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巴打(災害注意)
52.7K subscribers
10.6K photos
144 videos
66 files
2.42K links
聯絡Admin:
氣象bot打 @weatherjjbot

本頻道主要提供:
天氣實況及短中期預報;
大型公眾活動現場實況及民防資訊;
本地、國際新聞分享及簡評;
其他與個人防護相關的資訊(例:法律知識、衛生資訊)。

注意本頻道:
‼️提供非官方天氣資訊,如希望獲取官方資訊,請參閱香港天文台網頁;
‼️僅提供大型公眾活動的民防資訊,不會提倡現場民眾作任何行動;
‼️提供的新聞簡評、法律意見、衛生提示、防護警示及交通消息等僅為個人意見,參考前請自行判斷。
Download Telegram
淺談近日長江流域的持續大雨

假如讀者細心觀察,不難發現自六月初連場暴雨後,本港天氣變得相當穩定,此天氣變化與長江流域近日的持續降雨可謂環環相扣。

六月初連場暴雨時,氣象巴打曾指出背後天氣現象為「梅雨鋒」。簡單來說,本港成為來自南方的暖濕氣流及源自北方的弱冷空氣的戰場,兩者交鋒時有利雨區發展。

隨著北半球逐漸入夏,帶來穩定和炎熱天氣的副熱帶高壓脊開始北移,冷空氣南下幅度亦有所減少,梅雨鋒的位置會相應向北調整。

每年六月中下旬為長江流域的梅雨季節,出現持續大雨正常不過,局部地區受河水氾濫或城市內澇影響亦相當常見。事實上,今年珠三角受梅雨影響時,不少城市亦曾見同類災害。

當然,我們仍須關注降雨量有否明顯超出氣候平均值。重慶綦江和貴州部分地區近日確實受災,但須注意中国中西部地形複雜,有機會導致強對流集中於局部地區發展,未必能反映整個上游地區的情況。

若論整體降雨量,近日未明顯偏離氣候平均值。局部地區固然出現暴雨導致的災害,但離大洪水仍有相當大的距離。

圖片來源:
《節氣,就在你的基因裡:跟著中國氣象先生享受自然科學感知力》宋英傑,2018(城邦商業周刊)

#氣象小學班
長江流域梅雨季節持續,今年整體降雨量較氣候平均值稍微偏多,導致多地嚴重受災。

本週日宜昌水浸曾引發網上討論。從圖一開始,當日有一江淮氣旋開始發展,與其相關的雨區為宜昌帶來短時間暴雨。

江淮氣旋屬鋒面氣旋,常發於春季及初夏,因於江淮地區發展而得名。江淮氣旋於冷暖空氣激烈碰撞時有機會出現,形成後一般向東北移動,沿長江流域帶來大雨(如圖二所示)。

宜昌水浸或與三峽洩洪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城市本身的排水系統。翻查數據,當日宜昌數小時內出現逾百毫米雨量,一般中国城市的排水系統自然無法應付,導致嚴重水浸。

電腦預報(圖三)顯示,梅雨鋒於未來一週仍會於長江流域徘徊,該區天氣持續不穩定,但副高或於七月中上旬開始北跳(如圖四所示),屆時長江流域有機會「出梅」,改為中国北部地區進入梅雨季節。

須注意雖然今年長江流域梅雨降水量較多,但入梅和出梅的時間或與氣候平均值較吻合。相比之下,二十世紀數次長江洪水的主要成因為副高持續偏南,導致七月後長江流域仍受梅雨帶影響。

#國際氣象 #氣象小學班
七月中上旬長江梅雨或告一段落

根據最新電腦預報(圖一),副熱帶高壓脊將於下週中後期起北抬,象徵其勢力範圍的5880線覆蓋華中。

梅雨帶亦會相應北移至華北。如圖二所示,冷暖空氣激烈碰撞下產生、帶來不穩定天氣的氣旋改為影響華北。

副高每年會出現數次季節性北跳,而中国各地梅雨季與副高北跳時間息息相關。

一般而言,副高於六月中上旬會出現第一次北跳,華南梅雨季結束,改為長江流域入梅;七月中上旬則出現第二次北跳,長江流域梅雨季結束,改為華北入梅。

今年副高北跳時間與氣候平均值較吻合,但長江流域的梅雨季雨量則較常年多,導致多地受災嚴重。

副高二度北跳後,熱帶地區天氣改為季風槽主導,熱帶氣旋活動會逐漸變得活躍。

#預後觀天 #氣象小學班
日本熊本及鹿兒島縣於當地時間今日清晨出現短時大暴雨,多個氣象站於6小時內錄得超過250豪米雨量,甚至打破觀察史紀錄(圖一)。

地面天氣圖顯示,與梅雨鋒相關的氣旋今早橫過九州,其引進的西南氣流於地形影響下有利雨區加強(圖二、三)。

熊本及鹿兒島縣多地出現河流泛濫及山泥傾瀉等典型災害(圖四、五)。雖然氣旋已移離九州,暴雨暫告一段落,但熊本縣球磨川泛濫的洪水尚未消退。

七月上旬為西日本梅雨季節,不時會因暴雨成災,若有熱帶氣旋於日本以西掠過,更會令降雨量加劇。以18年七月上旬為例,受颱風派比安及梅雨鋒共同影響,西日本嚴重受災,造成超過200人死亡。

