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Opinion #乌克兰 #俄罗斯 #欧盟 #土耳其 #转移支付
【澎湃外交学人:当申请“火线入盟”的乌克兰遇上口惠实不至的欧盟】
...
本文认为欧盟的加盟程序冗长复杂;乌克兰加入欧盟将对欧盟内部权力平衡、欧盟财政结构及欧盟外交与安全带来多重不确定性;而且欧盟成员国对乌克兰的“特殊关怀”也在其他意向加盟国中引发了连锁反应。本质上,欧盟欢迎乌克兰“火线入盟”仅仅是释放“政治团结”的信号,短期内乌克兰加入欧盟几无可能。
根据欧盟条约,欧盟的“入盟程序”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申请成为候选国;入盟谈判;成员国及欧盟机构批准入盟。
在第一个阶段,意向加盟国需提交正式申请,经欧盟委员会评估且欧盟27个成员国全体同意从而获得候选国资格。其中,欧盟委员会将重点评估意向加盟国是否具有稳健的民主制度与法治,是否具备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及是否能够全面执行欧盟的所有现行法律。
在第二个阶段,欧盟委员会代表欧盟与候选国进行入盟谈判。谈判内容涵盖欧盟对候选国在35个具体政策领域的改革要求、候选国对欧盟财政的分摊比例以及候选国入盟过渡期的相关制度安排。例如,针对具体政策领域的改革,候选国不仅需要将现行的超过5万件欧盟法规转化为国内法,还需要参照欧盟的治理体系进行内部改革。这样的改革过程往往耗时冗长,而且极易激化加盟国内部的社会矛盾。
在第三个阶段,如果候选国落实了所有的改革要求并获得全体成员国与欧盟议会的同意,欧盟将与之签订入盟条约。此后,成员国以议会立法或全民公投的方式依次批准入盟条约。
...
例如,土耳其于1987年正式申请加入欧盟,直到1999年才获得候选国资格。而后,土耳其于2005年与欧盟正式开始入盟谈判,16年中仅仅完成了一个政策领域的谈判。客观上,土耳其特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确实增加了其落实欧盟各项改革要求的难度。但是即便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理念都与欧盟高度契合的芬兰和瑞典,两国完成入盟程序也花费了超过两年时间。
...
即使在此次俄乌战事之前,乌克兰在政治腐败和地区治理无序等方面已经备受西方国家和非政府组织诟病。换言之,按照欧盟设立的入盟标准,乌克兰甚至无法通过欧盟委员会的评估,更遑论获得候选国资格。即便乌克兰能够在俄乌冲突的“政治窗口期”凭借欧盟成员国的同情快速获得候选国资格,其入盟之路也将被后续繁杂的入盟谈判延宕数年。
除去冗长的法律程序外,欧盟成员国对于是否接纳尚处于战火中乌克兰还有其它现实的政治考虑。
首先,乌克兰入盟将会改变欧盟内部的权力结构。欧盟成员国的政治权力主要体现在立法和政治决策中的投票权重。而各个成员国的投票权重很大程度上由其人口在欧盟总人口的比重决定。...一方面,与比利时和卢森堡等欧盟小国相比,乌克兰加入欧盟将会在更大程度上稀释欧盟大国如德国和法国的政治权力。另一方面,乌克兰加入欧盟会强化东欧成员国团体在欧盟决策中的影响力。考虑到东欧成员国在难民事务、法治与平权及社会福利改革等方面长期与布鲁塞尔持相反立场,乌克兰入盟势必会加剧欧盟政治的东西对立。正因为如此,德国和法国等欧盟大国至今对是否明确支持乌克兰快速获得候选国资格均闪烁其词。
其次,乌克兰加入欧盟将会给中长期欧盟财政分摊与分配带来巨大压力。欧盟财政收入除关税收入外,绝大部分由各个成员国按照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分摊;而财政支出超过80%集中在农业补贴和促进区域发展平衡等再分配领域。以2014-2018年的欧盟财政数据为例,作为欧盟最不发达国家的保加利亚平均每年从欧盟财政中获得占国民总收入4%的净收入;与之相反,德国和荷兰则平均每年向欧盟财政净贡献约0.4% 的国民总收入。而即使与保加利亚相比,乌克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仅占前者的37%,但人口却达到前者的6.4倍。从这个角度看,乌克兰加入欧盟不仅会极大提高西欧成员国对欧盟财政的分摊比例,也会挤占东欧成员国从欧盟财政中获得的净收益。此外,考虑到乌克兰战后重建所需的巨大资金,德国、瑞典、荷兰等欧盟财政的净贡献国同样会顾虑重重。
最后,乌克兰加入欧盟将会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在欧盟历史上的四轮扩员过程中,所有加盟成员国(希腊除外)均不存在与邻国的领土争端,这也成为欧盟扩员的一个惯例。...试想,如果乌克兰加入欧盟后与俄罗斯在领土或安全保障问题再生冲突并向其他成员国请求军事互助,欧盟其他成员国显然无法置身事外。而这对于脱胎于经济一体化而在安全与防务一体化上少有建树的欧盟来说无异是噩梦。
....
可以说,乌克兰入盟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给欧盟制造了一个“三难困境”。如果欧盟仅仅对乌克兰开辟入盟绿色通道,则在事实上歧视其它候选国,进而动摇欧盟的政治信用。但如果欧盟拒绝快速授予乌克兰候选国资格,则会背负巨大的政治压力与民众的道德指责。最后,如果欧盟接受三国的入盟申请并加快与其他候选国的入盟谈判进程,则无疑会给欧盟的长期稳定埋下巨大隐患。
...
总体来看,欧盟与乌克兰上演的“入盟大戏”是一种在生存危机压迫下的政治情绪的酝酿与表达。对于乌克兰而言,“火线入盟”是为求生的孤注一掷;而对于欧盟而言,“敞开怀抱”则像是无能为力情况下的“口头支持”。对双方而言,真正的考验在于政治情绪褪去后所面对的庞杂的法律程序以及冷酷的利益权衡。
内详👉(澎湃新闻)
【澎湃外交学人:当申请“火线入盟”的乌克兰遇上口惠实不至的欧盟】
...
本文认为欧盟的加盟程序冗长复杂;乌克兰加入欧盟将对欧盟内部权力平衡、欧盟财政结构及欧盟外交与安全带来多重不确定性;而且欧盟成员国对乌克兰的“特殊关怀”也在其他意向加盟国中引发了连锁反应。本质上,欧盟欢迎乌克兰“火线入盟”仅仅是释放“政治团结”的信号,短期内乌克兰加入欧盟几无可能。
根据欧盟条约,欧盟的“入盟程序”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申请成为候选国;入盟谈判;成员国及欧盟机构批准入盟。
在第一个阶段,意向加盟国需提交正式申请,经欧盟委员会评估且欧盟27个成员国全体同意从而获得候选国资格。其中,欧盟委员会将重点评估意向加盟国是否具有稳健的民主制度与法治,是否具备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及是否能够全面执行欧盟的所有现行法律。
在第二个阶段,欧盟委员会代表欧盟与候选国进行入盟谈判。谈判内容涵盖欧盟对候选国在35个具体政策领域的改革要求、候选国对欧盟财政的分摊比例以及候选国入盟过渡期的相关制度安排。例如,针对具体政策领域的改革,候选国不仅需要将现行的超过5万件欧盟法规转化为国内法,还需要参照欧盟的治理体系进行内部改革。这样的改革过程往往耗时冗长,而且极易激化加盟国内部的社会矛盾。
在第三个阶段,如果候选国落实了所有的改革要求并获得全体成员国与欧盟议会的同意,欧盟将与之签订入盟条约。此后,成员国以议会立法或全民公投的方式依次批准入盟条约。
...
例如,土耳其于1987年正式申请加入欧盟,直到1999年才获得候选国资格。而后,土耳其于2005年与欧盟正式开始入盟谈判,16年中仅仅完成了一个政策领域的谈判。客观上,土耳其特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确实增加了其落实欧盟各项改革要求的难度。但是即便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理念都与欧盟高度契合的芬兰和瑞典,两国完成入盟程序也花费了超过两年时间。
...
即使在此次俄乌战事之前,乌克兰在政治腐败和地区治理无序等方面已经备受西方国家和非政府组织诟病。换言之,按照欧盟设立的入盟标准,乌克兰甚至无法通过欧盟委员会的评估,更遑论获得候选国资格。即便乌克兰能够在俄乌冲突的“政治窗口期”凭借欧盟成员国的同情快速获得候选国资格,其入盟之路也将被后续繁杂的入盟谈判延宕数年。
除去冗长的法律程序外,欧盟成员国对于是否接纳尚处于战火中乌克兰还有其它现实的政治考虑。
首先,乌克兰入盟将会改变欧盟内部的权力结构。欧盟成员国的政治权力主要体现在立法和政治决策中的投票权重。而各个成员国的投票权重很大程度上由其人口在欧盟总人口的比重决定。...一方面,与比利时和卢森堡等欧盟小国相比,乌克兰加入欧盟将会在更大程度上稀释欧盟大国如德国和法国的政治权力。另一方面,乌克兰加入欧盟会强化东欧成员国团体在欧盟决策中的影响力。考虑到东欧成员国在难民事务、法治与平权及社会福利改革等方面长期与布鲁塞尔持相反立场,乌克兰入盟势必会加剧欧盟政治的东西对立。正因为如此,德国和法国等欧盟大国至今对是否明确支持乌克兰快速获得候选国资格均闪烁其词。
其次,乌克兰加入欧盟将会给中长期欧盟财政分摊与分配带来巨大压力。欧盟财政收入除关税收入外,绝大部分由各个成员国按照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分摊;而财政支出超过80%集中在农业补贴和促进区域发展平衡等再分配领域。以2014-2018年的欧盟财政数据为例,作为欧盟最不发达国家的保加利亚平均每年从欧盟财政中获得占国民总收入4%的净收入;与之相反,德国和荷兰则平均每年向欧盟财政净贡献约0.4% 的国民总收入。而即使与保加利亚相比,乌克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仅占前者的37%,但人口却达到前者的6.4倍。从这个角度看,乌克兰加入欧盟不仅会极大提高西欧成员国对欧盟财政的分摊比例,也会挤占东欧成员国从欧盟财政中获得的净收益。此外,考虑到乌克兰战后重建所需的巨大资金,德国、瑞典、荷兰等欧盟财政的净贡献国同样会顾虑重重。
最后,乌克兰加入欧盟将会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在欧盟历史上的四轮扩员过程中,所有加盟成员国(希腊除外)均不存在与邻国的领土争端,这也成为欧盟扩员的一个惯例。...试想,如果乌克兰加入欧盟后与俄罗斯在领土或安全保障问题再生冲突并向其他成员国请求军事互助,欧盟其他成员国显然无法置身事外。而这对于脱胎于经济一体化而在安全与防务一体化上少有建树的欧盟来说无异是噩梦。
....
可以说,乌克兰入盟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给欧盟制造了一个“三难困境”。如果欧盟仅仅对乌克兰开辟入盟绿色通道,则在事实上歧视其它候选国,进而动摇欧盟的政治信用。但如果欧盟拒绝快速授予乌克兰候选国资格,则会背负巨大的政治压力与民众的道德指责。最后,如果欧盟接受三国的入盟申请并加快与其他候选国的入盟谈判进程,则无疑会给欧盟的长期稳定埋下巨大隐患。
...
总体来看,欧盟与乌克兰上演的“入盟大戏”是一种在生存危机压迫下的政治情绪的酝酿与表达。对于乌克兰而言,“火线入盟”是为求生的孤注一掷;而对于欧盟而言,“敞开怀抱”则像是无能为力情况下的“口头支持”。对双方而言,真正的考验在于政治情绪褪去后所面对的庞杂的法律程序以及冷酷的利益权衡。
内详👉(澎湃新闻)
#观点 #Opinion #徐州 #丰县 #女性 #精神疾病 #拐卖 #抚养 #家庭 #父母
【0222 睡前消息文稿:397期 解决丰县拐卖事件,你能付多少代价?】
...
丰县这起拐卖虐待事件,代表了两个历史时期留下的负面遗产,一个是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人口贸易泛滥时代;一个是几千年来的农业时代。
...
1985年到21世纪初的人口贸易问题,不是忽然爆发出来的,而是几千年农业社会落后遗产的突出暴露。
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穷困,穷困不仅仅意味着底层日子不好过,还意味着政府财政能力不足,没有能力在城市之外严格落实法律,只能默许乡村社区实行事实上的自治。...父母因为一点彩礼卖了女儿,抱着甩包袱的心态,把带有残疾的子女送人,这都是农业社会的常态,几乎不可能在工业化之前杜绝。
到了解放后,中国开始向工业化社会转型,但起步慢,底子差,21世纪之前,农业社会一直是中国的底色。丰县拐卖事件代表的人口贸易和家庭暴力,可以看做传统农业社会负面文化的最后一次展现。
...
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处于准军事动员状态,当时的农村人口流动是严格受控的。...所以主要体现为传统的买卖婚姻和换亲,很少影响到城市人口,所以人口贸易当时不是问题。
80年代出现了几个新的社会背景。首先,人民公社解体,放开了人口流动自由,农民攒点钱可以很容易在更落后的地区买妇女儿童。其次,市场经济逐步繁荣,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现金交易进行再分配。农民在生活略有改善的情况下,勒紧腰带能拿出来的现金更多,所以贩卖人口有利润。另外,还有经常被忽视的一点,就是工业化导致农村女性自发向城市流动,在农村留下一大批单身男性。
...
法律不是公布个条款就能自动落实,必须全社会拿出足够的执法成本,同时给大多数人服从法律的社会条件,法律才有意义。
...
最近十几年,拐卖人口问题逐渐消失,也不是因为中国颁布了新的法律,而是中国社会全面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导致年轻人都离开了农村,更深地嵌入了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的了解不断加深,和周围社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不太容易被拐卖。同时,工业化给政府提供了足够的税收和技术,政府可以通过二代身份证、摄像头和更多的辅警来控制人口流动,所以人口贸易规模快速收缩。
但是,在摄像头之外,在那些生产生活比较孤立的地点,人口贸易和奴隶制问题还会频繁出现,受害者不仅仅是妇女儿童。比如说前些年常说的黑煤窑、黑砖窑奴隶工厂,最近十几年还很常见的渔船奴隶问题,都证明了法律要靠社会条件来落实。...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问题,在社会方面要继续推行工业化,把所有劳动力都卷入社会化大生产;在经济上要主动承认建立秩序需要投入成本;在司法方面,要承认绝对隐私和绝对安全不能共存,允许在数据保密的前提下,降低政府监督个人生活的成本,这样才能消除和人口贸易有关的悲剧。
但是,很多人没意识到社会背景和执法成本的问题,坚持要对丰县事件搞道德批判,认为只要在农村,在基层政府抓出坏人,就能解决问题,就能安抚自己对这件事的不满。这一类自媒体内容当然也属于言论自由,但他们显然忽视了一点,就是道德是一个动态概念,而且现在很多道德伦理观念,也是之前几千年负面遗产的一部分。如果只搞道德批判,只迎合普通人眼中的正面伦理道德,很多问题不仅无法解决,还可能更严重。
...
这些事情告诉我们,亲情和家庭经济关系,不足以保证公民的自由和安全。丰县这位女性有8个孩子,还是要等视频上网才有人关心她的生活。而这八个子女自身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更值得担心。如果我们不喜欢类似的家庭暴力和虐待,首先就要讨论政府权力如何监督家庭生活。
更何况丰县这件事,很可能会涉及到精神病患者的人权问题,这不仅仅需要政府执法人员监督,还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治疗。...如果社会舆论普遍认为20岁残疾女孩和55岁男人重组家庭不对,就应该赞同国家增加税收,建设一批福利院,雇佣护士,给所有残疾人一个体面的生活。...要照顾这上千万人口,起码要有几百万护士和护工,编制差不多等于军队和警察之和,在中国的国力有能力支撑这种福利之前,67岁的父亲,把残疾女儿托付给别人,还不收一分钱彩礼,应该被认为是合理选择。
...
如果我们不希望丰县的这位女性被铁链拴起来,首先就要讨论,全社会增加的这部分开支从哪里出钱,向谁加税。就算精神病患者得到了政府救助,能入院治疗,在中国当前尊重家庭权力的规则下,对他们来说也未必是好事。
...
面对这种现实,我希望观众在表达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同时,也想一想到底应该怎么改革,不要只对现实说不,而是要把自己的诉求变成方案,变成有目标,有成本核算的计划。否则,生了八个孩子的精神病患者这次得救了,但也很快会像德州方洋洋案件那样被淡忘,更多的弱者还会停留在原来的生活状态。
....
具体来说,我认为丰县事件后有三件事要做。
首先当然还是对历史上的负面问题做一个全面善后。以超出人口普查的力度,做全民DNA普查,查清每一个人过去几十年是否有非自愿的迁徙行为,只要本人提出要求,就追究责任。如果民事赔偿不够,由政府出钱补足一个底线。如果因此出现了家庭破裂,未成年人养育问题,或者下一代基因缺陷问题,政府要有社会化抚养来收容。让全世界人看一看,中国对自己的未成年公民有什么底线安排。
第二件是对受害者,尤其是其中的残疾人有妥善安置。前面说了,把精神病人交给家庭,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兄弟姐妹都不靠谱。如果中国没有决心一次性安置几百万精神病人,就不可能消灭他们的亲属安排的非正式婚姻。
第三件事是利用技术手段,预防人口贸易,避免奴隶制劳动,避免家庭暴力,我在180期节目提到过具体方案。那一期我分析了藏族网红拉姆被前夫烧死的问题,当时我说,现代社会有太多的封闭空间和私人领域,在亲属关系不能完全信任的前提下,用技术装备全程监控所有人的生活,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未来。只是我们不能允许政府随意使用隐私数据,必须用技术和制度安排,由人大代表或者独立的公民代表来监控数据的使用。
这三个变革,无一例外都要花钱,要占用劳动力,还要挑战我们的生活习惯。但天底下没有凭空能做成的好事,如果我们不想看新闻的时候义愤填膺,过几个月淡忘之后再循环一遍,最好认真考虑自己愿意花多少成本保护弱者,也提高自己的安全水平。
当然,只谈花钱,不谈赚钱,不是睡前消息的风格。但我们也要看到,如果精神病患者和潜在的被拐卖人口多到影响经济,而且典型家庭生了八个孩子,这说明也有相当数量的未成年人生活有待改善。如果政府不干预,依然是每年发几百块钱就放任成长,这些孩子在未来的社会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依然是全社会的负资产。但如果政府通过家庭普查,剥夺所有不称职家长的抚养权,认真花一笔钱给这些孩子正常成长环境,必然可以在人口下降的年代新增一大批称职劳动力。社会主义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本来是不需要家庭这个中介的。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丰县这个案例虽然很残酷,但也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学案例,向我们证明,如果不担心阶级下降,不担心生育影响妇女福利,生育率可以被刺激到很高。
我们不可能回到阶级固化,歧视妇女的年代,但可以从正向手段接近这两种状态。比如说,高水平社会化抚养可以消灭父母给孩子拼起跑线的压力;取消企业给怀孕妇女发放福利的义务,由国家统一发放生育工资和补贴,可以缓解生育对妇女的影响。2022年中国人口注定要下降,如果再不做点什么刺激生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成长质量,如果还是坚持以家庭为单位来保障公民福利,恐怕以后所有人都不知道去哪找自己的福利。
...内详👉(睡前消息)
【0222 睡前消息文稿:397期 解决丰县拐卖事件,你能付多少代价?】
...
