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16.3K subscribers
7.28K photos
320 videos
491 files
16.6K links
不定期推送新闻和杂谈;您的订阅、投稿和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有任何事宜欢迎通过 @big_crow_bot 联系,因我们知识精力有限,期盼各位多多指正;

整理不易,转发请自觉标记出处;

推荐使用浅色模式阅读,深色模式加粗重点显示不明显;

同义词检索欢迎使用:https://t.me/bigcrowdev/11487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向收到此信息的世界致以美好的祝愿。
——地狱乌鸦
Download Telegram
乌鸦观察
#Nature #年度总结 #谭德塞 #北极 #乌拉圭 #检测 #登革热 #mrna疫苗 #辉瑞 #张永振 #BLM #抗议 #李兰娟 #新西兰 #福奇 【Nature年度十大人物,直面2020年的科学和社会挑战】 谭德塞:警示全球 1月30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冠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各成员国积极应对 Verena Mohaupt:极地巡逻 Verena Mohaupt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北极科考任务——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浮观测站(MOSAiC)的后勤负责人。 Gonzalo…
#Nature #年度总结 #南非 #Omicron #疫苗公平 #科普 #FDA #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 #火星 #航天 #人工智能 #蛋白质 #论文造假

【《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公布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上榜】

英国《自然》杂志15日公布了2021年度十大人物榜单,这一榜单旨在选出十位在当年重大科学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自然》杂志特写部主编理查德·蒙纳斯特斯基表示:“从追踪危险的新冠变异株到证明气候变化在极端天气中的作用,再到将探测器送上火星,本年度《自然》十大人物聚焦身处重要科学事件中心的个人,这些科学事件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冠研究占据半壁江山

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研究创新与测序平台主任图里奥·德·奥利维拉和他的团队拉响了奥密克戎的警报

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主任温妮·拜恩伊玛带头批评富裕国家和药企对公平分配新冠疫苗的呼声充耳不闻,这让许多中低收入国家无力保护他们的公民。

英国卫生安全局的流行病学家米汉·卡尔将该机构的科学报告拆解成通俗易懂的内容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帮助传播关于新冠肺炎的关键信息。

珍妮特·伍德考克带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度过了风波不断的一年,包括应对在新冠疫苗加强针和一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上做出的争议性决定。

气变仍是重大科学问题

伦敦的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的气候科学家弗列德里克·奥托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快速评估了人为导致的气候变化是否在引发特定极端天气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今年,各国在承认原住民群体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预防全球变暖的重要性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这离不开前联合国职员、目前在菲律宾工作的维多利亚·托利—科尔普斯等环保人士的努力。

火星车和人工智能

今年的重大科学事件还包括中国成为第二个让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这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和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交出的完美答卷。

人工智能研究员蒂姆尼特·格布鲁成立了一个研究所,在她之前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以更合乎伦理的方式开发人工智能系统,就在一年前,她因这些工作离开科技巨头谷歌一事曾闹得沸沸扬扬。

计算机科学家古伊拉姆·卡巴纳揭露了数以千计的造假论文充斥着软件生成的无意义文字,为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人工智能研究员约翰·詹珀和他在伦敦 DeepMind 的同事公开了阿尔法折叠的代码,阿尔法折叠能利用AI技术以惊人的准确率预测蛋白质结构。

附注:现代科学研究是由团队——且往往是大型团队——合作完成的,然而科研世界也充满了个人发挥影响的故事。《自然》年度十大人物(Nature’s 10)并非一个奖项,也不是全球前十排行榜,它是对今年重要科学进展、事件以及其中一些关键人物和他们同事的记录。十大人物由《自然》编辑选出,集中了影响2021年一些最重要科学事件的个人。(中新社)(NaturePrtfolio)
#普京 #新闻发布会

【1223 普京举行年度大型新闻发布会】

12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了他一年一度的大型新闻发布会,这是他总统任内举行的第17场。

