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丹麦 #新冠 #后遗症 #Longcovid 【丹麦研究称1/3感染者出现“长新冠”】 “长新冠”(long COVID)持续引关注。丹麦一项未经同行评议的研究发现,几乎三分之一的人群在感染新冠病毒后6—12个月内都报告了至少一个持续性症状。该调查以问卷为主,样本涵括15.2万人,包括61002名在6、9或12个月前检出新冠阳性的受访者,和91878名新冠检测阴性的受访者。调查在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期间进行,早于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时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10月给出临床病例…
#新冠 #后遗症 #大脑 #科研
【牛津大学研究:新冠轻症也会造成大脑损伤】
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染新冠后即使症状轻微,人的大脑和思维能力也会受损。牛津大学维康综合神经影像中心的发现表明,病毒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着惊人的影响。
据彭博社报道,研究人员发现,患者感染冠病数月后出现了大脑损伤,影响到与嗅觉相关的区域,并且脑萎缩的程度相当于正常大脑老化十年。周一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这篇研究报告称,这些变化与认知能力的下降有关。
外界广泛认为,新冠病毒是一种攻击肺部的呼吸道病原体。但忽视了它在急性期可能引发诸多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意识错乱、脑卒中和神经肌障碍。其他症状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头痛、感觉障碍、抑郁,甚至是精神错乱。相关症状可能会持续长达数月。
为了研究患者大脑发生的变化,神经学家杜奥(Gwenaelle Douaud)和他的同事调阅了全球最大磁共振成像数据库 U.K. Biobank 的数据。他们取得了785名志愿者在疫情爆发前的脑部影像。
平均间隔38个月后,这些志愿者再次进行了脑部扫描,那时有401人新冠检测曾呈阳性。未感染过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与年龄、性别以及许多风险因素(血压、肥胖、吸烟、社会经济地位、糖尿病)相近的患者组进行比对。这项研究的参与者年龄在51至81岁之间,大多是白人。
研究团队将感染者的大脑在头部的占比与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进行比较,发现减小了约0.3%。大脑占比不管有无感染,都会随着时间减小,但感染新冠病毒后,大脑占比会进一步减小。与嗅觉相关的大脑部位的减小幅度也稍微大一些。
研究团队还调查了认知功能。从解决特定课题所需要的时间来看,感染者比未感染者花的时间长8~12%。研究团队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即使轻症也会影响大脑和认知功能。
不过,这种影响是会一直存在,还是会随着神经系统的修复部分逆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她说:“大脑是可塑的,可以自我修复。”(联合早报)(彭博社)(日本经济新闻)(Nature)
【牛津大学研究:新冠轻症也会造成大脑损伤】
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染新冠后即使症状轻微,人的大脑和思维能力也会受损。牛津大学维康综合神经影像中心的发现表明,病毒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着惊人的影响。
据彭博社报道,研究人员发现,患者感染冠病数月后出现了大脑损伤,影响到与嗅觉相关的区域,并且脑萎缩的程度相当于正常大脑老化十年。周一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这篇研究报告称,这些变化与认知能力的下降有关。
外界广泛认为,新冠病毒是一种攻击肺部的呼吸道病原体。但忽视了它在急性期可能引发诸多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意识错乱、脑卒中和神经肌障碍。其他症状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头痛、感觉障碍、抑郁,甚至是精神错乱。相关症状可能会持续长达数月。
为了研究患者大脑发生的变化,神经学家杜奥(Gwenaelle Douaud)和他的同事调阅了全球最大磁共振成像数据库 U.K. Biobank 的数据。他们取得了785名志愿者在疫情爆发前的脑部影像。
平均间隔38个月后,这些志愿者再次进行了脑部扫描,那时有401人新冠检测曾呈阳性。未感染过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与年龄、性别以及许多风险因素(血压、肥胖、吸烟、社会经济地位、糖尿病)相近的患者组进行比对。这项研究的参与者年龄在51至81岁之间,大多是白人。
研究团队将感染者的大脑在头部的占比与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进行比较,发现减小了约0.3%。大脑占比不管有无感染,都会随着时间减小,但感染新冠病毒后,大脑占比会进一步减小。与嗅觉相关的大脑部位的减小幅度也稍微大一些。
研究团队还调查了认知功能。从解决特定课题所需要的时间来看,感染者比未感染者花的时间长8~12%。研究团队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即使轻症也会影响大脑和认知功能。
不过,这种影响是会一直存在,还是会随着神经系统的修复部分逆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她说:“大脑是可塑的,可以自我修复。”(联合早报)(彭博社)(日本经济新闻)(Nature)
乌鸦观察
#浙江 #杭州 #快递 #疫情 #核酸检测 #物传人 【“您的快件存受到新冠病毒污染风险”,杭州多人被提醒做核酸】 今天(3月10日)傍晚,很多杭州市民收到这样一条短信,“2022年3月9日,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顺丰速运中转场发现工作人员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环境核酸显示多点阳性,您的快件经过该中转场中转,快件存在受到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请您立即向属地社区(村)报备,并进行核酸检测。” 记者了解到,这类短信是杭州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的,如果您对快递有接触,请前往所在社区(村)进行核酸检测。…
#香港大学 #科研 #Omicron #物传人
【港大研究指Omicron在光滑表面7日内仍有传染力】
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最新研究发现,Omicron变异病毒株在光滑及凹凸不平物件表面的稳定性,远高于原始株,Omicron变异病毒株在光滑表面上7日内仍具有一定传染力。有关研究结果已于预印本网站 BioRxiv 发表。
研究团队比较 Omicron BA.1变异病毒株及原始病毒株在5种不同物料表面上的稳定程度,分别是不锈钢、聚丙烯、玻璃、纸巾及打印纸。结果显示 Omicron BA.1 变异病毒株在不锈钢、聚丙烯、玻璃表面存放7天,仍有一定传播能力。而原始病毒株在不锈钢及聚丙烯表面存放后第4日,已失去传播能力,在玻璃表面,于第7日失去传播力。
而在纸巾及打印纸表面Omicron BA.1变异病毒株于存放后30分钟,同样具有轻微的传染力;但原始株在5-15分钟后,也丧失了传播能力。
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烈文提醒市民应经常彻底洗手,利用1:99稀释漂白水清洁家居,尤其是有确诊者的家庭,能有效减低被污染物感染的风险。(路透社)(RTHK)
【港大研究指Omicron在光滑表面7日内仍有传染力】
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最新研究发现,Omicron变异病毒株在光滑及凹凸不平物件表面的稳定性,远高于原始株,Omicron变异病毒株在光滑表面上7日内仍具有一定传染力。有关研究结果已于预印本网站 BioRxiv 发表。
研究团队比较 Omicron BA.1变异病毒株及原始病毒株在5种不同物料表面上的稳定程度,分别是不锈钢、聚丙烯、玻璃、纸巾及打印纸。结果显示 Omicron BA.1 变异病毒株在不锈钢、聚丙烯、玻璃表面存放7天,仍有一定传播能力。而原始病毒株在不锈钢及聚丙烯表面存放后第4日,已失去传播能力,在玻璃表面,于第7日失去传播力。
而在纸巾及打印纸表面Omicron BA.1变异病毒株于存放后30分钟,同样具有轻微的传染力;但原始株在5-15分钟后,也丧失了传播能力。
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烈文提醒市民应经常彻底洗手,利用1:99稀释漂白水清洁家居,尤其是有确诊者的家庭,能有效减低被污染物感染的风险。(路透社)(RTHK)
乌鸦观察