丰县这起拐卖虐待事件,代表了两个历史时期留下的负面遗产,一个是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人口贸易泛滥时代;一个是几千年来的农业时代。
...
1985年到21世纪初的人口贸易问题,不是忽然爆发出来的,而是几千年农业社会落后遗产的突出暴露。
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穷困,穷困不仅仅意味着底层日子不好过,还意味着政府财政能力不足,没有能力在城市之外严格落实法律,只能默许乡村社区实行事实上的自治。...父母因为一点彩礼卖了女儿,抱着甩包袱的心态,把带有残疾的子女送人,这都是农业社会的常态,几乎不可能在工业化之前杜绝。
到了解放后,中国开始向工业化社会转型,但起步慢,底子差,21世纪之前,农业社会一直是中国的底色。丰县拐卖事件代表的人口贸易和家庭暴力,可以看做传统农业社会负面文化的最后一次展现。
...
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处于准军事动员状态,当时的农村人口流动是严格受控的。...所以主要体现为传统的买卖婚姻和换亲,很少影响到城市人口,所以人口贸易当时不是问题。
80年代出现了几个新的社会背景。首先,人民公社解体,放开了人口流动自由,农民攒点钱可以很容易在更落后的地区买妇女儿童。其次,市场经济逐步繁荣,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现金交易进行再分配。农民在生活略有改善的情况下,勒紧腰带能拿出来的现金更多,所以贩卖人口有利润。另外,还有经常被忽视的一点,就是工业化导致农村女性自发向城市流动,在农村留下一大批单身男性。
...
法律不是公布个条款就能自动落实,必须全社会拿出足够的执法成本,同时给大多数人服从法律的社会条件,法律才有意义。
...
最近十几年,拐卖人口问题逐渐消失,也不是因为中国颁布了新的法律,而是中国社会全面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导致年轻人都离开了农村,更深地嵌入了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的了解不断加深,和周围社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不太容易被拐卖。同时,工业化给政府提供了足够的税收和技术,政府可以通过二代身份证、摄像头和更多的辅警来控制人口流动,所以人口贸易规模快速收缩。
但是,在摄像头之外,在那些生产生活比较孤立的地点,人口贸易和奴隶制问题还会频繁出现,受害者不仅仅是妇女儿童。比如说前些年常说的黑煤窑、黑砖窑奴隶工厂,最近十几年还很常见的渔船奴隶问题,都证明了法律要靠社会条件来落实。...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问题,在社会方面要继续推行工业化,把所有劳动力都卷入社会化大生产;在经济上要主动承认建立秩序需要投入成本;在司法方面,要承认绝对隐私和绝对安全不能共存,允许在数据保密的前提下,降低政府监督个人生活的成本,这样才能消除和人口贸易有关的悲剧。
但是,很多人没意识到社会背景和执法成本的问题,坚持要对丰县事件搞道德批判,认为只要在农村,在基层政府抓出坏人,就能解决问题,就能安抚自己对这件事的不满。这一类自媒体内容当然也属于言论自由,但他们显然忽视了一点,就是道德是一个动态概念,而且现在很多道德伦理观念,也是之前几千年负面遗产的一部分。如果只搞道德批判,只迎合普通人眼中的正面伦理道德,很多问题不仅无法解决,还可能更严重。
...
这些事情告诉我们,亲情和家庭经济关系,不足以保证公民的自由和安全。丰县这位女性有8个孩子,还是要等视频上网才有人关心她的生活。而这八个子女自身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更值得担心。如果我们不喜欢类似的家庭暴力和虐待,首先就要讨论政府权力如何监督家庭生活。
更何况丰县这件事,很可能会涉及到精神病患者的人权问题,这不仅仅需要政府执法人员监督,还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治疗。...如果社会舆论普遍认为20岁残疾女孩和55岁男人重组家庭不对,就应该赞同国家增加税收,建设一批福利院,雇佣护士,给所有残疾人一个体面的生活。...要照顾这上千万人口,起码要有几百万护士和护工,编制差不多等于军队和警察之和,在中国的国力有能力支撑这种福利之前,67岁的父亲,把残疾女儿托付给别人,还不收一分钱彩礼,应该被认为是合理选择。
...
如果我们不希望丰县的这位女性被铁链拴起来,首先就要讨论,全社会增加的这部分开支从哪里出钱,向谁加税。就算精神病患者得到了政府救助,能入院治疗,在中国当前尊重家庭权力的规则下,对他们来说也未必是好事。
...
面对这种现实,我希望观众在表达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同时,也想一想到底应该怎么改革,不要只对现实说不,而是要把自己的诉求变成方案,变成有目标,有成本核算的计划。否则,生了八个孩子的精神病患者这次得救了,但也很快会像德州方洋洋案件那样被淡忘,更多的弱者还会停留在原来的生活状态。
....
具体来说,我认为丰县事件后有三件事要做。
首先当然还是对历史上的负面问题做一个全面善后。以超出人口普查的力度,做全民DNA普查,查清每一个人过去几十年是否有非自愿的迁徙行为,只要本人提出要求,就追究责任。如果民事赔偿不够,由政府出钱补足一个底线。如果因此出现了家庭破裂,未成年人养育问题,或者下一代基因缺陷问题,政府要有社会化抚养来收容。让全世界人看一看,中国对自己的未成年公民有什么底线安排。
第二件是对受害者,尤其是其中的残疾人有妥善安置。前面说了,把精神病人交给家庭,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兄弟姐妹都不靠谱。如果中国没有决心一次性安置几百万精神病人,就不可能消灭他们的亲属安排的非正式婚姻。
第三件事是利用技术手段,预防人口贸易,避免奴隶制劳动,避免家庭暴力,我在180期节目提到过具体方案。那一期我分析了藏族网红拉姆被前夫烧死的问题,当时我说,现代社会有太多的封闭空间和私人领域,在亲属关系不能完全信任的前提下,用技术装备全程监控所有人的生活,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未来。只是我们不能允许政府随意使用隐私数据,必须用技术和制度安排,由人大代表或者独立的公民代表来监控数据的使用。
这三个变革,无一例外都要花钱,要占用劳动力,还要挑战我们的生活习惯。但天底下没有凭空能做成的好事,如果我们不想看新闻的时候义愤填膺,过几个月淡忘之后再循环一遍,最好认真考虑自己愿意花多少成本保护弱者,也提高自己的安全水平。
当然,只谈花钱,不谈赚钱,不是睡前消息的风格。但我们也要看到,如果精神病患者和潜在的被拐卖人口多到影响经济,而且典型家庭生了八个孩子,这说明也有相当数量的未成年人生活有待改善。如果政府不干预,依然是每年发几百块钱就放任成长,这些孩子在未来的社会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依然是全社会的负资产。但如果政府通过家庭普查,剥夺所有不称职家长的抚养权,认真花一笔钱给这些孩子正常成长环境,必然可以在人口下降的年代新增一大批称职劳动力。社会主义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本来是不需要家庭这个中介的。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丰县这个案例虽然很残酷,但也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学案例,向我们证明,如果不担心阶级下降,不担心生育影响妇女福利,生育率可以被刺激到很高。
我们不可能回到阶级固化,歧视妇女的年代,但可以从正向手段接近这两种状态。比如说,高水平社会化抚养可以消灭父母给孩子拼起跑线的压力;取消企业给怀孕妇女发放福利的义务,由国家统一发放生育工资和补贴,可以缓解生育对妇女的影响。2022年中国人口注定要下降,如果再不做点什么刺激生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成长质量,如果还是坚持以家庭为单位来保障公民福利,恐怕以后所有人都不知道去哪找自己的福利。
...内详👉(睡前消息)
乌鸦观察
#上海 #疫情 #分析 #隔离 #医疗资源 【分析:上海或亟需外部支援检测及隔离资源(摘抄)】 上海疫情近几日并未见到好转迹象,这反映在几个指标: 1、外溢病例数量在要求48小时核酸才能出城,且出城数量在大幅缩减情况下,仍未有减少,甚至隐隐有加重态势; 2、在风险人群而非管控群持续筛出百例左右感染者;(图1) 3、新披露地址数量连续五日超过200处,说明仍不断在新地址发现感染者;(图4) 在管控小区及楼宇以外,仍然有不少隐匿传播链条尚未被发现,社会层面的传播不彻底斩断控制,那么管控…
#上海 #疫情 #分析 #隔离 #医疗资源 #观点 #Opinion
【上海3月26日疫情分析(摘抄)】
数据持续上升并不可怕,只要策略得当,能让封控区的群众看到希望,知道自己的牺牲能换来一段时间后疫情的遏制,阶段性的管控大家都会尽力配合和承受,一线医护、疾控和社区基层工作者的高强度的工作后也可以喘息。
1、隐匿传播链
目前外溢其他地区几乎每天均有数例、每天在风险人群而非管控区筛出数百例、每天新增感染者地址数量数百个,种种指标都提示社会中仍然有不少未被发现的隐匿传播链,准备以何种方法追索、何时能够彻底斩断?
如果社区中隐匿传播链广泛,封控小区清零解禁后,准备如何防止及追索小区再次被传播和污染?
2、转运、隔离及医疗储备资源状况
3月份累计阳性1.25万个,其中近三天就超过一半达到6549个,阳性感染这及其密接均需要集中隔离,对相关硬件、软件及医护资源短期需求均有井喷。
看到上海已经在改造各种场馆建造方仓,但每项资源都是有约束边界、都是需要时间进行建设和调度的。目前上海储备了多少隔离床位及配套医护?还有多少冗余量,能够撑几天?是否做好资源短期触及上限后的预案?
3、医护、疾控、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及人员储备
3月以来上海疫情日益严重,医护、疾控、采样人员很可能已经连轴转高强度工作了近一个月,他们能否得到充分的轮转休息,待遇有没有相应提升。疫情加重,相应人员需求不可避免会继续上升,
如果能力不足,能否跨区招聘更多人员?能否邀请兄弟省份协助?
4、部分区域隔离点已经多天,必要的生活及补助能否就位
有些小区由于疫情严重,在持续不断上报案例,有些可能是阳性转运不及时、有些可能是消杀不到位,后续需要改进。
这里边有很多中低收入家庭,有些是租户,有些是周边的小商贩,持续不断的封闭隔离,每一天对这些人都是煎熬。能否给予这些居民一定生活补助等支持?
5、老龄人口的照顾
今天开始不再披露病例的年龄和性别,但按照数据趋势看,26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很可能会达到近两千人的规模。这些老龄人很多有基础疾病,行动不便,不能简单放入方舱,相应医护的照顾压力如何?后续若持续上升,是否有相应的预案?
6、上海在何种情况下,会请求周边省份的协助?
是否有预案,达到何种情况下,会邀请周边兄弟省份、市县提供协助?
知道上海财政资源多、医疗资源丰富、行政效率高、官员素质高、国际化视野强,但能不能考虑下自己一线医护和疾控的工作压力有一点点大?有没有考虑到各区各自为政情况下,有那么极少量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忙不过来,造成防疫的空档?
有没有一丝丝可能通过招聘渠道、或者邀请下其他地区的核酸检测队伍、疾控队伍来帮帮忙?哪怕增大点人力资源,让本地的医护和一线居委能够稍微喘口气,做下轮岗?
期待方案:
不停摆已经成为共识,坚决拥护。那么能否学习深圳扩大核酸检测规模,快速找出阳性感染者进行隔离?
诚挚邀请周边地级市能够对口分片区支援,也加大本地人员招聘力度,每个小区视居民人数布几个点,周末趁机分时段全员筛查一遍,上班出小区前随手做一下,快速找出隐匿传播者并隔离,试行一段可好?(伊洛 @微信)
【上海3月26日疫情分析(摘抄)】
数据持续上升并不可怕,只要策略得当,能让封控区的群众看到希望,知道自己的牺牲能换来一段时间后疫情的遏制,阶段性的管控大家都会尽力配合和承受,一线医护、疾控和社区基层工作者的高强度的工作后也可以喘息。
1、隐匿传播链
目前外溢其他地区几乎每天均有数例、每天在风险人群而非管控区筛出数百例、每天新增感染者地址数量数百个,种种指标都提示社会中仍然有不少未被发现的隐匿传播链,准备以何种方法追索、何时能够彻底斩断?
如果社区中隐匿传播链广泛,封控小区清零解禁后,准备如何防止及追索小区再次被传播和污染?
2、转运、隔离及医疗储备资源状况
3月份累计阳性1.25万个,其中近三天就超过一半达到6549个,阳性感染这及其密接均需要集中隔离,对相关硬件、软件及医护资源短期需求均有井喷。
看到上海已经在改造各种场馆建造方仓,但每项资源都是有约束边界、都是需要时间进行建设和调度的。目前上海储备了多少隔离床位及配套医护?还有多少冗余量,能够撑几天?是否做好资源短期触及上限后的预案?
3、医护、疾控、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及人员储备
3月以来上海疫情日益严重,医护、疾控、采样人员很可能已经连轴转高强度工作了近一个月,他们能否得到充分的轮转休息,待遇有没有相应提升。疫情加重,相应人员需求不可避免会继续上升,
如果能力不足,能否跨区招聘更多人员?能否邀请兄弟省份协助?
4、部分区域隔离点已经多天,必要的生活及补助能否就位
有些小区由于疫情严重,在持续不断上报案例,有些可能是阳性转运不及时、有些可能是消杀不到位,后续需要改进。
这里边有很多中低收入家庭,有些是租户,有些是周边的小商贩,持续不断的封闭隔离,每一天对这些人都是煎熬。能否给予这些居民一定生活补助等支持?
5、老龄人口的照顾
今天开始不再披露病例的年龄和性别,但按照数据趋势看,26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很可能会达到近两千人的规模。这些老龄人很多有基础疾病,行动不便,不能简单放入方舱,相应医护的照顾压力如何?后续若持续上升,是否有相应的预案?
6、上海在何种情况下,会请求周边省份的协助?
是否有预案,达到何种情况下,会邀请周边兄弟省份、市县提供协助?
知道上海财政资源多、医疗资源丰富、行政效率高、官员素质高、国际化视野强,但能不能考虑下自己一线医护和疾控的工作压力有一点点大?有没有考虑到各区各自为政情况下,有那么极少量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忙不过来,造成防疫的空档?
有没有一丝丝可能通过招聘渠道、或者邀请下其他地区的核酸检测队伍、疾控队伍来帮帮忙?哪怕增大点人力资源,让本地的医护和一线居委能够稍微喘口气,做下轮岗?
期待方案:
不停摆已经成为共识,坚决拥护。那么能否学习深圳扩大核酸检测规模,快速找出阳性感染者进行隔离?
