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官方頻道 Initium Media
10.2K subscribers
1.76K photos
1 video
2.63K links
端傳媒成立於2015年,作為一家專注原創深度報導的媒體,端傳媒已獲得逾100項新聞及攝影大獎,是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

華爾街日報聯合訂閱方案:
https://bit.ly/3xO2LZj
訂閱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Download Telegram
中國越來越多的省份出台政策,開始為初中一年級在校女生提供免費的HPV(人乳頭瘤病毒)疫苗接種。至此已經有13個省份出台政策,由財政出資向適齡女孩提供HPV免費接種。其中,廣西僅限農村適齡女孩。此外,四川、天津、甘肅等省份採用的是補助而非免費政策。

有醫療界人士向端傳媒透露,隨着越來越多地方實施HPV疫苗免費接種,HPV疫苗納入免疫規劃的時機已經成熟,政府已經在考慮儘快把HPV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

過去有幾乎十年時間,中國的女性想要接種HPV疫苗要去香港、韓國等地。原因在於,最早的兩家HPV疫苗生產企業葛蘭素史克和默沙東,在一開始沒有中國人群的安全性、有效性數據,而當時的中國藥品審評審批也沒有對此設立快速通道和相應機制。

2022年,中國全國新發的宮頸癌病例15.1萬,發病率居女性癌症發病的第五位。此外,中國每年因宮頸癌死去的女性達到5.6萬。不容忽視的是,地區之間的差異十分明顯。北京醫療資源充足,其宮頸癌篩查質量更高,偏遠省份的篩查質量可能較差,其發病率的統計可能被低估。

💉 目前,全世界146個國家已將HPV疫苗納入了國家免疫規劃,而中國尚未納入國家級免疫規劃。依靠省級政府實施免費接種的民生工程存在公平性問題,從目前中國有省級政策的13個省份看,絕大多數位於中東部,位於西部的省份只有2個。疫苗若不能作為一種公共品免費接種,則覆蓋率很難明顯提高。立即點擊連結,免費閱讀全文,了解在中國將HPV疫苗納入免費接種的理據和挑戰: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03-whatsnew-china-hpv-vaccine
美心將散落床上的衣物抱起,放進一旁的衣櫃裡。衣櫃的把手上,懸掛著一件烏克蘭軍的冬季迷彩夾克,大衣沈甸甸的,美心一邊輕撫衣肩又調整了領子,一邊低聲對著夾克說起話,她默默地啜泣著,房間顯得更沈默了。這是她思念死在戰場的兒子的方式。

「阿達是我從小帶大的,他從來沒有到過我的夢裡。後來接到電話,才知道那是阿達要來和我道別。」

美心口中的阿達,是台灣志願軍吳忠達,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吳忠達響應烏國總統澤連斯基的國際軍團號召,前後飛往烏克蘭三次。但這一次,44歲的吳忠達再也無法離開烏克蘭的土地。他陣亡時,台灣的老家還有三名未成年兒女。

吳忠達第一次出國,就是戰事爆發當年獨自飛往烏克蘭加入國際軍團。在俄烏戰場上,像他這樣的台灣志願軍,目前只能從拼湊出的資訊得知至少有13人。據瑞典研究機構UCDP統計,至今已有超過16萬人於俄烏戰爭中喪命,其中兩人是來自台灣的曾聖光(Sincyang Diway)和吳忠達。

🪖 烏克蘭,此一遠在八千公里外且陌生的國度,為何吸引台灣志願兵前後踏上這片大地征戰?吳忠達遠赴烏克蘭作戰的原因,對家人來說,則是永遠無法被解答的提問。在社會氛圍力挺烏克蘭的台灣,台灣志願兵們在民主同盟的大義下,是為了民主自由而加入這場烏克蘭的衛國大戰嗎?點擊連結,了解他們為何而戰: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03-taiwan-volunteers-ukraine-war
從東中野站月台下車,不似新宿和大久保的喧囂,這裏像閑靜的鄰居。數分鐘後,便能轉上另一個「月台」——以酷兒為主題的獨立書店 platform3。

