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励为拍摄《里斯本丸沉没》「砸锅卖铁」是否值得?这部电影会产生多大影响?
知友们大家好,我是方励。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为什么我会拍摄《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片,而且为此不惜砸锅卖铁、倾尽所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把这么多时间、精力、钱都投入到一部纪录片上?其实,我觉得这不光是一个职业选择,更是我内心的承诺。
十年前,我和韩寒一起拍《后会无期》的时候,无意中听一位当地船老大讲起了“里斯本丸”沉船的故事。当时我心头一震:这艘船的沉没,不仅仅是一个二战中的海难事件,它关系到1800多个家庭的生离死别。而这件事竟然发生在我们“家门口”,却几乎无人知晓。作为中国电影人,我感觉自己有责任把这段历史打捞出来,不能让它继续被遗忘。
这对我来说,不只是拍一部纪录片,而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应。我想,这个故事不仅仅关于一艘沉船,更重要的是关于人性。在那个绝望的时刻,东极岛的渔民们在枪林弹雨中救起了素不相识的盟军战俘。这种勇敢和善良,正是我们中国人最珍贵的品质,超越了时间、国界。
当我听到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找到了那艘沉船的残骸,我心里有了一个坚定的想法:我要把这一切带到大银幕上。可能有些人觉得我花这么多钱和精力去拍这样一部纪录片不值得,但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责任,是历史赋予我的使命。
而我之所以决定把它搬上大银幕,是因为电影太有魅力了。大银幕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它能让人沉浸其中,和银幕上的人物一同呼吸、感受他们的恐惧和希望。你可以感受到巨大的鱼雷破水而出的瞬间,听见船身被撕裂的声响,还有战俘们在冰冷的海水中挣扎求生的每一声呼救。通过光影、声音、音乐的结合,电影能让观众真正走进那个时代,感受到那段历史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情感。
在访谈中,我感受到了很多幸存者及其后代的情感张力,他们的讲述触动人心,但这些文字和画面很难在小屏幕上完整呈现。我相信,只有在大银幕上,这些历史才会真正鲜活起来,观众才会被这段历史所震撼。我希望这部电影能让大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感受到这场海难背后那无数交织的命运与情感。因为银幕上每一个细节的放大,都会更深刻地打动观众的心。
在拍摄过程中,我见到了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后代,听到了幸存战俘家属们的讲述。尤其是当我采访林阿根老先生时,看到他的记忆在一点点消退,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们不及时记录下这些亲历者的回忆,这段珍贵的历史细节就真的会永远消失。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感到一种紧迫感:我们不能再等了。
我无数次告诉自己,不把这件事做成,我就是历史的罪人。我知道这条路很难走,拍摄过程中资金的压力、制作的难度都远超预期,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这是对那段历史、对那些家庭的承诺。
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记住那些先辈的善举,了解那些在苦难中依旧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这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逝去的生命,更是希望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记得我们从哪里来,不要忘记那些被掩盖的真相。
历史学家托尼·班纳姆用他的著作跑了第一棒,而《里斯本丸沉没》就是这段历史在影像上的接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段被海水淹没的历史打捞上来,把那些未曾被听到的声音传递下去。每一位观众都是新的目击证人,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接力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这样执着有点“轴”,但我相信,作为一个电影人,我有责任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这不仅是我的选择,更是我的信仰。我愿意为此倾尽所有,因为我知道,这段真相不该被继续埋没。
希望大家能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那段历史中的人性光辉,也希望这段故事能够被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段真相不再沉没!谢谢大家。
另外,我的直播也马上要在知乎开启了,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来找我聊聊。我们一起畅所欲言!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大老方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纪录片《 里斯本丸沉没 》在英举行特别放映,如何评价该部影片?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普陀东极首映,该电影中最让你难忘的片段有哪些?