诚挚邀请周边地级市能够对口分片区支援,也加大本地人员招聘力度,每个小区视居民人数布几个点,周末趁机分时段全员筛查一遍,上班出小区前随手做一下,快速找出隐匿传播者并隔离,试行一段可好?(伊洛 @微信)
#上海 #隔离 #未成年 #婴幼儿 #方舱医院 #儿科医院 #人间百态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回应“金山婴幼儿隔离点”】
近日,社交平台上热议一组照片,称上海金山区有一处“婴幼儿隔离点”。照片显示,多名婴幼儿拥挤在一个个床位上。这些床位所在的场景似乎位于医院走廊之中。有网友评论称,由于孩子与家长分开,没法及时照护,“孩子屁股都烂了”。为回应关切,上海辟谣平台向权威部门求证。
4月2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方面答复上海辟谣平台:网络流传的照片、视频是我院儿科病房在内部腾挪过程中的一些场景,并非“金山婴幼儿隔离点”。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表示,“因感染新冠病毒的儿科患儿增多,为改善住院环境,我院调整儿科病房至门急诊楼。由于收治患儿还在增多,内部需要病房调整。收治在我院的儿科患者由儿科医院及儿童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派驻的医护团队负责,患儿的医疗诊治和生活照料是有保证的。目前已组织增派儿科医护队伍并进一步调整儿科病房、优化收治流程、改善病房管理,加强与患儿家长联系沟通,更好地做好儿科患者救治工作。”(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号)
【上海市妇联回应婴幼儿被单独隔离问题:已在协调过程中】
赵倩(化名)一家三口核酸检测为阳性,属于确诊病例。丈夫被送到集中隔离点接受隔离治疗,她和两岁半的女儿留在上海同仁医院接受治疗。
3月29日下午,女儿被防疫人员带到位于金山区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隔离,赵倩被送去方舱医院。
赵倩提出质疑说,女儿只是确诊当天有发烧症状,当天退烧后,连续3天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而如果离开父母,能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防疫人员表示,这是“政府规定”,如果家长不同意,孩子可以单独继续留在医院,但大人一定要去方舱医院。
4月2日上午,《中国慈善家》致电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询问关于婴幼儿隔离的问题。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我只能告诉你,我们这边也有(婴幼儿隔离),有问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做咨询。”
截至4月2日,赵倩和女儿已经分开3天。每一次她微信询问女儿所在医院的护士,得到的答复只是“还好”两字,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关于女儿的消息。
4月2日上午,《中国慈善家》致电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就网上流传的“被隔离婴幼儿哭闹”一事提出问询,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关于此事,“已在协调过程中”。(中国慈善家杂志 @微信)
#观点 #Opinion 网友“一玶海岸” 指出,将孩子和父母分开隔离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不仅不人道,而且政治风险极高。孩子和父母一起隔离,或者让父母自主选择隔离方式,最差也就新增一个闭环内感染病例而已。万一,万一,万一,在分开隔离期间,有一个孩子出点问题,那时引发舆论巨浪能有多高,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过?“政治成本太高”,不知道上海管事的人明不明白这个道理。
不能为了防疫而防疫,防疫的目标是要让人民安心生活。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回应“金山婴幼儿隔离点”】
近日,社交平台上热议一组照片,称上海金山区有一处“婴幼儿隔离点”。照片显示,多名婴幼儿拥挤在一个个床位上。这些床位所在的场景似乎位于医院走廊之中。有网友评论称,由于孩子与家长分开,没法及时照护,“孩子屁股都烂了”。为回应关切,上海辟谣平台向权威部门求证。
4月2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方面答复上海辟谣平台:网络流传的照片、视频是我院儿科病房在内部腾挪过程中的一些场景,并非“金山婴幼儿隔离点”。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表示,“因感染新冠病毒的儿科患儿增多,为改善住院环境,我院调整儿科病房至门急诊楼。由于收治患儿还在增多,内部需要病房调整。收治在我院的儿科患者由儿科医院及儿童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派驻的医护团队负责,患儿的医疗诊治和生活照料是有保证的。目前已组织增派儿科医护队伍并进一步调整儿科病房、优化收治流程、改善病房管理,加强与患儿家长联系沟通,更好地做好儿科患者救治工作。”(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号)
【上海市妇联回应婴幼儿被单独隔离问题:已在协调过程中】
赵倩(化名)一家三口核酸检测为阳性,属于确诊病例。丈夫被送到集中隔离点接受隔离治疗,她和两岁半的女儿留在上海同仁医院接受治疗。
3月29日下午,女儿被防疫人员带到位于金山区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隔离,赵倩被送去方舱医院。
赵倩提出质疑说,女儿只是确诊当天有发烧症状,当天退烧后,连续3天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而如果离开父母,能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防疫人员表示,这是“政府规定”,如果家长不同意,孩子可以单独继续留在医院,但大人一定要去方舱医院。
4月2日上午,《中国慈善家》致电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询问关于婴幼儿隔离的问题。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我只能告诉你,我们这边也有(婴幼儿隔离),有问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做咨询。”
截至4月2日,赵倩和女儿已经分开3天。每一次她微信询问女儿所在医院的护士,得到的答复只是“还好”两字,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关于女儿的消息。
4月2日上午,《中国慈善家》致电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就网上流传的“被隔离婴幼儿哭闹”一事提出问询,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关于此事,“已在协调过程中”。(中国慈善家杂志 @微信)
#观点 #Opinion 网友“一玶海岸” 指出,将孩子和父母分开隔离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不仅不人道,而且政治风险极高。孩子和父母一起隔离,或者让父母自主选择隔离方式,最差也就新增一个闭环内感染病例而已。万一,万一,万一,在分开隔离期间,有一个孩子出点问题,那时引发舆论巨浪能有多高,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过?“政治成本太高”,不知道上海管事的人明不明白这个道理。
不能为了防疫而防疫,防疫的目标是要让人民安心生活。
#观点 #Opinion #吴尊友 #清零 #共存 #Omicron #Delta #死亡病例
【吴尊友: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非常高为何还要动态清零】
近一周,上海公布每日新增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从2千多,增加到3千多、4千多、5千多。吉林公布每日新增感染者维持在2千多例左右。全国总体疫情也呈现每日新增感染者人数上升。大家一方面感到困惑,既然这波疫情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非常高,几乎都没有死亡病例,为何还要搞动态清零?另一方面,对近日的疫情上升,特别是上海、吉林这两起疫情的感染者总数都已经分别超过3万、4万例,还在持续报告大量新增感染者人数,非常担忧。
出现很大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人群获得了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使得很大比例的感染者不出现症状;第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致病性相对较弱,不及德尔塔和其他毒株的致病性强;第三,感染者发现比较早,一些确认病例在其尚未出现症状前就被筛查发现了。
大家看到我国现在报告的无症状和轻症比例非常高、重症及危重特别少且几乎没有死亡的现象,不是奥密克戎毒株在我国流行的自然结果,而是我国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显现的防控效果。同样是德尔塔毒株,在世界其他国家流行时造成了大量的病例死亡,当它传入我国出现输入性疫情流行时,也几乎没有造成死亡。同样是奥密克戎毒株,在欧美等国家流行时造成的死亡数,比同期德尔塔毒株流行造成的死亡还要高。奥密克戎毒株袭击香港时,短短3个月时间,在760万人口城市,造成超过113万人感染、近8千人死亡。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我国当前新冠疫情的重症和危重病例少、几乎没有死亡,主要是防控措施见效的结果。
我国之所以能够把重症/危重和死亡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主要是疫情发现早、措施采取及时,特别是对所有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都进行全程管理,对无症状和轻症及普通型病例给予中药等治疗,提高了病人免疫力,防止了病人从轻症向重症转化,规避了危重病例的发生,大幅度减少或基本预防了死亡。
上海、吉林等地在疫情发生一个月后,日新增感染者人数依然高达数千例,人们很担忧。应该看到,奥密克戎毒株具有潜伏期短、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及时控制疫情很困难。
虽然我们的防控措施把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毒株引发的新冠疫情感染者人数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死亡数控制在低水平,但现在还不是庆祝胜利的时候。当前的新冠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家需要齐心协力,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尽快把这波疫情控制下去。
当一个省或市的新冠感染者总数在短时间内达到万人以上后,防控的难度就会明显加大。一方面是大量的感染者需要医疗服务,而医疗资源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因大量感染者产生的更大量的密接、次密接人员,需要可观数量的隔离观察设施,临时准备这些实施也面临极大困难;第三,当地的医疗防疫人员等数量明显不足,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对人员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中国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好传统,相信上海、吉林等疫情严重地区能度过难关,尽快战胜这波疫情。
应该看到,这波疫情是全球第四波疫情的尾声,只要我们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扎实落实各项措施,全国疫情形势一定会得到明显控制,回到全球第四波疫情流行前的水平。
(吴尊友ChinaCDC @微博)
【吴尊友: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非常高为何还要动态清零】
近一周,上海公布每日新增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从2千多,增加到3千多、4千多、5千多。吉林公布每日新增感染者维持在2千多例左右。全国总体疫情也呈现每日新增感染者人数上升。大家一方面感到困惑,既然这波疫情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非常高,几乎都没有死亡病例,为何还要搞动态清零?另一方面,对近日的疫情上升,特别是上海、吉林这两起疫情的感染者总数都已经分别超过3万、4万例,还在持续报告大量新增感染者人数,非常担忧。
出现很大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人群获得了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使得很大比例的感染者不出现症状;第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致病性相对较弱,不及德尔塔和其他毒株的致病性强;第三,感染者发现比较早,一些确认病例在其尚未出现症状前就被筛查发现了。
大家看到我国现在报告的无症状和轻症比例非常高、重症及危重特别少且几乎没有死亡的现象,不是奥密克戎毒株在我国流行的自然结果,而是我国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显现的防控效果。同样是德尔塔毒株,在世界其他国家流行时造成了大量的病例死亡,当它传入我国出现输入性疫情流行时,也几乎没有造成死亡。同样是奥密克戎毒株,在欧美等国家流行时造成的死亡数,比同期德尔塔毒株流行造成的死亡还要高。奥密克戎毒株袭击香港时,短短3个月时间,在760万人口城市,造成超过113万人感染、近8千人死亡。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我国当前新冠疫情的重症和危重病例少、几乎没有死亡,主要是防控措施见效的结果。
我国之所以能够把重症/危重和死亡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主要是疫情发现早、措施采取及时,特别是对所有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都进行全程管理,对无症状和轻症及普通型病例给予中药等治疗,提高了病人免疫力,防止了病人从轻症向重症转化,规避了危重病例的发生,大幅度减少或基本预防了死亡。
上海、吉林等地在疫情发生一个月后,日新增感染者人数依然高达数千例,人们很担忧。应该看到,奥密克戎毒株具有潜伏期短、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及时控制疫情很困难。
虽然我们的防控措施把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毒株引发的新冠疫情感染者人数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死亡数控制在低水平,但现在还不是庆祝胜利的时候。当前的新冠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家需要齐心协力,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尽快把这波疫情控制下去。
当一个省或市的新冠感染者总数在短时间内达到万人以上后,防控的难度就会明显加大。一方面是大量的感染者需要医疗服务,而医疗资源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因大量感染者产生的更大量的密接、次密接人员,需要可观数量的隔离观察设施,临时准备这些实施也面临极大困难;第三,当地的医疗防疫人员等数量明显不足,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对人员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中国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好传统,相信上海、吉林等疫情严重地区能度过难关,尽快战胜这波疫情。
应该看到,这波疫情是全球第四波疫情的尾声,只要我们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扎实落实各项措施,全国疫情形势一定会得到明显控制,回到全球第四波疫情流行前的水平。
(吴尊友ChinaCDC @微博)
#铁路 #水路 #公路 #货运 #货车 #长距离运输 #观点 #Opinion #摘要
【货运体系:铁路、水路、公路?】
#大宗货物 #快递 #集装箱
公路运输是目前中国货运体系的主体。就国家统计局近十年的数据来看,公路承担的货物运输量在76%上下波动,水运的占比在近五年略有提升,但铁运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公路承担了过多的煤炭、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任务,推动大宗货物向铁路和水路转移的工作依然进展艰难。比如山西省用卡车烧油运煤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只能通过政府强制命令,才能在节能减排的要求下把煤炭运输赶到铁路。
在物流行业,“黑货”指煤炭、石油、矿石、粮食、木材这些大宗散装货物,白货是日常消费品、快递、机械配件这一类包装好的高价值货物,往往放在集装箱里运输。2016年之前,中国铁路货运的白货比例不到10%,而发达国家铁路货运的白货占比普遍在30%-40%。最近几年,中国铁路总公司一再许诺要提高白货比例,部分铁路局有20%-30%的运量是白货,但绝大多数的快递还是靠卡车运输。而美国通过集装箱发运的白货已经占到美国铁路货运的近一半。
美国铁路常见的景象是,一列有几公里长的货运列车,驮着两层集装箱,挂着七八个甚至十几台内燃机车头前进。每列车同一时间只用两三台来牵引,其他作为备份,就是为了能一口气跑几千公里,从北美大陆一端开到另一端,中途不用停车。
#自动化 #海铁联运
目前,美国铁路依然承担着40%的国内货运周转量,大宗货物吨公里运价不到中国铁路货物运价的80%,如果按集装箱的每公里运价算,美国的货运成本还要更低。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铁路运价在过去几十年是稳步下降的。
1989年,亨特公司与BNSF铁路公司合作,采用53英尺超大集装箱开展公铁联运业务,为超大集装箱定做了吊具、吊装设备、火车车厢和公路半挂车,形成了无缝式公铁联运体系。
亨特公司还开发了集装箱信息跟踪管理系统,建设了高度自动化的铁路、公路、海运换乘站。现在美国的集装箱铁海联运比例最高达到49.5%,而中国铁海联运的比例仅有1.5%。美国的集装箱卡车一进入货场,就被告知货物方位,有吊车去服务。集装箱的起吊标准时间规定为2分钟,实际只需要1分多钟即可完成。一个占地上千英亩的货场,设备靠租用,装卸和维护全部外包,铁路方面的现场管理人员只有2个。
#铁路 #货运 #重载铁路
中国能不能把美国的铁路货运模式直接照搬过来呢?可以参考,但是地理条件决定了不能照搬。
美国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东西两个海岸线,东西双向都有相当多的货物运输需求。所以经营重载铁路干线和集装箱干线,可以做到来回不空载。而中国93%的人口,96%的GDP都在胡焕庸线东南一侧,在这块区域里,任何一点到最近的海港,距离都不超过1500公里。
此外,中国经济发达的南方有长江和珠江两条东西向水运干线,长江的货运量现在就是密西西比河的几倍,水运也对中国铁路构成了强烈的竞争。所以中国不应该像美国那样铺设横贯全国的重载铁路和双层集装箱铁路,而是应该结合资源分布和工业分布,在重点的物流方向上加强铁路干线的通行能力。
过去十几年,中国铁路最拿得出手的成是高铁网络建设。高铁虽然不能直接改善物流体系,但也提供了物流体系升级的潜力。
#行为联邦制 #市场化改革 #短驳 #联运 #超载
一位交通运输部专家在论坛上指出:这主要是扭曲的价格机制使然。公路运输价格竞争激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过度竞争、压价和超载问题,治理过程仍将漫长;而铁运的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运输价格难以压低,“在800公里运距以内的大宗货物运输,铁路实现门到门的运输费用普遍高于公路。”他说,“货车运输的价格也往往是一口价,但铁路上却有多项杂费要算。”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坚在文章中说,目前中国铁路运输的管理体制仍是高度垄断性的,这种行业垄断是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铁)通过“统一调度指挥、统一清算”维系的。同时,多达18个铁路局负责各自辖区内的调度指挥,形成一种碎片化格局。他认为,这是造成铁路运输企业缺乏活力,不能适应货运市场需求的主要原因。在这个体制下,地方铁路局必须依赖国铁集团的统一清算,不能直接从市场获得收入,不能自主决定运价,没有投资和财产处置的权利,也没有节约运输成本的激励。同时,由于各铁路局的管辖范围过小,而中国铁路货物的平均运距在700公里以上,因此对大部分货物的运到时限无法做出承诺,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不能融入现代物流体系,导致大量货源的流失。
此外,前述交通运输部专家在论坛上亦提到,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相对自成体系,跨运输方式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协调不足,港口、物流园区和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滞后, “连而不畅”、“邻而不接”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彭传圣告诉中外对话:以水运为例,如果货主企业没有自备码头,水路中转将货物运到工厂所在地码头后,仍需要使用货车从码头将货物运到工厂,增加一次短驳费用,“可能还不如一次性直接用货车拉到工厂更节省企业运输成本”。
而对于货运基础设施的不足,前述交通运输部专家在论坛上建议,应继续加大力度建设铁路干线和专用线,提升企业和物流园区方面的铁路服务水平,促进综合货运枢纽无缝化衔接。而就水运而言,彭传圣认为,政府应该鼓励货主企业拥有自备码头,让企业和港口有直接的联系,才能有效推动水运中转。
21年,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认为尽管港口集疏运形式有所丰富,但结构还是不尽合理。“当前港口集疏运过于依赖公路,铁路、内河等承担的集疏运比例过小,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例如集装箱铁路集疏运量占比仅有3%,远低于欧美海铁联运大港20%至40%的水平。”(中外对话)(睡前消息)
【货运体系:铁路、水路、公路?】
#大宗货物 #快递 #集装箱
公路运输是目前中国货运体系的主体。就国家统计局近十年的数据来看,公路承担的货物运输量在76%上下波动,水运的占比在近五年略有提升,但铁运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公路承担了过多的煤炭、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任务,推动大宗货物向铁路和水路转移的工作依然进展艰难。比如山西省用卡车烧油运煤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只能通过政府强制命令,才能在节能减排的要求下把煤炭运输赶到铁路。
在物流行业,“黑货”指煤炭、石油、矿石、粮食、木材这些大宗散装货物,白货是日常消费品、快递、机械配件这一类包装好的高价值货物,往往放在集装箱里运输。2016年之前,中国铁路货运的白货比例不到10%,而发达国家铁路货运的白货占比普遍在30%-40%。最近几年,中国铁路总公司一再许诺要提高白货比例,部分铁路局有20%-30%的运量是白货,但绝大多数的快递还是靠卡车运输。而美国通过集装箱发运的白货已经占到美国铁路货运的近一半。
美国铁路常见的景象是,一列有几公里长的货运列车,驮着两层集装箱,挂着七八个甚至十几台内燃机车头前进。每列车同一时间只用两三台来牵引,其他作为备份,就是为了能一口气跑几千公里,从北美大陆一端开到另一端,中途不用停车。
#自动化 #海铁联运
目前,美国铁路依然承担着40%的国内货运周转量,大宗货物吨公里运价不到中国铁路货物运价的80%,如果按集装箱的每公里运价算,美国的货运成本还要更低。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铁路运价在过去几十年是稳步下降的。
1989年,亨特公司与BNSF铁路公司合作,采用53英尺超大集装箱开展公铁联运业务,为超大集装箱定做了吊具、吊装设备、火车车厢和公路半挂车,形成了无缝式公铁联运体系。
