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语法
起点
分叉
重复
绝径
休息
经验
意外
繁殖
终点
失联
迷路
返回
熟悉
文化
气候
故事
起点
前几日在山里徒步,边走边记录下短短一个小时路程里碰到的场景。
这些是任一趟旅程,或者可以比喻成旅程的一段过程都可能会碰到的场景。
你觉得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吗?
起点
分叉
重复
绝径
休息
经验
意外
繁殖
终点
失联
迷路
返回
熟悉
文化
气候
故事
起点
前几日在山里徒步,边走边记录下短短一个小时路程里碰到的场景。
这些是任一趟旅程,或者可以比喻成旅程的一段过程都可能会碰到的场景。
你觉得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吗?
每年五四,都想起 19 年《好奇心日报》转载的一篇《新青年》的文章。
这是当时我在利器微博写的内容:
@好奇心日报 纪念五四运动,今年发的文章都摘自《新青年》。其中有一篇吴稚晖的《青年与工具》。读完印象最深的便是「自修室」三字。利器一直的理念便是:工具应该是人人可得的,让普通个体也能完成自我教育并提升个体能力的。
摘选一些原话:
「故吾不望青年为伟人,仅望青年为普通人,当求刨床、求钻台、求锯座。」「置于家中自修室中。」
「自战事发生以来,犹痛诟其青年,以为工具之教育,远不如日耳曼。日耳曼即一车夫之家,皆有一工场(Work Shop。惟用 Work Shop,表意乃显。译曰工场,嫌太广;曰工作所,又嫌太狭。所谓 Work Shop ,即种种工具,如牵机之汽机、油机马达,作工之刨床、钻台、锯座等,无不格外具备,工作可以完善。)工场何物?我之青年必对曰:在裘信昌及制造局。岂曾梦见自修室中有之乎?」
建议花十分钟读下全文:《青年与工具》
--
今天又读了读,又有新发现:
1. 开头写「余则上椽下席,笔砚几案,衣饰袜履,藉猫之褥,支树之橛,皆非天然所能有,概称之曰人为品,盖莫不一一皆造自人也。」
用日常白描的方式介绍「人造物」(artefact)概念的开头很妙。
2. 「吾决非崇拜物质文明之一人。惟认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所由寄之而发挥,则坚信无疑。」
这里澄清对物质和人造物的态度,认为人造物是人的精神的外延,还挺人本的。
3. 「虽然,如不能成真正工具之嗜好,普及于青年间,则所谓机器制造,所谓实业主义,所谓科学教育,皆如隔云雾而谈天际也。」
工具意识的普及,才是科学实业制造的基础。
4.「求他物于洋货铺,吾所不忍提议,惟就洋货铺而得工具,能得其制造之母亲。」
「惟手之为工具,能产生他工具。」「请吾青年视其手,又视文明之工具。」
这里都有很朴素的「制造工具的工具」(tools to make tools)的概念。
这是当时我在利器微博写的内容:
@好奇心日报 纪念五四运动,今年发的文章都摘自《新青年》。其中有一篇吴稚晖的《青年与工具》。读完印象最深的便是「自修室」三字。利器一直的理念便是:工具应该是人人可得的,让普通个体也能完成自我教育并提升个体能力的。
摘选一些原话:
「故吾不望青年为伟人,仅望青年为普通人,当求刨床、求钻台、求锯座。」「置于家中自修室中。」
「自战事发生以来,犹痛诟其青年,以为工具之教育,远不如日耳曼。日耳曼即一车夫之家,皆有一工场(Work Shop。惟用 Work Shop,表意乃显。译曰工场,嫌太广;曰工作所,又嫌太狭。所谓 Work Shop ,即种种工具,如牵机之汽机、油机马达,作工之刨床、钻台、锯座等,无不格外具备,工作可以完善。)工场何物?我之青年必对曰:在裘信昌及制造局。岂曾梦见自修室中有之乎?」
建议花十分钟读下全文:《青年与工具》
--
今天又读了读,又有新发现:
1. 开头写「余则上椽下席,笔砚几案,衣饰袜履,藉猫之褥,支树之橛,皆非天然所能有,概称之曰人为品,盖莫不一一皆造自人也。」
用日常白描的方式介绍「人造物」(artefact)概念的开头很妙。
2. 「吾决非崇拜物质文明之一人。惟认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所由寄之而发挥,则坚信无疑。」
这里澄清对物质和人造物的态度,认为人造物是人的精神的外延,还挺人本的。
3. 「虽然,如不能成真正工具之嗜好,普及于青年间,则所谓机器制造,所谓实业主义,所谓科学教育,皆如隔云雾而谈天际也。」
工具意识的普及,才是科学实业制造的基础。
4.「求他物于洋货铺,吾所不忍提议,惟就洋货铺而得工具,能得其制造之母亲。」
「惟手之为工具,能产生他工具。」「请吾青年视其手,又视文明之工具。」
这里都有很朴素的「制造工具的工具」(tools to make tools)的概念。
Working in Public
卡片机杼的一些进展。希望通过主动的暴露,让自己推进得更快一些。
