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美国 #人口 #人口普查 #移民 #疫情 #统计 【美国人口增长率仅为0.1% 创建国来最低纪录】 美国人口普查局周二(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美国人口增长率仅为0.1%,创下该国建国以来最低纪录。 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的一年里,美国人口仅增加39万2665人,增长率仅为0.1%,创该国建国以来最低纪录。同时,这也是1937年以来,美国年度人口增长数量首次少于100万。 数据还显示,2020年至202…
#美国 #人口 #统计 #疫情
【0324 2021年美国73%的县人口自然减少】
美国人口普查局24日表示,2021年美国近四分之三(73%)的县出现了人口自然减少(即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这一比例要高于2020年的55.5%和2019年的45.5%。
美国人口普查局3月24日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在 2020 年 7 月 1 日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期间,美国有 25 个州出现了人口自然减少。在同一时间段内,美国有大约 73% 的县死亡人数超过了出生人数,高于之前 12 个月周期的 55.5%。
美国人口普查局在一份声明中称:“2021年,出生人数减少、人口老龄化和死亡率上升——新冠大流行加剧了人口自然下降这一情况。”在该局发布的数据中,人口减少最多的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县,减少了159621名居民。
而位于特拉华州、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和罗德岛的所有县在2021年也都经历了自然减少,移民也是导致部分地区的人口减少原因之一。
普查局的官员早在2021年8月就表示,人口下降延续了2010年以来美国一半以上的县人口减少这一趋势。该局表示,2021年是美国有记录以来人口增速最低的一年,新冠肺炎大流行也加剧了近年来较为低迷的人口增长。(中国日报 1、2)(美国人口普查局)
【0324 2021年美国73%的县人口自然减少】
美国人口普查局24日表示,2021年美国近四分之三(73%)的县出现了人口自然减少(即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这一比例要高于2020年的55.5%和2019年的45.5%。
美国人口普查局3月24日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在 2020 年 7 月 1 日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期间,美国有 25 个州出现了人口自然减少。在同一时间段内,美国有大约 73% 的县死亡人数超过了出生人数,高于之前 12 个月周期的 55.5%。
美国人口普查局在一份声明中称:“2021年,出生人数减少、人口老龄化和死亡率上升——新冠大流行加剧了人口自然下降这一情况。”在该局发布的数据中,人口减少最多的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县,减少了159621名居民。
而位于特拉华州、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和罗德岛的所有县在2021年也都经历了自然减少,移民也是导致部分地区的人口减少原因之一。
普查局的官员早在2021年8月就表示,人口下降延续了2010年以来美国一半以上的县人口减少这一趋势。该局表示,2021年是美国有记录以来人口增速最低的一年,新冠肺炎大流行也加剧了近年来较为低迷的人口增长。(中国日报 1、2)(美国人口普查局)
#上海 #吉林 #长春 #新加坡 #新冠 #统计口径 #重症 #老人 #老龄化 #疫苗接种 #接种政策 #加强针 #统计
【逾13万人感染仅一重症,上海诊断统计标准再遭质疑】
上海本轮新冠疫情累计感染者突破13万人,其中仅有一名重症患者。这一数据引发两极反应,有网民批判上海封城带来的次生灾害远大于疫情本身,也有人质疑上海诊断标准未和全国统一,导致统计数据偏差、防疫松懈。
据新华社报道,吉林省吉林市在3月2日至4月3日间,累计报告感染者近25000人,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占97.5%。这意味着普通和重症患者占比为2.5%。吉林省会长春市同期新增感染者16312人,普通和重症患者占比为2.7%,重症率为0.27%。
新加坡卫生部网站则显示,过去28天来,需要输氧和在加护病房的重症患者占比0.32%。相比之下,上海本轮疫情重症率不仅远低于长春,更低于新加坡。
新加坡康盛医疗集团总裁、公共卫生专科医生黄长彦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重症率主要与感染者年龄、接种疫苗情况,以及是否有基础疾病有关。在官方没有披露更多细节前,难以判断为何上海的重症率低于其他地区。黄长彦补充,由于其他国家没有像中国一样展开全民检测,可能因感染者不上报而导致通报病例少于实际病例,这也导致比较基准不同。
4月6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并回答媒体提问。“我们看到在吉林有一所定点收治新冠病毒的医院,在收治的医院当中,有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当中,接种疫苗比例尤其是全程的比例只有15%。”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重症患者确实出现了高龄、未接种疫苗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这样一个特点。
60岁以上患者确诊比例,上海低于长春。据中国央视上周报道,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为20%左右。而上海官方数据显示,确诊病例中60岁及以上占16%,同样低于长春。(联合早报)
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上海高于长春,也高于新加坡。七普数据显示,吉林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23.06%,其中长春60岁及以上人口占20.85 %,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占23.4%。2021年,新加坡总人口545万人,60岁以上老人88.54万人,比例为16.2%。
上海加强针接种比例,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新加坡。截至2月15日,上海全程接种比例达95.1%,加强针接种比例为45%;同样遭到疫情突袭的深圳,截至1月6日,加强针接种比例为62.01%;截至3月31日,全国全程接种比例达90.63%,加强针接种比例为55.9%;截至3月23日,新加坡全程接种比例达92%,加强针接种比例高达71%。
60岁以上老人加强针接种比例低于新加坡。对于高危人群的老年人接种比例,上海未披露数据,全国范围,截至3月31日,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2亿2370.8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1257.2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亿4363.7万人,七普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也就是说全程接种比例为80.51%,加强针接种比例为54.4%,均低于全年龄接种比例。新加坡60岁以上人群的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4%,高于全年龄接种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科兴疫苗而言,接种三针在新加坡视为全程接种。
新加坡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加强针接种比例,比如从今年2月14日起,18岁及以上的新加坡民众在完成新冠疫苗完全接种后的270天内,必须接种加强针,否则将无法进出商场、餐馆等实施疫苗接种差异化管理的场所;从去年12月8日起,适合接种却坚持不接种疫苗的民众,若感染新冠须自付医药费,这包括在医院和冠病治疗设施接受治疗的患者;据新加坡人力部介绍,从1月15日起,对于未接种疫苗且无法居家办公的员工,要么转岗成可以居家办公的,要么休无薪假使其免受病毒威胁,如果均无法适用,那么可以解雇该员工,不被视为不当解雇。
【逾13万人感染仅一重症,上海诊断统计标准再遭质疑】
上海本轮新冠疫情累计感染者突破13万人,其中仅有一名重症患者。这一数据引发两极反应,有网民批判上海封城带来的次生灾害远大于疫情本身,也有人质疑上海诊断标准未和全国统一,导致统计数据偏差、防疫松懈。
据新华社报道,吉林省吉林市在3月2日至4月3日间,累计报告感染者近25000人,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占97.5%。这意味着普通和重症患者占比为2.5%。吉林省会长春市同期新增感染者16312人,普通和重症患者占比为2.7%,重症率为0.27%。
新加坡卫生部网站则显示,过去28天来,需要输氧和在加护病房的重症患者占比0.32%。相比之下,上海本轮疫情重症率不仅远低于长春,更低于新加坡。
新加坡康盛医疗集团总裁、公共卫生专科医生黄长彦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重症率主要与感染者年龄、接种疫苗情况,以及是否有基础疾病有关。在官方没有披露更多细节前,难以判断为何上海的重症率低于其他地区。黄长彦补充,由于其他国家没有像中国一样展开全民检测,可能因感染者不上报而导致通报病例少于实际病例,这也导致比较基准不同。
4月6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并回答媒体提问。“我们看到在吉林有一所定点收治新冠病毒的医院,在收治的医院当中,有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当中,接种疫苗比例尤其是全程的比例只有15%。”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重症患者确实出现了高龄、未接种疫苗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这样一个特点。
60岁以上患者确诊比例,上海低于长春。据中国央视上周报道,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为20%左右。而上海官方数据显示,确诊病例中60岁及以上占16%,同样低于长春。(联合早报)
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上海高于长春,也高于新加坡。七普数据显示,吉林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23.06%,其中长春60岁及以上人口占20.85 %,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占23.4%。2021年,新加坡总人口545万人,60岁以上老人88.54万人,比例为16.2%。
上海加强针接种比例,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新加坡。截至2月15日,上海全程接种比例达95.1%,加强针接种比例为45%;同样遭到疫情突袭的深圳,截至1月6日,加强针接种比例为62.01%;截至3月31日,全国全程接种比例达90.63%,加强针接种比例为55.9%;截至3月23日,新加坡全程接种比例达92%,加强针接种比例高达71%。
60岁以上老人加强针接种比例低于新加坡。对于高危人群的老年人接种比例,上海未披露数据,全国范围,截至3月31日,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2亿2370.8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1257.2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亿4363.7万人,七普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也就是说全程接种比例为80.51%,加强针接种比例为54.4%,均低于全年龄接种比例。新加坡60岁以上人群的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4%,高于全年龄接种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科兴疫苗而言,接种三针在新加坡视为全程接种。
新加坡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加强针接种比例,比如从今年2月14日起,18岁及以上的新加坡民众在完成新冠疫苗完全接种后的270天内,必须接种加强针,否则将无法进出商场、餐馆等实施疫苗接种差异化管理的场所;从去年12月8日起,适合接种却坚持不接种疫苗的民众,若感染新冠须自付医药费,这包括在医院和冠病治疗设施接受治疗的患者;据新加坡人力部介绍,从1月15日起,对于未接种疫苗且无法居家办公的员工,要么转岗成可以居家办公的,要么休无薪假使其免受病毒威胁,如果均无法适用,那么可以解雇该员工,不被视为不当解雇。
#日本 #未成年 #小学生 #护理 #统计
【0407 日本6.5%的六年级学生正照料家人】
当地时间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日本有6.5%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在承担照料家庭成员的责任,这其中有7.1%的受访者每天需花费将近7小时在其中。这是该省首次以小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护理者中上学迟到及早退现象较多等,存在影响学校生活和健康状态的倾向。
小学生护理者中,照料的家人是“兄弟姐妹”的比例最高、达到71.0%,兄弟姐妹情况为“年幼”的占比73.9%,此外回答还有“残障”和“生病”。照料的家人其后依次为“母亲”、占比19.8%,还有“父亲”“祖母”“祖父”。而在正“照料父母”的受访者中,有近33%的人并不清楚父母所患疾病及身体状况究竟如何。
照料的内容中“看护”占比40.4%,“家务(准备餐食及打扫和洗衣)”占比35.2%,“照料或接送兄弟姐妹”占比28.5%等。频度为“几乎每天”的比例超过一半,回答称每天7小时以上的也达到7.1%。
有七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7至12岁之间开始照料家庭成员,但也有两成的受访者在6岁前便已经开始。此外,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几乎每天”都需要做家务、照顾家庭成员等,有7.1%的儿童平均每天需花费将近7小时在其中,有部分人甚至曾因此无法上学。
照料家人的受访者中,健康状态“不好或不太好”的比例为4.6%,22.9%的人“偶尔或经常”上学迟到或早退,比例均高于无需照料家人的受访者1倍左右。有17.3%的受访者曾与他人商谈,自由记述栏目中有人表示“想要有自由时间”、“希望教我学习”等。
“疲于照料家庭的儿童已不在少数,这是否会对此类人群造成身心健康方面的影响也令人担心。”报道指出,尽管如此,有76.1%的受访者并没有向相关机构进行咨询的经验。
