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Opinion #论持久战 #医疗资源 #医疗挤兑 #死亡 #超额死亡率 #后遗症 #二次感染 #进化 #疫苗接种
【王立铭:新冠管控放开之后,应该做什么?】
...
但当前局面下一个巨大的风险是,很多人(包括部分参与决策的人)带着一种轻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放开模式的。事实上,美欧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在反复的说明,开放模式也会面临长期、持续、严峻的挑战:
A 在普遍接种疫苗背景下,奥密克戎变种的感染重症率和病死率已经下降到和季节性流感类似的水平(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是0.3%、0.1%)。但其传播能力远超过季节性流感,感染人群基数也因此远大于季节性流感,因此对人群健康的威胁程度、对卫生系统的压力,都远大于季节性流感。美欧各国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种带来的住院、ICU、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之前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毒株。国内外多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也提示,放开后第一波感染中,数十万人级别的新冠死亡难以避免。奥密克戎绝对不是某些专家口中的“小感冒”,也不应该单纯用病死率一个数字来理解其威胁。
B 奥密克戎的威胁也并不仅仅是直接感染的威胁。因其极强的传播力,奥密克戎势必在感染高峰中产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这不光体现在大量患者需要就医,也体现在大量医护人员因病缺勤。更危险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和带病工作,将进一步带动奥密克戎在医疗机构和老人照护机构中的传播,严重威胁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各国数据也表明,2020-2022年产生的超额死亡人数往往显著高于(甚至倍于)新冠直接死亡人数,原因正在于此。
C 新冠后遗症的问题并不应该忽略。最近国内专家的口径开始趋于认定新冠不存在后遗症、或后遗症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这和世界各国三年来的研究结论根本矛盾。以美国老兵事业部的多个大规模研究为例,新冠感染(包括奥密克戎感染)能够显著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患者全因死亡率。一个粗糙的估计也许是,新冠普遍感染之后,全社会整体医疗负担将会有10-30%的提升,且将长期持续。这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压力、各类疾病患者就医的困难、医保开支的负担会持续长期增加。
D 新冠反复感染的问题也需要非常警惕。最近全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正都要阳、早阳早好、阳了就能解脱的气氛,和美欧2020年不少年轻人搞新冠派对的心态别无二致。这本身当然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社会情绪,但实际上,新冠能够反复感染早已是学界共识,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报道的重复感染率已经突破5%(实际数字只会更高。在未来,能够突破现有人群免疫保护的新变种只会层出不穷,人群的重复感染将是大概率结局。特别对于新冠高危人群来说(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等),反复感染将大大提高其罹患重症的可能性。
E 不能存在“新冠越变越弱”的错误预期。在新冠广泛传播和感染后,新冠病毒向着更强的免疫逃逸方向进化是可以预期的,但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和预测新冠病毒将会向着毒力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这是对进化论的根本误解(trade-off进化、短视进化都提供了更合理全面的解释)。在真实历史中,也绝不是每种人类病原体都在朝着独立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天花病毒和脊灰病毒的毒力远超新冠病毒,但两者在数千年进化历史上并未展示出明确的毒力下降,甚至在局部时空还有毒力上升的现象。
从清零模式到放开模式的切换不仅仅是管或者不管、测或者不测、报道或者不报道的区别,其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准备工作的支持才能实现平稳过度。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们在2021年6月正式开启向共存模式的转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序的开放动作以实现平稳过渡,包括对疫苗的强制接种、口罩佩戴的要求、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感染者抗原检测和居家自愈的程序等等。这些措施固然无法规避新冠感染带来的生命损失和公卫负担,但却帮助他们平稳完成了疫情管控政策的软着陆。
相比之下,当下国内这些准备工作事实上是极为欠缺的,这将会显著影响我们走向放开模式的代价和结局。过往的决定我们不再纠缠,但面向未来,有一些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必须马上开始补课的:
A 首先需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包括决策层和专家层,对新冠的正确认识。在清零时期我们过度强调了新冠的威胁,而在放开后又转向过度的强调新冠的无足轻重,这都会干扰我们为新冠做出充分和准确的准备。新冠不是魔鬼,但新冠的威胁也绝对不是感冒或者常规年份的季节性流感可比。我的建议是要建立机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汇总发布,为公众、专家、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明确预期。
B 加速疫苗接种:...
C 加速防重症药物准备:...
D 重启新冠病毒监测工作:...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并指导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例如药物储备、公共运输、快递物流等)做好提前准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特别要关注全新变异株、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免疫屏障的变异的出现。
E 制定放开后的疫情防控方案:放开绝不应该意味着彻底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抱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应该假设快速传播就可以快速复苏。特别是在感染高峰时段,采取一些措施实现“压峰”,防止医疗资源在短期内迅速耗竭,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救命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应该不会激烈到清零时期的水平,但诸如减少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包括停课)、强制口罩、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感染者居家自我隔离、医疗和养老机构强制抗原检测等手段,在放开之后的感染高峰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些政策合适执行、合适退场,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防止滥用。
新冠显然不是个好东西。过去三年我们试图对它进行清零,清零无法实现以后又试图期待全面感染一轮之后可以迅速将它遗忘。很遗憾,这都不是应对新冠的正确姿势。(饶议科学 @微信)
【王立铭:新冠管控放开之后,应该做什么?】
...
