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研究发现淀粉基微塑料可能存在健康风险
2025-04-10 18:01 by 抓落叶
塑料制品磨损会释放微小的塑料颗粒,这些颗粒几乎肉眼不可见,若被人体摄入或吸入,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为了使这些颗粒可生物降解,研究人员用植物淀粉而非石油来制造塑料。《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初步研究表明,动物摄入这种由替代材料制成的塑料颗粒后产生了健康问题,例如肝损伤和肠道微生物组失衡。可生物降解的塑料一直被视为是一种比传统石油基塑料更安全、更环保的替代品。最常见的一种源自淀粉,淀粉是土豆、大米和小麦中所含的一种碳水化合物。关于淀粉基可生物降解塑料对人体有何影响,目前尚缺乏相关信息。由南京东南大学 Yongfeng Deng 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动物试验探究这些影响以解决这个问题。暴露于淀粉基塑料颗粒的小鼠出现多个器官(包括肝脏和卵巢)受损,且高剂量组小鼠的损伤更为明显;血糖管理发生改变,包括甘油三酯(一种脂肪)水平显著异常,血糖和脂质代谢相关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出现紊乱。研究人员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了解这些可生物降解的颗粒在体内的分解方式。
DOI 10.1021/acs.jafc.4c10855
EurekAlert:研究发现,淀粉基微塑料可能对小鼠造成健康风险
#科学
2025-04-10 18:01 by 抓落叶
塑料制品磨损会释放微小的塑料颗粒,这些颗粒几乎肉眼不可见,若被人体摄入或吸入,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为了使这些颗粒可生物降解,研究人员用植物淀粉而非石油来制造塑料。《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初步研究表明,动物摄入这种由替代材料制成的塑料颗粒后产生了健康问题,例如肝损伤和肠道微生物组失衡。可生物降解的塑料一直被视为是一种比传统石油基塑料更安全、更环保的替代品。最常见的一种源自淀粉,淀粉是土豆、大米和小麦中所含的一种碳水化合物。关于淀粉基可生物降解塑料对人体有何影响,目前尚缺乏相关信息。由南京东南大学 Yongfeng Deng 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动物试验探究这些影响以解决这个问题。暴露于淀粉基塑料颗粒的小鼠出现多个器官(包括肝脏和卵巢)受损,且高剂量组小鼠的损伤更为明显;血糖管理发生改变,包括甘油三酯(一种脂肪)水平显著异常,血糖和脂质代谢相关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出现紊乱。研究人员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了解这些可生物降解的颗粒在体内的分解方式。
DOI 10.1021/acs.jafc.4c10855
EurekAlert:研究发现,淀粉基微塑料可能对小鼠造成健康风险
#科学
水道残留的抗焦虑药物改变野生鲑鱼的迁徙行为
2025-04-11 15:36 by 人性分解
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在全球水道中被广泛检测到的抗焦虑药物氯巴占(clobazam)正在改变野生大西洋鲑鱼的迁徙行为。这些发现凸显了药物污染所致的生态后果无远弗届,揭示了即使痕量的精神活性药物也能破坏野生动物的基本生存行为。药物污染(尤其是水道中的污染)是一个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公共健康皆构成重大威胁。目前,包括南极在内的全球水体中已检测到 900 多种活性药物或其衍生物。它们会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即使是痕量的精神药物(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已被证实能通过作用于神经通路而改变动物行为。研究人员发现,抗焦虑药物氯巴占会在接触该污染物的鲑鱼脑中积累,从而改变鲑鱼穿过水坝通道的能力以及从河流到海洋的整体迁徙成功率。接触氯巴占会增加到达海洋的幼鲑数量,这可能源于氯巴占增强了鲑鱼甘冒风险的倾向并降低了其结伴群聚的行为。虽然鲑鱼的整体迁徙速度没有显著变化,但接触污染物的幼鱼穿过水电站大坝的速度加快,表明冒险行为的增加使其穿越障碍物的速度得到提升。实验室中的实验显示,氯巴占会降低水中动物结群行动的凝聚力(尤其在捕食者存在时),因而可能增加其在野外被捕食的风险。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dp7174
EurekAlert:精神活性药物污染会改变野生鲑鱼的迁徙行为
#科学
2025-04-11 15:36 by 人性分解
