(国家卫健委)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抗原检测指南
相关阅读:
常备药清单及用药建议(剧终)
深圳市住宅小区排水通风系统专项排查改造指引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
三、管理要求
(一)社区(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要求。
...
(二)居家治疗人员自我管理要求。
...
2.转诊治疗。如出现以下情况,可通过自驾车、120救护车等方式,转至相关医院进行治疗。
(1)呼吸困难或气促。
(2)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
(3)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
(4)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
(5)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
3.控制外出。居家治疗人员非必要不外出、不接受探访。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要全程做好个人防护,点对点到达医疗机构,就医后再点对点返回家中,尽可能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个人防护。居家治疗人员要做好防护,尽量不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如居家治疗人员为哺乳期母亲,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
5.抗原自测。居家治疗人员需根据相关防疫要求进行抗原自测和结果上报。
6.感染防控要求。
(1)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可用排气扇等进行机械通风。
(2)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
(3)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摘戴口罩等,应当洗手或手消毒。
(4)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将用过的纸巾丢至垃圾桶。
(5)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共用生活用品,餐具使用后应当清洗和消毒。
(6)居家治疗人员日常可能接触的物品表面及其使用的毛巾、衣物、被罩等需及时清洁消毒,感染者个人物品单独放置。
(7)如家庭共用卫生间,居家治疗人员每次用完卫生间均应消毒;若居家治疗人员使用单独卫生间,可每天进行1次消毒。
(8)用过的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以及其他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放置到专用垃圾桶。
(9)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
四、结束居家治疗的条件
如居家治疗人员症状明显好转或无明显症状,自测抗原阴性并且连续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两次检测间隔大于24小时),可结束居家治疗,恢复正常生活和外出。(国家卫健委)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抗原检测指南
相关阅读:
常备药清单及用药建议(剧终)
深圳市住宅小区排水通风系统专项排查改造指引
乌鸦观察
#居家隔离 #高烧 #基础病 #交叉感染 #通风 #抗原 #通风 #卫生间 #消毒 【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 三、管理要求 (一)社区(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要求。 ... (二)居家治疗人员自我管理要求。 ... 2.转诊治疗。如出现以下情况,可通过自驾车、120救护车等方式,转至相关医院进行治疗。 (1)呼吸困难或气促。 (2)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3天。 (3)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 (4)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
#医疗资源 #定点医院 #方舱 #ICU
【国家卫健委:以地市为单位 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
12月9日下午,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目前,全国的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重症医学床位是10.65万张。重症医学床位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可转换ICU”储备医师10.6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是22万人,另有“可转换ICU”护士是17.77万人。
为了更好地满足和适应下一阶段医疗服务的需求,国家卫健委也印发了相关文件,指导各地加强医疗资源的准备和建设。这里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做好发热门诊的建设。国家卫健委强调,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开设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另外,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并且要配备充足的力量,尽最大可能来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
二是指导各地加强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的准备。定点医院医疗资源准备,一方面是重症床位的准备,对于省会城市,以及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的中心城市的定点医院,除了要准备好重症床位资源以外,还要提高其综合诊疗能力,包括要设置血液透析中心、分娩室、儿科等,另外,要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以提升定点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要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所谓亚定点医院,就是在方舱医院的基础上,使其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要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来改造监护床位。
四是二级医院重症资源的准备。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要把二级医院重症监护科和重症监护病房按照标准进行改造,作为三级医院重症资源的重要补充。