但当前局面下一个巨大的风险是,很多人(包括部分参与决策的人)带着一种轻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放开模式的。事实上,美欧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在反复的说明,开放模式也会面临长期、持续、严峻的挑战:
A 在普遍接种疫苗背景下,奥密克戎变种的感染重症率和病死率已经下降到和季节性流感类似的水平(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是0.3%、0.1%)。但其传播能力远超过季节性流感,感染人群基数也因此远大于季节性流感,因此对人群健康的威胁程度、对卫生系统的压力,都远大于季节性流感。美欧各国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种带来的住院、ICU、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之前致病性更强的德尔塔毒株。国内外多个模型模拟的结果也提示,放开后第一波感染中,数十万人级别的新冠死亡难以避免。奥密克戎绝对不是某些专家口中的“小感冒”,也不应该单纯用病死率一个数字来理解其威胁。
B 奥密克戎的威胁也并不仅仅是直接感染的威胁。因其极强的传播力,奥密克戎势必在感染高峰中产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这不光体现在大量患者需要就医,也体现在大量医护人员因病缺勤。更危险的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和带病工作,将进一步带动奥密克戎在医疗机构和老人照护机构中的传播,严重威胁这部分高危人群的健康,加剧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各国数据也表明,2020-2022年产生的超额死亡人数往往显著高于(甚至倍于)新冠直接死亡人数,原因正在于此。
C 新冠后遗症的问题并不应该忽略。最近国内专家的口径开始趋于认定新冠不存在后遗症、或后遗症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这和世界各国三年来的研究结论根本矛盾。以美国老兵事业部的多个大规模研究为例,新冠感染(包括奥密克戎感染)能够显著提高全身各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患者全因死亡率。一个粗糙的估计也许是,新冠普遍感染之后,全社会整体医疗负担将会有10-30%的提升,且将长期持续。这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压力、各类疾病患者就医的困难、医保开支的负担会持续长期增加。
D 新冠反复感染的问题也需要非常警惕。最近全社会弥漫着一种反正都要阳、早阳早好、阳了就能解脱的气氛,和美欧2020年不少年轻人搞新冠派对的心态别无二致。这本身当然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社会情绪,但实际上,新冠能够反复感染早已是学界共识,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报道的重复感染率已经突破5%(实际数字只会更高。在未来,能够突破现有人群免疫保护的新变种只会层出不穷,人群的重复感染将是大概率结局。特别对于新冠高危人群来说(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等),反复感染将大大提高其罹患重症的可能性。
E 不能存在“新冠越变越弱”的错误预期。在新冠广泛传播和感染后,新冠病毒向着更强的免疫逃逸方向进化是可以预期的,但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和预测新冠病毒将会向着毒力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这是对进化论的根本误解(trade-off进化、短视进化都提供了更合理全面的解释)。在真实历史中,也绝不是每种人类病原体都在朝着独立越来越弱的方向进化。天花病毒和脊灰病毒的毒力远超新冠病毒,但两者在数千年进化历史上并未展示出明确的毒力下降,甚至在局部时空还有毒力上升的现象。
从清零模式到放开模式的切换不仅仅是管或者不管、测或者不测、报道或者不报道的区别,其背后需要有一整套准备工作的支持才能实现平稳过度。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们在2021年6月正式开启向共存模式的转向,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序的开放动作以实现平稳过渡,包括对疫苗的强制接种、口罩佩戴的要求、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感染者抗原检测和居家自愈的程序等等。这些措施固然无法规避新冠感染带来的生命损失和公卫负担,但却帮助他们平稳完成了疫情管控政策的软着陆。
相比之下,当下国内这些准备工作事实上是极为欠缺的,这将会显著影响我们走向放开模式的代价和结局。过往的决定我们不再纠缠,但面向未来,有一些关键的准备工作是必须马上开始补课的:
A 首先需要的是重建整个社会、包括决策层和专家层,对新冠的正确认识。在清零时期我们过度强调了新冠的威胁,而在放开后又转向过度的强调新冠的无足轻重,这都会干扰我们为新冠做出充分和准确的准备。新冠不是魔鬼,但新冠的威胁也绝对不是感冒或者常规年份的季节性流感可比。我的建议是要建立机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汇总发布,为公众、专家、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明确预期。
B 加速疫苗接种:...
C 加速防重症药物准备:...
D 重启新冠病毒监测工作:...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规律、新冠病毒的变异规律、并指导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例如药物储备、公共运输、快递物流等)做好提前准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特别要关注全新变异株、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现有免疫屏障的变异的出现。
E 制定放开后的疫情防控方案:放开绝不应该意味着彻底对新冠病毒和新冠疫情抱着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应该假设快速传播就可以快速复苏。特别是在感染高峰时段,采取一些措施实现“压峰”,防止医疗资源在短期内迅速耗竭,仍然是非常关键的救命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应该不会激烈到清零时期的水平,但诸如减少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包括停课)、强制口罩、发放抗原检测试剂并要求感染者居家自我隔离、医疗和养老机构强制抗原检测等手段,在放开之后的感染高峰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些政策合适执行、合适退场,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防止滥用。
新冠显然不是个好东西。过去三年我们试图对它进行清零,清零无法实现以后又试图期待全面感染一轮之后可以迅速将它遗忘。很遗憾,这都不是应对新冠的正确姿势。(饶议科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