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聞 The Chaser News
4.71K subscribers
6.43K photos
4 videos
5.37K links
Download Telegram
消失的聲音・蘋果日報|同事「三進三出」 享受還能撐的自由 (前員工 李維)】

能夠再執筆寫《蘋果》,是一種難得的「自由」。回首那段「很自由」的日子,百感交雜。曾有人形容,《蘋果》活像「無掩雞籠」,記者來去自如,有人甚至「三進三出」,無見一排,換個部組又繼續做同事。當然,與上司鬧不快,滿懷恨意離開的,也大有人在。對記者來說,報道選材及寫作的自由比任何東西也重要,否則「引刀成一快」,也算是一種難得的自由。不然,「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何不灑脫地做人?!無論如何,當年選擇留守到最後的,都應該很享受這種「自由」吧!?

至少在我當年的部組,還容得下每位記者行使自由的權利,只要提出可行的採訪方案,無論多離奇古怪或走偏鋒,大致上都會被採納。最怕是無言以對,結果由上而下,被指定行事,期間還不斷地「被提點」,有沒有問些甚麼、寫些甚麼。聽到這樣的說話,雙眼不其然反白,大抵是每位前線記者的自然流露吧!即使如此,也要爭取在寫作上的自由!幸慶當年歷任上司和諸位同事的包容與補鑊,我在工作上還是很自在。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010705

#消失的聲音 #蘋果日報 #新聞自由
消失的聲音・蘋果日報|黎智英的人格與蘋果的報格 (顏純鈎)】

//我一生最欽敬三個人,一是余英時先生,二是林行止先生,三是黎智英先生,他們的學問與人格都是我仰之彌高的。反觀金庸,他身兼報人、作家、商人、學者、政客等不同身份,早年的金庸有人格,明報也有報格,但金庸經不起鄧小平的籠絡,接近權力就亢奮,以至晚年淌了一趟政治骯髒的渾水,這一點就讓人難起崇敬之心。

今日黎智英先生身處囹圄之中,但他的生命光采煥發在囹圄之外;今日蘋果日報已經香銷玉殞,但蘋果的精神力量將永遠鼓舞香港人。歷史公正不阿,日後不論誰修中國新聞史,都繞不開香港蘋果日報這一筆,蘋果的報格將永遠彪炳史冊。

想像將來有一天,世道大變,香港回到香港人手中,那時黎智英從牢裡出來,生氣勃勃,指點江山,召回舊部,復活蘋果,那便是我們在煲底相見的日子。//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076168

#蘋果日報 #消失的聲音 #新聞自由 #顏純鈎 #黎智英
消失的聲音・蘋果日報|「原爆」遺址:駿盈街8號 (前員工 哥哥)】

//駿盈街8號是「原爆」遺址。

我的記者生涯有一半是報道苦難,不是四川汶川大地震那種天災,而是有權者逼害無權者那種人禍。無權無勢者被人捂著口是我常常置身的災難現場。

自己是半個「倖存記者」,我又該怎樣訴說我的「苦難」?

日本長崎原爆資料館一張照片一直在我腦海不斷徘徊。

一名男孩赤著腳板、挺直腰板揹著更小的孩子。那名更小的孩子軟弱無力,身體東歪西倒,看似沉沉熟睡,大家後來才知道他原來已經死去。站立男孩背貼著死去弟弟的胸部,將弟弟揹上火葬場。

與苦難的距離那麼近,只有背與胸之間。

我的心情也在哥哥與弟弟之間猶豫。我表面上是哥哥,明明活著,但我有時卻是弟弟,雖生猶死。最大的屋子、最大的飯桌都是空蕩蕩。//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010630

#消失的聲音 #蘋果日報 #新聞自由
【吳明德Podcast|篤信力行的黎智英先生】

《蘋果日報》被倒閉一周年,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多名《蘋果》高層都因為受到政治逼害而失去自由,審訊無期。認識黎智英多年的資深銀行家吳明德表示,黎智英一直是篤信力行,即使知道要面對極大的風險,亦沒有拋低《蘋果》的員工及離香港人而去,至今仍然堅守信念。請收聽最新一集「吳明德Podcast」。