#香港 #仓鼠 #宠物 #感染 #新冠 #扑杀 #公共卫生 #交叉感染 #流调 #动保组织 【香港专家支持对新冠阳性宠物进行人道处理后,收到死亡恐吓邮件】 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 #袁国勇 今日撰文表示,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曾经储存仓鼠的大埔仓库检测到病毒;宠物店的动物和环境样本特别是仓鼠的样本也呈阳性;工作人员首先确诊,随即顾客确诊,都与仓鼠有关。在仓鼠群组确诊的人员并没有去过仓库,那么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荷兰或香港的人把病毒传给了仓库里的仓鼠,然后被感染的仓鼠在宠物店交叉感染扩大了病毒量,并传到人类身上。…
#香港 #仓鼠 #宠物 #感染 #新冠 #科研 #Delta #貂
【全球首次证实叙利亚仓鼠可自然感染新冠 还可传播给人类】
新冠病毒人畜共患式传播,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课题。除养殖水貂外,暂未有证据表明其他受感染动物可传染人类,并导致持续的人传人。3月11日,香港大学学者发表于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一项研究发现,叙利亚仓鼠可自然感染德尔塔病毒,进而令人类感染。这是全球首次证实宠物叙利亚仓鼠能把新冠病毒传播给人类。
这项研究由潘烈文教授领导的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完成,港大公共卫生学院病毒学讲座教授裴伟正和副教授严慧玲共同参与研究。
本次研究证实,德尔塔新冠病毒变异株于2022年1月随进口的宠物叙利亚仓鼠引入香港,并引发多起人畜共患传播事件。香港一名宠物店员工于1月15日确诊感染德尔塔病毒,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被列为无感染源头的本地病例。
尽管当时并不能证明仓鼠将新冠病毒传染给人类,但为降低病毒传播风险,香港政府令全港34间售卖仓鼠的店铺停业,回收宠物店上千只仓鼠进行人道毁灭。
研究人员在1月17日对该宠物店及仓库进行初步筛查时,抽取了仓鼠、兔、龙猫等636个动物样本及环境样本进行化验,只有叙利亚仓鼠PCR测试呈阳性。在随后抽取的详细样本检测中,同样发现近一半的仓鼠感染德尔塔病毒。
通过对这些感染新冠病毒的仓鼠进行病毒基因测序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仓鼠群的感染发生在2021年10月14日左右。这批受感染的仓鼠不止一次将新冠病毒传播给人类,再由受感染者传播给他人,导致德尔塔病毒变异株在香港社区扩散。截至2022年2月3日,这一感染源引发了82人的感染群。
这是全球首次证实叙利亚仓鼠可自然感染新冠病毒,并造成人类感染。严慧玲提醒说,其他动物可能导致类似问题,需要对野生和训养动物进行系统的病毒监测。
潘烈文强调,这是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宠物叙利亚仓鼠可成为新冠病毒的另一个宿主。若新冠病毒长期在仓鼠间传播,或引发其他突变,例如传播力及引发疾病的能力有所改变,以及降低疫苗的保护作用。人类有可能被宠物叙利亚仓鼠传染新的变异新冠病毒,影响现行防疫的进程。(财新网)(南华早报)
【全球首次证实叙利亚仓鼠可自然感染新冠 还可传播给人类】
新冠病毒人畜共患式传播,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课题。除养殖水貂外,暂未有证据表明其他受感染动物可传染人类,并导致持续的人传人。3月11日,香港大学学者发表于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一项研究发现,叙利亚仓鼠可自然感染德尔塔病毒,进而令人类感染。这是全球首次证实宠物叙利亚仓鼠能把新冠病毒传播给人类。
这项研究由潘烈文教授领导的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完成,港大公共卫生学院病毒学讲座教授裴伟正和副教授严慧玲共同参与研究。
本次研究证实,德尔塔新冠病毒变异株于2022年1月随进口的宠物叙利亚仓鼠引入香港,并引发多起人畜共患传播事件。香港一名宠物店员工于1月15日确诊感染德尔塔病毒,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被列为无感染源头的本地病例。
尽管当时并不能证明仓鼠将新冠病毒传染给人类,但为降低病毒传播风险,香港政府令全港34间售卖仓鼠的店铺停业,回收宠物店上千只仓鼠进行人道毁灭。
研究人员在1月17日对该宠物店及仓库进行初步筛查时,抽取了仓鼠、兔、龙猫等636个动物样本及环境样本进行化验,只有叙利亚仓鼠PCR测试呈阳性。在随后抽取的详细样本检测中,同样发现近一半的仓鼠感染德尔塔病毒。
通过对这些感染新冠病毒的仓鼠进行病毒基因测序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仓鼠群的感染发生在2021年10月14日左右。这批受感染的仓鼠不止一次将新冠病毒传播给人类,再由受感染者传播给他人,导致德尔塔病毒变异株在香港社区扩散。截至2022年2月3日,这一感染源引发了82人的感染群。
这是全球首次证实叙利亚仓鼠可自然感染新冠病毒,并造成人类感染。严慧玲提醒说,其他动物可能导致类似问题,需要对野生和训养动物进行系统的病毒监测。
潘烈文强调,这是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宠物叙利亚仓鼠可成为新冠病毒的另一个宿主。若新冠病毒长期在仓鼠间传播,或引发其他突变,例如传播力及引发疾病的能力有所改变,以及降低疫苗的保护作用。人类有可能被宠物叙利亚仓鼠传染新的变异新冠病毒,影响现行防疫的进程。(财新网)(南华早报)
#科研 #Omicron #物传人 #流调 #珠海 #假牙
【中疾控周报最新研究:一起可能由进口假牙引发的奥密克戎聚集传播】
随着传染力更强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海外占据了主导地位,进口物品的传染风险也越来越引发关注。中疾控周报(CDC Weekly)最新披露了一起可能由假牙引发的奥密克戎本土聚集性传播。
论文披露,2022年1月13日广东省珠海市疾控中心接到通报,中山市坦洲镇发热门诊发现了1例本土新冠病例。当天,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前山街道等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南屏镇共发现4例新冠病例。
珠海市疾控中心从本地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筛查出了34例阳性。广东省疾控中心对其中的20例进行病毒基因测序,经鉴定均为新冠Omicron变异毒株BA.1。
...
珠海市疾控中心在论文中披露,2022年1月8日,在C公司工作的一名34岁女性出现症状,她是当地的第一个病例。她家庭中其他3个成员情况如下:丈夫为游艇码头司机,女儿在B小学读书,儿子在A幼儿园就读,三人均在2022年1月11日出现症状。
...
她所在的C公司主要承接国外义齿(即假牙)、牙模的定制生产。货物是通过快递从欧美进口的。这名34岁的女性是C公司的客服人员,2022年1月1日至11日间她偶尔在没有防护(不戴口罩和手套)的情况下在收货区帮忙提货。
1月16日,珠海市疾控中心从C公司采集了670份环境样本,检测出6份阳性样本,其中5份阳性样本来自感染者的工作区,1份阳性样本来自一楼进口模具包装的内部。
...
论文披露虽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冷链食品以外的材料能够成为新冠病毒的传染源,但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珠海市疾控中心认为进口的义齿和牙模可能就是此次疫情的源头。(澎湃新闻)
【中疾控周报最新研究:一起可能由进口假牙引发的奥密克戎聚集传播】
随着传染力更强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海外占据了主导地位,进口物品的传染风险也越来越引发关注。中疾控周报(CDC Weekly)最新披露了一起可能由假牙引发的奥密克戎本土聚集性传播。
论文披露,2022年1月13日广东省珠海市疾控中心接到通报,中山市坦洲镇发热门诊发现了1例本土新冠病例。当天,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前山街道等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南屏镇共发现4例新冠病例。
珠海市疾控中心从本地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筛查出了34例阳性。广东省疾控中心对其中的20例进行病毒基因测序,经鉴定均为新冠Omicron变异毒株BA.1。
...
珠海市疾控中心在论文中披露,2022年1月8日,在C公司工作的一名34岁女性出现症状,她是当地的第一个病例。她家庭中其他3个成员情况如下:丈夫为游艇码头司机,女儿在B小学读书,儿子在A幼儿园就读,三人均在2022年1月11日出现症状。
...
她所在的C公司主要承接国外义齿(即假牙)、牙模的定制生产。货物是通过快递从欧美进口的。这名34岁的女性是C公司的客服人员,2022年1月1日至11日间她偶尔在没有防护(不戴口罩和手套)的情况下在收货区帮忙提货。
1月16日,珠海市疾控中心从C公司采集了670份环境样本,检测出6份阳性样本,其中5份阳性样本来自感染者的工作区,1份阳性样本来自一楼进口模具包装的内部。
...
