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官方頻道 Initium Media
10.2K subscribers
1.76K photos
1 video
2.63K links
端傳媒成立於2015年,作為一家專注原創深度報導的媒體,端傳媒已獲得逾100項新聞及攝影大獎,是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

華爾街日報聯合訂閱方案:
https://bit.ly/3xO2LZj
訂閱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Download Telegram
紐約客的身份定義是什麼?2016 年,楊帥來到美國留學,專業是建築。畢業後,他沒有從事相關工作,而是和幾個台灣好友開了一家音樂酒吧。他留給自己的探索題是,人生一趟,真正想做的事究竟是什麼?對當下的生活和未來的規劃有所迷茫的人,還有他的朋友們。

在一張供朋友們在節奏忙碌的紐約按下一晚暫停鍵的家庭餐桌,每月楊帥會忙裡偷閒挑一個休息日,邀請七八好友,在傍晚十分圍著圓桌坐下。桂花糖藕、醉雞、黃魚燒年糕、醃篤鮮……朋友們一邊品嚐承載著楊帥外婆的回憶和他自己對家鄉味的理解的,一邊交流兩岸三地不同又可以共鳴的成長經歷、留美工作的身份困境、人生轉折點的思考和戀愛中拿不準的心緒。

Eric 發現自己忽視不了長時間做 PPT 後累積的空虛感,陸續跑去了紐約幾家餐館的後廚打工,體會到人與人的交集時,那種實在的感動。John 會走上廚師這條道路,早在三四歲時就出現了苗頭。國際學校讓他意識到,人生的選擇遠比已知的道路多,於是他選擇了輟學。他知道他想幹什麼。他要去當廚師。

Charlene Luo辭去數據科學家的高薪工作,全職在家經營川菜晚餐俱樂部 The Baodega 以來,生活就沒有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區別。沒有聘請團隊的她需要獨自買菜,備菜,經營社交媒體等。出生於一個嚴格的華人科學家家庭,她亦從無瑕的提線木偶搖身一變為特立獨行的外籍中餐廚師。

🚕🍲 在紐約的ta們,都選擇了私廚這個烹飪的形式。既是故鄉與異鄉的羈絆,也是尋找自我的決心使然。點擊連結,廚房重地,歡迎光臨: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article-20250412-strangers-chinese-private-kitchen-nyc
2024年11月22日,參加中國羽毛球大師賽的巴黎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安賽龍發帖稱:中國的電動自行車讓我想增加自己的保險額度,你真的聽不到或看不到它們的到來。

100公里外的廣州面臨着和深圳同樣甚至更為嚴重的「電雞」問題。「廣州苦電雞久矣」在民間流傳甚久,十餘年來,從禁摩禁電到「限電」,廣州不斷出台各項政策「縫縫補補」,電動車保有量一直瘋狂增長,到2024年底已超過560萬輛。2023年,廣州電動自行車日均出行量為685萬人次,同比增長14%,相比2019年增長72%。

百萬「電雞」的出行需求與廣州早期道路規劃遺留問題之間的空間矛盾,引發了不同人群的共同「討伐」。2024年底,廣州正式施行《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包括提高違規罰款、限速15公里等。這份「史上最嚴」新規在官方媒體報道中,標誌着廣州電動自行車管理全面規範化。

對兩輪代步車進行嚴格限制,廣州可謂是「先行者」,相關政策曾引發軒然大波。2006年1月1日起廣州市區主要路段禁止摩托車通行,一年後全市範圍內全面禁止摩托車通行。不過,此後十餘年間,廣州電動車實際上處於一種明令禁止、實際不止的狀態。摩托車逐漸消失在市區路面,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電動車,許多需要代步工具的市民將摩托車換成了電動車。

🛵 對一些廣州人來說,電動車是賴以生存的工具,即使知道「飛馳」的行車習慣會有危險,但僥倖心理和引以為傲的車技讓這些風險被無視。電動車充電也造成消防隱患,不過禁止電動車進屋,卻比做核酸「要難上一百倍」。點擊連結,了解為何公共交通規劃會令羊城被風馳電掣的「電雞」圍困?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14-mainland-guangzhou-motorcycles
昨日(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十周年,時值中美貿易戰,中港官員的講話聚焦於譴責和呼籲提防外國勢力打壓。