亨特公司还开发了集装箱信息跟踪管理系统,建设了高度自动化的铁路、公路、海运换乘站。现在美国的集装箱铁海联运比例最高达到49.5%,而中国铁海联运的比例仅有1.5%。美国的集装箱卡车一进入货场,就被告知货物方位,有吊车去服务。集装箱的起吊标准时间规定为2分钟,实际只需要1分多钟即可完成。一个占地上千英亩的货场,设备靠租用,装卸和维护全部外包,铁路方面的现场管理人员只有2个。
#铁路 #货运 #重载铁路
中国能不能把美国的铁路货运模式直接照搬过来呢?可以参考,但是地理条件决定了不能照搬。
美国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东西两个海岸线,东西双向都有相当多的货物运输需求。所以经营重载铁路干线和集装箱干线,可以做到来回不空载。而中国93%的人口,96%的GDP都在胡焕庸线东南一侧,在这块区域里,任何一点到最近的海港,距离都不超过1500公里。
此外,中国经济发达的南方有长江和珠江两条东西向水运干线,长江的货运量现在就是密西西比河的几倍,水运也对中国铁路构成了强烈的竞争。所以中国不应该像美国那样铺设横贯全国的重载铁路和双层集装箱铁路,而是应该结合资源分布和工业分布,在重点的物流方向上加强铁路干线的通行能力。
过去十几年,中国铁路最拿得出手的成是高铁网络建设。高铁虽然不能直接改善物流体系,但也提供了物流体系升级的潜力。
#行为联邦制 #市场化改革 #短驳 #联运 #超载
一位交通运输部专家在论坛上指出:这主要是扭曲的价格机制使然。公路运输价格竞争激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过度竞争、压价和超载问题,治理过程仍将漫长;而铁运的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运输价格难以压低,“在800公里运距以内的大宗货物运输,铁路实现门到门的运输费用普遍高于公路。”他说,“货车运输的价格也往往是一口价,但铁路上却有多项杂费要算。”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坚在文章中说,目前中国铁路运输的管理体制仍是高度垄断性的,这种行业垄断是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铁)通过“统一调度指挥、统一清算”维系的。同时,多达18个铁路局负责各自辖区内的调度指挥,形成一种碎片化格局。他认为,这是造成铁路运输企业缺乏活力,不能适应货运市场需求的主要原因。在这个体制下,地方铁路局必须依赖国铁集团的统一清算,不能直接从市场获得收入,不能自主决定运价,没有投资和财产处置的权利,也没有节约运输成本的激励。同时,由于各铁路局的管辖范围过小,而中国铁路货物的平均运距在700公里以上,因此对大部分货物的运到时限无法做出承诺,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不能融入现代物流体系,导致大量货源的流失。
此外,前述交通运输部专家在论坛上亦提到,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相对自成体系,跨运输方式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协调不足,港口、物流园区和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滞后, “连而不畅”、“邻而不接”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彭传圣告诉中外对话:以水运为例,如果货主企业没有自备码头,水路中转将货物运到工厂所在地码头后,仍需要使用货车从码头将货物运到工厂,增加一次短驳费用,“可能还不如一次性直接用货车拉到工厂更节省企业运输成本”。
而对于货运基础设施的不足,前述交通运输部专家在论坛上建议,应继续加大力度建设铁路干线和专用线,提升企业和物流园区方面的铁路服务水平,促进综合货运枢纽无缝化衔接。而就水运而言,彭传圣认为,政府应该鼓励货主企业拥有自备码头,让企业和港口有直接的联系,才能有效推动水运中转。
21年,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认为尽管港口集疏运形式有所丰富,但结构还是不尽合理。“当前港口集疏运过于依赖公路,铁路、内河等承担的集疏运比例过小,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例如集装箱铁路集疏运量占比仅有3%,远低于欧美海铁联运大港20%至40%的水平。”(中外对话)(睡前消息)
#中美 #台湾 #美国 #佩洛西 #访台 #胡锡进 #观点 #Opinion
【胡锡进:若佩洛西访台大陆需用前所未有的严厉措施回击】
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国众议长佩洛西将率团在本月10日访问台湾,这一天是所谓“台湾关系法”43周年。若报道属实,这将是极其严重的事件,是自1996年台时任“总统”李登辉访美以来,华盛顿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最为严重的挑衅。
1997年美国时任众议长金里奇曾访台湾,但他与时任总统克林顿分属不同党派,那次访问更多是美国内政治的产物。现在佩洛西与拜登都是民主党的,这次访问如果成行,必有白宫与众议院的高度协调,它代表了美国对台政策的激进调整。
乌克兰危机尚在持续中,美国却刻意在中国方向采取攻势,撞中方底线,试图压中国在战略上屈服。我认为,若台媒报道为真,中方这一次不能退让,而要使出恰当、充足的力量迎头予以回击,给美台划清底线。
我方应发表声明,要求美台必须放弃佩洛西访台的计划,否则,我方将采取严厉行动,宣示中国对台主权。
一旦美台一意孤行推佩洛西访台成行,那么我建议大陆方面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让佩洛西的访问无法正常进行。可供选择的方案有很多,我在此提出两项:其一,宣布10日当天关闭台湾上空,实施禁飞。解放军出动大批战机环绕台湾岛飞行,确保禁飞得到落实。由于佩洛西的挑衅,促成中国行使对台主权的这一新方式,这是“台独”行动加快两岸统一的应有逻辑。
其二,解放军战机在佩洛西访台当天飞越台湾岛,既可从海峡方向自西向东飞越,也可从佩洛西乘坐飞机入岛的方向飞越,为此我军要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如果台军对我军战机开火,解放军应击落台机,或对发射导弹的台军基地实施摧毁性打击。
我相信大陆方面还有更多其他手段宣示对台主权,总之,必须搅了佩洛西的这次访台,要让大陆行使对台主权往前推进一步,使得美台确认他们这次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这将是一场极具震动的危机,但美国不怕,台湾当局都不怕,我方就更没什么值得畏惧的。这场危机的源头很清楚,就是美台挑衅,美国众议长是该国第三号人物,佩洛西访台是对“一个中国”这一国际公认原则的粗暴践踏,她就是来搞事的。这时我们予以反击,推动中国对台主权的进一步落实,在道义上很硬气。美国和盟友肯定会开动宣传机器攻击中国,但他们决搞不成目前针对俄罗斯那样的舆论铁幕,世界公众的眼睛是亮的,能够看得出谁在主动制造危机,谁在坚持正义。我们应借这场危机揭露华盛顿欲搞乱亚洲的险恶图谋。
需要指出的是,我方采取严厉反击措施,不意味着台海全面战争的爆发,我方也可提前宣布这次行动的目标和计划规模。如果台方采取非理性的对峙行动,致使局势螺旋式上升,那是另一回事。我料台湾当局没有那样的胆子。
现在美国和西方有一种舆论,认为他们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把中国吓住了”,我们决不能给他们这种幻觉。中国大陆不主动惹事,但也决不怕事,贸易战我们这样打过来了,如果华盛顿要在台海再试一把,台湾当局也愿配合一试的话,我们应当做的就是再给他们一个沉重的教训,同时也给他们定一个坚实的规矩。
中国大陆还可以采取其他报复措施,包括向俄罗斯出售武器,大规模增购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中国一定要坚决报复美方的行为,让他们知道中国不是好惹的。(胡锡进 @微博)
【胡锡进:若佩洛西访台大陆需用前所未有的严厉措施回击】
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国众议长佩洛西将率团在本月10日访问台湾,这一天是所谓“台湾关系法”43周年。若报道属实,这将是极其严重的事件,是自1996年台时任“总统”李登辉访美以来,华盛顿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最为严重的挑衅。
1997年美国时任众议长金里奇曾访台湾,但他与时任总统克林顿分属不同党派,那次访问更多是美国内政治的产物。现在佩洛西与拜登都是民主党的,这次访问如果成行,必有白宫与众议院的高度协调,它代表了美国对台政策的激进调整。
乌克兰危机尚在持续中,美国却刻意在中国方向采取攻势,撞中方底线,试图压中国在战略上屈服。我认为,若台媒报道为真,中方这一次不能退让,而要使出恰当、充足的力量迎头予以回击,给美台划清底线。
我方应发表声明,要求美台必须放弃佩洛西访台的计划,否则,我方将采取严厉行动,宣示中国对台主权。
一旦美台一意孤行推佩洛西访台成行,那么我建议大陆方面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让佩洛西的访问无法正常进行。可供选择的方案有很多,我在此提出两项:其一,宣布10日当天关闭台湾上空,实施禁飞。解放军出动大批战机环绕台湾岛飞行,确保禁飞得到落实。由于佩洛西的挑衅,促成中国行使对台主权的这一新方式,这是“台独”行动加快两岸统一的应有逻辑。
其二,解放军战机在佩洛西访台当天飞越台湾岛,既可从海峡方向自西向东飞越,也可从佩洛西乘坐飞机入岛的方向飞越,为此我军要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如果台军对我军战机开火,解放军应击落台机,或对发射导弹的台军基地实施摧毁性打击。
我相信大陆方面还有更多其他手段宣示对台主权,总之,必须搅了佩洛西的这次访台,要让大陆行使对台主权往前推进一步,使得美台确认他们这次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这将是一场极具震动的危机,但美国不怕,台湾当局都不怕,我方就更没什么值得畏惧的。这场危机的源头很清楚,就是美台挑衅,美国众议长是该国第三号人物,佩洛西访台是对“一个中国”这一国际公认原则的粗暴践踏,她就是来搞事的。这时我们予以反击,推动中国对台主权的进一步落实,在道义上很硬气。美国和盟友肯定会开动宣传机器攻击中国,但他们决搞不成目前针对俄罗斯那样的舆论铁幕,世界公众的眼睛是亮的,能够看得出谁在主动制造危机,谁在坚持正义。我们应借这场危机揭露华盛顿欲搞乱亚洲的险恶图谋。
需要指出的是,我方采取严厉反击措施,不意味着台海全面战争的爆发,我方也可提前宣布这次行动的目标和计划规模。如果台方采取非理性的对峙行动,致使局势螺旋式上升,那是另一回事。我料台湾当局没有那样的胆子。
现在美国和西方有一种舆论,认为他们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把中国吓住了”,我们决不能给他们这种幻觉。中国大陆不主动惹事,但也决不怕事,贸易战我们这样打过来了,如果华盛顿要在台海再试一把,台湾当局也愿配合一试的话,我们应当做的就是再给他们一个沉重的教训,同时也给他们定一个坚实的规矩。
中国大陆还可以采取其他报复措施,包括向俄罗斯出售武器,大规模增购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中国一定要坚决报复美方的行为,让他们知道中国不是好惹的。(胡锡进 @微博)
#观点 #Opinion #巴基斯坦 #伊姆兰汗 #不信任动议 #经济 #IMF #军方
【澎湃新闻:近期巴基斯坦政局变化背后有哪些原因?】
在不信任动议背后,是伊姆兰·汗执政四年留下的种种积弊与其失去军方的支持。
...
据《日经亚洲评论》网站此前报道,由于巴基斯坦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政府一直饱受批评。今年2月,在进行第六次进度审查后,巴基斯坦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7亿元),反对党因此指责巴政府向IMF“出卖巴基斯坦主权”。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李敏告诉澎湃新闻,“伊姆兰·汗执政期间,巴基斯坦的经济并没有搞好,特别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紧张、外债高垒,这些都是根本性的原因。”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章节根向澎湃新闻指出,“伊姆兰·汗是一个政治素人,上台执政后仍以反对党的思维打击异己,利用反腐打压反对党。本来穆盟谢里夫派(第一大反对党)和人民党(第二大反对党)是搞不到一块去的,后来(两者)被逼到墙角里了,就在反伊姆兰·汗的旗帜下面聚集到了一起。”
....
半岛电视台刊文指出,巴基斯坦军方长期以来一直是政治上的强大参与者,自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以来的75年中,有33年是军政府统治。军方曾在1958年、1977年和1999年以经济政治不确定性为由直接军事干预巴政局。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李敏指出,“巴军方对巴基斯坦政治局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一股力量”,“伊姆兰·汗访问莫斯科之后,军方并立即没有表态。而最近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巴杰瓦呼吁俄罗斯立即停止‘入侵’乌克兰,可见伊姆兰·汗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越来越与军方相左,这可能也是他缺乏军方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伊姆兰·汗逐渐转向“反美”的立场不同,巴军方仍然重视与美国的关系。李敏表示,“从历史上来看,巴基斯坦三次与美国结盟,获得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可以说美国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外部战略依托力量之一。”章节根也指出,巴基斯坦承受不住美国强大军事实力的压力,其精英阶层也与美国有复杂的利益联系,因此军方对美国的态度比较“平衡”。
内详👉(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近期巴基斯坦政局变化背后有哪些原因?】
在不信任动议背后,是伊姆兰·汗执政四年留下的种种积弊与其失去军方的支持。
...
据《日经亚洲评论》网站此前报道,由于巴基斯坦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政府一直饱受批评。今年2月,在进行第六次进度审查后,巴基斯坦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7亿元),反对党因此指责巴政府向IMF“出卖巴基斯坦主权”。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李敏告诉澎湃新闻,“伊姆兰·汗执政期间,巴基斯坦的经济并没有搞好,特别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紧张、外债高垒,这些都是根本性的原因。”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章节根向澎湃新闻指出,“伊姆兰·汗是一个政治素人,上台执政后仍以反对党的思维打击异己,利用反腐打压反对党。本来穆盟谢里夫派(第一大反对党)和人民党(第二大反对党)是搞不到一块去的,后来(两者)被逼到墙角里了,就在反伊姆兰·汗的旗帜下面聚集到了一起。”
....
半岛电视台刊文指出,巴基斯坦军方长期以来一直是政治上的强大参与者,自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以来的75年中,有33年是军政府统治。军方曾在1958年、1977年和1999年以经济政治不确定性为由直接军事干预巴政局。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李敏指出,“巴军方对巴基斯坦政治局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一股力量”,“伊姆兰·汗访问莫斯科之后,军方并立即没有表态。而最近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巴杰瓦呼吁俄罗斯立即停止‘入侵’乌克兰,可见伊姆兰·汗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越来越与军方相左,这可能也是他缺乏军方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伊姆兰·汗逐渐转向“反美”的立场不同,巴军方仍然重视与美国的关系。李敏表示,“从历史上来看,巴基斯坦三次与美国结盟,获得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可以说美国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外部战略依托力量之一。”章节根也指出,巴基斯坦承受不住美国强大军事实力的压力,其精英阶层也与美国有复杂的利益联系,因此军方对美国的态度比较“平衡”。
内详👉(澎湃新闻)
乌鸦观察
#新冠 #病毒 #变异 #进化论 #群体免疫 #死亡率 #疫苗 #流感 #季节性 #饶毅 【饶议科学:病毒的突变与流行】 原标题:争论新冠:不宜不顾事实、不能违反常识 【四】病毒的突变 病毒的核酸携带遗传信息。但核酸本身会变异,有多种原因,化学、物理、生物原因。变异的多少、具体变异的位点,人们无法预计。 病毒变异本身没有方向性,但受选择。如果变异后感染性增强,容易扩散。 病毒变异,不是为了让人生病,而是为了病毒自己的生存。 病毒变异,与感染人的症状没有相关性。不会因为流行越久,…
#观点 #Opinion #饶毅 #清零 #共存 #上海
【饶议科学:群体免疫、加强针接种和变异方向】
原标题:新冠与科学(及道德):答杜骏飞教授、梁建章博士
【三】经验教训 #群体免疫 #免疫逃逸
疫情早期有人推崇的“群体免疫”,指人群有足够的人因为感染或者接种疫苗后,其他可以有人不需要接种疫苗也可以获得间接的保护,因为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些估计是60%到90%不等。
事实给这种观点的简单版本以响亮的耳光。
因为所谓群体免疫,不仅首先要让一批人牺牲,而且假定病毒的免疫原性不改变。
而事实上,新冠病毒的突变到奥密克戎突变株,已经逃逸了以前的免疫,也就是说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可以被奥密克戎所感染。
那么,所谓的屏障也就自然消失了。再让一批人牺牲,再建立屏障?可以,只是无可预计需要再牺牲多少人。不能预计还会发生多少次、多少种再度逃逸以前免疫的突变。....
【四】答杜骏飞教授 #加强针 #疫苗接种 #老人 #抗原检测 #医疗资源
...
我在此再叙述一遍我3月29日提出的观点:尽快推广第三针疫苗,老年人和婴幼儿接近(当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接种,然后开放。具体而言,因为几个地方有大规模疫情,所以这几个地方疫情控制下,才可能做到。也就是说,它们疫情期间,其他地方应该赶紧第三针,而这几个地方疫情控制后,也赶紧第三针。
具体第三针是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有争议。我当时提出是用国产的,因为当时香港数据出来,在第二针及其之前,国外的mRNA疫苗显著优于国产的灭活疫苗,而第三针却两者类似效果。今天新加坡的结果也是显示第二针国外疫苗优于国产疫苗。但今天新加坡的文章没有第三针的情况。
国家可以确切知道:香港数据是否造假。如果没有造假,那么就可以用国产疫苗,如果造假、或其他原因的不可靠,就不用国产的,而用进口的。
国产疫苗很少导致发烧,而mRNA疫苗导致发烧的情况很多,这是国产疫苗的优点。如果国产疫苗效果差,副作用的优点没有意义。如果国产和进口疫苗效果类似,副作用的优点就很有意义。
...
我认为现在不用检测抗原。现在上海好像有时检测抗原,挺奇怪的,它与检测核酸有重叠,但关系又不明确。对于部分人员检测抗体却有道理:可能给今后提供指导(抗体与抵抗力的关系、抗体与发病症状的关系)。
...
哲学和人道主义,肯定不是看一时的结果,而存在着对于长期和最终结果的考虑。...正是因为我不认为目前任何方案有科学或道德的绝对性,包括对于上海市民的利益来说。例如:在外地应该普遍接种第三针,但在疫情没有控制的上海立即第三针恐怕难以实施。先管控后接种在实际操作上更有可能性。如果不第三针马上放开,看上去是有助于上海市民生活,但全国传播奥密克戎,我们国家、我国医疗系统、我国人民,准备好了吗?那样带来的人道主义问题,会更小、还是更大?
...
在面临复杂问题的今天,没有人掌握一种绝对的最优解,各种意见有道理,但不掌握绝对最佳的答案,更不宜以自己自动放在道德高地,认为其他人只要不是百分之百认同自己的意见就都是非人道的。
【五】答梁建章博士 #变异 #进化论 #突变
我从来没有说过“病毒会随机变异”。如果从没有学过统计的病人角度,可能觉得随机,但从科学角度,并非随机。病毒的变异是因为核酸序列改变。病毒(或任何DNA、RNA)序列在自然界的改变是因为核酸本身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核酸所处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核酸序列的不同部分,并非有同等的变异可能,而是经常有热点和冷点。所以,不能说变异是随机的。只是我们一般不掌握其规律,特别是还在流行期间,没有完结之前,我们没有人能够说出其规律,只能含含糊糊,连“随机”都不能说。
梁博士说:“传播性可能变强(不太可能变弱)”。这是没有科学基础的断言。有些病毒有时传播性增加,有时减弱。2003年的SARS,可不是哪一个人控制的,而是自己消失的,不能是它因为传播性强而消失的?
梁博士为支持以上观点,说“从进化选择的角度来看,未来病毒如果要取代omicron,其传播力必定要比omicron更强”。这是对进化的误解。下一个变异的出现,不是为了取代现在的毒株,各种突变产生多种突变株,都没有目的。各种突变株之间也没有线性关系。
突变都是自己传播,不是为了替代。在长时间尺度,有些消失了,有些存在下来。
但在短时间尺度,它们可以反过来:早先慢的,以后可以传播更广,早先快的,以后却不行了。这种关系是无法确定的,更不是人可以预计的。
不能断定下一个突变株的传播力就一定比目前的omicron更强。
SARS就没有出现传播力越来越强的突变株,如果出现了,我们现在还在SARS疫情。(这里也给部分读者说明:COVID-19不是SARS演变过来的,虽然它们在同一个家族,却没有直接演变的母子关系)。
梁博士的第二点是“如果在外国传播病毒后,突变出现毒性更强的毒株,传给中国,中国人因为没有经过免疫,但外国人已经免疫过一次,新病毒可能对中国人打击更大”。这里梁博士的免疫应该是只通过自然感染omicron而产生的免疫,不是指疫苗。梁博士和我都同意应该尽快接种第三针疫苗,特别是还没有接种的人。如果接种了,通过疫苗产生免疫,我认为比感染omicron而产生免疫更好。感染后可能储蓄病毒,弱病毒在十几亿中国人身上产生突变。很快威胁我们的人生安全。而如果在外国产生,那么还需要一段时间,正如奥密克戎本身流传显示的,它在国外,给我们一定的时间。
梁博士的第三点,普及老年人的接种,与我的观点一样。是否有时间不一样?梁博士的意思是疫区、疫情流行期间也接种疫苗?那恐怕没有操作性。疫情控制后再疫苗的可操作性大很多。当然,没有疫情的地区,应该立即广泛普及疫苗。
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
【饶议科学:群体免疫、加强针接种和变异方向】
原标题:新冠与科学(及道德):答杜骏飞教授、梁建章博士
【三】经验教训 #群体免疫 #免疫逃逸
疫情早期有人推崇的“群体免疫”,指人群有足够的人因为感染或者接种疫苗后,其他可以有人不需要接种疫苗也可以获得间接的保护,因为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些估计是60%到90%不等。
事实给这种观点的简单版本以响亮的耳光。
因为所谓群体免疫,不仅首先要让一批人牺牲,而且假定病毒的免疫原性不改变。
而事实上,新冠病毒的突变到奥密克戎突变株,已经逃逸了以前的免疫,也就是说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可以被奥密克戎所感染。
那么,所谓的屏障也就自然消失了。再让一批人牺牲,再建立屏障?可以,只是无可预计需要再牺牲多少人。不能预计还会发生多少次、多少种再度逃逸以前免疫的突变。....
【四】答杜骏飞教授 #加强针 #疫苗接种 #老人 #抗原检测 #医疗资源
...
我在此再叙述一遍我3月29日提出的观点:尽快推广第三针疫苗,老年人和婴幼儿接近(当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接种,然后开放。具体而言,因为几个地方有大规模疫情,所以这几个地方疫情控制下,才可能做到。也就是说,它们疫情期间,其他地方应该赶紧第三针,而这几个地方疫情控制后,也赶紧第三针。
具体第三针是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有争议。我当时提出是用国产的,因为当时香港数据出来,在第二针及其之前,国外的mRNA疫苗显著优于国产的灭活疫苗,而第三针却两者类似效果。今天新加坡的结果也是显示第二针国外疫苗优于国产疫苗。但今天新加坡的文章没有第三针的情况。
国家可以确切知道:香港数据是否造假。如果没有造假,那么就可以用国产疫苗,如果造假、或其他原因的不可靠,就不用国产的,而用进口的。
国产疫苗很少导致发烧,而mRNA疫苗导致发烧的情况很多,这是国产疫苗的优点。如果国产疫苗效果差,副作用的优点没有意义。如果国产和进口疫苗效果类似,副作用的优点就很有意义。
...
我认为现在不用检测抗原。现在上海好像有时检测抗原,挺奇怪的,它与检测核酸有重叠,但关系又不明确。对于部分人员检测抗体却有道理:可能给今后提供指导(抗体与抵抗力的关系、抗体与发病症状的关系)。
...