论文披露虽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冷链食品以外的材料能够成为新冠病毒的传染源,但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珠海市疾控中心认为进口的义齿和牙模可能就是此次疫情的源头。(澎湃新闻)
#香港大学 #科研 #疫苗 #科兴 #辉瑞 #Omicron #加强针
【香港数据显示接种三剂疫苗可有效预防奥密克戎死亡】
香港大学发表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真实世界研究,分析了这一波Omicron BA.2疫情下疫苗的有效率。
面对免疫逃逸能力极强的 Omicron,香港使用的两种疫苗在标准接种(两针)情况下,对于预防感染的有效率大幅降低,但是对于预防重症和死亡仍然保持较强的效果。而第三针疫苗接种后,保护力获得了全面提升。
香港这波疫情的真实世界数据表明,面对BA.2,无论是哪种疫苗,三针接种对于预防重症及死亡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效力。在其中一些组由于病例不足,目前的置信区间比较宽。
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Gabriel Leung)说,二者中的任意一种如果接种三剂,都将获得非常非常有效的保护。(华尔街日报)(庄时利和 @微博)
【香港数据显示接种三剂疫苗可有效预防奥密克戎死亡】
香港大学发表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真实世界研究,分析了这一波Omicron BA.2疫情下疫苗的有效率。
面对免疫逃逸能力极强的 Omicron,香港使用的两种疫苗在标准接种(两针)情况下,对于预防感染的有效率大幅降低,但是对于预防重症和死亡仍然保持较强的效果。而第三针疫苗接种后,保护力获得了全面提升。
香港这波疫情的真实世界数据表明,面对BA.2,无论是哪种疫苗,三针接种对于预防重症及死亡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效力。在其中一些组由于病例不足,目前的置信区间比较宽。
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Gabriel Leung)说,二者中的任意一种如果接种三剂,都将获得非常非常有效的保护。(华尔街日报)(庄时利和 @微博)
乌鸦观察
#北京 #海淀 #疫情 #密接 #快递 #流调 #Omicron #物传人 【北京确诊病例溯源公布:不排除经境外物品感染病毒可能】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 一是病例发病前14天内均无外省市旅居史,工作期间偶尔会收发国际邮件。病例于1月13日出现嗓子痒症状,1月14日出现乏力、发热症状,1月15日肺部CT未见新冠肺炎典型表现,综合1月14日、15日、16日病例标本的核酸检测CT值的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初步判断病例处于感染的早期阶段。 二是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大数据比对,…
#北京 #海淀 #疫情 #密接 #快递 #流调 #Omicron #物传人 #科研 #测序
【中疾控周报:北美来的邮件是如何导致本土奥密克戎聚集传播的】
3月,中疾控周报刊登了《2022年1月北京一起可能由国际邮寄文件引起的新冠Omicron新冠变异毒株传播》。论文披露,1月15日,北京一名26岁女性(病例A)因为疲劳和发烧两天,来核酸检测点进行新冠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当地疾控中心随后对该结果进行了复核。此外,基于qRT-PCR的快速位点突变检测显示:该女性感染的新冠病毒携带Q498R突变,L452R、T478K缺失和P681R突变。这表明该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毒株。
在接下来的7天内,病例A的5名密切接触者筛查呈阳性,包括她的母亲(病例B)、同事(病例C,也是指示病例)和病例C的三名家庭成员(病例D、E和F)。
北京疾控中心随即进行实地调查以确定感染源。病例A在北方某市高校云集区域生活和工作,没有外出旅行史,也没有与本地或输入的高危人群密切接触。进一步调查显示,该病例因工作需要,会不定期收发国际邮递来的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该病例于1月11日(发病前2天)收到了一份国际邮寄的文件,该文件于1月7日从海外寄出,到达该市后文件的外包装进行消毒。当地疾控共采集了1054个环境样本,其中22个样本为该病例收到的国际邮件。
qRT-PCR显示22份样本中有12份SARS-CoV-2的ORF1ab/N基因片段检测呈阳性,其中2份取自包装外表面,2份取内包装,另外8份取自内部文件纸上。此外,快速位点突变测试表明所有12个阳性样本都携带Q498R突变,表明这是Omicron变异株。
全部6个病例的呼吸道样本和12个环境样本,包括内包装和病例A未触及的内含纸,共收集到了六个完整的病毒基因组。总体而言,由于病毒载量低,从环境样本中获得了1个全基因组和1个近全长基因组,覆盖率为88.8%。
测序分析得出结论:整个病毒属于BA.1谱系,即Omicron。此外,7个全基因组和1个近全长基因组共享100%的核苷酸相似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病毒位于2021年12月中旬在北美和东南亚采集的部分毒株簇附近,与同期中国的局部簇存在显着差异。
中疾控周报称,提出感染源是国际邮寄文件,主要基于以下证据:实地调查显示,除了国际邮寄的文件外,该病例没有潜在的暴露风险,发病间隔为2天。所有发现的病例都与病例A有流行病学联系。环境监测从包装内文件中发现了新冠病毒阳性样本,其中部分页面的阳性样本未被病例A触碰。更重要的是,病例A感染的新冠变异毒株基因组与从邮寄文件中收集的样本相匹配,并与当时中国其他新冠变异毒株不同。(中新社)
【中疾控周报:北美来的邮件是如何导致本土奥密克戎聚集传播的】
3月,中疾控周报刊登了《2022年1月北京一起可能由国际邮寄文件引起的新冠Omicron新冠变异毒株传播》。论文披露,1月15日,北京一名26岁女性(病例A)因为疲劳和发烧两天,来核酸检测点进行新冠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当地疾控中心随后对该结果进行了复核。此外,基于qRT-PCR的快速位点突变检测显示:该女性感染的新冠病毒携带Q498R突变,L452R、T478K缺失和P681R突变。这表明该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毒株。
在接下来的7天内,病例A的5名密切接触者筛查呈阳性,包括她的母亲(病例B)、同事(病例C,也是指示病例)和病例C的三名家庭成员(病例D、E和F)。
北京疾控中心随即进行实地调查以确定感染源。病例A在北方某市高校云集区域生活和工作,没有外出旅行史,也没有与本地或输入的高危人群密切接触。进一步调查显示,该病例因工作需要,会不定期收发国际邮递来的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该病例于1月11日(发病前2天)收到了一份国际邮寄的文件,该文件于1月7日从海外寄出,到达该市后文件的外包装进行消毒。当地疾控共采集了1054个环境样本,其中22个样本为该病例收到的国际邮件。
qRT-PCR显示22份样本中有12份SARS-CoV-2的ORF1ab/N基因片段检测呈阳性,其中2份取自包装外表面,2份取内包装,另外8份取自内部文件纸上。此外,快速位点突变测试表明所有12个阳性样本都携带Q498R突变,表明这是Omicron变异株。
全部6个病例的呼吸道样本和12个环境样本,包括内包装和病例A未触及的内含纸,共收集到了六个完整的病毒基因组。总体而言,由于病毒载量低,从环境样本中获得了1个全基因组和1个近全长基因组,覆盖率为88.8%。
测序分析得出结论:整个病毒属于BA.1谱系,即Omicron。此外,7个全基因组和1个近全长基因组共享100%的核苷酸相似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病毒位于2021年12月中旬在北美和东南亚采集的部分毒株簇附近,与同期中国的局部簇存在显着差异。
中疾控周报称,提出感染源是国际邮寄文件,主要基于以下证据:实地调查显示,除了国际邮寄的文件外,该病例没有潜在的暴露风险,发病间隔为2天。所有发现的病例都与病例A有流行病学联系。环境监测从包装内文件中发现了新冠病毒阳性样本,其中部分页面的阳性样本未被病例A触碰。更重要的是,病例A感染的新冠变异毒株基因组与从邮寄文件中收集的样本相匹配,并与当时中国其他新冠变异毒株不同。(中新社)
#社会信用体系 #科研 #论文 #品牌 #社保 #慈善
【《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
二、以健全的信用机制畅通国内大循环
(三)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查处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打击论文买卖“黑色产业链”。...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对商标抢注、非正常专利申请等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净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四)推进质量和品牌信用建设。...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加强中华老字号和地理标志保护...
