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户籍 #落户 #双一流
【《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正式发布:直接落户学校数目扩充】
在办法中明确提出,将之前“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因此四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
此外,《办法》中还提到“博士、研究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上海就业网)
【《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正式发布:直接落户学校数目扩充】
在办法中明确提出,将之前“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因此四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
此外,《办法》中还提到“博士、研究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上海就业网)
#两会 #提案 #高考 #教育公平 #河南 #双一流
【卢克平代表:建议部属高校按各省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提出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卢克平列举一组数字: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1078万人,其中河南省125万人,占全国总数的11.6%左右。河南省本科一批上线13.97万人,占全省高考报名人数的11.18%,一本上线率在全国排名居于末位。
“一本上线率与所在省区市一本招生计划密切相关,也反映出了各省区市的一本录取率。由于河南的上线率按照招生计划的120%左右划定,实际录取率更低。”卢克平说。
他说,河南是人口大省、高考生源大省,由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河南省仅有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难以很好地承载起百万学子的“名校梦”。而省外“双一流”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河南投放招生计划较少,与优秀河南考生上好大学的迫切需求存在较大矛盾。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卢克平提出建议,应充分考虑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在全国占比情况,统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指标分配,适当减少高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更好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
卢克平说,“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计划”包含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其中国家专项计划深受考生青睐,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和脱贫地区高考录取率的重要方式。他建议加大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国家专项计划的倾斜力度,稳存量,拓增量,优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同时建立国家专项计划增量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中国青年报)
【卢克平代表:建议部属高校按各省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提出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卢克平列举一组数字: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1078万人,其中河南省125万人,占全国总数的11.6%左右。河南省本科一批上线13.97万人,占全省高考报名人数的11.18%,一本上线率在全国排名居于末位。
“一本上线率与所在省区市一本招生计划密切相关,也反映出了各省区市的一本录取率。由于河南的上线率按照招生计划的120%左右划定,实际录取率更低。”卢克平说。
他说,河南是人口大省、高考生源大省,由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河南省仅有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难以很好地承载起百万学子的“名校梦”。而省外“双一流”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河南投放招生计划较少,与优秀河南考生上好大学的迫切需求存在较大矛盾。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卢克平提出建议,应充分考虑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在全国占比情况,统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指标分配,适当减少高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更好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
卢克平说,“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计划”包含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其中国家专项计划深受考生青睐,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和脱贫地区高考录取率的重要方式。他建议加大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国家专项计划的倾斜力度,稳存量,拓增量,优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同时建立国家专项计划增量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