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
39.7K subscribers
25.4K links
solidot.org 非官方 RSS 推送频道。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 Buy Ads: https://telega.io/c/solidot
Download Telegram
“北斗掉线”事件背后:不懂人情的技术是残酷的

2021-04-09 13:43 #奇客故事

作者|高飞 奇客故事(ID:cybergushi)


一位货车司机,因为北斗掉线而选择自杀结束生命,这是「货拉拉用户跳车事件」之后,货车行业的第二起科技事故。


「货拉拉事件」后续,是货拉拉上线了一系列安全整改措施。从公开资料来看,包括行程录音、行驶记录仪、逾期预警等。
但很遗憾,货拉拉的整改措施,其实对司机和乘客的保护作用并不会太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由目前城市的暴力犯罪类型所决定的。
由于技术在城市管理中已无处不在,比如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摄像头。绝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在公共环境的暴力犯罪,跑不掉,藏不住。
近些年,一些陈年旧案接连告破,就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升级的结果。
所以目前城市中的暴力犯罪,往往以“激情犯罪”(即冲动性、爆发性犯罪行为)为主。
回看「货拉拉事件」,司机和客户之间的怒火,来自于女孩用满了平台所规定的免费等待时间,又拒绝了司机的协助付费搬运。
而货拉拉的整改措施(包括行程录音、行驶记录仪、逾期预警等),没有一个能缓解司机的不满,没有一个能化解跳车乘客的惶恐(虽然此次事件可能是过度惶恐),都无法阻挡“激情犯罪”的发生,仅仅能协助处理犯罪之后的追查与定责罢了。
说白了,货拉拉的系统整改主要强调「事故后的法律追责」,却没有对「缓解司机和客户之间的情绪冲突」做任何改进。
而这种情绪冲突,却又是货拉拉系统造成的。这就像给屋顶凿了一个洞,然后底下放一个盆接水,却不想着去补屋顶。
这种错误价值观的背后,是技术系统对“人情”的视而不见。正如「北斗货车事件」,也是技术系统与人情之间的冲突。
货车建立北斗系统的初衷是让行车更安全,这个初衷没错。
问题在于系统的规则。系统规定,无信号就要罚款,这是因为考虑到人为主动拆除系统而躲避监管的可能性。系统在此预判了人情的恶。
可是,系统却忽视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技术可能出故障,会对人的行为产生误解。
如果系统无法具体理解每一个人的“人情”,只是默认一切的失常行为,都是人情之“恶”。换言之,系统对人只做“有罪”推定是不完善的,因为一些被系统规则误判的人,无法去与冰冷的系统规则讨说法。这些被误判的人,应该怎么办呢?
被系统制裁的人,只能寄希望于开发系统的人(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推翻自己的机器裁决。
如果系统以处罚为目标执法(比如罚款),人的绝望自然在所难免。
从统计学角度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机器系统或许比人更公正。但是偏偏有一小部分情况,系统会做出不公正的裁决。
这时,谁应该做最终的裁判?
汽车不是下一个智能手机

2021-04-16 12:34 #奇客故事

作者|高飞 奇客故事(ID:cybergushi)



入局造车这事,已经变得比较庸俗了。一眼望去,似乎人人都在造车。有互联网体系的滴滴和百度,做传统生意的恒大地产,做智能硬件出身的小米和大疆,以及自己不造车、但和传统车厂联手造车的华为。


当然,还有一直在回国路上的贾跃亭。






一切风口的背后都有原因,汽车的故事则可以从乔布斯说起。是因为在智能手机之后,市场在寻找下一款明星产品久矣,这个寻找过程,从乔布斯本人还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了。


乔布斯在2007年不仅用“再一次发明手机”的口号发布了一款产品iPhone,还创造了一个产业,并带给市场一个启示。


iPhone创造的产业是智能手机产业。


十年过去了,智能手机产业已经变成年销量超过十亿部,产值万亿的庞大市场。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智能手机如此成功,太受用户欢迎了,所以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普及。