(五)完善流通分配等环节信用制度。...依法打击骗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社会保险待遇、保障性住房等行为。建立社会保险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制度。推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建立慈善组织活动异常名录,防治诈捐、骗捐,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依法惩戒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失信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六)打造诚信消费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治理拖欠账款等行为长效机制。...
五、以有效的信用监管和信用服务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
(十五)健全信用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构建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建立标准统一、权威准确的信用档案。充分发挥“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网站、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的信息公开作用。进一步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高数据覆盖面和质量。
六、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一)坚持稳慎适度。编制全国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准确界定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共享、公开范围和失信惩戒措施适用范围。根据失信行为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轻重适度的惩戒措施,确保过惩相当。
(二十二)推进试点示范。统筹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信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完善信用法治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鼓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先行先试,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新华社)
【《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
二、以健全的信用机制畅通国内大循环
(三)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查处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打击论文买卖“黑色产业链”。...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对商标抢注、非正常专利申请等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净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四)推进质量和品牌信用建设。...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加强中华老字号和地理标志保护...
(五)完善流通分配等环节信用制度。...依法打击骗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社会保险待遇、保障性住房等行为。建立社会保险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制度。推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建立慈善组织活动异常名录,防治诈捐、骗捐,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依法惩戒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失信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六)打造诚信消费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治理拖欠账款等行为长效机制。...
五、以有效的信用监管和信用服务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
(十五)健全信用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构建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建立标准统一、权威准确的信用档案。充分发挥“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网站、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的信息公开作用。进一步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高数据覆盖面和质量。
六、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一)坚持稳慎适度。编制全国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准确界定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共享、公开范围和失信惩戒措施适用范围。根据失信行为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轻重适度的惩戒措施,确保过惩相当。
(二十二)推进试点示范。统筹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信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完善信用法治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鼓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先行先试,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新华社)
乌鸦观察
#美国 #疾控中心 #气溶胶 #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 【20201007 美国疾控中心: 冠病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周一承认,冠病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尤其是在通风不足的封闭空间内。 根据该中心当日发布的指引,有证据表明,冠病病毒可在空气中停留数秒到数小时。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中,冠病患者产生的气溶胶浓度,可能足以使距离超过6英尺(约1.8米)以外的人受到感染。(联合早报) 相关新闻: 0705 科学家致函警告世卫组织:“新冠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
#科研 #气溶胶 #通风管道 #Delta #隔离 #隔离酒店 #居家隔离 #通风
【德尔塔变异株可能通过通风管道气溶胶传播】
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分析了2021年11月发生在北京市昌平区一起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链。研究提示,感染来源在隔离期间可能通过通风管道气溶胶传播给该起疫情的首发病例。德尔塔变异株易引发家庭聚集性疫情,隔离酒店上下通风管道传播应引起重视。
...
病例A~E与病例O、M、N,除在同一酒店集中隔离,无其他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同时空交集。...病例A居住在B210房间,在B110房间正上方,2个房间的卫生间均没有排风扇,只有一个开口的通风管道上下相通,楼顶没有强排设施。(图1)
...
经序列测定,共获得9条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病例A~E、O的病毒核苷酸相似度为100%,均属于德尔塔变异株(B.1.617.2),为同一传播链。同时与病例O所住B110房间卫生间的1件通风管道内壁深部环境标本的病毒核苷酸相似度也为100%。但病例M、N的病毒核苷酸相似度为99.997%,存在1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差异。
...
本研究发现该隔离酒店老旧,通风管道上下相通,通风管道口敞开,在病例离开5天后仍能在通风管道内壁深部检出2件环境阳性标本,其中1件阳性标本Ct值较低,ORF1ab为25.80、核壳蛋白N为28.38。有研究显示,Ct值越低提示病毒载量越高,传染性越强。
这些结果表明,病例O在隔离酒店期间通过呼吸、说话、咳嗽、排泄等过程产生气溶胶,并在通风管道内部沉降富集,在阴冷潮湿的通风管道内存活时间较长。因此,要加强对隔离酒店、病例同单元住户的管理,通过工程改造、优化流程和加强监测降低建筑物内部气溶胶传播风险。
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由于发现此次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时间距离首发病例解除隔离时间已有5天,未能采集到隔离酒店房间的气溶胶标本,导致本研究缺乏气溶胶标本的直接结果。不过本研究取得关键间接证据,即隔离房间卫生间的2件通风管道内壁深部环境涂抹标本阳性,且与首发病例A、感染来源病例O的病毒核苷酸相似度为100%。(健康时报)
【德尔塔变异株可能通过通风管道气溶胶传播】
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分析了2021年11月发生在北京市昌平区一起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链。研究提示,感染来源在隔离期间可能通过通风管道气溶胶传播给该起疫情的首发病例。德尔塔变异株易引发家庭聚集性疫情,隔离酒店上下通风管道传播应引起重视。
...
病例A~E与病例O、M、N,除在同一酒店集中隔离,无其他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同时空交集。...病例A居住在B210房间,在B110房间正上方,2个房间的卫生间均没有排风扇,只有一个开口的通风管道上下相通,楼顶没有强排设施。(图1)
...
经序列测定,共获得9条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病例A~E、O的病毒核苷酸相似度为100%,均属于德尔塔变异株(B.1.617.2),为同一传播链。同时与病例O所住B110房间卫生间的1件通风管道内壁深部环境标本的病毒核苷酸相似度也为100%。但病例M、N的病毒核苷酸相似度为99.997%,存在1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差异。
