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五重星系正接受冲击波的洗礼
2024-12-09 18:00 by 地球的呼唤
在距离地球 2.9 亿光年的宇宙一角,正在上演一场壮观的天文事件,四个星系正在进行紧密的交互作用,充满了过去碰撞留下的碎片,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之大,甚至让星系间被 X 射线冲击波点亮。这个星系群被称为史蒂芬五重星系(Stephan's Quintet),第五个星系 NGC 7320 距离另外四个很遥远,只是在地球上观察的时处于同一视线方向。另外四个星系则靠得足够近,形成了引力上的纠缠,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十亿年的复杂舞蹈。这场舞蹈产生了一片气体云—可能是从星系中剥离出来的,悬浮于星系际空间,并因其交互作用受到了震撼与加热,最新的观测显示,其中一个星系 NGC 7318b 以每小时 320 万公里的速度如同破坏球般穿过整个星系群,引发了剧烈的变动。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波前,就像喷射机产生的音爆一样,形成了一个规模比银河系还大的冲击波。
https://www.sciencealert.com/scientists-find-galaxies-colliding-at-millions-of-kilometers-an-hour
https://tam.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F86D8AF23B9A85B&sms=F32C4FF0AC5C2801&s=6CCC8872F652D187
#太空
2024-12-09 18:00 by 地球的呼唤
在距离地球 2.9 亿光年的宇宙一角,正在上演一场壮观的天文事件,四个星系正在进行紧密的交互作用,充满了过去碰撞留下的碎片,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之大,甚至让星系间被 X 射线冲击波点亮。这个星系群被称为史蒂芬五重星系(Stephan's Quintet),第五个星系 NGC 7320 距离另外四个很遥远,只是在地球上观察的时处于同一视线方向。另外四个星系则靠得足够近,形成了引力上的纠缠,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十亿年的复杂舞蹈。这场舞蹈产生了一片气体云—可能是从星系中剥离出来的,悬浮于星系际空间,并因其交互作用受到了震撼与加热,最新的观测显示,其中一个星系 NGC 7318b 以每小时 320 万公里的速度如同破坏球般穿过整个星系群,引发了剧烈的变动。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波前,就像喷射机产生的音爆一样,形成了一个规模比银河系还大的冲击波。
https://www.sciencealert.com/scientists-find-galaxies-colliding-at-millions-of-kilometers-an-hour
https://tam.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F86D8AF23B9A85B&sms=F32C4FF0AC5C2801&s=6CCC8872F652D187
#太空
早期宇宙恒星的行星形成盘有更长的寿命
2024-12-18 18:05 by 人猿泰山之挚友金狮
早期恒星系统缺乏形成行星的重元素,当前的理论模型预测,由于重元素很少,恒星周围的圆盘寿命很短,以至于行星无法变大,但哈勃太空望远镜已经发现了早期恒星系统的古老行星,理论模型未必正确,其实圆盘可以存在更长时间。在最新的韦伯望远镜的帮助下,科学家研究了小麦哲伦星系的一个恒星形成区 NGC 346,该区域缺乏重元素,因此是一个研究早期遥远宇宙中具有类似条件恒星环境的就近选择。结果显示,恒星仍然被圆盘包围,仍在吞噬物质的过程中。这表示与银河系附近的恒星形成区域相比,行星在这些恒星周围有更多的时间形成和生长。这项发现反驳了先前的理论预测,即当气体中的重元素很少时,恒星会很快吹走圆盘。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当重元素很少时,类太阳恒星必定是由较大的气体云形成的。更大的气体云会产生更大的圆盘,当圆盘中的质量较大时,将圆盘吹走便需要更长的时间。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d7a63
https://tam.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F86D8AF23B9A85B&sms=F32C4FF0AC5C2801&s=CCEB87C15063AD8D
#太空
2024-12-18 18:05 by 人猿泰山之挚友金狮
早期恒星系统缺乏形成行星的重元素,当前的理论模型预测,由于重元素很少,恒星周围的圆盘寿命很短,以至于行星无法变大,但哈勃太空望远镜已经发现了早期恒星系统的古老行星,理论模型未必正确,其实圆盘可以存在更长时间。在最新的韦伯望远镜的帮助下,科学家研究了小麦哲伦星系的一个恒星形成区 NGC 346,该区域缺乏重元素,因此是一个研究早期遥远宇宙中具有类似条件恒星环境的就近选择。结果显示,恒星仍然被圆盘包围,仍在吞噬物质的过程中。这表示与银河系附近的恒星形成区域相比,行星在这些恒星周围有更多的时间形成和生长。这项发现反驳了先前的理论预测,即当气体中的重元素很少时,恒星会很快吹走圆盘。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当重元素很少时,类太阳恒星必定是由较大的气体云形成的。更大的气体云会产生更大的圆盘,当圆盘中的质量较大时,将圆盘吹走便需要更长的时间。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d7a63
