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15.6K subscribers
7.28K photos
320 videos
491 files
16.6K links
不定期推送新闻和杂谈;您的订阅、投稿和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有任何事宜欢迎通过 @big_crow_bot 联系,因我们知识精力有限,期盼各位多多指正;

整理不易,转发请自觉标记出处;

推荐使用浅色模式阅读,深色模式加粗重点显示不明显;

同义词检索欢迎使用:https://t.me/bigcrowdev/11487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向收到此信息的世界致以美好的祝愿。
——地狱乌鸦
Download Telegram
#新冠 #精神疾病 #焦虑 #瘟疫公司

【研究:两成冠病康复者 90天内出现精神疾病】

一项大规模精神科研究显示,有两成冠病康复者在90天内出现精神疾病,而焦虑、抑郁和失眠是最常见的。

这项发表在医学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分析了美国6900万人的电子健康记录,包括超过6万2000名冠病患者的记录。

该研究团队表示,病患在冠病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三个月内,有两成的冠病患者首次被诊断出焦虑、忧郁或失眠。这比同一时期的其他患者群要高出约两倍。(联合早报)
#湖南 #罕见病 #误诊 #焦虑 #抑郁症

【中国首个省级罕见病患者调研报告出炉】

《湖南省罕见病患者生存状况及疾病负担调研报告》(下称《报告》)18日在长沙发布。“报告耗时1年,通过对1006个罕见病家庭、10余位资深罕见病专家的深度访谈而编成,是中国首个省级区域性罕见病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受访者中仅19%能在首次就医时得到较明确诊断,20%经历过3次以上转诊,34%经历过误诊;误诊者中55%的家庭因误诊蒙受了1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损失;约78%的罕见病患者能在湖南省内确诊。

“受访患者年均医疗支出约45994元,超出了其家庭年收入,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灾难性医疗支出的阈值。人均每年因治病花费的交通、住宿、营养等非医疗支出达到约19185元。”卢光琇表示,罕见病还摧残了患者身体和心理,受访者中有32%患一种残疾,有37%同时患两种或多种残疾,59%的患者自觉出现了中度焦虑或抑郁,21%自觉极度焦虑或抑郁。(中国新闻网
#纽约时报 #propublica #浙江 #审查 #网信办 #疫情 #舆情 #海外 #海外捐赠 #李文亮医生 #焦虑

【纽约时报:没有“负面”新闻,中国如何审查新冠时期言论】
No ‘Negative’ News: How China Censored the Coronavirus

据纽约时报报道,数量众多的内部指示和报告揭示了中国官员如何在疫情爆发初期对网上出现的事件进行阶段管理。
Thousands of internal directives and reports reveal how Chinese officials stage-managed what appeared online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outbreak.

内详(纽约时报)(propublica

补充链接:(纽约时报中文版
#金银潭 #新冠 #后遗症 #肌肉无力 #疲劳 #睡眠障碍 #抑郁症 #焦虑

【金银潭出院新冠患者追踪调查:超7成半年后仍有健康影响】

目前,新冠肺炎对人的长期影响仍有大量未知。1月9日,《柳叶刀》上的最新研究随访了2020年初曾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住院的1733名新冠病人。

研究发现,有76%的人确诊新冠六个月后仍有至少一项症状,包括肌肉无力、疲劳和睡眠障碍,其他心理症状譬如焦虑、抑郁也十分常见。此外,这篇文章还提到患者六个月后抗体水平较感染之初降低,存在再度感染的风险。(知识分子 @微信)(2019nCov

相关新闻:
20-04-20 新冠危重症康复者怎样了?肺部尚未完全恢复、有人该有的抗体消失、很难完全回归正常生活
20-07-13 新冠后遗症:隐秘之痛丨来自武汉新冠患者家庭的一手记录
20-12-30 纽约时报:“好像得了痴呆症”,新冠病毒的破坏性后遗症
Forwarded from 剧终新闻 (剧终)
#新冠 #心理疾病 #精神病 #焦虑 #中风 #后遗症 #人间百态 #一声叹息 #瘟疫公司

【逾三分一新冠痊愈者出现神经或心理疾病

4月6日,研究人员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显示:高达34%的新冠患者在治愈后六个月内被诊断出患有神经或心理疾病。其中,17%的患者诊断为焦虑,还有14%的患者出现情绪障碍。

