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16.3K subscribers
7.28K photos
320 videos
491 files
16.6K links
不定期推送新闻和杂谈;您的订阅、投稿和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有任何事宜欢迎通过 @big_crow_bot 联系,因我们知识精力有限,期盼各位多多指正;

整理不易,转发请自觉标记出处;

推荐使用浅色模式阅读,深色模式加粗重点显示不明显;

同义词检索欢迎使用:https://t.me/bigcrowdev/11487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向收到此信息的世界致以美好的祝愿。
——地狱乌鸦
Download Telegram
乌鸦观察
#韩国 #共存 #清零 #历史新高 #Omicron #居家治疗 #医疗资源 #应收尽收 【韩国新增5266起冠病确诊病例 再破单日纪录 | 首都圈新冠重症病床使用率已超过90%】 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周四(2日)通报,‌截至当天零时,‌韩国较前一天零时新增冠病确诊病例5266起,‌累计45万7612起。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单日新增病例继前一天(5123起)首超5000起后,‌当天再次刷新纪录,‌较一周前增加1329起。 在疫情不断恶化的情况下,‌韩国1日还发现五起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病例,‌另有…
#韩国 #共存 #清零 #历史新高 #Omicron

【韩国政府暂停“与新冠共存”模式】

当地时间12月6日,据韩国卫生部门通报,截至当天0时,韩国境内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数量已升至24人。其中,京畿道安山市的一名中学生在参加完位于仁川市的教会活动后被确诊感染奥密克戎毒株,该名学生所在学校因此决定暂停教室内授课,全校转为网络授课至本月15日。

韩国中央灾难安全对策本部6日表示,政府将从当天起实施为期4周的新冠疫情特别防疫对策。据此,首都圈和非首都圈的私人聚会限员分别减至6人和8人,“防疫通行证”(提交接种证明或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适用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澎湃新闻)(韩联社)

【韩新冠重症病床告急 首尔仁川使用率超90%】

随着韩国新冠危重病例连续5天超过700例,首都圈重症患者重症病床严重告急,首尔市和仁川市使用率超过90%,非首都圈也出现多例等待病床安排的病例。

韩国中央应急处置本部5日表示,截至前一日下午5时,首尔市重症患者病床使用率高达91.1%,349张病床中有318张在使用中。仁川市和京畿道的使用率分别达91.1%和79%。目前,首都圈有115张空床,但并非所有病床立即可用。

在此情况下,中央应急处置本部将首都圈重症患者移送至其他地区,但全国重症患者病床使用率也达到79.1%。其中,庆尚北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更是仅剩1张空床。(韩联社)
#澳大利亚 #共存 #清零 #入境 #Omicron

【澳洲今起开放国界 完成疫苗接种学生和熟练工人皆可入境】

澳大利亚政府周三(15日)开放国界,让完成冠病疫苗接种的外国学生和熟练工人等入境。这是澳洲自去年3月封关以来,第一次重开国门。

澳洲原定本月1日开启国门,不料奥密克戎病毒变种的出现使澳洲将计划推迟两周。

澳洲总理莫里森在接受当地媒体访问时说:“我们将与这种病毒共存,我们不会让它把我们带回到过去的地方。我们有最高的疫苗接种率之一,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对抗这个东西。我们没有必要向它投降。”

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澳洲为其16岁以上的人口中近90%的人接种了两剂疫苗,并缩短了接种追加剂的等待时间。(联合早报)

【单日新确诊病例虽飙升 澳洲新州按计划放宽防疫措施】

澳大利亚人口最多的新南威尔士州单日新增冠病确诊病例飙升,但当局强调将按计划从今天起放宽防疫措施。

新州周二通报新增804起病例,比前一天多了50%,也是该州近两个月半来最高单日病例数。新州同时也在应对涉及奥密克戎变种毒株的多个感染群,目前澳洲已发现超过85起奥密克戎病例。

