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15.5K subscribers
7.28K photos
320 videos
491 files
16.6K links
不定期推送新闻和杂谈;您的订阅、投稿和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有任何事宜欢迎通过 @big_crow_bot 联系,因我们知识精力有限,期盼各位多多指正;

整理不易,转发请自觉标记出处;

推荐使用浅色模式阅读,深色模式加粗重点显示不明显;

同义词检索欢迎使用:https://t.me/bigcrowdev/11487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向收到此信息的世界致以美好的祝愿。
——地狱乌鸦
Download Telegram
#立陶宛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波罗的海 #台湾 #访台

【立陶宛爱沙尼亚及拉脱维亚议员抵台】

立陶宛、爱沙尼亚及拉脱维亚的国会议员昨天清晨抵达台湾,将参加本星期在台北举行的“2021年开放国会论坛”。立陶宛国会友台小组主席马尔德基斯(Matas Maldeikis)表示,他预期这趟旅程有助立陶宛与台湾彼此更进一步了解。

马尔德基斯同拉脱维亚国会友台小组主席福灿(Janis Vucans)、爱沙尼亚国会友台小组主席杨森(Juri Jaanson),率三国10多名国会议员昨天清晨搭乘华航班机,自德国法兰克福抵台。

他们此行是参加台湾“外交部”与“立法院”、美国国际民主协会及台湾亚洲交流基金会,于12月2日至3日在台北喜来登大饭店合办的“2021年开放国会论坛”,主题为“后疫情时代之开放国会:韧性之全球案例以及2022年后之规划”。

立陶宛国会议员萨卡利埃内表示,很高兴能造访台湾,此行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意义,立陶宛深刻体会“与大型极权国家为邻的处境”。她还表示,对于被中国大陆列入黑名单,其实觉得很荣幸,议员团成员也自嘲,在这趟出访行程后也许会有更多人被列入黑名单的行列,立陶宛更加深支持台湾坚决的态度和决心。(联合早报)
#波兰 #边境墙 #白俄罗斯 #立陶宛 #移民

【欧盟-白俄罗斯边境移民死亡人数增加】

国际移民组织表示,冬季寒冷天气正在导致在欧盟-白俄罗斯边境地带寻求庇护的移民由于体温过低而死亡的人数出现上升,为此它正在与合作伙伴加大援助行动的力度。

国际移民组织估计,目前在白俄罗斯的移民和难民总数约为7000人。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人表示愿意自愿回国。

然而,最近几天,伊拉克政府组织遣返了1000多名该国公民,并正在与国际移民组织讨论推动更多的自愿回返。 

国际移民组织总干事维托里诺表示,“当务之急是保证这些滞留移民的安全,维护他们的人权,防止更多的人死亡,因为现在的温度远低于冰点。” (联合国新闻)

波兰边防军司令的新闻秘书安娜·米哈利斯卡向记者表示,边境移民危机开始以来,波兰共在境内发现8具非法移民的尸体。(卫星通讯社)

卢卡申科周一指责立陶宛当局将移民尸体抛弃在两国边境,称白俄罗斯边防警卫在周末发现了两名移民的尸体。立陶宛国家边防局驳回了白俄罗斯的说法,称白俄罗斯当局一再试图对移民进行殴打,同时将这种“不人道待遇”归咎于立陶宛。(美联社)
#立陶宛 #台湾 #清关

【立陶宛当地媒体:立陶宛疑被中国海关从系统中移除,货物无法在华清关】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LRT)等多家立媒和《波罗的海时报》2日消息称,立陶宛出口商报告说,中国海关似乎已将立陶宛从其系统中移除,货物无法在华清关。立陶宛外交部称,正就此事与欧盟进行联系。

上述多家媒体均援引立陶宛新闻网站“15min”称,一家向中国出口木材的立陶宛公司在一中国港口被拒绝卸货。

台湾“中央社”援引该木材出口商的说法称,在中国大陆的贸易伙伴无法为他近日抵达上海的货物清关,因为在当地海关计算机系统内,自12月1日起就不再有“立陶宛”这个国家。这名木材出口商称,数名中国大陆代理商告诉他立陶宛“被删除”的消息,而且除了上海,其他港口也有货物无法清关的问题。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称,立陶宛外交部也证实,立陶宛出口商在中国正面临问题。据报道,立陶宛外交部称:“该部已获悉立陶宛在中国的产品可能中断,我们正在与立陶宛公司联系,我们正在从中方收集有关限制的信息,我们还就欧盟层面的反应,与欧盟委员会进行了联系。”(环球网)