五是三级医疗机构重症资源的扩容和改造。国家卫健委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的比例。此外,对于各个专科ICU,要按照综合ICU的标准来进行扩容改造和建设。再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ICU床位,需要的时候,可以在24小时内迅速转换成重症ICU的资源,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能够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另外,还有一部分专科ICU床位作为重要补充。有了床位准备后,还需要医生和护士医务力量的准备。除了综合ICU的医护力量以外,还要求对其他专科ICU的医务人员,重点是内科、急诊科、儿科等相关专业医务人员,都要进行综合ICU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和培训,确保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补充到重症医学专业队伍当中。按照现在床医比和床护比,再额外扩充20%到30%的医疗力量作为重症力量的补充。所有这些扩容和改造工作,要求各地务必在12月底之前完成。(第一财经)
【国家卫健委:以地市为单位 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
12月9日下午,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目前,全国的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重症医学床位是10.65万张。重症医学床位接近10张/10万人的水平。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可转换ICU”储备医师10.6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是22万人,另有“可转换ICU”护士是17.77万人。
为了更好地满足和适应下一阶段医疗服务的需求,国家卫健委也印发了相关文件,指导各地加强医疗资源的准备和建设。这里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做好发热门诊的建设。国家卫健委强调,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开设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另外,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并且要配备充足的力量,尽最大可能来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
二是指导各地加强定点医院医疗资源的准备。定点医院医疗资源准备,一方面是重症床位的准备,对于省会城市,以及发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的中心城市的定点医院,除了要准备好重症床位资源以外,还要提高其综合诊疗能力,包括要设置血液透析中心、分娩室、儿科等,另外,要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以提升定点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要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所谓亚定点医院,就是在方舱医院的基础上,使其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要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来改造监护床位。
四是二级医院重症资源的准备。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要把二级医院重症监护科和重症监护病房按照标准进行改造,作为三级医院重症资源的重要补充。
五是三级医疗机构重症资源的扩容和改造。国家卫健委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的比例。此外,对于各个专科ICU,要按照综合ICU的标准来进行扩容改造和建设。再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ICU床位,需要的时候,可以在24小时内迅速转换成重症ICU的资源,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能够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另外,还有一部分专科ICU床位作为重要补充。有了床位准备后,还需要医生和护士医务力量的准备。除了综合ICU的医护力量以外,还要求对其他专科ICU的医务人员,重点是内科、急诊科、儿科等相关专业医务人员,都要进行综合ICU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和培训,确保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补充到重症医学专业队伍当中。按照现在床医比和床护比,再额外扩充20%到30%的医疗力量作为重症力量的补充。所有这些扩容和改造工作,要求各地务必在12月底之前完成。(第一财经)
乌鸦观察
#观点 #Opinion #时间线 #Delta #Omicron #清零 #共存 #疫苗 #疫苗接种 #超额死亡 #全因死亡率 #经济 #进出口 #逆差 #顺差 【无可奈何花落去——复盘三年防疫成败得失(摘要)】 北京、广州两个一线城市实质性放弃坚守三年的“动态清零”,其他一些城市还在苦苦勉力支撑,后续跟随脚步似已成定局。政策何以至此急转?有必要勒石记功,以正视听,真实世界记忆不容情绪化的篡改。 一、疫情发展脉络 Alpha、Delta时代——严格入境,隔岸观火 ... 奥密克戎大潮——天津漂…
#疫情 #发热门诊 #排队 #院感 #医疗资源 #挤兑 #慢性病 #透析 #重症 #ICU #药品 #快递 #物流
【放开之后:发热门诊排队、院感无法遏制、药品供应紧张、物流效率下降】
在疫情较严重地区,发热门诊一度排起长龙。仅以人均医疗资源远超全国的北京为例,12月7日,北京要求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但当晚依旧有多位患者称前往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需排队2-4小时,另有多家医院发热门诊预留电话无法接入。12月8日、9日晚,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北京朝阳、东城、西城等区发现,确实有多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前大排长队。在朝阳医院,有市民反馈其排队时间已超五小时,也有市民表示观察到部分体弱的人在长时间排队后甚至出现了呕吐症状。12月9日晚8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前,中国青年报采访一位70多岁的老年就诊者,她蹲在地上休息,自述有血液病,体温升高到39度后拨打120,得知前面还有50人等候,就和家人自行来到医院现场排队就诊。12月11日,财新拨打北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话,工作人员表示感冒发烧可前来挂号就医,让医生诊断后开药,但他表示“现在人多,药也不一定全”。12月12日,发布会上介绍,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急剧增加,12月9日达到高峰,24小时呼入量3.1万次,达到常态时的6倍。