#经济 #人口

除了经济外,另一个得到普京强调的问题是俄罗斯人口。普京称,“保持人口”是俄罗斯政府头号任务。他说,对于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而言,当前1.46亿的人口远远不够,这也将成为制约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俄罗斯的劳动力人口略高于8100万,普京同时提出,俄罗斯需要在2024-2030年增加劳动力数量。

#克里米亚

普京称,克里米亚事件是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意外发生的,“直到2014年,我们从未想过任何与克里米亚有关的行动。但是在 2014 年(乌克兰)发生了政变,人们被杀、被烧死......我们怎么能拒绝将塞瓦斯托波尔和克里米亚置于我们的保护之下?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是陷入了别无他法的境地,”普京说。

#乌克兰 #北约

在普京的表述中,乌克兰边境的事件,被描述为一种“针对俄罗斯所构建的敌意状态”,“现在他们说战争,战争,战争,感觉像是在准备新的军事行动,并敦促俄罗斯不要干涉;或者走向另一种选项,即构建一个反俄罗斯基地,不断地调动武器并煽动对俄罗斯的敌意。然后,在它们的掩护下,利用激进分子用武力手段解决问题。”

普京称,俄罗斯必须考虑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考虑如何与之共存。

#北约 #北约东扩

普京说:“我们到美国的边界旁边部署导弹了吗?没有,是美国把导弹放到我们家门口。就在我们的国门边上部署导弹。”他指出:“不许在我们家门口部署攻击性武器系统,这是过分的要求吗?这有什么特别不对的吗?”,现在他们说'乌克兰也将成为北约成员'。因此,他们的武器系统也将在那里出现"。

此前,俄罗斯公布了一份草案,要求北约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确立北约对于前苏联国家申请加入的拒绝机制,亦即从法律上杜绝北约继续东扩的可能,同时要限制北约现有成员国、特别是美国与已经加入北约的前苏联国家之间的军事合作。

自草案提出以来,俄罗斯已多次敦促美国和北约对这一草案做出回应并展开谈判,但迄今为止,美国或北约均未公布其官方回应。

#天然气 #欧洲 #德国 #波兰 #白俄罗斯

对于近期欧洲天然气价格的暴涨,普京否认了西方媒体关于俄方刻意掐断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人为制造欧洲能源危机的指控。

普京称,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已经完全履行了对欧合同义务,甚至提高了供气量,近期亚马尔-欧洲管线的反向运行是在从德国向波兰、甚至通过波兰向乌克兰供气。他再次重复此前的论点,认为欧洲能源危机是欧洲各国自我制造出来的。

普京也谈及于11月4日通过的俄罗斯─白俄罗斯“联盟国”成立落实文件,称俄白之间的一体化程度目前仍低于欧盟,他同时否认了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间的所谓“统一政权”论。

#中俄 #航天 #航空 #北京冬奥会 #外交抵制

对于中俄关系,普京则称,近日中俄正在太空、航空和军武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他说,“这种艰苦的日常工作对中国和俄罗斯人民都有利。”

他表示,相信中国未来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同时称西方对于北京冬奥会的外交抵制是“不可接受”的。在普京看来,这只能说明有关国家正在努力防止其竞争对手中国“抬头”。

普京称,"这一决定是不可接受的,是一个错误。我和一位美国前总统谈过。他告诉我,抵制洛杉矶奥运和莫斯科奥运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但美国一直在抓着同一个钯子。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是要试图限制中国的发展。"(财新网)(塔斯社)(华尔街日报)(联合早报)
#航天 #空间望远镜 #望远镜 #韦布望远镜

【美国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顺利发射入轨】

美国建造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25日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科研人员期待借助该望远镜探究宇宙各阶段历史,了解众多天体系统的起源。