相关报道📰
【Chinese ports start blocking Lithuanian goods – media】-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
【China removes Lithuania from it custom systems】- 波罗的海时报
#中国 #立陶宛 #台湾 #路透社 #消息人士

【路透社:中国要求跨国公司与立陶宛断绝关系】

高级政府官员和立陶宛行业机构透露,中国已要求跨国公司与立陶宛断绝关系,否则将面临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的后果。

据路透社今天(9日)报道,立陶宛副外长阿多梅纳斯(Mantas Adomenas)告诉路透社:“他们(中国)向跨国公司发送信息,告诉他们如果使用立陶宛的零部件和用品,他们将不再获准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或从那里获得用品。”

他声称,一些公司取消了与立陶宛供应商之间的合同,但没有提供受影响的公司或供应商的名字。

阿多梅纳斯也指中国政府机构正对立陶宛的出口设限,受影响的范围包括食品、激光、原材料、药品、家具、服装。

不过,阿多梅纳斯强调,立陶宛不会为此屈服,并说:“我们是否决定要将台湾称为‘台湾’,将取决于立陶宛,而不是北京。”

代表数千家立陶宛公司的立陶宛实业家联合会则称,一些从立陶宛供应商购买商品的跨国公司,正成为中国的目标。

联合会主席贾努维修斯(Vidmantas Janulevicius)说:“本周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中国直接向一家欧洲跨国供应商施压,要求他们放弃立陶宛制造的产品。我们之前只收到可能会施压的威胁,现在已变成现实。”他并没有提供这家公司的名字。

一名政府高级官员透露,立陶宛正考虑设立基金保护当地公司,避免他们受到中国报复性措施的影响。立陶宛政府也正与受立中两国关系影响的企业讨论,向他们提供贷款等金融支持的可能性。

今年以来,中国和立陶宛之间的关系在立陶宛对华立场转趋强硬而恶化。立陶宛政府8月不顾中国反对,宣布允许台湾官方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中国之后宣布,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立陶宛与中国的直接贸易规模不大,但立国的出口型经济拥有数百家公司,而这些企业为跨国公司生产家具、激光、食品和服装等产品,跨国公司之后将这些产品卖到中国。(联合早报)(路透社)
乌鸦观察
#古特雷斯 #北京冬奥会 #联合国 #邀请 #出席 #阿根廷 【古特雷斯将受邀出席北京冬奥会】 当地时间12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杜加里克证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收到了来自国际奥委会关于出席北京冬奥会的邀请,古特雷斯已经接受了邀请。 杜加里克表示,联合国秘书长自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以来,几乎参加了所有奥运会。(参考消息) 【阿根廷外交部:坚定支持北京冬奥会】 阿根廷外交部9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称,‌阿根廷政府坚定支持即将于明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冬季奥运会。 声明指出,‌阿根廷是最…
#科索沃 #苏格兰 #外交抵制 #北京冬奥会 #波罗的海 #立陶宛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科索沃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

科索沃“总统”奥斯马尼的新闻顾问宣布,由于“中国当局侵犯人权”,科索沃继美、澳、英之后加入抵制北京奥运会的行列。

外交抵制意味着科索沃奥运会代表团将参加北京冬奥,但科索沃“总统”及官员将抵制奥运会期间所有官方仪式和活动。(阿尔巴尼亚日报)

【苏格兰不派官员出席北京冬奥,中领馆:没邀请,自作多情】

2021年12月10日,中国驻爱丁堡总领馆发言人对苏方涉冬奥会表态发表评论。

问:据媒体报道,苏格兰体育部长托德日前表示,苏政府对中国“侵犯人权”的情况“深表关切”,将不派官员出席北京冬奥会。请问你有何评论?