院感无法遏制,冲击很快就会传导到普通门诊和病房。北京一名三级医院骨科医生称,近期门诊发现多名阳性,医护因为密接或感染,已经减员20%,剩余的医生只能更密集地排班。#广州 一名内科医生也明显感觉到压力增加,医院抽调了2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方舱,至今未归,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该医生所在的内科门诊从前每天开6个诊室,现在只能开2—3个,“如果病人继续增加,压力恐怕难以承受。”#北京 一位三甲综合医院的工作人员向八点健闻透露,仅一日之内,他所在的医院便测出来700多医护阳性,部分专科近乎全员中招,最后只能留一位医生坚守科室。北京另一家大三甲专科医院里,每天因本人阳性、家人或同事阳性而不能到岗的人员累积达到了700名左右。这个数字,约是该院官网上公布的全院职工数的20%。
患者已初尝“就医难”。#青岛 的杨晓心急如焚。12月4日,她四岁的孩子烧到39.5摄氏度,因周边发热门诊大面积关停,只能在家中自行服药。三天后,高热未退,她打遍全市大医院、小诊所的电话,跑了三家医院,终于找到一家同意收治的新冠定点治疗医院。“ #石家庄,高翔同样煎熬。他的母亲是肺癌病人,需要定期复查、化疗。11月20日,母亲病情加重,但医院通知病床紧张,无法住院。三天后,肿瘤医院被征为定点医院,日间化疗门诊关停,只好改为去卫生所打针。11月28日,母亲被查出高危并发症肺栓塞,血氧率一度低至65%,几经辗转才住进一家三甲医院的隔离病房,五天后被检出新冠阳性。#北京 不少医院的肿瘤科都已停诊,只收治危重病人,病友组织发现近期有数千人无法正常化疗。#哈尔滨 一名肾小球肾炎患者林升说,他原本需要每2天做一次透析,但已经暂停6天。“医院出现阳性,透析室几乎所有医护人员都被隔离了。外地有一批护士来支援,但也杯水车薪。一个楼层里30个透析的病人中,就有23个阳性,后来都去了传染病医院隔离,传染病医院只有一台透析机,根本无法保证能透析。
更令业内医疗专家担忧的,是新冠重症的“后滞”挤兑威胁——届时,压力将从发热门诊贯穿至重症病房。王广发称,“绝大多数新冠病人症状较轻,但在庞大的总基数下,仍可能出现绝对数量较高的重症病人,造成医疗资源相对紧张。”有医护表示,“最大的担心是,阳性患者以后如果越来越多,医护人员80%到岗率可能很难达到,目前科里感染的同事症状都较重,几乎个个高烧39度、浑身酸痛,没有无症状的。带病坚持上岗,万一出了医疗差错,也会很麻烦。”2022年初,#香港 第五波疫情之时,公立医院的急症室严重超负荷,多家公立医院爆满,病房使用率超过100%。#新加坡 进入“与病毒共存”的阶段后,10月,新加坡公立医院隔离病床入住率将近90%,ICU病床入住率超过三分之二。由于ICU人手紧张,普通病房的医护被调往ICU支援,进一步加剧了普通病房的压力。
而在很多中国普通城市,这将是与阳性病例的第一次交手,医疗机构的压力陡然增加。在这些中国最普通的地市级里,往往人口百万,城市里的几家三甲医院,仅能勉强覆盖当地人口的医疗资源。对于零经验、没资源、缺人手的地方普通三甲医院来说,大城市医院的模板做法似乎格格不入。随着疫情管控放开,留给这些医院的窗口期不多了。
多款药品也出现供应紧张。12月以来,随着全国陆续放开对“四类药品”的管控,不再进行实名制登记,部分地区疫情较严重,不断推高购药需求,导致“四类药品”短期内供不应求。目前,电商平台已难觅连花清瘟、布洛芬等药品现货,部分仍能下单的需要等待4至10天才能发货,甚至要限购。北京多家药店称,连花清瘟、布洛芬已断货,到货日期不定,许多药店由于忙不过来,停止了线上接单,优先满足到店需求。12月10日,财新在房山区一家药店看到,前来买药的人已经排起长队,有店内工作人员出来维持秩序,并告知大家哪些药品已经售空。广州、成都、济南、郑州的多家药店和多名居民则告诉财新,连花清瘟和抗原试剂盒在线下很难买到,其他感冒药基本都有货。
线上平台大多商家出现缺货,随之而来的是涨价。12月初以来,在各类电商卖家、团购小程序上,抗原试剂盒从之前常见的每份3-4元涨至6元、7元甚至10元。一名北京居民告诉财新,12月6日她在朝阳区和丰台区先后进入4家线下药店想购买连花清瘟,其中3家已售完,唯一仍有货的药店已涨价到150元一盒。不仅是北京,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广州、武汉、重庆等多城市也发现了不同程度的购药难问题。广州海珠区、天河区、越秀区、荔湾区等多个药店反馈,抗原、连花清瘟、布洛芬和美林最为紧俏。受此影响,#韩国 食品药品安全部最近警告韩国制药公司注意国内感冒药的生产和供应即将中断,目前中国占韩国进口感冒药原料的37.5%,日本和印度分别占11.7%和10.5%。#香港 具有止痛退烧成分的退烧药基本全部售罄,或与港人为内地亲朋代购药物有关,不过香港本地疫情近期也明显升温。
快递和外卖效率也有明显下降。疫情新形势下,快递员感染风险加剧,让本来就不多的快递员数量再次雪上加霜,人手短缺。快递员暴露风险高、收入减少,导致快递员数量减少,与此同时更多的快递因无法及时送达,停滞在网点甚至中转仓。“最后一公里”卡壳,影响着快递运营的其他环节。深度科技院院长张孝荣对钛媒体APP表示,根据交通运输部门发布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无论公路货运量还是快递揽投量,在近期均出现了快速下滑。由于物流效率下降,很多东西的采购变得更难了。有网友称,这几天需求度比较高的抗原、N95口罩、各种退烧药、感冒药等等,买到了也送不来。(财新1、2、3、4)(经济观察网)(财联社)(中国青年报)(八点健闻)
【放开之后:发热门诊排队、院感无法遏制、药品供应紧张、物流效率下降】
在疫情较严重地区,发热门诊一度排起长龙。仅以人均医疗资源远超全国的北京为例,12月7日,北京要求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但当晚依旧有多位患者称前往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需排队2-4小时,另有多家医院发热门诊预留电话无法接入。12月8日、9日晚,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北京朝阳、东城、西城等区发现,确实有多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前大排长队。在朝阳医院,有市民反馈其排队时间已超五小时,也有市民表示观察到部分体弱的人在长时间排队后甚至出现了呕吐症状。12月9日晚8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前,中国青年报采访一位70多岁的老年就诊者,她蹲在地上休息,自述有血液病,体温升高到39度后拨打120,得知前面还有50人等候,就和家人自行来到医院现场排队就诊。12月11日,财新拨打北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话,工作人员表示感冒发烧可前来挂号就医,让医生诊断后开药,但他表示“现在人多,药也不一定全”。12月12日,发布会上介绍,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急剧增加,12月9日达到高峰,24小时呼入量3.1万次,达到常态时的6倍。
院感无法遏制,冲击很快就会传导到普通门诊和病房。北京一名三级医院骨科医生称,近期门诊发现多名阳性,医护因为密接或感染,已经减员20%,剩余的医生只能更密集地排班。#广州 一名内科医生也明显感觉到压力增加,医院抽调了2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方舱,至今未归,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该医生所在的内科门诊从前每天开6个诊室,现在只能开2—3个,“如果病人继续增加,压力恐怕难以承受。”#北京 一位三甲综合医院的工作人员向八点健闻透露,仅一日之内,他所在的医院便测出来700多医护阳性,部分专科近乎全员中招,最后只能留一位医生坚守科室。北京另一家大三甲专科医院里,每天因本人阳性、家人或同事阳性而不能到岗的人员累积达到了700名左右。这个数字,约是该院官网上公布的全院职工数的20%。
患者已初尝“就医难”。#青岛 的杨晓心急如焚。12月4日,她四岁的孩子烧到39.5摄氏度,因周边发热门诊大面积关停,只能在家中自行服药。三天后,高热未退,她打遍全市大医院、小诊所的电话,跑了三家医院,终于找到一家同意收治的新冠定点治疗医院。“ #石家庄,高翔同样煎熬。他的母亲是肺癌病人,需要定期复查、化疗。11月20日,母亲病情加重,但医院通知病床紧张,无法住院。三天后,肿瘤医院被征为定点医院,日间化疗门诊关停,只好改为去卫生所打针。11月28日,母亲被查出高危并发症肺栓塞,血氧率一度低至65%,几经辗转才住进一家三甲医院的隔离病房,五天后被检出新冠阳性。#北京 不少医院的肿瘤科都已停诊,只收治危重病人,病友组织发现近期有数千人无法正常化疗。#哈尔滨 一名肾小球肾炎患者林升说,他原本需要每2天做一次透析,但已经暂停6天。“医院出现阳性,透析室几乎所有医护人员都被隔离了。外地有一批护士来支援,但也杯水车薪。一个楼层里30个透析的病人中,就有23个阳性,后来都去了传染病医院隔离,传染病医院只有一台透析机,根本无法保证能透析。