- 出版了一套《散步练习》卡片 with 大憨;销售额已经覆盖印刷成本。
- 《播客薯片》设计和内容基本完成 with 若冰和南哥。这是最接近成型的卡片之一。
- 正在制作《触摸练习》卡片with 大憨、立夏和 Eno,也到了设计插画和内容最终确定的时候;会和《触 Catalog》一起出版。
- 周末的北京线下活动测试了两轮《歧径》卡片(with Tony) demo,一轮《凡人的工具》卡片 demo。
- 在和芒果、南百城、Mako 聊了新选题。南百城开始撰写了。
- 网站差点收尾,但是前面作品都没出来,没啥素材上线也没用呀。(with daha)
一些简介:
卡片为伴,自出机杼。
「卡片机杼」(Cardwks)是由 Studio Q24 发起的卡片自出版计划。我们将卡片视为兼具内容和工具属性的媒介,联合作者将各领域的知识和洞见融入小小卡片之中,让每一个人拿起卡片就可以开始学习和创作。
卡片机杼的一些进展。希望通过主动的暴露,让自己推进得更快一些。
- 出版了一套《散步练习》卡片 with 大憨;销售额已经覆盖印刷成本。
- 《播客薯片》设计和内容基本完成 with 若冰和南哥。这是最接近成型的卡片之一。
- 正在制作《触摸练习》卡片with 大憨、立夏和 Eno,也到了设计插画和内容最终确定的时候;会和《触 Catalog》一起出版。
- 周末的北京线下活动测试了两轮《歧径》卡片(with Tony) demo,一轮《凡人的工具》卡片 demo。
- 在和芒果、南百城、Mako 聊了新选题。南百城开始撰写了。
- 网站差点收尾,但是前面作品都没出来,没啥素材上线也没用呀。(with daha)
一些简介:
卡片为伴,自出机杼。
「卡片机杼」(Cardwks)是由 Studio Q24 发起的卡片自出版计划。我们将卡片视为兼具内容和工具属性的媒介,联合作者将各领域的知识和洞见融入小小卡片之中,让每一个人拿起卡片就可以开始学习和创作。
Project 25 个人回答记录(1)
## 个体如何摆脱内卷的漩涡,从系统中解放出来,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https://t.me/qna25/43
1. 想摆脱系统前,是否做好离开系统的损失和痛苦?自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2. 大多数人不是希望摆脱系统,而是希望摆脱他人的系统,自己做系统,让他人离不开你;
3. 安心做彼此的工具,让他人获得主动性的工具,这是人之间最基础的协议。
## 为什么我没有找到自己的爱好?
https://t.me/qna25/48
1. 试图观察自己过去人生的某段时间,譬如学生时代,譬如最难熬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最喜欢做的事情,给自己带来快乐最多的事情,一些你愿意牺牲掉学习/工作时间也要去做的事情?去发现「已有的爱好」,而不是疲于寻找新的爱好?
2. 让自己感到无聊。无聊极致了人就会找事情做了。可能我们都没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让爱好被发现或自然出现。足够的时间=让自己感到无聊。
## 群体的行为到底有没有规律可言?
https://t.me/qna25/50
来自相邻个体间的简单规则。
—
对了,还提交了一个问题:如何严肃地回答一个问题,但又避免看起来是在说教?
## 个体如何摆脱内卷的漩涡,从系统中解放出来,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https://t.me/qna25/43
1. 想摆脱系统前,是否做好离开系统的损失和痛苦?自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2. 大多数人不是希望摆脱系统,而是希望摆脱他人的系统,自己做系统,让他人离不开你;
3. 安心做彼此的工具,让他人获得主动性的工具,这是人之间最基础的协议。
## 为什么我没有找到自己的爱好?
https://t.me/qna25/48
1. 试图观察自己过去人生的某段时间,譬如学生时代,譬如最难熬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最喜欢做的事情,给自己带来快乐最多的事情,一些你愿意牺牲掉学习/工作时间也要去做的事情?去发现「已有的爱好」,而不是疲于寻找新的爱好?
2. 让自己感到无聊。无聊极致了人就会找事情做了。可能我们都没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让爱好被发现或自然出现。足够的时间=让自己感到无聊。
## 群体的行为到底有没有规律可言?
https://t.me/qna25/50
来自相邻个体间的简单规则。
—
对了,还提交了一个问题:如何严肃地回答一个问题,但又避免看起来是在说教?