https://tam.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F86D8AF23B9A85B&sms=F32C4FF0AC5C2801&s=CCEB87C15063AD8D
#太空
天文学家发现至今最遥远的蝎虎BL型类星体
2024-12-27 15:10 by 开普勒62号2:计时
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最遥远的蝎虎 BL型类星体(blazar),位于红移约 7.0 的宇宙时期,相当于宇宙年龄不到 8 亿年。蝎虎BL型类星体是一类活跃星系核,其特征是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驱动高速相对论性喷流,且喷流方向几乎直接对准地球。此次发现的天体 VLASS J041009.05−013919.88(J0410−0139)其核心包含一颗质量约为太阳 7 亿倍的超大质量黑洞。其电波辐射的变化、致密结构与 X 射线特征证实,它是一颗喷流几乎直接对准地球的蝎虎BL型类星体。J0410−0139 的发现暗示,在早期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类似的喷流源。这些喷流可能促进黑洞快速增长,并显著影响其宿主星系的演化。
https://public.nrao.edu/news/most-distant-blazar/
https://tam.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F86D8AF23B9A85B&sms=F32C4FF0AC5C2801&s=8591BCDCC85B8C27
#太空
2024-12-27 15:10 by 开普勒62号2:计时
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最遥远的蝎虎 BL型类星体(blazar),位于红移约 7.0 的宇宙时期,相当于宇宙年龄不到 8 亿年。蝎虎BL型类星体是一类活跃星系核,其特征是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驱动高速相对论性喷流,且喷流方向几乎直接对准地球。此次发现的天体 VLASS J041009.05−013919.88(J0410−0139)其核心包含一颗质量约为太阳 7 亿倍的超大质量黑洞。其电波辐射的变化、致密结构与 X 射线特征证实,它是一颗喷流几乎直接对准地球的蝎虎BL型类星体。J0410−0139 的发现暗示,在早期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类似的喷流源。这些喷流可能促进黑洞快速增长,并显著影响其宿主星系的演化。
https://public.nrao.edu/news/most-distant-blazar/
https://tam.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F86D8AF23B9A85B&sms=F32C4FF0AC5C2801&s=8591BCDCC85B8C27
#太空
天文学家利用韦伯望远镜发现烛龙螺旋星系
2024-12-31 22:42 by 月球人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新的宏观螺旋星系“烛龙”,它可能是至今发现的最遥远的螺旋星系。论文预印本发表在 arXiv 上。宏观螺旋星系(Grand-design spiral galaxies)是螺旋星系的一种,有着突出和定义明确的螺旋臂。瑞士日内瓦大学 Mengyuan Xiao 领导的天文学家团队从韦伯全景巡天(JWST PANORAMIC)调查数据中发现了一个红移为 5.2 的宏观螺旋星系,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红色太阳巨龙神的名字命名为烛龙。它的质量与银河系相当,其螺旋臂延伸长达 62,000 光年,中心核呈红色,处于静止状态。
https://phys.org/news/2024-12-astronomers-ultra-massive-grand-spiral.html
https://arxiv.org/pdf/2412.13264
#太空
2024-12-31 22:42 by 月球人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新的宏观螺旋星系“烛龙”,它可能是至今发现的最遥远的螺旋星系。论文预印本发表在 arXiv 上。宏观螺旋星系(Grand-design spiral galaxies)是螺旋星系的一种,有着突出和定义明确的螺旋臂。瑞士日内瓦大学 Mengyuan Xiao 领导的天文学家团队从韦伯全景巡天(JWST PANORAMIC)调查数据中发现了一个红移为 5.2 的宏观螺旋星系,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红色太阳巨龙神的名字命名为烛龙。它的质量与银河系相当,其螺旋臂延伸长达 62,000 光年,中心核呈红色,处于静止状态。
https://phys.org/news/2024-12-astronomers-ultra-massive-grand-spiral.html
https://arxiv.org/pdf/2412.13264
#太空
碳元素如何在宇宙中扩散?
