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精选
9.85K subscribers
26K photos
5.84K videos
250 files
39.1K links
如需撤稿,请在评论区联系我们。我们谢绝营利性质或政府性质的合作,还请见谅。

如果您想关注更多频道,欢迎参考: t.me/channel_push
Download Telegram
保守党政府上台一年半,新西兰的冰毒使用量直接上升了一倍。原因就是保守党去年搞的海关大裁员,海关人手不足无法抵挡大量冰毒走私进入。结果直接把价格给打下来了,新西兰市面上的冰毒从未如此便宜过。用量自然就大幅增长了。

可见竞选期间喊的”Law and Order(维持秩序和法律)”都骗人的,保守党的核心政策还是减税+小政府,而小政府就更没有能力管治安了。 source
👍81
很多顺性别异性恋搞的女权经常有一个通病(我是说很多,不是全部),就是不向下兼容更弱者,她们经常会抱有一种“我是弱者,这世界上没有比我更弱的了”这种想法,所以她们在反抗性别歧视的同时,又会去歧视别人的种族、地域、性取向、性别认同,以及一些胖的,不符合主流审美的女性,也会遭到她们歧视

评论:其实,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女权运动里。很多社会运动都有类似的毛病:人们太专注于自己的苦难,忘了检查自己的偏见。有时候会听到一种论调,“我被压迫,所以我不可能压迫别人”,但这显然站不住脚。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情境下伤害别人,不管自己是不是弱势群体。 source
10👍1
DeepSeek的回答有些违规了 source
7
耽美里哪一环最厌女,我觉得是说耽美等于厌女的人最厌女 source
🙏5
你是同性恋吗,你做过爱吗,你和ta是什么关系,你们是人妖吗,你们是变态吗,ta和男的做过吗,你们这个群体滥交吗,你们是不是有艾滋病……

当时我在做笔录,牠问的话 source
🙏7👍1
==== “非法移民”:一个被操弄的伪概念 ====

在川普的这场政治运动中,“非法移民”已成为一个被高度政治化的术语。这一词被刻意放大、泛化、简化,成为煽动排外情绪、制造政治敌人的便利工具。然而,回到法律和事实本身,“非法移民”这个说法本质上就是一个伪概念。

一、法律上并不存在“非法移民”这个类别
首先,在美国法律体系中,“非法入境”(illegal entry)和“非法居留”(unlawful presence)确实是可以被识别的行为。但问题在于,大多数被称为“非法移民”的人群,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合法的移民程序,比如申请庇护、身份调整、绿卡等待、延期排期、U签证等。
这些程序一旦启动,个人身份即处于“法律保护状态”。也就是说,在最终裁定前,他们并不构成“非法”,而是法律承认的合法申请人。将这一类人称为“非法”,不符合法理但却可以煽动民众排外情绪。倘若我们坚持把这类合法程序下的移民叫“非法”,那等于说移民法本身成了违法者的保护伞,这是一个逻辑悖论。

二、模糊法律状态,为政治操控制造便利:
“非法移民”这个伪概念的核心危害在于,它将移民问题情绪化,把原本需要法律区分和事实判断的群体标签化为“罪犯”或“敌人”。从川普的竞选演说到极右派的舆论动员中,这种语言被反复使用,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仇恨引爆器”:1,他们不看法律文件,不尊重法律程序;2,一律定性“非法”,一律归入“危害国家安全”的范畴;3,再配合犯罪率、失业、毒品等社会问题进行“因果拼贴”。
其目的不是推动移民政策改进,修复移民程序中的漏洞,而是制造极化和民众恐慌,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回避复杂议题提供了极其廉价的工具。

三、法律判断让位情绪标签,是对法治精神的背叛:
语言非中立工具,将移民问题全部简化为“合法 vs 非法”,虽然简单明快,但实际是对法治的严重背叛。美国政府建立在程序正义基础之上。当它不再根据程序来判断非法合法,而是根据一个标签来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合法,那就已经走向极权。更糟糕的是,这种伪概念正在改变民众对移民法本身的理解,使得“驱逐”成为一种道德义务,而不是法律过程。“非法”一词被无限延展,最终处于程序中的难民、DACA、身份等待期的人群被一同打包成“非法移民”。