美国东部时间25日7时20分(北京时间20时20分),韦布空间望远镜由阿丽亚娜5型火箭发射升空。在飞行27分钟后,该望远镜与火箭分离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最终韦布空间望远镜将在距地球约160万千米的轨道运行,并在太空中进行为期约6个月的调试,包括展开望远镜和遮阳板、冷却设备、校准等。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介绍,韦布空间望远镜是该机构迄今建造的最大、功能最强的空间望远镜。其主镜直径6.5米,由18片巨大六边形子镜构成,配有5层可展开的遮阳板。由于体型巨大,韦布空间望远镜以折叠状态发射。

韦布空间望远镜由美国航天局与欧洲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联合研究开发,被认为是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哈勃空间望远镜主要在可见光和紫外波段观测,而韦布空间望远镜主要在红外波段观测。

据美国航天局介绍,韦布空间望远镜将观测135亿多年前宇宙中第一批恒星是如何诞生的,以及第一批星系怎样形成的。随着宇宙持续膨胀,这批早期发光天体发出的紫外光和可见光朝光谱的红端移动,波长变长(这种现象被称为红移),最终以红外光的方式在今天抵达近地空间,这会被韦布空间望远镜捕捉到。此外,韦布空间望远镜还将观测太阳系行星和其他遥远天体,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诸多天体系统的起源及演化进程。(新华社)

相关阅读📘
【航天科普 | “鸽王”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心酸发射推迟史】- 北大青年天文学会
乌鸦观察
#俄罗斯 #反卫星 #碎片 #太空垃圾 #空间站 #航天 #近地轨道 【俄罗斯摧毁卫星产生大量碎片,对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造成威胁】 当地时间11月15日,‌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反卫星试验,‌并产生了大量太空碎片,‌导致目前驻留在国际空间站的7名宇航员不得不躲进飞船避难。 美国太空司令部15日发表声明称,俄罗斯当天试射了一枚直接上升式反卫星导弹(DA-ASAT),击毁了一颗已经被废弃的前苏联Tselina-D系列电子侦察卫星“宇宙1408”(Cosmos-1408),在近地轨道上形成了包含1500多块轨道碎片的碎片区。…
#美国 #星链 #紧急避碰 #航天 #空间站

【美国卫星今年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中方出于安全考虑实施“紧急避碰”】

根据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文件显示,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代表团12月初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普通照会表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在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中国空间站搭载的航天员生命健康构成危险。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组合体针对有关美国卫星,两次实施“紧急避碰”。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次紧急避碰

美国星链-1095卫星自2020年4月19日起稳定运行在平均高度约555千米的轨道上。2021年5月16日至6月24日,该卫星持续降轨机动至平均轨道高度382千米后,保持在该轨道高度运行。7月1日,该卫星与中国空间站间出现近距离接近事件。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于7月1日晚主动采取紧急避碰,规避了两目标碰撞风险。

第二次紧急避碰

2021年10月21日,美国星链-2305卫星与中国空间站发生近距离接近事件。鉴于该卫星处于连续轨道机动状态,机动策略未知且无法评估轨道误差,存在与空间站碰撞风险。为确保在轨航天员安全,中国空间站于当日再次实施紧急避碰,规避了两目标碰撞风险。

该照会指出,中方请联合国秘书长将上述情况周知《外空条约》各缔约国,并提请各缔约国注意,根据《外空条约》第6条,“各缔约国对其(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非政府的团体组织)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所从事的活动,要承担国际责任,并应负责保证本国活动的实施符合本条约的规定。(上游新闻)(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

相关新闻🔗
21-02-25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主导制定减少轨道碎片国际标准
21-03-24 中美各一颗气象卫星先后太空爆炸 疑似撞击
21-03-24 星链卫星太多NASA也怕撞?双方签协议:星链主动让路
21-04-01 CNSA和NASA就交换火星探测器轨道数据举行会谈
21-10-24 中国成功发射实践二十一号卫星:用于空间碎片减缓技术试验验证
21-11-10 国际空间站实施躲避中国卫星碎片的机动
21-11-16 俄罗斯摧毁卫星产生大量碎片,对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造成威胁
#航天 #统计 #年度总结 #历史新高

