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ciologist
4.22K subscribers
120 photos
3 videos
33 files
270 links
On ne parle tant de mémoire que parce qu'il n'y en a plus.

my sociological commonplace 📒

rss: https://sociologist.vercel.app

clips: @thesocclip
cinema: https://t.me/+-fGMCxdERaIxZjE1
lib: @thesoclib

CC BY-NC 4.0
Download Telegram
祝大家端午快乐 🐲🚣

有些节日听起来像是全世界都在过的节(如五一国际劳动节),有的听起来像是特定国家的节日,比如明天的端午节。这是一个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节日,因此不同民族都有自身起源说法也不出奇。而缺乏全球视野地狭隘审视则会闹出笑话——2004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在大陆和台湾传媒报道下引发了民族主义风波。通过共同的庆典、节日等各式纪念活动构建身份认同,这一过程很难被体察到,少有人去刨根问祖自幼被家庭、学校、社会灌输的各种习俗。
常收听的 #播客 之一,卫报的 Audio Long Reads 今天新的一集从各角度详述了香港去年六月以来的抗议活动文字稿),包括二战之后的经济发展,英国「liberty without democracy」的殖民统治,作为中港关系晴雨表的六四守夜,新旧移民代际冲突,社会运动的形式与认知的变化等。也因面向宽泛,听完之后想到很多,但也难系统地思考。其实英国驻华使馆十天前在其微信公众号平台对中国官媒言论的回应很好地回答了许多问题(已被删除,而对于删除一事昨天发布的声明也被禁止分享此为北大未名一篇转发备份),但也就像这集播客的末尾所言,「The vigil stood not only for the city’s freedoms of assembly and expression, but also of information」。

BTW,此前我推荐播客时,给出的链接都是 Apple Podcasts,今次却提供 Google Podcasts。其实我是在 Apple 听完的(测试链接),但回去找链接时发现此一集消失了(现已恢复),而 Spotify 亦未出现此问题。

#podcasts
上一条中提及的英国驻华使馆发布的声明,北大未名 BBS 上的一篇转发备份这篇声明的文章,一小时左右后被删除,此为 Google cache 备份
Promulgation of National Law 2020.pdf
331.3 KB
此前关注并梳理了去年引发震荡的《逃犯条例》草案,以及之后香港政府为阻吓援引《紧急条例》制定的《禁止蒙面规例》,而这一个多月以来热议的香港国安法则几乎没有发文讨论过。这并不是因为我不关心,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直至今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增加《基本法》附件三的决定,习近平签主席令生效,香港政府刊宪这个文件,全世界才看到到底怎样的一部法律。
Le Suicide à Hong Kong
Forwarded from 香港自殺報道資料庫 (Benny Yeong 楊皓文)
【開放數據】

更新日期:2020年7月1日 下午6:00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自殺及企圖自殺個案資料合共1551條及有效來源網址,歡迎讀指出錯誤或任何漏缺,作者會即時更正。

全文:https://www.facebook.com/siuyeongHKSuicide/posts/274011187297358
Das Weltbürgerrecht soll auf Bedingungen der allgemeinen Hospitalität eingeschränkt sein.

近期美国收紧留学签证政策,英国扩大对持 BN(O) 香港人定居和入籍 等,令人们再次关注个人于国家之间留学、旅行、移民等活动时的自由与限制。

上面的这句话源自康德的《永久和平》(Zum ewigen Frieden. Ein philosophischer Entwurf),意即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有访问他国的权利,能够进入任何地方,其自由不被额外限制。康德认为,「公共人权」(öffentliches Menschenrecht)通过不同民族的交织、不同国家公民的自由共同体对各个国家的法律和国际法的补充得到体现。在论述这一著作时,往往关注的废除常备军、共和制等国家关系面向,而忽略了其追求的最终目标的「人」的权利;关于世界主义的辩论也常聚焦国家作用,忽视作为人类个体的世界公民的需求与利益。至于爱国与世界主义是否冲突,我至少和幸徳秋水(1901)持相同看法。#学者 #著作 #呓语
BJS 最新一期 v71i3 是测试社会学(sociology of testing )的特刊。