請到Patreon免費收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154229

吳明德博士
資深銀行家
逢周四英國時間晚上10時 / 周五香港時間早上5時播出

#吳明德 #吳明德Podcast #聲音專欄 #黎智英 #蘋果日報 #消失的聲音
消失的聲音・蘋果日報︱攝記雙城記(上)-那些年的孖寶兄弟】

影片:https://youtu.be/cwvwJNIyIu4

樹上的小蘋果們,驟眼相似,細看卻每顆形態不同,這顆甜,那顆酸。快門按下,何家達一張相片說盡千言萬語,Mike的照片則抓住最觸動人心的瞬間。相識相知14載,由行家變成同事,再變知心兄弟。經歷傘運、反送中,在《蘋果日報》記下數以萬計的相片,這對攝記孖寶兄弟經歷了那最好又最壞的時代,「原來能夠喺《蘋果》裡面工作,係一種幸運,可以喺前線經歷呢個大時代。」攝影生涯有一半在《蘋果》渡過的Mike說。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167500

#蘋果日報 #新聞自由 #消失的聲音
消失的聲音・蘋果日報|攝記雙城記(下)-天各一方的後蘋果時期】

新增影片:https://youtu.be/jkVMSPAGBO4

有天大樹倒下,小蘋果被迫四散。將軍澳工業邨罕有地聚滿各大傳媒,壹傳媒大樓中快門聲此起彼落,偶有歡呼掌聲蓋過,大閘外陸續有市民匆匆趕至,亮起手機熱淚盈眶地向閘內員工揮手……何家達堅守攝影記者崗位,見證自己工作近十年的報紙出版最終回,那是《蘋果》最後一次派給他的assignment。直至天亮,輕輕放下相機,失去的實感一湧而上,「好似個世界變咗黑白……原來真係完咗喇喎。」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170937

#蘋果日報 #消失的聲音 #新聞自由
消失的聲音・蘋果日報|可信新聞平台盡關 海外讀者嘆難再知香港事】

2021年6月24日,《蘋果日報》出版最後一份報紙,頭版標題為「港人雨中痛別,『我哋撐蘋果』」,那夜凌晨,大批香港市民冒雨到壹傳媒大樓外聲援,讀者Uncle Leo當晚有去現場表達支持。自言在雨傘運動前從不看新聞的他,運動期間成為了《蘋果》讀者,吸收不同資訊而更關心社會、甚至參與公民社會運動。對於香港人信賴的新聞平台逐個被迫消失,他坦言對香港未來不感樂觀,猶幸自己現時身處自由之地的英國,會堅持繼續為香港發聲。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173693

#蘋果日報 #新聞自由 #讀者 #消失的聲音
消失的聲音・蘋果日報|讀者攜蛋糕及標語致意 前員工門外敍舊被警問咩日子】

「他們試圖把我們埋了,卻不知我們其實是種子。」香港《蘋果日報》被迫停運一年,連日均有市民帶同蛋糕及標語到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壹傳媒大樓外致意,周四晚(23日)更有一批前《蘋果》記者不約而同回到舊公司門外敍舊,並亮起手機燈,竟被接報到場的警員查問:「今日係咩日子?」

在美國西雅圖,則有港人攜帶去年《蘋果》最後一天出版的報章,在當地拍照為香港的新聞和獨立媒體從業員打氣。而國際媒體,包括英國《衞報》(The Guardian)、《泰唔士報》(The Times),以及日本共同社等均有刊文,以《蘋果》被迫停運一年作專題報道,並提到香港現時岌岌可危的新聞自由。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195427

#壹傳媒大樓 #消失的聲音 #獨立媒體 #蘋果日報 #LampofLiberty
消失的聲音・記協前路︱主席陳朗昇:我哋冇走咗去嘅理由】

訪問前一刻,曾經是香港最大工會聯合組織的香港職工會聯盟(職工盟),前主席等人遭國安處上門搜屋要求助查。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陳朗昇的電話一大早便響過不停,被問到協會未來,他喝光手上的樽裝茶,呼一口氣苦笑,「你有眼見今日個社會咁樣轉……但香港市民都係需要真相同新聞,我哋冇走咗去嘅理由,會唔會有轉變、返到去以前呢?好理性咁睇就睇唔到任何理由,係咪?你可以期盼嘅,正如世人都會期盼世界和平一樣。」