不过,随着该州的冠病疫苗完成接种率预计将达到95%,当局表明将按计划放宽防疫措施,包括从今天起不再规定民众必须在公共场所戴口罩,禁止未接种疫苗者进入餐馆、酒吧和大型活动的禁令也将解除。当局也呼吁民众接种追加剂,以对抗奥密克戎变种病毒的威胁。(联合早报)
#观点 #Opinion #金融时报 #清零 #共存 #成本 #GDP #服务业 #制造业 #旅游 #内需 #房地产

【王丹:关于“零容忍”防疫政策成本的估算】

随着多国放开新冠疫情管控,全球在密切关注中国防疫措施的动向。迄今为止,中国仍然坚持“零容忍”政策,包括对跨国旅行的限制、“14+7”的隔离天数要求以及封闭有疫情的小区等局域性措施。很多外企对此有怨言,因为他们许多的生产活动依赖于外国专家入境对机器进行调试和升级,和国内供应商的谈判通常也需要海外高层亲自出席。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看,“零容忍”政策会突然中断港口服务和公司运营,对于住宿餐饮业和消费的影响巨大。但反过来,假如新冠疫情失控爆发,对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冲击可能更加难以承受。我们从经济效率的角度估算防疫政策的得失,结果显示2021年,工业、农业和金融业产值反而都超过了历史增长趋势。“零容忍”政策的冲击集中体现于住宿餐饮业,但由于其增加值仅占服务业的3%,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有限。房地产业较之历史趋势有近5%的收缩,但这并非是疫情导致的,而是去杠杆政策有意为之的结果。

一个估算(a back-of-the-envelope calculation)

我们根据历史增速趋势估算防疫措施带来的影响。第一步先计算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在2016-2019年的年均GDP增长率。GDP均使用2016年不变价计算,以去除通胀的影响。以此四年平均作为趋势值计算2020年和2021年的GDP,该数字可以通俗为解释为“假如没有疫情,GDP本来可以是多少”。之后用统计局公布的名义GDP数值(也要折算为2016年不变价)值减去趋势估值,差值即为疫情的影响。
...
2020全年的统计数字统计局已经公布。结论显而易见:2020年疫情拉低了所有产业的产值:农业GDP被拉低了7%,工业低了3%,服务业受影响最大,低了11%。注意这些差值包含了病毒本身对生产力的影响、封城等防疫措施的影响、海外对中国出口需求的提高、国内宏观政策托底、疫情后消费者习惯的改变等(如远程工作、避免拥挤的公共场合),这些效果在数字上是难以分离的。

2021年的计算略为繁琐,因为只有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首先需要估算全年GDP。2021年工业部门的生产节奏已大约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因此可用2019年前三季度GPD占全年比例估算2021年的数字,之后把该数据和历史趋势值相比较。2021年和2020年不同,因为感染新冠的人数很少,病毒本身对于生产力影响不大。货币和财政政策并没有额外的刺激措施,事实上的力度都低于2020年。因此这个差值主要体现的是“零容忍”防疫措施、宏观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是有启示意义的。

2021年,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增加值均超过了历史趋势。工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值高了近8%,居各行业之首,农业高了约5%,建筑业高了约2%。而服务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低了4%。在正常年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通常占GDP的7%,39%和53%,按此比例计算可得2021年GDP比历史趋势高了约1%,这其中最大的推力是出口。

因为国外始终无法控制疫情蔓延,需要依赖中国生产,从而带动了工业生产和出口量。工业增加值中,制造业占比高达85%,许多细分产业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假如没有严格的防疫措施,制造业生产也可能受出口推动而超过疫情前的趋势,但涨幅却会受限。严控疫情蔓延带来最大的好处是会防止生产和运输的中断,保持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市场预期。农业活动多为劳动密集型,对季节敏感,依赖运输和专业服务(如化肥和饲料运输、动物防疫等)。严控疫情蔓延对于保证农业生产极为关键,这也是疫情后中国农业生产反而屡创历史新高的前提。

疫情的负面影响集中于服务业,但仍需区别对待。第一,并不是所有服务业都在收缩。比如,金融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高了近5%,这是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开放的结果。批发零售和交通仓储均有小幅收缩,但是其中和电商有关的零售与物流是在大幅扩张的,收缩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零售市场。第二,服务业收缩并非都是由于疫情。由于服务业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房地产和基建相关的统计,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压降杠杆的努力使得相关附加值下跌。房地产增加值比趋势值低了近5%。第三,“零容忍”防疫政策的负面影响几乎全部集中于住宿餐饮业(增加值比历史趋势值低了15%)。但由于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仅占全部服务业的3%,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