测试,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作为揭示一个实体未知属性或能力的尝试,测试已不限于工程、科学,其形式发生且改变社会环境,成为治理手段、政治干预工具,如本期中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即创造了一种以连续的、无处不在的反馈与干预动态为标志的社会测试环境(Bach,2020),以及自我评价的日常实践。特别是在当下的 COVID-19 大流行之下,未研发出疫苗之前,有效的控制手段就是「测试」并追踪潜在感染者。而除了这一特殊情况,日常生活中的测试更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曾提及的英国公民测试,又如怀孕测试这一身体测试产生的双重效应联结产生社会测试(Robinson,2020)。#期刊 #论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学界逐渐完善对社会运动的研究,ASA 也在 1981 年创建了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分会(CBSM),并形成了资源动员的研究范式(resource mobilization),但这也造成了社会运动被当作常态政治之外的一种理性行为。如今社会运动的研究范式流派几近更迭,社会运动本身却也愈加制度化、表演化。此前推介在美国宾大社会学读博士的赵蒙旸,她最近一篇文章在 Critical Sociology 发表(她的频道中有发布全文,此文也是开放获取),讨论的就是来自非民主国家的跨国行动者,面对进步国家的成熟社会运动所观察到的弊病。移民不仅可为自身族裔发声,其个人经历对居住国民主进步亦是新鲜血液。#学者 #论文
推介一个社会科学类的 Telegram 频道——衔枚疾进,博主是 IUB 政治学系博士生骆斯航,同此前推荐的万有引力之虫 相似,都是以美国近期社会运动的讨论于观察为契机而开设。他主要研究政治情感、记忆、文革、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等,也有 Tumblr 博客豆瓣账号。#频道推介 #学者
二十余位不同学科、宗教、政治立场背景的研究者共同写作了《魅惑—除魅—返魅:科学、哲学与宗教的后数字化关系》一文(Reader, J., Jandrić, P., Peters, M.A. et al. 2020)。四个部分大致分为哲学、神学、包括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其他视角、数字化的角度。Entzauberung,除魅和魅惑的二元论来自韦伯,除魅使宗教世界幻灭,作为其遗产的现代科学令人类与神的关系从仰视转变为合一;返魅则通过现代技术迅速发展,正如鲜少有人大概了解正在阅读这段文字的设备是如何工作与被制造。#论文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刚刚上线的新一期菇武门 Podcast,由于间接或直接接触过疑似感染者,加之近期香港抗疫严峻,何韵诗和黄咏诗两人首次视讯通话录制了这期「意识流」节目。开头谈及疫情再度袭来,黄就从其编剧工作经历出发举例,劝诫传染病并不会像戏剧、电影一般有个可期的结局。而在末尾的回应观众,对于「社会运动疲劳」,她也从这一角度开导,「现实不是一套剧本」;也建议通过了解宏大长远历史事件来认识和接受不可控,让我想到自己面对失控时,时常将自己的生命长度放入地质年代中寻找疗愈。#播客 #podcasts

以戏剧作比或许很快联想到高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其中生命与舞台难分的关系也是源于莎翁的《皆大欢喜》,而高夫曼也在末尾强调了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关联性,戏剧的虚构来源真实生活。当然,高夫曼的理论面向于日常互动,黄咏诗谈论的生命历程与之相距甚远,不过我依然觉得「现实其实还是一套剧本」,人们总是在不满无聊的确定结局而寻找新鲜,与对不安于不确定而再建常轨之间徘徊。#学者 #著作
音乐—声音融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百年期刊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本月数字主题是音乐与声音(Music and Sound),回顾数据库中往期刊载的相关主题论文,从一百年前 M. E. Robinson 的《音乐作为一种规训》(Robinson 1909),到 Tia DeNora 的《社会现实的音乐创作?音乐、行动与反思》(DeNora 1995),再到 Lambros Fatsis 的《警治节拍:英国的 drill 和 grime 音乐的犯罪化》(Fatsis 2019)等。同时也邀请了许多社会学家分享了他们的歌单:#期刊 #论文 #音乐 #学者

1. Jack Halberstam - 世界末日,愤怒,毁灭,伤害。困惑。
2. Akwugo Emejulu - 街谈巷议,美国,民权运动,怀旧。
3. Meg-John Barker & Justin Hancock - 荒岛唱片,亲密关系,生物心理学,性爱。(podcast#podcasts
4. Phil Scraton,古典音乐,宗教。
5. Raewyn Connell - 工作音乐,教堂,巴赫,管风琴。
这篇前两年发布的清华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共同研究(开放获取即将过期),整理 1949 年以来没有进入历史话语中的同性恋记忆,在 2012 至 2013 年通过雪球抽样四座城市的年长男同性恋者,并进行了口述史研究,从鲍曼的理论出发,质疑了 1978 年改革开放至 1985 年期间是中国男同性恋者的黄金时期的观点——流氓罪的重现反而催生了最黑暗的时期(Worth et al 2019)。#论文

流氓罪(1979年正式定义至1997年正式废除)和如今的寻衅滋事罪,模糊地界定何为反社会行为,以劳动教养的强制行政处罚,形塑国家认可的道德观念。这种毛泽东时代延续至今的做法,其开放性与广泛性实质则是延续清朝的法律概念(前段时间台湾废除的通奸罪亦是)。