哲学和人道主义,肯定不是看一时的结果,而存在着对于长期和最终结果的考虑。...正是因为我不认为目前任何方案有科学或道德的绝对性,包括对于上海市民的利益来说。例如:在外地应该普遍接种第三针,但在疫情没有控制的上海立即第三针恐怕难以实施。先管控后接种在实际操作上更有可能性。如果不第三针马上放开,看上去是有助于上海市民生活,但全国传播奥密克戎,我们国家、我国医疗系统、我国人民,准备好了吗?那样带来的人道主义问题,会更小、还是更大?
...
在面临复杂问题的今天,没有人掌握一种绝对的最优解,各种意见有道理,但不掌握绝对最佳的答案,更不宜以自己自动放在道德高地,认为其他人只要不是百分之百认同自己的意见就都是非人道的。
【五】答梁建章博士 #变异 #进化论 #突变
我从来没有说过“病毒会随机变异”。如果从没有学过统计的病人角度,可能觉得随机,但从科学角度,并非随机。病毒的变异是因为核酸序列改变。病毒(或任何DNA、RNA)序列在自然界的改变是因为核酸本身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核酸所处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核酸序列的不同部分,并非有同等的变异可能,而是经常有热点和冷点。所以,不能说变异是随机的。只是我们一般不掌握其规律,特别是还在流行期间,没有完结之前,我们没有人能够说出其规律,只能含含糊糊,连“随机”都不能说。
梁博士说:“传播性可能变强(不太可能变弱)”。这是没有科学基础的断言。有些病毒有时传播性增加,有时减弱。2003年的SARS,可不是哪一个人控制的,而是自己消失的,不能是它因为传播性强而消失的?
梁博士为支持以上观点,说“从进化选择的角度来看,未来病毒如果要取代omicron,其传播力必定要比omicron更强”。这是对进化的误解。下一个变异的出现,不是为了取代现在的毒株,各种突变产生多种突变株,都没有目的。各种突变株之间也没有线性关系。
突变都是自己传播,不是为了替代。在长时间尺度,有些消失了,有些存在下来。
但在短时间尺度,它们可以反过来:早先慢的,以后可以传播更广,早先快的,以后却不行了。这种关系是无法确定的,更不是人可以预计的。
不能断定下一个突变株的传播力就一定比目前的omicron更强。
SARS就没有出现传播力越来越强的突变株,如果出现了,我们现在还在SARS疫情。(这里也给部分读者说明:COVID-19不是SARS演变过来的,虽然它们在同一个家族,却没有直接演变的母子关系)。
梁博士的第二点是“如果在外国传播病毒后,突变出现毒性更强的毒株,传给中国,中国人因为没有经过免疫,但外国人已经免疫过一次,新病毒可能对中国人打击更大”。这里梁博士的免疫应该是只通过自然感染omicron而产生的免疫,不是指疫苗。梁博士和我都同意应该尽快接种第三针疫苗,特别是还没有接种的人。如果接种了,通过疫苗产生免疫,我认为比感染omicron而产生免疫更好。感染后可能储蓄病毒,弱病毒在十几亿中国人身上产生突变。很快威胁我们的人生安全。而如果在外国产生,那么还需要一段时间,正如奥密克戎本身流传显示的,它在国外,给我们一定的时间。
梁博士的第三点,普及老年人的接种,与我的观点一样。是否有时间不一样?梁博士的意思是疫区、疫情流行期间也接种疫苗?那恐怕没有操作性。疫情控制后再疫苗的可操作性大很多。当然,没有疫情的地区,应该立即广泛普及疫苗。
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
乌鸦观察
#连花清瘟 #以岭药业 #王思聪 #睡前消息 #中医药 #世卫组织 【王思聪转发“睡前消息”微博,以岭药业触及跌停】 今日,据证券时报报道,4月14日还涨停的以岭药业,在4月15日低开低走,盘中大幅下探,午后大单封跌停。截至收盘,该股报35.99元,全日成交54.4亿元,最新市值为601亿元,市值一日蒸发近70亿元。今年以来,以岭药业股价走势强劲,截至4月14日收盘,该股累积涨幅已翻倍。 4月14日13时08分,王思聪微博转发了 @睡前消息编辑部 的一期视频《世卫组织“推荐”连花清瘟,谁告诉你…
#观点 #Opinion #连花清瘟 #中医药 #以岭药业 #饶毅 #丁香医生 #预防 #副作用 #运力 #干细胞
【著名学者饶毅:疫情期间不宜强行派送未经证明中药】
对于有上海市民反映疫情期间相当一部分物流力量用于派发“连花清瘟”等中药一事,中国著名学者饶毅发文说,疫情期间不容假药趁火打劫,不宜强行派送未经证明中药。
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的饶毅今天(17日)在其博客上写道,无论是中国药物还是外国药物,都必须被证明有足够治疗作用、副作用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才能用于中国人民,否则是不负责任,甚至被小人钻空子牟利。
饶毅说,疫情肆虐的地区,物资调配工作紧张,人民需要的食品、药品都难以保证百分之百按时到达群众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强制性派发预防或治疗冠病的药品,一定要严格检验,不能让伪劣产品顶着任何帽子——包括“中药”的帽子——被强行派发给群众。
饶毅说,如果连花清瘟从未被严格证明有效,那么强行派送就害了等待必需物资和药品的群众。对代表性人物如吴以岭、其企业、其产品,多年面临真药假药的巨大争议,应该严格审核。如果是真药,应该还其清白。如果是假药,应该严惩不贷,罚一儆百,铲除敢于在疫情趁火打劫的骗子、其企业及其产品。
此外,他也指出,2020年,干细胞被国家部委列为三个标准治疗的(方案)之一。事实证明,不仅那时候完全没有理由用干细胞治疗新冠,现在也缺乏足够证据可以用干细胞治疗新冠。对于2020年强行把干细胞列入国家治疗方案的,应该调查,理清楚责任。
中国医学网站“丁香医生”也发文《不要吃连花清瘟预防新冠》,连花清瘟既不能做到物理阻断,也不能诱导免疫反应,更不能做到如“长效抗体”一般能够暴露前预防。该文也指出,从官方、临床、药物研发三个维度,目前都无法找到有效证据支持连花清瘟可以预防新冠。
“丁香医生”的文章称,连花清瘟不能预防冠病,对于想要预防冠病的普通健康人来说,服用收益为零。还有一些民众抱着“吃了总没坏处”的想法服用,然而,这样做可能会带来副作用。
文章指出,一种不能预防冠病的药物,被大批量发放给没有感染的健康人,这本身就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真如一些报道中所说,为了这些药物的运输发放,还占用了其他物资的运力,就更不合理。
上海网友最近纷纷发帖,晒出自己家收到的很多盒连花清瘟。有阿里旗下盒马公司的司机发文称,口罩、防护服和连花清瘟是疫情下规定配送的必备品,连花清瘟就占用了他们三分之一左右的运力。车队4月5号的排班表显示,各种意外战斗减员后最终还留下6辆车,其中2辆运人,2辆送货,还得有2辆必须腾出来拉规定配送的莲花清瘟。
据新浪财经此前报道,今年以来,连花清瘟的生产企业以岭药业股价已经上涨了104.03%。(联合早报)(饶毅 @财新)(丁香医生 @微信)
相关阅读📘
【 我在盒马当司机,才明白在上海送菜到底难在哪】- 为你写一个故事 @微信
【著名学者饶毅:疫情期间不宜强行派送未经证明中药】
对于有上海市民反映疫情期间相当一部分物流力量用于派发“连花清瘟”等中药一事,中国著名学者饶毅发文说,疫情期间不容假药趁火打劫,不宜强行派送未经证明中药。
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的饶毅今天(17日)在其博客上写道,无论是中国药物还是外国药物,都必须被证明有足够治疗作用、副作用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才能用于中国人民,否则是不负责任,甚至被小人钻空子牟利。
饶毅说,疫情肆虐的地区,物资调配工作紧张,人民需要的食品、药品都难以保证百分之百按时到达群众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强制性派发预防或治疗冠病的药品,一定要严格检验,不能让伪劣产品顶着任何帽子——包括“中药”的帽子——被强行派发给群众。
饶毅说,如果连花清瘟从未被严格证明有效,那么强行派送就害了等待必需物资和药品的群众。对代表性人物如吴以岭、其企业、其产品,多年面临真药假药的巨大争议,应该严格审核。如果是真药,应该还其清白。如果是假药,应该严惩不贷,罚一儆百,铲除敢于在疫情趁火打劫的骗子、其企业及其产品。
此外,他也指出,2020年,干细胞被国家部委列为三个标准治疗的(方案)之一。事实证明,不仅那时候完全没有理由用干细胞治疗新冠,现在也缺乏足够证据可以用干细胞治疗新冠。对于2020年强行把干细胞列入国家治疗方案的,应该调查,理清楚责任。
中国医学网站“丁香医生”也发文《不要吃连花清瘟预防新冠》,连花清瘟既不能做到物理阻断,也不能诱导免疫反应,更不能做到如“长效抗体”一般能够暴露前预防。该文也指出,从官方、临床、药物研发三个维度,目前都无法找到有效证据支持连花清瘟可以预防新冠。
“丁香医生”的文章称,连花清瘟不能预防冠病,对于想要预防冠病的普通健康人来说,服用收益为零。还有一些民众抱着“吃了总没坏处”的想法服用,然而,这样做可能会带来副作用。
文章指出,一种不能预防冠病的药物,被大批量发放给没有感染的健康人,这本身就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真如一些报道中所说,为了这些药物的运输发放,还占用了其他物资的运力,就更不合理。
上海网友最近纷纷发帖,晒出自己家收到的很多盒连花清瘟。有阿里旗下盒马公司的司机发文称,口罩、防护服和连花清瘟是疫情下规定配送的必备品,连花清瘟就占用了他们三分之一左右的运力。车队4月5号的排班表显示,各种意外战斗减员后最终还留下6辆车,其中2辆运人,2辆送货,还得有2辆必须腾出来拉规定配送的莲花清瘟。
据新浪财经此前报道,今年以来,连花清瘟的生产企业以岭药业股价已经上涨了104.03%。(联合早报)(饶毅 @财新)(丁香医生 @微信)
相关阅读📘
【 我在盒马当司机,才明白在上海送菜到底难在哪】- 为你写一个故事 @微信
乌鸦观察
#观点 #Opinion #饶毅 #清零 #共存 #上海 【饶议科学:群体免疫、加强针接种和变异方向】 原标题:新冠与科学(及道德):答杜骏飞教授、梁建章博士 【三】经验教训 #群体免疫 #免疫逃逸 疫情早期有人推崇的“群体免疫”,指人群有足够的人因为感染或者接种疫苗后,其他可以有人不需要接种疫苗也可以获得间接的保护,因为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些估计是60%到90%不等。 事实给这种观点的简单版本以响亮的耳光。 因为所谓群体免疫,不仅首先要让一批人牺牲,而且假定病毒的免疫原性不改变。…
#观点 #opinion #新加坡 #疫苗接种 #接种政策 #加强针 #香港 #老人
【0406 以新加坡和香港为鉴:应该实施疫苗软强制接种了——一玶海岸】
2022年刚过去的几个月中,境外纷纷经历了由Omicron BA.2所带来的一波新疫情。各国/地区防疫表现不一,但共同的经验教训是:
疫苗接种率的高低,对疫情中的生存有决定性影响,对保护面对病毒极为脆弱的老年人有决定性影响,对降低医疗消耗,防止医疗挤兑有决定性影响。
有鉴于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已开始实施各类“软强制”接种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防疫效果。是未来的中国可以参考的优秀防疫政策。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一、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并以新加坡为样板介绍如何让民众接受软强制措施;
二、“清零、共存和躺平”的争论,疫情防控的现状及未来,普通人应如何应对。
内详👉(telegraph)(一玶海岸)
【0406 以新加坡和香港为鉴:应该实施疫苗软强制接种了——一玶海岸】
2022年刚过去的几个月中,境外纷纷经历了由Omicron BA.2所带来的一波新疫情。各国/地区防疫表现不一,但共同的经验教训是:
疫苗接种率的高低,对疫情中的生存有决定性影响,对保护面对病毒极为脆弱的老年人有决定性影响,对降低医疗消耗,防止医疗挤兑有决定性影响。
有鉴于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已开始实施各类“软强制”接种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防疫效果。是未来的中国可以参考的优秀防疫政策。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一、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并以新加坡为样板介绍如何让民众接受软强制措施;
二、“清零、共存和躺平”的争论,疫情防控的现状及未来,普通人应如何应对。
内详👉(telegraph)(一玶海岸)
Telegraph
应该实施疫苗软强制接种了
2022年刚过去的几个月中,境外纷纷经历了由Omicron BA.2所带来的一波新疫情。各国/地区防疫表现不一,但共同的经验教训是: 疫苗接种率的高低,对疫情中的生存有决定性影响,对保护面对病毒极为脆弱的老年人有决定性影响,对降低医疗消耗,防止医疗挤兑有决定性影响。 有鉴于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已开始实施各类“软强制”接种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防疫效果。是未来的中国可以参考的优秀防疫政策。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一、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并以新加坡为样板介绍如何让民众接受软强制措施; 二、“清零、共存和躺平…
#观点 #Opinion #上海 #四月之声 #舆情 #删帖 #夏娃效应 #史翠珊效应 #发哨子的人 #辟谣 #公信力
【赵皓阳:舆论治理,堵不如疏】
......
辟谣的同时不公布真相,就相当于在透支政府的公信力。就好比下棋的“兑子”,你不用这个去兑,就得用别的去兑,长时间用自己的公信力去“兑”,兑着兑着就没有了,以后的工作怎么开展?所以宁可跑断腿,去找出真相,而不是急着盖一个红戳告诉大家“你们看好了啊这可是谣言”。
同理,我认为对于删帖也要有充足的理由——具体哪里哪里说错了,哪里哪里违法了,为什么这篇文章必须删,任流传播会造成什么危害。这些种种的理由就算不公示给老百姓,也要形成一个内部的明晰规则,否则删帖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自己该删什么不该删什么,那就只能一刀切的全都删了呗,省的领导找我麻烦。这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层层加码,校长说早上九点开会,到了班长就通知大家七点钟操场集合。透明可操作的规则就是给官僚主义毛病打补丁,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冲这种问题。删帖要删的“铁证如山”而不是“铁证如删”。
内详👉(telegraph)(赵皓阳-Moonfans)
【赵皓阳:舆论治理,堵不如疏】
......