全球2021年进行144次航天发射创历史新高,中国占55次

2021年中国宇航发射收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周四(30日)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在2021年的第55次航天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新纪录。

据中国央视报道,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3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至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宇航发射任务收官。

目前,中国正在服役的11个基本型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和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并能支撑无人深空探测。而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等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将有力推动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木星探测、载人月球探测、首次火星采样等航天重大工程开展。

根据统计,全球总共进行144次发射,发射次数创历史新高。144次分别是中国55次(失败3次)、美国51次(失败3次)、俄罗斯25(失败1次)、欧洲6次、日本3次、印度2次(失败1次)、伊朗1次(失败)、韩国1次(失败)。144次发射中,成功134次,失败10次,今年全球航天发射成功率为90%。(China航天 @微博)(联合早报)(图片:维基百科)
乌鸦观察
#玉兔二号 #月球 #航天 【玉兔二号将调查立方体形状的神秘月球物体】 2019 年登陆月球的玉兔二号漫游车前不久结束的第 36 个月昼探索中观察到北侧天际线处有一个立方体形状的神秘物体。 solidot认为,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库布里克科幻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中的著名黑色方碑,当然现实不太可能这么富有戏剧性,库布里克不可能真的在月面放上方碑,地球的金属方碑也不会飞到月球上,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巨石。 目前玉兔二号与该物体相距 80 米,预计漫游车能在两到三个月昼之后抵达,中国科学家 已经计划探索该物体。(Solidot)
#玉兔二号 #月球 #航天

【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

在迎来嫦娥四号着陆月球三周年之际,2022年1月6日接近午夜时刻,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达到1003.9米。目前处于第38月昼工作期,工况正常。

下一个月昼,玉兔二号将近距离探测目标石块,并对它身后的大型撞击坑进行感知,我们期待玉兔二号取得更多的科学发现。(科学网)

根据“我们的太空”报道,此前立方体形状的神秘月球物体,是一块”玉兔“形状的石头。(我们的太空 @微信)
#月球 #航天 #水 #羟基 #科研 #嫦娥五号

【嫦娥五号揭示着陆区月表水含量】

由中科院地质地球所行星科学团队与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夏威夷大学、南京大学合作的科研团队合作,通过对嫦娥五号所携带“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探测的数据进行研究,首次获得了月表原位条件下的水含量。最新研究显示,1吨月壤中约有120克“水”,1吨岩石中约有180克水。这一研究成果2022年1月8日在《科学-进展》上发表。科研团队介绍,光谱仪所探测到的水指矿物里的水分子或者羟基,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可以喝的水。

据了解,嫦娥五号光谱仪对采样区约2米×2米范围的区域进行了光谱观测,除了月壤之外还包括了一块没有带回来的岩石。探测发现岩石和月壤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吸收。实验室的数据显示矿物中水的含量与其光谱吸收强度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这个线性关系主要与粒径相关。根据目前已有月壤样品的测量,它们的平均粒径约60~80微米,据此估算嫦娥五号采样区的水含量在120ppm以下;而岩石中的水含量约为180ppm。相当于1吨月壤中大约有120克水,1吨岩石中大约有180克水。(央视新闻)
乌鸦观察
#航天 #空间望远镜 #望远镜 #韦布望远镜 【美国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顺利发射入轨】 美国建造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25日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科研人员期待借助该望远镜探究宇宙各阶段历史,‌了解众多天体系统的起源。 美国东部时间25日7时20分(北京时间20时20分),‌韦布空间望远镜由阿丽亚娜5型火箭发射升空。在飞行27分钟后,‌该望远镜与火箭分离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最终韦布空间望远镜将在距地球约160万千米的轨道运行,‌并在太空中进行为期约6个月的调试,‌包括展开望远镜和遮阳板、冷却设备、校准等。…
#航天 #空间望远镜 #望远镜 #韦布望远镜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主镜完全展开】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8日宣布,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主镜已在太空完全展开,望远镜开展科学探索前的主要部署工作完毕。科研人员期待借助该望远镜探究宇宙各阶段历史,了解众多天体系统的起源。