效率和公平的折中

严格的防疫措施给日常生活带来了直观的不便,但如上所述,我们无法得出“零容忍政策拖累了整体经济复苏”这个结论。相反的,似乎中国经济复苏的先发优势完全来自于疫情防控。这个结论是符合经济直觉的。在全球产业链受到疫情侵蚀的背景下,中国首先控制住疫情传播,打了时间差,从而保证了海内外供给和就业岗位。开放边境固然可以提振服务业,但对于国内生产、生活和医院系统的冲击可能会难以估量。

然而,对于服务业中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严格的防疫措施的确带来了持久的冲击。尤其到了2021年下半年,旅游和商务出行仍然频繁受到防疫措施影响,对于消费心理影响较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小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问题。下行的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因为对于中小城市的家庭,如果不买新房,通常是很难有车、空调等大件消费的。即使对于受益于“零容忍”政策的工业部门,不能有效控制成本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私企和个体户)也会面临生存危机。从2020年3月疫情全球爆发至今,中国最大的增长引擎始终为出口,由此带动了面向外需的工业生产。但如今出口已在历史高位震荡数月,明年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有限。工业生产可能将面临减速压力,经济增长引擎需要至少部分转向服务业。

近期的政策已经在向支持服务业企业倾斜,包括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展期,减税降费等等。但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来自于扩大内需。消费仍然是国内经济复苏的瓶颈。因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短期内提高收入较为困难,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向中低收入人群发放现金补助。央行数字货币此前已在深圳罗湖等地试点,向公众发放数字红包,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在指定商户消费。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的经济以“稳”为主,直接补贴消费者对于稳增长恐怕是最有效的方式,由此我们预期明年央行数字货币的覆盖范围和应用场景将扩大。(FinanceTime)
#越南 #GDP #共存 #清零

【越南2021年GDP增长2.58%,未达目标】

12月29日,越南统计总局宣布,2021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2.58%。由于截至2021年夏季的生产比较强劲,2021年全年出口额比上年增加19%。

虽然出口强劲,但由于新冠疫情扩大,出行限制长期持续,个人消费明显低迷。低于2020年增长2.91%的成绩。10~12月同比增长5.22%。与减少6.02%的7~9月相比出现复苏。

越南政府将2021年全年实现6.5%的经济增长定为目标,但明显没有达到。

越南在2021年春季之前曾是新冠防控的“优等生”,但7月以后遭遇了德尔塔型的疫情扩大。为了实施封锁,属于疫区的胡志明市等南部地区,要求企业采取让员工留在工厂内的“工厂隔离”。主要在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继出现工厂停工和减产

越南政府10月以后分阶段放宽了严格的外出限制,结果新增感染者不断增加。目前,‌连日达到亚洲最多的1.5万人左右成为经济全面重启的绊脚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驻越南代表预测称,2022年GDP增长6.6%。在中美贸易战激化的背景下,越南承接了来自中国的工厂转移,截至2019年连续2年实现7%增速。

不过,如果医疗体制脆弱的越南疫情持续扩大,需要重新采取比周边国家更为严格的防疫措施。在需要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重启的背景下,越南政府正面临艰难的选择。(日本经济新闻)
乌鸦观察
#观点 #Opinion #睡前消息 #陕西 #西安 #买菜 #封城 #动员 #教训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微信群 #效率 #专业化 #层层加码 #物流 #电商 【睡前消息:西安封城买菜难,还可以做得更好】 ... 首先,要看到西安市政府显然从武汉疫情中吸取了一定教训,在承认疫情已经全面爆发之后,果断切断了对外交通,要求主流人群就地隔离,还从外地调动了足够的医生护士搞全面核酸检测。所以,现在我们只看到个位数的超人突破疫情隔离网,或者冬泳过渭河,或者步行翻秦岭,才能对疫情扩散造成一定威胁。 ... 但…
#观点 #Opinion #八点健闻 #专访 #人间百态 #流调 #基层 #倦怠 #补贴 #清零 #共存 #专业化 #微信群

