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Meteorological Amateurs 中国气象爱好者纪事
195 subscribers
58.4K photos
1.82K videos
21 files
28.7K links
💡Les amateurs de météo en Chine
• The important archives of them

• This channel is for academic research purposes ONLY and welcome enthusiasts to follow
• i.e. The operator is NOT funded by any source

• More Information
@ChinaWeatherInfomationUpdate
Download Telegram
中国气象局推进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
No title (RSS)

6月17日,中国气象局召开会议,听取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调查研究工作进展汇报,围绕推进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进展和下步工作安排等进行研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祖强出席。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深刻理解推进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务实管用的思路举措,促进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融事、以文统志,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会议强调,推进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建设有生命力、紧密结合气象事业、让干部职工认可的气象文化,需要遵循四个重要原则:一是政治性,要切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实践性,推进气象文化建设与部门主责主业紧密结合,与气象高质量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三是群众性,要发挥广大气象职工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气象文化从群众中来,更要到群众中去;四是艺术性,气象文化要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既润物无声又具有感染力。
  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文化建设,今年印发了《2024年气象文化建设行动方案》。近期,聚焦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由局领导牵头带队,气象文化建设政策研究工作组通过实地走访、书面调研、案例研究、专家座谈、研讨分析等方式,在部门内外展开深入调查研究。
  (作者:赵晓妮 责任编辑:郭曼如)
江西:17部门联合印发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No title (RSS)

6月6日,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省气象局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将适应气候变化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调动全社会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方案明确了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主要目标,提出到2035年,江西省气候变化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将保持中部领先、全国前列,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水平全国领先,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方案从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风险管理、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气候适应能力、强化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适应能力、提升重点区域气候适应能力等4个方面,提出14项重点任务。
  (作者:秦晓晨 唐春燕 责任编辑:郭曼如)
中国气象局发布三个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系统
No title (RSS)

6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以下简称“风清”大模型)、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以下简称“风雷”大模型)和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风顺”(以下简称“风顺”大模型)。
  综合国内气象大模型发展并对标国际前沿进展,中国气象局联合清华大学组建攻关团队,在大模型预报核心技术、预报精准程度上寻求突破,构建了“风清”大模型。该模型具有大气强物理融入和可解释性,在实现高效计算的同时,可为预测结果提供物理可解释性依据,自动挖掘包括天气系统内在的物理演变。该模型的训练过程紧密结合物理守恒特性,可有效提升长时效预报结果的活跃度。该模型采用可扩展的多时效优化策略,可综合考虑未来多天预报的效果,有效延长预报时效,不断提升短中期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全球可用预报天数达到10.5天,超过欧美主流气象预报大模型,尤其是在较长预报时效,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聚焦临近预报中的核心难题,中国气象局与清华大学联合攻关团队构建“风雷”大模型。该模型将数据驱动与物理驱动两大科学范式紧密结合,显著提高了公里尺度下0至3小时雷达回波的预报能力,并实现深度学习与物理规律的无缝隙融合。同时,“风雷”大模型将物理模型的中尺度预报和人工智能的对流尺度预报有机融合,在预报准确性和细节丰富性上实现突破。同时,构建了一套“数据—算力—平台”全流程短临预报系统,能够在3分钟内生成0至3小时逐6分钟的雷达回波外推产品,实现强回波预报技巧提升25%。
  面向15天以上更大不确定性的气候预测难题,中国气象局联合复旦大学和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基于人工智能方法构建了“风顺”大模型。“风顺”大模型创新地引入基于流依赖的集合扰动智能生成技术,从而更加合理地抓住了未来气候系统演变的不确定性,同时“风顺”还纳入了海气相互作用关键过程,进而提升了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的预测技巧。该系统在中国气象局智算平台上完成了业务部署,逐日滚动开展100个集合成员的大样本预测,形成了面向未来60天全球基本要素和极端事件的确定性和概率预报测试产品,对全球降水的预测技巧展示出一定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风清”“风雷”“风顺”三个大模型,完成了基于国产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CRA-40、雷达观测资料、风云卫星遥感资料的训练和检验评估,有效降低了目前主流气象预报大模型对国际再分析资料的依赖度。
  据悉,5月24日,中国气象局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气象分论坛上发布了人工智能天气预报大模型示范计划,调动和激励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打造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气象应用的创新生态。同时发布了第五批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旨在支撑各行业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评估。
  (作者:黄彬 责任编辑:郭曼如)
中国气象局集智研讨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创新发展
No title (RSS)

