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網絡信息自由門 (纯事件为主的翻墙free公益网友闲极无聊自媒体)
10.1K subscribers
11.4K photos
2.08K videos
59 files
24.1K links
網絡信息自由門 https://t.me/todayfreedom
纯事件报道,举烛火烧天,让墙内看到墙外,让墙外知道墙内。选取原则;
1.报纯事件.2.墙内抗争及抗争者没人报的或其他媒体刻意忽视矮化的.
3.墙内新闻从来不关注的但属于世界通用应知的. 4.墙内大把可见的不报.制造的新闻不报.
Download Telegram
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政治为何如此局限(上)

文/

Don Evans

(泡泡特约)A问我,“这几天都吵翻天了,为什么没看到你发言?这可不像你,向来不会错过热点的人”。我只隐约听到了一点点争执,根本谈不上吵翻天,它不在任何一个社交网络的热点标签排名上。没错,它来自于中国的微信圈子,圈内外的常规争议,议题本身没有新意,更重要的是,原本一个具备重要公共价值的议题被处理成了人际关系问题,人们开始选边站队,这就是你不敢轻易发言的原因:它将使你被认为拉偏架,不论你说什么。

这好像并不容易避免。圈子感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比现实中更为浓烈,人们习惯于以人际关系为依据选择自己的立场,也倾向于根据他人的观点推测其人际关系。每每论战都能演化成人际冲突,给人一种压力,难以畅快地参与和表达自己。“批评”被分为了两种:来自自己人的和外人的,它们被施以的态度截然相反,与观点本身并无关系。

一位很喜欢在微信晒twitter截图的“跨墙”中国网友,他的图中总是显示一个分组,那是他和几个朋友在微信建立的小圈子,不过十几人,该网友上千的following数字很可能显示了虚假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连接关系。我一度希望它属于个别现象,直到发现了第二位、第三位……好吧,现在我需要换一个期待,希望这种状况中没有你。

中文在twitter和Facebook都能算是小语种,我们一直认为它是GFW造成的,或许还有其他原因,比如中文使用者的号召能力和相关意识不够,尤其对标签的使用不那么在意,它是能帮助人们快速聚集一个话题的最佳工具。另外,与中国的微博不同,twitter和Facebook的标签不可以使用中文,它将无法进入话题趋势,中文内容很容易石沉大海,虽然中文用户对国际热点议题也不那么积极,但依旧是非常可惜的。

西方中文媒体在翻译信息方面的筛选也很注意中国读者兴趣的保守倾向,比如下图这个消息,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是以五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中文消息中没有对另外四个东南亚国家的分析结果做详细介绍,而英文版是完整的,五个国家的内容比重很均匀。类似状况非常普遍,只需稍作观察。





内容生产者是在认知市场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定做,我们介绍过互联网信息的三重过滤,媒体是第一重,上述人际关系是第二重--你建立了什么样的连接,将决定你获取的内容(眼界)。还有一过滤来自偏好、刻板印象和获取目的。

中文舆论视野的局限在社交网络能明显感觉到,比如twitter,中文用户对议题的选择范围高度内卷,中国范围外的信息经常被漠视,哪怕它影响再大,比如近期美国Charlotte枪杀案,以及随后的非裔美国人历史博物馆开馆仪式话题,它们对美国民主党的支持率有明显促进作用,虽然中文twitter用户对美国大选的竞争很感兴趣,但这两个话题里基本没有中国人的身影。

相比下,英文用户会通过话题来搜索同道,他们似乎并不在意该话题发生在地球上哪个国家,我做过较长时间的相关观察,比如日前一个中国的同性恋者被强行送入精神病院的消息,使用#LGBT 标签后立刻会有英文用户转发和收藏,他们是关注LGBT群体权利状况的人。#Humanrights 也一样,虽然中国是人权问题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但“Human rights”下找不到中文内容,同时对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具有轰动效应的人权问题事件,也几乎看不到中国网友的关注。