【八点健闻:一个基层防疫人员的712天】
...
本文的主人公李力是一名90后基层防疫工作者,他来自疫情反复无常、多次封控的边境小城,疫情前是一名普通医生,在新冠大流行的两年时间里,他辗转于各隔离酒店和城乡社区之间,负责采样相关工作,接触过守边“将士”、网格员、支援队伍、流调人员、公职人员、感染者以及被疫情影响的普通居民。疫情改变了这里的每一个人。
...
7月又爆发了一轮疫情,被隔离人员的检测项目和频率增加了两倍,我被临时调到了隔离酒店采样。最令我头疼的工作,其实是填表。那时报表由5个变成了12个,收表的微信群有七八个,工作交流群有几十个,删也不能删,看也看不完,也没有一套通行规范,一下说这样报,一下说那样报,我每天都在报数据,头都大了。
...
我们基层工作者的待机时长是365天X24小时,被召唤的时间,可能是半夜三点,也有可能是烈日当头的正午。吃不上饭,睡不着觉是常态,我曾经在48小时内连续出了两次任务,最终只睡了一小时。
...
两年来,疫情侵吞了我全部的精神和现实世界,它将我从一个普通医生的生活中完全剥离出来,然后框死在了一个一切由新冠定义的时空里。
...
希望并非没有出现过,从疫苗到药物,从封城到全员核酸,从阿尔法到欧米克戎,病毒一次又一次地击溃了我的信念。
...
用“崩溃”这个词来形容基层防疫工作者的心态,未免太激烈了,一个更为贴切的词是倦怠。
...
在我们的培训指导课程上,各级专家给出的规范并不统一,但这样的差异只有这些我们上课的“学生”知道,我也曾试图指出这些不同之处,但很多朋友提醒,作为执行者,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并不在我们职责范围内,我就是纳闷儿,专家之间难道没有交流吗?

自参加防疫工作以来,我本人并没有获得额外的补贴,但有坚守在隔离酒店的朋友获得了300元补助,高强度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激励是群体性倦怠的原因之一。但这些补助或许应该给临时工和失去生计、被隔离在家的普通民众。
...
动态清零是一个科学问题,但难处不在于科学原理,而在于如何自上而下、保质保量地传递和执行“科学”,试问,哪一位决策者、哪一位基层工作者不曾羡慕、不想学习那种按部就班就能筛出感染者且不影响大多数人生活的“科学”精准防疫策略呢?

我的想象中,每一座城市的防疫体系都应该是一台适合自己的“防疫机器”,这台机器可以是冷冰冰的,但一定是精密的,常态化疫情中,可以挂一档,大规模疫情可以挂二档,从关键零件到每一颗螺丝钉都知道每一个档位自己该怎么运行,但这台机器的最高能力等级可是是三级甚至更高,这样才不至于用一次就报废。

但一座城市手里有什么样的零件,能组装成什么样的机器,难度如何,并不是我一个螺丝钉可以想象的。
...
内详👉(八点健闻)
#中国 #清零 #共存 #供应链 #彭博社 #制造业

【彭博社:若中国无法遏制疫情 全球供应链将受重大挑战

中国出现多起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病例,在供应链引发不安。分析认为,如果中国无法遏制这种快速传播的变种病毒,制造商和运输商就得做好全球最大贸易国内部将出现供应中断的准备。

彭博社发表文章指,在2020年和2021年,中国清零战略意味着工厂可以在整个疫情期间保持开放生产各种产品(从医疗设备到笔记本电脑等),应对消费者的强大需求。但是自10月中旬以来,中国每天都有本土确诊病例,而且可能需要更严格的防疫限制措施来遏制奥密克戎的传播,随着更多城市进入封锁下,对港口和工厂势必产生连锁反应。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面临其他地方出现的问题,例如澳大利亚或者日本出现部分食物短缺 , 或者美国上周估计有500万名劳工因病请假在家。但随着中国准备在下个月举办冬奥会以及今年晚些时候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不可能放弃清零政策,政策制定者必须决定增加多少限制措施,并判断这将如何打击已经放缓的经济和全球贸易。