答:...苏方将体育运动政治化的做法不得人心...根据奥运规则,各国政府官员出席奥运会,应由本国奥委会邀请。中国政府未曾邀请英国或苏格兰任何官员出席。他们拒绝一场未受邀请的活动,是否显得有些自作多情?...(中国驻爱丁堡总领馆网站)(环球网)

【1203 立陶宛是第一个在官方层面公开确认其有意抵制北京冬奥会的国家】

从技术上讲,波罗的海国家是第一个在官方层面公开确认其有意抵制北京 2022 的国家。12 月 3 日,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表示,他和他的任何部长都不会参加奥运会。

立陶宛是迄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宣布外交抵制的欧盟成员国。

【1210 拉脱维亚官员因“各种情况”不参加北京冬奥会,但与外交抵制保持距离】

据该国公共广播公司LSM报道,拉脱维亚总统埃吉尔-莱维茨及其内阁成员将跳过2022年北京奥运会。12月10日的一份报告援引了拉脱维亚国家总理府和外交部的说法。

莱维茨的发言人Aiva Rozenberga告诉LSM,总统的决定是由于 "各种情况",包括严格的COVID-19限制,这些限制可能会在整个冬奥会期间继续存在。

然而,里加将寻求与美国领导的彻底的外交抵制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1212 爱沙尼亚由于“政治因素”缺席北京冬奥会】

爱沙尼亚在12月12日宣布进行有效的外交抵制,这意味着所有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都不会在明年2月派高级政府代表前往北京。

据国家广播公司ERR和日报Postimees报道,新当选的爱沙尼亚总统Alar Karis在最近的一次电视讲话中说,由于 "政治因素",他将跳过冬季奥运会。(NewsWeek)
#立陶宛 #白俄罗斯 #钾肥 #制裁 #辞职

【1210 受美国制裁的白俄罗斯钾肥仍能过境?立陶宛外长提交辞呈】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LRT)12月10日报道,兰茨贝尔吉斯已经向立陶宛总理提交了辞呈。兰茨贝尔吉斯和立陶宛交通部长斯库奥迪斯9日表示将辞职,以承担白俄罗斯钾肥过境争端的责任。

此事的源头是美国对白俄罗斯钾肥公司(Belaruskali)的制裁。白俄罗斯钾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钾肥生产商之一,由于白俄罗斯是内陆国,该公司的大量产品都要通过铁路运输至立陶宛港口克莱佩达出口。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和路透社报道,美国对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等白国有企业的制裁12月8日正式生效,按立政府原来的预计,由于立陶宛的商业银行已经停止与白俄罗斯钾肥公司进行交易,因此立陶宛同日应当会停止该公司过境立陶宛运输产品。但是国有的立陶宛铁路公司(LTG)表示,白俄罗斯钾肥公司在美国实施制裁之前就预付了款项,因此在将来的几个月,该公司还会继续将货物运输到立陶宛港口。

立陶宛铁路公司负责人8日表示,该公司接受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的预付款之前,就已经通知了立陶宛外交部和交通部。但兰茨贝尔吉斯说,外交部仅知道白俄罗斯钾肥公司在9月预付的10月的款项,并不知道后续付款的情况。路透社报道称,白俄罗斯钾肥公司每年向立陶宛铁路公司支付约6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3亿元)。

在两名部长9日宣布将辞职后,立陶宛总理希莫尼特表示,自己将在下周就部长辞职一事作出决定。但立陶宛总统瑙塞达10日说,辞职并不需要等待总理的决定,此事是两位部长“自己的责任”。瑙塞达还说,因为立陶宛没有停止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的货物过境,该国已经遭受到巨大的声誉损害。他表示,美国在8月就宣布了制裁,已经给立陶宛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兰茨贝尔吉斯是立陶宛联合执政的“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主席,其祖父曾任立陶宛总统。(澎湃新闻)(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