很多人认为“推特中文圈”的凝聚力很高,它是一个圈子、甚至有人描述其为“中国愤青的泄愤桶”,我不是完全同意。首先,我觉得它内部的连接强度很低,地域、职业和固有的小圈子造成的小共同体原子状态明显,极少会出现超过十分之一的人使用同一个标签发言的盛况--动员和号召的行动力,就如陈葵事件中那样,它是个罕见的例外。在上周三,美国范围话题趋势中排第一位的是#WednesdayWisdom,除英语之外,我还在其中找到了德语、法语等内容(虽然较少),但同样没有中文(很抱歉我使用了“同样”这个词)。类似最容易促成连接关系的玩法,推特中文圈里几乎不存在,凝聚何来?自闭倒是确实。



其次关于“泄愤”的观点,我是在近期听到有人提及的,搜索了一下才知道,似乎很早前就有同样观感的评论文章,一位锁推的用户表示,锁住的原因就是“拒绝与中文圈来往”。这点我不是太理解,锁住相当于拒绝了所有推特用户,使用英文发推不是也一样可以“离开”中文圈吗?不过他说了另一句话印象深刻,他说:不喜欢那种 “愤世+玩世” 的感觉,更喜欢用正面的、正常的、普通的语言说出来的观点,少一些暗语。是什么就说什么,不要用委婉的方式和代号去表示……他说“语言方式这件事对我很重要,会直接影响我的选择。”

这正是GFW内的审查打造出的表达习惯。审查依据关键字来屏蔽内容,中国网民练就了一手娴熟使用谐音和暗语的技巧,并逐渐发展为一种荣耀,擅长使用它们变成了中国“政治反对者”的标志,这便令政治议题的相关舆论很难被收集和翻译,与此同时,五毛的表达却是正规中文语法,已经有不少西方媒体在采集观点的时候中招了,“中国人更爱trump”的结论大家都熟悉,我认为它不完全属于组块思维。

上述提到的圈子问题在语言和话题选择上也有明显体现,一些用户喜欢将群聊里长段对话中的部分句子摘取放入twitter,这不仅会失去语境、并且还携带者小圈子磨合出来的特定的表达模式和措辞习惯,它很难在TL上获得大范围的影响,同时还会制造一种排斥感,不具备圈内共鸣体验的人不容易理解。

另方面,他上述提到的 “愤世+玩世” 的感觉也是一大特色级中文产物,简称口水,它的特点是,隐喻和类比使用过多,或许是借此为模棱两可的信息提供一个主题和框架,但它同时做到了隐藏某些区别、突出另些类似点的效果,它不是有价值的观点,只是一种心理引导。在微信群聊中这种状况是很常见的,曾经有分析认为源于国人普遍的政治意识水平偏低、思考惰性,只能用口水来发泄情绪、用过度简化来陈述意见。本网早前也收集和分析过口水化问题,它只着眼于“怎么样”,不关心“怎么办”,实效价值几乎为零。

口水的关键弊端在于,它容易令人们无法专注于一个话题,因为情绪稍纵即逝,没有思考就没有深入、无法产生对策,虽然注意力被高度分散是社交网络的特点之一,不过如果你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目的(方向)、并对互联网政治组织能力有所期待的话,那么就需要尽力克服这点。

可以多关注下欧美twitter圈的时政热点标签和相关内容,你将能收获更多关于互联网政治操作方面的灵感。

——未完待续——

 
#北約 #阿富汗

上星期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國防部長會議上,代理國防部長埃斯珀博士在開幕講話中加強了美國和北約的支持。

北約堅定致力於阿富汗。 我們將在必要時留在阿富汗,以確保該國永遠不會成為國際恐怖主義分子的避風港。 我們一起去了阿富汗。 我們將共同決定未來的使命。 Mark T. Esper博士,代理國防部長北約國防部長,2019年6月26日
#WednesdayWisdom https://t.co/Rwq1E2w9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