Gartner在悉尼的供应链专家奥康纳(Thomas O’Connor)说,现实情况是,中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如果中国因疫情相关的挑战出现重大的制造或物流停摆,将对全球经济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最近几周国内疫情已引发在宁波的附近的服装厂停工,在封城的西安也有芯片制造商的生产受到影响。

宁波暂停了港口附近的部分卡车货运服务,船运公司为了避免在宁波遭遇延迟,转奔上海。彭博航运数据显示,许多船只还改道去了厦门。

深圳当局周二收紧对进入该市的车辆限制。外界担忧邻近的亚洲最大集装箱港口之一盐田港货物进出速度可能放缓,从周五开始,其只接收ETA-3天(即船舶预计到达日期前三天内)的出口重箱进闸。该港口去年在爆发疫情后曾经局部关闭一个月。

疫情现在蔓延到了港口城市大连,从天津抵达大连的两人被证实感染了奥密克戎。货运代理公司说,大量船只涌入上海,导致集装箱船的起航时间表推迟了大约一周。他们说,这些延迟可能会波及美国和欧洲。

物流情报公司 project44 表示:“连同奥密克戎疫情和即将到来的中国春节假期,港口拥堵问题将继续影响本季度的补充库存周期。”(联合早报12)(彭博社)
#曾光 #清零 #共存 #公共卫生 #社会矛盾 #对照组 #Omicron

【0126 曾光:盲目取消或放松对国际旅行的限制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原标题:盲目取消或放松对国际旅行的限制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
我国采取的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包括国际卫生条例紧急委员会提到的戴口罩、核酸检测、隔离、打疫苗,以及对国际旅行的限制、对国际航班的熔断等,整合起来很有力地保障了我们国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措施都在中国都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现在的情况下,我认为不适合放松、甚至取消对国际旅行的限制,这样做的话,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现在以英国为代表的某些西方国家,早就想要取消国内的聚会和旅游限制,并试图打开国门。我觉得他们并不完全是出于对公共卫生的科学判断,而是因为国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遇见了难以克服的障碍,这种障碍和疫情之间出现了死结:越要放松,因新冠发病死亡越多;如果不放松,社会矛盾也会越来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已而为之,所谓国内、国际之门放开,也是开开关关、关关开开。

中国武汉战疫的彻底胜利,为今后一系列的动态清零奠定了基础。两年多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我们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的综合效率是非常好的。尽管奥密克戎出现以后,防控难度明显加大,防控成本明显增加,这和不精确的防控有关系,也和缺乏一些科学指导下的防控措施有关。总之,这种增加的幅度并不是不可降低的。

所以对于中国,我希望我们的态度是这样的,第一尊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紧急委员会的意见。因为他们的意见,代表了一部分话语权比较强的欧美国家学者的观点,恐怕这种观点在西方国家也没有统一,而且跟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表的一系列正确观点也是有矛盾的。希望大家复习一下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表的很多观点,提醒各国奥密克戎在防控中不可预测的风险,不要盲目相信疫情马上会结束。
...
现阶段我主张:

第一点,我国要谋定而后动,开放防疫的国门不要走到前头,要先看看其他国家防控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取消旅游防控措施在公共卫生和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去认真分析。