在會展中心開幕禮,中國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以視像形式發表長達18分鐘的講話,以不少篇幅批評「外國勢力」。他點名美國打壓香港「無所不用其極」,包括在近日宣布制裁6名中港官員和加徵巨額關稅。「……它不是要我們的『稅』,而是要我們的『命』。」

香港與中國綑綁,遭美國徵收145%關稅,成為近日社會關注點。他指美國對香港的「遏制打壓」會導致「反噬其自身」:「讓美國那些『鄉巴佬們』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面前去哀鳴吧!」

今年的18區響應活動如去年相若,共30項與國安相關的嘉年華、展覽、問答和競技賽等展開,不少針對學生和幼兒。一間在黃大仙的中學早前舉辦分享會,由經培訓後的中小學生向幼稚園生灌輸國安的觀念,沙田亦有進行相關的幼稚園、中小學和大專學院校園巡禮。

🫡 同日一場有關「軟對抗」的主題講座上,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指外部勢力將香港當作「地緣政治博弈棋子」,而內部亦有「軟對抗」破壞特區安全和發展。他表示須把防範懲治「軟對抗」作爲維護國安重大工作。點擊連結,閱讀更多:https://theinitium.com/visual/images/20250416-photo-national-security-education-day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提出和中美之間帶有報復性質的來回加碼,不但引發了股市的激烈變動,也引起了各行業的關注和擔憂。出於「降低成本」這一目的而選擇在中國出資建廠、開展業務的外企同樣受到了波及,多個外企公司發出了聲明,稱會採取「啟動全球供應鏈應急響
應機制」等方式,以應對時局的不穩定。

一些觀點認為,「高關稅的稻草,終會壓在外企身上」。事實上,早在特朗普發動新一輪關稅戰之前,外企在中國的發展似乎就已經陷入停滯。2024年中國政府集中出台不少文件與措施,提出服務業擴大開放、製造業准入「清零」、保障外企國民待遇等。

但短時間內,這些措施並不能扭轉外企集中撤離加劇的失業問題。儘管有眾多「民族企業」填補了中高端製造業的空白,對普通人來說,外企的離開意味著優質就業機會的減少,在日益「本土化」的過程中,外企職場文化也被「內卷」與「內鬥」同化。

而在近幾年中國民族主義日益高漲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也開始對外企「祛魅」,曾經充滿光環的「外企人」被認為競爭力不如本土從業者。在失去了有尊嚴的工作後,他們正在痛苦地適應「不把人當人」的本土企業。

👔 遍地裁員,受影響的外企員工認清現實後,開始「入鄉隨俗」,但外企的下限隨時是其他國企的上限。外企撤離後職場開放文化衰落迎來的鉅變如何造就時代記憶?點擊連結,閱讀更多: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17-mainland-foreign-enterprise-future
李沐慈知道自己有些問題。她最近的幾段親密關係總有個模式:一旦和現任伴侶出現問題,她便會外遇出軌,在出軌的狀態下緩慢地將現任這段關係拖死,接著再和外遇對象交往,進入下一段關係。

困擾李沐慈的不是外遇,而是「沒有罪惡感」。但現在還不到解決的時刻。在開始真正面對這一切之前,李沐慈選擇了一個更無壓力的對話對象:ChatGPT。

李沐慈向ChatGPT描述完自己的感情模式後,ChatGPT立即給了李沐慈一段話:「你的模式確實透露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心理模式和情感機制;並不是說你有『問題』,而是你的行為模式可能與你的內在需求、恐懼或未解的情感課題有關。」短短兩行字帶來的作用超乎李沐慈想像,她隱隱感覺心理有些變化。

🌿 李沐慈和ChatGPT斷斷續續聊了一個多小時,近乎告解般的坦承。信任感與接納度,決定了每次對話的品質,這或許是人際互動中最棘手的部分,少了這兩項條件,與人「訴說」有時反而成了另一個壓力的來源。點擊連結,由她分享真人諮商與AI體驗的差異。當真實世界裡,人與他人的關係,永遠存在信任感難題,AI會是人海中的浮木還是蜃樓?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17-chatgpt-emotional-support
隨著台灣「大罷免」第二階段連署持續進行,許多大專院校出現學生自發性設置連署攤位的現象,號召同學參與連署。截至發稿時間為止,有35位泛藍委、15位綠委等共59人進入二階連署。