值得留意西日本入、出梅時間與中国長江流域較吻合。當後者因梅雨成災時,前者亦有機會受同一道梅雨鋒影響而出現暴雨。

#國際氣象 #氣象小學班
副熱帶高壓脊控制沿岸上空,本港今日大致天晴,午後短暫有驟雨,普遍地區高溫約為33度。

預料今晚及明日天氣變化不大,大致晴朗,體感焗促悶熱,間中有「過雲雨」。

雖然副高已控制沿岸,但雷達圖可見內陸及南海北部仍間中有零散雨區生成。這是因為中低層西南氣流仍然相當活躍,在流入梅雨鋒時經過的地區可能因抬升產生眾多細碎雨區

梅雨鋒自六月尾大致徘徊於中国長江流域至日本本州南岸一帶,惟近日豪雨區由長江上游轉移到長江中下游至西日本一帶,輸往梅雨鋒的主要水汽通道亦由經過中国廣西上空改為經過廣東上空。本港在內的珠三角地區雖與上星期一樣,天氣由副高主導,但更容易有驟雨區生成。

#放工天氣貼士 #氣象小學班
中国長江流域仍處於梅雨季,但暴雨中心轉移至中下游,湖北、安徽等地上週五起出現持續降水。值得留意西日本受同一道梅雨鋒影響(如上圖所示),故九州多地同時暴雨成災。

隨著副熱帶高壓脊於本週中期減弱,梅雨鋒亦稍微南壓(如下圖所示)。位於江西北部的南昌因而出現破紀錄暴雨,短短十日便打破七月一整月降雨量的極端值。梅雨鋒於七月南壓至江西北部可謂較罕見。

預計副高今日起逐步北抬,降雨中心將轉移至河南、江蘇一帶。惟受新一輪西風活動影響,副高下週初會再度東退,長江中下游會有一輪降水。

根據最新電腦預報,副高會於七月中下旬起穩定北抬,屆時長江流域有望「出梅」。今年初夏副高持續偏南,導致長江流域梅雨季延長,降水量更高,多地嚴重受災。

#國際氣象 #氣象小學班
長江流域的湖北、江蘇等地昨日宣佈「出梅」,但惹來強行出梅的質疑。

雷達圖(圖一)可見,梅雨帶開始北移至黃淮一帶,但電腦預報(圖二)亦顯示副熱帶高壓脊將於本週末稍微減弱,梅雨帶會相應南移,並為長江流域帶來一輪降水,故宣佈昨日出梅似乎過早且有維穩意味。

即使視昨日為出梅日,長江流域今年梅雨季仍然較平年偏長,降雨量甚至逼近數十年來的紀錄。值得留意河流氾濫一般會滯後,故即使長江流域逐漸出梅,高水位短期內仍可能持續。

#國際氣象 #氣象小學班
風場及雨量分析可見,南韓附近有一個氣旋,為該國及西日本帶來大雨。

這個氣旋與正常影響香港的颱風不一樣,而是溫帶氣旋。前者能量來源為水蒸氣凝結釋放的潛熱,後者則為等壓面及等溫面不重疊時導致的斜壓。

另一個分別是颱風最強風力及降雨較常集中於中心附近,溫帶氣旋的暴風雨則通常與鋒面重疊。比較圖一及圖二,可見氣旋現時中心雖然在南韓,但雨帶集中影響鋒面覆蓋的西日本。

最新電腦預報顯示該溫帶氣旋會於日本海徘徊一兩日,預計中日本降雨短期內將持續。值得留意副熱帶高壓脊會因應南退,長江流域本週末或要迎接副高穩定北跳前的最後一輪降雨。

#國際氣象 #氣象小學班
酷熱天氣警告由7月11日早上起已連續生效逾348小時,為2000年推出該警告後生效時間最長的一次。

今年七月天氣酷熱、雨量較少且沒有颱風,其中一個原因為副熱帶高壓脊偏南,氣象巴打早前已簡單解釋。
延伸閱讀

預計熱浪仍會持續兩三天。最新電腦預測顯示副高於下週二起穩定北抬,將騰出空間令南海有季風槽發展。因此,下週三開始本港風勢會加強,驟雨變得較頻密,屆時大家可短暫擺脫悶熱天氣。