该调查于今年1月实施,对象为从全国抽取的350所小学,得到了9759人的回答。
此外还首次调查了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大学三年级总计9679人中,回答称照料家人的比例为6.2%(约16人中1人)。
去年公布了针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初中生该比例为5.7%(约17人中1人),高中生为4.1%(约24人中1人)。(参考消息)(澎湃新闻)(共同社)
【0407 日本6.5%的六年级学生正照料家人】
当地时间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日本有6.5%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在承担照料家庭成员的责任,这其中有7.1%的受访者每天需花费将近7小时在其中。这是该省首次以小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护理者中上学迟到及早退现象较多等,存在影响学校生活和健康状态的倾向。
小学生护理者中,照料的家人是“兄弟姐妹”的比例最高、达到71.0%,兄弟姐妹情况为“年幼”的占比73.9%,此外回答还有“残障”和“生病”。照料的家人其后依次为“母亲”、占比19.8%,还有“父亲”“祖母”“祖父”。而在正“照料父母”的受访者中,有近33%的人并不清楚父母所患疾病及身体状况究竟如何。
照料的内容中“看护”占比40.4%,“家务(准备餐食及打扫和洗衣)”占比35.2%,“照料或接送兄弟姐妹”占比28.5%等。频度为“几乎每天”的比例超过一半,回答称每天7小时以上的也达到7.1%。
有七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7至12岁之间开始照料家庭成员,但也有两成的受访者在6岁前便已经开始。此外,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几乎每天”都需要做家务、照顾家庭成员等,有7.1%的儿童平均每天需花费将近7小时在其中,有部分人甚至曾因此无法上学。
照料家人的受访者中,健康状态“不好或不太好”的比例为4.6%,22.9%的人“偶尔或经常”上学迟到或早退,比例均高于无需照料家人的受访者1倍左右。有17.3%的受访者曾与他人商谈,自由记述栏目中有人表示“想要有自由时间”、“希望教我学习”等。
“疲于照料家庭的儿童已不在少数,这是否会对此类人群造成身心健康方面的影响也令人担心。”报道指出,尽管如此,有76.1%的受访者并没有向相关机构进行咨询的经验。
该调查于今年1月实施,对象为从全国抽取的350所小学,得到了9759人的回答。
此外还首次调查了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大学三年级总计9679人中,回答称照料家人的比例为6.2%(约16人中1人)。
去年公布了针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初中生该比例为5.7%(约17人中1人),高中生为4.1%(约24人中1人)。(参考消息)(澎湃新闻)(共同社)
#微博 #平台 #温暖传递 #患者救治 #抗疫救助 #上海 #吉林 #物资 #求助 #汇总 #统计
【无边桃炎:上海求助互助信息汇总】
对于“从来没有收到过物资,或者只收到极少量,现在目前家中已经断粮没有食物或者仅能支撑一两天的”等情况,有网友整理了求助信息,目前,上海市求助总计:263条(有合并项),吉林省求助总计8条。上海市的求助主要集中在:宝山区(数量多)、浦东新区(封控时间长),公寓住户也属于重灾区(几乎从未发过物资,很多都无法做饭)。
此外,里面的内容还包括上海买菜互助群、上海各类物资采购渠道、上海医院停复诊信息、上海医疗紧急求助、上海小区团购资源、宠物治疗安置渠道等信息。
内详👉(无边桃炎 @微博)
【无边桃炎:上海求助互助信息汇总】
对于“从来没有收到过物资,或者只收到极少量,现在目前家中已经断粮没有食物或者仅能支撑一两天的”等情况,有网友整理了求助信息,目前,上海市求助总计:263条(有合并项),吉林省求助总计8条。上海市的求助主要集中在:宝山区(数量多)、浦东新区(封控时间长),公寓住户也属于重灾区(几乎从未发过物资,很多都无法做饭)。
此外,里面的内容还包括上海买菜互助群、上海各类物资采购渠道、上海医院停复诊信息、上海医疗紧急求助、上海小区团购资源、宠物治疗安置渠道等信息。
内详👉(无边桃炎 @微博)
乌鸦观察
#疫情 #统计 #亿 #四亿 【全球新冠确诊病例累计超4亿例,新增1亿确诊仅用时34天】 北京时间2022年2月9日,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累计超过4亿人次。 根据Worldometer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月9日9时56分,全球累计确诊新冠病例 400,428,718 例,累计死亡 5,781,769 例。 全球累计病例数呈加速增长趋势,从确诊10万到1亿用时326天,从1亿到2亿用时190天,从2亿到3亿用时155天,从3亿到4亿仅用时34天。
乌鸦观察
#美国 #寿命 #预期寿命 #疫情 #次生灾害 【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缩短近2年,新冠病毒跃升成第三大死因】 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CHS)周二(12月21日)发布的最终数据,美国人2020年预期寿命较上一年缩短1.8年,高于今年7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初步预测结果——当时是较上年缩短1.5年。 具体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7岁,较2019年的预期寿命78.8岁减少了1.8年。其中男性预期寿命为74.2岁,较2019年的76.3岁减少了2.1年;女性预期寿命为81.4岁,…
#美国 #死亡 #统计 #疫情 #预期寿命 #Drug
【2021年成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一年,新冠肺炎和用药过量为主要原因】
COVID-19, overdoses pushed US to highest death total ever
据美联社纽约12日报道,2021年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新冠肺炎和用药过量是两大主要原因。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美国有346.5万人死亡,比2020年多约8万人。2021年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数上升到超过41.5万人,2020年为35.1万人。
2021年年初,一些专家曾乐观认为,2021年不会像新冠疫情第一年那么糟糕。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诺琳·戈德曼说:“不幸的是,我们错了。”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初步数据还显示,用药过量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在继续上升,2021年美国至少有10.5万人死于用药过量,高于前一年的9.3万人。
多年来,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绝大多数时候每年都有所增长,新冠疫情暴发后有所缩短。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约77岁,比2019年减少1.8岁。美国疾控中心尚未发布2021年人均预期寿命数据。
根据一项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的新研究,美国是20个发达国家中预期寿命下降最严重的,且呈现高度种族化特征,2021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恐怕会在2020年基础上再缩短5至6个月,回到了 20 年前的水平,两年累计下降2.26年。(新华社)(参考消息)(图片:medrxiv)
【2021年成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一年,新冠肺炎和用药过量为主要原因】
COVID-19, overdoses pushed US to highest death total ever
据美联社纽约12日报道,2021年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新冠肺炎和用药过量是两大主要原因。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美国有346.5万人死亡,比2020年多约8万人。2021年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数上升到超过41.5万人,2020年为35.1万人。
2021年年初,一些专家曾乐观认为,2021年不会像新冠疫情第一年那么糟糕。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诺琳·戈德曼说:“不幸的是,我们错了。”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初步数据还显示,用药过量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在继续上升,2021年美国至少有10.5万人死于用药过量,高于前一年的9.3万人。
多年来,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绝大多数时候每年都有所增长,新冠疫情暴发后有所缩短。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约77岁,比2019年减少1.8岁。美国疾控中心尚未发布2021年人均预期寿命数据。
根据一项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的新研究,美国是20个发达国家中预期寿命下降最严重的,且呈现高度种族化特征,2021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恐怕会在2020年基础上再缩短5至6个月,回到了 20 年前的水平,两年累计下降2.26年。(新华社)(参考消息)(图片:medrxiv)
乌鸦观察
#上海 #吉林 #长春 #新加坡 #新冠 #统计口径 #重症 #老人 #老龄化 #疫苗接种 #接种政策 #加强针 #统计 【逾13万人感染仅一重症,上海诊断统计标准再遭质疑】 上海本轮新冠疫情累计感染者突破13万人,其中仅有一名重症患者。这一数据引发两极反应,有网民批判上海封城带来的次生灾害远大于疫情本身,也有人质疑上海诊断标准未和全国统一,导致统计数据偏差、防疫松懈。 据新华社报道,吉林省吉林市在3月2日至4月3日间,累计报告感染者近25000人,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占97.5%。这意…
#疫苗 #加强针 #疫苗接种 #沈阳 #上海 #阳春 #老人 #统计
【0414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关于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和加强针比例的倡议书】
...
自2021年底,奥密克戎变种因其更快的传播速度、极强的传播能力、以及大量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快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新冠变种。针对病毒的新特性,我国的防疫政策也在及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从近期上海、吉林等地的疫情发展可以看出,面对奥密克戎亚型我们的抗疫压力与日俱增。
疫苗是科学界公认的抗击新冠的最强武器。各种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特别是加强针的普及,可以有效预防奥密克戎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新冠疫苗在全球被接种了上百亿剂,安全性也得到了可靠保证。目前,全国已经接种了超30亿剂新冠疫苗,但60岁以上老年人中,还有约五分之一的人没有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加强针对保护老年人更加关键,但接种率更低——约一半的老年人没有接种加强针。从香港本轮奥密克戎疫情数据来看,老年人占据新冠死亡数的96%,未接种疫苗老年人的新冠死亡率比全程接种疫苗或者加强针后的老年人要高20倍左右。由于未来社会面感染的风险将持续存在,目前的疫苗接种情况无法全面抵御新冠病毒对老年人的威胁。
基于以上事实,作为科学家群体,我们认为有义务和责任向大众发出如下倡议:个人健康防护与国家防疫大局息息相关,只有在全国人民中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努力实现疫苗接种“应接尽接”才是最有效的抗疫手段。在“动态清零”的同时,珍惜国家和社会花费巨大代价带来的宝贵时间窗口,尽全力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特别是加强针接种率。
我们呼吁各级政府持续加强老年人群体疫苗接种动员,并为老年人接种疫苗提供各类便利;我们希望老年朋友相信科学,以事实为依据,打消疑虑,主动接种;我们鼓励年轻的朋友和家中的老人做好沟通,提高老人接种意愿,这是对长辈最好的保护。我们呼吁科学家群体采取各种方式向大众解释疫苗的科学原理和有效作用,用科学的思维、大众化的语言和有效的沟通方式解答公众的疑问。我们也建议社会各界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社区等渠道向老年人宣传解释疫苗接种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的重要作用。(中国细胞生物学会)
本月披露的一些数据显示,沈阳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比例为74.4%,加强针接种比例为35.59%;上海60至69岁老人疫苗两针接种率为78%,70至79岁为61%,80岁以上仅为15%,未披露加强针接种比例;国家卫生健康委披露,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2亿2418.2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1282.3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亿4658.2万人。
阳春计划3月底前完成60岁及以上人群第一针次接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任务、4月底前完成60岁及以上老年人第一针次接种覆盖率达到90%和加强免疫覆盖率达到85%的工作目标。
据此前报道,新加坡60岁以上人群的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4%。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科兴疫苗而言,接种三针在新加坡视为全程接种。
【0414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关于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和加强针比例的倡议书】
...