辟谣的同时不公布真相,就相当于在透支政府的公信力。就好比下棋的“兑子”,你不用这个去兑,就得用别的去兑,长时间用自己的公信力去“兑”,兑着兑着就没有了,以后的工作怎么开展?所以宁可跑断腿,去找出真相,而不是急着盖一个红戳告诉大家“你们看好了啊这可是谣言”。
同理,我认为对于删帖也要有充足的理由——具体哪里哪里说错了,哪里哪里违法了,为什么这篇文章必须删,任流传播会造成什么危害。这些种种的理由就算不公示给老百姓,也要形成一个内部的明晰规则,否则删帖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自己该删什么不该删什么,那就只能一刀切的全都删了呗,省的领导找我麻烦。这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层层加码,校长说早上九点开会,到了班长就通知大家七点钟操场集合。透明可操作的规则就是给官僚主义毛病打补丁,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冲这种问题。删帖要删的“铁证如山”而不是“铁证如删”。
内详👉(telegraph)(赵皓阳-Moonfans)
Telegraph
赵皓阳:舆论治理,堵不如疏
虽然这篇文章被删了,但有一些话题是持之以恒的,我们就不说丰县具体的事情了,而是探讨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继续上一篇文章中的话题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服务器舆论”“算法舆论”的新时代,舆论治理也必须要与时俱进:既要维护人民基本权益,又要保障国家安全,还必须有效与高效,实施真正有效的治理。 曾经国民党反动派们想反制我们的宣传,只需要查封我们的报纸、没收我们的印刷机器就可以了。且不说我们要不要跟当年国民党反动派比,但那个时候是印刷传播时代,全国文盲、半文盲占比90%以上,所以查封报纸是有效的。 但现在是几…
乌鸦观察
#浙江 #湖州 #景区 #二十四孝 #传统文化 #封建糟粕 【浙江一景区24孝雕塑引争议 ,景区回应:老祖宗传承,年轻人可能不理解】 4月16日,浙江湖州。营盘山景区,因女子给婆婆喂母乳的雕塑,引发网友热议。16日,景区负责人表示,这些雕塑讲的是古代二十四孝。给婆婆喂母乳的雕塑是24孝中的一孝,这是老祖宗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漩涡视频 @微博) #更新 4月18日,浙江湖州营盘山景区曾引发热议的24孝雕塑已被拆除。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暂时不做任何回应,目前相关部门已介入。(搜狐新闻…
#二十四孝 #传统文化 #封建糟粕 #半月谈 #观点 #Opinion #国学 #郭巨埋儿
【半月谈:把“郭巨埋儿”式的糟粕童书埋了】
记者在某市书店童书区走访发现,一本《孝经》(并非儒家经典古籍《孝经》)被摆在8到12岁儿童推荐读物书架的明显位置上。翻开书本,“郭巨埋儿”的故事赫然在列。鲁迅先生早在1926年批评过的故事,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2022年的童书里,堪称“带毒童书”。
“郭巨埋儿”出自元代人编写的《二十四孝》。故事称,一名叫郭巨的人家贫,无粮奉养母亲,便要活埋自己的孩子,以防其“分母之食”。鲁迅先生在1926年发表的《二十四孝图》中直言对这则故事的“反感”,并吐露自己的“童年阴影”——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把孩子当成随意处置的私产,对鲜活生命毫不尊重,这样的做法并不是真“孝”,也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然而,类似“封建余孽”的思维并没有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消失,仍须对宣传此类糟粕行为保持警惕。
糟粕仍在“上架”,背后利益作祟是重要诱因。近年来,一些封建糟粕“借尸还魂”,公然出现在童书里、儿童兴趣班中。某些机构把“愚忠愚孝”包装成“国学”,骗得不少家长心甘情愿掏钱。业内人士直言,童书出版几乎无门槛,“拿来主义”最省事,编编传统故事、配上拼音,就成了少儿“新读物”。
...(半月谈)
注:对“郭巨埋儿”的批判由来已久,韩愈对此评价,“不腰于市而已幸,况复旌其门!”方孝孺对此评价,“巨陷亲于不义,罪莫大焉,而谓之孝,则天理几于泯矣。”
【半月谈:把“郭巨埋儿”式的糟粕童书埋了】
记者在某市书店童书区走访发现,一本《孝经》(并非儒家经典古籍《孝经》)被摆在8到12岁儿童推荐读物书架的明显位置上。翻开书本,“郭巨埋儿”的故事赫然在列。鲁迅先生早在1926年批评过的故事,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2022年的童书里,堪称“带毒童书”。
“郭巨埋儿”出自元代人编写的《二十四孝》。故事称,一名叫郭巨的人家贫,无粮奉养母亲,便要活埋自己的孩子,以防其“分母之食”。鲁迅先生在1926年发表的《二十四孝图》中直言对这则故事的“反感”,并吐露自己的“童年阴影”——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把孩子当成随意处置的私产,对鲜活生命毫不尊重,这样的做法并不是真“孝”,也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然而,类似“封建余孽”的思维并没有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消失,仍须对宣传此类糟粕行为保持警惕。
糟粕仍在“上架”,背后利益作祟是重要诱因。近年来,一些封建糟粕“借尸还魂”,公然出现在童书里、儿童兴趣班中。某些机构把“愚忠愚孝”包装成“国学”,骗得不少家长心甘情愿掏钱。业内人士直言,童书出版几乎无门槛,“拿来主义”最省事,编编传统故事、配上拼音,就成了少儿“新读物”。
...(半月谈)
注:对“郭巨埋儿”的批判由来已久,韩愈对此评价,“不腰于市而已幸,况复旌其门!”方孝孺对此评价,“巨陷亲于不义,罪莫大焉,而谓之孝,则天理几于泯矣。”
乌鸦观察
#河北 #唐山 #烧烤店 #寻衅滋事 #殴打 #舆情 #监控 #赌博 #洗钱 #轻伤 #廊坊 #异地用警 #审查调查 【河北省公安厅发布关于陈某志等涉嫌寻衅滋事、暴力殴打他人等案件侦办进展情况的通报】 经查,2022年6月7日,陈某亮(男,43岁)等4人从江苏驾车至河北唐山,与陈某志(男,41岁)等人合谋实施网络赌博洗钱违法犯罪活动。6月10日凌晨,陈某志等5人与陈某亮等4人在唐山市路北区某烧烤店聚餐饮酒。期间,2时40分,陈某志对下班后在同店就餐的王某某(女,31岁)进行骚扰,遭拒后伙同马某齐(男…
#睡前消息 #观点 #Opinion #河北 #唐山 #烧烤店 #河南 #郑州 #村镇银行 #健康码 #洛阳 #信访 #隐私 #监控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监控 #隐私 #信用资源 #公信力
【睡前消息:河北唐山烧烤店暴力事件、河南郑州储户被恶意赋红码、河南洛阳无访社区中考加分】
原标题:睡前消息446期文稿:2美元激光,对抗莱阳钢管
1. 最近七八年,网约车和快递业吸收了最后一批剩余劳动力,二代身份证和人脸识别技术明显降低了追捕成本,还有廉价的摄像头记录公共场所信息,中国城市的治安情况快速好转,所以才能让唐山这个案子上全国新闻。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治安好转的核心原因。...唐山事件唯一的正面经验,就是技术能提供最可靠的安全保障。你如果想要公共机构保护你的安全,就必须承认要有一个公共机构能记录你的隐私数据。
2. 河南红码事件再次证明,身有利器,杀心自起。如果政府让同一个单位既管理隐私数据,又能随意使用数据,只要时间足够长,就一定会有脑残的地方官员滥用数据。为了给自己,给自己的单位推卸责任,他们根本不在乎给全国制造上千亿的损失。这等于允许每一个区县官员都拿着三峡大坝的自爆按钮,在管理学上是一个荒谬的配置。短期看,可能要破坏全国人民一起付出时间金钱建立的健康码信誉,长期来看,公民会怀疑能不能让政府掌握全面的隐私信息,治安水平就会停滞。
3. 技术能做好事,这是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但地方政府滥用技术做坏事,这显然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就是必须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进步。如果只是单方面强调发展生产力,不做激烈的管理体制改革,生产力就发挥不了正面作用。所以,对唐山事件不能只做道德批判,更要看到技术进步的作用;而河南红码事件提醒我们,不能只强调技术,更要建立配套的社会管理机制。
4. 既然大多数公民要求政府提供前所未有的安全服务,就应该在现有机构之外,建立一个直属最高权力机构的隐私数据管理体系。这个新机构和政府平行,由各级人大成立专门委员会管理,负责用监控设备覆盖全社会,同时也审批数据使用。除了人大代表日常监督之外,还应该根据身份证随机抽取一批公民代表来参与隐私委员会,投票决定哪些信息不能给,哪些信息必须公开。
5. 依法治国,就不应该有什么父母官,不应该有上访考核标准。所以洛阳市的做法不符合整个社会的管理逻辑,是为了地方小团体利益,盗窃了全社会的信用资源。无论是截访,还是其他维稳潜规则,毕竟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事情,不会得到文件确认。地方官员自己也知道需要遮掩着做,不会闹的太夸张。发文件鼓励“无访社区”,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是把坏事当好事鼓励,在文化和法律上抵抗整个国家的运行逻辑。
内详👉(摘要:telegraph)(文稿:微信)(视频:哔哩哔哩、YouTube)
【睡前消息:河北唐山烧烤店暴力事件、河南郑州储户被恶意赋红码、河南洛阳无访社区中考加分】
原标题:睡前消息446期文稿:2美元激光,对抗莱阳钢管
1. 最近七八年,网约车和快递业吸收了最后一批剩余劳动力,二代身份证和人脸识别技术明显降低了追捕成本,还有廉价的摄像头记录公共场所信息,中国城市的治安情况快速好转,所以才能让唐山这个案子上全国新闻。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治安好转的核心原因。...唐山事件唯一的正面经验,就是技术能提供最可靠的安全保障。你如果想要公共机构保护你的安全,就必须承认要有一个公共机构能记录你的隐私数据。
2. 河南红码事件再次证明,身有利器,杀心自起。如果政府让同一个单位既管理隐私数据,又能随意使用数据,只要时间足够长,就一定会有脑残的地方官员滥用数据。为了给自己,给自己的单位推卸责任,他们根本不在乎给全国制造上千亿的损失。这等于允许每一个区县官员都拿着三峡大坝的自爆按钮,在管理学上是一个荒谬的配置。短期看,可能要破坏全国人民一起付出时间金钱建立的健康码信誉,长期来看,公民会怀疑能不能让政府掌握全面的隐私信息,治安水平就会停滞。
3. 技术能做好事,这是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但地方政府滥用技术做坏事,这显然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就是必须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进步。如果只是单方面强调发展生产力,不做激烈的管理体制改革,生产力就发挥不了正面作用。所以,对唐山事件不能只做道德批判,更要看到技术进步的作用;而河南红码事件提醒我们,不能只强调技术,更要建立配套的社会管理机制。
4. 既然大多数公民要求政府提供前所未有的安全服务,就应该在现有机构之外,建立一个直属最高权力机构的隐私数据管理体系。这个新机构和政府平行,由各级人大成立专门委员会管理,负责用监控设备覆盖全社会,同时也审批数据使用。除了人大代表日常监督之外,还应该根据身份证随机抽取一批公民代表来参与隐私委员会,投票决定哪些信息不能给,哪些信息必须公开。
5. 依法治国,就不应该有什么父母官,不应该有上访考核标准。所以洛阳市的做法不符合整个社会的管理逻辑,是为了地方小团体利益,盗窃了全社会的信用资源。无论是截访,还是其他维稳潜规则,毕竟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事情,不会得到文件确认。地方官员自己也知道需要遮掩着做,不会闹的太夸张。发文件鼓励“无访社区”,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是把坏事当好事鼓励,在文化和法律上抵抗整个国家的运行逻辑。
内详👉(摘要:telegraph)(文稿:微信)(视频:哔哩哔哩、YouTube)
Telegraph
睡前消息446
2018年,浙江和郑州各发生了一次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事件,也冲击了全国舆论场,有很多文章出来指责打车平台,说资本杀人。我当时就觉得,这恰好说明打车平台提高了出租车行业的犯罪成本,改善了中国人的出行安全水平。如果回到十几年前的街头拦车时代,黑车司机和乘客相互提防,合法出租车出城都要专门登记,这类凶杀事件根本不会引发外地人谈论的兴趣,甚至很难破案。 唐山这件事也一样,影响力越大,说明唐山乃至全国的总体治安情况改善的越快。我读大学的时候,带我实习的老师听到东北口音和唐山口音,就开玩笑说“东北虎,唐山狼,你们那…
乌鸦观察
#拉美 #巴西 #选举 #卢拉 #左翼 #博索纳罗 【前总统卢拉在巴西总统选举中获胜】 巴西高等选举法院当地时间30日晚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第二轮投票中,劳工党候选人、前总统卢拉战胜自由党候选人、现总统博索纳罗,当选新一任巴西总统,将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就任,任期四年。 在已统计完毕的98.81%的选票中,卢拉得票率为50.83%,博索纳罗为49.17%。在本月2日举行的首轮投票中,卢拉得票率为48.43%,博索纳罗得票率为43.2%。 根据“Penssan网络”9月发布的一项研究,15%的巴…
#观点 #Opinion #拉美 #选举 #智利 #哥伦比亚 #采掘主义 #经济基础 #左翼 #钟摆
【摆脱钟摆或再次回家?拉美新一波的“粉红浪潮”】
透视新“粉红浪潮”
...
拉美国家的左翼领导人连续上台的现象,被称为新一波粉红浪潮。这是因为20年前,90年代末的拉美也经历过一段类似的政治现象。简单来说,当时拉美爆发了大规模反对新自由主义抗议运动,促成不少反私有化、主张增加社会福利的左翼或中间偏左领导人上台。之所以被称作粉红,是因为他们跟传统的左翼红色政权相比,显得更实际或民粹。当然这只是个笼统的说法,拉美各国之间的政治历史和结构还是存在差异。
然而自2014年开始,粉红浪潮开始退潮。拉美各国连续上演政权易手,不少右翼领导人打着反贪污、发展经济的口号上台。右翼上台后,民众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多少。过去几年的疫情更是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打击。拉美人口在全球人口中占约9%,但新冠死亡人数占到了全球约三成。2020年拉美经济萎缩了6.9%,缩幅高居全球之冠。因而到今天,政治风气又被扭转了过来。
...
不过对未来感到极为乐观可能为时过早。在政治上,左翼领导人的执政和推行改革都面临诸多掣肘。举例而言,虽然智利总统博里奇在选举中比他的右翼对手得票率高出11%,但其所属的“赞成尊严”党(Apruebo Dignidad)并非两院多数党,占多数的是右翼联盟智利瓦莫斯(Chile Vamos),因此,争取中间偏左的New Social Pact联盟对博里奇而言至关重要。在哥伦比亚总统选举中,古斯塔沃·佩特罗的支持率只比对手鲁道夫·埃尔南德斯(Rodolfo Hernández)多出3%。可想而知,在一个长期被国内外右翼力量主导的国家,佩特罗在上台后将会面对保守的行政官僚和国家机器;一旦改革失利,就很可能断送辛苦建立的左翼力量。
侍从主义的钟摆,还是“搞搞新意思”?
一些论者认为这波拉丁美洲国家的左翼候选人连续上台,不过是政治力量的钟摆。人民觉得当权者在过去几年没有带来改变,碰上一些社会政治契机,就很容易导致政权易手。这一波政权转变与过去几年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破坏息息相关。上一次拉美整体右转则在2014至15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后,来自中国的大宗商品需求下降的时间点重叠。后者导致拉美以出口石矿、大豆等原材料、农作物和矿物的经济模式面临危机,引发社会保障难以为继的连锁反应,加上右翼动员,最终成功推翻了在上一波粉红浪潮时期上台的政府。
2000年前后出现的拉美粉红浪潮左派政府的确逆转了一些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公共服务私有化,并明显缓解了贫穷问题,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能力进行更深入的经济改革,只能持续依赖殖民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遗留下来的采掘主义(通过开发并出口原材料来获得收入)。左翼在夺权后无法进行经济民主改革,总是依靠社会运动抗争式动员来争取选票,在重点产业的组织工作也不够深入,无法把粉红浪潮的社会基础从城市的穷人拓展出去。关于粉红浪潮的结构性缺点,左右翼的分析精要的捕捉了核心:右翼认为粉红浪潮太过民粹,无视了经济发展;左翼论者则认为不是改革太快,而是不够“革命”,停留在了民粹层面。
拉美的新生左翼运动和女性、环保运动的结合
...
从政权的社会基础来说,改革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哥伦比亚新政府的副总统弗朗西亚·马尔克斯(Francia Márquez)是当地反开采业运动的领袖。她最广为人知的一项成就,是在2014年反对矿业跟非政府军事对于家乡金矿的开发。她组织了当地的妇女从当地的高山游行到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她们的游行旅程长达350公里,并成功迫使政府制止非法开采。马尔克斯此后成为了哥伦比亚女权运动的领袖,再加上她出身农村的非裔身份,使她成功动员传统安第斯山脉中心区域以外的加勒比海、太平洋和亚马逊等边缘地区的人民,使得三地的投票率明显上涨。
换句话说,新政府的统治基础已经拓展到城市以外的群体,比起20年前的粉红浪潮,人们的意识、要求、对未来的想像,包括社会整体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变了,政治自然也会改变。如何巩固这个基础,动员这些群体连结城市里的工人运动,继而动员在传统开采业的工人一同投入绿色转型和经济民主化,会成为新政府摆脱殖民和新自由主义遗留的结构性限制的关键。在这个角度看来,新一代领导人有可能摆脱过去粉红浪潮存在的问题。
...
套回钟摆的类比,拉美新一波的左翼力量依旧需要面对与上一波粉红浪潮类似的结构性难题,他们极有可能会在几年后下台。但值得感到乐观的是,这次左翼能重夺,甚至扩大力量,本身就反映了它的韧性,否则钟摆也不会自然而然地“摆”回来。对于所有左翼而言,如何扩大和巩固力量将成为需要共同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澎湃新闻)
【摆脱钟摆或再次回家?拉美新一波的“粉红浪潮”】
透视新“粉红浪潮”
...
拉美国家的左翼领导人连续上台的现象,被称为新一波粉红浪潮。这是因为20年前,90年代末的拉美也经历过一段类似的政治现象。简单来说,当时拉美爆发了大规模反对新自由主义抗议运动,促成不少反私有化、主张增加社会福利的左翼或中间偏左领导人上台。之所以被称作粉红,是因为他们跟传统的左翼红色政权相比,显得更实际或民粹。当然这只是个笼统的说法,拉美各国之间的政治历史和结构还是存在差异。
然而自2014年开始,粉红浪潮开始退潮。拉美各国连续上演政权易手,不少右翼领导人打着反贪污、发展经济的口号上台。右翼上台后,民众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多少。过去几年的疫情更是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打击。拉美人口在全球人口中占约9%,但新冠死亡人数占到了全球约三成。2020年拉美经济萎缩了6.9%,缩幅高居全球之冠。因而到今天,政治风气又被扭转了过来。
...
不过对未来感到极为乐观可能为时过早。在政治上,左翼领导人的执政和推行改革都面临诸多掣肘。举例而言,虽然智利总统博里奇在选举中比他的右翼对手得票率高出11%,但其所属的“赞成尊严”党(Apruebo Dignidad)并非两院多数党,占多数的是右翼联盟智利瓦莫斯(Chile Vamos),因此,争取中间偏左的New Social Pact联盟对博里奇而言至关重要。在哥伦比亚总统选举中,古斯塔沃·佩特罗的支持率只比对手鲁道夫·埃尔南德斯(Rodolfo Hernández)多出3%。可想而知,在一个长期被国内外右翼力量主导的国家,佩特罗在上台后将会面对保守的行政官僚和国家机器;一旦改革失利,就很可能断送辛苦建立的左翼力量。
侍从主义的钟摆,还是“搞搞新意思”?
一些论者认为这波拉丁美洲国家的左翼候选人连续上台,不过是政治力量的钟摆。人民觉得当权者在过去几年没有带来改变,碰上一些社会政治契机,就很容易导致政权易手。这一波政权转变与过去几年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破坏息息相关。上一次拉美整体右转则在2014至15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后,来自中国的大宗商品需求下降的时间点重叠。后者导致拉美以出口石矿、大豆等原材料、农作物和矿物的经济模式面临危机,引发社会保障难以为继的连锁反应,加上右翼动员,最终成功推翻了在上一波粉红浪潮时期上台的政府。
2000年前后出现的拉美粉红浪潮左派政府的确逆转了一些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公共服务私有化,并明显缓解了贫穷问题,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能力进行更深入的经济改革,只能持续依赖殖民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遗留下来的采掘主义(通过开发并出口原材料来获得收入)。左翼在夺权后无法进行经济民主改革,总是依靠社会运动抗争式动员来争取选票,在重点产业的组织工作也不够深入,无法把粉红浪潮的社会基础从城市的穷人拓展出去。关于粉红浪潮的结构性缺点,左右翼的分析精要的捕捉了核心:右翼认为粉红浪潮太过民粹,无视了经济发展;左翼论者则认为不是改革太快,而是不够“革命”,停留在了民粹层面。
拉美的新生左翼运动和女性、环保运动的结合
...
从政权的社会基础来说,改革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哥伦比亚新政府的副总统弗朗西亚·马尔克斯(Francia Márquez)是当地反开采业运动的领袖。她最广为人知的一项成就,是在2014年反对矿业跟非政府军事对于家乡金矿的开发。她组织了当地的妇女从当地的高山游行到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她们的游行旅程长达350公里,并成功迫使政府制止非法开采。马尔克斯此后成为了哥伦比亚女权运动的领袖,再加上她出身农村的非裔身份,使她成功动员传统安第斯山脉中心区域以外的加勒比海、太平洋和亚马逊等边缘地区的人民,使得三地的投票率明显上涨。
换句话说,新政府的统治基础已经拓展到城市以外的群体,比起20年前的粉红浪潮,人们的意识、要求、对未来的想像,包括社会整体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变了,政治自然也会改变。如何巩固这个基础,动员这些群体连结城市里的工人运动,继而动员在传统开采业的工人一同投入绿色转型和经济民主化,会成为新政府摆脱殖民和新自由主义遗留的结构性限制的关键。在这个角度看来,新一代领导人有可能摆脱过去粉红浪潮存在的问题。
...
套回钟摆的类比,拉美新一波的左翼力量依旧需要面对与上一波粉红浪潮类似的结构性难题,他们极有可能会在几年后下台。但值得感到乐观的是,这次左翼能重夺,甚至扩大力量,本身就反映了它的韧性,否则钟摆也不会自然而然地“摆”回来。对于所有左翼而言,如何扩大和巩固力量将成为需要共同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澎湃新闻)
乌鸦观察
#观点 #Opinion #饶毅 #清零 #共存 #上海 【饶议科学:群体免疫、加强针接种和变异方向】 原标题:新冠与科学(及道德):答杜骏飞教授、梁建章博士 【三】经验教训 #群体免疫 #免疫逃逸 疫情早期有人推崇的“群体免疫”,指人群有足够的人因为感染或者接种疫苗后,其他可以有人不需要接种疫苗也可以获得间接的保护,因为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些估计是60%到90%不等。 事实给这种观点的简单版本以响亮的耳光。 因为所谓群体免疫,不仅首先要让一批人牺牲,而且假定病毒的免疫原性不改变。…
#观点 #Opinion #时间线 #Delta #Omicron #清零 #共存 #疫苗 #疫苗接种 #超额死亡 #全因死亡率 #经济 #进出口 #逆差 #顺差
【无可奈何花落去——复盘三年防疫成败得失(摘要)】
北京、广州两个一线城市实质性放弃坚守三年的“动态清零”,其他一些城市还在苦苦勉力支撑,后续跟随脚步似已成定局。政策何以至此急转?有必要勒石记功,以正视听,真实世界记忆不容情绪化的篡改。
一、疫情发展脉络
Alpha、Delta时代——严格入境,隔岸观火
...