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在全球水道中被广泛检测到的抗焦虑药物氯巴占(clobazam)正在改变野生大西洋鲑鱼的迁徙行为。这些发现凸显了药物污染所致的生态后果无远弗届,揭示了即使痕量的精神活性药物也能破坏野生动物的基本生存行为。药物污染(尤其是水道中的污染)是一个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公共健康皆构成重大威胁。目前,包括南极在内的全球水体中已检测到 900 多种活性药物或其衍生物。它们会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即使是痕量的精神药物(如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已被证实能通过作用于神经通路而改变动物行为。研究人员发现,抗焦虑药物氯巴占会在接触该污染物的鲑鱼脑中积累,从而改变鲑鱼穿过水坝通道的能力以及从河流到海洋的整体迁徙成功率。接触氯巴占会增加到达海洋的幼鲑数量,这可能源于氯巴占增强了鲑鱼甘冒风险的倾向并降低了其结伴群聚的行为。虽然鲑鱼的整体迁徙速度没有显著变化,但接触污染物的幼鱼穿过水电站大坝的速度加快,表明冒险行为的增加使其穿越障碍物的速度得到提升。实验室中的实验显示,氯巴占会降低水中动物结群行动的凝聚力(尤其在捕食者存在时),因而可能增加其在野外被捕食的风险。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dp7174
EurekAlert:精神活性药物污染会改变野生鲑鱼的迁徙行为
#科学
台湾澎湖发现的人骨化石被确认来自丹尼索瓦人
2025-04-11 16:13 by 父子双雄
根据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对一块来自台湾澎湖海峡的古人类下颌骨(Penghu 1)的深入研究得出结论,这块下颌骨属于一名男性丹尼索瓦人个体。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它不仅证实了之前基于现代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推断,即丹尼索瓦人在东亚广泛分布;还表明丹尼索瓦人具备适应多种地理和气候环境的能力,从寒冷的西伯利亚到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再到温暖湿润的台湾地区,都有他们的踪迹。此外,该研究为探讨丹尼索瓦人的形态特征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丹尼索瓦人与其他古人类种群的差异,为人类演化研究填补了重要的空白。
Science:A mal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Pleistocene Taiwan
ebiotrade:台湾更新世男性丹尼索瓦人下颌骨:改写人类演化版图的重大发现
#科学
2025-04-11 16:13 by 父子双雄
根据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对一块来自台湾澎湖海峡的古人类下颌骨(Penghu 1)的深入研究得出结论,这块下颌骨属于一名男性丹尼索瓦人个体。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它不仅证实了之前基于现代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推断,即丹尼索瓦人在东亚广泛分布;还表明丹尼索瓦人具备适应多种地理和气候环境的能力,从寒冷的西伯利亚到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再到温暖湿润的台湾地区,都有他们的踪迹。此外,该研究为探讨丹尼索瓦人的形态特征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丹尼索瓦人与其他古人类种群的差异,为人类演化研究填补了重要的空白。
Science:A mal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Pleistocene Taiwan
ebiotrade:台湾更新世男性丹尼索瓦人下颌骨:改写人类演化版图的重大发现
#科学
生活在 4.36 亿年前的古鱼以袁隆平名字命名
2025-04-11 23:40 by 记忆残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团队在江西德安发现了志留纪盔甲鱼类新属种——隆平德安鱼(Deanaspis longpingi),属名“德安”取自化石的发现地江西九江市德安县,种名则献给故乡为德安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隆平德安鱼是一种无颌鱼类,体型非常小,头甲不足2厘米,生活在距今 4.36 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该化石标本首现于 2002 年,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怿在德安县志留纪地层寻找植物化石时意外发现所得。研究发现,德安鱼兼具了修水鱼类和真盔甲鱼类的镶嵌演化特征,例如纵长的中背孔、6对鳃囊以及鳃后区结构。
中国科学报:距今4.36亿年!这条古鱼类以袁隆平名字命名
#科学