via 知乎每日精选 (author: 大老方)
知友们大家好,我是方励。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为什么我会拍摄《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纪录片,而且为此不惜砸锅卖铁、倾尽所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把这么多时间、精力、钱都投入到一部纪录片上?其实,我觉得这不光是一个职业选择,更是我内心的承诺。
十年前,我和韩寒一起拍《后会无期》的时候,无意中听一位当地船老大讲起了“里斯本丸”沉船的故事。当时我心头一震:这艘船的沉没,不仅仅是一个二战中的海难事件,它关系到1800多个家庭的生离死别。而这件事竟然发生在我们“家门口”,却几乎无人知晓。作为中国电影人,我感觉自己有责任把这段历史打捞出来,不能让它继续被遗忘。
这对我来说,不只是拍一部纪录片,而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应。我想,这个故事不仅仅关于一艘沉船,更重要的是关于人性。在那个绝望的时刻,东极岛的渔民们在枪林弹雨中救起了素不相识的盟军战俘。这种勇敢和善良,正是我们中国人最珍贵的品质,超越了时间、国界。
当我听到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找到了那艘沉船的残骸,我心里有了一个坚定的想法:我要把这一切带到大银幕上。可能有些人觉得我花这么多钱和精力去拍这样一部纪录片不值得,但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责任,是历史赋予我的使命。
而我之所以决定把它搬上大银幕,是因为电影太有魅力了。大银幕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它能让人沉浸其中,和银幕上的人物一同呼吸、感受他们的恐惧和希望。你可以感受到巨大的鱼雷破水而出的瞬间,听见船身被撕裂的声响,还有战俘们在冰冷的海水中挣扎求生的每一声呼救。通过光影、声音、音乐的结合,电影能让观众真正走进那个时代,感受到那段历史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情感。
在访谈中,我感受到了很多幸存者及其后代的情感张力,他们的讲述触动人心,但这些文字和画面很难在小屏幕上完整呈现。我相信,只有在大银幕上,这些历史才会真正鲜活起来,观众才会被这段历史所震撼。我希望这部电影能让大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感受到这场海难背后那无数交织的命运与情感。因为银幕上每一个细节的放大,都会更深刻地打动观众的心。
在拍摄过程中,我见到了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后代,听到了幸存战俘家属们的讲述。尤其是当我采访林阿根老先生时,看到他的记忆在一点点消退,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们不及时记录下这些亲历者的回忆,这段珍贵的历史细节就真的会永远消失。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感到一种紧迫感:我们不能再等了。
我无数次告诉自己,不把这件事做成,我就是历史的罪人。我知道这条路很难走,拍摄过程中资金的压力、制作的难度都远超预期,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这是对那段历史、对那些家庭的承诺。
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记住那些先辈的善举,了解那些在苦难中依旧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这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逝去的生命,更是希望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记得我们从哪里来,不要忘记那些被掩盖的真相。
历史学家托尼·班纳姆用他的著作跑了第一棒,而《里斯本丸沉没》就是这段历史在影像上的接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段被海水淹没的历史打捞上来,把那些未曾被听到的声音传递下去。每一位观众都是新的目击证人,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接力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这样执着有点“轴”,但我相信,作为一个电影人,我有责任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这不仅是我的选择,更是我的信仰。我愿意为此倾尽所有,因为我知道,这段真相不该被继续埋没。
希望大家能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那段历史中的人性光辉,也希望这段故事能够被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段真相不再沉没!谢谢大家。
另外,我的直播也马上要在知乎开启了,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来找我聊聊。我们一起畅所欲言!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大老方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纪录片《 里斯本丸沉没 》在英举行特别放映,如何评价该部影片?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普陀东极首映,该电影中最让你难忘的片段有哪些?
via 知乎每日精选 (author: 大老方)
已经掌握独立建造第三代核电站的技术的国家有哪些?
谢邀@央视新闻
我是“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10年之后的我们,可以非常确定地回答题主:
这个名单里,有中国。
这是一道来自2011年11月的提问,就在这道问题提出的8个月前,我们中国自主的百万千万级核电技术的梦想,刚刚被一场发生在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故击得粉碎。
那时候,承载了几代核工业人梦想的型号CP1000即将开工,10多台推土机已经抵达现场开始挖土,仅仅3天之后,事故发生,项目被按下了暂停键。
福岛核事故对整个核工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核事故发生5天后,国务院发出声明,针对核安全问题提出四条指导性意见,其中有一条就是 中国未来新建的核电站必须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
中核集团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后,主动放弃了CP1000,转向全力推进第三代核电技术ACP1000,也就是后来“华龙一号”的自主研发。
放弃“CP1000”,这个决心下得非常果断,我们的核电站必须要能够应对所有“假设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此前我们的目标离“要达到国际上最高要求”的这个标准还有距离。
因此,团队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一个准备了12年的计划马上就可以实现,但在下一个瞬间,它变得遥遥无期。
为什么大家如此沮丧?