在b站火起来的罗翔,他的影片中以排除的方法讲解刑法题中如何定罪时,最后会有许多「总有一款罪适合你」的弹幕。人们简单满足于对脱序行为的行动者的惩处,却忘记了罗翔反复强调的「刑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的警示。

这种对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对渴望与焦虑,催生了对学生运动对镇压,催生了不断创造新罪名施加于性少数者,催生了各式各样的驱逐「他者」的现实。#呓语
最近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刊出 2020 年第 46 卷 。其中一篇 UNC-CH 社会学系的研究梳理了当下新的媒介环境与社会运动间的相互塑造的过往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展望(Caren 2020)。#期刊 #论文

在当代新媒介以外,传统媒体也在适应新技术,因而当代媒体环境是混合的、动态的;同时社会运动形式也更多样。研究观察了近十年来社交媒体广泛参与的四场社会运动,阿拉伯之春、占领华尔街,BLM 和极右运动(2010 年茶党、2016 年特朗普当选至今),得出三种主要方式:弱关系动员线上线下行动、维持线上社区与集体身份以集体动员、对抗主流叙事。

而这些研究的数据来源,也就是观察的社交平台却存在一些问题。美国使用 Twitter 的用户远少于 YouTube 和 Facebook,也存在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却是研究最为集中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平台 API 开放程度,毕竟一般学术研究者也无法访问后门(想到前几日 Facebook、Google、Amazon、Apple 听证会引发的科技巨头垄断讨论,有建议迫使增加开放程度而非传统拆分手段)。

文中也提及了微信,不过中国学界社交平台相关研究也是集中于较易获取数据的微博,几乎没有基于严格封闭平台的研究。而近两年在威权政体下的社会运动,其组织扩散更为依赖社交网络,但并不是公开平台,更趋于私密或半公开,Telegram 即为一例。这也给相关面向但量化研究带来挑战,或许小规模的访谈是不完美但可接受的方法。
在几个朋友相继表示被深深感动之后,时隔多年再度去影院里观看了《星际穿越》。经历的累积使我放下了此前对其中物理现象光影表现以及英雄叙事的成见,而对人类个体间的情感连结与悲欢离合几度落泪。

起着预言作用的墨菲定律,被改编成美好版本的谚语,从「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都会出错」变成「墨菲定律并不意味着坏事会发生」。虽然结局似乎与之呼应,不过在片中并没有成为拯救人类的关键理论。

这也让我想到前两天读到的 Bloomberg 的软件工程师 Neil Kakkar 写了两个月的长文——Bayes Theorem: A Framework for Critical Thinking,用可视化和假设案例的方式解释了贝叶斯定理(此前推介过基本贝叶斯统计的教科书),运用这一定理帮助批判思考。错误或许无法根除,贝叶斯定理不是万能的,不过或许数学思维、后设认知、批判思考可以减少错误和偏见。#学者
半个世纪前,六十年代的美国密西西比州,展开了一场非洲裔美国人争取自由投票的「自由之夏」(Freedom Summer)志愿运动。期间,警察、三 K 党、政府对志愿者施加严重暴力,殴打、逮捕、谋杀。运动终以失败告终,但那个夏天深刻影响参与者和之后的民权运动。

三十年前,当时执教亚利桑那社会学系的 Doug McAdam 写下同名著作,访谈数百位志愿者,也分析了新左派与其关联,随后获赖特·米尔斯奖。亦有其他许多学者以此为题著述。

今年 5 月 18 日,林夕为讲述韩国六月民主运动和光州事件的电影《1987:黎明到来的那一天》的片尾曲填上广东话歌词,即《自由之夏》,黄耀明演唱。#音乐 #影片

今天的 8·10 大搜捕,香港《苹果日报》被搜查数小时,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国际媒体以及香港电台等香港媒体被警察拒绝采访,黎智英及周庭被捕。从传媒偏见和可信度来看,《苹果日报》质量不高,不作为我获取香港资讯的主要渠道。可在如今新闻自由被不断压缩的困境下,曾经高质的百年老报《南华早报》也不得不顺从。警治压迫传媒,新闻避让威权之下,泛民主、反建制或是反对派,不应成为被消灭的原因。#新闻

无法购买一份报纸支持,就此处分享一下去年香港苹果日报出版的《2019 自由之夏》吧。( /

(11 日诸中文报章头条
张跃然在豆瓣分享了 UC Berkeley 社会学博士资格考他选择的三个领域的书单,Part 1:政治社会学备份),Part 2:发展社会学备份),Part 3:政治经济学备份)。#课程 #资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