更令业内医疗专家担忧的,是新冠重症的“后滞”挤兑威胁——届时,压力将从发热门诊贯穿至重症病房。王广发称,“绝大多数新冠病人症状较轻,但在庞大的总基数下,仍可能出现绝对数量较高的重症病人,造成医疗资源相对紧张。”有医护表示,“最大的担心是,阳性患者以后如果越来越多,医护人员80%到岗率可能很难达到,目前科里感染的同事症状都较重,几乎个个高烧39度、浑身酸痛,没有无症状的。带病坚持上岗,万一出了医疗差错,也会很麻烦。”2022年初,#香港 第五波疫情之时,公立医院的急症室严重超负荷,多家公立医院爆满,病房使用率超过100%。#新加坡 进入“与病毒共存”的阶段后,10月,新加坡公立医院隔离病床入住率将近90%,ICU病床入住率超过三分之二。由于ICU人手紧张,普通病房的医护被调往ICU支援,进一步加剧了普通病房的压力。
而在很多中国普通城市,这将是与阳性病例的第一次交手,医疗机构的压力陡然增加。在这些中国最普通的地市级里,往往人口百万,城市里的几家三甲医院,仅能勉强覆盖当地人口的医疗资源。对于零经验、没资源、缺人手的地方普通三甲医院来说,大城市医院的模板做法似乎格格不入。随着疫情管控放开,留给这些医院的窗口期不多了。
多款药品也出现供应紧张。12月以来,随着全国陆续放开对“四类药品”的管控,不再进行实名制登记,部分地区疫情较严重,不断推高购药需求,导致“四类药品”短期内供不应求。目前,电商平台已难觅连花清瘟、布洛芬等药品现货,部分仍能下单的需要等待4至10天才能发货,甚至要限购。北京多家药店称,连花清瘟、布洛芬已断货,到货日期不定,许多药店由于忙不过来,停止了线上接单,优先满足到店需求。12月10日,财新在房山区一家药店看到,前来买药的人已经排起长队,有店内工作人员出来维持秩序,并告知大家哪些药品已经售空。广州、成都、济南、郑州的多家药店和多名居民则告诉财新,连花清瘟和抗原试剂盒在线下很难买到,其他感冒药基本都有货。
线上平台大多商家出现缺货,随之而来的是涨价。12月初以来,在各类电商卖家、团购小程序上,抗原试剂盒从之前常见的每份3-4元涨至6元、7元甚至10元。一名北京居民告诉财新,12月6日她在朝阳区和丰台区先后进入4家线下药店想购买连花清瘟,其中3家已售完,唯一仍有货的药店已涨价到150元一盒。不仅是北京,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广州、武汉、重庆等多城市也发现了不同程度的购药难问题。广州海珠区、天河区、越秀区、荔湾区等多个药店反馈,抗原、连花清瘟、布洛芬和美林最为紧俏。受此影响,#韩国 食品药品安全部最近警告韩国制药公司注意国内感冒药的生产和供应即将中断,目前中国占韩国进口感冒药原料的37.5%,日本和印度分别占11.7%和10.5%。#香港 具有止痛退烧成分的退烧药基本全部售罄,或与港人为内地亲朋代购药物有关,不过香港本地疫情近期也明显升温。
快递和外卖效率也有明显下降。疫情新形势下,快递员感染风险加剧,让本来就不多的快递员数量再次雪上加霜,人手短缺。快递员暴露风险高、收入减少,导致快递员数量减少,与此同时更多的快递因无法及时送达,停滞在网点甚至中转仓。“最后一公里”卡壳,影响着快递运营的其他环节。深度科技院院长张孝荣对钛媒体APP表示,根据交通运输部门发布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无论公路货运量还是快递揽投量,在近期均出现了快速下滑。由于物流效率下降,很多东西的采购变得更难了。有网友称,这几天需求度比较高的抗原、N95口罩、各种退烧药、感冒药等等,买到了也送不来。(财新1、2、3、4)(经济观察网)(财联社)(中国青年报)(八点健闻)
#观点 #Opinion #饶毅 #张文宏 #变异 #预测 #药物 #疫苗 #实事求是
【饶毅驳张文宏:对上不必逞能、对下不宜逞强,疫情双方代表性人士都应实事求是】
昨天,有医生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
事实上,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疫情永远伴随人类、一年三次、每次轻重没有规律地摇摆。真懂科学的人,遇到不知道的时候立即承认不知道。无论面对上级还是群众,无论需求多么急切,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
新冠期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误导上级坚持下去就能战胜病毒;一种观点经常告诉大众马上就好了。还有就是经常预计科学很快就有疫苗、有特效药了。
但双方代表性公开发言者,却都有同样的问题:科学不足,又不肯承认,而经常说错话。科学不足有两个层面:全世界的科学有限,所以没有人知道。个人的科学训练和科学前沿敏感性不够而不知道。
就是不肯说:迄今总结不出新冠病毒流行的规律,所以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新冠病毒流行完全不同于已知的病毒,既不是乙型肝炎那样很少变化、也不是流感病毒那样每年出现、更不是非典一样很快消失。今天,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新冠就一定不会成为每年流行几次、每次症状上下漂移的传染病。也没有人能够预计,它就不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像非典一样又突然消失。
迄今所有新冠的疫苗效果都有限、药物效果也有限,并不能一蹴而就。科技可以不断改进疫苗、改进药物,但今天无人有把握:一定会出现如乙型肝炎疫苗一样可以一劳永逸的疫苗,或者像丙型肝炎药物一样的根治性药物。而不是像结核病一样长期没有很好的疫苗,长期没有很好的药物。
医生不会自动就是科学家,绝大多数医生不是科学家,这是常识。一个优秀的医生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不是好的科学家。不能因为中国一批扮演科学家的人,医生也就想扮演。那些不是医生扮演科学家的科技工作者,因为大部分工作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科学意义,所以需要扮演。医生应该对自己实际帮助病人而自豪,懂科学就谈科学,懂多少谈多少,不懂就承认,或者不谈。
要懂得病毒流行,需要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知识。1950年代,也就是钟南山大夫上学的时代,中国的遗传学比较老旧,而中国的分子生物学不可能存在,因为世界上分子生物学那时刚刚起步。而梁万年上学时代,世界上分子生物学开始起飞,但国内的分子生物学教育很差,能教好遗传学的老师也不多。张文宏上学时代,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老师都有一些了,但博士论文“借鉴”了其他人7千字恐怕不能证明学的好。
上学期间缺乏机会、或者有机会而没学好,当然后面可以自己努力。很多人经过努力而有很大改进。但疫情的代表性发言者通过其言论披露出很多漏洞。
上级下级可能经常希望确切的信息。有,就应该提供。但是,如果没有确切信息之处,也需要如实说明。对上逞能、对下逞强,都不是科学态度。
类似的观点,散在以前多篇文章中: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
注:21年12月17日,张文宏发文称:“这将是疫情应对的最后一个严冬”。22年3月14日,上海疫情爆发之际再度表示,“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的冬夜还是倒寒春?”
饶海在饶议科学中撰文调侃:“懂生物学的人都不以为然,如果您没与上帝交流、或者上帝并不存在,您如何知道这是‘最后一个严冬?’”,“(现在称倒春寒),如果6月份再来疫情,您要用“六月雪”来形容吗?”