自2021年底,奥密克戎变种因其更快的传播速度、极强的传播能力、以及大量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快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新冠变种。针对病毒的新特性,我国的防疫政策也在及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从近期上海、吉林等地的疫情发展可以看出,面对奥密克戎亚型我们的抗疫压力与日俱增。
疫苗是科学界公认的抗击新冠的最强武器。各种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特别是加强针的普及,可以有效预防奥密克戎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新冠疫苗在全球被接种了上百亿剂,安全性也得到了可靠保证。目前,全国已经接种了超30亿剂新冠疫苗,但60岁以上老年人中,还有约五分之一的人没有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加强针对保护老年人更加关键,但接种率更低——约一半的老年人没有接种加强针。从香港本轮奥密克戎疫情数据来看,老年人占据新冠死亡数的96%,未接种疫苗老年人的新冠死亡率比全程接种疫苗或者加强针后的老年人要高20倍左右。由于未来社会面感染的风险将持续存在,目前的疫苗接种情况无法全面抵御新冠病毒对老年人的威胁。
基于以上事实,作为科学家群体,我们认为有义务和责任向大众发出如下倡议:个人健康防护与国家防疫大局息息相关,只有在全国人民中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努力实现疫苗接种“应接尽接”才是最有效的抗疫手段。在“动态清零”的同时,珍惜国家和社会花费巨大代价带来的宝贵时间窗口,尽全力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特别是加强针接种率。
我们呼吁各级政府持续加强老年人群体疫苗接种动员,并为老年人接种疫苗提供各类便利;我们希望老年朋友相信科学,以事实为依据,打消疑虑,主动接种;我们鼓励年轻的朋友和家中的老人做好沟通,提高老人接种意愿,这是对长辈最好的保护。我们呼吁科学家群体采取各种方式向大众解释疫苗的科学原理和有效作用,用科学的思维、大众化的语言和有效的沟通方式解答公众的疑问。我们也建议社会各界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社区等渠道向老年人宣传解释疫苗接种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的重要作用。(中国细胞生物学会)
本月披露的一些数据显示,沈阳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比例为74.4%,加强针接种比例为35.59%;上海60至69岁老人疫苗两针接种率为78%,70至79岁为61%,80岁以上仅为15%,未披露加强针接种比例;国家卫生健康委披露,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2亿2418.2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1282.3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亿4658.2万人。
阳春计划3月底前完成60岁及以上人群第一针次接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任务、4月底前完成60岁及以上老年人第一针次接种覆盖率达到90%和加强免疫覆盖率达到85%的工作目标。
据此前报道,新加坡60岁以上人群的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4%。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科兴疫苗而言,接种三针在新加坡视为全程接种。
乌鸦观察
#GDP #2021 #中国 #人口 #统计 #CPI #可支配收入 【2021年中国GDP增长8.1%,人口自然增长率0.34‰】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48亿元,增长21.…
#GDP #中国 #2022 #一季度 #CPI #统计 #消费
【国家统计局: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954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187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53037亿元,增长4.0%。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1%。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0.7%。
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人民网)
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增下降3.5%,低于前值10.2个百分点,为2020年5月以来最低。其中,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下降3%,低于前值10个百分点。这一表现低于市场预期。(财新网)
【国家统计局: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954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187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53037亿元,增长4.0%。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1%。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0.7%。
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人民网)
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增下降3.5%,低于前值10.2个百分点,为2020年5月以来最低。其中,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下降3%,低于前值10个百分点。这一表现低于市场预期。(财新网)
乌鸦观察
#日本 #人口 #人口普查 #统计 #老龄化 #出生率 【日本总人口降至1.26146亿人】 日本总务省30日公布的2020年人口普查终值显示,截至去年10月1日,包括外国人在内的日本总人口为126,146,099人,较2015年的上次调查减少0.7%。这是连续两次总人口呈现负增长。减少人数为948,646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加2.0个百分点至28.6%,刷新了迄今最高纪录。 成为经济活动主要承担者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减少3%,降至7508万8000人,最近5年减少约226万6000人。…
#日本 #人口 #统计 #出入境 #生育 #老龄化 #大学 #私立大学 #赤字
【0416 日本人口2021年创历史最大降幅,东京26年来首次人口下降】
截至2021年10月1日,日本人口总计1.25502亿,比一年前减少64.4万,为有史以来最大降幅,也是日本总人口连续11年下降。包括外国人在内,日本的总人口比10年前减少233.2万人。
总人口减少数的具体情况是,死亡数超过出生数的“自然减少”为60.9万人,出境者超过入境者的“社会减少”为3.5万人。外国人减少了2.5万人,为272.2万人。
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58.4万人,减至7450.4万人。日本经济新闻认为,原因之一是“新冠锁国”导致的外籍劳动者的流入减少。包括自然增减在内,在日外国人的数量为272.2万人,减少2.5万人。在日外国人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85%。日本通过外籍劳动者弥补劳动力下滑的结构加强,在此背景下外籍劳动者流入减少的影响突出。
东京人口26年来首次出现萎缩,比前一年减少3.8万人,除冲绳以外的47个行政区域的人口也呈下降。
数据还显示,日本14岁及以下的人占比11.8%,15至64岁人口占比59.4%,比例均创历史新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日本总人口数的比重达29.1%,较前次统计上升了0.3个百分点。
上述最新出炉的数据令日本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最老”国家。此前,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年度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日本老年人在人口中的占比分别超过排名第二的意大利(23.6%)和第三的葡萄牙(23.1%)约5个百分点。(参考消息)(共同社)(第一财经)
【0419 生源不足,日本四分之一私立大学陷入慢性赤字】
日本经济新闻通过官网统计了日本全国572家学校法人(616所学校)的财报信息。2018~2020年度经常项目收支连续3年出现赤字的法人有139家,15家法人的负债超过了运营资产。在大学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少子化进程迅速加快,7成赤字学校无法按照计划招到学生。学生满员率低迷、收入下降的情况十分突出。
1990年代以后,新设私立大学的规定放宽,学校数量增加了约240所。随着升学率的提高,学生人数也出现增加,但日本的18岁人口在最近20年里减少了近40万人。日本私立学校振兴共济事业团的统计显示,从2021年度的入学人数来看,46%的私立大学未招满。(日本经济新闻)
【0416 日本人口2021年创历史最大降幅,东京26年来首次人口下降】
截至2021年10月1日,日本人口总计1.25502亿,比一年前减少64.4万,为有史以来最大降幅,也是日本总人口连续11年下降。包括外国人在内,日本的总人口比10年前减少233.2万人。
总人口减少数的具体情况是,死亡数超过出生数的“自然减少”为60.9万人,出境者超过入境者的“社会减少”为3.5万人。外国人减少了2.5万人,为272.2万人。
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58.4万人,减至7450.4万人。日本经济新闻认为,原因之一是“新冠锁国”导致的外籍劳动者的流入减少。包括自然增减在内,在日外国人的数量为272.2万人,减少2.5万人。在日外国人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85%。日本通过外籍劳动者弥补劳动力下滑的结构加强,在此背景下外籍劳动者流入减少的影响突出。
东京人口26年来首次出现萎缩,比前一年减少3.8万人,除冲绳以外的47个行政区域的人口也呈下降。
数据还显示,日本14岁及以下的人占比11.8%,15至64岁人口占比59.4%,比例均创历史新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日本总人口数的比重达29.1%,较前次统计上升了0.3个百分点。
上述最新出炉的数据令日本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最老”国家。此前,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年度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日本老年人在人口中的占比分别超过排名第二的意大利(23.6%)和第三的葡萄牙(23.1%)约5个百分点。(参考消息)(共同社)(第一财经)
【0419 生源不足,日本四分之一私立大学陷入慢性赤字】
日本经济新闻通过官网统计了日本全国572家学校法人(616所学校)的财报信息。2018~2020年度经常项目收支连续3年出现赤字的法人有139家,15家法人的负债超过了运营资产。在大学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少子化进程迅速加快,7成赤字学校无法按照计划招到学生。学生满员率低迷、收入下降的情况十分突出。
1990年代以后,新设私立大学的规定放宽,学校数量增加了约240所。随着升学率的提高,学生人数也出现增加,但日本的18岁人口在最近20年里减少了近40万人。日本私立学校振兴共济事业团的统计显示,从2021年度的入学人数来看,46%的私立大学未招满。(日本经济新闻)
#北京 #杭州 #疫情 #浙江 #统计
【北京本轮疫情已隐匿传播1周,已证实有染疫学生家人感染】
4月23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12场新闻发布会上,庞星火在发布会上介绍,初步流调结果提示,北京市本轮疫情目前已隐匿传播了1周,感染者人群多样、活动范围广,目前已涉及学校、旅行团及多个家庭。随着排查力度加大,未来还将发现续发病例。
上述发布会通报,4月22日22时至23日16时,北京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5例,均为确诊病例;朝阳区12例、顺义区2例、房山区1例。
此外,在23日公布的确诊病例中还包括了一名快递配送人员。(澎湃新闻)
【杭州“4·19”疫情已发现98例感染者,存在进一步扩散的可能】
4月23日,杭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23日18时,杭州“4·19”拱墅疫情共发现本土确诊感染者98例,其中确诊21例,无症状77例;其中拱墅区73例,临平区15例,西湖区5例,上城区3例,余杭区2例。
杭州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旭初介绍,本轮疫情已经发生了16起家庭聚集性疫情。2起聚餐相关疫情涉及到16例感染者,2起学校的聚集性疫情涉及到13例感染者。此轮疫情感染来源尚不清楚。感染源引入到社区后已存在一定隐匿传播,且部分感染者活动轨迹涉及学校、医院、超市、菜场、公司等人群比较密集的场所。疫情存在进一步扩散的可能。
杭州从23日开始对拱墅区全区、临平区崇贤街道、塘栖镇星桥街道以及上城区丁兰街道等地全面实施二级响应,从严落实管控措施,并将进行为期三天的全员核酸检测。并要求在此区域内停止一切非必要聚集性活动,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
3月以来,杭州全市报告57起独立疫情,其中40起由外省市疫情风险地区输入;目前仍有6起疫情还在溯源。截至4月21日,浙江省本轮疫情已累计发生207起,有省外货车司机引起,有中高风险地区来浙返浙人员,还有周边城市援建工人等,平均每天4起,涉及11个市66个县(市、区),超过九成的输入疫情感染者人数控制在5例以下。(澎湃新闻 1、2)(杭州网)
【北京本轮疫情已隐匿传播1周,已证实有染疫学生家人感染】
4月23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12场新闻发布会上,庞星火在发布会上介绍,初步流调结果提示,北京市本轮疫情目前已隐匿传播了1周,感染者人群多样、活动范围广,目前已涉及学校、旅行团及多个家庭。随着排查力度加大,未来还将发现续发病例。
上述发布会通报,4月22日22时至23日16时,北京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5例,均为确诊病例;朝阳区12例、顺义区2例、房山区1例。
此外,在23日公布的确诊病例中还包括了一名快递配送人员。(澎湃新闻)
【杭州“4·19”疫情已发现98例感染者,存在进一步扩散的可能】
4月23日,杭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23日18时,杭州“4·19”拱墅疫情共发现本土确诊感染者98例,其中确诊21例,无症状77例;其中拱墅区73例,临平区15例,西湖区5例,上城区3例,余杭区2例。