記協5月時舉行特別會員大會商討前路,包括降低解散門檻,今天(25日)會舉行會員大會投票表決,並進行改選。去年當選主席,他是臨危受命加當仁不讓,早前公佈將會今年10月赴英參加學人計劃半年後返港,一度表明不積極尋求連任,最終因無人願意參選主席,他成為了唯一候選人。政綱提及要令記協有尊嚴地存在,「保會保人」。去年底記協周年晚宴上,他致辭道,「香港始終需要真相,亦需要記者;前路再難行,記協會戳力不倒下」。暗夜星晨,小島有一愚公,蒼茫中覓得人生矢志,已是永恆。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208078

#消失的聲音 #記協 #陳朗昇 #新聞自由
消失的聲音・社交媒體|傳媒學者料「假新聞」立法針對Google與Facebook】

一直以來,傳媒都是被視為是社會中的「第四權」,在行政、立法、司法等三權以外,發揮監察社會及權力的角色。然而,香港新聞界自「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面對種種打壓,監察功能已被急速萎縮與削弱。在國安法落實後,有傳媒學者預料,即將立法的《假新聞法》將會針對社交媒體,包括Google與Facebook,「移除內容,或者要求標籤一些內容為假新聞」,長遠而言,對整體新聞自由以至公民社會的狀況並不樂觀。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216675

#消失的聲音 #新聞自由 #社交媒體 #假新聞法 #Facebook #Google
消失的聲音・港記去留︱網媒出實體雜誌記錄香港 自由記者赴烏克蘭戰線報道】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至今已有四間具代表性的媒體相繼關閉及停運,多名記者面臨失業或轉職,也有一些記者轉為獨立記者繼續採訪報道。然而,香港仍有一些小型的獨立媒體繼續堅持記錄香港,為香港的歷史存檔;也有獨立記者移居海外之後,繼續發掘在外延續記者生涯的可能性,甚至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遠赴烏克蘭採訪第一手的現場報道,把戰區的狀況帶回到香港讀者眼前。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244189

#消失的聲音 #戰地記者 #自由記者 #誌 #新聞自由
消失的聲音・眾新聞|前記者Jacky:「能道別已是奢侈」】

影片:https://youtu.be/AtWmRq9yr_Q

午後陽光照進辦公室,前《眾新聞》記者Jacky和拍檔坐在電腦前,努力剪輯影片。這是他們在《眾》停運後,一手一腳創立的小小天地,自資組成《大城誌》YouTube頻道,繼續採訪以影像說故事,例如六四周年前夕發佈街訪中學生短片,當中問及去年在M+博物館開幕展出、影射六四傷亡的畫作《新北京》,只有兩成半受訪者聯想到六四,有人誤以為有關保育動物等議題,引起不少迴響。

一頭栽進新聞界6年,28歲生日未到,Jacky由見證本地影像、數據新聞媒體堀起,到目睹多間甚得民心的傳媒,像那艘家傳戶曉的海上畫舫突然被埋葬深海,甚至到自己身處其中。去年《立場》停運後,僅存的本地獨立媒體成為驚弓之鳥,萬般不捨下,成立5年的《眾新聞》數日內決定停運,今年1月告別觀眾。2019年加入,他形容舊公司有很大自由度,「好開心,有咩想做都可以一齊傾, OK喎咁就去做啦,源於有份信任,試問仲有幾多機構係有呢個空間?」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272714

#消失的聲音 #新聞自由 #紅磚危城 #眾新聞
消失的聲音・立場新聞|留下來再試一次 林彥邦:俾人知有人企緊喺度】

影片:https://youtu.be/8WS3zAu5x58

半年、一年過去,有些香港人,還是會保留幾個已不再更新的手機新聞應用程式。新生活不得不習慣,去年12月29日前上司被捕、公司即時停運及遣散,那夜為辦公室關燈的前《立場新聞》採訪主任林彥邦,這天回到新辦公室靠在沙發上查看新窗簾的取貨地址。4月中開設一人新聞平台,辦公室裝修也是一腳踢,他失笑,初初沒有預計到雜工這個部份,另一個驚喜,是簽租約時也沒有留意窗外風景,「後尾先發現原來對正獅子山,唔係話咩獅子山下,但係對於我哋呢個城市嘅人,係有特殊意義。」