另外,每50名冠病患者中就有一人患有缺血性中风,这是一种会影响大脑的疾病。这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研究涉及了美国境内23万6000名新冠患者的健康记录。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这项统计包含了住院病例,那脑部出现问题的病人比例将上升到39%。(联合早报)(法新社)

相关新闻🔗
20-04-20 新冠危重症康复者怎样了?肺部尚未完全恢复、有人该有的抗体消失、很难完全回归正常生活
20-07-13 新冠后遗症:隐秘之痛丨来自武汉新冠患者家庭的一手记录
20-10-15 纽约时报:“好像得了痴呆症”,新冠病毒的破坏性后遗症
21-01-09 金银潭出院新冠患者追踪调查:超7成半年后仍有健康影响
#研究生 #焦虑 #抑郁症

【学业、就业压力叠加 中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

此次调研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为样本调查问卷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与导师关系问卷、研究生压力源等问卷。结果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女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均高于男生,且不同性别有抑郁倾向的比例几乎相同。

“女性的抑郁和焦虑程度高于男生是各个人群的普遍现象,总体来说,女性对于负面情绪和积极情绪都更加敏感,所以调研结果经常会显示女性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更高。”陈祉妍解释说。调研发现35.9%的女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7%;35.2%的男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2%。

调研还发现博士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生。博士生中有抑郁表现倾向的比例也高于硕士生。在硕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4.7%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1%;在博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6.6%,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9%。
...
参与本次调查的研究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长为61.95小时从分布比例上看,约70%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8个小时或以上,36.5%的研究生每天工作时长10个小时或以上。
...内详→(中新社)
#教育 #囤积 #教辅 #教材 #校外培训 #焦虑 #双减 #作业 #家长 #抚养 #课后

【教育部回应家长大量囤积教辅教材:没必要】

9月23日,教育部召开通气会。针对有家长担心买不到教辅教材,从而选择囤积辅导材料的现象,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家长现在没有必要担心。
根据刚刚出台的管理办法,学科类培训材料实行的是严格的双审核制度,在培训机构自行审查的基础上,教育部门进行审查。只有审核之后的材料才是适用材料,其科学性,思想性,适宜性才有保障。(澎湃新闻)

【七成以上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通气会上介绍,根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对511043名家长的调查,“双减”政策实施后,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缓解比例更高。(中国新闻网)

【超九成家长称本学期老师未给家长布置作业】

通气会介绍,根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信息,截至9月22日,有1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填报了有关信息,其中92.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64.3%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监测平台以二维码形式邀请家长无记名通过网络直接填写调查问卷,共收到5737.7万份家长问卷,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有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显示,97.5%的家长对学校新学期减负提质的各项措施和成效表示满意,其中六成以上家长表示非常满意。(中国新闻网)

【教育部: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

通气会介绍,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有10.8万义务教育学校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其中有71.2%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6.2%,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中国日报)
#新冠 #后遗症 #焦虑 #抑郁 #脑雾

【研究:超过三分之一新冠康复者现长期后遗症 呼吸异常、疼痛、焦虑等】

英国牛津大学和国家健康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显示,超过三分之一(37%)的新冠患者在康复后的三到六个月内,出现至少一种长期后遗症,最常见的是忧郁与焦虑,其次是呼吸异常。

这项研究报告说,康复者最常见的后遗症包括呼吸问题、疲劳、疼痛和焦虑等;女性及曾因染疫而住院者出现后遗症的概率更高。

这项针对超过27万名新冠康复者展开的研究显示,年长者和男性较常面对的后遗症是呼吸困难和认知问题;年轻人及女性则较常出现头痛、腹痛、焦虑或忧郁等症状。

该研究还发现,同无需住院的人相比,曾住院的新冠康复者更可能出现脑雾及疲劳等问题;无需住院者则更容易出现头痛。

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临床学术研究员塔奎特博士说:“这个研究证实,所有年龄层在染疫及康复后都可能面对一系列的长期症状和困难。”

不过,这个研调没有提供造成新冠长期后遗症的原因、严重程度,以及可能持续多久等细节。

主导研究的牛津大学教授哈里森指出,有必要弄清楚引发新冠后遗症的导因。“这些信息对有效预防或治疗新冠长期症状至关重要。”(联合早报)