2025-04-11 23:40 by 记忆残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团队在江西德安发现了志留纪盔甲鱼类新属种——隆平德安鱼(Deanaspis longpingi),属名“德安”取自化石的发现地江西九江市德安县,种名则献给故乡为德安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隆平德安鱼是一种无颌鱼类,体型非常小,头甲不足2厘米,生活在距今 4.36 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该化石标本首现于 2002 年,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怿在德安县志留纪地层寻找植物化石时意外发现所得。研究发现,德安鱼兼具了修水鱼类和真盔甲鱼类的镶嵌演化特征,例如纵长的中背孔、6对鳃囊以及鳃后区结构。
中国科学报:距今4.36亿年!这条古鱼类以袁隆平名字命名
#科学
天文学家使用哈勃望远镜获得了天王星最精确自转测量
2025-04-12 20:08 by 千与千寻
天文学家运用哈勃太空望远镜,透过观测天王星极光的旋转运动测定其内部自转速率,精确度比过去的推算提升了一千倍。这项突破性的成果,为未来行星科学研究奠定了关键的新基准。行星的自转周期是理解其内部结构与磁场的重要基础,但对于像天王星这样遥远的天体而言,准确掌握其自转速率极具挑战性。为了解决这项难题,天文学家发展出一项崭新技术:透过观测天王星极光的旋转运动来推算其自转速率。这些极光是高能粒子流入天王星磁极区域,与上层大气互动后所产生的发光现象。研究团队分析了哈勃望远镜自 2011 年以来超过十年的紫外线极光观测资料,建立出磁场模型,并成功比对极光与磁极位置的时间变化,从而推算出天王星完整自转一圈的时间为 17 小时 14 分 52 秒,比 1986 年 NASA 航海家二号飞掠时的估计值多出 28 秒,精确度也提升了一千倍。
Nature Astronomy:A new rotation period and longitude system for Uranus
天文館:哈伯測量天王星自轉速率,精確度提升千倍
#科学
2025-04-12 20:08 by 千与千寻
天文学家运用哈勃太空望远镜,透过观测天王星极光的旋转运动测定其内部自转速率,精确度比过去的推算提升了一千倍。这项突破性的成果,为未来行星科学研究奠定了关键的新基准。行星的自转周期是理解其内部结构与磁场的重要基础,但对于像天王星这样遥远的天体而言,准确掌握其自转速率极具挑战性。为了解决这项难题,天文学家发展出一项崭新技术:透过观测天王星极光的旋转运动来推算其自转速率。这些极光是高能粒子流入天王星磁极区域,与上层大气互动后所产生的发光现象。研究团队分析了哈勃望远镜自 2011 年以来超过十年的紫外线极光观测资料,建立出磁场模型,并成功比对极光与磁极位置的时间变化,从而推算出天王星完整自转一圈的时间为 17 小时 14 分 52 秒,比 1986 年 NASA 航海家二号飞掠时的估计值多出 28 秒,精确度也提升了一千倍。
Nature Astronomy:A new rotation period and longitude system for Uranus
天文館:哈伯測量天王星自轉速率,精確度提升千倍
#科学
4 岁儿童就支持少数服从多数
2025-04-14 16:52 by 心灵之眼
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决原则或 Majority rule)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协调群体内冲突的决策程序。但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这一原则的?中美研究人员通过微信视频等方法招募了数百名 4-9 岁儿童(中国参与者主要为汉族且生活在城市),通过多项实验证明 4 岁儿童就开始偏好多数决原则,但他们并非在任何场合都偏好使用多数决原则。儿童们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多数决原则并不合适,比如个人在做决策时并不需要遵循多数人的意愿。在群体内决策时,如果多数人推荐的是不道德行为,他们也不认为应该遵守多数决原则。
Cognition:When should the majority rule?: Children's developing intuitions about majority rules voting
#科学
2025-04-14 16:52 by 心灵之眼
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决原则或 Majority rule)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协调群体内冲突的决策程序。但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这一原则的?中美研究人员通过微信视频等方法招募了数百名 4-9 岁儿童(中国参与者主要为汉族且生活在城市),通过多项实验证明 4 岁儿童就开始偏好多数决原则,但他们并非在任何场合都偏好使用多数决原则。儿童们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多数决原则并不合适,比如个人在做决策时并不需要遵循多数人的意愿。在群体内决策时,如果多数人推荐的是不道德行为,他们也不认为应该遵守多数决原则。
Cognition:When should the majority rule?: Children's developing intuitions about majority rules voting
#科学
科学家演示用雨滴发电
2025-04-17 17:27 by 镜中世界