空間僅有一個房間大小,但兩邊窗外景觀開揚不至侷促,「令你個人舒坦好多,否則應該會抑鬱囉;若果竟然仲有人會上去掛直幡,可能掛國安家好或者完善選舉制度,都唔緊要,總之會直接見得到。」世界變了幾變,他還在嘗試堅持見證、記錄、報道,一個城市的歷史。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276785

#消失的聲音 #立場新聞 #林彥邦 #新聞自由 #ReNews
【曾志豪受訪|PK鄧點名後被《明報》停稿 「憤怒已過了 只有無奈和難過 為香港的環境愈變惡劣而難過」】

香港容不下「真話」,發問都被滅聲!港府半個月內兩度發聲明,指前港台節目 《頭條新聞》主持曾志豪在《明報》撰寫的評論文章混淆視聽深表遺憾,並提出「必須指正」。不足半個月,曾志豪於周五 (30日)在《明報》發表以〈我的最後一篇《明報》稿〉為題文章,首段表明「這是我最後一篇《明報》論壇的文章。不用猜測與保安局長鄧炳強的點名有無關係,就像盧寵茂告訴你,香港突然取消疫苗通行證、社交距離等等措施,『並非突然間作出的決定』,與北京無關,有人會相信嗎?你高興就好了。」曾志豪(小豪子)接受《追新聞》訪問,談到被滅聲的感受:「憤怒的階段已經過了,更多是無奈和難過,為香港的環境愈變惡劣而難過。」

曾志豪於2012年開始在《明報》撰文,今年剛好是10年,但對香港來說,好像經歷了百年巨變,公民組織被解散,傳媒被噤聲,他透露在本月被保安局兩度點名後,《明報》負責人便通知他不用再寫,他以文字回覆記者:「已經過了憤怒的階段,更多是無奈和難過,為香港的環境愈變惡劣而難過」。對於香港人如何能繼續發聲及監察政府?小豪子表示:「『睇餸食飯』,be water式的監察,未被嗌停前不要自己先停,這是唯一測試禁區的方法」。

香港正在走回頭路,已不可能聽見「真話」,但小豪子認為在海外發聲仍然有價值,「其實不論本地或海外的評論,都可以說沒有作用。因為當政權沒有民意認受,其實任何評論的監督都不能起到作用,因為政權沒有後果;但看看國內的白紙革命,就算不是主因,但至少是一個催化劑,改變了政權的做法。所以評論工作或者輿論的影響仍然有價值,至少能提供另一種聲音,有助把真相傳播。」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76557312

#曾志豪 #小豪子 #明報 #PK鄧 #鄧炳強 #評論 #滅聲 #消失的聲音
消失的聲音|《眾新聞》停運一年關網站 李月華:揀具紀念性的日子 壹傳媒下周四被除牌】

2022年1月4日,《眾新聞》宣佈停運告別讀者,一年後新聞網站及Facebook專頁周三起全面關閉,所有報道下架,只顯示去年團隊撰寫的告別文,前《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向《追新聞》表示,「公司結束後網站無論如何也要關閉,因此選擇一個具紀念性的日子(停運一周年)來關閉網站和其他社交媒體平台。」

就在同日,另一被迫關閉的壹傳媒(00282)發通告,指接獲聯交所發出日期為上月23日的函件通知,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1)條取消該公司的上市地位,除非壹傳媒申請覆核決定,否則其最後上市日期將為本月11日(下周三),而股份的上市地位將自本月12日(下周四)上午9時正起取消。