杭州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旭初介绍,本轮疫情已经发生了16起家庭聚集性疫情。2起聚餐相关疫情涉及到16例感染者,2起学校的聚集性疫情涉及到13例感染者。此轮疫情感染来源尚不清楚。感染源引入到社区后已存在一定隐匿传播,且部分感染者活动轨迹涉及学校、医院、超市、菜场、公司等人群比较密集的场所。疫情存在进一步扩散的可能。
杭州从23日开始对拱墅区全区、临平区崇贤街道、塘栖镇星桥街道以及上城区丁兰街道等地全面实施二级响应,从严落实管控措施,并将进行为期三天的全员核酸检测。并要求在此区域内停止一切非必要聚集性活动,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
3月以来,杭州全市报告57起独立疫情,其中40起由外省市疫情风险地区输入;目前仍有6起疫情还在溯源。截至4月21日,浙江省本轮疫情已累计发生207起,有省外货车司机引起,有中高风险地区来浙返浙人员,还有周边城市援建工人等,平均每天4起,涉及11个市66个县(市、区),超过九成的输入疫情感染者人数控制在5例以下。(澎湃新闻 1、2)(杭州网)
乌鸦观察
#印度 #新冠 #瞒报 #统计 #死亡 #科研 #全因死亡率 【Science:专家表示印度超300万人因新冠死亡】 印度管理研究所艾哈迈达巴德分校助理教授图姆贝(Chinmay Tumbe)说,他们利用三个不同的数据库做出预测,认为截至2021年中,印度已有300万人死于新冠。 他们利用了一家独立民意调查机构的数据,该机构通过电话对全国近 14 万人进行了调查,询问每个家庭中是否有人死于新冠。他们还分析了来自医院和类似设施的政府报告,并查看了官方登记的死亡人数。 参与研究的多伦多大学的普拉巴特·杰哈(Prabhat…
#印度 #新冠 #瞒报 #统计 #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 #全因死亡率 #次生灾害
【0418 世卫组织推断印度新冠死亡超四百万例,印度:不认可统计方法】
近日,印度和世卫组织(WHO)就印度新冠死亡病例的具体数字起了争执。印度官方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暴发后,印度新冠死亡病例数累计为52万例。但世卫组织分析和调查后指出,印度的实际死亡病例数应为400万,使得印度成为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
世卫组织表示,计划在本月公布修订后的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数据——估计有1500万人于感染新冠病毒后死亡。这是已知死亡病例数600 万例的两倍多。更新数据来源包括一些数据统计中出现的异常过量死亡数据,以及受新冠影响而在感染其他疾病的情况下无法获得治疗的死者。
其中,修订数据中的许多新冠死亡病例来自印度。科学家、数据分析师、医学期刊等有关方面都曾作出类似的预测:印度的新冠死亡病例的真实数据是印度官方数据的10倍以上。2 月,印度卫生部长批评了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该研究估计该国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是官方数字的 7 到 8 倍。3 月,政府质疑《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的方法,该研究估计印度的死亡人数为 400 万。
据美国《纽约时报》4月16日报道,世卫组织公布新修订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数字的努力受到印度的阻碍。印度的反对已导致修订数据的公布被推迟数月。今年1月,世卫组织便希望公布有关数据,但遭到印度政府的强烈反对。印度政府认为,世卫组织方面的数据不可接受,而且其研究方法是不正确的。
印度并不是唯一少算死亡人数的国家。新数字也反映了其他人口众多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和埃及,也有少算的情况。其他大国中,俄罗斯卫生部报告说,到2021年底,有30万新冠死亡病例,这也是政府给世卫组织的数字。但相当独立于政府的俄罗斯国家统计机构发现有超过100万人的超额死亡,报道称这个数字与世卫组织草案中的数字接近,俄罗斯对这一数字表示反对,但没有努力阻止数据的发布。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非洲有十分之九的死亡病例,全球十分之六的死亡病例没有登记,世界上超过一半的国家没有收集准确的死因。(澎湃新闻)(财新网)(纽约时报)
【0418 世卫组织推断印度新冠死亡超四百万例,印度:不认可统计方法】
近日,印度和世卫组织(WHO)就印度新冠死亡病例的具体数字起了争执。印度官方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暴发后,印度新冠死亡病例数累计为52万例。但世卫组织分析和调查后指出,印度的实际死亡病例数应为400万,使得印度成为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
世卫组织表示,计划在本月公布修订后的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数据——估计有1500万人于感染新冠病毒后死亡。这是已知死亡病例数600 万例的两倍多。更新数据来源包括一些数据统计中出现的异常过量死亡数据,以及受新冠影响而在感染其他疾病的情况下无法获得治疗的死者。
其中,修订数据中的许多新冠死亡病例来自印度。科学家、数据分析师、医学期刊等有关方面都曾作出类似的预测:印度的新冠死亡病例的真实数据是印度官方数据的10倍以上。2 月,印度卫生部长批评了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该研究估计该国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是官方数字的 7 到 8 倍。3 月,政府质疑《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的方法,该研究估计印度的死亡人数为 400 万。
据美国《纽约时报》4月16日报道,世卫组织公布新修订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数字的努力受到印度的阻碍。印度的反对已导致修订数据的公布被推迟数月。今年1月,世卫组织便希望公布有关数据,但遭到印度政府的强烈反对。印度政府认为,世卫组织方面的数据不可接受,而且其研究方法是不正确的。
印度并不是唯一少算死亡人数的国家。新数字也反映了其他人口众多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和埃及,也有少算的情况。其他大国中,俄罗斯卫生部报告说,到2021年底,有30万新冠死亡病例,这也是政府给世卫组织的数字。但相当独立于政府的俄罗斯国家统计机构发现有超过100万人的超额死亡,报道称这个数字与世卫组织草案中的数字接近,俄罗斯对这一数字表示反对,但没有努力阻止数据的发布。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非洲有十分之九的死亡病例,全球十分之六的死亡病例没有登记,世界上超过一半的国家没有收集准确的死因。(澎湃新闻)(财新网)(纽约时报)
乌鸦观察
#美国 #死亡 #统计 #疫情 #预期寿命 #Drug 【2021年成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一年,新冠肺炎和用药过量为主要原因】 COVID-19, overdoses pushed US to highest death total ever 据美联社纽约12日报道,2021年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新冠肺炎和用药过量是两大主要原因。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美国有346.5万人死亡,比2020年多约8万人。2021年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数上升到超过41.5万人,2020年为35.1万人。…
#美国 #疫情 #统计 #Omicron
【CDC称美国有近60%的人感染过新冠病毒】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一份报告说,截至今年2月,美国有近60%的人,包括四分之三的儿童,表现出感染过新冠病毒的迹象。
在美国,具有可检测的、感染引起的抗体的人的比例估计已从2021年12月的34%跃升至2022年2月的58%,凸显出冬季席卷全美的奥密克戎变体的影响。
在冬季奥密克戎感染浪潮的高峰期,确诊病例的七日平均数达到每天80万例,是迄今为止的最高水平。在家检测的增加和许多人缺乏检测机会,以及其他因素,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病例没有被计算在内。
美国疾控中心记录的死亡证明显示,美国累计新冠死亡病例数已经超过99万,而且仍在上升。其中至少90%将新冠肺炎列为死亡的根本原因,剩余部分将新冠肺炎列为促成原因。(华尔街日报)(参考消息)
【CDC称美国有近60%的人感染过新冠病毒】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一份报告说,截至今年2月,美国有近60%的人,包括四分之三的儿童,表现出感染过新冠病毒的迹象。
在美国,具有可检测的、感染引起的抗体的人的比例估计已从2021年12月的34%跃升至2022年2月的58%,凸显出冬季席卷全美的奥密克戎变体的影响。
在冬季奥密克戎感染浪潮的高峰期,确诊病例的七日平均数达到每天80万例,是迄今为止的最高水平。在家检测的增加和许多人缺乏检测机会,以及其他因素,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病例没有被计算在内。
美国疾控中心记录的死亡证明显示,美国累计新冠死亡病例数已经超过99万,而且仍在上升。其中至少90%将新冠肺炎列为死亡的根本原因,剩余部分将新冠肺炎列为促成原因。(华尔街日报)(参考消息)
#美国 #疫情 #统计 #未成年 #儿童 #种族 #孤儿 #新冠孤儿
【大西洋月刊:美国有20万“新冠孤儿”】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报道,幼年失去父母可能是人生经历中最灰暗无助的时刻,孤儿滥用药物、辍学和陷入贫困的风险随之增加。他们死于自杀的可能性几乎是非孤儿的两倍,而且他们的余生更容易各种主要致死因素的影响。
由于新冠疫情,大约20万名美国儿童现在面临这些严峻的困难。即使在疫情流行两年之后,国家对冠状病毒的屠杀已经习以为常,损失的范围是如此惊人,以至于难以理解。在18岁以下的孤儿中,每12人就有一人是因为疫情而失去看护人的;在美国的每一所公立学校中,平均就有两个孩子因疫情失去了一位看护人。
新冠感染病例数有增有降,但“孤儿的身份不会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是一个稳步上升的斜坡,可山顶仍然看不见。”全球受新冠影响儿童评估小组联合主席苏珊·希利斯(Susan Hillis)说, “这不是你今天是孤儿,两周后就能康复的事情。”
然而,到目前为止,疫情中孤儿的困境在美国还并不是一个紧迫的问题,没有任何法律或行政命令专门为他们提供任何资源。尽管美国总统拜登发布了一份备忘录承诺政府将为孤儿制定计划,但计划的规模太小,也来得太晚了。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社会流行病学家雷切尔·基德曼说:“它实际上并没有概述任何计划或承诺。”更糟糕的是,除了少数例外,即便是美国最为行动派的地区似乎也没有为帮助这些孩子做太多事情。 “甚至没有人建立一个体系来确定这些孩子的身份。”希利斯说。
随着美国新冠肺炎累计死亡人数正逼近100万,形形色色的儿童都因疫情变成孤儿。但有充分证据表明,死亡病例中存在的种族和民族差异在看护人缺失方面进一步加剧。例如,拉丁裔美国人的新冠死亡率略高于美国白人,但拉丁裔看护人缺失情况却是美国白人的两倍多。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研究员丹·特雷利亚(Dan Treglia)分析,其他群体也存在类似的趋势。
几乎1/4的美国儿童仅同父母中的一人生活,身边没有其他成年人,这意味着只要这个成年人死亡就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为这些孩子来自不成比例的低收入和非白人群体,他们已经面临着系统性障碍,而这些障碍放到了对孤儿的影响,许多家庭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好准备。与其他一些使儿童变成孤儿的疾病不同,新冠肺炎发生得极快,这更像是一场车祸。希利斯说,感染了新冠病毒,“有人会在几周内死去”。一切来的如此突然,以至于没有人想过,“天哪,谁来照顾孩子”?
尽管事态已经很紧迫,但美国的反应还没有跟上。拜登政府做出了一个模糊的承诺,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起草一份报告,概述如何支持“因疫情而遭受损失的个人和家庭”。但白宫新冠应对小组的高级政策顾问玛丽·沃尔(Mary C. Wall)表示,这项工作不会有专门的团队,且只侧重提高人们对现有家庭资源问题的认识,而不会实施要求资金救助的举措。沃尔还表示,该计划可能会要求额外的资金,但考虑到国会难以就治疗、检测和疫苗等抗击新冠病毒的基本用品达成协议,这一要求可能会遇到问题。
美国在面对这一代人中规模最大的孤儿事件时,不只是拜登政府迟迟没有采取行动。仅在过去几个月里,美国任何地方都没发生过任何行动。新泽西州的邦妮·沃森·科尔曼(Bonnie Watson Coleman)和密歇根州的海莉·史蒂文斯(Haley Stevens)都是民主党人,他们在3月提出了一项决议,以“提高人们对因新冠失去亲人的孤儿的认识”,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呼吁。(大西洋月刊)(中国日报)
【大西洋月刊:美国有20万“新冠孤儿”】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报道,幼年失去父母可能是人生经历中最灰暗无助的时刻,孤儿滥用药物、辍学和陷入贫困的风险随之增加。他们死于自杀的可能性几乎是非孤儿的两倍,而且他们的余生更容易各种主要致死因素的影响。
由于新冠疫情,大约20万名美国儿童现在面临这些严峻的困难。即使在疫情流行两年之后,国家对冠状病毒的屠杀已经习以为常,损失的范围是如此惊人,以至于难以理解。在18岁以下的孤儿中,每12人就有一人是因为疫情而失去看护人的;在美国的每一所公立学校中,平均就有两个孩子因疫情失去了一位看护人。
新冠感染病例数有增有降,但“孤儿的身份不会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是一个稳步上升的斜坡,可山顶仍然看不见。”全球受新冠影响儿童评估小组联合主席苏珊·希利斯(Susan Hillis)说, “这不是你今天是孤儿,两周后就能康复的事情。”
然而,到目前为止,疫情中孤儿的困境在美国还并不是一个紧迫的问题,没有任何法律或行政命令专门为他们提供任何资源。尽管美国总统拜登发布了一份备忘录承诺政府将为孤儿制定计划,但计划的规模太小,也来得太晚了。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社会流行病学家雷切尔·基德曼说:“它实际上并没有概述任何计划或承诺。”更糟糕的是,除了少数例外,即便是美国最为行动派的地区似乎也没有为帮助这些孩子做太多事情。 “甚至没有人建立一个体系来确定这些孩子的身份。”希利斯说。
随着美国新冠肺炎累计死亡人数正逼近100万,形形色色的儿童都因疫情变成孤儿。但有充分证据表明,死亡病例中存在的种族和民族差异在看护人缺失方面进一步加剧。例如,拉丁裔美国人的新冠死亡率略高于美国白人,但拉丁裔看护人缺失情况却是美国白人的两倍多。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研究员丹·特雷利亚(Dan Treglia)分析,其他群体也存在类似的趋势。
几乎1/4的美国儿童仅同父母中的一人生活,身边没有其他成年人,这意味着只要这个成年人死亡就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为这些孩子来自不成比例的低收入和非白人群体,他们已经面临着系统性障碍,而这些障碍放到了对孤儿的影响,许多家庭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好准备。与其他一些使儿童变成孤儿的疾病不同,新冠肺炎发生得极快,这更像是一场车祸。希利斯说,感染了新冠病毒,“有人会在几周内死去”。一切来的如此突然,以至于没有人想过,“天哪,谁来照顾孩子”?