据美国航天局介绍,韦布空间望远镜是该机构迄今建造的最大、功能最强的空间望远镜。其主镜直径6.5米,由18片巨大六边形子镜构成,配有5层可展开的遮阳板。由于体型巨大,韦布空间望远镜以折叠状态发射。

地面控制人员7日远程展开了主镜左边的3片折叠镜片,8日又展开了右边的3片折叠镜片,从而使主镜18片子镜完全展开。接下来,地面控制人员将用几个月时间校准设备。预计该望远镜可在今年夏天传回拍摄的第一批图像。

韦布空间望远镜由美国航天局与欧洲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联合研究开发,被认为是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哈勃空间望远镜主要在可见光和紫外波段观测,而韦布空间望远镜主要在红外波段观测。

韦布空间望远镜任务目标主要有4个方面:寻找135亿多年前的宇宙中诞生的第一批星系;研究星系演化的各阶段;观察恒星及行星系统的形成;测定包括太阳系行星系统在内的行星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并研究其他行星系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新华社)(NASA)
#美国 #俄罗斯 #签证 #空间站 #航天

【俄罗斯宇航员遭美国拒签,俄罗斯批评此举“开创危险先例”】

据德新社莫斯科消息,据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称,美国当局拒绝给俄罗斯宇航员尼古拉·丘布发放入境签证。

报道称,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当地时间22日表示:“这为双方在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开创了危险的先例。”罗戈津说,莫斯科从未拒签过美国宇航员。

据报道,丘布此次前往美国是希望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与美国宇航员共同为2023年前往国际空间站的飞行任务做准备。这是执行宇航任务前的常规流程。

报道指出,尽管莫斯科和华盛顿在部分领域存在冲突,但太空旅行往往被视为双方可以成功合作的一个领域。(参考消息)(德新社)

据此前塔斯社报道,美国拒绝向俄罗斯宇航员尼古拉·丘布发放签证,并且没有给出任何拒签的理由。(塔斯社)
乌鸦观察
#航天 #卫星 #空间碎片 #太空垃圾 #实践21 【中国成功发射实践二十一号卫星:用于空间碎片减缓技术试验验证】 北京时间10月24日9时2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实践二十一号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碎片减缓技术试验验证。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3次飞行。(中新社)
#航天 #卫星 #空间碎片 #太空垃圾 #实践21 #墓地轨道

【中国卫星变“太空拖船”,将一颗失效卫星拖离地球同步轨道】

据美国“突发防务”网站当地时间26日报道,根据商业空间监测公司 ExoAnalytic Solutions 的一项新分析,中国的实践21卫星“似乎正在发挥太空拖船的作用”,它将一颗失效的北斗导航卫星从拥挤的地球同步轨道上拖离,送入“墓地轨道”。

报道称,该公司空间态势感知首席架构师布赖恩·弗莱厄林26日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办的网络研讨会上报告了这一观察结果。

根据弗莱厄林的介绍,在1月22日,中国实践21卫星围绕并接近一颗失效的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执行“近距离操作”后,从其轨道位置上“失踪”了几个小时。随后发现实践21进行“大机动”将失效卫星拖离地球同步轨道。

弗莱厄林26日又补充表示,最新跟踪数据显示,实践21已经和失效的北斗卫星分离,回到近地轨道。它将后者留在“超级墓地漂移轨道”中。

所谓“墓地轨道”,通常定义为在高度大约为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上方300千米处的空间。

报道介绍,这颗中国卫星的举动,和具备进行在轨服务、组装和制造(OSAM)所需的能力是一致的——美国和欧洲也在追求这种能力。特朗普政府在2020年11月发起一项美国国家OSAM计划,此后美国国防部一直在推进多项技术开发项目。(环球时报)(突发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