全文請到Patreon免費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76803329

#眾新聞 #李月華 #282 #上市 #傳媒 #壹傳媒 #政治打壓 #消失的聲音 #聯交所 #除牌 #黎智英
// 香港《蘋果日報》被迫停刊晃眼兩年,逾千失業員工中,不少記者、編輯選擇離港,留港者很多亦心灰轉行,部份仍有志延續使命的新聞工作者組織小型媒體,碎片化式散落在不同平台;而因國安惡法在囚的6名前高層及創辦人黎智英,已失去個人自由近兩年至逾兩年半。《蘋果》出版26年間爭議不少,但其鮮明立場成為不少香港人的政治啟蒙。有移民英國的前區議員夥拍多位香港藝術家,將於6月底在倫敦一個舊法院舉辦《蘋果日報》停刊兩年展覽,冀在民間保存象徵香港最自由年代的媒體,向海外宣揚《蘋果》的故事。

Clara、阿金與11名藝術家6月29日起將在倫敦舉辦一個關於《蘋果日報》的展覽,為期逾10日。 //

消失的聲音|移英藝術家倫敦辦《蘋果》停刊兩年展 「唔可以令呢段歷史冇咗」】

全文請到《追新聞》網站閱覽
https://thechasernews.co.uk/消失的聲音|移英藝術家倫敦辦蘋果停刊兩年展/

#壹傳媒 #張嘉莉 #消失的聲音 #港區國安法 #移英港人 #細葉榕人道支援基金 #蘋果日報 #香港藝術家 #黎智英
==========================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 Stripe|https://buy.stripe.com/eVa3fc5JWdYfegU289
🔗 網站|https://thechasernews.co.uk/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he_chaser_news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he.chaser.news
💬 Telegram Channel|https://t.me/the_chaser_news
☕️ ko-fi|https://ko-fi.com/thechasernews
// 《追新聞》特約記者日前走訪將軍澳工業邨,未見港警在場部署,蘋果大樓大堂仍有開燈,正門已用圍板封起。經歷過2014年雨傘運動《蘋果》被圍;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將軍澳頓變「明日之後」;2020年8月國安警搜查壹傳媒大樓;直至2021年6月17日,國安警以「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拘捕壹傳媒董事和高層,凍結《蘋果》資產,創刊26年的《蘋果》戛然而止。

《蘋果》消散了兩年,香港人還有熱度嗎? //

【抗爭的迴響:《蘋果日報》文獻及藝術展覽】

時間:6月29日至7月10日
地點:倫敦前蘭貝斯郡法院(Former Lambeth County Courts, London SE11 4DZ)ASC Studios
免費入場
註:現場設有捐款箱,所有收益扣除成本後將投放於人道支援工作

消失的聲音.《蘋果》停刊2年|壹傳媒大樓人去樓空 香港人還有溫度嗎?】

全文請到《追新聞》網站閱覽
https://thechasernews.co.uk/蘋果停刊2年|壹傳媒大樓人去樓空/

#香港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 #蘋果國安案 #消失的聲音 #壹傳媒大樓 #壹傳媒
=====================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 Stripe|https://buy.stripe.com/eVa3fc5JWdYfegU289
🔗 網站|https://thechasernews.co.uk/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he_chaser_news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he.chaser.news
💬 Telegram Channel|https://t.me/the_chaser_news
☕️ ko-fi|https://ko-fi.com/thechasernews
// 「抗爭的迴響:《蘋果日報》文獻及藝術展覽」周四(29日)起在英國倫敦蘭貝斯(Lambeth)舉行,展期至下月10日。12名同樣來自香港的藝術家將一個舊法庭改成一個展覽館,展出由不同年代的《壹傳媒》刊物,以及以《蘋果》為主題的藝術作品。

策展人之一張嘉莉(Clara)及阿金夫婦表示,約花了三天在場地準備,礙於此座建於1928年的舊法庭大樓相對較舊,除了不能作破壞場地原貌及結構外,亦遇上需要代場主「裝修」的小問題。而Clara本來亦擔心人手不足以籌備展覽,但之後有大量義工加入協助,最後籌備過程竟然比想像中容易。

展覽展期由即日至7月10日,每天下午1時至6時在倫敦前蘭貝斯郡法院(Lambeth County Court)(SE11 4DZ)舉行,並於周五(6月30日)下午5時舉行開幕典禮。//