根據罷免團體自行統計顯示,國民黨至少有洪孟楷、羅智強、王鴻薇、李彥秀、牛煦庭以及黃健賓等多名立委已達第二階段法定連署門檻,預計在未來兩週會有更多藍委達標。中選會於4月17日指出,罷免立委二階連署截止日,泛藍立委集中在5月,綠委則多在6月截止。

這股大罷免風潮進到校園後,已有逾20所學校的學生在校內自發設攤收集二階連署書。然而,此舉引發校內外熱議,部分學生、教師以及社會人士質疑這是「政治進入校園」,讓「政治是否應退出校園」的討論再次浮上檯面,校方也紛紛做出回應。這場圍繞在校園政治議題的論戰,再次引發社會對於學生參與政治的反思與辯論。

🏫 到底「政治退出校園」指的是什麼?有政治學者分別指出,政治退出校園的原意,在於擺脫黨國體制對於校園思想的壟斷,爭取言論自由,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公民,而非排除政治參與。在今日民主體制下,大學尤其是公立大學,應確保「行政中立」,但「行政中立」與「政治中立」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不過,部分學生主張校園應全面排除政治,亦反映出年輕世代對政治的誤解與厭惡。立即點擊連結,免費閱讀全文: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18-whatsnew-taiwan-campus-recall-political-debate
香港長期面對公共空間緊張的問題,而「有得坐」是許多長者、行人與基層市民對城市友善度的基本訴求。我們希望透過數據具體呈現——在香港街頭,「有得坐」究竟有多難?

🛋️ 端傳媒誠邀您填寫這份問卷,分享您對公共座位的需求和使用體驗。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用到報導以外的地方,您的回答會為後續報導提供重要參考,也希望您考慮在問卷中留下聯絡方法,以便跟進聯繫。如果您是新讀者,我們更誠意爲您贈送一個月的端暢讀會籍!無論你是本港居民還是訪客,歡迎您分享在香港街頭尋找公共座位的經驗和意見。立即點擊連結填寫問卷,與我們一起想像一個更加友善的城市空間
https://buff.ly/iCMzPWh
迪士尼版《白雪公主》票房不理想,幾乎是一個可以預見的問題。在進步熱潮迅速興起的末尾,全世界都迎來反進步熱潮的反撲。從開始選角的膚色爭議,到後來演員言論立場遭遇圍攻,都註定了這會是一部被反DEI人群抵制的電影。世間潮水忽左忽右,本來總有一半人會與你站在一起;但遺憾的是,《白雪公主》也沒有獲得進步群體的青睞。

大概在迪士尼決定翻拍《白雪公主》之始,就註定了這件事的尷尬。《白雪公主》的故事文本,無論格林童話原版本還是1937年版的迪士尼動畫,以當下視角來看,確有很多不合時宜。種族是第一個問題。故事源於中世紀歐洲,且一再強調一個皮膚非常非常白的女性是世上最美麗的女人。

對女性美貌的極度推崇是爭議之二。擁有魔力和權力的一國皇后,終日醉心於成爲世界最美,未達目的就要迫害其他女性;而白雪公主最終獲得勝利,底層邏輯是因爲她的美貌。第三個在如今顯得過時的情節安排,是白雪公主與王子浪漫關係的產生。

👸🏽 在這麼多要素與當代價值觀出現差異的前提下,白雪公主故事的內核一定會遭到質疑。最受質疑的就是她的被動:故事中,她被動地被僕人帶出皇宮謀殺;被動地被放走;被動地被小矮人收留;被動地被皇后謀害;又被動地被王子救活;被動地成婚。她是主角,但她什麼都沒做,只等待命運降臨,無論命運是好是壞。點擊連結,回到「童話」概念被創造之前,了解迪士尼一場假裝的「顛覆古典」爲何難以討好任何人:https://theinitium.com/opinion/20240421-culture-snow-white-disney-movie
一樁兩年前的訂婚強姦案,正在中國輿論場激起劇烈對立。

2025年4月16日,山西大同「訂婚強姦案」二審宣判。法院判定「上訴人席某某違背被害人意志,強行與之發生性關係的行為構成強姦罪」,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判處其有期徒刑三年。

案情顯示,2023年1月,席某某與被害人經婚介機構介紹後開始戀愛;5月1日訂立婚約;次日下午,席某某不顧被害人反抗,強行與其發生性關係。事後,被害人沖洗身體,急欲回家;席某某曾控制其手機並將其反鎖,被害人點燃窗簾後趁機逃跑呼救,被席某某追上並拖回室內。