无知的教师和 Ted Lasso
《无知的教师》
「……在野乌咖啡馆发了一晚上的疯。」立夏像是宿醉醒来,第一反应是在朋友圈发了这条消息。
立夏最近在组织一场用 Blender 做动画的工作坊,而作为工作坊组织者的她也是刚学 Blender,比起参与者来说,她也只是略微先走一步的水平。很多时候,参与者问她问题,她也只能答不知道,而是建议他们如何查询资料。
她说她做工作坊的状态,有点像最近的读的一本书,叫《无知的教师》,「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这本书首先解放的是教师的智力,所以作为工作坊组织者的立夏才感受到那么大的冲击,在我们面前杂合书中的论述和她当天完成的实践和我们娓娓道来。
Ted Lasso
立夏说起无知的教师这事,让我想起去年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 Ted Lasso,中译名《足球教练》让很多人错过了这部充满美式乐观主义的美剧。
故事的开头和上面提到的书名很像——橄榄球教练 Ted Lasso 突然被邀请到英国担任一只英超足球队的主教练。直到他上岗第一次开发布会,他还不知道足球的越位和计分规则。
抛开戏剧化的剧情,这部剧让我学会的是我们都是彼此的教练,每个人都需要在他人的协助下成长和渡过难关。每个人也都可以帮助他人成长和变化。这是个极其乐观主义的故事,编剧甚至安排叛变来挑战观众的耐心,你得做好一切准备,哪怕你希望帮助的人哪一天会背你而去……
(把下午发的的半成品删了~ 补齐一篇文章。选题二改天见)
《无知的教师》
「……在野乌咖啡馆发了一晚上的疯。」立夏像是宿醉醒来,第一反应是在朋友圈发了这条消息。
立夏最近在组织一场用 Blender 做动画的工作坊,而作为工作坊组织者的她也是刚学 Blender,比起参与者来说,她也只是略微先走一步的水平。很多时候,参与者问她问题,她也只能答不知道,而是建议他们如何查询资料。
她说她做工作坊的状态,有点像最近的读的一本书,叫《无知的教师》,「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这本书首先解放的是教师的智力,所以作为工作坊组织者的立夏才感受到那么大的冲击,在我们面前杂合书中的论述和她当天完成的实践和我们娓娓道来。
Ted Lasso
立夏说起无知的教师这事,让我想起去年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 Ted Lasso,中译名《足球教练》让很多人错过了这部充满美式乐观主义的美剧。
故事的开头和上面提到的书名很像——橄榄球教练 Ted Lasso 突然被邀请到英国担任一只英超足球队的主教练。直到他上岗第一次开发布会,他还不知道足球的越位和计分规则。
抛开戏剧化的剧情,这部剧让我学会的是我们都是彼此的教练,每个人都需要在他人的协助下成长和渡过难关。每个人也都可以帮助他人成长和变化。这是个极其乐观主义的故事,编剧甚至安排叛变来挑战观众的耐心,你得做好一切准备,哪怕你希望帮助的人哪一天会背你而去……
(把下午发的的半成品删了~ 补齐一篇文章。选题二改天见)
豆瓣
足球教练 第一季 Ted Lasso Season 1
美国人泰德·拉索(杰森·苏戴奇斯 Jason Sudeikis 饰)是一名大学橄榄球教练,尽管没有执教足球的经验,却意外地被聘为英超球队AFC里士满的教练。球队老板丽贝卡·韦尔顿(汉娜·沃丁厄姆 Ha...
记一次工作坊
前段时间小河组织了一场线上的做一本触摸的书的工作坊,很顺利。所以这次 abC书展《二十面体》申请了一个两小时的线下工作坊。也把我叫来帮忙。直到工作坊前一晚工作的流程道具都还没准备好,我和tony小河在fruityspace开了一个小时的会才定下大概。但是最终的结果很满意。
1. 唯一的一个共同活动是「玩一张纸」,玩十分钟,玩到自己感到无聊也继续玩。这是一个启动的活动,帮助大家去探索纸质触感的可能性。
2. 之后场地被分成讨论区和创作区。小河定下了整场活动的规则:「如果你现在已经有创作的想法,就可以去到创作区,寻找合适的材料创作。但如果还想继续通过讨论获取灵感,就留下来抽卡小组讨论。你可以两个小时一直在讨论区也没关系。」
讨论区负责抽离和寻找灵感,创作区获得动力与秩序。这两分法也是目前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工作法。
3. 大概有一半人就去做书了,剩下六七个人分成两组,我负责一组讨论。抽卡的素材是我们前一晚和当天早上想的,tony的卡片用牛皮纸卡片写,都是一些很硬核的触觉和做书导向的思路,我的用软白纸写,都是一些闲聊的话题。我那桌大家更喜欢抽闲聊卡片,每抽一张就有一个人离开讨论区去创作,直到剩下最后一位姑娘,我和她抽了三张都没找到思路,开玩笑说你这是要在讨论区待到结束了。直到抽到:闲聊:说说最近吃的一种食物的触感。「早上做的三明治,鸡蛋半成熟,压下去挤了出来烫到了手。」说完,我俩都觉得就可以做一本三明治主题的书,甚至可以把半成熟鸡蛋的触感表达出来。
当我知道工作坊我的任务就是和大家聊天,启发灵感后就很放松了,这是几乎是每天在做的事。想起pod jam上,dc开了一个24小时在线的聊天室,功能也类似讨论区。我也是上去给大家抽卡聊天。
4. 工作坊在书展的一个尽头的房间举行,时不时会有人走过来看看,最开始工作人员都得看着游客避免他们打扰参与者,但是在最后大家作品放到一起后,我们开放了参观,引入人流。那种做两个小时书,马上就获得读者和关注的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也是书展摆摊儿的艺术家。
