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陕西 #西安 #买菜 #就医 #怀孕 #化疗 #考研 #滞留 【1229 西安“封城”一周 民生问题待解】 买菜难 12月28日晚,西安连夜动员,各区陆续开始为辖区封控居民免费发放蔬菜。目前已有雁塔区、曲江新区、新城区等区域的居民收到政府统一配送蔬菜。但截至29日晚,仍有大量西安市民还在为其他生活物资犯难。 西安市民赵鹏介绍,他所在的社区物业对并未统一帮助居民联系蔬菜货源,线上购物平台的蔬菜则很难抢到。“(起售)两到三分钟后,就显示配送人员满额。”在他看来,并非西安物资不足,目前最缺乏的是配送…
#观点 #Opinion #睡前消息 #陕西 #西安 #买菜 #封城 #动员 #教训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微信群 #效率 #专业化 #层层加码 #物流 #电商
【睡前消息:西安封城买菜难,还可以做得更好】
...
首先,要看到西安市政府显然从武汉疫情中吸取了一定教训,在承认疫情已经全面爆发之后,果断切断了对外交通,要求主流人群就地隔离,还从外地调动了足够的医生护士搞全面核酸检测。所以,现在我们只看到个位数的超人突破疫情隔离网,或者冬泳过渭河,或者步行翻秦岭,才能对疫情扩散造成一定威胁。
...
但是,从具体操作来看,西安本地的防疫操作也有很多问题,本来第二次面对特大城市全面隔离任务,我们不仅可以从武汉吸取决策经验,还应该吸取管理细节。可是,我和西安防疫一线的老朋友沟通之后,发现西安基本上是从头摸索管理细节,花了好几天,才重新发明了一些经验。
...
这次西安封城,在市政府重视起来之后,动员力度是没问题的,不仅使用了普通公务员,还全面调动了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壮年员工。...但是,无论是处理具体的医学问题,还是服务居民生活,这种临时抽调的体制内人员,尤其是省市下派的机关干部,只能算是体力较差的简单劳工,执行不了复杂任务和专业任务。现在看守路口的力量已经过剩了,核酸检测和转移感染者的瓶颈还是外地抽调的医生数量。搞人海战术意义不大。
...
真正的问题是,西安政府太依靠没经过训练的防疫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员必然要受到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没有意识到,原有的物业和专业的物流人员才是保证封城的主力。既然上千万人口日常生活靠市场供应,政府也不可能大包大揽,指望靠自己的人力搞长期供应。
...
成千上万的防疫人员,日常分布在各个机关和企业,通过复杂的层级和管理体系进行合作。现在他们离开了原有的办公环境,被组合到不同的团队,结果只能分成非常简单的层级,通过微信群来相互联系。无论哪个城市,一旦出现全面封控,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临时召集的防疫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每分钟看一下手机,查看最新的工作安排。而防护服上并没有放手机的袋子,所以很多人自费买了沙滩游泳手机袋,挂在脖子上。
...
我希望应急部和国家防疫机构应该联合起来,组建一个精干的常备社区管理队伍,人员一部分来自于专业的防疫人员和社区干部,另一部分就从经历过西安武汉这两次特大城市全面管制的人员里面选,择优录取。从地理和交通角度看,连人员驻地都不用调整,就在西安武汉这两个交通枢纽训练,定期到全国不同的城市走访,熟悉不同地区的社区结构和城市基础设施。下次有大城市需要全面封控,需要政府直接保障社区生活,就把常备队伍派过去,给各地临时组建的基层防疫单位当常务副手。
比如说,西安这种城市,全市可能动员了5万的防疫人员,派500人过去,就可以保证每100人有一个经历过封城管理的资深干部。这个人在本地行政领导的授权下,给下属100人分配临时职位,建立临时考核标准,同时也提醒领导如何沟通物业,联系企业,动员社会力量。包括微信群如何组建,信息分级这些细节,避免当地的防疫力量从头摸索。
...