但事發兩年以來,這起強姦案卻因「雙方已訂婚」「婚房發生關係」「付過了10萬彩禮」等信息,不斷挑起社會爭論和情緒。爭議持續到了二審之後:無論在法律界,還是公眾輿論,主張強姦證據不足、批判司法「疑罪從有」的聲音不斷,更有人將本案和「扶老太反被索賠」的南京彭宇案並提,直呼判決將撕裂社會信任。

👰🏻‍♀️ 彩禮可以等同於買賣婚姻嗎?性別、傳統與現代、法理與國情等多重張力交織,這起案件早已超越案情本身,映射出大陸民眾中複雜且普遍的觀念水位。立即點擊連結,免費閱讀全文,了解案件判決要點和公眾認知的錯位: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22-whatsnew-mainland-shanxi-raping-fiancee-case
一般年景下,東北亞的4月應是春風和煦,但在2025年,中國大陸居民經歷了一場氣候「震撼」——多地遭遇罕見的極端大風和沙塵天氣,並且又出現了罕見的高溫紀錄。

4月10日,平時就以大風著稱的北京罕有發出10年來首個大風橙色預警。警報前後持續了近82個小時,其間13個氣象站極大風破紀錄,全北京最大風速達14級,城區倒伏樹木達到1884棵,大量公園因大風關閉。4月12日當天有15條軌道交通線路地面段停運。

破紀錄的大風不只影響北京。8級以上陣風掃過了超350萬公里區域,受影響人口超過6.1億人。極端大風還帶來一系列災害性天氣。中國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出現暴雪,自黃河、淮河流域到華南則有大面積強降水出現。

🌬️ 此次強風最顯著的影響,則是沙塵天氣向南蔓延。長年以來,沙塵暴主要影響華北和西北地區;本次大風伴隨的沙塵則最遠抵達廣東沿海及海南北部。香港也受沙塵影響至少到4月15日。立即點擊連結,免費閱讀全文,理解極端大風背後的氣候因素和社會如何建立「氣候韌性」: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21-whatsnew-mainland-wind-sand-climate-change
3月28日,美國國務院發表題為《關於實施美國優先的對外援助計劃》的國務卿聲明。此後的兩個月中,對凍結USAID的抗議、爭論和訴訟層出不窮,但這些並未阻攔國務院和DOGE對USAID大刀闊斧的重組。一份長達281頁、據稱是提交至美國國會的文件顯示,特朗普政府即將終止USAID超過5300個援助項目,涉及資金270億美元;僅保留898個項目,總價值約83億美元,項目的驟然停止將在全世界範圍帶來連鎖反應。

與此同時,中國的快速響應與美國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似乎印證了一個今年2月以來被反覆提及的猜測——USAID的倒台會留下一個真空,而中國(有時俄國、印度也會在此被相提並論)會急切地填補真空,通過擴大援助來擴大勢力,謀求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乃至「對全球民主和自由造成重大破壞」。過去兩個月,這個猜測過於流行,以至於彷彿已經形成社會建構的現實。

⛑️ 在有關地緣政治、「大國博弈」的抽象討論中,這種敘事無疑是簡潔的、有吸引力的。然而將其放置在危機發生的具體場景中,就會暴露其荒謬之處 —— 中美的援助無法相互替代,當霸權的提供者也是秩序的提供者驟然退場後,全球發展界將面臨混沌的常態。點擊連結,國際發展援助與公共行政領域學者分析美國援助遭遇生存危機之時,為了辯護自身合法性而採取的自衛敘事。爲追求效率而生的龐大援助複合體緣何變得冗雜低效?https://theinitium.com/opinion/20250422-international-us-china-usaid-replacement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貼文,稱烏軍在頓涅茨克州前綫俘虜了兩名中國公民,並配發了一則短視頻,顯示一名被俘人士在疑似地堡的地點接受審問,激動地用肢體語言和擬聲講述被無人機襲擊的經過,並夾雜著簡短的中文解釋,此外也能聼到一名譯員在輕聲翻譯。隨後澤連斯基和烏克蘭安全局發佈了兩名被俘人士更詳細的情況和審訊畫面。