据立陶宛新闻网站“Delfi”报道,停止运输白俄罗斯钾肥,不仅对铁路部门,对于立陶宛克莱佩达港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Delfi”报道称,一旦停止运输白俄罗斯货物,立陶宛国有铁路公司将失去约四分之一的货运量,而立陶宛克莱佩达港货物吞吐量则将下降30%左右。克莱佩达港的首席执行官拉塔卡斯(Latakas)表示,“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没有任何东西能很快填补这个缺口。”(观察者网)
乌鸦观察
#立陶宛 #白俄罗斯 #钾肥 #制裁 #辞职 【1210 受美国制裁的白俄罗斯钾肥仍能过境?立陶宛外长提交辞呈】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LRT)12月10日报道,‌兰茨贝尔吉斯已经向立陶宛总理提交了辞呈。兰茨贝尔吉斯和立陶宛交通部长斯库奥迪斯9日表示将辞职,‌以承担白俄罗斯钾肥过境争端的责任。 此事的源头是美国对白俄罗斯钾肥公司(Belaruskali)的制裁。白俄罗斯钾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钾肥生产商之一,‌由于白俄罗斯是内陆国,‌该公司的大量产品都要通过铁路运输至立陶宛港口克莱佩达出口。 据立…
#立陶宛 #白俄罗斯 #钾肥 #制裁 #辞职

【立陶宛总理驳回外长和交通部长辞呈,铁路公司负责人辞职】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报道称,当地时间14日晚,立陶宛总理因格丽达·希莫尼特宣布,已驳回外交部长和交通部长的辞呈,两人将继续留任。与此同时,立陶宛国家铁路公司负责人将因(受美国制裁的)白俄罗斯化肥继续通过立陶宛运输而辞职。

希莫尼特13日在声明中称,考虑到地缘政治局势升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及移民问题加剧,(外长和交通部长辞职)将带来不负责任的风险,导致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形成一个新的执政联盟,或影响政府内部组成。希莫尼特还强调,她的政府不会下台。此前一天,希莫尼特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不排除整个政府辞职的可能性。

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交通和通信部长马里乌斯9日曾递交辞呈,声称要为(受美国制裁的)白俄罗斯化肥继续通过立陶宛运输而负责。据塔斯社报道,美国对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等企业采取的制裁措施于12月8日生效,而该公司曾与立陶宛国家铁路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立陶宛公司不愿停止与白俄罗斯的合作。

在希莫尼特驳回外长、交通部长辞呈当天早些时候,立陶宛国家铁路公司董事会宣布,公司首席执行官(CEO)曼塔斯·巴尔图斯卡将在过渡期后辞职,但未具体说明过渡期将持续多长时间。(澎湃新闻)

相关报道📰
【Lithuanian foreign, transport ministers keep their posts, LTG chief to step down over Belarusian transit】-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
乌鸦观察
#立陶宛 #代办处 #难民 【外交部:中国驻立陶宛外交机构更名为代办处】 有记者问:我们注意到,中方驻立陶宛外交机构已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共和国代办处。你能否介绍相关情况? 赵立坚:11月18日,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严正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举公然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开创了恶劣先例。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政府已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11月26日,中国外交部正式照会立陶宛外交部,决定将中国驻立陶宛外交机构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共和…
#立陶宛 #台湾

【立陶宛安排驻华外交人员不辞而别 汪文斌说立陶宛试图政治讹诈是打错了算盘】

近日,立陶宛外长称,中方告知立陶宛驻华外交人员身份证件将很快失效,立方在如此短时间内安排驻华人员回国十分复杂,因此申请延期,但是未获中方任何答复,立外交人员只能第一时间回国,国际法不承认单边改变外交代表地位,中方做法将违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2月1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针对立陶宛政府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公然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的错误行径,中方已宣布将中立关系降为代办级,并正式照会立方,决定将中国驻立外交机构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共和国代办处,要求立方相应更改驻华外交机构称谓。这符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一般国际法和相关国际实践,也符合外交对等原则。

汪文斌说,在中立关系已经降为代办级的情况下,中方要求立陶宛驻华外交机构重新申办外交人员身份证件,这是中方做好驻华使团服务与管理的正常程序,符合相关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并不影响立外交人员在华正常履职和生活。同时,中方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保障所有在华外交机构的安全及合法权利,保障包括立方在内的各国驻华外交机构正常开展工作。

汪文斌说,立方从未提出驻华外交人员证件延期申请,所谓未获中方答复的说法纯属造谣。“事实是,立方在事先没有通知中方的情况下,突然安排所有驻华外交人员不辞而别,自编自导了一出闹剧。”