最近连续发生的疫情封城事件说明,遇到灾难的时候,上级仅仅提供救灾物质力量还不够,还要给地方政府补充紧急状态下的城市管理能力。但中国大城市基本都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选址必然是很少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要求每个城市平时维持一套紧急状态管理系统,属于财政上的浪费。所以,最合理的选择,是建立专业的国家级城市紧急管理队伍,哪里有灾拉到哪里。他们就像教师一样,负责保存和传递专门的知识。
此外,西安这次防疫还有两条教训:
第一条是必须严厉处理层层加码的行政习惯。...西安这次的实践证明,过度防疫不仅影响经济,甚至还影响防疫工作本身。因为特大城市甚至是防疫人员自己也需要顺畅的交通,需要充足的物资供应。如果每个区都加码执行防控,把风险和供应物资的责任推给其他区域,结果必然是整个城市没饭吃,全体防疫人员耗尽精力做不了事。
所以国家应该明确宣布,过度执行防控措施,无故搞攀比式防疫,是地方干部缺乏担当,不敢负责的证据。凡是出现阻碍交通,额外索要证明的地方,应该抓出几个反面典型,严肃处理给全国看,这样才能让其他地方知道攀比式防疫的代价。
此外还有一个教训,就是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355期,分析防灾物资储备问题的时候,我说,从消费角度说,计划分配物资是用来保底线的,市场分配物资用来满足多样化需求,追求上限。现在西安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底限问题是保证市民饿不死,而一两个星期不吃菜死不了人,满足市民的副食品采购需求,不应该一面客观上限制了物流企业的活动,另一方面由政府大包大揽地搞免费送菜上门。
这实际上是用简单劳动力去分担专业人员的工作,必然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
所以,一旦决定封城,最应该做的,就是把物流、电商和食品销售企业的员工找出来,优先检测优先放行,警告各个下级单位不要自己加戏,阻碍这些人员通过。然后尽可能让专业人员提供市场化的物资,在有竞争的前提下,随便他们自己定价。同时一线防疫人员通过入户调查,给那些缺乏网购能力的老人、残疾人,或者现金不足的穷人定向提供一部分打折或者免费蔬菜。这些福利订单不会对防疫人员制造太大的工作压力,但是集合起来也是不小的一笔采购,政府选择均价最低的一家电商,把订单奖励给他。
...内详👉(睡前消息编辑部 @微信)
【睡前消息:西安封城买菜难,还可以做得更好】
...
首先,要看到西安市政府显然从武汉疫情中吸取了一定教训,在承认疫情已经全面爆发之后,果断切断了对外交通,要求主流人群就地隔离,还从外地调动了足够的医生护士搞全面核酸检测。所以,现在我们只看到个位数的超人突破疫情隔离网,或者冬泳过渭河,或者步行翻秦岭,才能对疫情扩散造成一定威胁。
...
但是,从具体操作来看,西安本地的防疫操作也有很多问题,本来第二次面对特大城市全面隔离任务,我们不仅可以从武汉吸取决策经验,还应该吸取管理细节。可是,我和西安防疫一线的老朋友沟通之后,发现西安基本上是从头摸索管理细节,花了好几天,才重新发明了一些经验。
...
这次西安封城,在市政府重视起来之后,动员力度是没问题的,不仅使用了普通公务员,还全面调动了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壮年员工。...但是,无论是处理具体的医学问题,还是服务居民生活,这种临时抽调的体制内人员,尤其是省市下派的机关干部,只能算是体力较差的简单劳工,执行不了复杂任务和专业任务。现在看守路口的力量已经过剩了,核酸检测和转移感染者的瓶颈还是外地抽调的医生数量。搞人海战术意义不大。
...
真正的问题是,西安政府太依靠没经过训练的防疫人员,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员必然要受到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没有意识到,原有的物业和专业的物流人员才是保证封城的主力。既然上千万人口日常生活靠市场供应,政府也不可能大包大揽,指望靠自己的人力搞长期供应。
...
成千上万的防疫人员,日常分布在各个机关和企业,通过复杂的层级和管理体系进行合作。现在他们离开了原有的办公环境,被组合到不同的团队,结果只能分成非常简单的层级,通过微信群来相互联系。无论哪个城市,一旦出现全面封控,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临时召集的防疫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每分钟看一下手机,查看最新的工作安排。而防护服上并没有放手机的袋子,所以很多人自费买了沙滩游泳手机袋,挂在脖子上。
...
我希望应急部和国家防疫机构应该联合起来,组建一个精干的常备社区管理队伍,人员一部分来自于专业的防疫人员和社区干部,另一部分就从经历过西安武汉这两次特大城市全面管制的人员里面选,择优录取。从地理和交通角度看,连人员驻地都不用调整,就在西安武汉这两个交通枢纽训练,定期到全国不同的城市走访,熟悉不同地区的社区结构和城市基础设施。下次有大城市需要全面封控,需要政府直接保障社区生活,就把常备队伍派过去,给各地临时组建的基层防疫单位当常务副手。
比如说,西安这种城市,全市可能动员了5万的防疫人员,派500人过去,就可以保证每100人有一个经历过封城管理的资深干部。这个人在本地行政领导的授权下,给下属100人分配临时职位,建立临时考核标准,同时也提醒领导如何沟通物业,联系企业,动员社会力量。包括微信群如何组建,信息分级这些细节,避免当地的防疫力量从头摸索。
...