尽管事态已经很紧迫,但美国的反应还没有跟上。拜登政府做出了一个模糊的承诺,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起草一份报告,概述如何支持“因疫情而遭受损失的个人和家庭”。但白宫新冠应对小组的高级政策顾问玛丽·沃尔(Mary C. Wall)表示,这项工作不会有专门的团队,且只侧重提高人们对现有家庭资源问题的认识,而不会实施要求资金救助的举措。沃尔还表示,该计划可能会要求额外的资金,但考虑到国会难以就治疗、检测和疫苗等抗击新冠病毒的基本用品达成协议,这一要求可能会遇到问题。
美国在面对这一代人中规模最大的孤儿事件时,不只是拜登政府迟迟没有采取行动。仅在过去几个月里,美国任何地方都没发生过任何行动。新泽西州的邦妮·沃森·科尔曼(Bonnie Watson Coleman)和密歇根州的海莉·史蒂文斯(Haley Stevens)都是民主党人,他们在3月提出了一项决议,以“提高人们对因新冠失去亲人的孤儿的认识”,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呼吁。(大西洋月刊)(中国日报)
#青年 #网民 #统计 #调查 #抽样 #微博
【《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摘要·上)】
本次调查在新浪微博通过分层抽样抽取了4556个出生于1990年至2005年的来自不同区域、年龄层和教育层级的活跃青年网民作为研究样本,爬取其2009年至2021年发布的贯穿其电子生命周期的所有博文近千万条展开基于监督型机器学习(SVM)的大数据分析。
课题组建设了100余万条人工训练集数据库,根据每一条博文的计算,完成对样本用户在奋斗、收入、就业、婚恋、生育、圈层关注、环保、动物保护等专题板块189个指标的取值和研究,形成本报告。课题组还以2017年为界,将数据分为2017年以前(2009-2016)和2017年以后(2017-2021)两个时间段,以推进我们对中国青年网民思想价值观念变迁的理解。
#经济独立 #啃老 #社会分配 #收入分配
报告指,青年网民的“奋斗主义”倾向变得越来越强。他们渴望经济独立,并非“啃老族”,期待社会分配状况改善。
在所有被研究对象中,反对“啃老”的青年网民占比67.6%,赞同提早经济独立的青年网民占比69.1%。随着年龄增长,青年网民更希望摆脱对父母的经济依赖。反对“啃老”的青年网民占比由32.5%上升为52.9%,并且有35.1%的青年网民由未表达转变为反对“啃老”。
有27.1%的青年网民对个人收入或者工作情况不满意,只有极少数的青年网民对个人收入或者工作情况比较满意。48.7%的青年网民对其他群体或者社会分配情况的不满意,只有极少数的青年网民对其他群体或者社会分配情况比较满意。博文质性分析表明,一部分青年网民底层弱势群体的收入过低,一部分青年网民认为老师、医生、公务员等群体的收入偏低,还有一部分青年网民表达了对明星收入过高的不满。
青年网民对社会分配的不满意态度呈上升趋势。对个人收入或者工作情况满意的青年网民由0.3%上升为1.0%,而对个人收入或者工作情况不满意的青年网民由13.9%上升为17.3%,有13.6%的青年网民由未表达转变为对个人收入或者工作情况不满意。对其他群体或者社会分配情况不满意的青年网民由24.7%上升为33.9%,并且有24.1%的青年网民由未表达转变为对其他群体或者社会分配情况不满意。
#就业 #体制内 #公务员 #北上广 #一线城市 #城市化
相比而言,青年网民群体对体制外工作的认知相对统一,整体更倾向正面态度。但是在实际的选择倾向中,仍有略多的青年网民倾向体制内工作。对体制内工作持正面态度的青年占比8.1%,持负面态度的占比14.5%,持混合态度的占比8.8%,表达负面态度的人数比例比例更高。对体制外工作持正面态度的占比4.2%,持负面态度的占比1.1%,持混合态度的占比0.5%。12.2%的青年网民倾向体制内工作,11.5%的青年网民倾向体制外工作,10.2%无显著偏好,66.1%未明确表达相关内容。
00后较90后青年群体更倾向体制内工作。90后青年网民群体更倾向于体制外工作(36%),00后青年网民群体则更倾向于体制内工作(44.5%)。
尽管“逃离北上广”近年成为热门的舆论话题,但调查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青年网民的吸引力仍然处于上升阶段。在所有样本中,22.9%的青年网民群体倾向在较为发达地区工作,3.4%倾向在相较不发达地区工作,3.5%无显著偏好,70.2%未表达相关倾向。
对比2017年前后针对“大城市生活品质是否更高”的观点的态度变化时,2017年后认为大城市生活品质更高的人数有较为显著的提升(从4.6%上升到10.1%),否认大城市生活品质更高的人数也略有下降(从2.1%下降到2.0%)。
#焦虑 #外貌 #升学 #求职 #抚养
青年网民焦虑感的普遍化现象进一步增强。2017年以前,存在焦虑感的ID数量仅占样本总数的35.5%,2017年之后,这个比例上升到63.3%。焦虑感的增强趋势也反映在具体的类型上。相比2017年以前,所有焦虑类型在2017年及以后的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学习/工作焦虑的上升非常显著。在2017年以前,有23.0%的青年网民对学习和工作现状感到焦虑,而在2017年及以后,占比达到37.2%。其他两种类型——外貌焦虑和健康焦虑——的上升同样明显,外貌焦虑从3.7%上升到5.3%,健康焦虑从3.4%上升到5.4%。另外,越来越多的人对升学、求职、育儿等问题感到焦虑。
具体哪类青年网民更容易焦虑呢?在性别层面,青年女性在外貌焦虑、学习/工作焦虑和健康焦虑上的人数占比要明显高于青年男性。在地区层面,海外青年各方面焦虑感最高;东部青年焦虑感相对较高,并且是唯一具有房产焦虑的青年群体。在教育层面,青年网民的焦虑感随着教育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接下)(复旦发展研究院 @微信)
【《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摘要·上)】
本次调查在新浪微博通过分层抽样抽取了4556个出生于1990年至2005年的来自不同区域、年龄层和教育层级的活跃青年网民作为研究样本,爬取其2009年至2021年发布的贯穿其电子生命周期的所有博文近千万条展开基于监督型机器学习(SVM)的大数据分析。
课题组建设了100余万条人工训练集数据库,根据每一条博文的计算,完成对样本用户在奋斗、收入、就业、婚恋、生育、圈层关注、环保、动物保护等专题板块189个指标的取值和研究,形成本报告。课题组还以2017年为界,将数据分为2017年以前(2009-2016)和2017年以后(2017-2021)两个时间段,以推进我们对中国青年网民思想价值观念变迁的理解。
#经济独立 #啃老 #社会分配 #收入分配
报告指,青年网民的“奋斗主义”倾向变得越来越强。他们渴望经济独立,并非“啃老族”,期待社会分配状况改善。
在所有被研究对象中,反对“啃老”的青年网民占比67.6%,赞同提早经济独立的青年网民占比69.1%。随着年龄增长,青年网民更希望摆脱对父母的经济依赖。反对“啃老”的青年网民占比由32.5%上升为52.9%,并且有35.1%的青年网民由未表达转变为反对“啃老”。
有27.1%的青年网民对个人收入或者工作情况不满意,只有极少数的青年网民对个人收入或者工作情况比较满意。48.7%的青年网民对其他群体或者社会分配情况的不满意,只有极少数的青年网民对其他群体或者社会分配情况比较满意。博文质性分析表明,一部分青年网民底层弱势群体的收入过低,一部分青年网民认为老师、医生、公务员等群体的收入偏低,还有一部分青年网民表达了对明星收入过高的不满。
青年网民对社会分配的不满意态度呈上升趋势。对个人收入或者工作情况满意的青年网民由0.3%上升为1.0%,而对个人收入或者工作情况不满意的青年网民由13.9%上升为17.3%,有13.6%的青年网民由未表达转变为对个人收入或者工作情况不满意。对其他群体或者社会分配情况不满意的青年网民由24.7%上升为33.9%,并且有24.1%的青年网民由未表达转变为对其他群体或者社会分配情况不满意。
#就业 #体制内 #公务员 #北上广 #一线城市 #城市化
相比而言,青年网民群体对体制外工作的认知相对统一,整体更倾向正面态度。但是在实际的选择倾向中,仍有略多的青年网民倾向体制内工作。对体制内工作持正面态度的青年占比8.1%,持负面态度的占比14.5%,持混合态度的占比8.8%,表达负面态度的人数比例比例更高。对体制外工作持正面态度的占比4.2%,持负面态度的占比1.1%,持混合态度的占比0.5%。12.2%的青年网民倾向体制内工作,11.5%的青年网民倾向体制外工作,10.2%无显著偏好,66.1%未明确表达相关内容。
00后较90后青年群体更倾向体制内工作。90后青年网民群体更倾向于体制外工作(36%),00后青年网民群体则更倾向于体制内工作(44.5%)。
尽管“逃离北上广”近年成为热门的舆论话题,但调查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对青年网民的吸引力仍然处于上升阶段。在所有样本中,22.9%的青年网民群体倾向在较为发达地区工作,3.4%倾向在相较不发达地区工作,3.5%无显著偏好,70.2%未表达相关倾向。
对比2017年前后针对“大城市生活品质是否更高”的观点的态度变化时,2017年后认为大城市生活品质更高的人数有较为显著的提升(从4.6%上升到10.1%),否认大城市生活品质更高的人数也略有下降(从2.1%下降到2.0%)。
#焦虑 #外貌 #升学 #求职 #抚养
青年网民焦虑感的普遍化现象进一步增强。2017年以前,存在焦虑感的ID数量仅占样本总数的35.5%,2017年之后,这个比例上升到63.3%。焦虑感的增强趋势也反映在具体的类型上。相比2017年以前,所有焦虑类型在2017年及以后的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学习/工作焦虑的上升非常显著。在2017年以前,有23.0%的青年网民对学习和工作现状感到焦虑,而在2017年及以后,占比达到37.2%。其他两种类型——外貌焦虑和健康焦虑——的上升同样明显,外貌焦虑从3.7%上升到5.3%,健康焦虑从3.4%上升到5.4%。另外,越来越多的人对升学、求职、育儿等问题感到焦虑。
具体哪类青年网民更容易焦虑呢?在性别层面,青年女性在外貌焦虑、学习/工作焦虑和健康焦虑上的人数占比要明显高于青年男性。在地区层面,海外青年各方面焦虑感最高;东部青年焦虑感相对较高,并且是唯一具有房产焦虑的青年群体。在教育层面,青年网民的焦虑感随着教育水平的升高而升高。
(接下)(复旦发展研究院 @微信)
#青年 #网民 #统计 #调查 #抽样 #微博 (接上)
【《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摘要·下)】
#恋爱 #婚姻 #家庭 #生育 #原生家庭 #财产 #房地产 #传统文化
愿意恋爱者与愿意结婚者之间的比例差异悬殊,青年群体的婚恋心态呈现出一种矛盾的趋势:渴望美好爱情,但怯于走入婚姻。数据显示,不愿意恋爱的个体占比极低,比例仅为1.56%,另有4%的青年在恋爱问题持有犹豫不决的混合态度。12.6%的青年表达过对婚姻的积极意愿,只有2.7%的青年明确表示不愿意结婚,2.2%的青年表现出了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的混合态度,还有82.5%的青年未表达过相关观点。
研究认为,这一代青年网民成长于“家庭主义”衰落,“个体主义”崛起的时代。他们结婚成家的主要原因不再是经济生产或繁育后代等传统家庭职能,而是发自他们的个人需求,特别是对亲密关系、美好情感的需求。在所有不愿意结婚的理由中,被提及最多的前六名中有一半都涉及对亲密关系的要求,包括“原生家庭不和谐” “家庭暴力伤害”“对异性/亲密关系失望”。其次,婚姻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可能损失也使得部分青年群体望而却步。高居不下的房价和“结婚必买房”的传统观念合流,给青年群体带来了经济压力,使“买不起房”“个人财产无法保障”成为排名靠前的不婚理由。最后,90与00一代的青年对婚姻本身的看法已“时过境迁”,他们相信婚姻并非普遍的人生经验,而属于个体化的选择。因此越是被长辈催婚、催相亲,越是被传统的家庭、孝道观念施压,青年越会表现出对婚姻的负面态度。传统家庭职能中的经济和抚育后代功能不再被青年重视,他们对亲密关系有明确的个人需求,只会因爱结婚,也会因为买不起房、没有个人时间等现实压力而难以步入婚姻大门。
从历时分析的角度来看,近年间青年群体中不婚、晚婚的情势逐渐抬头。研究分时段比较了在2010-2016年以及2017-2021年两个时段的青年的结婚意愿动向。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拒绝婚姻的态度的确在青年群体中声势渐长,不愿意结婚的青年比例从五年前的0.6%上升至近五年的2.5%,相应地,愿意结婚的青年比例出现了从8.34%到5.84%的明显下降,在两种观点之间左右摇摆的青年比例也从0.64%略上升至1.27%。
数据显示,青年女性结婚意愿显著低于青年男性,但恋爱意愿更强。相比其他地区青年,中部地区青年愿意结婚的比例最高。相对00后来说,90后对婚姻的态度更积极正面,不愿意结婚和犹豫不决的混合态度比例更低。
#生育 #二胎 #教育 #个人权利 #个体价值
青年网民群体生育意愿整体消极,持消极生育意愿的人数是持积极生育意愿的人数的四倍左右。在所有样本青年中,仅有7.6%的青年网民群体对生育议题持积极态度并表达出生养小孩的意愿;高达29.4%的青年网民群体对生育持显著的规避和抵制态度,明确表达未来不想生养小孩。在二胎的问题上,青年群体对是否生育二胎的消极态度要比对于是否生育小孩的消极态度更为强烈,仅有0.4%的青年网民群体对生育二胎持积极态度;相比而言,高达40.4%的青年网民群体对生育二胎持显著的规避和抵制态度,远远超过支持生育二胎的青年。