位於商廈四樓,書店門前有大幅電影和漫畫海報,矮小儲物架放滿各種活動宣傳單張和免費小誌。在拉開紅色大門前,如同鮮明地宣告裏面藏有更多藝文意趣。從當眼處的書桌及主題展覽,自然知道店內主要販售關於酷兒與性別議題的書籍、雜誌,小誌(zine)和繪本等,不僅限於日本,還來自亞洲其他地區。這間書店,讓日本的酷兒出版空間,得以展開一道跨地域文化的風景線。

「但最初的起點其實並不是書店。」platform3店主之一潟見說。書店在二〇二四年八月開張,在此之前,分別是兩個獨立出版單位。潟見活躍於東京的酷兒社群,每年四月舉行的「TokyoPride」LGBTQ+遊行,都不缺其身影。原是設計師的他,不但製作zine,也與亞洲的創作者交流,多年來特別收集了不少亞洲地區與酷兒相關的出版物。直到二〇一九年,他決定開設一個攤位,讓日本讀者能夠接觸到這些作品,遂成了書店的雛形。

🌸「『聚集』(集まる)是關鍵詞。我想創造一個使人聚集的場所。」潟見說,尤其疫情結束後,人們重新聚集並交流的機會變得更加重要。實體空間能開展與他人聚集與碰撞的可能,即使是這樣的公寓小書店,也讓潟見遇上書店合伙人,在東中野開闢了這樣一個讓人相聚的platform。點擊連結,看看書架上放了什麼出版物,來訪的讀者又怎樣在對照中開啟更多連結的可能: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03-culture-space-bookstore-tokyo-platform3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白宮玫瑰花園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將對世界各國大幅提升關稅稅率。對此,擁有70年歷史的金融服務公司Wedbush分析師對媒體表示,關稅飆升的幅度比市場「預期的最糟狀況還要更糟」,科技業尤其將備感壓力。

依照目前宣布的政策,除特定豁免產業以外,4月5日起所有國家都得開始面對最低10%的關稅,而4月9日起,有60個被美國特別點名的經濟體──包含歐盟、中國、日本、韓國、台灣、印度、越南等──又將開始面對專屬各國的高關稅稅率,稅率由10%至50%不等。這比原先市場普遍預期可能會有「相當於對全球所有國家開徵10%至20%的關稅」高上許多。

至於新關稅政策實際上對經濟的衝擊會是如何?知名經濟學家Claudia Sahm表示難以確切預測:「我們所有人有記憶以來,從來沒發生過如此大幅度的實驗。」

📊 美國政府「預設」所有長期的貿易逆差並不是因為各產業實際上的配置、不是因為美國市場的需求所產生,而都是「源自於其他國家對美國架設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所以,他們是直接用貿易的結果反推關稅障礙的高度,計算出所謂「對等」的稅額,實質上是在針對高貿易逆差的國家。立即點擊連結,免費閱讀全文: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03-whatsnew-us-trade-reciprocal-tariffs
香港終審法院於3月6日就「支聯會拒交資料案」作出終極裁決,五位法官一致裁定支聯會前副主席鄒幸彤、兩名前常委鄧岳君和徐漢光上訴得直,撤銷他們的定罪和刑罰。判詞提到,律政司一方大幅遮蓋國安處的調查報告,令被告一方無法得知控方論據,剝奪了被告獲得公平審訊的權利。終院判詞以相當篇幅處理有關「公眾利益豁免權」(PII)的爭議。

終審法院於3月6日亦就「快必案」作出裁決,五位法官一致駁回人民力量前副主席「快必」譚得志提出的終極上訴。譚得志被指於2020年擺街站時發表「黑警死全家」、「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言論,被裁定11項《刑事罪行條例》下煽動罪罪名成立,判囚40個月。終院五位法官認為,普通法下的煽動罪行正持續被《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等相關法例取代,一致裁定毋須證明煽暴意圖。