这就造成一个副作用,就是早在过去几年,智能手机就进入了缓步发展期,甚至在有些年份出现了同比年度下降。


而iPhone带给市场的观念启示,就是可以通过新技术,再发明一款既有产品,却依然可以创造重大机遇。


通过iPhone,乔布斯告诉业界,利用新的技术,重新定义一个既有传统产品,同样能创造巨大的市场机会,并不用全新发明。


如同乔布斯自己,用互联网、计算技术重新定义并发明了手机一样。用句现在时髦的话,iPhone就是手机的数字化转型。


这比完全创造一个新产品,起码看起来要容易一些。


所以,在智能手机逐渐进入平台期之后,人们一直在传统产品上,寻找重新定义的机会。大家觉得这个产品要有这么两个特点:能用得上新技术,市场要足够大。


寻找的过程并不容易。


从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电视,一众产品被重新发明下来,虽然也吸引了一些用户的目光。但始终没有一个产品,能达到智能手机的高度。


直到重新发明汽车的机会出现,人们似乎达成共识,智能手机的下一站,很可能就是汽车了。


第一,和其他电子产品比起来,汽车对技术的使用,简直可以说是要素过多。从新能源,到5G,从人工智能,到显示界面,没有汽车用不上的技术。


其次,汽车业的体量足够大。全球乘用车市场,一年有8000万的销量,而汽车的价格是手机的百倍左右,所以它是和手机业价值持平的市场。


尽管如此。我认为,汽车还是成不了下一个智能手机。


因为智能手机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集成,和市场的庞大,还因为它取代了电脑,成了人们新的信息终端,成了现代生活工作最重要场景的最重要承载工具。


信息的工具能力,才是智能手机决胜千里的关键。


手环、手表,眼镜,之所以达不到预期,是由于它们的屏幕和计算能力限制,决定了信息接收和创造效率比手机更低。而电视屏幕虽然足够大,但是我们对这款产品接触频次和接触时间却不够长,所以也无法成为主流信息终端。


智能手机,是刚刚好的那一个,在信息接收量、设备功耗和计算能力之间取得了完美平衡。


我们可以用它收发消息、创作和观看短视频,卖东西和购物,一切和信息有关的需求,智能手机都是最方便的一个。


从这个角度看,汽车担负不起信息终端的使命,这和汽车的使用场景有关。


传统汽车中的人类角色有两种,司机和乘客。


对公共交通的乘客来说,无论汽车如何更智能,汽车依然是一个公共产品,其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隐私性,依然不如手机。


对司机自身来说,即使实现了自动驾驶汽车,那么汽车也只是解放了司机群体的注意力而已。


司机很可能选择把腾出来的双手,放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而不是操控一块汽车内的屏幕。


所以汽车,就算看起来多么像一个装了四个轮子的手机,也依然不是那个人们期待的下一个信息工具。


不过,汽车的再造过程,依然可能创造巨大的产业价值,但它走的不是智能手机的路。


智能手机的价值在于「信息」,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最大价值,则在于「时间」。


根据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国有接近40%的城市道路,在通勤时间,处于缓行拥堵状况。


有大量人类可以用于休息或者工作的时间,被无意义的消耗在交通工具上。


如果汽车能够实现自动驾驶,起码以亿计算的司机人群,每天将多出平均一个小时的可自由支配时间。


如果再考虑自动驾驶对交通路况的改善作用(完全的智慧交通,道路甚至不需要设置红绿灯),这些每天解放出来的十数亿小时的时间,将会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福祉(多睡半小时,就是打工人幸福感爆棚的事情了)。


如果说世界的运转,离不开物质、能量、信息和时间等核心元素。


智能手机的价值,等同于信息的价值。


汽车的价值,则等同于时间的价值。


说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汽车对于碳中和的帮助(能量上的价值),也远不及其创造的时间价值大。


新能源汽车虽然挂着新能源的前缀,但核心命脉则是自动驾驶。


自古以来,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它要解决的问题,始终是交通问题,是一个将包括人在哪的物质,从甲地移动到乙地的问题。


既然汽车不是信息工具,这个产业就不会完全遵循摩尔定律(尽管特斯拉始终在推动降价)。交通的问题,也远不止是汽车自身问题,是车、路、人、城市在内的系统工程,更涉及贸易、就业、制造业转移问题。


所以汽车市场不会像科技产品那样,快速演化为极化的「二八格局」[注1]。


在智能手机产业发生的,新势力对传统势力的快速颠覆,也就难在汽车产业重复上演。就像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传统车厂不是下一个诺基亚( 文章传送门),而汽车也不是下一个智能手机。


新势力固然跑得快,但又无法拉开更远的距离,自然有新-新势力不断入局。


[编者注1]:二八格局(又称“二八定律”),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文中此处意指:20%的强势品牌通常占有80%的市场份额。二八定律可以解释和解决很多社会学、企业管理学等问题。比如,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或者,假如20%喝啤酒的人喝掉80%的啤酒,那么这部分人应该是啤酒制造商注意的对象。
特斯拉刹车门:为何20年来,维权剧本不换?