諸多軍事評論判斷,隨著庫爾斯克(台譯:庫斯克)戰役結束、俄軍在頓巴斯方向完成調整,俄軍從4月初開啓了在頓巴斯的春季大規模攻勢。由此來看,這兩名中國公民參與的行動很可能都是這場攻勢的一部分。此外,其他數名加入俄、烏兩軍作戰的中國大陸和台灣籍士兵的陣亡或失蹤地點也在這一地區,足見雙方在這些戰綫上投入的兵力之多、部隊組成之複雜。

澤連斯基還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給出了許多關於中國公民為俄羅斯作戰的信息,指「中國問題」很嚴重,並指烏方掌握了155名為俄作戰的中國公民的名字和護照信息,但認爲真實數字要「多得多」。數家烏克蘭和西方主流媒體援引烏克蘭情報部門提供的名單,確認了澤連斯基透露數字的真實性。

🪖📋 一位端傳媒曾採訪過的赴俄參戰人員在看過名單後透露,「這名單絕對是準確的」,在處理長名單中的數據後,端傳媒初步總結出中國公民赴俄作戰的規律,但155人名單遠未窮盡為俄羅斯參戰的全部中國公民。點擊連結,我們標示出華人參戰者在俄烏前線的分佈,並核對名單中的參戰人員,揭示他們在社媒上的另一面: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18-international-ukraine-chinese-pow-list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在耶路撒冷。

淪落至此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契機是在2022年上海封城時我讀到的新聞:以色列民衆正上街遊行,抗議内塔尼亞胡領導的右翼政府試圖削減最高法院的權力。他們認爲此舉將破壞以色列民主的根基。

烏魯木齊中路遊行告訴我,要學的東西還很多。我於是申請了一所耶路撒冷的學校,兩周後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在當時給一位師友的郵件中,我寫道:「我期待能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在美國和中國非此即彼的選擇中暫時逃脫出來。」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準備好了。

我果然還沒有準備好。我的航班預定於2023年10月10日從上海起飛,前往以色列特拉維夫機場。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武裝越過邊境襲擊以色列。以色列宣佈進入戰爭狀態,所有商業航班停飛。

每日醒來打開新聞,世界都變得越來越抽象、越來越失真。作爲整體的世界正在慢慢變糟,但很多時候,我又覺得它壓根沒變。我和編輯打電話聊起這件事。她在新疆出生。她長大的那些年,新疆慢慢被搞;她去了香港,香港開始被搞;現在她跑去美國,美國開始自己搞自己。我說這不是你的問題,因爲在我身上發生了一模一樣的事情。這應該也不是我的問題。

🧱 世界正在崩塌,而我們碰巧坐在電影院前排。點擊連結,天空正在塌下,觀影時請勿發出聲響: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20-roving-reporter-building-collaspsed
作為一個年屆三十的男同志,我的感情生活大概在同儕間無聊得快要成佛:20歲才確認自己原來是個 Gay,24歲的初戀還是長距離戀愛,然後理所當然地分手了,最近才嘗試開放式的長距離戀愛。我沒有種子也沒有土壤,都是零碎的 trial and error。

但若退後一步想,到底是在嘗試什麼,又在失敗什麼?親密關係可以成功嗎?又怎為之失格?白頭到老就是正確答案嗎?從離開香港到進入學院,我意識到自己對親密關係的理解漸漸改變。我渴望一段「穩定」的關係,但同時發現何謂「穩定」本身並不是一個穩定的概念,就算它有許多「例子」亦無從複製。我慢慢走向它的所謂反面,因各種原因嘗試長距離,再嘗試開放式,但說到底可能都是對「穩定」的依戀,或其變奏。

你的親密關係是否被社會制度承認,又或者如何承認,直接影響你對親密關係的理解。我們從一開始就走在不同的路上,而這種差異造成一種社會上的「缺位」:你沒有辦法走在「正常」親密關係的康莊大道上。不是朋友主動排斥你,而是你自然而然沒有談論的資本,一種默然的社會規範。

👨🏻‍🎓👨🏻‍🎓 學術職場的流動性與不穩定性,讓許多學者難以發展長遠親密關係,就算有亦不得不實踐長距離關係,追求「穩定」反成最脆弱的枝節。當現實環境、人生階段相異,而你在關係中又不得不談出一個未來、一個願景,那願景到底可否容納這些差異?還是兩個人去追一個不可能的願景?或者當中並沒有「應不應該」,而是「願不願意」。點擊連結,開放關係,開放討論: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19-love-and-desire-long-distance-open-relationship
哈佛大學校長加伯(Alan Garber)在給全校師生的聲明中宣布,哈佛將拒絕遵從特朗普(台譯:川普)政府的一系列要求。後者隨即宣布凍結對哈佛的22億美元多年期補助金和6000萬美元多年期合約,過去數週內,他更進一步威脅撤銷哈佛的免稅資格和國際學生招生許可。