社工陳虹秀被控於2019年在灣仔參與暴動,原本獲裁定表證不成立,但在律政司上訴得直之下案件重審。3月11日,區域法院暫委法官鍾明新裁定陳虹秀罪名成立,即時還柙。本案爭議陳虹秀案發時大聲叫喊是否構成參與暴動。法官認為,環境證供的疊加效應令法庭能作出壓倒性推論,裁定陳暴動罪成。

🧑🏻‍⚖️ 三月的香港法庭,《蘋果案》黎智英亦於3月6日完成歷時52天的作供,法官定於8月14日開始聽取雙方結案陳詞。傳理系畢業生梁家樂就暴動罪申請上訴被駁回,法官不接納拍攝入行作品。另外,一名男送貨員2020年涉虐待女兒致其死亡,謀殺罪成判囚終身、虐兒罪判囚6年5個月,法官表明就虐兒罪必須判處阻嚇性刑罰。立即點擊連結,免費閱讀全文: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304-whatsnew-hongkong-march-2025-court
2022年至今,是中國的 #Metoo 運動逐漸擴大影響力的時期。針對行業名人的性騷擾指控層出不窮,涉及對象從大學導師、知名公益人到藝考機構創始人,受害者通過自媒體或藉由媒體報道發聲,也將性騷擾問題的隱蔽性和普遍性推至公共視野之中。但針對冬妮案件的輿論似乎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當某個知名人士受到指控時,網上雖然有不同的聲音,但最初大抵是支持女方的人更多一些,但在冬妮案件中,一開始支持冬妮的人就比較少,許多人支持知名心理諮詢師李松蔚或保持沉默。

這或許是因為李松蔚一直以來作為行業意見領袖令人信賴的發言,又或許是因為冬妮情緒激烈的言辭和表達,及其曾作為抑鬱症患者接受心理治療的狀態,很符合「不可信的瘋女人」形象。隨着2024年8月,李松蔚訴冬妮的名譽侵權案二審結果保持李松蔚勝訴的判決,即法院認為「現有證據不能成為性侵的佐證」後,李松蔚在處理與冬妮關係上的爭議及心理諮詢師不受監督的討論,也不再激起任何水花。

為什麼在國內心理諮詢領域,性騷擾的控訴總是更具爭議?為什麼當事人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害,而發生在諮詢室的、諮詢師違反倫理的證據又那麼難以收集?在這個行業中,來訪者該如何辨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

🛋️ 作者帶着這些疑問,採訪了幾位在中國和美國從事臨床心理學研究或已經開始從業的「業內人」,試圖從不同角度了解國內心理諮詢行業的問題——它本應是一種專業的醫療資源,幫助人們實現個人幸福與推動社會正義,卻因缺乏資質與監管而時常失效,淪為魚龍混雜的商業產品。許多人投入大量金錢與信任,卻遭受了失望與傷害。點擊連結,閱讀更多: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04-mainland-psychological-counseling-regulation
香港重量級填詞人盧國沾逝世,可說是繼黃霑、顧嘉煇之後,進一步終結了由七十年代開始的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盛世。又或者,那盛世早於2004年,即盧國沾生前最後一次發表歌詞作品的時代,便已然過去。

此刻,再提盧國沾及香港曾擁有的流行音樂光輝歲月,不僅是懷念,也是作為一種回顧——追溯其時香港流行曲得以對全球華語世界發揮影響力的歷史文化條件,也同時是對該年代香港流行文化工業及作品特色之梳理。特別是他早年與電視劇相關的歌曲,那是香港新人口構成帶動下,社會對另一種「城市新民謠」的適時需求,也是「電視」作為其時「新媒體」大為普及的結果。

而盧國沾的作品之所以能夠詮釋出一種「香港性」,其原因還包括:一旦我們把那個時代的香港作品放諸跨地域華語社會語境來察看,對比同時期台灣或中國大陸,這些作品自身更突顯一種香港風格特色。「香港」正是憑這一點一滴,一曲一詞的文化輸出,為世人所認知;而這又反過來,塑造了當其時的「香港」身份。盧國沾是這闋香港之歌中不可或缺的填詞者,他透過自己的作品,體現了一種文本上的香港價值、風格,與表達方式。