2021-04-23 09:31 #奇客故事

作者|高飞 奇客故事(ID:cybergushi)



汽车业维权经常出大新闻。


比如:


二十年前,武汉一个车主砸掉了自己未能维权成功的奔驰车,成为汽车车主用激烈手段维权的先驱。


两年前,又发生一起奔驰维权大事件,一个女车主坐在4S店奔驰车顶哭诉的视频席卷全网。


而就在几天前,上海车展,一位“特斯拉刹车门事件”女车主的维权,又创造了一个中国汽车市场维权的新标志性事件。


在高层舆论介入之后,在特斯拉提供了部分数据之后,特斯拉刹车门的是非曲直,应该很快会有结论。


但汽车维权的这出戏码,二十年来都没学会换剧本,即维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谁能“搞出动静”。






从奔驰的燃油车,变成特斯拉的电动车,从当年的手动驾驶,到今天的自动驾驶。二十年过去了,这出戏依然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难道要让维权结论落地,就非得用极端手段连人带事一起上头条吗。


说到底,对正常普通消费者而言,维权真的不易。因为在维权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存在天然的地位失衡。


消费者:地位处于相对弱势,维权动力也有所不足。


对单独的个体消费者而言,其实没有足够的财力、精力和信息优势,可以和商家打一场旷日持久的维权战。


这也是普通人在维权过程中未能达成自己的愿望时,多数选择“就算了”的原因。


对商家而言:地位处于强势,对个体消费者则缺乏关注动力。


个体消费者的维权,对商家的整体经营而言,其实是无足轻重的小事。


当消费者通过普通流程维权,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商业价值观指引,商家没有动力,为这一个个体消费者,去修改自己的规则,无论自己的规则合理与否。因为商家并不怕丢这么一个客户。


在地位失衡之下,事情就会向最糟糕的情况发展。


作为个体消费者,“闹”是最容易选择的路。只有把事情闹到足够大,闹到舆论发酵,闹到商家认为,这件事带来的舆论经济损失,足够自己去评估修改规则,或者回应舆论诉求为止。


但是这个以“闹”为核心的维权过程,其实是双输的。


不管特斯拉事件最后是何种结论,车主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甚至被关进拘留所。


特斯拉则让一个客服工单,变成震动全球的舆论灾难,代价远超过一辆车(甚至连带着上海车展的成果——疫情后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线下商业活动,也被完全淹没,而这本来应该成为上海抗疫成功的缩影)。


但可惜,如果不出意外,未来二十年,维权双输的故事,还会不断重演。


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死结:我(消费者)不闹到足够大,你(商家)就不会重视我;你(消费者)不闹到足够大,我(商家)为什么要重视你。


或许世间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相对靠谱的解决思路是有的。


比如某些商家之所以不在乎消费者,是因为一个消费者的力量太渺小了。


消费者之所以要把事情闹大,也是因为一个消费者的力量太渺小了。


航空界有一个「海恩法则」,说的是每一起严重事故的发生,一定伴随发生了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事故,以及1000起事故的隐患。