汪文斌表示,立方不正视并纠正自身的错误行为,反而散布虚假信息,借以推卸自身责任,中方对此深表不满并坚决反对。立方试图制造“一中一台”,损害中方主权,不会得逞。立方试图推卸自身责任,对中方进行政治讹诈,这完全是打错了算盘。(新华社 @微博)
乌鸦观察
#中国 #立陶宛 #台湾 #路透社 #消息人士 【路透社:中国要求跨国公司与立陶宛断绝关系】 高级政府官员和立陶宛行业机构透露,中国已要求跨国公司与立陶宛断绝关系,否则将面临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的后果。 据路透社今天(9日)报道,立陶宛副外长阿多梅纳斯(Mantas Adomenas)告诉路透社:“他们(中国)向跨国公司发送信息,告诉他们如果使用立陶宛的零部件和用品,他们将不再获准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或从那里获得用品。” 他声称,一些公司取消了与立陶宛供应商之间的合同,‌但没有提供受影响的公司或供应商的名字。…
#中国 #立陶宛 #欧盟 #德国 #清关

【欧盟官员称多个欧盟国家产品无法在大陆通关】

中国大陆与立陶宛就台湾问题发生的贸易争端牵连到欧盟各国,欧盟官员证实,中国大陆海关除不处理来自立陶宛的产品,其他欧盟国家产品若使用立陶宛的零部件,也不被大陆海关受理。

欧盟贸易专员东布洛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接受德国《世界报》访问时透露上述消息。他说,目前上述情形已非个案,许多欧盟出口的产品在中国大陆港口卡关,数量还在增加。

路透社上周引述两名消息人士称,在中国大陆与立陶宛就台湾问题发生争端之际,北京敦促德国汽车轮胎和零部件制造商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停止使用立陶宛生产的零部件。德国业内消息人士称,有10多家汽车及农业领域公司都受到中国大陆施压。(路透社)(联合早报)(世界报)

德国-波罗的海商会日前致信立陶宛政府称,德国企业对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极为关注”,并警告说,如果立陶宛不找出一些建设性解决方案,来恢复与中国的关系,德国在立工厂可能面临关闭。

这一信件还指出,目前一些德国企业在立工厂,涉及泥炭、激光和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生产和销售面临问题。(海外网)(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

【立陶宛工业明年或因中国压力损失约3亿欧元】

立陶宛企业家联合会主席维德曼塔斯·扬努列维丘斯(Vidmantas Janulevicius)周四预测,立陶宛企业明年或因中国采取的限制措施损失约3亿欧元。

BHS通讯社援引他的话报道称,受中国非正式制裁影响,目前约60家立陶宛企业遇到问题。大约1200个集装箱未运抵立陶宛,价值约2.4亿欧元。如果情况不变,悲观情况下2022年立陶宛企业或因中国采取的限制措施损失约3亿欧元。

扬努列维丘斯称,现在只有工业商品(在立陶宛用于整合到更大设备中的各种零部件和微电子备件)遇到困难。如果供应困难继续下去,那么工厂可能会因无法组装最终产品而停工。立陶宛目前正承受来自中国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且凭一己之力无法应对。

扬努列维丘斯说:“这些从中国进口到立陶宛的价值12亿欧元的商品中,约三分之二为工业品——各种原料和零部件。据我初步计算,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明年立陶宛企业将遭受约3亿欧元的损失。”(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相关新闻🔗
21-12-03 立陶宛当地媒体:立陶宛疑被中国海关从系统中移除,货物无法在华清关
21-12-09 路透社:中国要求跨国公司与立陶宛断绝关系
乌鸦观察
#中国 #立陶宛 #欧盟 #德国 #清关 【欧盟官员称多个欧盟国家产品无法在大陆通关】 中国大陆与立陶宛就台湾问题发生的贸易争端牵连到欧盟各国,欧盟官员证实,‌中国大陆海关除不处理来自立陶宛的产品,‌其他欧盟国家产品若使用立陶宛的零部件,‌也不被大陆海关受理。 ‌欧盟贸易专员东布洛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接受德国《世界报》访问时透露上述消息。他说,‌目前上述情形已非个案,‌许多欧盟出口的产品在中国大陆港口卡关,‌数量还在增加。 路透社上周引述两名消息人士称,‌在中国大陆与立…
#中国 #立陶宛 #白俄罗斯 #克莱佩达