📺🎵 放諸今天,盧國沾的作品不僅作為跨越四十年的流行金句而成為幾代香港人的共同記憶,其聽者甚至也不僅是上一代,許多新一代通過父母的愛好接觸到這些老歌並傳承下去。雖說命運在冷笑,暗示前無路;或者水漲水退,難免起落數番。點擊連結,作者由「四代香港人」的框架起始,比對三位同年代且產量最多的香港填詞人,透視盧國沾的戲劇人生,重現那個曾經「嗒落有味」 的香港:
https://theinitium.com/opinion/20250405-culture-jimmy-lo-cantonese-lyrics-hk
2025年3月,特朗普再次公開挑戰美國憲政底線,指自己「尋求第三個總統任期不是開玩笑」,引發輿論震動。雖然美國憲法第22修正案禁止總統三度當選,但條文本身是否存在灰色地帶?從修憲、傀儡總統,到副總統繼位,特朗普真的有可能第三次進入白宮嗎?

🇺🇸 美國憲政體系設下包括國會、各州選舉機構、乃至聯邦最高法院等重重防線——但當一個強人政治人物持續測試製度邊界,民主制度能否如設計般發揮作用?

立即點擊連結,觀看影像解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bnR4CSXYG0

端傳媒記者陳婉容 影像製作:TC、Peter Wong
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首日的上午,埃索普出席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氣候非政府組織聯盟、氣候行動網絡國際的首場新聞發布會。最先發言的她卻開始羅列一連串並非與資金相關的數字:「加沙的種族滅絕已經持續了 404 天;北加沙已被全面封鎖 30 天。加沙已有超過 4.3 萬人死亡,其中 70% 是婦女和兒童。年齡在 5 到 9 歲之間的兒童,是加沙死亡人數最多的年齡組……」

在這之後,才真正是關於錢的數字。

「國家政府們完全有能力找到用於傷害世界的資金⋯⋯如果現在跑到這裏來說『我們沒有錢』,首先這是完全不真實的,其次也是不可接受的。」她用這番開場白點明她所要倡導的兩大議題及其關聯——氣候資金,和更廣義的公正。

🌳🧕🏽 在 COP29 期間,民間社會團體,要求達成具有雄心的 2025 年後氣候資金方案,為巴勒斯坦爭取和平與正義,反對軍國主義和以化石燃料驅動的戰爭。這些議題的交匯,使這些團體堅定地與全球南方站在一起。在示威活動和新聞發布會現場放眼望去,往往是一片科菲耶頭巾。加沙的戰火和人道慘劇,讓公正問題從氣候變化的派生問題,變成了對氣候行動的初衷和根本目的的追問。這種追問,如何改變了全球氣候運動?點擊連結,了解更多: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07-interview-climate-can-international
YouTube上擁有超過3800萬訂閱的美國網紅IShowSpeed日前現身香港街頭直播,行程安排和本地圍觀人群的舉動引發網上爭議,諸多香港網民甚至擔憂「影響香港國際形象」。熱議話題背後,是近五年來隨着社交媒體上在線直播現象日益火爆,「網紅營銷」生意業態的飛速增長。和網絡紅人合作已經成為全球各地旅遊業和城市宣傳的新趨勢。

Speed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2016年開始,他在網上錄製影音或在線直播,逐漸吸引粉絲。他吸引人氣的直播包括「躲避跑車」等身體極限運動等。2024年他開啟全球旅行系列直播,此時已躍居世界「頂級」網紅行列,所到之處都有大批粉絲和圍觀人群聚集。2025年3月,Speed先到訪上海、北京、成都、重慶等地,而後在4月4日訪問香港。但其在港的直播行程隨後被詬病缺乏妥善安排。