值得留意七月至今的日最高、日均及日最低氣溫的月平均值為33.1、30.2及28.4度。雖然數字有望被上述季風槽天氣稍微拉低,但預計仍有頗大機會打破最熱七月的紀錄

圖片來源:天文台官方Facebook

#天文台官方資訊 #氣象小學班
最新電腦預報顯示,本週中後期起南海及菲律賓以東海域將有廣闊季風槽發展(圖一),會為本港帶來頻密驟雨、雷暴及強風

值得留意的是,集合預報顯示季風槽內或有低壓生成(圖二),有機會進一步發展為熱帶氣旋,但其生成位置及隨後路徑仍有不少變數。

(注:集合預報原理為同一電腦模式稍微改變初始數據,以模擬不同情況下天氣結果,為概率預報的基礎。)

季風槽發展與副熱帶高壓脊穩定北抬相關(圖三)。今年副高北抬時間較常年偏晚,導致熱帶洋面一直沒有空間供季風槽發展。隨著副高北抬,八月熱帶氣旋或會漸趨活躍,但同時代表長江流域梅雨季正式結束。

季風槽雖然會為大家消一消暑,但亦正好於全面禁止堂食令生效後來襲,未能在家工作的上班族在不合邏輯的防疫措施下只能自求多福。

#預後觀天 #氣象小學班
氣象巴打昨日提到東北季風會同西南氣流係中国廣東沿岸地區爭持一段時間。然而,從地面風向所見,似乎東北季風勢力勝一籌;本港今日吹偏東風,相較過去幾日稍乾,日間天氣晴朗,與原本預測多雲有雨相差甚遠

不過弱東北季風背景下,當日間陸地受日照而升溫,近地面會形成一個相對而言既低氣壓,產生由海面吹向陸地既海風;暖濕水汽會隨海風上陸,與東北季風交匯形成輻合帶。

入夜後,陸地開始冷卻,氣壓再次高過海面,會形成由陸地吹向海面既陸風,午後形成既輻合帶亦會隨陸風南下。上述現象稱為海陸風效應,屬沿海地區一種小型天氣系統,若果沿海地區受強天氣系統支配,日夜交替造成既氣壓變化變得微不足道,海陸風效應就難以發生。

因此初秋時節,弱東北季風影響下,就有可能出現海陸風效應:早上天晴少雲,下午雲量增多甚至有驟雨;即使午後雨區位置較北,晚上輻合帶南下時,相關驟雨亦可能影響本港

以今日為例,雖然中午過後雨帶集中較內陸地區,但入夜後輻合帶南移,香港附近開始有雨區生成(要留意輻合帶南移並非整條雨帶南落,而係雨區生成位置南落)。預測明後兩日情況相似,都係日間天晴,臨近黃昏至夜晚有驟雨。

#氣象小學班 #晚間天氣貼士
淺談「藍月亮」

「藍月亮」是從英文 Blue Moon 一詞直譯而成,是曆法中對同一個陽曆月份內出現兩次滿月(即農曆的十五日)的普遍解釋,並不是日落後抬頭望上天空見到月亮變為藍色

以今次2020年10月為例,10月1日的滿月是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而今天10月31日則為另一個農曆十五日滿月,故今天的滿月則被稱為「藍月亮」。而下一次出現「藍月亮」的天文現象則要等待約30個月後的2023年才再會出現

何時會出現真正不經修圖的「藍色月亮」呢?就是火山爆發或森林大火後將火山灰或煙霧粒子等被噴發釋放至大氣後,再令陽光散射至人類肉眼或相機鏡頭感光零件接收時,誤以為月亮真的變成藍色。

香港現時普遍吹偏東風,體感溫度比昨日稍稍清涼一點。午後天氣以乾燥及大致天晴為主,惟天文台則預測今晚部份時間有雲層,或會打擾了各位賞月的雅慶。

明報報導(部份內容引述自香港天文台facebook)

#氣象小學班 #預後觀天
❄️何謂「立冬」?
今天是廿四節氣中的「立冬」,意謂冬季自此開始。北方開始出現落雪天氣:以北海道為例,日前已下了本年冬季的第一場初雪。北風會逐漸取代南風,使天氣由和暖多雨轉變成清涼(甚至寒冷)乾燥。然而,廿四節氣以長江黃河流域一帶為本,香港這些華南地區則只作參考之用。


☀️香港天氣概況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訊號現正生效。受一股乾燥東北季候風影響,香港天氣以天晴及乾燥為主,似乎真的與「立冬」談不上有太大關連。

在雲量稀少下,陽光直射地面,使日間氣溫有望上升至29°C左右,惟因天氣乾燥,汗水會被快速蒸發,不會太有「痴立立」的感覺。亦因環境乾燥,民眾遠足時務必小心火種,避免引起山火。