此前,特朗普政府於三月底對哈佛展開調查,指控該校未能充分應對校園內的「反猶太主義」。4月11日,聯邦政府向哈佛發出一份長達五頁的清單,要求該校撤銷親巴勒斯坦學生團體的許可,立即中止所有多元、平等與包容(DEI)計畫,採用「績優主義」的招生和聘用政策,改革國際生招生制度以避免錄取「敵視美國價值觀和制度的學生」,以及委託一個外部機構,審核每個系所、領域和教學單位的「觀點多元性」(viewpoint diversity)。相關措施需至少持續到2028年年底,即特朗普第二任期結束時。

哈佛拒絕上述要求。在聲明中,哈佛校長表示「無論哪個政黨執政,政府都不應該規定私立大學可以教授什麼、可以錄取和聘用誰,以及可以追求哪些學習和研究領域」,稱特朗普的要求「超出了聯邦政府的權力範圍」。

🧑🏼‍🏫 哈佛大學是全美歷史最悠久的學府,比美國獨立還早了140年,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教育機構。部分論者主張,哈佛應動用更多的捐贈基金來應對當前危機。哈佛校報《Harvard Crimson》引用一名商學院教授說:「特朗普不太可能多次威脅這些資金,而且他不會永遠當總統(無意開玩笑)。」立即點擊連結,免費閱讀全文: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122-whatsnew-international-us-universities-harvard-vs-trump
「特朗普上任才三個月,這世界為何已經發生了那麼多事?」

這是你的疑問,也是我們的疑問。特朗普一上任就把全世界拉進漩渦: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台灣加徵「對等關稅」,讓全球供應鏈面臨大規模重組;在俄烏戰爭上,他暗示要「停戰換讓步」,甚至鬆口指美國可能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同時,台海局勢也因美方政策搖擺變得更加複雜。這些動作不只是外交新聞,而是正在重塑全球秩序的現實。

到底他想做甚麼?有不少人說他在下「好大一盤棋」、也有人說他「完全是瘋子」。但我們想問:這場混亂背後真的只有這兩種解讀可能嗎?這場端小聚,我們想和你一起從特朗普的百日行動出發,試著在兩種極端敘事之外,找出一條更合理的理解路線。

特朗普想重新定義世界,但我們怎麼理解這個「被重新定義」的世界?亞洲的位置是什麼?我們的新聞、研究與日常又該如何跟上?這不只是一場討論特朗普的對談,更是一場關於你我處境的討論。

時間:2025年4月30日(三)09:00 ~ 10:00(UTC+8)/21:00 ~ 22:00(UTC-4)
報名詳情:https://theinitium.com/event/20250422-trump-100-days-event
主持人:端傳媒國際組主編 陳婉容
主講人:端傳媒特約記者 謝達文

🗽💭  立即掃描或點擊連結報名,期待與您在線上見面!
今年3月,台灣發生陸配網紅「亞亞」劉振亞因涉武統言論遭移民署廢止居留許可並限期離境,類似個案頻傳,陸籍配偶與台灣人涉中國身分與言論問題成為社會焦點。4月初,台灣移民署再啟動全面清查作業,向1萬2000多名陸配與陸配二代寄出通知書,強調若未在三個月內補繳「大陸除籍證明」將被註銷台灣戶籍。

不過,移民署澄清,此次清查作業為2004年法令延宕執行的行政補件行動,與亞亞事件並無直接關聯。民進黨立委沈伯洋也強調,此波清查是在2004年以前取得身分證的陸配。移民署自去年10月就開始清查了三波,這是最後一波,也就是入籍超過21年的陸配。

根據移民署統計,目前在台取得身份的陸配逾14萬人有約13萬人已提出註銷大陸身分證明,但仍有1萬2000多名陸配及陸配二代未繳交喪失原籍證明。移民署近期的執法態度由被動轉為主動,全面清查陸配、陸配二代繳交大陸除籍證明。對此,移民署副署長陳建成說,給予三個月內補繳的時間,是不樂見直接註銷台灣身份的情況發生,「讓想留在台灣生活的人可以留下來。」