🏃🏿‍♂️ 時值清明節假期,大批粉絲及市民沿途追趕和圍觀Speed。一些本地媒體總結指此趟香港之行安排欠妥,活動不夠有香港特色。不過,他在中國大陸的數場直播則被中國官媒大讚指其破除了「西方媒體」營造的中國惡意形象。Speed在中國大陸的行程雖是商業安排,但背後也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立即點擊連結,免費閱讀全文,了解網紅在全球市場營銷和旅遊業中的地位,在近年的巨大變化: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08-whatsnew-hongkong-ishowspeed-influencer-marketing
女性單身,並非儒家傳統下的常態,但十九至二十世紀,華南女性其實是有「自梳」等維持獨身的形式。女性在觀音前面做梳髻等步驟,宣佈「梳起唔嫁」,另找方法謀生甚或養家。估計最高峰時期,廣東的自梳女佔了女性人口十分一。南洋和香港的經濟發展,也容納了不少單身女性打「住家工」,成為「媽姐」。

這歷史課題再度引起港中研究者的興趣,甚至覺得有趣的觀眾也更多了。人們是帶著怎樣的好奇去認識自梳女,兩地的關注點又有何不同?記者邀來兩批研究者分享,一窺當中折射出的港中社會面貌。

現居南涌、已退休的文化研究教授陳順馨發現,原來山上叢林深幽處,有一所雅緻的齋堂古建築,儼如一個民間博物館。在五、六十年代,蘊貞堂是村民的集體記憶。山上的這批姑婆大多來自附近十多條村落,住在山上卻非遺世獨立,而是跟村裡有恆常互動,村民會稱呼她們為「姑婆」,親切和帶家族感情的,不像「老姑婆」般帶貶義。

追蹤又拼湊各方資料數年,慢慢梳理出三代女領袖的身世故事:這班未婚、不婚或失婚的單身女性如何在此彼此照顧,入世修行?蘊貞堂作為家族式女齋堂、先天道齋堂的角色,與宗族、宗教和香港社會一直都有互動。「自梳女」在香港大多屬民間流傳記憶,但身邊總不乏長輩認識一兩位。零碎記憶之中,這些單身女子通常都是以「媽姐」打住家工的形象出現。然而對蘊貞堂的了解愈深,三人發現,自梳女原來還有其他面向……

🪮 一個「家」,除了父母子女,還有什麼組合的可能?一個人的核心支持,除了原生家庭以外,在近代歷史上還存在什麼其他形式?隨著愈來愈多人單身、社群隨離散潮而瓦解,這些問題在當下,不只是閑時的幻想,還愈來愈重要。著迷姑婆屋的歷史,甚至有藝術家即將為它推出網絡遊戲。點擊連結,由香港南涌到廣東各處,穿梭不同姑婆屋的建築空間。走出老派約會之必要,這卻是超越不婚不育的公共生活話題: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06-her-country-homemaking-out-of-marriage
男性單身,近年來也逐漸成為當代社會下的常態,但在網絡上,部分男性在虛擬空間聚集,將自己重新定義成「非自願單身」(INCEL)這個解釋維持獨身的標籤。適逢劇集《混沌少年時》大熱,令互聯網上「男半球」的黑暗角落再度引起不少人的興趣和關注。詭異的是,如今單身不再需要宣示「梳起唔嫁」,而是透過電影比喻在社群中找到自我認同。

相比介紹出色的犯罪懸疑影集帶來的一次媒體奇觀,或是解讀社群內不同表情符號的暗語,我們更有興趣知道人們是帶著怎樣的好奇去認識「非自願單身」,甚至挑戰了西方社會對恐怖主義的理解?記者早前曾邀來這現象的參與者和研究者分享,一鏡到底透視出扭曲的道德秩序。墮進同情和關懷的陷阱如何帶來厭女行為?選擇吞下「黑色藥丸」的他們在現實中沒有得到想要的愛和關心,又是否被社會忽視的一群?