奥密克戎大潮——天津漂亮开局,苏州深圳快速迭代升级防护,沪上大意失荆州,亡羊补牢损失惨重
...
2月份香港破防,偷渡、货运司机等给深圳带来极大压力,持续性输入防不胜防。理论上相较上海有更大的输入压力。为此,深圳3月份创造性(或者被迫)开始常态化核酸加上局部封控,很快控制疫情并恢复正常上下班。最终不过数百例感染者。
...
上海3月初破防。托大求精准,未及时请求苏浙等兄弟省份协助,核酸能力有限,3月份持续外溢二十多省近百地市...
...
但真正使得众多三四线城市受到冲击还是在627第九版放松入境7+3后...原因很简单:7+3很可能无法防住外来输入性感染,漏掉少数个案很可能就会在某些薄弱地区形成燎原之势。况且关于7和3之间的衔接,各地自主权利很高...后续上海发布在解除入境隔离后发现阳性的也不胜枚举(注:上海61天一共检出输入阳性人员867人,其中5.4%的入境阳性人员,潜伏期超过7天)
...
8月初新疆、西藏、海南等旅游胜地相继有疫情出现,一度猜测是境外输入,但少有实锤。但8月中旬上报疫情地市数量就已经超越3月上海外溢巅峰时期数,7+3外防输入失败功不可没。...海南一个月左右顺利清零,新疆、西藏幅员辽阔,清零难度加大,导致近几个月份实际上在持续性输出病例,再加上潜在持续境外输入,从西向东,陆续破防。
外防输入形同虚设,内防反弹就需付出加倍代价,最终又影响更多居民,导致“清零”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结果,双十一迎来了“二十条”加码5+3对外放松。自此,国内严防似已无意义,结局已经注定。曲突徙薪无恩泽,二十条抱薪救火恐事与愿违。
二、第九版、二十条何以出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败笔在于定好7+3并未考虑,
1)其他开放地区是在相继被动硬着陆,付出巨大代价后的开放。例如台湾5-10月新冠死亡1.35万人,超额死亡2.2万人,总人口千分之一。内地是否已经做好心理准备。
2)未做好政策调整造成规模反弹的托底准备。未准备儿童开放疫苗第三针、老人第三针乃至第四针、奥密克戎新疫苗批准等等。无疫情硬着陆,破防兜底的底线思维。
3)在并未做好充分准备,又在清零系统已经岌岌可危之时,南辕北辙、火上浇油进一步制定二十条,短期内极大加速了清零不可挽回的局面。在二十条出台短短三周,又不得不继续快速转弯滑向共存模式。想兼顾经济,实际上两头不靠。
(注:仅以麻省和坡县两个发达地区为例:顶刊 JAMA,美国麻省 Delta、Omicron 两波疫情的超额死亡数据,后者在更短时间内,造成了更高的超额死亡;前三季度,新加坡超额死亡较之往年正常值多了大概20%,还是在外籍劳工承担了部分疫情损伤的情况下)
三、防疫贡献被严重低估,经济主管部门应为经济低迷担主责
防疫成功对于人群健康及预期寿命带来价值不用多言,参考欧美日台韩发达地区数字,这三年内地数百万生命被挽救,数亿人免于新冠及相应并发症后遗症。...
经济方面的贡献也显而易见,在大流行期间,中国稳定的供应链地位进一步强化,向全球提供物美价廉的优质商品和防疫物资,帮助海外稳定了经济,让欧美印出来的钱可以换成必须物资稳定社会,进一步稳定了中国世界工厂地位。
...美国依然在对中国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关税战、最大规模的企业及科技制裁,在此情况下疫情以来中国出口规模、顺差迭创历史记录。即便上海疫情严重时的5月份开始都处于历史最高位水平。(注:6月、7月顺差创历史新高,1-10月顺差扩大46.7%
,与此同时日本、韩国、越南等出现逆差)
...中国疫情期间还出台两条红线、三条红线挤兑GDP占比第一大的房地产业,直接每年打掉数万亿地方政府卖地收入、数万亿新开工、数万亿房地产销售、再加上数万亿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需求,民营房地产企业几乎全行业债务违约,现在又不得不救。运转数十年的信用派生机制一朝拍死,又无后手托底,首鼠两端。
...中国在大国里执行了全球最为严格的双碳、新能源政策,主动打压骨干基础能源煤炭及火电,2021年煤炭价格飙升,一度要拉闸限电。
...中国在去年就开始整治互联网各路巨头,开出不少巨额罚单,不可避免打击了行业活力;甚至A4纸灭掉教培,失业再多也在所不惜。
...
经济低迷的骂名不应该防疫来背,不如好好追究这几年狂妄、肆意妄为的相关主管经济官僚,是如何拍脑门通过A4纸灭掉/扭曲一个个行业的——土地房地产大循环、游戏版号、传统支柱能源煤炭、教培…
四、利益分配并未体现防疫人员贡献价值,请大家爱护医护
经济的优势、供应链的稳定,很大程度背后是无数疾控、医护、一线基层人员日夜辛劳,冒着风险辛苦守卫着大家的健康换来的。但这些人并未得到充分的奖励,不少因为正常业务耽搁还有降薪现象。
目前转向不得不放开,在一线承担最大压力的依然将是医生、护士、医院,政府不能轻飘飘说一句“个人是健康第一负责人”,就对近在眼前潜在的医疗挤兑视而不见。
...
他们的功绩,永垂不朽。他们的辛劳,还没得到充分回报。放开之后,参考发达地区经验,恐怕有更艰难的一段路要走。大家做好准备,也请充分支持一线的医护,大疫面前医护和基层真的是拼着情怀工作。(伊洛 @微信)
【无可奈何花落去——复盘三年防疫成败得失(摘要)】
北京、广州两个一线城市实质性放弃坚守三年的“动态清零”,其他一些城市还在苦苦勉力支撑,后续跟随脚步似已成定局。政策何以至此急转?有必要勒石记功,以正视听,真实世界记忆不容情绪化的篡改。
一、疫情发展脉络
Alpha、Delta时代——严格入境,隔岸观火
...
奥密克戎大潮——天津漂亮开局,苏州深圳快速迭代升级防护,沪上大意失荆州,亡羊补牢损失惨重
...
2月份香港破防,偷渡、货运司机等给深圳带来极大压力,持续性输入防不胜防。理论上相较上海有更大的输入压力。为此,深圳3月份创造性(或者被迫)开始常态化核酸加上局部封控,很快控制疫情并恢复正常上下班。最终不过数百例感染者。
...
上海3月初破防。托大求精准,未及时请求苏浙等兄弟省份协助,核酸能力有限,3月份持续外溢二十多省近百地市...
...
但真正使得众多三四线城市受到冲击还是在627第九版放松入境7+3后...原因很简单:7+3很可能无法防住外来输入性感染,漏掉少数个案很可能就会在某些薄弱地区形成燎原之势。况且关于7和3之间的衔接,各地自主权利很高...后续上海发布在解除入境隔离后发现阳性的也不胜枚举(注:上海61天一共检出输入阳性人员867人,其中5.4%的入境阳性人员,潜伏期超过7天)
...
8月初新疆、西藏、海南等旅游胜地相继有疫情出现,一度猜测是境外输入,但少有实锤。但8月中旬上报疫情地市数量就已经超越3月上海外溢巅峰时期数,7+3外防输入失败功不可没。...海南一个月左右顺利清零,新疆、西藏幅员辽阔,清零难度加大,导致近几个月份实际上在持续性输出病例,再加上潜在持续境外输入,从西向东,陆续破防。
外防输入形同虚设,内防反弹就需付出加倍代价,最终又影响更多居民,导致“清零”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结果,双十一迎来了“二十条”加码5+3对外放松。自此,国内严防似已无意义,结局已经注定。曲突徙薪无恩泽,二十条抱薪救火恐事与愿违。
二、第九版、二十条何以出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败笔在于定好7+3并未考虑,
1)其他开放地区是在相继被动硬着陆,付出巨大代价后的开放。例如台湾5-10月新冠死亡1.35万人,超额死亡2.2万人,总人口千分之一。内地是否已经做好心理准备。
2)未做好政策调整造成规模反弹的托底准备。未准备儿童开放疫苗第三针、老人第三针乃至第四针、奥密克戎新疫苗批准等等。无疫情硬着陆,破防兜底的底线思维。
3)在并未做好充分准备,又在清零系统已经岌岌可危之时,南辕北辙、火上浇油进一步制定二十条,短期内极大加速了清零不可挽回的局面。在二十条出台短短三周,又不得不继续快速转弯滑向共存模式。想兼顾经济,实际上两头不靠。
(注:仅以麻省和坡县两个发达地区为例:顶刊 JAMA,美国麻省 Delta、Omicron 两波疫情的超额死亡数据,后者在更短时间内,造成了更高的超额死亡;前三季度,新加坡超额死亡较之往年正常值多了大概20%,还是在外籍劳工承担了部分疫情损伤的情况下)
三、防疫贡献被严重低估,经济主管部门应为经济低迷担主责
防疫成功对于人群健康及预期寿命带来价值不用多言,参考欧美日台韩发达地区数字,这三年内地数百万生命被挽救,数亿人免于新冠及相应并发症后遗症。...
经济方面的贡献也显而易见,在大流行期间,中国稳定的供应链地位进一步强化,向全球提供物美价廉的优质商品和防疫物资,帮助海外稳定了经济,让欧美印出来的钱可以换成必须物资稳定社会,进一步稳定了中国世界工厂地位。
...美国依然在对中国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关税战、最大规模的企业及科技制裁,在此情况下疫情以来中国出口规模、顺差迭创历史记录。即便上海疫情严重时的5月份开始都处于历史最高位水平。(注:6月、7月顺差创历史新高,1-10月顺差扩大46.7%
,与此同时日本、韩国、越南等出现逆差)
...中国疫情期间还出台两条红线、三条红线挤兑GDP占比第一大的房地产业,直接每年打掉数万亿地方政府卖地收入、数万亿新开工、数万亿房地产销售、再加上数万亿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需求,民营房地产企业几乎全行业债务违约,现在又不得不救。运转数十年的信用派生机制一朝拍死,又无后手托底,首鼠两端。
...中国在大国里执行了全球最为严格的双碳、新能源政策,主动打压骨干基础能源煤炭及火电,2021年煤炭价格飙升,一度要拉闸限电。
...中国在去年就开始整治互联网各路巨头,开出不少巨额罚单,不可避免打击了行业活力;甚至A4纸灭掉教培,失业再多也在所不惜。
...
经济低迷的骂名不应该防疫来背,不如好好追究这几年狂妄、肆意妄为的相关主管经济官僚,是如何拍脑门通过A4纸灭掉/扭曲一个个行业的——土地房地产大循环、游戏版号、传统支柱能源煤炭、教培…
四、利益分配并未体现防疫人员贡献价值,请大家爱护医护
经济的优势、供应链的稳定,很大程度背后是无数疾控、医护、一线基层人员日夜辛劳,冒着风险辛苦守卫着大家的健康换来的。但这些人并未得到充分的奖励,不少因为正常业务耽搁还有降薪现象。
目前转向不得不放开,在一线承担最大压力的依然将是医生、护士、医院,政府不能轻飘飘说一句“个人是健康第一负责人”,就对近在眼前潜在的医疗挤兑视而不见。
...
他们的功绩,永垂不朽。他们的辛劳,还没得到充分回报。放开之后,参考发达地区经验,恐怕有更艰难的一段路要走。大家做好准备,也请充分支持一线的医护,大疫面前医护和基层真的是拼着情怀工作。(伊洛 @微信)
乌鸦观察
#观点 #Opinion #时间线 #Delta #Omicron #清零 #共存 #疫苗 #疫苗接种 #超额死亡 #全因死亡率 #经济 #进出口 #逆差 #顺差 【无可奈何花落去——复盘三年防疫成败得失(摘要)】 北京、广州两个一线城市实质性放弃坚守三年的“动态清零”,其他一些城市还在苦苦勉力支撑,后续跟随脚步似已成定局。政策何以至此急转?有必要勒石记功,以正视听,真实世界记忆不容情绪化的篡改。 一、疫情发展脉络 Alpha、Delta时代——严格入境,隔岸观火 ... 奥密克戎大潮——天津漂…
#观点 #Opinion #睡前消息 #清零 #共存 #疫苗 #疫苗接种 #医疗资源
【睡前消息520期文稿:回顾3年来的疫情政策(摘要)】
...
疫情持续到第二年的时候,社交媒体上的争论已经开始两极化,仿佛只有“清零”和“躺平”两种选项。现在疫情延续到第三年,我发现,不只是网络言论两极化,地方政府的选项也开始两极化,真的会从不惜代价的“清零”一步过渡到毫无控制的“躺平”。
我的确一直说无条件的严管清零不可持续,但既然不可持续,就应该早点为全面感染做准备,用一个平缓的过渡来最大限度减少冲击。比如说,提前几个月,就应该逐步建设针对呼吸道疾病的简易ICU,一方面要立法强制所有人打疫苗,另一方面要建立国家补贴的疫苗保险制度,提供远远超过工伤补贴的补偿,让所有产生副作用的人群没有后顾之忧。
(注:全国60岁疫苗覆盖率90.65%,全程接种率86.38%,80岁以上全程接种65.7%,加强针40%;上海60岁疫苗覆盖率70.91%,全程接种率67.70%,加强针46.19%;广州80岁以上覆盖率为52.7%)
甚至中国可以考虑分省区有控制的放开,每次放松几千万人的防疫要求,同时在全国集中医疗资源,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冲击,然后再转移医疗资源,去放开下一个地区。疫情持续了3年,我们本来有足够的时间做这些准备。
但是,因为一度“清零”成为基本原则,所以为放开做准备的事情提都不能提。很多地方用作隔离的方舱医院都从地平线修到地平线了,卫星地图上都藏不住,但谁也不敢说拿出一部分资源准备迎接全面感染。到最后,无论是建方舱隔离还是做核酸保持严密检测,地方政府都普遍没钱了,甚至人民群众的耐心也耗尽了,全社会在被动状态下选择了实际放开。
很多人说,3年时间太短,不足以训练足够的人力,所以做成这个样子很不错了。这里我要提醒各位一个基本数据,中国每年毕业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近百万,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成为医生。过去三年,如果我们愿意把这些受过基本医学训练的人力组织起来,针对老人和基本的呼吸道疾病做救急训练,早就拥有上百万额外的医疗力量来面对冲击了。我们不是没有机会,我们只是缺乏主动应对变化的精神。
从现在的现实来看,当初坚持“清零”,不允许反对意见发生的人,就是直接导致了现在事实“躺平”,导致社会在无准备的状态下迎接冲击的责任人。这一点甚至也体现在我们媒体行业。大家看看各个媒体的社论栏,看看自媒体的发言风格,那些一年前把“清零”说成信仰的社论作者,那些几个月前诅咒任何其他方案是外国阴谋的自媒体人,是不是最近急转向,开始为全面放开唱赞歌。对于这些言论来说,人命是一文不值的,流量和认同感才是唯一值得关心的事情。
当然媒体的问题还是小事,最严重的问题是政府决策信誉问题。包括新疆在内,很多省区最近都出现了防疫政策的全面转向。公开理由是清零工作初见成效,可以让群众自由活动了。但所有人都知道,病毒不会这么听话,各地的病毒也不会相互约好了一起退场。各地政策一起转变,只说明一点,就是地方政府耗尽了财政能力,也丧失了严控社会的能力。在压力下被动做出了选择。
从前面的反垄断话题看,中国社会社会还远远称不上完美,需要频繁做出变革,改造政府的管理模式,才能促进生产力进步。但最近的防疫方案转向又说明,如果我们的政策往往是被形势推着走出来的。以后再出新政策,群众就不会相信这是引领时代的新思想,反而认为必然是形势所迫之下不得不做的被动应付。
群众对政策的先进性产生怀疑,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必然会给中国社会进步制造巨大阻力。我们必须尽快做几件能修复信心的事情。让群众通过充分参与理解改革的必要性。(睡前消息 @微信)
相关阅读📘
22-04-06 以新加坡和香港为鉴:应该实施疫苗软强制接种了
22-04-15 饶议科学:群体免疫、加强针接种和变异方向
22-12-03 无可奈何花落去——复盘三年防疫成败得失
【睡前消息520期文稿:回顾3年来的疫情政策(摘要)】
...