四、尊重法律,提升鉴别政治话术的能力:
移民问题复杂,确实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改革。
但改革前提是必须废弃“非法移民”这一煽动性误导性标签。身份问题只能由法律定义,而不是由政治口号定义;移民治理必须依托制度工具,而不是情绪动员。
文明法治社会不应该允许“非法移民”成为一个无视法理、替代理性、操控民意的伪概念。这应该是民主党的一个抗争方向,提升民众对伪概念的鉴别能力。 source
5👍3
分享一套朋友做的poster。是把六四纪念和所有其他平权运动结合的主题 source
👍32
as in 1989
as we the people always do source
8👍2
实话实说,我确实很讨厌和事佬。

郭德纲说过:“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你满腹委屈无处释放的时候,有人不请自来居中调停,他不是这意思,你也消消气。受尽委屈的又被刺一刀,污人清白的满腹窃喜。成年人要识分寸知界限,触角伸的方向和范围要适当。 source
👍62
👍1610
阮晓寰(“编程随想”博主)终于在7月底从待了4年多的看守所转入监狱了。

现在他在上海青浦区西庆路709号提篮桥监狱,11监区2组,番号01913。
8月的家属会见也已通过审批,这周五终于能见到了。
所以来给关心他的朋友们报个信。

现在他睡单人铺,8人间,有空调和风扇,伙食也有改善了。 source
🙏262
中国年轻学者冯斯瑜,因维吾尔文化研究失踪至今。她是来自浙江的年轻学者,曾获全球17所顶尖大学录取,被中国媒体誉为极具天赋的优秀少女。她专注于亚洲文化研究,精通英文和维吾尔语,并对维吾尔民族文化深切关注,加上其跨文化的独特学术背景,使她在维吾尔学术界享有盛誉。然而自2018年被捕后,这位前途无量的青年学者彻底音讯全无。

2012年,冯斯瑜自杭州外国语学校毕业后,获得包括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北大学在内的17所国际顶尖院校录取通知。她最终选择在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学院完成历史学学士学位,2016年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继续深造。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冯斯瑜始终保持社会关怀精神,2013年利用暑期赴江西玉山县支教,教授当地儿童诗歌与音乐,为他们讲解顾城诗作和《归园田居》等经典文学。离别时,还为孩子们购买了《夏洛特的网》、《探索地球》等启蒙读物。

冯斯瑜对维吾尔文化研究展现出非凡的学术热忱,专程前往威斯康星大学暑期项目跟随古尔尼萨·纳扎罗娃教授(Gulnisa Nazarova)学维吾尔语,最终达到流利应用水平。2017年,她凭借本科荣誉论文《从伊斯坦布尔到喀什:艾哈迈德-凯末尔对中国突厥斯坦的教育使命,1885-1917年》荣获阿默斯特学院Alfred F. Havighurst历史奖,该奖项专门表彰卓越的人文学术研究成果。同年,她前往新疆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工作,致力于维吾尔女性民俗文化的深度田野调研,并计划进入哈佛大学跟随马克·埃利奥特(Mark Elliott)攻读历史系博士学位。

这一切学术梦想,却因中共的迫害戛然而止。根据《The Intercept》获得的乌鲁木齐警方内部情报显示,2017年10月,警方以冯斯瑜的OnePlus手机上装有"外国软件"而对其进行调查。但荒谬的是,警方情报同时指出,这个软件是该智能手机自带的预装程序,并未有证据表明冯斯瑜曾使用过,但这名年轻学者依然于2018年被捕,随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据信冯斯瑜于2018年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目前可能已经从新疆监狱转移到浙江本省监狱。 source
🙏101
昨天见到了阮晓寰(“编程随想”博主)。4年多来第一次。近距离看,他显得比开庭时更苍老消瘦,因在看守所一直锻炼,皮下有肌肉层,但是人瘦成细条,骨节突出。本来有牙周炎,在看守所维生素缺乏,牙齿脱落了些,门牙也掉了。2个老人很心痛。但阮晓寰精神状态很好,在监狱的各方面条件都有改善,希望下月能见他充盈起来 source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