...
本研究发现该隔离酒店老旧,通风管道上下相通,通风管道口敞开,在病例离开5天后仍能在通风管道内壁深部检出2件环境阳性标本,其中1件阳性标本Ct值较低,ORF1ab为25.80、核壳蛋白N为28.38。有研究显示,Ct值越低提示病毒载量越高,传染性越强。
这些结果表明,病例O在隔离酒店期间通过呼吸、说话、咳嗽、排泄等过程产生气溶胶,并在通风管道内部沉降富集,在阴冷潮湿的通风管道内存活时间较长。因此,要加强对隔离酒店、病例同单元住户的管理,通过工程改造、优化流程和加强监测降低建筑物内部气溶胶传播风险。
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由于发现此次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时间距离首发病例解除隔离时间已有5天,未能采集到隔离酒店房间的气溶胶标本,导致本研究缺乏气溶胶标本的直接结果。不过本研究取得关键间接证据,即隔离房间卫生间的2件通风管道内壁深部环境涂抹标本阳性,且与首发病例A、感染来源病例O的病毒核苷酸相似度为100%。(健康时报)
乌鸦观察
#丹麦 #Omicron #加强针 #第四针 【丹麦开始第四针疫苗接种,欧洲药品管理局:还需更多数据支持】 当地时间1月12日,丹麦卫生局决定开始对该国民众进行新冠疫苗第四针的接种,然而欧盟相关机构对该决定存疑。 据路透社12日报道,丹麦卫生部长马格努斯·霍尼克(Magnus Heunicke)表示,因奥密克戎毒株导致感染病例激增,丹麦将于本周晚些时候向易感染人群提供第四针新冠疫苗接种。 然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11日已表示对接种第四针疫苗的必要性有所怀疑,该机构表示没有数据支持这种…
#以色列 #加强针 #第四针 #科研
【以色列研究:第四剂新冠疫苗可提升老人重症保护效果】
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和以色列卫生部6日发表声明说,该国研究显示第四剂新冠疫苗可将对60岁及以上人群的重症保护效果提高约3倍。
声明说,该研究基于1月10日至3月2日间以色列逾100万符合第四剂新冠疫苗接种条件的60岁及以上人群数据,研究团队对第四剂疫苗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由魏茨曼科学研究所、以色列卫生部等机构开展,已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研究发现,与仅接种3剂辉瑞新冠疫苗的60岁及以上人群相比,接种第四剂疫苗的60岁及以上人群出现重症风险降低约三分之二,且保护效果在整个研究期间并未减弱;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降低约一半,但保护效果在为期8周的研究期间有所减弱。
蓝点也就是四针比三针在预防感染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到预防感染方面有少许提升,但在接种了 3 周之后,额外的保护效果下降了。
预防重症效果变化的红点则在研究周期内稳定于高水平。接种第四针 4 周后,感染重症的风险比接种三针的人低 3.5 倍。(或者就是中文说法里的 1/3.5。)
目前,以色列卫生部规定60岁及以上人群、医务工作者等高风险人群可接种第四剂新冠疫苗,接种时间需与第三剂相隔至少4个月。(新华社)(丁香医生)
【以色列研究:第四剂新冠疫苗可提升老人重症保护效果】
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和以色列卫生部6日发表声明说,该国研究显示第四剂新冠疫苗可将对60岁及以上人群的重症保护效果提高约3倍。
声明说,该研究基于1月10日至3月2日间以色列逾100万符合第四剂新冠疫苗接种条件的60岁及以上人群数据,研究团队对第四剂疫苗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由魏茨曼科学研究所、以色列卫生部等机构开展,已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研究发现,与仅接种3剂辉瑞新冠疫苗的60岁及以上人群相比,接种第四剂疫苗的60岁及以上人群出现重症风险降低约三分之二,且保护效果在整个研究期间并未减弱;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降低约一半,但保护效果在为期8周的研究期间有所减弱。
蓝点也就是四针比三针在预防感染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到预防感染方面有少许提升,但在接种了 3 周之后,额外的保护效果下降了。
预防重症效果变化的红点则在研究周期内稳定于高水平。接种第四针 4 周后,感染重症的风险比接种三针的人低 3.5 倍。(或者就是中文说法里的 1/3.5。)
目前,以色列卫生部规定60岁及以上人群、医务工作者等高风险人群可接种第四剂新冠疫苗,接种时间需与第三剂相隔至少4个月。(新华社)(丁香医生)
#科研 #生命 #起源
【科学进展:地球生命可能起源自42.8亿年前,比已知更早】
近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科学家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取得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早在42.8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存在这样的微生物生命活动。相较于之前证实的34.5亿年,它使地球生命起源时间至少提前3亿年。该研究对地球生命起源时间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相关结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块拳头大小的岩石,之前的研究已经通过同位素定年方法,判断其年龄约至少为37.5亿年前,最老可达42.8亿年前。在对这些岩石进行了更全面深入的分析之后,研究人员新发现了一个更大更复杂的“树枝”状结构——近1厘米长的主干茎和单侧生长的平行管状分枝,以及共生的大量椭球体。
由于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非生物的纯化学过程能产生类似的结构,这个“树枝”状结构最有可能是由古老细菌形成的微生物群落。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样品中保留了一些被矿化的生物化学反应副产物,表明这些不同类型的古老微生物可能以铁、硫、二氧化碳和海底的红外辐射能量为生,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
论文第一作者、地大博士后多米尼克·帕皮诺说,“在37.5亿年到42.8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生命。这意味着生命可能在地球形成后仅三亿年就开始出现了,从地质学的角度来分析,生命的出现是非常迅速的,时间约等同于太阳绕银河系旋转一圈的时间。”
“这些发现对外星生命出现的可能性有重要启示。如果在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生命可以在地球上很快地出现,这将增加其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该研究共同作者、地大教授佘振兵说。
证明这种古老生命存在的主要证据之一来自于样品的光谱分析,它们是揭示矿物中生命化学信息的‘指纹’。“运用光谱成像分析,我们就能够看到样品中各种化合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如果在矿物中发现了碳和磷的化合物,表明这些矿物可能是早期生物经过降解后残留下来的产物”。佘振兵表示。
这项研究的样品来自于魁北克省努瓦瓦吉图克表壳岩带,是帕皮诺2008年在一次野外科考中采集的。该地区含有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沉积岩,在海底热液系统附近,由岩浆加热产生的富铁海水通过海底裂隙上升,沉积后形成这些含铁的岩石。研究人员将岩石切成大约100微米的切片,以便用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和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微小的化石结构。
此外,研究团队还使用显微CT、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对样品内部进行逐层高分辨率成像,并用一台超级计算机3D数字重建。通过上述分析,研究人员确认了NSB赤铁矿丝状体具有现代铁代谢微生物的特征,尤其是与现代海底热液喷口系统中的铁细菌很相似。(科学网)
【科学进展:地球生命可能起源自42.8亿年前,比已知更早】
近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科学家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取得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早在42.8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存在这样的微生物生命活动。相较于之前证实的34.5亿年,它使地球生命起源时间至少提前3亿年。该研究对地球生命起源时间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相关结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块拳头大小的岩石,之前的研究已经通过同位素定年方法,判断其年龄约至少为37.5亿年前,最老可达42.8亿年前。在对这些岩石进行了更全面深入的分析之后,研究人员新发现了一个更大更复杂的“树枝”状结构——近1厘米长的主干茎和单侧生长的平行管状分枝,以及共生的大量椭球体。
由于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非生物的纯化学过程能产生类似的结构,这个“树枝”状结构最有可能是由古老细菌形成的微生物群落。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样品中保留了一些被矿化的生物化学反应副产物,表明这些不同类型的古老微生物可能以铁、硫、二氧化碳和海底的红外辐射能量为生,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
论文第一作者、地大博士后多米尼克·帕皮诺说,“在37.5亿年到42.8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生命。这意味着生命可能在地球形成后仅三亿年就开始出现了,从地质学的角度来分析,生命的出现是非常迅速的,时间约等同于太阳绕银河系旋转一圈的时间。”
“这些发现对外星生命出现的可能性有重要启示。如果在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生命可以在地球上很快地出现,这将增加其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该研究共同作者、地大教授佘振兵说。
证明这种古老生命存在的主要证据之一来自于样品的光谱分析,它们是揭示矿物中生命化学信息的‘指纹’。“运用光谱成像分析,我们就能够看到样品中各种化合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如果在矿物中发现了碳和磷的化合物,表明这些矿物可能是早期生物经过降解后残留下来的产物”。佘振兵表示。