💊🕳️ 點擊連結,由網絡黑洞到串流平台,穿梭隱藏次文化的虛擬空間,假若懷疑青春一早瓦解,這也是另一超越單身與否的公共生活話題: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1021-international-incels-led-down-rabbit-hole

🪮 女性單身的歷史課題也再度引起港中研究者的興趣,兩地的關注點又有何不同?記者亦邀來兩批研究者分享,一窺自梳女和姑婆屋折射出的社會面貌。歡迎同時點擊連結,兩篇截然不同卻同樣關於單身的文章,對讀起來還有什麼組合的可能?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06-her-country-homemaking-out-of-marriage
4月6日,在巴黎的一個晴朗周日,幾千名群衆聚集在榮軍院旁的廣場,高呼勒龐的名字,而這位法國極右翼代表人物正對著她的支持者們表示「我們必須與那些處處阻撓我們的人作鬥爭」。而與此同時,在巴黎的另一端,由法國中間派及左翼政黨號召的反對勒龐集會中,前總理阿塔爾則喊話「偷竊必有報應」。

3月31日,法國法院裁定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的領導人勒龐挪用歐盟公款罪名成立,判處其四年有期徒刑,五年内不得競選公職,以及罰款10萬歐元。其中,禁止參選這一項立即生效,雖然勒龐表示已提出上訴,但上訴期間不會有緩刑,如若無法及時得到判決結果,或者上訴失敗,那麽勒龐將無緣2027年的總統大選。這對勒龐本人的政治生涯來説,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

🇫🇷 案件的調查始於2017年。勒龐及其同黨議員被指控在任期間,將歐盟用於支付議會助理的薪水撥給了黨内開支。但案件於最近才進行裁定,對於判決結果,勒龐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判決前一日才剛剛出爐的民調結果顯示,如果即時舉行大選,勒龐將是獲得支持最多的候選人,最高支持率達到了36%,比位居第二的前總理菲利普高出9個百分點。但也有評論指出,這也不是法國第一起挪用歐洲議會助理資金的案件,從條文來看,法院只是在遵守法律。立即點擊連結,免費閱讀全文,看誰是勒龐的接班人,以及反對勒龐的人群中緣何高舉著「法國沒有特朗普」的標語?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09-whatsnew-le-pen-banned-from-2027-election
4月4日,大量美國大學國際學生突然收到校方通知,稱其SEVIS記錄已被取消。SEVIS是美國國土安全部用來追蹤和管理持 F、M和J簽證的國際學生和訪問學者的數據庫系統。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等已發布聲明,確認出現類似情況。但據受影響學生自主收集,約有全美50所大學國際學生都收到了SEVIS取消通知。

SEVIS記錄被終止,相當於學生的在美數據記錄被刪除,也意味着留學生的合法身份將立即失效,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通常為15天內)離境或儘快採取措施恢復身份,否則將面臨被遣返、未來簽證受限等嚴重後果。

🎓🛂 一些學生收到校方發來的SEVIS後台截圖,發現系統給出的終止原因為:「因刑事記錄審查或簽證被吊銷」。有聯邦法院移民訴訟律師認爲這是通過刪除學生記錄的方式繞過正式驅逐程序,意圖將學生驅逐出境的政治操作。立即點擊連結,免費閱讀全文,了解此舉是否違反美國憲法和相關聯邦法規: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09-whatsnew-international-us-sevis-cancel
「我屬於你,又不屬於你。」在電影《雲端情人》(Her)中,當人工智慧莎曼珊如此回答西奧多時,他意識到與他「相戀」的她同時也與數百人戀愛,這幾乎讓他崩潰。在現實生活中,也曾發生過青少年疑似過度沉迷於與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互動,進而導致自殺的悲劇。

用關鍵字在社群媒體上搜尋,也會看到有不少人將AI當「心靈樹洞」的經驗。許多人認為,ChatGPT是很好的聆聽者、也會提供不錯的實用建議——就像是輕微感冒時能讓你好過一些的感冒藥。這讓不習慣跟AI「促膝長談」的人覺得意外,AI真的能提供「真人」情緒價值嗎?為此,一個延伸的討論是:諮商心理師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

隨著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及需求日益提升,而專業心理諮商的資源仍然有限,在這段「供需落差」尚未補足的過渡期,讓人工智慧分擔部分情緒支持的角色是否可行?甚至,人工智慧在某些情境下,會不會比真人諮商心理師更具優勢?