饶海回顾了张文宏此前的预言,”那时笔者还在美国,美国已然是一团糟的时候;您倒信心十足,认定美国完全不会有问题,隔着千山万水在大夸美国地广人稀,医疗条件优异“。
饶海向其科普突变原理:病毒的突变,依据核酸序列的化学和物理特征。突变的目的不是让人生病,也不是为了增加或者减少流行,而且迄今不受人的控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这些,文宏贤弟可能需要加强学习演化论,加强学习核酸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DNA复制有错误是必然的,出错率是多少,纠正出错的修复机制是怎么工作的,都属于比较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您的医学训练中,如果万一这些方面有欠缺,也不是天大的事情。
【饶毅驳张文宏:对上不必逞能、对下不宜逞强,疫情双方代表性人士都应实事求是】
昨天,有医生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
事实上,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疫情永远伴随人类、一年三次、每次轻重没有规律地摇摆。真懂科学的人,遇到不知道的时候立即承认不知道。无论面对上级还是群众,无论需求多么急切,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
新冠期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误导上级坚持下去就能战胜病毒;一种观点经常告诉大众马上就好了。还有就是经常预计科学很快就有疫苗、有特效药了。
但双方代表性公开发言者,却都有同样的问题:科学不足,又不肯承认,而经常说错话。科学不足有两个层面:全世界的科学有限,所以没有人知道。个人的科学训练和科学前沿敏感性不够而不知道。
就是不肯说:迄今总结不出新冠病毒流行的规律,所以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新冠病毒流行完全不同于已知的病毒,既不是乙型肝炎那样很少变化、也不是流感病毒那样每年出现、更不是非典一样很快消失。今天,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新冠就一定不会成为每年流行几次、每次症状上下漂移的传染病。也没有人能够预计,它就不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像非典一样又突然消失。
迄今所有新冠的疫苗效果都有限、药物效果也有限,并不能一蹴而就。科技可以不断改进疫苗、改进药物,但今天无人有把握:一定会出现如乙型肝炎疫苗一样可以一劳永逸的疫苗,或者像丙型肝炎药物一样的根治性药物。而不是像结核病一样长期没有很好的疫苗,长期没有很好的药物。
医生不会自动就是科学家,绝大多数医生不是科学家,这是常识。一个优秀的医生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不是好的科学家。不能因为中国一批扮演科学家的人,医生也就想扮演。那些不是医生扮演科学家的科技工作者,因为大部分工作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科学意义,所以需要扮演。医生应该对自己实际帮助病人而自豪,懂科学就谈科学,懂多少谈多少,不懂就承认,或者不谈。
要懂得病毒流行,需要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知识。1950年代,也就是钟南山大夫上学的时代,中国的遗传学比较老旧,而中国的分子生物学不可能存在,因为世界上分子生物学那时刚刚起步。而梁万年上学时代,世界上分子生物学开始起飞,但国内的分子生物学教育很差,能教好遗传学的老师也不多。张文宏上学时代,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老师都有一些了,但博士论文“借鉴”了其他人7千字恐怕不能证明学的好。
上学期间缺乏机会、或者有机会而没学好,当然后面可以自己努力。很多人经过努力而有很大改进。但疫情的代表性发言者通过其言论披露出很多漏洞。
上级下级可能经常希望确切的信息。有,就应该提供。但是,如果没有确切信息之处,也需要如实说明。对上逞能、对下逞强,都不是科学态度。
类似的观点,散在以前多篇文章中: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
注:21年12月17日,张文宏发文称:“这将是疫情应对的最后一个严冬”。22年3月14日,上海疫情爆发之际再度表示,“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的冬夜还是倒寒春?”
饶海在饶议科学中撰文调侃:“懂生物学的人都不以为然,如果您没与上帝交流、或者上帝并不存在,您如何知道这是‘最后一个严冬?’”,“(现在称倒春寒),如果6月份再来疫情,您要用“六月雪”来形容吗?”
饶海回顾了张文宏此前的预言,”那时笔者还在美国,美国已然是一团糟的时候;您倒信心十足,认定美国完全不会有问题,隔着千山万水在大夸美国地广人稀,医疗条件优异“。
饶海向其科普突变原理:病毒的突变,依据核酸序列的化学和物理特征。突变的目的不是让人生病,也不是为了增加或者减少流行,而且迄今不受人的控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这些,文宏贤弟可能需要加强学习演化论,加强学习核酸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DNA复制有错误是必然的,出错率是多少,纠正出错的修复机制是怎么工作的,都属于比较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您的医学训练中,如果万一这些方面有欠缺,也不是天大的事情。
#观点 #Opinion #论持久战 #医疗资源 #医疗挤兑 #死亡 #超额死亡率 #后遗症 #二次感染 #进化 #疫苗接种
【王立铭:新冠管控放开之后,应该做什么?】
...