而日落後新界部份空曠地區或會在「輻射冷卻」效應下,降溫速度及幅度會比市區大,只有約20°C左右,市區則受熱島效應影響而降至約23°C。早晚稍涼的天氣或會引起身體不適,請注意保暖。


💨咁即係有無風打啊?
另一方面,位於台灣西南方海域上的「艾沙尼」已受東北季候風影響而令環流逐漸縮少及減弱為熱帶風暴,與香港保持一定距離,發出熱帶氣旋警告訊號機會不大。


做個明辯是非的讀者
早前曾有傳媒大肆渲染「艾莎尼本週末闖港八百公里,或會打八號波」等論述在時間證明下已顯得毫無立足之處。氣象巴打在此提醒各位讀者在閱讀部份「嘩眾取寵」的傳媒報導或到Windy App內自行評估未來天氣情況時,務必要明白天氣預報與實際環境必然有誤差,較可取的做法是瀏覽官方氣象預報,以編排未來行程。

#氣象小學班 #預後觀天 #氣象巴打隨筆
縱然今次影響香港的東北季候風已稍為緩和,市區氣溫將比早2個晚上稍高一點,然而隨著風勢減弱、天氣乾燥及薄雲消散,新界空曠地方(如打鼓嶺及西貢北潭涌)將受「輻射冷卻」(即降溫靠紅外輻射令熱能流失而不需經過任何介質)影響,令氣溫下降。身處這些地方的市民仍需繼續注意保暖,以免著涼。

#晚間天氣貼士

延伸閱讀:
至於市區何時會降至12°C或以下呢?還請點擊友台 Met Warn 的文章。展望至12月尾,較強的冬季季候風只會被鎖定在北極圈內,未能南下侵襲。現時只能靠微弱而頻密的東北季候風補充使得香港氣溫保持在現階段水平。

#氣象小學班 #無收廣告費
香港天文台在下午4時20分發出寒冷天氣警告,一股冬季季候風正逐步由北向南慢慢滲透至香港,亦表示持續最少一週的寒冷天氣正式揭幕!

黃色火災危險警告訊號則由今早一直生效至今,表示天氣乾燥(早前預報中的有雨天氣到現在仍未見蹤影)。

直至中午,天文台錄得的高溫亦只有約18°C。配合雲量較多及一抹煙霞飄浮在空氣中,使天色陰暗和能見度甚低,感覺清涼。

現時尚未入夜,廣東省氣溫已自北向南逐步降溫,愈北的地區氣溫愈低。而香港的氣溫亦正逐步靜悄悄的下降。打鼓嶺現報13°C,市區則在約16°C。

而當夜色漸濃,冬季季候風會逐漸增強,氣溫會繼續下降至明早約8°C。各位夜歸人士還請做妥禦寒措施,唔好冷親!

#晚間天氣貼士 #寒潮追蹤

😷何解今日空氣差?
日間時間的一層煙霞乃因冷鋒前沿同時「推高」污染物及暖氣團而形成鋒前增溫,使溫度先在日間升高再在入夜後下跌。


⛄️今次寒潮有幾凍?
而是次寒潮的冷高壓主體相當強頑,打破華北多處地方的極端低溫,甚至超越了2016年的歷史低溫紀錄。


🤔那麼會否再次出現2016年1月下旬「凍到入骨」的天氣?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北支冷空氣」和「南支槽」。

北支冷空氣即是大陸冷高壓-泛指一次降溫過程的主體,冷空氣沿高壓區順流溢出,形成寒潮。

而南支槽的作用好比跑車的booster-在冷空氣南下至尾段開始乏力時,提供額外動能,從西往東,走向不同的冷空氣補充,即與乾冷北風形成夾角,產生高空對流,造成華南地區的陰雨天氣,例子必定為大家熟悉的2016年1月下旬霸王寒潮時在大帽山落出凍雨。若欠缺南支槽的碰撞,那再冷也只會是乾燥凜冽的北風了。

在冷空氣南下的過程裡,分為北路和東路冷空氣。

❄️北風潮
👉🏻較強的冷空氣能突破大陸地區的多重山嶺抵達華南沿岸地區。
👉🏻天文台會視乎強度而活用「冬季季候風」、「東北季候風」、「寒潮」與「強烈寒潮」等不同名稱

💧東風潮
👉🏻較弱的冷空氣則會因與陸地的摩擦力阻擋而「扭軚」轉到較少摩擦力的海面再南下,從而形成較濕且冷的東風潮。


總結:
今次大氣環流類近上一波寒潮-北支冷空氣南下過程並沒有南支槽的馳援,使南下的冷空氣偏為乾燥,不會出現預報中的「世界級濕冷」。

#氣象小學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