第二点,从现在起,要研讨我国打开国门的实施条件,以及相应的措施。这些准备包括公共卫生、医疗、社会、政治、经济和等方面的准备,还有老百姓心理上的准备。

总之,既要看到奥密克戎感染率比较高,可以轻易突破疫苗的防线的严酷事实,也要看到重症率和病死率相对较低的客观变化。我建议我们国家应该把新冠肺炎拿到一个大健康与公共卫生环境中去看,和其他危害人类的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相比,看他的疾病负担到底有多大,不能单打一。这样有利于矫正唯有新冠、不顾其他的狭隘心理。如果科学知识宣传不到位,免疫屏障不牢靠,心理调节不够,盲从世界卫生组织这一专家委员会的建议,现在就取消和放松国际旅游限制,我认为会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
...
内详👉(曾光 @微博)
乌鸦观察
#新冠 #清零 #共存 #预测 #吴尊友 #递进关系 【吴尊友:中国围堵清零预防至少4784万人感染95万人死亡】 11月28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北京举行的财经年会上披露了“围堵清零”的成效: 1. 假设中国的发病及死亡与全球平均水平相似,将会有4784万人感染、95万人死亡; 2. 假设中国的发病及死亡与金砖五国其他四国平均水平相似,将会有5497万人感染,‌114.4万人死亡; 3. 假设中国的发病及死亡与发达的美国/英国水平相似,‌将会有20410万-20644万人感染、305万…
image_2022-02-07_21-06-26.png
101.7 KB
#新冠 #清零 #共存 #科研

【中疾控周报:即使全球疫苗接种率达到95%,“清零地区”放松限制可能导致一年内200万人死亡

一篇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的周报发表的论文显示,如果在像中国这样的疫情“清零地区”恢复正常的人口流动将在一年内造成约200万人死亡。同时,研究人员表示,控制病毒的关键是研发出能更好预防感染的疫苗。

研究人员利用智利和英国的研究来计算当前疫苗的基本有效性--智利的科兴疫苗和英国的辉瑞和牛津/阿斯利康疫苗。他们估计这些疫苗预防有症状感染的基本有效性为68.3%。他们估计现有疫苗预防死亡的基本有效性为86%。针对预防感染有效性的估算是基于英国的数据,而对于预防有症状感染和死亡的有效性的估算,则是基于智利对科兴疫苗的一项研究结果中摘录的数据。

但即使全球疫苗接种率达到95%,研究人员估计,如果人员流动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那么所有新冠清零地区将在一年内出现超过2.34亿的感染病例,其中将包括6,400万个有症状感染病例和200万个死亡病例。

“人类应该继续开发疫苗,并探索新的方法来提高疫苗的保护力,以便在全球范围内消除新冠病毒,”他们说,为了在恢复正常的人员流动后将新冠发病率降低到流感的水平,疫苗抵御感染的有效性需要提高到40%,对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效力则需要提高到90%,对于新疫苗来说,有效防止感染,要比防止有症状感染或死亡更重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周日对环球时报说,“我们之前认为新冠可以通过疫苗得到基本控制,但现在看来,除了采取综合措施,没有简单的方法来控制它。”(路透社)(CCDC)

相关新闻🔗
21-11-27 中疾控周报:中国若用美防疫策略每日确诊超63万
21-11-28 吴尊友:中国围堵清零预防至少4784万人感染95万人死亡
21-12-21 王丹:关于“零容忍”防疫政策成本的估算
#英国 #群体免疫 #共存 #清零

【约翰逊将宣布撤销剩余新冠防疫措施

彭博社报道,英国政府重申有意撤销该国剩余的新冠防疫措施,首相约翰逊将在来临一周制定“与新冠共存”计划。

根据周六(2月19日)的一份声明,约翰逊预计将确认“所有限制公共自由的法规都会被撤销”。本月较早时候,约翰逊曾表示有意停止国人在新冠检测呈阳性时必须自我隔离的要求。

约翰逊在声明中说:“新冠不会突然消失,我们必须学会和这种病毒共存,并在不限制自由的情况下继续自我保护。”(联合早报)(彭博社)

针对约翰逊提前为英格兰防疫政策松绑的决定,英国最大反对党工党的议员和部分英国的公卫专家表示了反对。他们称,约翰逊并未公布这一决定背后的科学依据,这无异于轻视民众的健康和安全。

还有部分政治观察家认为,约翰逊突然宣布此举,或更多是想要借助尽早结束疫情的成果转移舆论注意力、维护个人政治利益,而非出自对英国民众健康的考虑。身为英国首相的约翰逊,目前正深陷“派对丑闻”的政治风波当中,并因此面临着越来越多保守党内同僚和反对党方面要求其引咎辞职的呼声。(财新网)

据英国卫生部1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过去24小时英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4377例,累计确诊18580216例;新增死亡病例128例,累计死亡病例160507例。(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