数据结果显示,“繁衍并非人生的重要意义”、“生育加剧家庭分工不平等”、“健康损伤等身体代价”、“养育孩子会影响自我实现”是青年网民群体在反对生育时提及频率最高的几项理由;相比而言,对经济成本和教育责任的顾虑并非青年网民群体回避生育的最为核心的原因。对生育的核心功能的消解、对女性权利的强调以及个人权利与个体价值的意识提升构成了消极生育观的三大主要基调。
不想生养小孩的青年比例从五年前的17.2%上升为近五年的24.1%;与此同时,明确表示愿意生养小孩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从五年前的2.8%上升为近五年的7.8%。
数据显示,男性比女性持更低生育意愿。愿意生育的女性占女性样本的11.7%,而愿意生育的男性仅占男性样本的8.9%;相应地,不愿生育女性仅占女性样本的37.4%,而不愿生育的男性占男性样本的57.3%。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越低。接受过985精英高校教育的青年中愿意生育的仅占5.9%,这一比例在所有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中是最低的。相比于其他地区的青年,东北地区青年网民的生育意愿相对最为积极,具有更多比例的“愿意生育”青年和更少比例的“不愿生育”青年。“00后”比“90后”生育意愿更低。“90后”青年网民群体中愿意生育的占17.9%,而“00后” 青年网民群体中愿意生育的仅占8.4%;“90后”青年网民群体中不愿生育的占37.2%,而“00后”青年网民群体中不愿生育的比例更高,为44.7%。
#圈层 #亚文化 #偶像 #粉圈 #日韩 #限韩令
一方面,圈层关注或多或少满足了部分青年网民的精神需求,是部分青年网民暂时跳脱现实压力、寻求精神寄托的渠道;另一方面,青年网民的精神需求是多元的,大部分青年网民没有固定圈层,而是“多圈流连”,处在相对理性的流动关注状态中。83.74%的青年网民曾经有过与圈层关注相关的表达并持正面态度。
近年来圈层类型愈发多样,内地娱乐圈取代日韩娱乐圈成为青年网民新宠,圈层文化从传统娱乐圈延伸到“体育圈”。2017年前,年轻人提及日韩泰圈层的微博数量占比高达66.79%,而同期提及内地娱乐圈圈层的微博数量占比为32.45%。到了2017年之后,年轻人提及内地圈层的微博数量占比升至65.22%,而提及日韩泰圈层的微博数量占比降至34.09%。
对圈层态度更积极的青年网民恋爱意愿度更低。对圈层文化持正面态度的青年群体具有更为消极的婚恋态度:在不愿意恋爱的青年群体中,对圈层文化持正面态度的比例达到87.3%;而在愿意恋爱的青年群体中,对圈层文化持正面态度的比例为79.6%。这可能体现出圈层给部分青年网民带来了精神满足,而降低了恋爱需求。(复旦发展研究院 @微信)
【《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摘要·下)】
#恋爱 #婚姻 #家庭 #生育 #原生家庭 #财产 #房地产 #传统文化
愿意恋爱者与愿意结婚者之间的比例差异悬殊,青年群体的婚恋心态呈现出一种矛盾的趋势:渴望美好爱情,但怯于走入婚姻。数据显示,不愿意恋爱的个体占比极低,比例仅为1.56%,另有4%的青年在恋爱问题持有犹豫不决的混合态度。12.6%的青年表达过对婚姻的积极意愿,只有2.7%的青年明确表示不愿意结婚,2.2%的青年表现出了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的混合态度,还有82.5%的青年未表达过相关观点。
研究认为,这一代青年网民成长于“家庭主义”衰落,“个体主义”崛起的时代。他们结婚成家的主要原因不再是经济生产或繁育后代等传统家庭职能,而是发自他们的个人需求,特别是对亲密关系、美好情感的需求。在所有不愿意结婚的理由中,被提及最多的前六名中有一半都涉及对亲密关系的要求,包括“原生家庭不和谐” “家庭暴力伤害”“对异性/亲密关系失望”。其次,婚姻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可能损失也使得部分青年群体望而却步。高居不下的房价和“结婚必买房”的传统观念合流,给青年群体带来了经济压力,使“买不起房”“个人财产无法保障”成为排名靠前的不婚理由。最后,90与00一代的青年对婚姻本身的看法已“时过境迁”,他们相信婚姻并非普遍的人生经验,而属于个体化的选择。因此越是被长辈催婚、催相亲,越是被传统的家庭、孝道观念施压,青年越会表现出对婚姻的负面态度。传统家庭职能中的经济和抚育后代功能不再被青年重视,他们对亲密关系有明确的个人需求,只会因爱结婚,也会因为买不起房、没有个人时间等现实压力而难以步入婚姻大门。
从历时分析的角度来看,近年间青年群体中不婚、晚婚的情势逐渐抬头。研究分时段比较了在2010-2016年以及2017-2021年两个时段的青年的结婚意愿动向。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拒绝婚姻的态度的确在青年群体中声势渐长,不愿意结婚的青年比例从五年前的0.6%上升至近五年的2.5%,相应地,愿意结婚的青年比例出现了从8.34%到5.84%的明显下降,在两种观点之间左右摇摆的青年比例也从0.64%略上升至1.27%。
数据显示,青年女性结婚意愿显著低于青年男性,但恋爱意愿更强。相比其他地区青年,中部地区青年愿意结婚的比例最高。相对00后来说,90后对婚姻的态度更积极正面,不愿意结婚和犹豫不决的混合态度比例更低。
#生育 #二胎 #教育 #个人权利 #个体价值
青年网民群体生育意愿整体消极,持消极生育意愿的人数是持积极生育意愿的人数的四倍左右。在所有样本青年中,仅有7.6%的青年网民群体对生育议题持积极态度并表达出生养小孩的意愿;高达29.4%的青年网民群体对生育持显著的规避和抵制态度,明确表达未来不想生养小孩。在二胎的问题上,青年群体对是否生育二胎的消极态度要比对于是否生育小孩的消极态度更为强烈,仅有0.4%的青年网民群体对生育二胎持积极态度;相比而言,高达40.4%的青年网民群体对生育二胎持显著的规避和抵制态度,远远超过支持生育二胎的青年。
数据结果显示,“繁衍并非人生的重要意义”、“生育加剧家庭分工不平等”、“健康损伤等身体代价”、“养育孩子会影响自我实现”是青年网民群体在反对生育时提及频率最高的几项理由;相比而言,对经济成本和教育责任的顾虑并非青年网民群体回避生育的最为核心的原因。对生育的核心功能的消解、对女性权利的强调以及个人权利与个体价值的意识提升构成了消极生育观的三大主要基调。
不想生养小孩的青年比例从五年前的17.2%上升为近五年的24.1%;与此同时,明确表示愿意生养小孩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从五年前的2.8%上升为近五年的7.8%。
数据显示,男性比女性持更低生育意愿。愿意生育的女性占女性样本的11.7%,而愿意生育的男性仅占男性样本的8.9%;相应地,不愿生育女性仅占女性样本的37.4%,而不愿生育的男性占男性样本的57.3%。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越低。接受过985精英高校教育的青年中愿意生育的仅占5.9%,这一比例在所有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中是最低的。相比于其他地区的青年,东北地区青年网民的生育意愿相对最为积极,具有更多比例的“愿意生育”青年和更少比例的“不愿生育”青年。“00后”比“90后”生育意愿更低。“90后”青年网民群体中愿意生育的占17.9%,而“00后” 青年网民群体中愿意生育的仅占8.4%;“90后”青年网民群体中不愿生育的占37.2%,而“00后”青年网民群体中不愿生育的比例更高,为44.7%。
#圈层 #亚文化 #偶像 #粉圈 #日韩 #限韩令
一方面,圈层关注或多或少满足了部分青年网民的精神需求,是部分青年网民暂时跳脱现实压力、寻求精神寄托的渠道;另一方面,青年网民的精神需求是多元的,大部分青年网民没有固定圈层,而是“多圈流连”,处在相对理性的流动关注状态中。83.74%的青年网民曾经有过与圈层关注相关的表达并持正面态度。
近年来圈层类型愈发多样,内地娱乐圈取代日韩娱乐圈成为青年网民新宠,圈层文化从传统娱乐圈延伸到“体育圈”。2017年前,年轻人提及日韩泰圈层的微博数量占比高达66.79%,而同期提及内地娱乐圈圈层的微博数量占比为32.45%。到了2017年之后,年轻人提及内地圈层的微博数量占比升至65.22%,而提及日韩泰圈层的微博数量占比降至34.09%。
对圈层态度更积极的青年网民恋爱意愿度更低。对圈层文化持正面态度的青年群体具有更为消极的婚恋态度:在不愿意恋爱的青年群体中,对圈层文化持正面态度的比例达到87.3%;而在愿意恋爱的青年群体中,对圈层文化持正面态度的比例为79.6%。这可能体现出圈层给部分青年网民带来了精神满足,而降低了恋爱需求。(复旦发展研究院 @微信)
#韩国 #朝鲜 #脱北者 #统计 #满意度 #自杀率
【18.5%脱北居民后悔移居韩国,原因是文化差异和经济困难】
据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8.5%的脱北居民后悔移居韩国。后悔移居韩国的人表示,他们经历着文化差异、心理孤独、经济问题等方面的困难。
首尔大学统一和平研究院25日在冠岳校区亚洲研究所三益大厅举行“脱北居民调查工作10年分析结果发表会”,研究团队综合从2011年到2020年,每年以前一年脱北的脱北居民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发表了“金正恩执政10年,朝鲜居民意识调查”和“朝鲜社会变动2012~2020”的分析结果。
对于有关“你后悔来到韩国吗?”的提问,2017年至2019年脱北的脱北居民共312人中有18.59%回答“后悔”。在表示后悔的人中,他们表示自己经历着文化差异(84.48%)、心理孤独(70.69%)、经济问题(65.52%)等困难。特别是最近脱北来到韩国的人因新冠疫情而感到更加困难。2019年脱北,2020年入境韩国的30多岁脱北女性在与研究团队的深层面谈中表示:“因为疫情只能呆在家里,什么都不敢尝试,很郁闷。本该给朝鲜家人送钱,但没有任何办法。看不到未来只是一片迷茫。我在这片土地上没有父母也没有亲戚。所以很郁闷,很孤独,来到这里就一直哭”。2019年8月23日,BBC报道,一对脱北者母子,被发现饿死在韩国首都汉城的家中。家里能吃的东西只剩一袋辣椒,她的所有存款只剩下3858韩元(约合22元人民币)
虽有近90%的受访者认为韩国居民具有亲近感,但认为韩国居民具有包容性的则低于这个比率。2010年至2019年间脱北,以调查时间为准,在韩国居住未满1年的1240名脱北居民中,89.92%认为韩国居民亲切。75.18%认为韩国居民包容脱北者。研究团队表示,接受面谈的一位20多岁脱北者说,韩国人虽然很亲切,但似乎并不想接受我们。韩国人虽然在想法上不认同我们,但在语气和行动上却很和蔼。
首席研究员崔恩英(音)说,87%以上的受访者对韩国政府的脱北者支援政策表示满意。从10年的趋势来看,满意度呈下降趋势。脱北者的自杀率是韩国居民的两倍以上,最近包括脱北者返朝在内的脱南现象正在增加,因此有必要更细致地了解脱北者在韩国感受到的困难。(韩民族日报)
【0311 韩统一白皮书:2021年韩朝人员往来为零】
据韩国统一部11日发行的《2022统一白皮书》,受韩朝关系僵持及新冠疫情趋紧的影响,2021年韩朝人员往来为零。这是自1986年以来韩朝政府和民间往来首次出现“双零”局面。
这与韩朝和朝美首脑会谈举行的2018年及2019年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2018年和2019年韩朝人员往来总量分别为7498人次(访朝韩方人员6689人次、访韩朝方人员809人次)和9835人次(访朝人员9835人次、访韩人员为零)。新冠疫情爆发后的2020年,韩朝人员往来减少至613人次。
值得关注的是,除政府层面的交流外,韩朝在民间层面也未开展离散家属生死下落确认、互换书信、视频团聚等活动。自1985年以来,韩朝双方在政府和民间层面均无人员往来尚属首次。
此外,朝鲜因疫情防控采取封锁措施,同期韩朝贸易仅为4件,且均为民间团体出于人道主义目的向朝方提供援助物资。韩朝贸易于2018年(699件)和2019年(434件)较为活跃,但2020年(45件)起锐减。(韩联社)
【18.5%脱北居民后悔移居韩国,原因是文化差异和经济困难】
据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8.5%的脱北居民后悔移居韩国。后悔移居韩国的人表示,他们经历着文化差异、心理孤独、经济问题等方面的困难。
首尔大学统一和平研究院25日在冠岳校区亚洲研究所三益大厅举行“脱北居民调查工作10年分析结果发表会”,研究团队综合从2011年到2020年,每年以前一年脱北的脱北居民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发表了“金正恩执政10年,朝鲜居民意识调查”和“朝鲜社会变动2012~2020”的分析结果。
对于有关“你后悔来到韩国吗?”的提问,2017年至2019年脱北的脱北居民共312人中有18.59%回答“后悔”。在表示后悔的人中,他们表示自己经历着文化差异(84.48%)、心理孤独(70.69%)、经济问题(65.52%)等困难。特别是最近脱北来到韩国的人因新冠疫情而感到更加困难。2019年脱北,2020年入境韩国的30多岁脱北女性在与研究团队的深层面谈中表示:“因为疫情只能呆在家里,什么都不敢尝试,很郁闷。本该给朝鲜家人送钱,但没有任何办法。看不到未来只是一片迷茫。我在这片土地上没有父母也没有亲戚。所以很郁闷,很孤独,来到这里就一直哭”。2019年8月23日,BBC报道,一对脱北者母子,被发现饿死在韩国首都汉城的家中。家里能吃的东西只剩一袋辣椒,她的所有存款只剩下3858韩元(约合22元人民币)
虽有近90%的受访者认为韩国居民具有亲近感,但认为韩国居民具有包容性的则低于这个比率。2010年至2019年间脱北,以调查时间为准,在韩国居住未满1年的1240名脱北居民中,89.92%认为韩国居民亲切。75.18%认为韩国居民包容脱北者。研究团队表示,接受面谈的一位20多岁脱北者说,韩国人虽然很亲切,但似乎并不想接受我们。韩国人虽然在想法上不认同我们,但在语气和行动上却很和蔼。