因为研发一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型号,是我们中国核电人的梦想。
1989年,我被派往广东,那时候大亚湾核电站刚刚开工,我所在的核二院派了100多人到业主单位和法国公司参与建设。我被派到了法国公司的现场技术部做现场施工方面的技术支持。
大亚湾核电站主要的技术全是来自于法国,在装备建造这些领域也主要依靠外国人的技术和管理,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钢筋、水泥等建设材料,都要从外国进口,长期受制于人,感受非常真实。
在这个庞大的工程里,我们需要从零开始,读懂法国人设计的每一张图纸,见缝插针地问各种原理性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设计,遵循了怎样的标准?
年轻时候在大亚湾的这段经历,给我的触动非常深刻。彼时,我国核电领域在设计、建造与管理上的能力尚处于萌芽阶段,中核集团赋予我们的使命,便是踏上这片技术的沃土,虚心学习并汲取先进技术的精髓。我国核电的发展从一开始起步就确定了自主之路。
在学习与合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插曲。我记得有一次跟外方的负责人讨论某项技术,我发现这个型号的转让技术资料不完整,请对方讨论如何补充完善,同时商量怎么让我们中国工程师尽快掌握技术,进行自主设计。
外方负责人讲了一句话,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你们不用研究这些事情,要想知道核电站怎么设计,让你的工程师放下手中的铅笔,去打开复印机,你们就会了。你只要去复印我们的资料,不用搞清楚里面的原因。
我当时非常生气:“如果你不打开你的‘黑匣子’,我们可以不要你的技术转让。”这次冲突让我体会到,尽管我们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签了协议,交了学费,但因为核心技术被别人掌握,我们甚至没有跟别人争辩的权利。
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被卡住脖子的滋味,太难受。
引进、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只是第一步,know how以外更核心的是know why。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靠金钱买不来,靠市场换不来,只有自主研发,我们必须要把核能未来的发展技术掌握到自己的手里,而这条路没有捷径。
所以当CP1000停工之后,我们立即调整状态,全力以赴投入到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当中。
曾经我们投注在CP1000上的心血,没有白费,用另一种方式扎下了根。
“华龙一号”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其自主创新不仅限于研发设计与安全理论的深度挖掘,更涵盖了安全分析技术的方法与工具等全方位创新,这是一场系统性、全面性的技术革新。
在设计思路上,“华龙一号”机组对标国际最先进的三代核电技术,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确保即便地震和海啸叠加发生,也能保证安全。我们提出了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设置了多样化的手段来实现余热的导出和放射性的包容;通过双层安全壳等一系列设计,全面地满足国际上最高的安全标准,外层可抵御大飞机的撞击,内层做到即使堆芯出现问题,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泄漏出来。
“华龙一号”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所有元素均基于正向设计的理念。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华龙一号”的关键核心设备上实现100%设备自主化、国产化,不仅关键设备,核电建设用的大宗材料也是如此。我们超越了推理模仿复制的层面,实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蜕变。以安全级电缆的热缩套管为例,这一领域曾长期被国外某企业独占市场,但通过我们与国内企业的共同努力,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华龙一号”严重事故场景下的电缆热缩套管,不仅打破了垄断,还实现了成本的大幅降低,其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
从水泥、电话线都要从国外进口,到实现先进核电堆型首堆68.7个月的最短建设工期,我们靠自己的力量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实现了我国核电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性发展。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如今,“华龙一号”已步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国内外在运、在建机组总数达到33台,已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我们没有满足于现在的成绩,还在持续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华龙一号”的设计,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础上,让经济性进一步提升。
正在开展的“华龙一号”后续机型相关验证试验,不断传来好消息。从指标上来看,它的安全性依然比国际上三代要求高一个量级,经济性优于今天的“华龙一号”批量化目标,同时,其建设工期大幅度缩短到50个月以内。不仅如此,它的电厂可用率和电厂设计寿期都得到了提高。
我听说过一个小故事。很多年前,909厂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发出了中国核能的第一度电,后来,在拆除屏蔽墙的过程中,年轻的工程师们在铅块底下发现了这样一句跨越时空的问候:“孩子们,辛苦了。”
我们不知道是谁偷偷写下了这句话,但那时的他们一定与如今的我们一样,期待着蓝色光芒的闪烁,期待着中国核工业的远航。同样,我们也希望通过现在的努力,让后来者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眺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核工业这个行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跟“科技自立自强”紧密相关,它是血脉的传承,自主创新,就是我们这一代核电工程师的使命与考验。中国自主的核电技术已经进入世界的第一阵营,竞争还在继续,领跑只是开始。
中“华”复兴,巨“龙”腾飞。“华龙一号”这个名字,代表了一种深沉的期许。我们是龙的传人,注定走向强大。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相信这样的精神会在核工业行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邢继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内陆核电站的发展?