💬❤️ 為了深入探討此問題,端傳媒透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引介學者從諮商與AI技術的角度解析此議題。儘管背景不同,他們的看法卻不謀而合:「人工智慧要取代諮商心理師,目前還不可能。」人工智慧與心理諮商的距離有多遠?人機互動的界線將如何拿捏?歡迎點擊連結,明明在手機裡面,情感怎會沖淡: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09-chatgpt-mental-health-ai-vs-therapists
30分鐘——如果 John 一家機票上的降落時間提早30分鐘,就不會落入特朗普新的難民入境禁令的生效範圍了。

「今天原本是我們登上航班的日子。」1月27日,37歲的 John 坐在尖沙咀重慶大廈、基督教勵行會中心裡無奈地笑著。原本應該身在美國的他,今天在這裡接受了多間媒體的採訪,把故事講述了一遍又一遍。13年前,他從東非到香港尋求政治庇護獲批,美國亦核准他遷移入境。僅僅因為30分鐘,他和家人前往美國展開新生活的計劃必須延遲。

1月20日,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宣布一系列行政命令,其中包括90天暫停美國難民安置計劃,直至認為難民入境對美國有益。命令於1月27日美國東部標準時間凌晨12時01分生效。

庇護的道路封閉起來,將來未知會以怎樣的形式再次打開,甚至會否打開。如同其他滯留在香港的難民,John 多年來早已練成耐性和平靜。但他心底裡並不確定,當行政命令的限期完結,是否一切就會復常。

🗽 因政治原因被政府起訴,逃離東非輾轉到遷移中途站的香港足足13年,但隨時被中止的下一站旅程距離塵埃落定倒數只有不足90天。行政命令可能扭轉全球政局,但同時亦改寫身邊的個體命運。點擊連結,在重慶大廈等候特朗普發落: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10-hongkong-trump-refugee-ban
1月20日,珠海撞人案的犯罪者樊維秋和無錫校園持刀傷人案的犯罪者徐加金被執行死刑。兩起案件分別造成至少38人死亡、47人受傷和8人死亡、17人受傷。從作案到被捕、判刑、執行死刑,前後只有兩個多月,遠超一般刑事案件的審理和執行速度,但也留下大量沒有被探討的問題。

端傳媒整理中國大陸過往十年媒體報道和官方通報發現,幾乎每年都有數十起類似事件發生,但每起事件獲得的媒體報道、公眾討論卻逐年減少,更在近年跌至最低點。

公開討論的消失,將哪些應該攤在陽光下檢視的東西掃進了不可碰觸的角落?比如,為什麼會有無差別傷人行為?它還會再發生嗎?將它歸類為「偶發事件」後,我們就可以轉開頭繼續生活嗎?作為一個無法轉開頭的個體,要如何理解這類個體行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 或許這可以從直視問題開始。點擊連結,查看過去十年中國所發生的無差別傷人事件的特點,理解公開討論為何消失和帶來哪些影響,加害者又是如何走到這一步,還能採取什麼措施防範?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11-mainland-how-to-understand-indiscriminate-attack
歐洲議會助理案,法國議員、時任國民陣線主席的瑪麗娜·勒龐被裁定挪用歐盟資金罪名成立,獲判四年監禁,其中兩年需佩戴電子監控手環服實刑,並處以10萬歐元罰款。同時,法庭判決勒龐在五年內喪失參選權,且即刻生效。該判決可能意味着她2027年競選總統的希望破滅。

根據指控,勒龐在2004至2017年擔任歐洲議會議員期間,僱用了四名「幽靈助理」。這些助理由歐洲議會支付薪酬,實際上卻是為了國民陣線工作。法院認定勒龐在這個有組織的「挪用資金系統」中扮演核心角色,藉此挪用了290萬歐元的歐盟資金,以維持其政黨的運作。除她之外,包括國民聯盟副主席Louis Aliot在內的另外23名被告也同樣獲罪。