因此,消费者所遇到的问题,如果是一个真问题,那就一定不会是孤案,一定有无数其他消费者也遇到过类似问题。


消费者个体虽然渺小,但是消费者的总和并不渺小。


如果能把每一个个体消费者整合起来,将以“万”计算的市场代价,整合成以“亿”计算的市场代价去维权。


这就是一个足以和商家形成对抗的力量了。


在这种体系下,个体也就不必靠自己闹到最大了。


整合消费者力量的做法,当然也并不是什么高见。在司法体系中,这种方式被称为集体诉讼。


可惜的是,在实际维权过程中,我们很少能看到这种司法维权手段,但其运行不畅的「原因」,也早有法律人士分析过,这里不再赘述。


不过,现在最流行的“按闹分配”是最糟糕透顶的分配体系。


它无视公平原则,有的只是“爱哭的孩子有奶吃”式的欺负老实人而已。


“按闹分配“甚至会鼓励一部人,不管自身对错,先闹大再说。甚至鼓励一些人成为职业“闹”,“闹”已经成一门生意,比如“医闹”等等。


围绕特斯拉维权事件的数据问题,是新问题;但是消费者维权的方式,却是旧问题。


特斯拉刹车门事件,会有一个结果。


但二十年过去了,更好的消费者维权方式依然没有一个结果。
我方无责,对方无责,车全责?

2021-04-30 17:35 #奇客故事

作者|高飞 奇客故事(ID:cybergushi)




有模糊地带的地方,就是容易发生争执的地方。


好比说城市“耶稣撒冷”吧,它是重要的宗教圣地,但更准确的说,是几个重要宗教的共同圣地。这片土地的荣耀归属,也就成了一个模糊地带,无数的战火就因为这份“模糊”而引燃。


现在看起来,智能汽车,正在创造数字经济时代一个的模糊地带,一个新时代的“耶路撒冷”,那就是事故责任的认定。


汽车只要上路,就难免发生交通事故,而交通事故的定责过程,就是厘清模糊地带的过程。






早些年间,在马路上经常会看到事故车主双方,在街上吵架的场面。到底是你先压了线,还是我没躲开,其中确实有很多可以争论的地方。


无论怎么争,最后肯定要得出一个结论,或者是你方全责,或者是我方全责,或者责任均沾,总有一个车是有责任的。


但是在智能驾驶时代,责任的认定方却多了一个,那就是车本身。


《蜘蛛侠》中有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当人工智能赋予车驾驶权的时候,事故的责任方,就多了一位,那就是——车自己。


最近的特斯拉事件,就把“车有责”的可能性,以及它可以创造的混乱,史无前例的在全社会做了一次知识科普。


无论大家喜欢或不喜欢,无论特斯拉的公关顽固或无脑,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车的智能化过程,已经是不可逆的产业升级过程。


假设特斯拉退出了中国市场,我们也一定会看到“其他斯拉”智能汽车遇到同类事件。


尽管他们的公关可能会比特斯拉聪明,但是责任的认定过程,却依然不见得简单。


所以,当下一次涉及“车有责”嫌疑的事故发生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当人们遇到关于未来的问题时,经常会发现,历史能告诉我们答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不经意间,现在马路上因为交通事故吵架的事儿越来越少了。


这肯定不是交通事故本身变少了,也不是司机文明程度提高了,答案在问题之外,是“保险”和“摄像头”的普及,让吵架变得没有意义。


交通摄像头的普及,让责任的认定变得清楚,责任的模糊地带变清晰了。


保险的普及,则让有责方的压力变小,吵架也就变得没有必要了,反正有人兜底(当然,路怒症除外)。


在智能驾驶时代,情况会变得有所不同。


由于人工智能的黑盒问题(外人无法完全窥探其内部规则),马路上的摄像头,能看清楚人类车主的相互责任,但是看不清“车”本身的责任。


所以,在智能驾驶时代,解决答案的途径看起来就只剩下一个了,那就是“保险”。用保险降低“定责”的压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但是应该说,在智能驾驶时代,“保险”还没有做好自己的准备。


现在的车保服务,是传统驾驶时代的产物,是决定驾驶员——“人”责的产品,全然没有考虑到“车”责的出现。


这也不能完全责怪保险公司,“车厂”本身也忽视了自己这份责任。


当任何一个具备理性的驾驶员,都不会在没有保险的情况,开车上路的时候。间接拥有“驾驶权”的车厂,却没有想到为自己的“汽车人”上一份保险。


我方无责,对方无责,车全责真发生的时候,没有一份保险的“车厂”,能完全负的起自己的责任吗,还是坚持说,自己一定没有责任?