如何评价「中国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应用自主研发“神经中枢”」?
via 知乎每日精选 (author: 邢继)
谢邀@央视新闻
我是“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10年之后的我们,可以非常确定地回答题主:
这个名单里,有中国。
这是一道来自2011年11月的提问,就在这道问题提出的8个月前,我们中国自主的百万千万级核电技术的梦想,刚刚被一场发生在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故击得粉碎。
那时候,承载了几代核工业人梦想的型号CP1000即将开工,10多台推土机已经抵达现场开始挖土,仅仅3天之后,事故发生,项目被按下了暂停键。
福岛核事故对整个核工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核事故发生5天后,国务院发出声明,针对核安全问题提出四条指导性意见,其中有一条就是 中国未来新建的核电站必须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
中核集团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后,主动放弃了CP1000,转向全力推进第三代核电技术ACP1000,也就是后来“华龙一号”的自主研发。
放弃“CP1000”,这个决心下得非常果断,我们的核电站必须要能够应对所有“假设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此前我们的目标离“要达到国际上最高要求”的这个标准还有距离。
因此,团队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一个准备了12年的计划马上就可以实现,但在下一个瞬间,它变得遥遥无期。
为什么大家如此沮丧?
因为研发一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型号,是我们中国核电人的梦想。
1989年,我被派往广东,那时候大亚湾核电站刚刚开工,我所在的核二院派了100多人到业主单位和法国公司参与建设。我被派到了法国公司的现场技术部做现场施工方面的技术支持。
大亚湾核电站主要的技术全是来自于法国,在装备建造这些领域也主要依靠外国人的技术和管理,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钢筋、水泥等建设材料,都要从外国进口,长期受制于人,感受非常真实。
在这个庞大的工程里,我们需要从零开始,读懂法国人设计的每一张图纸,见缝插针地问各种原理性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设计,遵循了怎样的标准?
年轻时候在大亚湾的这段经历,给我的触动非常深刻。彼时,我国核电领域在设计、建造与管理上的能力尚处于萌芽阶段,中核集团赋予我们的使命,便是踏上这片技术的沃土,虚心学习并汲取先进技术的精髓。我国核电的发展从一开始起步就确定了自主之路。
在学习与合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插曲。我记得有一次跟外方的负责人讨论某项技术,我发现这个型号的转让技术资料不完整,请对方讨论如何补充完善,同时商量怎么让我们中国工程师尽快掌握技术,进行自主设计。
外方负责人讲了一句话,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你们不用研究这些事情,要想知道核电站怎么设计,让你的工程师放下手中的铅笔,去打开复印机,你们就会了。你只要去复印我们的资料,不用搞清楚里面的原因。
我当时非常生气:“如果你不打开你的‘黑匣子’,我们可以不要你的技术转让。”这次冲突让我体会到,尽管我们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签了协议,交了学费,但因为核心技术被别人掌握,我们甚至没有跟别人争辩的权利。
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被卡住脖子的滋味,太难受。
引进、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只是第一步,know how以外更核心的是know why。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靠金钱买不来,靠市场换不来,只有自主研发,我们必须要把核能未来的发展技术掌握到自己的手里,而这条路没有捷径。
所以当CP1000停工之后,我们立即调整状态,全力以赴投入到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当中。
曾经我们投注在CP1000上的心血,没有白费,用另一种方式扎下了根。