前段时间小河组织了一场线上的做一本触摸的书的工作坊,很顺利。所以这次 abC书展《二十面体》申请了一个两小时的线下工作坊。也把我叫来帮忙。直到工作坊前一晚工作的流程道具都还没准备好,我和tony小河在fruityspace开了一个小时的会才定下大概。但是最终的结果很满意。
1. 唯一的一个共同活动是「玩一张纸」,玩十分钟,玩到自己感到无聊也继续玩。这是一个启动的活动,帮助大家去探索纸质触感的可能性。
2. 之后场地被分成讨论区和创作区。小河定下了整场活动的规则:「如果你现在已经有创作的想法,就可以去到创作区,寻找合适的材料创作。但如果还想继续通过讨论获取灵感,就留下来抽卡小组讨论。你可以两个小时一直在讨论区也没关系。」
讨论区负责抽离和寻找灵感,创作区获得动力与秩序。这两分法也是目前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工作法。
3. 大概有一半人就去做书了,剩下六七个人分成两组,我负责一组讨论。抽卡的素材是我们前一晚和当天早上想的,tony的卡片用牛皮纸卡片写,都是一些很硬核的触觉和做书导向的思路,我的用软白纸写,都是一些闲聊的话题。我那桌大家更喜欢抽闲聊卡片,每抽一张就有一个人离开讨论区去创作,直到剩下最后一位姑娘,我和她抽了三张都没找到思路,开玩笑说你这是要在讨论区待到结束了。直到抽到:闲聊:说说最近吃的一种食物的触感。「早上做的三明治,鸡蛋半成熟,压下去挤了出来烫到了手。」说完,我俩都觉得就可以做一本三明治主题的书,甚至可以把半成熟鸡蛋的触感表达出来。
当我知道工作坊我的任务就是和大家聊天,启发灵感后就很放松了,这是几乎是每天在做的事。想起pod jam上,dc开了一个24小时在线的聊天室,功能也类似讨论区。我也是上去给大家抽卡聊天。
4. 工作坊在书展的一个尽头的房间举行,时不时会有人走过来看看,最开始工作人员都得看着游客避免他们打扰参与者,但是在最后大家作品放到一起后,我们开放了参观,引入人流。那种做两个小时书,马上就获得读者和关注的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也是书展摆摊儿的艺术家。
昨天解散派对的一些小笔记:
1. T恤贴纸这些都是非常凝练的观念传播,捕捉到文化现象后如何将其凝练并以「设计」的形式去连接人和文化,绝不是平面设计这么简单,是一个交互界面设计。
2. 多和家里有打印机的人交朋友。譬如有 T恤印刷机的宣言,彩喷打印机的 DC,能打 A3 的二十面体办公室,3D 打印机的 Mako,他们是个人出版和制造的小型基地。
3. 外向者或者内向者里较偏外向的人,有责任帮助内向者发生更多联结,这也是成为 portal 的机遇。
4. 一个问题:机构即个人(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对外推广都是我个人的号)和个人即机构(宣言俱乐部把自己的微信改成了俱乐部的名字)的区别是什么?一人公司开始启动的时候,以个人名字出现,还是一个机构出现呢?
1. T恤贴纸这些都是非常凝练的观念传播,捕捉到文化现象后如何将其凝练并以「设计」的形式去连接人和文化,绝不是平面设计这么简单,是一个交互界面设计。
2. 多和家里有打印机的人交朋友。譬如有 T恤印刷机的宣言,彩喷打印机的 DC,能打 A3 的二十面体办公室,3D 打印机的 Mako,他们是个人出版和制造的小型基地。
3. 外向者或者内向者里较偏外向的人,有责任帮助内向者发生更多联结,这也是成为 portal 的机遇。
4. 一个问题:机构即个人(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对外推广都是我个人的号)和个人即机构(宣言俱乐部把自己的微信改成了俱乐部的名字)的区别是什么?一人公司开始启动的时候,以个人名字出现,还是一个机构出现呢?
看到「灵动岛」的设计,只能评价是「聪明」。想起之前写的一篇文章:《限制就是优势,限制仍然是限制》
https://bobfu.notion.site/8abb55627143473f92d257626f73537b
—
限制就是优势
「周一」是离周末最远但也是最近的一天
周一是餐饮行业一周里最冷淡的一天,酒吧也是。但这也是场地合作方最愿意提供给随易做「pop-up 酒馆」的时间。
2019 年 8 月 12 日,星期一,傍晚,随易发了一条朋友圈:「周一+下雨,注定人多不了的晚上……『周一庇护所』低调开放,晚上带电脑来加班,送一杯机打鸡尾酒。加班这事,聚在一块比较不那么惨。」
正是这个「带电脑来加班喝酒」的职场主题,成了「周一庇护所」最大的特色。
「加班这事,聚在一块比较不那么惨」进一步让这种限制变成了一种优势。一个人苦恼于加班时是真苦恼,一群人共处一处,一起苦恼于加班时就变成了释怀和安慰。
基于这个「社群共识」,「周一庇护所」陆续推出了招聘、跳槽、职场社交、按摩等职场主题的活动。围绕着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话题,「周一庇护所」成为了「二手酒馆」最具特色的主题酒馆。
限制仍然是限制
随着不断地在职场的主题上叠加概念,随易也愈来愈感到这种依靠噱头和形式制造出的势能,无法本质上改变本身的缺陷。
随易反思到:「这仍是一个策划的炫技,就是怎么样把缺点变成优点。它没有大多的深度,以至于生命力也没那么强。」
限制越多,逼迫我们突破限制去创新的动力就越强,但也可能让我们忽视了本该要解决的问题。这是随易留给我们的一个提醒。
思考题
这是我经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一张 A4 纸+黑白打印,你会制作一份什么样的定期出版物?