2025-01-16 21:03 by 为了我们的家园
对生命至关重要的碳元素是如何形成并在宇宙中广泛传播的?天文学家一直试图解答这一问题。艺个研究团队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对距地球约 5,000 光年的 Wolf-Rayet 系统 WR140 进行了详细观测,揭示了其生成富碳尘埃的过程。Wolf-Rayet 星是大质量恒星演化至末期的一种特殊天体,而 WR140 由两颗 Wolf-Rayet 星组成。每隔八年这对恒星在各自细长的轨道上相互掠过时,其恒星外围大气碰撞,压缩物质并形成富碳尘埃壳层。在每次相遇期间,它们会生成一层新的碳尘埃壳,这些壳层随后向外膨胀扩散,最终可能成为银河系中其他新恒星的组成部分。韦伯的中红外线观测显示,WR140 已形成至少 17 层定期向外膨胀的碳尘埃壳。数据显示,这些尘埃壳以稳定的速度向外扩展,每层以每秒超过 2,600公 里的速度远离恒星,接近光速的 1%。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这对恒星每隔八年如时钟般稳定地生成新的尘埃壳层。目前已检测到存在超过 130 年的尘埃壳,而更古老的尘埃壳因逐渐消散而变得过于黯淡,无法检测。研究人员推测,这对恒星最终可能在数十万年的时间内生成数万层尘埃壳。作为超大质量恒星,它们命运可能是超新星爆发,也可能塌缩成黑洞。
https://webbtelescope.org/contents/news-releases/2025/news-2025-103
https://tam.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F86D8AF23B9A85B&sms=F32C4FF0AC5C2801&s=03E521B1D53E227E
#太空
2025-01-16 21:03 by 为了我们的家园
对生命至关重要的碳元素是如何形成并在宇宙中广泛传播的?天文学家一直试图解答这一问题。艺个研究团队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对距地球约 5,000 光年的 Wolf-Rayet 系统 WR140 进行了详细观测,揭示了其生成富碳尘埃的过程。Wolf-Rayet 星是大质量恒星演化至末期的一种特殊天体,而 WR140 由两颗 Wolf-Rayet 星组成。每隔八年这对恒星在各自细长的轨道上相互掠过时,其恒星外围大气碰撞,压缩物质并形成富碳尘埃壳层。在每次相遇期间,它们会生成一层新的碳尘埃壳,这些壳层随后向外膨胀扩散,最终可能成为银河系中其他新恒星的组成部分。韦伯的中红外线观测显示,WR140 已形成至少 17 层定期向外膨胀的碳尘埃壳。数据显示,这些尘埃壳以稳定的速度向外扩展,每层以每秒超过 2,600公 里的速度远离恒星,接近光速的 1%。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这对恒星每隔八年如时钟般稳定地生成新的尘埃壳层。目前已检测到存在超过 130 年的尘埃壳,而更古老的尘埃壳因逐渐消散而变得过于黯淡,无法检测。研究人员推测,这对恒星最终可能在数十万年的时间内生成数万层尘埃壳。作为超大质量恒星,它们命运可能是超新星爆发,也可能塌缩成黑洞。
https://webbtelescope.org/contents/news-releases/2025/news-2025-103
https://tam.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F86D8AF23B9A85B&sms=F32C4FF0AC5C2801&s=03E521B1D53E227E
#太空
科学家通过黑洞合并事件验证宇宙镜像对称性
2025-01-27 19:49 by 夏日永别
宇宙学原则(Cosmological Principle)指出,当以宏观尺度观察时,宇宙是各向同性且均匀的。也就是说宇宙中的任何观察者无论身处何地或朝何方向观察,都会看到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宇宙不应该偏好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现象,这种特性被称为「镜像对称性」。而广义相对论预测,某些黑洞合并事件会产生非对称的偏振模式,导致镜像不对称的现象。科学家利用引力波探测器 LIGO 和 Virgo 检测到的黑洞合并所释放的引力波来检验宇宙是否存在镜像不对称性。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基于 Chern-Pontryagin 假标量的新观测方法以量化时空中的镜像不对称性,如果其值为零,表示时空是镜像对称的;如果非零,则显示存在不对称性。团队分析了 47 次黑洞合并事件,结果显示这些事件的引力波净圆偏振值平均为接近零的数值,这表明在统计上宇宙仍然符合镜像对称性。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至少 82% 的黑洞合并事件显示了非零的净圆偏振值。这些现象通常与黑洞系统的轨道进动有关,而这种进动是由黑洞自旋方向与轨道角动量的不对齐所导致。
天文馆:科學家利用黑洞合併檢驗宇宙對稱性
Physical Review Letters:Testing Mirror Symmetry in the Universe with LIGO-Virgo Black-Hole Mergers