消失的聲音|《蘋果》文獻及藝術展覽倫敦開幕 展出前員工珍藏實體報章】

全文請到《追新聞》網站閱覽
https://thechasernews.co.uk/消失的聲音|蘋果文獻及藝術展覽倫敦開幕/

#消失的聲音 #新聞自由 #港區國安法 #細葉榕人道支援基金 #蘋果日報 #舊法院 #言論自由 #黎智英 #英國
===========================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 Stripe|https://buy.stripe.com/eVa3fc5JWdYfegU289
🔗 網站|https://thechasernews.co.uk/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he_chaser_news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he.chaser.news
💬 Telegram Channel|https://t.me/the_chaser_news
☕️ ko-fi|https://ko-fi.com/thechasernews
//過去兩年多不斷在國際上為父親黎智英發聲的黎崇恩,預先拍了一段約2分鐘短片在開幕禮發言。黎崇恩說自己並無在《蘋果》工作過,與其關係是因為父親黎智英,所以很高興能藉今次機會向前《蘋果》員工說話。他感謝《蘋果》員工在報紙發行二十六載所作貢獻,又憶起《蘋果》2020年8月10日被警方國安處搜查翌日,大批市民排隊買報紙以示支持,有排隊市民被問到會否擔心有風險時,即堅定地表示:「當然買啦,我白紙都買!」令他非常難忘。惟他指現時即使想買《蘋果》已連白紙也買不到,情況令人心寒。

黎崇恩續稱,《蘋果》已被港府強行停運,其父與多名公司高層被囚,對於大家未有遺忘,仍保持心中團火感到驚嘆。他勉勵前員工要繼續奮鬥,為香港發生的事發聲,亦要為獄中的舊同事,以及他父親黎智英繼續發聲。//

消失的聲音|黎崇恩拍片勉前《蘋果》員工為被囚同事發聲 難忘讀者毋懼白色恐怖排隊買報紙】

全文請到《追新聞》網站閱覽
https://thechasernews.co.uk/黎崇恩拍片勉前蘋果員工為被囚同事發聲/

#國安法3年 #新聞自由 #消失的聲音 #港區國安法 #蘋果日報 #黎崇恩 #黎智英
==========================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 Stripe|https://buy.stripe.com/eVa3fc5JWdYfegU289
🔗 網站|https://thechasernews.co.uk/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he_chaser_news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he.chaser.news
💬 Telegram Channel|https://t.me/the_chaser_news
☕️ ko-fi|https://ko-fi.com/thechasernews
//正在英國倫敦舉行的「抗爭的迴響:《蘋果日報》文獻及藝術展覽」,除了展出十二個藝術單位的創作外,亦展出了由1995年《蘋果》創刊至2021年6月尾停刊這些年間一篇篇對香港以至世界影響深遠的報道重印。無論離港多年的留學生、一直在港的媽媽以至參展藝術家,再次翻閱《蘋果》均感震撼。有入場參觀展覽的本地人形容,《蘋果》被打壓的過程即使在民主國度仍具警惕性(Alarming)。

現居台灣、6月尾到倫敦親身出席兩個有份參與展覽的參展藝術家vawongsir形容,再次在展覽上閱讀《蘋果》的感覺「好震撼」,感覺就將由97年主權移交、2003年沙士及首次爆發7.1大遊行,到2014及19年的社會運動這二十多年間在香港發生過的事,將整段時間壓縮在一個展覽內。尤其他近十多年來,由讀書時期參與學生組織,到投身社會後任教通識科,到自己成為被政權壓迫的對象,「好似同自己好貼近,我覺得有機會來到嘅香港人都應該親身體驗一下。」//

消失的聲音|參觀《蘋果》文物展為港人遭遇傷感   英國伴侶:事件具警惕作用】

全文請到《追新聞》網站閱覽
https://thechasernews.co.uk/消失的聲音|參觀蘋果文物展為港人遭遇傷感/

#國安法3年 #新聞自由 #消失的聲音 #港區國安法 #蘋果日報 #黎智英 #追新聞 #TheChaser
===========================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 Stripe|https://buy.stripe.com/eVa3fc5JWdYfegU289
🔗 網站|https://thechasernews.co.uk/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he_chaser_news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he.chaser.news
💬 Telegram Channel|https://t.me/the_chaser_news
☕️ ko-fi|https://ko-fi.com/thechaser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