当两种材料接触时,其表面上的带电实体会受到轻微推动。这就是气球在皮肤上摩擦产生静电的原因。同样流过某些表面的水也会获得或失去电荷。现在研究人员利用这种现象,根据流经管道的雨状液滴进行发电。他们展示了一种新型流动模式,其产生的功率足以点亮 12 个 LED。当流水推动涡轮机时,就会发电。但水力发电仅限于水量充沛的地方,例如河流。对于流量较小且流速较慢的水,另一种选择是利用电荷分离,这是一种水在通过具有导电内表面的通道时产生电荷的现象。然而电荷分离效率极低,因为这仅限于水流过的表面。此前,科学家们曾试图通过微纳尺度通道为连续的水流提供更多表面积,从而提高其效率。但是,水不会自然通过如此微小的通道,如果采用泵送方式,则所需能量比产生的能量还要多。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简单装置,使水可以通过金属针从塔底流出,将雨水大小的水滴喷入 32 厘米高、2 毫米宽的垂直聚合物管的开口中。液滴与管顶正面碰撞产生了塞流:短水柱中夹杂着气阱。当水顺着管内流下时,电荷会分离。这些水随后收集在管下方的杯中。放置在管顶和杯中的电线负责收集电力。 塞流系统将管道流水 10% 以上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而且与连续流动的水相比,塞流产生的电力要多出 5 个数量级。由于所测液滴速度比降雨速度慢得多,研究人员认为该系统可用于从落下的雨滴中收集电力。
EurekAlert:在利用降雨捕获清洁能源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DOI 10.1021/acscentsci.4c02110
#科学
2025-04-17 17:27 by 镜中世界
当两种材料接触时,其表面上的带电实体会受到轻微推动。这就是气球在皮肤上摩擦产生静电的原因。同样流过某些表面的水也会获得或失去电荷。现在研究人员利用这种现象,根据流经管道的雨状液滴进行发电。他们展示了一种新型流动模式,其产生的功率足以点亮 12 个 LED。当流水推动涡轮机时,就会发电。但水力发电仅限于水量充沛的地方,例如河流。对于流量较小且流速较慢的水,另一种选择是利用电荷分离,这是一种水在通过具有导电内表面的通道时产生电荷的现象。然而电荷分离效率极低,因为这仅限于水流过的表面。此前,科学家们曾试图通过微纳尺度通道为连续的水流提供更多表面积,从而提高其效率。但是,水不会自然通过如此微小的通道,如果采用泵送方式,则所需能量比产生的能量还要多。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简单装置,使水可以通过金属针从塔底流出,将雨水大小的水滴喷入 32 厘米高、2 毫米宽的垂直聚合物管的开口中。液滴与管顶正面碰撞产生了塞流:短水柱中夹杂着气阱。当水顺着管内流下时,电荷会分离。这些水随后收集在管下方的杯中。放置在管顶和杯中的电线负责收集电力。 塞流系统将管道流水 10% 以上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而且与连续流动的水相比,塞流产生的电力要多出 5 个数量级。由于所测液滴速度比降雨速度慢得多,研究人员认为该系统可用于从落下的雨滴中收集电力。
EurekAlert:在利用降雨捕获清洁能源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DOI 10.1021/acscentsci.4c02110
#科学
日本科学家发现可预防晕车的声音
2025-04-17 18:32 by 超能第七感·碰撞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期刊上发表论文,声称只需要聆听 1 分钟的特殊声音,就有可能预防晕车。这或许是因为声音刺激提升了耳朵的平衡感。在实验中,研究团队让约 80 名受试者以一定音量聆听 100 赫兹低音 1 分钟后,立即分别进行荡秋千、驾驶模拟器和乘车测试。结果显示,在听音后,有 7 至 8 成的受试者的身体摇晃程度减轻、乘车后的恶心等自诉症状有所缓解。该团队认为声音可能刺激了耳朵内部的“耳石”,从而使掌管平衡功能的细胞更有活力。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Just 1-min exposure to a pure tone at 100 Hz with daily exposable sound pressure levels may improve motion sickness
共同:日本研究团队发现声音可预防晕车
#科学
2025-04-17 18:32 by 超能第七感·碰撞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期刊上发表论文,声称只需要聆听 1 分钟的特殊声音,就有可能预防晕车。这或许是因为声音刺激提升了耳朵的平衡感。在实验中,研究团队让约 80 名受试者以一定音量聆听 100 赫兹低音 1 分钟后,立即分别进行荡秋千、驾驶模拟器和乘车测试。结果显示,在听音后,有 7 至 8 成的受试者的身体摇晃程度减轻、乘车后的恶心等自诉症状有所缓解。该团队认为声音可能刺激了耳朵内部的“耳石”,从而使掌管平衡功能的细胞更有活力。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Just 1-min exposure to a pure tone at 100 Hz with daily exposable sound pressure levels may improve motion sickness
共同:日本研究团队发现声音可预防晕车
#科学
数万年前人类或通过特制衣物和赭石防晒霜抵御强辐射
2025-04-18 00:01 by 少年侠