最近连续发生的疫情封城事件说明,遇到灾难的时候,上级仅仅提供救灾物质力量还不够,还要给地方政府补充紧急状态下的城市管理能力。但中国大城市基本都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选址必然是很少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要求每个城市平时维持一套紧急状态管理系统,属于财政上的浪费。所以,最合理的选择,是建立专业的国家级城市紧急管理队伍,哪里有灾拉到哪里。他们就像教师一样,负责保存和传递专门的知识。
此外,西安这次防疫还有两条教训:
第一条是必须严厉处理层层加码的行政习惯。...西安这次的实践证明,过度防疫不仅影响经济,甚至还影响防疫工作本身。因为特大城市甚至是防疫人员自己也需要顺畅的交通,需要充足的物资供应。如果每个区都加码执行防控,把风险和供应物资的责任推给其他区域,结果必然是整个城市没饭吃,全体防疫人员耗尽精力做不了事。
所以国家应该明确宣布,过度执行防控措施,无故搞攀比式防疫,是地方干部缺乏担当,不敢负责的证据。凡是出现阻碍交通,额外索要证明的地方,应该抓出几个反面典型,严肃处理给全国看,这样才能让其他地方知道攀比式防疫的代价。
此外还有一个教训,就是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355期,分析防灾物资储备问题的时候,我说,从消费角度说,计划分配物资是用来保底线的,市场分配物资用来满足多样化需求,追求上限。现在西安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底限问题是保证市民饿不死,而一两个星期不吃菜死不了人,满足市民的副食品采购需求,不应该一面客观上限制了物流企业的活动,另一方面由政府大包大揽地搞免费送菜上门。
这实际上是用简单劳动力去分担专业人员的工作,必然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
所以,一旦决定封城,最应该做的,就是把物流、电商和食品销售企业的员工找出来,优先检测优先放行,警告各个下级单位不要自己加戏,阻碍这些人员通过。然后尽可能让专业人员提供市场化的物资,在有竞争的前提下,随便他们自己定价。同时一线防疫人员通过入户调查,给那些缺乏网购能力的老人、残疾人,或者现金不足的穷人定向提供一部分打折或者免费蔬菜。这些福利订单不会对防疫人员制造太大的工作压力,但是集合起来也是不小的一笔采购,政府选择均价最低的一家电商,把订单奖励给他。
...内详👉(睡前消息编辑部 @微信)
乌鸦观察
#观点 #Opinion #睡前消息 #陕西 #西安 #买菜 #封城 #动员 #教训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微信群 #效率 #专业化 #层层加码 #物流 #电商 【睡前消息:西安封城买菜难,还可以做得更好】 ... 首先,要看到西安市政府显然从武汉疫情中吸取了一定教训,在承认疫情已经全面爆发之后,果断切断了对外交通,要求主流人群就地隔离,还从外地调动了足够的医生护士搞全面核酸检测。所以,现在我们只看到个位数的超人突破疫情隔离网,或者冬泳过渭河,或者步行翻秦岭,才能对疫情扩散造成一定威胁。 ... 但…
#观点 #Opinion #八点健闻 #专访 #人间百态 #流调 #基层 #倦怠 #补贴 #清零 #共存 #专业化 #微信群
【八点健闻:一个基层防疫人员的712天】
...
本文的主人公李力是一名90后基层防疫工作者,他来自疫情反复无常、多次封控的边境小城,疫情前是一名普通医生,在新冠大流行的两年时间里,他辗转于各隔离酒店和城乡社区之间,负责采样相关工作,接触过守边“将士”、网格员、支援队伍、流调人员、公职人员、感染者以及被疫情影响的普通居民。疫情改变了这里的每一个人。
...
7月又爆发了一轮疫情,被隔离人员的检测项目和频率增加了两倍,我被临时调到了隔离酒店采样。最令我头疼的工作,其实是填表。那时报表由5个变成了12个,收表的微信群有七八个,工作交流群有几十个,删也不能删,看也看不完,也没有一套通行规范,一下说这样报,一下说那样报,我每天都在报数据,头都大了。
...
我们基层工作者的待机时长是365天X24小时,被召唤的时间,可能是半夜三点,也有可能是烈日当头的正午。吃不上饭,睡不着觉是常态,我曾经在48小时内连续出了两次任务,最终只睡了一小时。
...
两年来,疫情侵吞了我全部的精神和现实世界,它将我从一个普通医生的生活中完全剥离出来,然后框死在了一个一切由新冠定义的时空里。
...