https://bobfu.notion.site/8abb55627143473f92d257626f73537b
—
限制就是优势
「周一」是离周末最远但也是最近的一天
周一是餐饮行业一周里最冷淡的一天,酒吧也是。但这也是场地合作方最愿意提供给随易做「pop-up 酒馆」的时间。
2019 年 8 月 12 日,星期一,傍晚,随易发了一条朋友圈:「周一+下雨,注定人多不了的晚上……『周一庇护所』低调开放,晚上带电脑来加班,送一杯机打鸡尾酒。加班这事,聚在一块比较不那么惨。」
正是这个「带电脑来加班喝酒」的职场主题,成了「周一庇护所」最大的特色。
「加班这事,聚在一块比较不那么惨」进一步让这种限制变成了一种优势。一个人苦恼于加班时是真苦恼,一群人共处一处,一起苦恼于加班时就变成了释怀和安慰。
基于这个「社群共识」,「周一庇护所」陆续推出了招聘、跳槽、职场社交、按摩等职场主题的活动。围绕着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话题,「周一庇护所」成为了「二手酒馆」最具特色的主题酒馆。
限制仍然是限制
随着不断地在职场的主题上叠加概念,随易也愈来愈感到这种依靠噱头和形式制造出的势能,无法本质上改变本身的缺陷。
随易反思到:「这仍是一个策划的炫技,就是怎么样把缺点变成优点。它没有大多的深度,以至于生命力也没那么强。」
限制越多,逼迫我们突破限制去创新的动力就越强,但也可能让我们忽视了本该要解决的问题。这是随易留给我们的一个提醒。
思考题
这是我经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一张 A4 纸+黑白打印,你会制作一份什么样的定期出版物?
Ling School 灵感买家俱乐部 on Notion
限制就是优势 | Notion
「周一」是离周末最远但也是最近的一天
今天和 Feiran 从这句话聊到 You are as good as your last story 这句话。
想起之前在newsletter 里提过。找来一看,是解散派对初期写的东西。就顺道贴出来存个档。
目前解散派对已经默认录屏分享了,与此同时,更加小范围的 demo 分享流动到了业余公司的咕咕会上,我们把这个大家可以自选感觉到安全的曝光程度的过程叫做「漫长的过渡带」。
其他都没变。
—
第一期的 demo night 通告里我写下了 demo night 的初衷:
「用作品交流」一直是我最推崇的沟通方式。
一个认真的作品里,处处细节都是「诗」,都是创作者花费大量时间打磨,做了无数取舍后呈现的唯一结果。当一个人把他成熟或不成熟的作品呈现在你面前时,你就已经能感知到他的爱好和厌恶、天赋和笨拙、喜悦和痛苦。
对了,在我看来,demo 就是「你做得再烂大家都不会介意」的意思。任何阶段的 demo 都欢迎来业余公司和大家分享。
我自己做项目的时候,常常会左右互搏,慢慢地,自己就会把自己「吃掉」,然后陷入到一个死循环里。提供一个通过 demo 交流的环境的初衷就是不想让大家创作得那么苦闷。
当你感受到「自己就会把自己吃掉」时,不妨把自己放到一个反馈更迅速的系统里。
写下这段话是半年前,现在我仍然这样认为:
「用作品交流」
大学上新闻写作课,我的老师 Ying Chan 和我们说:「You are as good as your last story。」作为一名新闻教育者,她已经退休多年。我和她也少有联系,但每次在 Twitter 上看到她还在做很硬核的新闻写作时,我就还知道她还好。
作品是最好的自我介绍,当我们抛开学历、工作履历、过往的名声或不堪,唯一能代表你的是你的最新作品。
demo 就是「你做得再烂大家都不会介意」的意思
「解散派对/demo night 会有录屏回放吗?」这大概是近半年我收到最多的问题之一。
我比较在意的是,一旦把「录屏回放」作为一个「默认选项」,我可能会失去那些我很在乎的 demo 和创作者。
他们和我一样,有着一些创作者的「矫情病」。他们对不成熟的作品还不够自信,既害怕展示后不达他人预期,又渴望从他人身上获得一些微小的认同。一旦分享者知道自己的 demo 会被录屏并传播,这种稀有的,微妙的「矫情」可能就会消失。
相比之下,成熟的作品不缺媒介的推广和他人的肯定。我想把 demo night 的时间留给更多不成熟的作品。
「放轻松,just for fun。」我每次都会这样和分享者说,就是希望大家能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半公开环境下做分享。
「解散派对」诞生于数字媒介,「录屏」在技术上异常方便,但目前看,这个方便的「默认选项」并不适合 demo night 。
当然,我也能理解那些错过活动的会员的遗憾。一方面,一些分享者会自行录制上传自己的 demo,这和录屏不做「默认选项」并不冲突;一方面,我也在思考用一些非录屏的方式把活动内容分享给更多人。
https://club.q24.io/party021/
想起之前在newsletter 里提过。找来一看,是解散派对初期写的东西。就顺道贴出来存个档。
