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 #教师 #西部 #脱贫 #扶贫 #边境 #十四五 #以工代赈 #三区三州
【“十四五”以工代赈重点向“三区三州”等倾斜】
记者2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根据近日印发的《全国“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间以工代赈范围将由贫困地区拓展至以脱贫地区为重点的欠发达地区,并重点向“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较重地区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较重地区倾斜。
方案全面拓展了未来五年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受益对象、建设领域和赈济模式,明确要求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推动以工代赈由专项扶贫政策向集就业促进、基本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转变,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华社)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一、工作目标
从2021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以下统称定向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内详👉(教育部)
【“十四五”以工代赈重点向“三区三州”等倾斜】
记者2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根据近日印发的《全国“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间以工代赈范围将由贫困地区拓展至以脱贫地区为重点的欠发达地区,并重点向“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较重地区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较重地区倾斜。
方案全面拓展了未来五年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受益对象、建设领域和赈济模式,明确要求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推动以工代赈由专项扶贫政策向集就业促进、基本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转变,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华社)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一、工作目标
从2021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以下统称定向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内详👉(教育部)
#制造业 #产业转移 #东北 #中西部 #劳动密集型
【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
记者14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西部、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显著提升,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立足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优势显著提升,制造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显著增强。
《意见》表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例如,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转移。在满足产业、能源、碳排放等政策的条件下,支持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环保、能效、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聚。引导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转移。《意见》强调,要严格实施产能置换办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意见》指出,要有序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等功能和设施。发挥大中城市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立足差异化定位,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产业配套等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明确产业转移合作三种模式
《意见》表示,要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例如,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绿色食品基地,以及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地区加快高端装备、航空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深化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拓展承接产业转移新空间。中部地区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着力打造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东部地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意见》提出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三种模式:一是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模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二是创新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模式,支持东部地区通过托管、共建等形式支持中西部、东北地区发展;三是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鼓励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孵化转化。
《意见》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有序转移。同时,坚持市场化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研究支持地方在风险可控和坚持市场化前提下,设立产业转移基金。(新华社)(中国网财经)(工信部)
【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
记者14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西部、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显著提升,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立足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优势显著提升,制造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协同显著增强。
《意见》表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例如,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地区转移。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地区转移。在满足产业、能源、碳排放等政策的条件下,支持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环保、能效、安全生产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聚。引导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转移。《意见》强调,要严格实施产能置换办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意见》指出,要有序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等功能和设施。发挥大中城市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立足差异化定位,因地制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产业配套等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明确产业转移合作三种模式
《意见》表示,要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例如,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绿色食品基地,以及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地区加快高端装备、航空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深化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拓展承接产业转移新空间。中部地区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着力打造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东部地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
《意见》提出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三种模式:一是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模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二是创新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模式,支持东部地区通过托管、共建等形式支持中西部、东北地区发展;三是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鼓励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孵化转化。
《意见》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有序转移。同时,坚持市场化原则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研究支持地方在风险可控和坚持市场化前提下,设立产业转移基金。(新华社)(中国网财经)(工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