这项研究的样品来自于魁北克省努瓦瓦吉图克表壳岩带,是帕皮诺2008年在一次野外科考中采集的。该地区含有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沉积岩,在海底热液系统附近,由岩浆加热产生的富铁海水通过海底裂隙上升,沉积后形成这些含铁的岩石。研究人员将岩石切成大约100微米的切片,以便用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和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微小的化石结构。
此外,研究团队还使用显微CT、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对样品内部进行逐层高分辨率成像,并用一台超级计算机3D数字重建。通过上述分析,研究人员确认了NSB赤铁矿丝状体具有现代铁代谢微生物的特征,尤其是与现代海底热液喷口系统中的铁细菌很相似。(科学网)
乌鸦观察
#英国 #查尔斯王子 #二次感染 【英国王储查尔斯新冠检测阳性,系第二次阳性】 英国克拉伦斯宫2月10日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英国王储查尔斯当日新冠病毒检测阳性,已经开始自我隔离。 这是查尔斯第二次新冠检测阳性,他上次于2020年3月确认感染新冠病毒。(澎湃新闻) 他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王储,自1952年至今。若于2022年5月以后继任英王,他将超过等待70年零3个月的列支敦士登亲王法兰兹一世,成为等待继承王位时间最久的欧洲君主。(维基百科)
#新冠 #二次感染 #科研 #后遗症
【华尔街日报:再次感染新冠的概率有多大?】
近期的研究显示,再次感染新冠的情况要比医生们此前预想的更为常见,而且两次感染的间隔时间也比预期更短。
#英国 政府的数据发现,在最近一轮由奥密克戎引发的疫情中,再次感染的情况要比去年5月至12月德尔塔疫情期间高出10倍。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间,那些未接种疫苗、更为年轻且居住在研究人员称为较落后地区的人,他们再次感染新冠的几率更大。
医生们说,身体健康的人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似乎通常症状轻微。但也有症状严重的病例,而且不太清楚留下新冠长期后遗症的风险有多大。英国的数据显示,初次感染时病毒载量较低、症状较轻的人,他们再次感染的风险更高。
“在人口层面上平均而言,人们再次感染后,症状会相对更轻微。”传染病流行病学家、伦敦大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主任弗朗索瓦·巴洛克斯(Francois Balloux)说,“这并不是说有些人在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时,就不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巴洛克斯博士说,目前在英国,约有12%的新冠感染病例是再次感染。他预计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比例还将上升。他还指出,人们在暴露环境中接触到的病毒剂量或颗粒数量可能会影响症状的严重程度。
在不到三个月内两次感染新冠病毒是可能的
#美国 CDC在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确认,有10人在上次感染新冠后不到90天内再次感染了这一病毒。至少有一个病例,其两次感染的间隔时间仅为23天。
#西班牙 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初步研究结果,该研究记录了一名31岁女性在三周内两度感染新冠的情况。这位女性是一名医护人员,已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去年12月20日,也就是她接种加强针的12天后,其新冠检测结果呈阳性,感染毒株为德尔塔。初次感染时,她没有出现任何症状。20天后,她出现咳嗽及发热,随后在检测中发现其感染了奥密克戎。
此外,还有初步证据显示,再次感染同一变异株的情况也会出现。#丹麦 的一项研究的预印本发现,再次感染奥密克戎不同亚型变异株的情况虽不多见,但确有发生。研究人员发现,在187例再次感染病例中,有47人在感染BA.1的20天至60天后,再次感染BA.2。其中大多数是未接种疫苗的年轻人,且症状轻微。就严重程度而言,他们的两次感染没有差别。
一些再次感染病例出现了严重症状
3月份一项研究的预印本分析了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系统中的逾30万名新冠患者。其中约有 9200 人在首次检测呈阳性的至少90天后再次检出阳性;再次感染的患者中,有17%住院接受治疗。另有189人在两度感染至少90天后,第三次检出阳性,其中约26%接受了住院治疗。
内华达州立公共卫生实验室主管、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病理学副教授马克·潘多尼(Mark Pandori)说,“有很多人再次感染时,距离上一次感染都不到90天。”潘多尼博士和同事们已记录了两起第二次感染明显比第一次严重的病例。
再次感染后出现新冠长期后遗症的风险尚不明确
凯撒医疗集团(Kaiser Permanente)传染病专家艾米·达克罗(Amy Duckro)指出,许多关于新冠长期后遗症的问题仍没有答案。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打赌说,那些再次感染新冠的人出现长期后遗症的可能性更低。”达克罗博士说。
一个从患者扶持机构 Body Politic 中发展起来的研究组织正利用近日获得的300万美元拨款的一部分,启动一项针对再感染的研究,以此探寻再次感染对新冠长期后遗症患者的影响。
该研究组织联合创始人兼领导者之一吉娜·阿萨夫(Gina Assaf)说,Body Politic曾听说有人再次感染新冠后出现了长期后遗症。她说,“我们不知道这种情况有多普遍,但它的确存在。”(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再次感染新冠的概率有多大?】
近期的研究显示,再次感染新冠的情况要比医生们此前预想的更为常见,而且两次感染的间隔时间也比预期更短。
#英国 政府的数据发现,在最近一轮由奥密克戎引发的疫情中,再次感染的情况要比去年5月至12月德尔塔疫情期间高出10倍。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间,那些未接种疫苗、更为年轻且居住在研究人员称为较落后地区的人,他们再次感染新冠的几率更大。
医生们说,身体健康的人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似乎通常症状轻微。但也有症状严重的病例,而且不太清楚留下新冠长期后遗症的风险有多大。英国的数据显示,初次感染时病毒载量较低、症状较轻的人,他们再次感染的风险更高。
“在人口层面上平均而言,人们再次感染后,症状会相对更轻微。”传染病流行病学家、伦敦大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主任弗朗索瓦·巴洛克斯(Francois Balloux)说,“这并不是说有些人在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时,就不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巴洛克斯博士说,目前在英国,约有12%的新冠感染病例是再次感染。他预计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比例还将上升。他还指出,人们在暴露环境中接触到的病毒剂量或颗粒数量可能会影响症状的严重程度。
在不到三个月内两次感染新冠病毒是可能的
#美国 CDC在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确认,有10人在上次感染新冠后不到90天内再次感染了这一病毒。至少有一个病例,其两次感染的间隔时间仅为23天。
#西班牙 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初步研究结果,该研究记录了一名31岁女性在三周内两度感染新冠的情况。这位女性是一名医护人员,已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去年12月20日,也就是她接种加强针的12天后,其新冠检测结果呈阳性,感染毒株为德尔塔。初次感染时,她没有出现任何症状。20天后,她出现咳嗽及发热,随后在检测中发现其感染了奥密克戎。
此外,还有初步证据显示,再次感染同一变异株的情况也会出现。#丹麦 的一项研究的预印本发现,再次感染奥密克戎不同亚型变异株的情况虽不多见,但确有发生。研究人员发现,在187例再次感染病例中,有47人在感染BA.1的20天至60天后,再次感染BA.2。其中大多数是未接种疫苗的年轻人,且症状轻微。就严重程度而言,他们的两次感染没有差别。
一些再次感染病例出现了严重症状
3月份一项研究的预印本分析了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系统中的逾30万名新冠患者。其中约有 9200 人在首次检测呈阳性的至少90天后再次检出阳性;再次感染的患者中,有17%住院接受治疗。另有189人在两度感染至少90天后,第三次检出阳性,其中约26%接受了住院治疗。
内华达州立公共卫生实验室主管、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病理学副教授马克·潘多尼(Mark Pandori)说,“有很多人再次感染时,距离上一次感染都不到90天。”潘多尼博士和同事们已记录了两起第二次感染明显比第一次严重的病例。
再次感染后出现新冠长期后遗症的风险尚不明确
凯撒医疗集团(Kaiser Permanente)传染病专家艾米·达克罗(Amy Duckro)指出,许多关于新冠长期后遗症的问题仍没有答案。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打赌说,那些再次感染新冠的人出现长期后遗症的可能性更低。”达克罗博士说。
一个从患者扶持机构 Body Politic 中发展起来的研究组织正利用近日获得的300万美元拨款的一部分,启动一项针对再感染的研究,以此探寻再次感染对新冠长期后遗症患者的影响。
该研究组织联合创始人兼领导者之一吉娜·阿萨夫(Gina Assaf)说,Body Politic曾听说有人再次感染新冠后出现了长期后遗症。她说,“我们不知道这种情况有多普遍,但它的确存在。”(华尔街日报)
乌鸦观察
#科研 #Omicron #英国 #精子 #抗体 #中和分子 【新冠科研:Omicron感染的严重程度并不低于Delta;新冠降低了精子数量和活动能力;中和分子可能比抗体更便宜】 路透社:以下是最近关于新冠的一些研究摘要。它们包括值得进一步研究以证实结果的论文,以及尚未经过同行评审认证的稿件。 1. 根据英国早期的数据,Omicron感染的严重程度并不低 伦敦帝国理工的研究人员将11329名确认或可能感染Omicron的人与近20万名感染其他变种的人进行了比较。到目前为止,根据一份在同行评议前…
#新冠 #科研 #Omicron #疫苗 #疫苗接种 #Delta #南非 #变异 #免疫逃逸
【研究发现,奥密克戎致病性与其余新冠变种病毒一样严重】
近日,美国一项大型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在致病性上与之前出现的变异株“一样严重”,这与先前研究得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性更强,但致病性更弱”的结论不同。目前,该研究仍在同行评审阶段。