目前解散派对已经默认录屏分享了,与此同时,更加小范围的 demo 分享流动到了业余公司的咕咕会上,我们把这个大家可以自选感觉到安全的曝光程度的过程叫做「漫长的过渡带」。
其他都没变。
—
第一期的 demo night 通告里我写下了 demo night 的初衷:
「用作品交流」一直是我最推崇的沟通方式。
一个认真的作品里,处处细节都是「诗」,都是创作者花费大量时间打磨,做了无数取舍后呈现的唯一结果。当一个人把他成熟或不成熟的作品呈现在你面前时,你就已经能感知到他的爱好和厌恶、天赋和笨拙、喜悦和痛苦。
对了,在我看来,demo 就是「你做得再烂大家都不会介意」的意思。任何阶段的 demo 都欢迎来业余公司和大家分享。
我自己做项目的时候,常常会左右互搏,慢慢地,自己就会把自己「吃掉」,然后陷入到一个死循环里。提供一个通过 demo 交流的环境的初衷就是不想让大家创作得那么苦闷。
当你感受到「自己就会把自己吃掉」时,不妨把自己放到一个反馈更迅速的系统里。
写下这段话是半年前,现在我仍然这样认为:
「用作品交流」
大学上新闻写作课,我的老师 Ying Chan 和我们说:「You are as good as your last story。」作为一名新闻教育者,她已经退休多年。我和她也少有联系,但每次在 Twitter 上看到她还在做很硬核的新闻写作时,我就还知道她还好。
作品是最好的自我介绍,当我们抛开学历、工作履历、过往的名声或不堪,唯一能代表你的是你的最新作品。
demo 就是「你做得再烂大家都不会介意」的意思
「解散派对/demo night 会有录屏回放吗?」这大概是近半年我收到最多的问题之一。
我比较在意的是,一旦把「录屏回放」作为一个「默认选项」,我可能会失去那些我很在乎的 demo 和创作者。
他们和我一样,有着一些创作者的「矫情病」。他们对不成熟的作品还不够自信,既害怕展示后不达他人预期,又渴望从他人身上获得一些微小的认同。一旦分享者知道自己的 demo 会被录屏并传播,这种稀有的,微妙的「矫情」可能就会消失。
相比之下,成熟的作品不缺媒介的推广和他人的肯定。我想把 demo night 的时间留给更多不成熟的作品。
「放轻松,just for fun。」我每次都会这样和分享者说,就是希望大家能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半公开环境下做分享。
「解散派对」诞生于数字媒介,「录屏」在技术上异常方便,但目前看,这个方便的「默认选项」并不适合 demo night 。
当然,我也能理解那些错过活动的会员的遗憾。一方面,一些分享者会自行录制上传自己的 demo,这和录屏不做「默认选项」并不冲突;一方面,我也在思考用一些非录屏的方式把活动内容分享给更多人。
https://club.q24.io/party021/
Goodreads
A quote by Why The Lucky Stiff
when you don't create things, you become defined by your tastes rather than ability. your tastes only narrow & exclude people. so create.
上周五晚我第一次没主持也没参加解散派对。也是 Forrest 第一次从策划,邀请嘉宾到主持全程负责解散派对。
这周回听了活动视频,下面是我收听脑八的年龄群分享时记的笔记。
脑八的年龄群分享笔记
by 鲍勃
解散派对:我建了一个微信群 ……
## 共识的建立需要……
1. 一个社群的形成来自与一个人孤独的体验和感悟而形成的「认识」。这个可能是这个群体最宝贵的东西吧,非常独特珍贵。(写这段话时候恰好在听罗大佑的《伴侣 2020》:「伴侣是隔离的踪迹自我的追寻」。)
2. 一个不需要刻意施加的动力。譬如日升日落;一年增一岁这样的客观规律;社群成员所处的环境施加的压力(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等)。
## 安全的暴露
在一个允许瞎编和虚构故事的环境里说真实故事,亦真亦假。
## 存活时间久的话题是时间短的话题的容器。
1. 群分享规则最核心的话题,作为一个容器,收纳话题和引发话题的流动和分叉,但又会让话题回归。
2. 期待年龄群的直男接吻解散派对。
## 一些从脑八身上得到的收获
1. 脑八避免自己叫「群主」,而是叫「主持人」; 0 岁到现在 23 岁,群里也有一些停滞与变化。这种修改群标题的年龄,让脑八获得了一种调控时间的体验。
2. 成长是对性和权利关系认识的变化。
这周回听了活动视频,下面是我收听脑八的年龄群分享时记的笔记。
脑八的年龄群分享笔记
by 鲍勃
解散派对:我建了一个微信群 ……
## 共识的建立需要……
1. 一个社群的形成来自与一个人孤独的体验和感悟而形成的「认识」。这个可能是这个群体最宝贵的东西吧,非常独特珍贵。(写这段话时候恰好在听罗大佑的《伴侣 2020》:「伴侣是隔离的踪迹自我的追寻」。)