首席研究员崔恩英(音)说,87%以上的受访者对韩国政府的脱北者支援政策表示满意。从10年的趋势来看,满意度呈下降趋势。脱北者的自杀率是韩国居民的两倍以上,最近包括脱北者返朝在内的脱南现象正在增加,因此有必要更细致地了解脱北者在韩国感受到的困难。(韩民族日报)
【0311 韩统一白皮书:2021年韩朝人员往来为零】
据韩国统一部11日发行的《2022统一白皮书》,受韩朝关系僵持及新冠疫情趋紧的影响,2021年韩朝人员往来为零。这是自1986年以来韩朝政府和民间往来首次出现“双零”局面。
这与韩朝和朝美首脑会谈举行的2018年及2019年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2018年和2019年韩朝人员往来总量分别为7498人次(访朝韩方人员6689人次、访韩朝方人员809人次)和9835人次(访朝人员9835人次、访韩人员为零)。新冠疫情爆发后的2020年,韩朝人员往来减少至613人次。
值得关注的是,除政府层面的交流外,韩朝在民间层面也未开展离散家属生死下落确认、互换书信、视频团聚等活动。自1985年以来,韩朝双方在政府和民间层面均无人员往来尚属首次。
此外,朝鲜因疫情防控采取封锁措施,同期韩朝贸易仅为4件,且均为民间团体出于人道主义目的向朝方提供援助物资。韩朝贸易于2018年(699件)和2019年(434件)较为活跃,但2020年(45件)起锐减。(韩联社)
#长三角 #统计 #常态化 #核酸检测
【上观新闻:当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长三角各地需要多少个核酸检测采样点?】
4月28日,#杭州 宣布全市设立了不少于10000个核酸检测采样点。结合杭州的常住人口数量,也就是每万人配置了8.2个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而此前,杭州官方公布的核酸检测采样点为344个。
在实时查询检测采样点位置的小程序上可以看到,杭州的核酸检测采样点不仅涉及基层医疗机构、社区、重点公共场所,相当数量的药店也布设了常态化的采样点。
#无锡 也在4月30日全面落成启用了全市2634个核酸检测采样小屋。
核酸采样小屋采用统一标识,配置正压新风系统和气溶胶吸附装置,在核酸采样期间可实现全程“零接触”。无锡此前公布的核酸检测点为450个,而此次启用是按照每3000人设置一个小屋的标准来布局,也就是每万人配置约3.5个采样点。
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此前公布的核酸检测采样点较多的城市有温州、苏州、宁波、南京,核酸检测采样点数量分别在330个、299个、276个和237个。
但结合人口来看,除了已增设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的杭州、无锡,各个城市目前每万人核酸检测采样点的配置数量都还较少,均在0.5个以下。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涉及核酸检测,各地也有更多相关的规定。大多数城市的规定主要涉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口岸检疫和边防检查人员、监所工作人员、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等。
其中,无锡在这方面的规定最为详细,不仅涉及以上重点人群,还提出批发市场、货运场站、物流园区、公路服务区及查验点、建筑工地从业人员等重点人员也要1天1检。餐饮场所和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从业人员则需要2天1检。
此外,在我们统计的多个长三角城市中,无锡、杭州、宁波、淮安、宿迁、绍兴、苏州、盐城等城市都提出了进出公共场所需要出示48小时核酸检测凭证的要求。(上观新闻)
【上观新闻:当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长三角各地需要多少个核酸检测采样点?】
4月28日,#杭州 宣布全市设立了不少于10000个核酸检测采样点。结合杭州的常住人口数量,也就是每万人配置了8.2个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而此前,杭州官方公布的核酸检测采样点为344个。
在实时查询检测采样点位置的小程序上可以看到,杭州的核酸检测采样点不仅涉及基层医疗机构、社区、重点公共场所,相当数量的药店也布设了常态化的采样点。
#无锡 也在4月30日全面落成启用了全市2634个核酸检测采样小屋。
核酸采样小屋采用统一标识,配置正压新风系统和气溶胶吸附装置,在核酸采样期间可实现全程“零接触”。无锡此前公布的核酸检测点为450个,而此次启用是按照每3000人设置一个小屋的标准来布局,也就是每万人配置约3.5个采样点。
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此前公布的核酸检测采样点较多的城市有温州、苏州、宁波、南京,核酸检测采样点数量分别在330个、299个、276个和237个。
但结合人口来看,除了已增设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的杭州、无锡,各个城市目前每万人核酸检测采样点的配置数量都还较少,均在0.5个以下。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涉及核酸检测,各地也有更多相关的规定。大多数城市的规定主要涉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口岸检疫和边防检查人员、监所工作人员、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等。
其中,无锡在这方面的规定最为详细,不仅涉及以上重点人群,还提出批发市场、货运场站、物流园区、公路服务区及查验点、建筑工地从业人员等重点人员也要1天1检。餐饮场所和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从业人员则需要2天1检。
此外,在我们统计的多个长三角城市中,无锡、杭州、宁波、淮安、宿迁、绍兴、苏州、盐城等城市都提出了进出公共场所需要出示48小时核酸检测凭证的要求。(上观新闻)
乌鸦观察
#印度 #新冠 #瞒报 #统计 #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 #全因死亡率 #次生灾害 【0418 世卫组织推断印度新冠死亡超四百万例,印度:不认可统计方法】 近日,印度和世卫组织(WHO)就印度新冠死亡病例的具体数字起了争执。印度官方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暴发后,印度新冠死亡病例数累计为52万例。但世卫组织分析和调查后指出,印度的实际死亡病例数应为400万,使得印度成为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 世卫组织表示,计划在本月公布修订后的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数据——估计有1500万人于感染新冠病毒后死亡。这是已知死亡病例数600…
#疫情 #统计 #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 #全因死亡率 #次生灾害
【世卫组织:新冠大流行头两年的相关死亡为 1490 万人】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估计显示,在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期间,与新冠大流行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全部死亡人数约为 1490 万(范围为 1330 万至 1660 万)。
超额死亡率包括与新冠直接(由于疾病)或间接(由于大流行对卫生系统和社会的影响)相关的死亡。与新冠间接相关的死亡可归因于由于卫生系统因大流行而不堪重负,人们无法获得预防和治疗的其他健康状况。
在大流行期间,某些事件,例如机动车事故或职业伤害的风险较低,在大流行期间由此避免的死亡也可能会影响估计的超额死亡人数。
就性别和年龄而言,全球男性死亡人数高于女性,其中男性占比57%,女性43%,老年人死亡人数更高。
大多数超额死亡(84%)集中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约 68% 的超额死亡集中在包括巴西、埃及、印度、印尼、墨西哥、秘鲁、南非、土耳其、美国和俄罗斯的 10 个国家内。
中等收入国家占超额死亡人数的 81%,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各占 15% 和 4%。
据BBC报道,超额死亡率较低的国家包括中国(仍在推行涉及大规模测试和隔离的 "清零"政策)、澳大利亚(实行严格的旅行限制以防止病毒进入该国)、日本和挪威。
帮助编写该报告的学者承认,他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估计更多的是推测,因为该地区的死亡数据很少。非洲 54 个国家中有 41 个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
据此前报道,额外的900万死亡人数中,超过三分之一估计发生在印度,该国对世卫组织的新数据提出异议,推迟报告的发布。(联合国新闻)(BBC)
【世卫组织:新冠大流行头两年的相关死亡为 1490 万人】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估计显示,在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期间,与新冠大流行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全部死亡人数约为 1490 万(范围为 1330 万至 1660 万)。
超额死亡率包括与新冠直接(由于疾病)或间接(由于大流行对卫生系统和社会的影响)相关的死亡。与新冠间接相关的死亡可归因于由于卫生系统因大流行而不堪重负,人们无法获得预防和治疗的其他健康状况。
在大流行期间,某些事件,例如机动车事故或职业伤害的风险较低,在大流行期间由此避免的死亡也可能会影响估计的超额死亡人数。
就性别和年龄而言,全球男性死亡人数高于女性,其中男性占比57%,女性43%,老年人死亡人数更高。
大多数超额死亡(84%)集中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约 68% 的超额死亡集中在包括巴西、埃及、印度、印尼、墨西哥、秘鲁、南非、土耳其、美国和俄罗斯的 10 个国家内。
中等收入国家占超额死亡人数的 81%,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各占 15% 和 4%。
据BBC报道,超额死亡率较低的国家包括中国(仍在推行涉及大规模测试和隔离的 "清零"政策)、澳大利亚(实行严格的旅行限制以防止病毒进入该国)、日本和挪威。
帮助编写该报告的学者承认,他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估计更多的是推测,因为该地区的死亡数据很少。非洲 54 个国家中有 41 个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
据此前报道,额外的900万死亡人数中,超过三分之一估计发生在印度,该国对世卫组织的新数据提出异议,推迟报告的发布。(联合国新闻)(BBC)
乌鸦观察
#疫情 #统计 #美国 #Omicron 【美国新冠确诊超8000万,死亡超100万,奥密克戎亚变种BA.2成主导毒株】 根据 Worldometer 统计,美国新冠累计确诊 81,686,628 例,累计死亡 1,005,056 例。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9日,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超过8000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97.8万例。 美国专家表示,美国多地放松防控措施、新冠疫苗接种速度放缓、流感季和过敏季等因素叠加,确诊病例等指标近期可能再度显著上升。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
#疫情 #统计 #美国 #Omicron #鸣钟 #Longcovid #后遗症
【路透社:美国新冠死亡人数已超过百万】
根据路透社的统计,美国新冠死亡人数已超过百万,跨越了一个曾经难以想象的里程碑。100万大关严酷地提醒人们,即使病毒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威胁已经减弱,但其所造成的悲痛和损失惊人。这意味着每327名美国人中就有一人死亡,或者比旧金山或西雅图的全部人口还要多。