据路透社5月5日报道,美国四名科学家根据13万名新冠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了研究,他们将疫苗接种率、统计数据完整性等因素作为影响指数加入计算过程,并发现在不同新冠变异株在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两年间,“各时期新冠感染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几乎相同”。这项研究于5月2日发布在学术预发表网站研究广场(Research Square),并仍在自然研究期刊(Nature Portfolio)上接受同行评审。
这四位来自马塞诸塞州总医院、密涅瓦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表示,此前假设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降低的研究是在南非、苏格兰、英格兰和加拿大等国进行的。上述研究可能存在几个局限性,例如低估了近期新冠感染潮中已接种疫苗的患者比例,并忽视了选择在家进行快速检测从而并未被统计入感染总数的患者。(澎湃新闻)(路透社)
【以色列专家警告德尔塔毒株可能“卷土重来”】
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2日发布公报说,研究人员对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期间以色列南部城市贝尔谢巴的废水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在奥密克戎毒株加速传播之际,德尔塔毒株并未就此消失,而是仍在“隐秘传播”。研究团队开发的预测模型显示,未来几个月内,奥密克戎毒株传播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德尔塔毒株仍将保持传播,而这可能会导致新一波德尔塔毒株感染潮或出现新的有威胁性的变异毒株。
研究人员表示,基于废水的流行病学研究方便实用,有助于疫情防控。这项研究已发表在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影响因子 7.963)上。(新华社)
【南非研究:BA.4及BA.5 奥密克戎两新变异株能避抗体】
南非一项实验室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冠病毒株的两种新亚型变异株,能够躲避人们此前感染其他毒株和接种疫苗后所产生的抗体。这意味着,上个月最先在南非发现的BA.4和BA.5变异株有可能引发新一波疫情。
血液样本测试结果显示,面对BA.4和BA.5变异株,曾经感染奥密克戎原株的人所产生的中和抗体仅为正常水平的八分之一;已接种冠病疫苗者的中和抗体产量则减少了约三分之二。
这些血液样本来自24名感染过奥密克戎原株但未接种冠病疫苗的人,以及15名已接种疫苗者,当中八人接种了辉瑞疫苗,七人接种强生疫苗。
研究人员指出:“对BA.4和BA.5变异株的中和水平低,尤其是在未接种疫苗的群体中,表明抗体不太可能对预防有症状感染起到很好的作用。这可能显示,基于其逃避中和抗体的能力,BA.4和BA.5变异株或引发新的感染潮。”
这项研究由非洲健康研究所(AHRI)牵头进行,尚未经过同行评审。(联合早报)
南非卫生部长法赫拉当地时间4月29日表示,南非过去14天新增确诊病例持续上升,南非可能正在进入第五波新冠疫情。南非医学专家表示,新发现的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4、BA.5,似乎比早前的BA.2毒株更具传染性,南非新增确诊病例中,约70%感染的是这两种亚型毒株。值得注意的是,新亚型毒株虽然造成确诊病例的增加,但入院和死亡人数并没有激增。(央视新闻)
【研究发现,奥密克戎致病性与其余新冠变种病毒一样严重】
近日,美国一项大型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在致病性上与之前出现的变异株“一样严重”,这与先前研究得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性更强,但致病性更弱”的结论不同。目前,该研究仍在同行评审阶段。
据路透社5月5日报道,美国四名科学家根据13万名新冠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了研究,他们将疫苗接种率、统计数据完整性等因素作为影响指数加入计算过程,并发现在不同新冠变异株在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两年间,“各时期新冠感染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几乎相同”。这项研究于5月2日发布在学术预发表网站研究广场(Research Square),并仍在自然研究期刊(Nature Portfolio)上接受同行评审。
这四位来自马塞诸塞州总医院、密涅瓦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表示,此前假设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降低的研究是在南非、苏格兰、英格兰和加拿大等国进行的。上述研究可能存在几个局限性,例如低估了近期新冠感染潮中已接种疫苗的患者比例,并忽视了选择在家进行快速检测从而并未被统计入感染总数的患者。(澎湃新闻)(路透社)
【以色列专家警告德尔塔毒株可能“卷土重来”】
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2日发布公报说,研究人员对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期间以色列南部城市贝尔谢巴的废水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在奥密克戎毒株加速传播之际,德尔塔毒株并未就此消失,而是仍在“隐秘传播”。研究团队开发的预测模型显示,未来几个月内,奥密克戎毒株传播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德尔塔毒株仍将保持传播,而这可能会导致新一波德尔塔毒株感染潮或出现新的有威胁性的变异毒株。
研究人员表示,基于废水的流行病学研究方便实用,有助于疫情防控。这项研究已发表在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影响因子 7.963)上。(新华社)
【南非研究:BA.4及BA.5 奥密克戎两新变异株能避抗体】
南非一项实验室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冠病毒株的两种新亚型变异株,能够躲避人们此前感染其他毒株和接种疫苗后所产生的抗体。这意味着,上个月最先在南非发现的BA.4和BA.5变异株有可能引发新一波疫情。
血液样本测试结果显示,面对BA.4和BA.5变异株,曾经感染奥密克戎原株的人所产生的中和抗体仅为正常水平的八分之一;已接种冠病疫苗者的中和抗体产量则减少了约三分之二。
这些血液样本来自24名感染过奥密克戎原株但未接种冠病疫苗的人,以及15名已接种疫苗者,当中八人接种了辉瑞疫苗,七人接种强生疫苗。
研究人员指出:“对BA.4和BA.5变异株的中和水平低,尤其是在未接种疫苗的群体中,表明抗体不太可能对预防有症状感染起到很好的作用。这可能显示,基于其逃避中和抗体的能力,BA.4和BA.5变异株或引发新的感染潮。”
这项研究由非洲健康研究所(AHRI)牵头进行,尚未经过同行评审。(联合早报)
南非卫生部长法赫拉当地时间4月29日表示,南非过去14天新增确诊病例持续上升,南非可能正在进入第五波新冠疫情。南非医学专家表示,新发现的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4、BA.5,似乎比早前的BA.2毒株更具传染性,南非新增确诊病例中,约70%感染的是这两种亚型毒株。值得注意的是,新亚型毒株虽然造成确诊病例的增加,但入院和死亡人数并没有激增。(央视新闻)
#月壤 #月球 #科研 #航天 #地外人工光合成
【研究人员发现月壤催化性能良好,或可在月球上制备氧气和燃料】
近日,中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提出了一套利用月壤进行地外人工光合成的策略,有助于未来月球探测、居住和旅行。
南京大学邹志刚院士、姚颖方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详细分析了嫦娥五号月壤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结构,从光伏电解、光催化和光热催化三个方面,对嫦娥五号月壤的人工光合成性能进行评估,并基于月壤人工光合成性能提出了可行的地外人工光合成策略,为实现“零能耗”的月球生命保障系统奠定了物质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焦耳》(影响因子41.248)期刊。
针对月球环境,团队提出了利用月壤实现地外人工光合成的可行策略与步骤,即利用月球夜间的极低温度(-173°C),通过凝结将二氧化碳从人类呼吸空气中直接分离。然后,嫦娥五号月壤作为水分解的电催化剂和CO2加氢的光热催化剂,将呼吸废气、月球表面开采的水资源等转化为氧气、氢气、甲烷和甲醇。其中,氧气可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甲烷为火箭推进剂的有效成分,甲醇则是有机化学品原料。
地外人工光合成技术有望利用月球的资源与环境生产氧气、燃料和生存用品。该技术能在宽温度范围下运行,实现低能耗和高效能量转换。此外,地外人工光合成技术主要利用人类呼吸的二氧化碳(CO2)和月球上原位开采的水资源,共同产生氧气和碳氢化合物。
姚颖方表示,利用地外人工光合成技术,也许只需要月球上的太阳能、水和月壤,便能产生氧气和碳氢化合物,该技术有望借助于月球表面的温度环境,实现低能耗和高效能量转换。这为建立适应月球极端环境的原位资源利用系统提供了潜在方案。虽然月球土壤的催化效率低于地球上可用的催化剂,但姚颖方表示,研究团队还将对月壤中的有效催化成分进行分离、提炼,力求得到更好的催化效果。
采用月壤作为地外人工光合成催化材料,可以极大降低航天器的载荷和成本,姚颖方认为,“就像1600年代的‘航海时代’,数百艘船只出海,我们将进入‘太空时代’”,“但如果我们想对地外世界进行大规模探索,我们需要想办法减少有效载荷,这意味着尽可能少地依赖地球的补给,转而使用地外资源。”(科技日报)(澎湃新闻)(SciNews)
【研究人员发现月壤催化性能良好,或可在月球上制备氧气和燃料】
近日,中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提出了一套利用月壤进行地外人工光合成的策略,有助于未来月球探测、居住和旅行。
南京大学邹志刚院士、姚颖方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详细分析了嫦娥五号月壤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结构,从光伏电解、光催化和光热催化三个方面,对嫦娥五号月壤的人工光合成性能进行评估,并基于月壤人工光合成性能提出了可行的地外人工光合成策略,为实现“零能耗”的月球生命保障系统奠定了物质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焦耳》(影响因子41.248)期刊。
针对月球环境,团队提出了利用月壤实现地外人工光合成的可行策略与步骤,即利用月球夜间的极低温度(-173°C),通过凝结将二氧化碳从人类呼吸空气中直接分离。然后,嫦娥五号月壤作为水分解的电催化剂和CO2加氢的光热催化剂,将呼吸废气、月球表面开采的水资源等转化为氧气、氢气、甲烷和甲醇。其中,氧气可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甲烷为火箭推进剂的有效成分,甲醇则是有机化学品原料。
地外人工光合成技术有望利用月球的资源与环境生产氧气、燃料和生存用品。该技术能在宽温度范围下运行,实现低能耗和高效能量转换。此外,地外人工光合成技术主要利用人类呼吸的二氧化碳(CO2)和月球上原位开采的水资源,共同产生氧气和碳氢化合物。