但当前局面下一个巨大的风险是,很多人(包括部分参与决策的人)带着一种轻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放开模式的。事实上,美欧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在反复的说明,开放模式也会面临长期、持续、严峻的挑战:
A 在普遍接种疫苗背景下,奥密克戎变种的感染重症率和病死率已经下降到和季节性流感类似的水平(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是0.3%、0.1%)。但其传播能力远超过季节性流感,感染人群基数也因此远大于季节性流感,因此对人群健康的威胁程度、对卫生系统的压力,都远大于季节性流感。美欧各国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种带来的住院、ICU、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之前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毒株。国内外多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也提示,放开后第一波感染中,数十万人级别的新冠死亡难以避免。奥密克戎绝对不是某些专家口中的“小感冒”,也不应该单纯用病死率一个数字来理解其威胁。
B 奥密克戎的威胁也并不仅仅是直接感染的威胁。因其极强的传播力,奥密克戎势必在感染高峰中产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这不光体现在大量患者需要就医,也体现在大量医护人员因病缺勤。更危险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和带病工作,将进一步带动奥密克戎在医疗机构和老人照护机构中的传播,严重威胁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各国数据也表明,2020-2022年产生的超额死亡人数往往显著高于(甚至倍于)新冠直接死亡人数,原因正在于此。
C 新冠后遗症的问题并不应该忽略。最近国内专家的口径开始趋于认定新冠不存在后遗症、或后遗症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这和世界各国三年来的研究结论根本矛盾。以美国老兵事业部的多个大规模研究为例,新冠感染(包括奥密克戎感染)能够显著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患者全因死亡率。一个粗糙的估计也许是,新冠普遍感染之后,全社会整体医疗负担将会有10-30%的提升,且将长期持续。这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压力、各类疾病患者就医的困难、医保开支的负担会持续长期增加。
D 新冠反复感染的问题也需要非常警惕。最近全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正都要阳、早阳早好、阳了就能解脱的气氛,和美欧2020年不少年轻人搞新冠派对的心态别无二致。这本身当然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社会情绪,但实际上,新冠能够反复感染早已是学界共识,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报道的重复感染率已经突破5%(实际数字只会更高。在未来,能够突破现有人群免疫保护的新变种只会层出不穷,人群的重复感染将是大概率结局。特别对于新冠高危人群来说(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等),反复感染将大大提高其罹患重症的可能性。
E 不能存在“新冠越变越弱”的错误预期。在新冠广泛传播和感染后,新冠病毒向着更强的免疫逃逸方向进化是可以预期的,但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和预测新冠病毒将会向着毒力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这是对进化论的根本误解(trade-off进化、短视进化都提供了更合理全面的解释)。在真实历史中,也绝不是每种人类病原体都在朝着独立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天花病毒和脊灰病毒的毒力远超新冠病毒,但两者在数千年进化历史上并未展示出明确的毒力下降,甚至在局部时空还有毒力上升的现象。
从清零模式到放开模式的切换不仅仅是管或者不管、测或者不测、报道或者不报道的区别,其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准备工作的支持才能实现平稳过度。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们在2021年6月正式开启向共存模式的转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序的开放动作以实现平稳过渡,包括对疫苗的强制接种、口罩佩戴的要求、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感染者抗原检测和居家自愈的程序等等。这些措施固然无法规避新冠感染带来的生命损失和公卫负担,但却帮助他们平稳完成了疫情管控政策的软着陆。
相比之下,当下国内这些准备工作事实上是极为欠缺的,这将会显著影响我们走向放开模式的代价和结局。过往的决定我们不再纠缠,但面向未来,有一些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必须马上开始补课的:
A 首先需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包括决策层和专家层,对新冠的正确认识。在清零时期我们过度强调了新冠的威胁,而在放开后又转向过度的强调新冠的无足轻重,这都会干扰我们为新冠做出充分和准确的准备。新冠不是魔鬼,但新冠的威胁也绝对不是感冒或者常规年份的季节性流感可比。我的建议是要建立机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汇总发布,为公众、专家、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明确预期。
B 加速疫苗接种:...
C 加速防重症药物准备:...
D 重启新冠病毒监测工作:...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并指导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例如药物储备、公共运输、快递物流等)做好提前准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特别要关注全新变异株、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免疫屏障的变异的出现。
E 制定放开后的疫情防控方案:放开绝不应该意味着彻底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抱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应该假设快速传播就可以快速复苏。特别是在感染高峰时段,采取一些措施实现“压峰”,防止医疗资源在短期内迅速耗竭,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救命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应该不会激烈到清零时期的水平,但诸如减少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包括停课)、强制口罩、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感染者居家自我隔离、医疗和养老机构强制抗原检测等手段,在放开之后的感染高峰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些政策合适执行、合适退场,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防止滥用。
新冠显然不是个好东西。过去三年我们试图对它进行清零,清零无法实现以后又试图期待全面感染一轮之后可以迅速将它遗忘。很遗憾,这都不是应对新冠的正确姿势。(饶议科学 @微信)
【王立铭:新冠管控放开之后,应该做什么?】
...
但当前局面下一个巨大的风险是,很多人(包括部分参与决策的人)带着一种轻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放开模式的。事实上,美欧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在反复的说明,开放模式也会面临长期、持续、严峻的挑战:
A 在普遍接种疫苗背景下,奥密克戎变种的感染重症率和病死率已经下降到和季节性流感类似的水平(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是0.3%、0.1%)。但其传播能力远超过季节性流感,感染人群基数也因此远大于季节性流感,因此对人群健康的威胁程度、对卫生系统的压力,都远大于季节性流感。美欧各国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种带来的住院、ICU、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之前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毒株。国内外多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也提示,放开后第一波感染中,数十万人级别的新冠死亡难以避免。奥密克戎绝对不是某些专家口中的“小感冒”,也不应该单纯用病死率一个数字来理解其威胁。
B 奥密克戎的威胁也并不仅仅是直接感染的威胁。因其极强的传播力,奥密克戎势必在感染高峰中产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这不光体现在大量患者需要就医,也体现在大量医护人员因病缺勤。更危险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和带病工作,将进一步带动奥密克戎在医疗机构和老人照护机构中的传播,严重威胁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各国数据也表明,2020-2022年产生的超额死亡人数往往显著高于(甚至倍于)新冠直接死亡人数,原因正在于此。
C 新冠后遗症的问题并不应该忽略。最近国内专家的口径开始趋于认定新冠不存在后遗症、或后遗症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这和世界各国三年来的研究结论根本矛盾。以美国老兵事业部的多个大规模研究为例,新冠感染(包括奥密克戎感染)能够显著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患者全因死亡率。一个粗糙的估计也许是,新冠普遍感染之后,全社会整体医疗负担将会有10-30%的提升,且将长期持续。这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压力、各类疾病患者就医的困难、医保开支的负担会持续长期增加。
D 新冠反复感染的问题也需要非常警惕。最近全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正都要阳、早阳早好、阳了就能解脱的气氛,和美欧2020年不少年轻人搞新冠派对的心态别无二致。这本身当然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社会情绪,但实际上,新冠能够反复感染早已是学界共识,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报道的重复感染率已经突破5%(实际数字只会更高。在未来,能够突破现有人群免疫保护的新变种只会层出不穷,人群的重复感染将是大概率结局。特别对于新冠高危人群来说(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等),反复感染将大大提高其罹患重症的可能性。
E 不能存在“新冠越变越弱”的错误预期。在新冠广泛传播和感染后,新冠病毒向着更强的免疫逃逸方向进化是可以预期的,但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和预测新冠病毒将会向着毒力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这是对进化论的根本误解(trade-off进化、短视进化都提供了更合理全面的解释)。在真实历史中,也绝不是每种人类病原体都在朝着独立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天花病毒和脊灰病毒的毒力远超新冠病毒,但两者在数千年进化历史上并未展示出明确的毒力下降,甚至在局部时空还有毒力上升的现象。
从清零模式到放开模式的切换不仅仅是管或者不管、测或者不测、报道或者不报道的区别,其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准备工作的支持才能实现平稳过度。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们在2021年6月正式开启向共存模式的转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序的开放动作以实现平稳过渡,包括对疫苗的强制接种、口罩佩戴的要求、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感染者抗原检测和居家自愈的程序等等。这些措施固然无法规避新冠感染带来的生命损失和公卫负担,但却帮助他们平稳完成了疫情管控政策的软着陆。
相比之下,当下国内这些准备工作事实上是极为欠缺的,这将会显著影响我们走向放开模式的代价和结局。过往的决定我们不再纠缠,但面向未来,有一些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必须马上开始补课的:
A 首先需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包括决策层和专家层,对新冠的正确认识。在清零时期我们过度强调了新冠的威胁,而在放开后又转向过度的强调新冠的无足轻重,这都会干扰我们为新冠做出充分和准确的准备。新冠不是魔鬼,但新冠的威胁也绝对不是感冒或者常规年份的季节性流感可比。我的建议是要建立机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汇总发布,为公众、专家、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明确预期。
B 加速疫苗接种:...