2. 一个不需要刻意施加的动力。譬如日升日落;一年增一岁这样的客观规律;社群成员所处的环境施加的压力(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等)。
## 安全的暴露
在一个允许瞎编和虚构故事的环境里说真实故事,亦真亦假。
## 存活时间久的话题是时间短的话题的容器。
1. 群分享规则最核心的话题,作为一个容器,收纳话题和引发话题的流动和分叉,但又会让话题回归。
2. 期待年龄群的直男接吻解散派对。
## 一些从脑八身上得到的收获
1. 脑八避免自己叫「群主」,而是叫「主持人」; 0 岁到现在 23 岁,群里也有一些停滞与变化。这种修改群标题的年龄,让脑八获得了一种调控时间的体验。
2. 成长是对性和权利关系认识的变化。
意外的小聚
刚才带一个飞行营员在野乌咖啡馆逛盲鸟营地。可能是早上发文章原因,咖啡馆多了很多人,都纷纷来围观。
这种本身两三人的碰面意外发展成多人聚会的场景,可能是俱乐部里的某种最简单地行为模式。
上次上海 abc书展
二层有个展商把小屋子装饰成上海老弄堂的样子
几张竹椅后,晒着大被子
我就在那里坐着等 dc 和蓬岸
然后蓬岸来了
和大家演示他最近发现的古董 AR 游戏
jojo 来了
菲兹来了
……
dc 来了
还带了一个朋友叫做饭团
第一次见
人越来越多 别人的主场
硬被我们做成了小型聚会
刚才带一个飞行营员在野乌咖啡馆逛盲鸟营地。可能是早上发文章原因,咖啡馆多了很多人,都纷纷来围观。
这种本身两三人的碰面意外发展成多人聚会的场景,可能是俱乐部里的某种最简单地行为模式。
上次上海 abc书展
二层有个展商把小屋子装饰成上海老弄堂的样子
几张竹椅后,晒着大被子
我就在那里坐着等 dc 和蓬岸
然后蓬岸来了
和大家演示他最近发现的古董 AR 游戏
jojo 来了
菲兹来了
……
dc 来了
还带了一个朋友叫做饭团
第一次见
人越来越多 别人的主场
硬被我们做成了小型聚会
今晚解散派对很震撼,尤其是预期之外的分享。
立夏的《里士满电线杆地图》,最近我非常忙所以立夏给我发视频后没来得及看。
所以当在会场第一次看到时被深深打动了。破坏木头的钉子,长成了「木头」,代替木头接纳新的钉子。
如果这些都还算是预料之内的作品分享。立夏用手指触摸 iPad 的交互可能比作品还感人。在街头用 iPad 演示街头拍下的电线杆的照片,双指不断地的屏幕里的钉子交互,赞美它们触摸它们放大它们。
还有就是 Tai 即兴的对 70 的作品的 demo。70 的文档让 Tai 有很多平稳散步的空间和时间, 70 就变成了一个缓慢耐心的漫游者,而听众也愿意慢慢地随她一起散步,见证荒诞。
立夏的《里士满电线杆地图》,最近我非常忙所以立夏给我发视频后没来得及看。
所以当在会场第一次看到时被深深打动了。破坏木头的钉子,长成了「木头」,代替木头接纳新的钉子。
如果这些都还算是预料之内的作品分享。立夏用手指触摸 iPad 的交互可能比作品还感人。在街头用 iPad 演示街头拍下的电线杆的照片,双指不断地的屏幕里的钉子交互,赞美它们触摸它们放大它们。
还有就是 Tai 即兴的对 70 的作品的 demo。70 的文档让 Tai 有很多平稳散步的空间和时间, 70 就变成了一个缓慢耐心的漫游者,而听众也愿意慢慢地随她一起散步,见证荒诞。
https://mp.weixin.qq.com/s/Vqv-X2OAacDNaykeIhoiNg
若冰在 newsletter 分享的文章,其中两篇论文提到的观点都很有意思。
下面是我的摘抄,非原创:
1
当我们说露营给人自由感的时候,我们在说的是什么?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几位学者在《休闲科学》(Leisure Science)期刊发表认,研究了丹麦的房车露营活动,告诉你关于“露营自由”的几个维度——自由不是孤立或绝裂于社会,而是一种游刃有余感。
第一,不是社会性的社会自由。你的露营邻居,不是你的真正邻居。这种距离感刚刚好,很自由。
第二,不平凡的平凡自由。你的露营就做一些刺激或挑战的事情吗?并没有。露营给了人们以逃离感,来到大自然,但是却仍然在做平凡世俗事情,比如做饭、看书与打牌,这种感觉又很自由。
第三,性别化的去性别自由。男性不用工作了,女性不用照顾家庭了。好像在露营的时候一切性别分工也被打破了,所以我们也从性别维度感到自由和释放。但是大家也明白,在这里男生还是习惯做男生的事情,女生也会类似。这种吊诡又正常的感觉又让你觉得自由。
2
露营研究的开山之作是什么?其实是1965年发表在《美国社会学学报》上的论文。作者William R. Burch虽然是社会学家,但一直在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康涅狄格州环境保护部担任职务,后来还被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招聘为研究职位。他的这篇文章《露营的游戏世界:户外休闲的社会意义研究》,敏锐且全面地将露营世界分为各种活动类型,比如:
象征性劳动:钓鱼但不是真的为了钓到鱼
表达性游戏:像小孩子一样玩两个轮子的踏板