姚颖方表示,利用地外人工光合成技术,也许只需要月球上的太阳能、水和月壤,便能产生氧气和碳氢化合物,该技术有望借助于月球表面的温度环境,实现低能耗和高效能量转换。这为建立适应月球极端环境的原位资源利用系统提供了潜在方案。虽然月球土壤的催化效率低于地球上可用的催化剂,但姚颖方表示,研究团队还将对月壤中的有效催化成分进行分离、提炼,力求得到更好的催化效果。
采用月壤作为地外人工光合成催化材料,可以极大降低航天器的载荷和成本,姚颖方认为,“就像1600年代的‘航海时代’,数百艘船只出海,我们将进入‘太空时代’”,“但如果我们想对地外世界进行大规模探索,我们需要想办法减少有效载荷,这意味着尽可能少地依赖地球的补给,转而使用地外资源。”(科技日报)(澎湃新闻)(SciNews)
#科研 #共存 #清零 #疫苗 #加强针 #老人 #ICU #医疗资源
【Nature:取消清零政策或引发奥密克戎感染潮造成约155万人死亡】
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旨在切断传播链并快速扑灭疫情,自2021年8月以来一直被用来应对传染性更强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如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不过,中国当前正在评估动态清零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潜在的缓解措施。
2022年5月10日,Nature Medicine (影响因子53.44)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团队题为《Model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 China》的一项建模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如果中国取消当前的动态清零政策,可能会引发大量奥密克戎感染,造成约155万人死亡,对重症监护(ICU)的需求量也将升至现有床位15.6倍。
截至2022年4月18日,中国91.4%的3岁以上人口完成了新冠疫苗全程接种,53.7%的3岁以上人口打完了加强针。然而,这一免疫水平可能不足以防止疫情暴发。2022年3月1日至4月22日,中国近乎所有省份共报告逾50万例奥密克戎感染病例,其中93%来自上海。为了探索从大流行遏制阶段过渡到常态阶段的可能性,同时将疾病负担控制在最小(疾病负担包括需住院和重症监护的患者人数以及死亡人数),余宏杰和同事开发了一个模拟新冠病毒传播的数学模型,并根据2022年上海奥密克戎疫情发展的初期阶段进行校正,从而对取消动态清零政策后的新冠疾病负担进行了预测。
作者假设的基线情境为人群接种了加强针,但不采取更严格的非药物干预(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NPI)如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出行限制,也不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的情况。在这一基线情境下,2022年3月出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及至2022年9月的6个月里,可能会造成510万人住院、270万人进入ICU、155万人死亡。60岁及以上未接种疫苗人群可能会因为这一疫苗覆盖缺口,占到全部死亡病例的74.7%。
论文作者还分析了三种缓解COVID-19疾病负担的策略:第一种是继续推广疫苗接种,包括加强针和增加60岁及以上未接种疫苗人群的疫苗接种;第二种是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第三种是采取更严格的NPI。在这三种策略中,没有哪种能单独将死亡率降至流感季水平,或是防止对重症监护产生过度需求。但作者也发现,如果结合不同策略——包括加强老年人和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提高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以及非药物干预——就有望降低死亡率,防止医疗资源出现挤兑。(BioArtMED @微信)
【中国60岁以上老人加强针接种率仅为61.47%】
截至5月5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3亿4970.2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到12亿8604.9万,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5104.2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1.22%、88.74%。完成加强免疫接种7亿5672.3万人,其中序贯加强免疫接种3175.8万人。
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到2亿2768.1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1562.4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86.23%和81.67%,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已完成1亿6232.4万人。
经过计算,这意味着加强免疫接种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3.6%,60岁以上老人加强免疫接种仅占该群体的61.47%。对比3月31日数据,新增加强免疫接种人数为617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1868万人,相当于该年龄群体人数的7%。
相较此前施行“清零”政策的国家,新加坡完整接种比例达到了92%,加强针接种比例达到了75%,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5%;澳大利亚16岁以上的人有95%完整接种;新西兰12岁以上的人有95%完整接种,60岁以上人群中只有2%没有接种疫苗。
【Nature:取消清零政策或引发奥密克戎感染潮造成约155万人死亡】
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旨在切断传播链并快速扑灭疫情,自2021年8月以来一直被用来应对传染性更强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如德尔塔和奥密克戎)。不过,中国当前正在评估动态清零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潜在的缓解措施。
2022年5月10日,Nature Medicine (影响因子53.44)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团队题为《Model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 China》的一项建模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如果中国取消当前的动态清零政策,可能会引发大量奥密克戎感染,造成约155万人死亡,对重症监护(ICU)的需求量也将升至现有床位15.6倍。
截至2022年4月18日,中国91.4%的3岁以上人口完成了新冠疫苗全程接种,53.7%的3岁以上人口打完了加强针。然而,这一免疫水平可能不足以防止疫情暴发。2022年3月1日至4月22日,中国近乎所有省份共报告逾50万例奥密克戎感染病例,其中93%来自上海。为了探索从大流行遏制阶段过渡到常态阶段的可能性,同时将疾病负担控制在最小(疾病负担包括需住院和重症监护的患者人数以及死亡人数),余宏杰和同事开发了一个模拟新冠病毒传播的数学模型,并根据2022年上海奥密克戎疫情发展的初期阶段进行校正,从而对取消动态清零政策后的新冠疾病负担进行了预测。
作者假设的基线情境为人群接种了加强针,但不采取更严格的非药物干预(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NPI)如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出行限制,也不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的情况。在这一基线情境下,2022年3月出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及至2022年9月的6个月里,可能会造成510万人住院、270万人进入ICU、155万人死亡。60岁及以上未接种疫苗人群可能会因为这一疫苗覆盖缺口,占到全部死亡病例的74.7%。
论文作者还分析了三种缓解COVID-19疾病负担的策略:第一种是继续推广疫苗接种,包括加强针和增加60岁及以上未接种疫苗人群的疫苗接种;第二种是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第三种是采取更严格的NPI。在这三种策略中,没有哪种能单独将死亡率降至流感季水平,或是防止对重症监护产生过度需求。但作者也发现,如果结合不同策略——包括加强老年人和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提高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以及非药物干预——就有望降低死亡率,防止医疗资源出现挤兑。(BioArtMED @微信)
【中国60岁以上老人加强针接种率仅为61.47%】
截至5月5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3亿4970.2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到12亿8604.9万,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5104.2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1.22%、88.74%。完成加强免疫接种7亿5672.3万人,其中序贯加强免疫接种3175.8万人。
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到2亿2768.1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1562.4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86.23%和81.67%,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已完成1亿6232.4万人。
经过计算,这意味着加强免疫接种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3.6%,60岁以上老人加强免疫接种仅占该群体的61.47%。对比3月31日数据,新增加强免疫接种人数为617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1868万人,相当于该年龄群体人数的7%。
相较此前施行“清零”政策的国家,新加坡完整接种比例达到了92%,加强针接种比例达到了75%,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5%;澳大利亚16岁以上的人有95%完整接种;新西兰12岁以上的人有95%完整接种,60岁以上人群中只有2%没有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