C 加速防重症药物准备:...
D 重启新冠病毒监测工作:...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并指导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例如药物储备、公共运输、快递物流等)做好提前准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特别要关注全新变异株、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免疫屏障的变异的出现。
E 制定放开后的疫情防控方案:放开绝不应该意味着彻底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抱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应该假设快速传播就可以快速复苏。特别是在感染高峰时段,采取一些措施实现“压峰”,防止医疗资源在短期内迅速耗竭,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救命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应该不会激烈到清零时期的水平,但诸如减少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包括停课)、强制口罩、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感染者居家自我隔离、医疗和养老机构强制抗原检测等手段,在放开之后的感染高峰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些政策合适执行、合适退场,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防止滥用。
新冠显然不是个好东西。过去三年我们试图对它进行清零,清零无法实现以后又试图期待全面感染一轮之后可以迅速将它遗忘。很遗憾,这都不是应对新冠的正确姿势。(饶议科学 @微信)
乌鸦观察
#GDP #2021 #中国 #人口 #统计 #CPI #可支配收入 【2021年中国GDP增长8.1%,人口自然增长率0.34‰】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48亿元,增长21.…
#2022 #GDP #人口
【2022年GDP增长3%,人口减少85万人】
1月17日周二,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低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5%,也低于2021年的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4.1%;第二产业增长3.8%;第三产业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从环比看,四季度和三季度持平。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制造业投资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民间投资增长0.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快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654亿元,增长10.5%;进口181024亿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8630亿元。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在非普查年份,人口抽样调查的时点是每年11月1日0点,所以暂时还没有2022年12月死亡人口的数据。
据北京日报整理,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据第一财经整理,这是1950年以来,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此外,我国人口出生率连续三年跌破1%。(国家统计局)
【2022年GDP增长3%,人口减少85万人】
1月17日周二,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低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5%,也低于2021年的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4.1%;第二产业增长3.8%;第三产业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从环比看,四季度和三季度持平。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制造业投资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民间投资增长0.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快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654亿元,增长10.5%;进口181024亿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8630亿元。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在非普查年份,人口抽样调查的时点是每年11月1日0点,所以暂时还没有2022年12月死亡人口的数据。
据北京日报整理,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据第一财经整理,这是1950年以来,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此外,我国人口出生率连续三年跌破1%。(国家统计局)
乌鸦观察
#疫情 #发热门诊 #排队 #院感 #医疗资源 #挤兑 #慢性病 #透析 #重症 #ICU #药品 #快递 #物流 【放开之后:发热门诊排队、院感无法遏制、药品供应紧张、物流效率下降】 在疫情较严重地区,发热门诊一度排起长龙。仅以人均医疗资源远超全国的北京为例,12月7日,北京要求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但当晚依旧有多位患者称前往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需排队2-4小时,另有多家医院发热门诊预留电话无法接入。12月8日、9日晚,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北京朝阳、东城、西城等区发现,确实有多家医院…
#疫情 #重症 #急诊 #统计 #死亡
【国家卫健委:各省份均已度过发热门诊、急诊和重症患者三个高峰】
1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各省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和重症患者三个高峰都已经度过。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到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94%,已经回落到12月7日前的水平。全国急诊就诊人数在2023年1月2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44%。全国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是在1月5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数量下降了44.3%。
在正常医疗方面,也有正常恢复的迹象。第一,全国普通门诊在逐步恢复。同时,普通门诊当中新冠患者比例在逐步降低,到1月17日非新冠的在普通门诊的就诊率达到99.5%,提示门诊正常诊疗在逐步恢复。第二,住院患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住院患者中非新冠患者的住院比例大幅度提升,1月17日已经达到了85%,提示我们住院的正常诊疗也在恢复。特别要指出的是住院患者手术量在12月9日到31日呈现下降趋势,1月1日以后就呈现了稳步提升的态势。1月17日比12月7日住院的手术量,已经上升超过了20%。这些指标都反映出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服务正在得到恢复。
此前,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而且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住院新冠感染者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62.5万人。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据介绍,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此外,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中国新闻网)
【国家卫健委:各省份均已度过发热门诊、急诊和重症患者三个高峰】
1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各省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和重症患者三个高峰都已经度过。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到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94%,已经回落到12月7日前的水平。全国急诊就诊人数在2023年1月2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44%。全国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是在1月5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数量下降了44.3%。
在正常医疗方面,也有正常恢复的迹象。第一,全国普通门诊在逐步恢复。同时,普通门诊当中新冠患者比例在逐步降低,到1月17日非新冠的在普通门诊的就诊率达到99.5%,提示门诊正常诊疗在逐步恢复。第二,住院患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住院患者中非新冠患者的住院比例大幅度提升,1月17日已经达到了85%,提示我们住院的正常诊疗也在恢复。特别要指出的是住院患者手术量在12月9日到31日呈现下降趋势,1月1日以后就呈现了稳步提升的态势。1月17日比12月7日住院的手术量,已经上升超过了20%。这些指标都反映出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服务正在得到恢复。
此前,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而且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住院新冠感染者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62.5万人。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据介绍,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此外,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中国新闻网)
乌鸦观察
image_2021-02-06_14-58-49.png
#新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行政区划 #白杨
【0120 国务院批复设立白杨市,兵团设市圆满完成】
2023年1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网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白杨市的公告》:党中央、国务院于近日批准,设立县级白杨市。白杨市人民政府驻光明路1号。白杨市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管理方式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据了解,白杨市地处兵团第九师一六三团区域,东濒塔城市,西临巴克图口岸。
至此,兵团市设立12个,兵团设市计划已经完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14个师,按照1师1市的规则,12个师已设市,分别是:一师阿拉尔市、二师铁门关市、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师可克达拉市、五师双河市、六师五家渠市、七师胡杨河市、八师石河子市、九师白杨市、十师北屯市、十四师昆玉市、十三师新星市。
十一师又称建工师,十二师前身为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两师师部都位于乌鲁木齐市,无设市计划。所谓十二师在222团团场(北庭镇)设市(北庭市)计划,仅限于民间推测,未见政府公开计划。
此外,截至2022年底,全国省地县级政区数量,与2021年底相比无数量变化。行政区划调整共12项目。4项涉及行政区划调整、8项为驻地迁移。前者涉及兰州、银川、南昌、洛阳,后者涉及芜湖、南阳、十堰、毕节、铜仁、淮安、安阳、周口。(方舆论坛 @微信)(新疆政府网)
【0120 国务院批复设立白杨市,兵团设市圆满完成】