🇹🇼🛂 政策一公布,引發不少在台陸配、陸配二代恐慌;加上此次收到通知書者有不少在台居住超過20年的陸配,因身份資料遺失、找尋不易、健康因素又或是政治風險,導致赴陸辦理相關證件有一定困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指出,行政機關將依法行政斷層的成本轉嫁給公民,做法太過粗糙。也有學者質疑,此一政策是政治動作,大於依法行政。立即點擊連結,免費閱讀全文,了解此次清查的人道爭議和陸委會的替代方案: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23-whatsnew-taiwan-dual-citizenship-crackdown
方大同,大概是少數能如此緊密地連結兩岸三地的香港音樂人。身為美籍香港音樂人,常被台灣樂迷誤會是台灣人,後來又將其音樂陣地轉到中國,遷居雲南,並在雲南平靜離世。2025年2月21日,有不少樂迷還在期待他的新專輯《夢想家》中還未曝光的作品,就猝不及防地收到這個令人十分詫異的消息,知道他以四十一這年歲逝世了。 

為了寫這一篇文章,實在翻看了好些方大同的訪問。其中一個無法不令人鼻酸的,是有關《才二十三》的訪問裡,方大同提到,他忙了這麼多年,都沒有怎麼看過朋友的小孩,而現在他們都可能十多歲了,令他驚然發覺,他好像錯過了很多東西。他也像吞了一腔眼淚地說,時間原來真的等不了人。

同時,我也想,這些年,我們忙東忙西,特別在2019年後,心力交瘁,可能都沒那麼熱烈地,專注地,聆聽和細嚼一首歌。追趕話題熱度的我們,可能剎那冒起一個念頭想起曾喜歡與追趕的歌星,卻沒有坐下來,認真的重聽他們的歌,直到他們猝然離世,才發現又錯過了。正如歌詞所寫,歲月眨眼就過了,瞬間就那樣默默的。

🎹 線上線下的悼念中,樂迷固然集體抒發他們婉惜的情感,以延伸所經驗的與明星文本的互動與關係。方大同的離世,作為一個文化焦點所反照出的,不單是對他及他活躍的時代的懷念,也是普羅大眾此時此刻,對於自己、對於身處的文化及城市的渴望與焦慮。點擊連結,除了回顧和悼念,香港填詞人王樂儀重點翻閱方大同的作品,也提出今日香港流行音樂在失去及醞釀的部份:https://theinitium.com/opinion/20250423-culture-khalil-fong-tai-tung-hk-musician
中國民營企業「敬業集團」握有英國最後兩座可以製造重要建材「原鋼」的高爐;該集團以不堪虧損為由,於3月27日正式宣布將關爐停產,這兩座高爐假如停止運轉,不僅將使得英國成為七大工業國中唯一無法自行生產原鋼的國家,也直接導致所在地約三千名勞工失業。

為此,英國政府緊急提出法案,並於復活節休會期間召回國會議員:這僅僅是英國二戰以來第二次週六緊急辯論,前一次是1982年辯論突發的福克蘭戰爭出兵問題。單日之內,英國國會無異議通過該法,授權政府直接接管位於北英格蘭斯康紹普(Scunthorpe)的這座鋼鐵廠。

政府之所以需要緊急行動,是因為高爐一旦熄火冷卻之後就難以重啟,極度可能永久失去製鋼的能力。換言之,假使敬業集團自行關爐,之後英國政府要再接管或者另尋買家都將為時已晚。為此,除了政府立法外,工會工人亦升高行動態勢,包圍封鎖廠房,成功阻擋敬業的中國籍主管返回廠內,以免資方代表單方面中斷高爐運作。

工會與在地勞工最擔心的是就業問題,但英國政府高層的說法更同時強調關爐將引發的國家安全疑慮。即使全球鋼材並無短缺,歐陸也有原鋼可供採購,但英國政界仍認為能保有生產的能力相當重要,以免未來遭遇急需時還得仰賴其他國家所生產的原鋼。而事件中,控制原鋼高爐運轉與否的又是中國企業,又凸顯了其中的國安面向。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點擊連結,了解鋼鐵屬敏感領域的顧慮將如何影響中國資金對英國基礎建設的投資,並衝擊英國政府當前對中國的積極招商策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50423-international-uk-chinese-owned-steel-plant-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