“华龙一号”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其自主创新不仅限于研发设计与安全理论的深度挖掘,更涵盖了安全分析技术的方法与工具等全方位创新,这是一场系统性、全面性的技术革新。
在设计思路上,“华龙一号”机组对标国际最先进的三代核电技术,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确保即便地震和海啸叠加发生,也能保证安全。我们提出了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设置了多样化的手段来实现余热的导出和放射性的包容;通过双层安全壳等一系列设计,全面地满足国际上最高的安全标准,外层可抵御大飞机的撞击,内层做到即使堆芯出现问题,放射性物质也不会泄漏出来。
“华龙一号”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所有元素均基于正向设计的理念。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华龙一号”的关键核心设备上实现100%设备自主化、国产化,不仅关键设备,核电建设用的大宗材料也是如此。我们超越了推理模仿复制的层面,实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蜕变。以安全级电缆的热缩套管为例,这一领域曾长期被国外某企业独占市场,但通过我们与国内企业的共同努力,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华龙一号”严重事故场景下的电缆热缩套管,不仅打破了垄断,还实现了成本的大幅降低,其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
从水泥、电话线都要从国外进口,到实现先进核电堆型首堆68.7个月的最短建设工期,我们靠自己的力量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实现了我国核电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性发展。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如今,“华龙一号”已步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国内外在运、在建机组总数达到33台,已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我们没有满足于现在的成绩,还在持续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华龙一号”的设计,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础上,让经济性进一步提升。
正在开展的“华龙一号”后续机型相关验证试验,不断传来好消息。从指标上来看,它的安全性依然比国际上三代要求高一个量级,经济性优于今天的“华龙一号”批量化目标,同时,其建设工期大幅度缩短到50个月以内。不仅如此,它的电厂可用率和电厂设计寿期都得到了提高。
我听说过一个小故事。很多年前,909厂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发出了中国核能的第一度电,后来,在拆除屏蔽墙的过程中,年轻的工程师们在铅块底下发现了这样一句跨越时空的问候:“孩子们,辛苦了。”
我们不知道是谁偷偷写下了这句话,但那时的他们一定与如今的我们一样,期待着蓝色光芒的闪烁,期待着中国核工业的远航。同样,我们也希望通过现在的努力,让后来者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眺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核工业这个行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跟“科技自立自强”紧密相关,它是血脉的传承,自主创新,就是我们这一代核电工程师的使命与考验。中国自主的核电技术已经进入世界的第一阵营,竞争还在继续,领跑只是开始。
中“华”复兴,巨“龙”腾飞。“华龙一号”这个名字,代表了一种深沉的期许。我们是龙的传人,注定走向强大。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相信这样的精神会在核工业行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邢继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内陆核电站的发展?
如何评价「中国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应用自主研发“神经中枢”」?
via 知乎每日精选 (author: 邢继)
最新一期「优秀答主」名单揭晓,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宝藏答主~