自由性游戏:放松、画画、晒太阳等
组织性游戏:打牌、踢球等
生计性游戏:烧烤等
社交性游戏:喝酒散步等
3
看到《休闲科学》(Leisure Science)笑了。想当首席休闲科学家。
若冰在 newsletter 分享的文章,其中两篇论文提到的观点都很有意思。
下面是我的摘抄,非原创:
1
当我们说露营给人自由感的时候,我们在说的是什么?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几位学者在《休闲科学》(Leisure Science)期刊发表认,研究了丹麦的房车露营活动,告诉你关于“露营自由”的几个维度——自由不是孤立或绝裂于社会,而是一种游刃有余感。
第一,不是社会性的社会自由。你的露营邻居,不是你的真正邻居。这种距离感刚刚好,很自由。
第二,不平凡的平凡自由。你的露营就做一些刺激或挑战的事情吗?并没有。露营给了人们以逃离感,来到大自然,但是却仍然在做平凡世俗事情,比如做饭、看书与打牌,这种感觉又很自由。
第三,性别化的去性别自由。男性不用工作了,女性不用照顾家庭了。好像在露营的时候一切性别分工也被打破了,所以我们也从性别维度感到自由和释放。但是大家也明白,在这里男生还是习惯做男生的事情,女生也会类似。这种吊诡又正常的感觉又让你觉得自由。
2
露营研究的开山之作是什么?其实是1965年发表在《美国社会学学报》上的论文。作者William R. Burch虽然是社会学家,但一直在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康涅狄格州环境保护部担任职务,后来还被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招聘为研究职位。他的这篇文章《露营的游戏世界:户外休闲的社会意义研究》,敏锐且全面地将露营世界分为各种活动类型,比如:
象征性劳动:钓鱼但不是真的为了钓到鱼
表达性游戏:像小孩子一样玩两个轮子的踏板
自由性游戏:放松、画画、晒太阳等
组织性游戏:打牌、踢球等
生计性游戏:烧烤等
社交性游戏:喝酒散步等
3
看到《休闲科学》(Leisure Science)笑了。想当首席休闲科学家。
Weixin Official Accounts Platform
“露营”为什么火起来了?旅游社会学家发现背后的三种自由感(附70篇文献清单)
露营自由
给体验重新定价:一种体验式内容的付费模式
## 线上的酒是什么?
- 如何提供一种高溢价包含空间使用费用的商品?
## 门票+随喜:体验式内容的付费模式
- 重返全球概览现场工作坊
- 近几日的赞赏情况
## 少量多次
- 不是设计只让一百万人来访一次的岛屿 ,而是规划能让一万人重访一百次的岛屿
- 微信赞赏的 200 元限制。
- 要不要「锚定」?
先列列提纲挖个坑,等不及的可以点链接先体验一下:)
https://club.q24.io/repricing/
## 线上的酒是什么?
- 如何提供一种高溢价包含空间使用费用的商品?
## 门票+随喜:体验式内容的付费模式
- 重返全球概览现场工作坊
- 近几日的赞赏情况
## 少量多次
- 不是设计只让一百万人来访一次的岛屿 ,而是规划能让一万人重访一百次的岛屿
- 微信赞赏的 200 元限制。
- 要不要「锚定」?
先列列提纲挖个坑,等不及的可以点链接先体验一下:)
https://club.q24.io/repricing/
一个居家工作者的守望系统
最近独居家里碰到了一次需要急救送医院的场景。就设想了这么一个「养老系统」。
1. 加入系统后,一旦出现身体或者遇险,可以一键呼叫附近参与守望的人。
2. 加入系统采用积分制,以积累信用。累计参加三次社群参与式活动可以申请加入。
补充:想了下,我们最应该是鼓励大家和邻居做朋友,而非原子式的守望。这种系统看起来还是太冷漠。
补充二:不行,想想这个系统太恐怖了。我怎么会想出这么一个糟糕的点子。我们应该鼓励大家交流,成为朋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守望是交流后才可能发生的,而非系统的背书联结。
#草稿日
最近独居家里碰到了一次需要急救送医院的场景。就设想了这么一个「养老系统」。
1. 加入系统后,一旦出现身体或者遇险,可以一键呼叫附近参与守望的人。
2. 加入系统采用积分制,以积累信用。累计参加三次社群参与式活动可以申请加入。
补充:想了下,我们最应该是鼓励大家和邻居做朋友,而非原子式的守望。这种系统看起来还是太冷漠。
补充二:不行,想想这个系统太恐怖了。我怎么会想出这么一个糟糕的点子。我们应该鼓励大家交流,成为朋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守望是交流后才可能发生的,而非系统的背书联结。
#草稿日
The Low Road | 鲍勃碎碎念
编辑是通过减法做乘法。#Thinking_Like_an_Editor
编辑第一原则:没有什么不可以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