如果說剝奪參選權如今已是針對貪污案件的常規處罰,那麼在上訴程序尚未結束時就立即執行,這一點確實罕見。其目的是避免緩慢的司法程序,確保制裁產生真正的效果。

法官認為,被告「從未表現出任何對其違法行為的認識」,藐視「歐洲議會的規則和法國共和國的法律」,因此具有再次觸法的高度危險。判決書指出,勒龐可能當選總統,而她卻因挪用公款被定罪,「這種情形本身就會對民主秩序構成衝擊」。

🇫🇷👩🏼‍⚖️ 已上訴的勒龐已三次參加總統競選,並在總統大選民調中領先。週二,巴黎上訴法院宣布已接收勒龐的上訴,並加速司法進程,重新審理的結果將會在2026年夏季公布。點擊連結,查看本案的判決以至勒龐及國民聯盟的激烈反擊,如何對法國政治投下震撼彈:https://theinitium.com/opinion/20250411-france-le-pen-convicted-banned-from-election
去年,法國巴黎一名三歲女童在幼兒園遭老師毆打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而該被告將情緒失控怪罪到班上的「身心障礙學生越來越多」;該幼兒園的其他工作人員也表示,管理學生過多,且要管理有部分「精神障礙」學生的班級很困難。

雖然法院裁決時認為該案是孤立事件,但不可否認,法國公立教育在應對身心障礙人士的需求時存在系統性壓力。2005年法國頒布的《身心障礙人士權利與機會、參與和公民身份平等法》要求保障身心障礙人士有和普通人一樣的受教育權,也就是說,在一般學校,而不是特殊學校接受教育。自此,法國教育系統開始徹底轉型,逐步形成被稱為「融合學校」的教育模式。

🧑🏼‍🦼 理論上,融合學校中身心障礙學生和普通學生一起接受教育,不過身心障礙學生會擁有根據其具體需求配置的支持資源,2015年聯合國《身心障礙者國際公約》頒布後,融合學校被視為一種教育的前進方向,逐步向全球推廣,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逐漸激化,適逢2025年是《法國身心障礙法案》頒布20週年,為何身心障礙人士受教育問題又成為焦點?立即點擊連結,免費閱讀全文: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11-whatsnew-international-europe-france-disability-education
一段時間以來,大量照片被網友轉換成「吉卜力風格」,發佈在各種平台。當這些照片不斷洗版時,開始有人關注這些AI生成的圖片對藝術的影響,不少人引用宮崎駿曾經的觀點,指AI破壞了藝術。

反對AI製圖者首先大量提及的是AI與創作倫理。倫理不是法律,是可以辯論之物。相對地,AI發展之快只是近三五年之事,法律尚未能回應有關討論。而且,法律是倫理的延伸,旨在通過機制實踐倫理共識。因此,問題不在於違法與否,而是「應不應該」。

批評者其中一個論點是AI抄襲宮崎駿的作品。我們如何定義抄襲呢?宮崎駿出於任何原因,可能不滿AI作品中出現他的風格,但單純因個人喜惡而禁止卻說不過去,畢竟這大幅限制了創意的再生產和再創造,在美國,這都被公平取用原則保障。

就使用者的倫理而言,使用AI進行創作未必存在問題,AI公司的訓練卻可能產生倫理問題,且是已被法律條文化的倫理共識。AI模型屬於商業運作的範疇,公司從顧客的訂閱費中獲利。如此一來,就如無限制地使用生產原材料,完全佔據生產而得的盈利。我們可以合理推斷AI模型的訓練過程中,必定使用了吉卜力的版權所有物。誇張地說,現時AI公司的做法是無本生利。

🦾🎨 藝術一般沒標準?技術發展必定會取代人的工作,這不是AI藝術獨有的問題。點擊連結,研究資訊學的作者不以藝術的角度討論,而從媒體和機器的角度出發,嘗試分析這個現象背後更大的AI倫理和科技發展問題,以及我們能如何與機器共存:https://theinitium.com/opinion/20250412-culture-ai-arts-ethics-ghib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