6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召开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系统发布研讨会,梳理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业务研发进展,深入探讨未来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谈哲敏,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力,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源源,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张人禾,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沈学顺出席。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毕宝贵主持。
  会议发布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和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风顺”,并听取其研究和业务试验最新重要成果。
  两院院士以及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相关负责同志,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气象部门相关专家学者,就如何推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创新发展深入研讨,提出持续优化提升大模型研发、加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实现多领域应用落地等建议,并期待与中国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联合攻关核心技术,加强跨学科跨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创新发展,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气象业务中的研究、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挑战。围绕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高质量发展,会议形成三点共识。
  一是提前筹谋,夯实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基础支撑。积极谋划面向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的重大气象工程,加强智算算力、信息网络和地球系统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聚焦专业应用场景强化实践探索,持续夯实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
  二是协同创新,抢占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科技制高点。加强与世界气象组织的对接,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和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打造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协同创新核心平台,推进数值模式与人工智能融合、人工智能气象科学大模型等研发,共同打造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高质量人工智能气象业务体系。
  三是强化治理,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的潜在风险。与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天气预报大模型示范计划实施,加强科学评估、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政策环境,发挥激励鼓励、正向引导作用,共同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和传播虚假天气预报预警带来的气象行业新风险。
  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气象应用,以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主线,充分考虑顶层设计的全局性和前瞻性,系统部署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发展,有序推进大模型研发和敏捷治理,初步建立气象人工智能创新开放生态,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取得可喜进展,应用能力稳步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据悉,5月24日,中国气象局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气象分论坛上发布了第五批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共包含6大类12种气象数据和产品,旨在支撑各行业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和评估。
  (作者:吴彤 黄彬 责任编辑:郭曼如)
气象部门以培训工作为媒介搭建平台—— 深度融入各领域 赋能高质量发展
No title (RSS)

5月15日,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将开封市兰考县气象局增设为该院现场教学点。
  5月19日至20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组织中管干部和厅局级干部专题培训班的92名学员,分两批赴延安人民气象事业发祥地开展主题现场教学。
  ……
  今年以来,多地气象部门以培训工作为媒介,推动气象纳入地方党校(行政学院)、有关干部院校培训范畴,不但为优化培训机制、提升培训成效提供了良好平台,也为推进气象深度融入各行业各领域、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位推动 强化顶层设计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与时俱进深化气象部门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有力之举,是加强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去年12月,中国气象局党组印发《气象培训体系优化调整实施意见》,提出构建以1个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以下简称“干部学院”)、2个干部学院分院、6个气象干部研修中心为骨干架构,并以其他培训资源为有效补充的开放式气象培训体系,明确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和需要,整合优质资源,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多途径多方面开展培训,不断增强气象培训的时代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今年4月9日至11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在江西气象部门调研时指出,要支持井冈山天然氧吧气象公园研学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发挥培训综合效益,将弘扬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气象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助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5月29日,中国气象局调研组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期间,陈振林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国省市县联动高标准打造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开设沉浸式气象防灾减灾教学课程,完善现场教学设施建设,持续发挥好气象科普效益。
  5月30日至31日,在陕西深入调研期间,陈振林一行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人民气象事业发祥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并且勉励陕西气象干部职工,把握好气象高质量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陕西气象发展。
  5月31日,在陕西深入调研期间,陈振林一行在延安时期气象事业展馆调研。唐宇琨 摄影
  中国气象局党组的系列举措和要求,为气象部门以培训为媒介积极融入地方、打造优质培训基地、宣扬气象发展成果、促进高质量发展等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因地制宜 发挥特色优势
  围绕有效统筹各方资源、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各地气象部门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本地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路径和做法。
  5月19日,在人民气象事业发祥地——延安清凉山革命旧址,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祖强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相关中管干部和厅局级干部专题培训班的学员,现场讲述了老一辈气象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事迹。在场学员通过听取讲解、现场体验、互动咨询、观看视频等形式,全面了解人民气象事业的艰辛创业和发展历程,感悟延安时期气象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长期以来,延安人民气象事业发祥地在弘扬延安精神、传承气象优良传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延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和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已把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确定为开展“弘扬延安精神,提高政治能力”课程的现场教学点。这有利于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强化对于延安时期人民气象事业艰辛创业和新时代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成就的宣传展示,进一步提升气象工作影响力。
  今年5月,兰考县气象局同样成为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开封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文柏松表示,这既是为了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极端天气防范应对能力,充分发挥兰考气象文化公园及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效益的考量,也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使科技赋能、生态发展、黄河文化、气象科普成为焦裕禄干部学院党性教育培训新资源的举措。
  5月15日,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兰考县气象局现场教学点揭牌仪式举行。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供图
  在兰考这片孕育焦裕禄精神热土上,“一廊三带”的乡村振兴兰考新模式,是趋利避害并举、大力保护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生动实践,也是面向全国干部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的鲜活教材。
  不仅如此,目前,中国气象局人事司正会同江西省气象局、井冈山市政府,研究制订井冈山天然氧吧气象公园研学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方案。方案将围绕气象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干部党性教育、气象科普宣传、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果展示等内容,依托井冈山茨坪气象站进行全面谋划建设,有机纳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使其成为兼具鲜明气象特色和红色基因的研学平台、党性教育基地、科普宣传阵地、气象高质量发展展示窗口。
  多方融入 彰显培训实效
  4月2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委托举办的2024年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气象防灾减灾专题研究班,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南分院结业。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3名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围绕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等内容,集中学习、深入思考、交流分享。
  截至目前,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气象防灾减灾专题研究班已举办17期,逐步成为气象部门一张重要的“培训品牌”,既有效提升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又显著提高了各地气象部门保民生促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也先后面向江苏、河北等地的分管县领导举办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培训班,全面增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气象灾害应对处置能力,推动提升地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力。
  不仅如此,在基层,多地气象部门也通过有益探索,结合实际发挥培训工作实效。
  5月20日,作为中国气象局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举办的乡村振兴气象保障高级研修班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研修中心(杭州)开班,来自兴安盟农牧局、气象局以及各旗县、示范乡镇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的40名学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交流。
  “我们将培训对象进一步拓展至兴安盟基层干部,为当地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培训也有利于推动气象科技和社会服务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国气象局挂职干部,兴安盟突泉县委常委、副县长槐杨说。
  在2022年初,贵州省气象局与省委组织部共同举办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培训班。2023年,贵州省委组织部将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培训直接纳入其年度培训计划,同年实现对全省83个分管气象工作的副县长的培训全覆盖。2024年,在贵州省气象局的示范指导下,相关市(州)、县气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与地方组织部门、党校联合办班,分层级分类别对乡镇、村领导干部常态化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2022年11月20日至24日,贵州省气象局与省委组织部联合举办气象防灾减灾专题研讨班。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供图
  “气象部门搭建的培训平台,有利于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完善基层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和工作格局,形成防灾减灾合力。”参加过培训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副县长黄金模说。
  (作者:黄彬 温博 吴紫煜 闫婷 王理 郭军 王小朝 责任编辑:郭曼如)
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相继入梅
No title (RSS)