✨ 新一期「优秀答主」今日揭晓,快来点击下方链接,看看他们都是谁吧~
(P.S: 不同话题下的「优秀答主」会按照所属内容领域集中展示哦~)
最新一期「优秀答主」揭晓
再次感谢他们在相关话题下持续创作专业、优质的内容,让知乎的知识星河变得更加璀璨,让无数人从中发现更多开阔眼界的、有帮助的、引发共鸣的内容。
他们分别是(按首字母排名):
@ag獭 | @Arci | @北岸 | @北方车厘子 | @不藏私面包匠人 | @茶茶说道 | @长亭Time | @超哥 | @Chenchen在荒野 | @colaandice | @DBinary | @电车时代 | @丢丢 | @Domino | @独慕溪 | @杜绍斐 DUSHAOFEI | @杜氏利什鳗鱼饭 | @范高 | @凡芒微光 | @Felina | @风飞扬 | @古都闲云 | @宏桑 | @猴姆 | @黄彬彬Margaret | @回望风逝 | @Jarvis | @Jay Zhuang | @JekyllHyde | @简单心理Uni | @江婉婉 | @剑圣喵大师 | @家芝太太 | @杰森老师讲游泳 | @静枫纸鸢 | @John Doe | @JT的数字日常 | @君笺雅侃红楼 | @橘子 | @kingfar | @Kira | @辣笔小星 | @老苏Runner | @梁尔德 | @梁粤Leo | @零悠悠 | @李让眉 | @刘昌睿 | @李小丢 | @李壮丁 | @罗衣叠雪 | @MaxSam | @牟文婷 | @纳兰若水 | @南山烟雨珠江潮 | @你察妹呀 | @聂飞琼 | @逆铭 | @女飞贼 | @汽车奇谈高小强 | @汽车人高工 | @汽车小子 | @企鹅将军 | @清华妈妈在小学 | @Rachel品吆 | @若问行慢 | @Sea | @山东老慈 | @少读红楼 | @设计师鲜橙汁儿 | @沈少Neo | @绅士喵 | @实践出真知 | @时雨 | @孙靠谱 | @苏桃桃 | @Tank | @陶叔淘世界 | @屠龙少年周旭 | @王大富 | @王福瑞 | @王昊诚 | @王之葵托利 | @维他 | @卫小妖GOGOGO | @闲人电影 | @小林 |
✨ 新一期「优秀答主」今日揭晓,快来点击下方链接,看看他们都是谁吧~
(P.S: 不同话题下的「优秀答主」会按照所属内容领域集中展示哦~)
最新一期「优秀答主」揭晓
再次感谢他们在相关话题下持续创作专业、优质的内容,让知乎的知识星河变得更加璀璨,让无数人从中发现更多开阔眼界的、有帮助的、引发共鸣的内容。
他们分别是(按首字母排名):
@ag獭 | @Arci | @北岸 | @北方车厘子 | @不藏私面包匠人 | @茶茶说道 | @长亭Time | @超哥 | @Chenchen在荒野 | @colaandice | @DBinary | @电车时代 | @丢丢 | @Domino | @独慕溪 | @杜绍斐 DUSHAOFEI | @杜氏利什鳗鱼饭 | @范高 | @凡芒微光 | @Felina | @风飞扬 | @古都闲云 | @宏桑 | @猴姆 | @黄彬彬Margaret | @回望风逝 | @Jarvis | @Jay Zhuang | @JekyllHyde | @简单心理Uni | @江婉婉 | @剑圣喵大师 | @家芝太太 | @杰森老师讲游泳 | @静枫纸鸢 | @John Doe | @JT的数字日常 | @君笺雅侃红楼 | @橘子 | @kingfar | @Kira | @辣笔小星 | @老苏Runner | @梁尔德 | @梁粤Leo | @零悠悠 | @李让眉 | @刘昌睿 | @李小丢 | @李壮丁 | @罗衣叠雪 | @MaxSam | @牟文婷 | @纳兰若水 | @南山烟雨珠江潮 | @你察妹呀 | @聂飞琼 | @逆铭 | @女飞贼 | @汽车奇谈高小强 | @汽车人高工 | @汽车小子 | @企鹅将军 | @清华妈妈在小学 | @Rachel品吆 | @若问行慢 | @Sea | @山东老慈 | @少读红楼 | @设计师鲜橙汁儿 | @沈少Neo | @绅士喵 | @实践出真知 | @时雨 | @孙靠谱 | @苏桃桃 | @Tank | @陶叔淘世界 | @屠龙少年周旭 | @王大富 | @王福瑞 | @王昊诚 | @王之葵托利 | @维他 | @卫小妖GOGOGO | @闲人电影 | @小林 |
微信公众号 + Twitter News
最新一期「优秀答主」名单揭晓,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宝藏答主~ ✨ 新一期「优秀答主」今日揭晓,快来点击下方链接,看看他们都是谁吧~ (P.S: 不同话题下的「优秀答主」会按照所属内容领域集中展示哦~) 最新一期「优秀答主」揭晓 再次感谢他们在相关话题下持续创作专业、优质的内容,让知乎的知识星河变得更加璀璨,让无数人从中发现更多开阔眼界的、有帮助的、引发共鸣的内容。 他们分别是(按首字母排名): @ag獭 | @Arci | @北岸 | @北方车厘子 | @不藏私面包匠人 | @茶茶说道 | @长亭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