希望并非没有出现过,从疫苗到药物,从封城到全员核酸,从阿尔法到欧米克戎,病毒一次又一次地击溃了我的信念。
...
用“崩溃”这个词来形容基层防疫工作者的心态,未免太激烈了,一个更为贴切的词是倦怠。
...
在我们的培训指导课程上,各级专家给出的规范并不统一,但这样的差异只有这些我们上课的“学生”知道,我也曾试图指出这些不同之处,但很多朋友提醒,作为执行者,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并不在我们职责范围内,我就是纳闷儿,专家之间难道没有交流吗?
自参加防疫工作以来,我本人并没有获得额外的补贴,但有坚守在隔离酒店的朋友获得了300元补助,高强度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激励是群体性倦怠的原因之一。但这些补助或许应该给临时工和失去生计、被隔离在家的普通民众。
...
动态清零是一个科学问题,但难处不在于科学原理,而在于如何自上而下、保质保量地传递和执行“科学”,试问,哪一位决策者、哪一位基层工作者不曾羡慕、不想学习那种按部就班就能筛出感染者且不影响大多数人生活的“科学”精准防疫策略呢?
我的想象中,每一座城市的防疫体系都应该是一台适合自己的“防疫机器”,这台机器可以是冷冰冰的,但一定是精密的,常态化疫情中,可以挂一档,大规模疫情可以挂二档,从关键零件到每一颗螺丝钉都知道每一个档位自己该怎么运行,但这台机器的最高能力等级可是是三级甚至更高,这样才不至于用一次就报废。
但一座城市手里有什么样的零件,能组装成什么样的机器,难度如何,并不是我一个螺丝钉可以想象的。
...
内详👉(八点健闻)
【八点健闻:一个基层防疫人员的712天】
...
本文的主人公李力是一名90后基层防疫工作者,他来自疫情反复无常、多次封控的边境小城,疫情前是一名普通医生,在新冠大流行的两年时间里,他辗转于各隔离酒店和城乡社区之间,负责采样相关工作,接触过守边“将士”、网格员、支援队伍、流调人员、公职人员、感染者以及被疫情影响的普通居民。疫情改变了这里的每一个人。
...
7月又爆发了一轮疫情,被隔离人员的检测项目和频率增加了两倍,我被临时调到了隔离酒店采样。最令我头疼的工作,其实是填表。那时报表由5个变成了12个,收表的微信群有七八个,工作交流群有几十个,删也不能删,看也看不完,也没有一套通行规范,一下说这样报,一下说那样报,我每天都在报数据,头都大了。
...
我们基层工作者的待机时长是365天X24小时,被召唤的时间,可能是半夜三点,也有可能是烈日当头的正午。吃不上饭,睡不着觉是常态,我曾经在48小时内连续出了两次任务,最终只睡了一小时。
...
两年来,疫情侵吞了我全部的精神和现实世界,它将我从一个普通医生的生活中完全剥离出来,然后框死在了一个一切由新冠定义的时空里。
...
希望并非没有出现过,从疫苗到药物,从封城到全员核酸,从阿尔法到欧米克戎,病毒一次又一次地击溃了我的信念。
...
用“崩溃”这个词来形容基层防疫工作者的心态,未免太激烈了,一个更为贴切的词是倦怠。
...
在我们的培训指导课程上,各级专家给出的规范并不统一,但这样的差异只有这些我们上课的“学生”知道,我也曾试图指出这些不同之处,但很多朋友提醒,作为执行者,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并不在我们职责范围内,我就是纳闷儿,专家之间难道没有交流吗?
自参加防疫工作以来,我本人并没有获得额外的补贴,但有坚守在隔离酒店的朋友获得了300元补助,高强度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激励是群体性倦怠的原因之一。但这些补助或许应该给临时工和失去生计、被隔离在家的普通民众。
...
动态清零是一个科学问题,但难处不在于科学原理,而在于如何自上而下、保质保量地传递和执行“科学”,试问,哪一位决策者、哪一位基层工作者不曾羡慕、不想学习那种按部就班就能筛出感染者且不影响大多数人生活的“科学”精准防疫策略呢?
我的想象中,每一座城市的防疫体系都应该是一台适合自己的“防疫机器”,这台机器可以是冷冰冰的,但一定是精密的,常态化疫情中,可以挂一档,大规模疫情可以挂二档,从关键零件到每一颗螺丝钉都知道每一个档位自己该怎么运行,但这台机器的最高能力等级可是是三级甚至更高,这样才不至于用一次就报废。
但一座城市手里有什么样的零件,能组装成什么样的机器,难度如何,并不是我一个螺丝钉可以想象的。
...
内详👉(八点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