【与中国和白俄罗斯的冲突将使立陶宛克莱佩达港的转运减少40%

周一“克莱佩达集装箱转运”公司负责人维多塔斯•希里奇科在立陶宛国家广播电台的节目中说,由于配合欧盟和美国对白俄罗斯的制裁和在维尔纽斯设立台湾代表处,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货物的减少将导致2022年立陶宛克莱佩达港的货物周转量减少40%。

希里奇科说:“在通过克莱佩达港停止转运白俄罗斯的石油产品和氮肥后,该港口的转运减少了4.2%,但是基于2022年不乐观的情景,考虑到中国的中转货物问题,周转量将减少30%至40%。“

由于中国潜在的制裁,部分立陶宛港口的客户拒绝通过立陶宛中转,改成通过拉脱维亚或者波兰的港口发送集装箱。(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立陶宛广播电视台)
乌鸦观察
#中国 #立陶宛 #白俄罗斯 #克莱佩达 【与中国和白俄罗斯的冲突将使立陶宛克莱佩达港的转运减少40%】 周一“克莱佩达集装箱转运”公司负责人维多塔斯•希里奇科在立陶宛国家广播电台的节目中说,由于配合欧盟和美国对白俄罗斯的制裁和在维尔纽斯设立台湾代表处,‌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货物的减少将导致2022年立陶宛克莱佩达港的货物周转量减少40%。 希里奇科说:“在通过克莱佩达港停止转运白俄罗斯的石油产品和氮肥后,‌该港口的转运减少了4.2%,但是基于2022年不乐观的情景,考虑到中国的中转货物问题,周转量将减少30%至40%。“…
#中国 #立陶宛 #台湾

【立陶宛总统称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设代表处是个错误】

当地时间1月4日,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立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在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的举动是个错误。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LRT)1月4日报道,瑙塞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认为,错误不是允许台湾开设代表处,而错在(代表处的)名称,没人和我协商过这个问题。”瑙塞达表示,尽管立陶宛和台湾当局都可以开设不具有外交地位的代表处,但“办事处的名称已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它现在对我们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

“我认为这个名字就是导火索,现在我们必须处理相应的后果。”不过,瑙塞达仍将矛头指向中国,声称中国已对立陶宛“采取非常规措施”,立陶宛“必须非常积极,并非常清楚地向欧盟发出信号——这是针对欧盟成员国之一的一次攻击和一种压力”。(澎湃新闻)(立陶宛广播电视台)

立陶宛总理希莫尼特近日表示,中国对立陶宛施加了不适当的压力,设立“驻立陶宛台代表处”不值得中国做出这样的反应。(中新社)

立陶宛决定采用 #半总统制,以总统为国家元首,总统由全民直选产生,任期5年,最多可任两届,负责外交与国安事务,且为立陶宛军队总司令;总理为政府首脑,经总统提名、国会同意后上任,总理可提名内阁各部部长与法官人选,经总统同意后上任。(维基百科)
乌鸦观察
#中国 #立陶宛 #台湾 【立陶宛总统称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设代表处是个错误】 当地时间1月4日,‌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立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在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的举动是个错误。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LRT)1月4日报道,‌瑙塞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认为,‌错误不是允许台湾开设代表处,‌而错在(代表处的)名称,‌没人和我协商过这个问题。”瑙塞达表示,‌尽管立陶宛和台湾当局都可以开设不具有外交地位的代表处,‌但“办事处的名称已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它现在对我们与中…
#中国 #立陶宛 #国家安全 #铁路

【立陶宛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命令国有铁路公司不得与一中资企业签约】

立陶宛总理发言人对BNS新闻表示,立陶宛政府周三以“国家安全利益”为由,命令国有铁路公司不得与一家中资拥有的西班牙桥梁建造商签订合同。

国有铁路公司去年表示,已要求政府对相关合同进行审查,此前在西班牙注册的 Puentes y Calzadas Infraestructuras 以6,250万欧元的最低报价赢得了一项桥梁建设招标。

在公司官网上,Puentes y Calzadas Infraestructuras 将中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列为母公司。立陶宛铁路公司称,“与中国的联系”是这项合同面临的风险之一。(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