2020年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COVID-19为全球大流行病时,该病毒已在美国夺走36条生命。随后几个月,病毒像野火一样蔓延,到达全国的每个角落。到2020年6月,美国死亡人数已超过该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人死亡总数,2021年1月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队损失,超过40.5万人死亡。当时,平均每天死于COVID-19的人数比2001年9月11日袭击事件中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全球有670万人被确认死亡。世卫组织称,包括死于COVID-19的人以及那些因爆发而间接死亡的人在内,真正的死亡人数可能接近1500万。
报道称,与COVID死亡有关的一些图像永远烙印在美国人的集体脑海中:驻扎在医院外的冷藏车充斥着死者;在封闭的重症监护室中插管的病人;在每一波病毒中奋力战斗的疲惫的医生和护士。
新冠主要针对老年人和健康受损的人,但也没有放过健康的年轻人,杀死了1000多名儿童。研究人员估计有21.3万名美国儿童在这场大流行中至少失去了一位父母或主要照顾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情感损失。
路透社和其他进行统计的组织在不同时间达到100万死亡的门槛,这种差异取决于每个组织如何计算COVID的死亡人数。这场大流行的确切人数可能永远不会被真正知道。当地时间5月9日,美国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以1000次鸣钟,表达对该国登记在册,死于新冠疫情的100万名逝者的哀悼。
一些在感染时死亡的人从未被检测过,没有出现在数据中。其他人虽然感染COVID-19,但可能因为癌症等其他原因死亡,仍被计算在内。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数据,在大流行期间,美国已经有超过100万例超额死亡。
据美国《财富》杂志网站9日消息,在放弃口罩前,必须考虑长期新冠病症的影响,这种疾病已影响了700万至2300万感染过新冠病毒的美国人,或有多达7%的美国人正在遭受新冠病症的长期影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去年报告说,超过一半的新冠幸存者报告症状在六个月后持续存在。
据美国《国会山》日报网站报道,一名美国政府高官5月6日说,如果国会不为开展疫苗接种和病毒检测拨发新资金的话,白宫当前就要为今年秋冬季出现一波可能导致多达1亿美国人感染的新冠疫情做准备。据估计,去年冬天由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那一波疫情大约导致1.3亿至1.4亿美国人感染,那波疫情还造成了死亡人数的激增。
全球疫情来看,截至2022年5月11日,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实时数据,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19亿例,死亡病例超过625.7万例,其中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222.7万例,死亡病例数超过99.8万例,累计确诊数居首。过去28天内,报告病例最多的国家分别为德国、法国和韩国,三国分别报告了248.6万、185.9万、182.8万新冠确诊病例。(路透社)(财新网)
【路透社:美国新冠死亡人数已超过百万】
根据路透社的统计,美国新冠死亡人数已超过百万,跨越了一个曾经难以想象的里程碑。100万大关严酷地提醒人们,即使病毒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威胁已经减弱,但其所造成的悲痛和损失惊人。这意味着每327名美国人中就有一人死亡,或者比旧金山或西雅图的全部人口还要多。
2020年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COVID-19为全球大流行病时,该病毒已在美国夺走36条生命。随后几个月,病毒像野火一样蔓延,到达全国的每个角落。到2020年6月,美国死亡人数已超过该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人死亡总数,2021年1月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军队损失,超过40.5万人死亡。当时,平均每天死于COVID-19的人数比2001年9月11日袭击事件中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全球有670万人被确认死亡。世卫组织称,包括死于COVID-19的人以及那些因爆发而间接死亡的人在内,真正的死亡人数可能接近1500万。
报道称,与COVID死亡有关的一些图像永远烙印在美国人的集体脑海中:驻扎在医院外的冷藏车充斥着死者;在封闭的重症监护室中插管的病人;在每一波病毒中奋力战斗的疲惫的医生和护士。
新冠主要针对老年人和健康受损的人,但也没有放过健康的年轻人,杀死了1000多名儿童。研究人员估计有21.3万名美国儿童在这场大流行中至少失去了一位父母或主要照顾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情感损失。
路透社和其他进行统计的组织在不同时间达到100万死亡的门槛,这种差异取决于每个组织如何计算COVID的死亡人数。这场大流行的确切人数可能永远不会被真正知道。当地时间5月9日,美国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以1000次鸣钟,表达对该国登记在册,死于新冠疫情的100万名逝者的哀悼。
一些在感染时死亡的人从未被检测过,没有出现在数据中。其他人虽然感染COVID-19,但可能因为癌症等其他原因死亡,仍被计算在内。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数据,在大流行期间,美国已经有超过100万例超额死亡。
据美国《财富》杂志网站9日消息,在放弃口罩前,必须考虑长期新冠病症的影响,这种疾病已影响了700万至2300万感染过新冠病毒的美国人,或有多达7%的美国人正在遭受新冠病症的长期影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去年报告说,超过一半的新冠幸存者报告症状在六个月后持续存在。
据美国《国会山》日报网站报道,一名美国政府高官5月6日说,如果国会不为开展疫苗接种和病毒检测拨发新资金的话,白宫当前就要为今年秋冬季出现一波可能导致多达1亿美国人感染的新冠疫情做准备。据估计,去年冬天由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那一波疫情大约导致1.3亿至1.4亿美国人感染,那波疫情还造成了死亡人数的激增。
全球疫情来看,截至2022年5月11日,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实时数据,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19亿例,死亡病例超过625.7万例,其中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222.7万例,死亡病例数超过99.8万例,累计确诊数居首。过去28天内,报告病例最多的国家分别为德国、法国和韩国,三国分别报告了248.6万、185.9万、182.8万新冠确诊病例。(路透社)(财新网)
乌鸦观察
#疫情 #发热门诊 #排队 #院感 #医疗资源 #挤兑 #慢性病 #透析 #重症 #ICU #药品 #快递 #物流 【放开之后:发热门诊排队、院感无法遏制、药品供应紧张、物流效率下降】 在疫情较严重地区,发热门诊一度排起长龙。仅以人均医疗资源远超全国的北京为例,12月7日,北京要求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但当晚依旧有多位患者称前往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需排队2-4小时,另有多家医院发热门诊预留电话无法接入。12月8日、9日晚,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北京朝阳、东城、西城等区发现,确实有多家医院…
#疫情 #重症 #急诊 #统计 #死亡
【国家卫健委:各省份均已度过发热门诊、急诊和重症患者三个高峰】
1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各省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和重症患者三个高峰都已经度过。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到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94%,已经回落到12月7日前的水平。全国急诊就诊人数在2023年1月2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44%。全国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是在1月5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数量下降了44.3%。
在正常医疗方面,也有正常恢复的迹象。第一,全国普通门诊在逐步恢复。同时,普通门诊当中新冠患者比例在逐步降低,到1月17日非新冠的在普通门诊的就诊率达到99.5%,提示门诊正常诊疗在逐步恢复。第二,住院患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住院患者中非新冠患者的住院比例大幅度提升,1月17日已经达到了85%,提示我们住院的正常诊疗也在恢复。特别要指出的是住院患者手术量在12月9日到31日呈现下降趋势,1月1日以后就呈现了稳步提升的态势。1月17日比12月7日住院的手术量,已经上升超过了20%。这些指标都反映出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服务正在得到恢复。
此前,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而且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住院新冠感染者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62.5万人。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据介绍,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此外,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中国新闻网)
【国家卫健委:各省份均已度过发热门诊、急诊和重症患者三个高峰】
1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各省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和重症患者三个高峰都已经度过。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到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94%,已经回落到12月7日前的水平。全国急诊就诊人数在2023年1月2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44%。全国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是在1月5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数量下降了44.3%。
在正常医疗方面,也有正常恢复的迹象。第一,全国普通门诊在逐步恢复。同时,普通门诊当中新冠患者比例在逐步降低,到1月17日非新冠的在普通门诊的就诊率达到99.5%,提示门诊正常诊疗在逐步恢复。第二,住院患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住院患者中非新冠患者的住院比例大幅度提升,1月17日已经达到了85%,提示我们住院的正常诊疗也在恢复。特别要指出的是住院患者手术量在12月9日到31日呈现下降趋势,1月1日以后就呈现了稳步提升的态势。1月17日比12月7日住院的手术量,已经上升超过了20%。这些指标都反映出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服务正在得到恢复。
此前,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介绍,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而且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住院新冠感染者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62.5万人。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在1月5日达到了峰值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据介绍,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
此外,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