2023年1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网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白杨市的公告》:党中央、国务院于近日批准,设立县级白杨市。白杨市人民政府驻光明路1号。白杨市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管理方式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据了解,白杨市地处兵团第九师一六三团区域,东濒塔城市,西临巴克图口岸。
至此,兵团市设立12个,兵团设市计划已经完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14个师,按照1师1市的规则,12个师已设市,分别是:一师阿拉尔市、二师铁门关市、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师可克达拉市、五师双河市、六师五家渠市、七师胡杨河市、八师石河子市、九师白杨市、十师北屯市、十四师昆玉市、十三师新星市。
十一师又称建工师,十二师前身为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两师师部都位于乌鲁木齐市,无设市计划。所谓十二师在222团团场(北庭镇)设市(北庭市)计划,仅限于民间推测,未见政府公开计划。
此外,截至2022年底,全国省地县级政区数量,与2021年底相比无数量变化。行政区划调整共12项目。4项涉及行政区划调整、8项为驻地迁移。前者涉及兰州、银川、南昌、洛阳,后者涉及芜湖、南阳、十堰、毕节、铜仁、淮安、安阳、周口。(方舆论坛 @微信)(新疆政府网)
乌鸦观察
#历史上的今天 #武汉 #新冠 #封城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自当日10时起,武汉市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这是近代史上第一例将1100万人口的大城市采取封锁措施。——《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1号令》 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表示,截至31日,湖北本省只能生产医用口罩800万个,防护服200万套,红外测温仪1200套,不能满足全省防疫需要。同日,武汉防控指挥部发布三号令紧急求援,中南医院、同济医院、武汉市中…
#历史上的今天 #武汉 #新冠 #封城
【历史上的今天:武汉封城】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自当日10时起,武汉市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这是近代史上第一例将1100万人口的大城市采取封锁措施。——《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1号令》
根据2023年1月21日中疾控通报,截至1月19日,现有住院病例471739例,现有重症51683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3874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47809例。1月13日至19日,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1265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681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11977例。根据此前通报,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
【历史上的今天:武汉封城】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自当日10时起,武汉市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这是近代史上第一例将1100万人口的大城市采取封锁措施。——《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1号令》
根据2023年1月21日中疾控通报,截至1月19日,现有住院病例471739例,现有重症51683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3874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47809例。1月13日至19日,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1265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681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11977例。根据此前通报,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
乌鸦观察
Photo
#统计 #新冠 #核酸 #核酸检测 #抗原 #哨点医院 #流感 #发热门诊 #住院 #急诊 #重症 #死亡 #变异 #Omicron #XBB #疫苗 #新冠疫苗 #疫苗接种 #老人
【0125 中疾控: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一、感染监测数据
2022年12月8日以后,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份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12月9日检测量为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1月23日降至最低28万。 ....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全国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到11.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6.2%;
农村于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1月23日下降至5.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4.6%;
城市于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5.9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7.0%。
2022年9月-12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至第51周(12月19日-25日)达到最高60万;
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3周已下降至2.0%,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
从2022年第49周,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和52周期间达峰值后开始波动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
三、住院诊疗情况
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24.8万人,较峰值减少了84.8%;
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3.6万,较峰值下降了72.0%;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896,较峰值下降79.0%。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A.5.2和BF.7,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BF.7和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为优势株。
2022年9月26日-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890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存在6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8%)和BF.7(23.4%),BA.2.76等13个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1.3%之间,54种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1%),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BQ.1.1.17、4例BQ.1.1、3例BQ.1.2和2例BQ.1.8。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年1月20日,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2.9%和90.5%;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92%。
内详👉(中疾控)
【0125 中疾控: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一、感染监测数据
2022年12月8日以后,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份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12月9日检测量为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1月23日降至最低28万。 ....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全国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下降到11.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6.2%;
农村于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1月23日下降至5.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4.6%;
城市于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5.9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7.0%。
2022年9月-12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至第51周(12月19日-25日)达到最高60万;
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3周已下降至2.0%,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
从2022年第49周,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和52周期间达峰值后开始波动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
三、住院诊疗情况
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24.8万人,较峰值减少了84.8%;
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3.6万,较峰值下降了72.0%;
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随后持续下降,1月23日下降至896,较峰值下降79.0%。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A.5.2和BF.7,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BF.7和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为优势株。
2022年9月26日-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890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存在6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8%)和BF.7(23.4%),BA.2.76等13个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1.3%之间,54种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1%),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BQ.1.1.17、4例BQ.1.1、3例BQ.1.2和2例BQ.1.8。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年1月20日,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2.9%和90.5%;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92%。
内详👉(中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