有了碎屏险之后,手机厂商和手机用户也就不再纠结到底自己手机设计的太光滑,还是用户自己使用不当了。


如果责任的认定过程只能像一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汽车”自己本身有一份保险,则可以让猜测嫌疑犯先放在一边。


汽车,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文明的下一个战略高地,无数的力量正在向它冲锋,有传统车厂,有科技公司,有互联网公司,有地产公司。


智能汽车天赐良机,人人都有把这事做成的理由。


从舆论场和商战的角度,智能汽车自己也是一个商业机遇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三千年》写到,这片土地是三大宗教(各种产业力量)的圣地(新蓝海),更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她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也是惑人的阴谋与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这段话,确实也很像写给智能汽车的“最近三个月的”的历史的。
解决「高考焦虑」不能靠「中考焦虑」

2021-06-11 15:53 #奇客故事

作者:高飞 奇客故事(ID:cybergushi)




教育焦虑已经成了全民话题。去年以来,从舆论导向到配套政策,似乎也在回应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手段是「分流」,也就是在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高考之前,把学生分流到不同的教育层次。


这种措施已经实打实地在进行了,比如高考虽然关注度高,但它不是难度最大的考试,因为它的录取率有75%,而高中的录取率在未来会保持或迈向50%。







这种「分流」能解决教育焦虑吗?我们先来做两个假设。


第一个假设关于“桃子”。假设有三个人,都喜欢吃桃子,但是只有4个桃子,每人分不到2个。如果分桃子的人说,让我们来减少一半的桃子至2个,功劳少的两个人可以选择退出,剩下的一个人就可以拿到2个桃子了。


第二个假设关于“苹果”。假设有三个人,都喜欢金苹果。但是只有2个金苹果,不能保证每人1个。分苹果的人说,让我们减少1个金苹果,不够漂亮的两个人可以退出,剩下的那个最美的人就可以保证拿到金苹果了。


两个假设中,分别的三个人,是否会有人在减少了桃子和苹果的情况下,主动选择退出,让剩下的人轻松拿到奖励,避免三个人的共同焦虑?


这两个假设,其实有现成的答案。


第一个假设,如果发生在春秋战国,结局会变成三个人都自刎而亡。这就是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第二个假设,如果发生在希腊神话里,结局将会是引发一场战争,那就是“特洛伊之战”。


回到教育焦虑这件事儿。


其实这和分桃子、金苹果的故事很像。家长们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但是优秀的大学名额是有限的,造成了激烈的竞争。


而高考前的「分流」,从高中阶段减少入学名额,提高中考难度,就相当于减少奖励比例,让有些人知难而退,从而降低高层次竞争难度。


但是桃子和苹果的故事告诉我们,减少供给,并不会减少焦虑,反而会让竞争变得更加惨烈。


因为教育从来不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提供阶层跃升,或者阶层更新的竞争系统。


这就好比,要解决高房价,暂停土地拍卖和叫停房地产融资,也不可能让房价下降,只有提供更多低成本的土地才可以。


只有增加供给,才能让竞争者的心态更平和,焦虑更少。


减少优质资源供给,或者设定前置分流系统,只会让焦虑更加严重,或者让焦虑换一种方式存在。
潜流|电影被渠道掐住了咽喉

2021-06-21 18:14 #奇客故事

作者|高飞 奇客故事(ID:cybergushi)

从表面看水面,或者平静,或者大江东去,总是沿着一个方向奔涌。但是海洋学家在半个世纪前发现,哪怕是汪洋大海,水的流向也并非整齐划一。在流向统一的表面洋流之下,还有中、深、底层不同的水流层,它们的流向、速度都不尽一致。虽然这些「潜流」不易被发现,但是它们对海洋运行的影响,对气候季风的改变,却不见得比表面的洋流小。


这不仅让人想到,在商业、文化中其实同样存在这样的潜流。我们很容易对存在已久的事物见惯不惯,习以为常,这是表面的流行,但是或许也早有一股潜流在呼唤新的变化。乔布斯就可以被定义为一位擅长潜流的发现者,他不觉得手机只能用来通话,人们早已希望随身携带一部电脑。于是,乔布斯用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潜流早于风口。


所以,「潜流」作为奇客故事(ID:cybergushi)的一个新栏目,我们希望发现有潜流特质的人和事。今天要讲的,是高群耀和他的电影故事。
比起万维网的发明人,有些人的格局太小了

2021-07-19 14:34 #奇客故事

作者:高飞 奇客故事(ID:cyberg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