近日,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已从6月17日开始,较常年(6月14日)偏晚3天;江淮地区在6月19日入梅,较常年(6月23日)偏早4天。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监测指标在6月17日已全部达标,其中雨日指标达到入梅标准,区域日平均降水量达到两毫米,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9度以北,监测区气温也超过22℃。预测显示,上述监测指标在6月19日至24日仍将稳定维持,故202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于6月17日入梅,较常年(6月14日)偏晚3天。
  6月上半月江淮流域降水量持续偏少,根据预测,江淮梅雨监测指标在6月19日达到入梅标准并维持稳定,故江淮流域于6月19日入梅,较常年(6月23日)偏早4天。
  梅雨是东亚地区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是东亚夏季风阶段性活动的产物,主要发生在6月至7月中国江淮流域到韩国、日本一带。中国梅雨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即西自湖北宜昌,东至华东沿海,南端以南岭以北的北纬28度为界,北抵淮河沿线北纬34度一带,涉及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多省(直辖市)。江淮流域常年平均梅雨量达300多毫米,可占年降水总量的30%至40%。
  我国梅雨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区域性特点较为明显。1951年至2021年,我国梅雨季降水量具有明显年际波动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以偏多为主,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前十年,降水量偏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梅雨期间的天气变得更加不稳定和极端。气象数据显示,过去60年里,长江中下游梅雨季的无雨日数、降水强度、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和强度,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降水强度增加趋势最为明显。
  (作者:刘蕊 责任编辑:张林)
##天气##暴雨# 南方最近暴雨非常夸张,往往一下就是几百毫米,对地形起伏大的山区破坏非常严重。将6月19日卫星拍摄的福建武平、广东蕉岭地区的图像与暴雨前对比,可以看到山区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滑坡、泥石流以及河道两侧洪水冲刷的痕迹。

via 中国气象爱好者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