约 4.1 万年前,地球磁场的强度骤降至现代水平的一小部分,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大幅增加。研究人员提出,这一被称为“拉尚事件”的现象可能推动了尼安德特人走向灭绝,而当时的现代人类或许已经可以通过特制衣物和赭石防晒霜等物理防晒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地球磁场延伸至太空,构成了抵御有害辐射的天然屏障。磁极通常与南北极对齐,但由于地球液态外核的变化,偶尔会发生偏移。通过对火山岩和沉积物中保存的磁性特征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4 万年前磁极向赤道方向偏移,磁场强度减弱至仅为当前的 10%。磁场减弱会让更多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抵达地表,并可能改变了区域气候。现代人类属于智人演化的晚期阶段。研究人员认为,制作特制衣物及使用红色矿物赭石作为防晒霜,可能使得智人比尼安德特人更具优势,后者被认为在此期间灭绝。
中国科学报:辐射灾难来临,人类祖先已经学会“物理防晒”?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q727
#科学
2025-04-18 00:01 by 少年侠
约 4.1 万年前,地球磁场的强度骤降至现代水平的一小部分,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大幅增加。研究人员提出,这一被称为“拉尚事件”的现象可能推动了尼安德特人走向灭绝,而当时的现代人类或许已经可以通过特制衣物和赭石防晒霜等物理防晒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地球磁场延伸至太空,构成了抵御有害辐射的天然屏障。磁极通常与南北极对齐,但由于地球液态外核的变化,偶尔会发生偏移。通过对火山岩和沉积物中保存的磁性特征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4 万年前磁极向赤道方向偏移,磁场强度减弱至仅为当前的 10%。磁场减弱会让更多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抵达地表,并可能改变了区域气候。现代人类属于智人演化的晚期阶段。研究人员认为,制作特制衣物及使用红色矿物赭石作为防晒霜,可能使得智人比尼安德特人更具优势,后者被认为在此期间灭绝。
中国科学报:辐射灾难来临,人类祖先已经学会“物理防晒”?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q727
#科学
日本科学家用培养基生长出整块鸡肉
2025-04-18 16:00 by 人猿泰山之挚友金狮
日本科学家借助一种模仿体内循环系统的生物反应器,成功培养出超过 10 克的鸡肉。重建大规模组织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建立分布良好的血管网络,因为仅靠扩散不能维持细胞跨越相当远的距离。没有集成循环系统的组织厚度通常被限制在 1 毫米以下,这使得生产具有密集细胞的厘米级或更大的组织具有挑战性。研究人员展示了通过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HFB)制造厘米级鸡骨骼肌组织的生物制造过程。该反应器由 50 根中空纤维组成。此外,他们还制作了机器人辅助组装系统,可制造 1125 根纤维的 HFB,并利用鸡成纤维细胞(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生产了重达 10 克以上的整块鸡肉。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用培养基长出整块鸡肉,重约10克!
Trends in Biotechnology:Scalable tissue biofabrication via perfusable hollow fiber arrays for cultured meat applications
#科学
2025-04-18 16:00 by 人猿泰山之挚友金狮
日本科学家借助一种模仿体内循环系统的生物反应器,成功培养出超过 10 克的鸡肉。重建大规模组织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建立分布良好的血管网络,因为仅靠扩散不能维持细胞跨越相当远的距离。没有集成循环系统的组织厚度通常被限制在 1 毫米以下,这使得生产具有密集细胞的厘米级或更大的组织具有挑战性。研究人员展示了通过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HFB)制造厘米级鸡骨骼肌组织的生物制造过程。该反应器由 50 根中空纤维组成。此外,他们还制作了机器人辅助组装系统,可制造 1125 根纤维的 HFB,并利用鸡成纤维细胞(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生产了重达 10 克以上的整块鸡肉。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用培养基长出整块鸡肉,重约10克!
Trends in Biotechnology:Scalable tissue biofabrication via perfusable hollow fiber arrays for cultured meat applications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