相关报道📰
【Incidence, co-occurrence, and evolution of long-COVID features: A 6-month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273,618 survivors of COVID-19】- PLOS
【A 6-month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273,618 survivors of COVID-19】- BestHealthIdeas
#教育 #双减 #作业 #家长 #作业 #家长 #课后 #托管 #暑假 #零起点 #校外培训 #焦虑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双减”工作情况】

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有关情况

一是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据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二是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上实现了“5+2”的全覆盖,也就是每周5天、每天2个小时,保证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能够和当地正常的下班时间相衔接,便于家长来接孩子。...在课后服务时间,有91.7%的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同时各地各校还选聘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此外,有2.1万所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有302万多名学生参加了暑期托管。

三是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99.%以上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教育部)

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超8成

据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介绍,经过不懈努力,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

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中新社)
#虚拟偶像 #风险 #元宇宙 #营销 #单身 #焦虑 #软色情 #价值观 #粉圈 #侵权 #肖像权 #同人 #鬼畜 #专利 #商标 #信任危机 #产业链 #人设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虚拟偶像行业舆情风险管理前瞻研究报告】

1. 平台监管升级带来全新挑战,
行业配套政策尚未完善
平台监管释放趋严信号,给虚拟偶像行业的合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政策连续性跟不上亦成为风险点。典型如“元宇宙”,国家暂无明确的指导性文件或引导性概念,易使虚拟偶像相关企业受到表面火热的舆论氛围影响,进而急于入局“元宇宙”市场,却忽视内在风险已暗流涌动。

2. 尝鲜心态或致资本野蛮生长,虚拟产业加剧多种经济现象
从长期来看,虚拟偶像产业或将带来以下经济隐忧:一是颜值经济,虚拟人实现了年龄和容貌等方面平权,或导致虚假宣传、恶性营销类乱象频发;二是单身经济,虚拟人近乎甚至超越真人的体验,会让用户情感得到极致的满足,将导致单身经济现象愈演愈烈;三是焦虑经济,诸如虚拟汽车等产品,易将现实世界中用户焦虑情绪通过虚拟人传导至虚拟世界中,导致焦虑经济泛滥。

3. 艺术创作面临更高要求,失格等风险犹存
相比传统的真实偶像,虚拟偶像虽具有人设稳定、可控性强等优势,但其背后的人本逻辑仍会为虚拟偶像带来失格风险。例如,形象设计太过露骨、为青少年传递不良价值观等。同时,当企业的商业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时,易造成虚拟偶像背后运营主体怂恿粉丝消费打榜、教唆粉丝群体“互撕”等扰乱网络舆论秩序的情况出现。

4. 法律层面存在“表”“里”侵权风险,值得警惕
第一层面侵权风险主要表现为虚拟偶像的外貌与某一自然人相似或相同,可能涉嫌侵犯他人肖像权、隐私权。第二层面侵权风险主要表现为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虚拟偶像演艺作品未经知识产权主体同意即擅自在相关平台传播,同人创作(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在商业平台发布的创作)环节中传播经“鬼畜”、恶搞风格处理后有损原作初衷的作品等,涉嫌侵犯他人著作权;虚拟偶像企业在发展初期或无暇顾及商标、专利、商号等知识产权的注册、使用与保护,将导致相关涉法案件增多。

5. 多重因素影响下虚拟偶像的舆论健康度堪忧
...
五是虚拟偶像存在伦理风险,比如,虚拟偶像在网络空间中的问题可能会引发现实社会中的信任危机等。

6. 虚幻与真实特质并存,产业链上中下游风险显露
上游风险层面
:因技术限制等客观原因引发的“翻车”事故,使受众难以融入预设的情境中,导致受众与虚拟偶像情感维系的过程出现脱节。
中游风险层面:人设运营若出现与初始人设反差较大的行为,很可能导致人设“塌房”。现实世界中对于偶像的作品评价规则同样适用于虚拟人物,诸如作品抄袭、创作单一、内容打“擦边球”等问题仍是虚拟偶像会面临的“雷点”。此外,同人创作难以保证质量,部分争议性作品甚至可能会模糊虚拟偶像原有的辨识度。
下游风险层面:消费者对于产品试用的真实性要求与虚拟偶像自身的虚拟性存在强烈冲突,虚拟人物难以让看重功效的消费者产生共情。与此同时,品牌方借用虚拟偶像影响力推广产品,若产品本身品牌调性不能和虚拟偶像良好融合,就难以给虚拟偶像带来反哺。

内详👉(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