疫情持续到第二年的时候,社交媒体上的争论已经开始两极化,仿佛只有“清零”和“躺平”两种选项。现在疫情延续到第三年,我发现,不只是网络言论两极化,地方政府的选项也开始两极化,真的会从不惜代价的“清零”一步过渡到毫无控制的“躺平”。
我的确一直说无条件的严管清零不可持续,但既然不可持续,就应该早点为全面感染做准备,用一个平缓的过渡来最大限度减少冲击。比如说,提前几个月,就应该逐步建设针对呼吸道疾病的简易ICU,一方面要立法强制所有人打疫苗,另一方面要建立国家补贴的疫苗保险制度,提供远远超过工伤补贴的补偿,让所有产生副作用的人群没有后顾之忧。
(注:全国60岁疫苗覆盖率90.65%,全程接种率86.38%,80岁以上全程接种65.7%,加强针40%;上海60岁疫苗覆盖率70.91%,全程接种率67.70%,加强针46.19%;广州80岁以上覆盖率为52.7%)
甚至中国可以考虑分省区有控制的放开,每次放松几千万人的防疫要求,同时在全国集中医疗资源,解决这几千万人的冲击,然后再转移医疗资源,去放开下一个地区。疫情持续了3年,我们本来有足够的时间做这些准备。
但是,因为一度“清零”成为基本原则,所以为放开做准备的事情提都不能提。很多地方用作隔离的方舱医院都从地平线修到地平线了,卫星地图上都藏不住,但谁也不敢说拿出一部分资源准备迎接全面感染。到最后,无论是建方舱隔离还是做核酸保持严密检测,地方政府都普遍没钱了,甚至人民群众的耐心也耗尽了,全社会在被动状态下选择了实际放开。
很多人说,3年时间太短,不足以训练足够的人力,所以做成这个样子很不错了。这里我要提醒各位一个基本数据,中国每年毕业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近百万,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成为医生。过去三年,如果我们愿意把这些受过基本医学训练的人力组织起来,针对老人和基本的呼吸道疾病做救急训练,早就拥有上百万额外的医疗力量来面对冲击了。我们不是没有机会,我们只是缺乏主动应对变化的精神。
从现在的现实来看,当初坚持“清零”,不允许反对意见发生的人,就是直接导致了现在事实“躺平”,导致社会在无准备的状态下迎接冲击的责任人。这一点甚至也体现在我们媒体行业。大家看看各个媒体的社论栏,看看自媒体的发言风格,那些一年前把“清零”说成信仰的社论作者,那些几个月前诅咒任何其他方案是外国阴谋的自媒体人,是不是最近急转向,开始为全面放开唱赞歌。对于这些言论来说,人命是一文不值的,流量和认同感才是唯一值得关心的事情。
当然媒体的问题还是小事,最严重的问题是政府决策信誉问题。包括新疆在内,很多省区最近都出现了防疫政策的全面转向。公开理由是清零工作初见成效,可以让群众自由活动了。但所有人都知道,病毒不会这么听话,各地的病毒也不会相互约好了一起退场。各地政策一起转变,只说明一点,就是地方政府耗尽了财政能力,也丧失了严控社会的能力。在压力下被动做出了选择。
从前面的反垄断话题看,中国社会社会还远远称不上完美,需要频繁做出变革,改造政府的管理模式,才能促进生产力进步。但最近的防疫方案转向又说明,如果我们的政策往往是被形势推着走出来的。以后再出新政策,群众就不会相信这是引领时代的新思想,反而认为必然是形势所迫之下不得不做的被动应付。
群众对政策的先进性产生怀疑,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必然会给中国社会进步制造巨大阻力。我们必须尽快做几件能修复信心的事情。让群众通过充分参与理解改革的必要性。(睡前消息 @微信)
相关阅读📘
22-04-06 以新加坡和香港为鉴:应该实施疫苗软强制接种了
22-04-15 饶议科学:群体免疫、加强针接种和变异方向
22-12-03 无可奈何花落去——复盘三年防疫成败得失
#观点 #Opinion #饶毅 #张文宏 #变异 #预测 #药物 #疫苗 #实事求是
【饶毅驳张文宏:对上不必逞能、对下不宜逞强,疫情双方代表性人士都应实事求是】
昨天,有医生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
事实上,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疫情永远伴随人类、一年三次、每次轻重没有规律地摇摆。真懂科学的人,遇到不知道的时候立即承认不知道。无论面对上级还是群众,无论需求多么急切,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
新冠期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误导上级坚持下去就能战胜病毒;一种观点经常告诉大众马上就好了。还有就是经常预计科学很快就有疫苗、有特效药了。
但双方代表性公开发言者,却都有同样的问题:科学不足,又不肯承认,而经常说错话。科学不足有两个层面:全世界的科学有限,所以没有人知道。个人的科学训练和科学前沿敏感性不够而不知道。
就是不肯说:迄今总结不出新冠病毒流行的规律,所以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新冠病毒流行完全不同于已知的病毒,既不是乙型肝炎那样很少变化、也不是流感病毒那样每年出现、更不是非典一样很快消失。今天,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新冠就一定不会成为每年流行几次、每次症状上下漂移的传染病。也没有人能够预计,它就不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像非典一样又突然消失。
迄今所有新冠的疫苗效果都有限、药物效果也有限,并不能一蹴而就。科技可以不断改进疫苗、改进药物,但今天无人有把握:一定会出现如乙型肝炎疫苗一样可以一劳永逸的疫苗,或者像丙型肝炎药物一样的根治性药物。而不是像结核病一样长期没有很好的疫苗,长期没有很好的药物。
医生不会自动就是科学家,绝大多数医生不是科学家,这是常识。一个优秀的医生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不是好的科学家。不能因为中国一批扮演科学家的人,医生也就想扮演。那些不是医生扮演科学家的科技工作者,因为大部分工作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科学意义,所以需要扮演。医生应该对自己实际帮助病人而自豪,懂科学就谈科学,懂多少谈多少,不懂就承认,或者不谈。
要懂得病毒流行,需要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知识。1950年代,也就是钟南山大夫上学的时代,中国的遗传学比较老旧,而中国的分子生物学不可能存在,因为世界上分子生物学那时刚刚起步。而梁万年上学时代,世界上分子生物学开始起飞,但国内的分子生物学教育很差,能教好遗传学的老师也不多。张文宏上学时代,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老师都有一些了,但博士论文“借鉴”了其他人7千字恐怕不能证明学的好。
上学期间缺乏机会、或者有机会而没学好,当然后面可以自己努力。很多人经过努力而有很大改进。但疫情的代表性发言者通过其言论披露出很多漏洞。
上级下级可能经常希望确切的信息。有,就应该提供。但是,如果没有确切信息之处,也需要如实说明。对上逞能、对下逞强,都不是科学态度。
类似的观点,散在以前多篇文章中: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
注:21年12月17日,张文宏发文称:“这将是疫情应对的最后一个严冬”。22年3月14日,上海疫情爆发之际再度表示,“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的冬夜还是倒寒春?”
饶海在饶议科学中撰文调侃:“懂生物学的人都不以为然,如果您没与上帝交流、或者上帝并不存在,您如何知道这是‘最后一个严冬?’”,“(现在称倒春寒),如果6月份再来疫情,您要用“六月雪”来形容吗?”
饶海回顾了张文宏此前的预言,”那时笔者还在美国,美国已然是一团糟的时候;您倒信心十足,认定美国完全不会有问题,隔着千山万水在大夸美国地广人稀,医疗条件优异“。
饶海向其科普突变原理:病毒的突变,依据核酸序列的化学和物理特征。突变的目的不是让人生病,也不是为了增加或者减少流行,而且迄今不受人的控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这些,文宏贤弟可能需要加强学习演化论,加强学习核酸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DNA复制有错误是必然的,出错率是多少,纠正出错的修复机制是怎么工作的,都属于比较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您的医学训练中,如果万一这些方面有欠缺,也不是天大的事情。
【饶毅驳张文宏:对上不必逞能、对下不宜逞强,疫情双方代表性人士都应实事求是】
昨天,有医生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
事实上,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疫情永远伴随人类、一年三次、每次轻重没有规律地摇摆。真懂科学的人,遇到不知道的时候立即承认不知道。无论面对上级还是群众,无论需求多么急切,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
新冠期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误导上级坚持下去就能战胜病毒;一种观点经常告诉大众马上就好了。还有就是经常预计科学很快就有疫苗、有特效药了。
但双方代表性公开发言者,却都有同样的问题:科学不足,又不肯承认,而经常说错话。科学不足有两个层面:全世界的科学有限,所以没有人知道。个人的科学训练和科学前沿敏感性不够而不知道。
就是不肯说:迄今总结不出新冠病毒流行的规律,所以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新冠病毒流行完全不同于已知的病毒,既不是乙型肝炎那样很少变化、也不是流感病毒那样每年出现、更不是非典一样很快消失。今天,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新冠就一定不会成为每年流行几次、每次症状上下漂移的传染病。也没有人能够预计,它就不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像非典一样又突然消失。
迄今所有新冠的疫苗效果都有限、药物效果也有限,并不能一蹴而就。科技可以不断改进疫苗、改进药物,但今天无人有把握:一定会出现如乙型肝炎疫苗一样可以一劳永逸的疫苗,或者像丙型肝炎药物一样的根治性药物。而不是像结核病一样长期没有很好的疫苗,长期没有很好的药物。
医生不会自动就是科学家,绝大多数医生不是科学家,这是常识。一个优秀的医生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不是好的科学家。不能因为中国一批扮演科学家的人,医生也就想扮演。那些不是医生扮演科学家的科技工作者,因为大部分工作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科学意义,所以需要扮演。医生应该对自己实际帮助病人而自豪,懂科学就谈科学,懂多少谈多少,不懂就承认,或者不谈。
要懂得病毒流行,需要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知识。1950年代,也就是钟南山大夫上学的时代,中国的遗传学比较老旧,而中国的分子生物学不可能存在,因为世界上分子生物学那时刚刚起步。而梁万年上学时代,世界上分子生物学开始起飞,但国内的分子生物学教育很差,能教好遗传学的老师也不多。张文宏上学时代,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老师都有一些了,但博士论文“借鉴”了其他人7千字恐怕不能证明学的好。
上学期间缺乏机会、或者有机会而没学好,当然后面可以自己努力。很多人经过努力而有很大改进。但疫情的代表性发言者通过其言论披露出很多漏洞。
上级下级可能经常希望确切的信息。有,就应该提供。但是,如果没有确切信息之处,也需要如实说明。对上逞能、对下逞强,都不是科学态度。
类似的观点,散在以前多篇文章中: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
注:21年12月17日,张文宏发文称:“这将是疫情应对的最后一个严冬”。22年3月14日,上海疫情爆发之际再度表示,“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的冬夜还是倒寒春?”
饶海在饶议科学中撰文调侃:“懂生物学的人都不以为然,如果您没与上帝交流、或者上帝并不存在,您如何知道这是‘最后一个严冬?’”,“(现在称倒春寒),如果6月份再来疫情,您要用“六月雪”来形容吗?”
饶海回顾了张文宏此前的预言,”那时笔者还在美国,美国已然是一团糟的时候;您倒信心十足,认定美国完全不会有问题,隔着千山万水在大夸美国地广人稀,医疗条件优异“。
饶海向其科普突变原理:病毒的突变,依据核酸序列的化学和物理特征。突变的目的不是让人生病,也不是为了增加或者减少流行,而且迄今不受人的控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这些,文宏贤弟可能需要加强学习演化论,加强学习核酸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DNA复制有错误是必然的,出错率是多少,纠正出错的修复机制是怎么工作的,都属于比较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您的医学训练中,如果万一这些方面有欠缺,也不是天大的事情。
#观点 #Opinion #论持久战 #医疗资源 #医疗挤兑 #死亡 #超额死亡率 #后遗症 #二次感染 #进化 #疫苗接种
【王立铭:新冠管控放开之后,应该做什么?】
...
但当前局面下一个巨大的风险是,很多人(包括部分参与决策的人)带着一种轻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放开模式的。事实上,美欧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在反复的说明,开放模式也会面临长期、持续、严峻的挑战:
A 在普遍接种疫苗背景下,奥密克戎变种的感染重症率和病死率已经下降到和季节性流感类似的水平(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是0.3%、0.1%)。但其传播能力远超过季节性流感,感染人群基数也因此远大于季节性流感,因此对人群健康的威胁程度、对卫生系统的压力,都远大于季节性流感。美欧各国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种带来的住院、ICU、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之前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毒株。国内外多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也提示,放开后第一波感染中,数十万人级别的新冠死亡难以避免。奥密克戎绝对不是某些专家口中的“小感冒”,也不应该单纯用病死率一个数字来理解其威胁。
B 奥密克戎的威胁也并不仅仅是直接感染的威胁。因其极强的传播力,奥密克戎势必在感染高峰中产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这不光体现在大量患者需要就医,也体现在大量医护人员因病缺勤。更危险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和带病工作,将进一步带动奥密克戎在医疗机构和老人照护机构中的传播,严重威胁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各国数据也表明,2020-2022年产生的超额死亡人数往往显著高于(甚至倍于)新冠直接死亡人数,原因正在于此。
C 新冠后遗症的问题并不应该忽略。最近国内专家的口径开始趋于认定新冠不存在后遗症、或后遗症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这和世界各国三年来的研究结论根本矛盾。以美国老兵事业部的多个大规模研究为例,新冠感染(包括奥密克戎感染)能够显著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患者全因死亡率。一个粗糙的估计也许是,新冠普遍感染之后,全社会整体医疗负担将会有10-30%的提升,且将长期持续。这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压力、各类疾病患者就医的困难、医保开支的负担会持续长期增加。
D 新冠反复感染的问题也需要非常警惕。最近全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正都要阳、早阳早好、阳了就能解脱的气氛,和美欧2020年不少年轻人搞新冠派对的心态别无二致。这本身当然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社会情绪,但实际上,新冠能够反复感染早已是学界共识,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报道的重复感染率已经突破5%(实际数字只会更高。在未来,能够突破现有人群免疫保护的新变种只会层出不穷,人群的重复感染将是大概率结局。特别对于新冠高危人群来说(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等),反复感染将大大提高其罹患重症的可能性。
E 不能存在“新冠越变越弱”的错误预期。在新冠广泛传播和感染后,新冠病毒向着更强的免疫逃逸方向进化是可以预期的,但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和预测新冠病毒将会向着毒力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这是对进化论的根本误解(trade-off进化、短视进化都提供了更合理全面的解释)。在真实历史中,也绝不是每种人类病原体都在朝着独立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天花病毒和脊灰病毒的毒力远超新冠病毒,但两者在数千年进化历史上并未展示出明确的毒力下降,甚至在局部时空还有毒力上升的现象。
从清零模式到放开模式的切换不仅仅是管或者不管、测或者不测、报道或者不报道的区别,其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准备工作的支持才能实现平稳过度。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们在2021年6月正式开启向共存模式的转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序的开放动作以实现平稳过渡,包括对疫苗的强制接种、口罩佩戴的要求、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感染者抗原检测和居家自愈的程序等等。这些措施固然无法规避新冠感染带来的生命损失和公卫负担,但却帮助他们平稳完成了疫情管控政策的软着陆。
相比之下,当下国内这些准备工作事实上是极为欠缺的,这将会显著影响我们走向放开模式的代价和结局。过往的决定我们不再纠缠,但面向未来,有一些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必须马上开始补课的:
A 首先需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包括决策层和专家层,对新冠的正确认识。在清零时期我们过度强调了新冠的威胁,而在放开后又转向过度的强调新冠的无足轻重,这都会干扰我们为新冠做出充分和准确的准备。新冠不是魔鬼,但新冠的威胁也绝对不是感冒或者常规年份的季节性流感可比。我的建议是要建立机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汇总发布,为公众、专家、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明确预期。
B 加速疫苗接种:...
C 加速防重症药物准备:...
D 重启新冠病毒监测工作:...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并指导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例如药物储备、公共运输、快递物流等)做好提前准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特别要关注全新变异株、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免疫屏障的变异的出现。
E 制定放开后的疫情防控方案:放开绝不应该意味着彻底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抱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应该假设快速传播就可以快速复苏。特别是在感染高峰时段,采取一些措施实现“压峰”,防止医疗资源在短期内迅速耗竭,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救命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应该不会激烈到清零时期的水平,但诸如减少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包括停课)、强制口罩、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感染者居家自我隔离、医疗和养老机构强制抗原检测等手段,在放开之后的感染高峰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些政策合适执行、合适退场,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防止滥用。
新冠显然不是个好东西。过去三年我们试图对它进行清零,清零无法实现以后又试图期待全面感染一轮之后可以迅速将它遗忘。很遗憾,这都不是应对新冠的正确姿势。(饶议科学 @微信)
【王立铭:新冠管控放开之后,应该做什么?】
...
但当前局面下一个巨大的风险是,很多人(包括部分参与决策的人)带着一种轻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放开模式的。事实上,美欧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在反复的说明,开放模式也会面临长期、持续、严峻的挑战:
A 在普遍接种疫苗背景下,奥密克戎变种的感染重症率和病死率已经下降到和季节性流感类似的水平(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是0.3%、0.1%)。但其传播能力远超过季节性流感,感染人群基数也因此远大于季节性流感,因此对人群健康的威胁程度、对卫生系统的压力,都远大于季节性流感。美欧各国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种带来的住院、ICU、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之前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毒株。国内外多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也提示,放开后第一波感染中,数十万人级别的新冠死亡难以避免。奥密克戎绝对不是某些专家口中的“小感冒”,也不应该单纯用病死率一个数字来理解其威胁。
B 奥密克戎的威胁也并不仅仅是直接感染的威胁。因其极强的传播力,奥密克戎势必在感染高峰中产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这不光体现在大量患者需要就医,也体现在大量医护人员因病缺勤。更危险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和带病工作,将进一步带动奥密克戎在医疗机构和老人照护机构中的传播,严重威胁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各国数据也表明,2020-2022年产生的超额死亡人数往往显著高于(甚至倍于)新冠直接死亡人数,原因正在于此。
C 新冠后遗症的问题并不应该忽略。最近国内专家的口径开始趋于认定新冠不存在后遗症、或后遗症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这和世界各国三年来的研究结论根本矛盾。以美国老兵事业部的多个大规模研究为例,新冠感染(包括奥密克戎感染)能够显著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患者全因死亡率。一个粗糙的估计也许是,新冠普遍感染之后,全社会整体医疗负担将会有10-30%的提升,且将长期持续。这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压力、各类疾病患者就医的困难、医保开支的负担会持续长期增加。
D 新冠反复感染的问题也需要非常警惕。最近全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正都要阳、早阳早好、阳了就能解脱的气氛,和美欧2020年不少年轻人搞新冠派对的心态别无二致。这本身当然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社会情绪,但实际上,新冠能够反复感染早已是学界共识,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报道的重复感染率已经突破5%(实际数字只会更高。在未来,能够突破现有人群免疫保护的新变种只会层出不穷,人群的重复感染将是大概率结局。特别对于新冠高危人群来说(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等),反复感染将大大提高其罹患重症的可能性。
E 不能存在“新冠越变越弱”的错误预期。在新冠广泛传播和感染后,新冠病毒向着更强的免疫逃逸方向进化是可以预期的,但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和预测新冠病毒将会向着毒力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这是对进化论的根本误解(trade-off进化、短视进化都提供了更合理全面的解释)。在真实历史中,也绝不是每种人类病原体都在朝着独立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天花病毒和脊灰病毒的毒力远超新冠病毒,但两者在数千年进化历史上并未展示出明确的毒力下降,甚至在局部时空还有毒力上升的现象。
从清零模式到放开模式的切换不仅仅是管或者不管、测或者不测、报道或者不报道的区别,其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准备工作的支持才能实现平稳过度。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们在2021年6月正式开启向共存模式的转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序的开放动作以实现平稳过渡,包括对疫苗的强制接种、口罩佩戴的要求、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感染者抗原检测和居家自愈的程序等等。这些措施固然无法规避新冠感染带来的生命损失和公卫负担,但却帮助他们平稳完成了疫情管控政策的软着陆。
相比之下,当下国内这些准备工作事实上是极为欠缺的,这将会显著影响我们走向放开模式的代价和结局。过往的决定我们不再纠缠,但面向未来,有一些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必须马上开始补课的:
A 首先需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包括决策层和专家层,对新冠的正确认识。在清零时期我们过度强调了新冠的威胁,而在放开后又转向过度的强调新冠的无足轻重,这都会干扰我们为新冠做出充分和准确的准备。新冠不是魔鬼,但新冠的威胁也绝对不是感冒或者常规年份的季节性流感可比。我的建议是要建立机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汇总发布,为公众、专家、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明确预期。
B 加速疫苗接种:...
C 加速防重症药物准备:...
D 重启新冠病毒监测工作:...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并指导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例如药物储备、公共运输、快递物流等)做好提前准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特别要关注全新变异株、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免疫屏障的变异的出现。
E 制定放开后的疫情防控方案:放开绝不应该意味着彻底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抱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应该假设快速传播就可以快速复苏。特别是在感染高峰时段,采取一些措施实现“压峰”,防止医疗资源在短期内迅速耗竭,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救命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应该不会激烈到清零时期的水平,但诸如减少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包括停课)、强制口罩、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感染者居家自我隔离、医疗和养老机构强制抗原检测等手段,在放开之后的感染高峰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些政策合适执行、合适退场,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防止滥用。
新冠显然不是个好东西。过去三年我们试图对它进行清零,清零无法实现以后又试图期待全面感染一轮之后可以迅速将它遗忘。很遗憾,这都不是应对新冠的正确姿势。(饶议科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