#太空
2025-01-27 19:49 by 夏日永别
宇宙学原则(Cosmological Principle)指出,当以宏观尺度观察时,宇宙是各向同性且均匀的。也就是说宇宙中的任何观察者无论身处何地或朝何方向观察,都会看到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宇宙不应该偏好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现象,这种特性被称为「镜像对称性」。而广义相对论预测,某些黑洞合并事件会产生非对称的偏振模式,导致镜像不对称的现象。科学家利用引力波探测器 LIGO 和 Virgo 检测到的黑洞合并所释放的引力波来检验宇宙是否存在镜像不对称性。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基于 Chern-Pontryagin 假标量的新观测方法以量化时空中的镜像不对称性,如果其值为零,表示时空是镜像对称的;如果非零,则显示存在不对称性。团队分析了 47 次黑洞合并事件,结果显示这些事件的引力波净圆偏振值平均为接近零的数值,这表明在统计上宇宙仍然符合镜像对称性。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至少 82% 的黑洞合并事件显示了非零的净圆偏振值。这些现象通常与黑洞系统的轨道进动有关,而这种进动是由黑洞自旋方向与轨道角动量的不对齐所导致。
天文馆:科學家利用黑洞合併檢驗宇宙對稱性
Physical Review Letters:Testing Mirror Symmetry in the Universe with LIGO-Virgo Black-Hole Mergers
#太空
朱诺号在木卫一上记录到至今最强的火山活动
2025-01-31 22:17 by 镜中世界
NASA 朱诺号(Juno)探测器在木星卫星木卫一(Io)南半球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火山热点。该热点的面积超过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其喷发的能量更是全球所有发电厂总和的六倍。这是迄今在这颗太阳系内最活跃火山天体上记录到的最强烈火山活动。木卫一的剧烈火山活动主要源自木星强大的引力变化,即潮汐力。木卫一的大小与地球的月球相当,但距离木星极近,并以椭圆轨道绕行,每 42.5 小时完成一周。由于距离的变化,木星对木卫一的引力拉扯也随之改变,使其不断受到挤压与拉伸。这种变形产生的摩擦热量导致木卫一内部部分熔化,从而驱动其表面约 400 座活跃火山的喷发,使其成为太阳系内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天体。观测显示,木卫一南半球出现了极强的红外辐射,显示一个巨大的火山热点,其辐射强度甚至使朱诺号的探测器达到饱和状态。数据显示,该区域可能包含多个紧密相连的活跃热点,暗示其地下可能存在庞大的岩浆库系统。科学团队估计,这个尚未命名的热点面积约达 10 万平方公里,远超过此前的纪录保持者。
天文館:木衛一史上最強火山噴發
NASA/JPL:NASA Juno Mission Spots Most Powerful Volcanic Activity on Io to Date
#太空
2025-01-31 22:17 by 镜中世界
NASA 朱诺号(Juno)探测器在木星卫星木卫一(Io)南半球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火山热点。该热点的面积超过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其喷发的能量更是全球所有发电厂总和的六倍。这是迄今在这颗太阳系内最活跃火山天体上记录到的最强烈火山活动。木卫一的剧烈火山活动主要源自木星强大的引力变化,即潮汐力。木卫一的大小与地球的月球相当,但距离木星极近,并以椭圆轨道绕行,每 42.5 小时完成一周。由于距离的变化,木星对木卫一的引力拉扯也随之改变,使其不断受到挤压与拉伸。这种变形产生的摩擦热量导致木卫一内部部分熔化,从而驱动其表面约 400 座活跃火山的喷发,使其成为太阳系内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天体。观测显示,木卫一南半球出现了极强的红外辐射,显示一个巨大的火山热点,其辐射强度甚至使朱诺号的探测器达到饱和状态。数据显示,该区域可能包含多个紧密相连的活跃热点,暗示其地下可能存在庞大的岩浆库系统。科学团队估计,这个尚未命名的热点面积约达 10 万平方公里,远超过此前的纪录保持者。
天文館:木衛一史上最強火山噴發
NASA/JPL:NASA Juno Mission Spots Most Powerful Volcanic Activity on Io to Date
#太空
天文学家发现一巨型射电星系
2025-02-03 22:41 by 伦敦场地
天文学家利用南非 MeerKAT 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大小相当于银河系 32 倍多的巨型射电星系。该星系距离地球约 14.4 亿光年,其跨度约为 330 万光年,是银河系大小的 32 倍多。这一新发现将增进人类对这种宇宙中大型星系的起源和演变的了解。巨型射电星系是宇宙中罕见的庞然大物,其核心区域可以喷射出延伸数百万光年的热等离子体喷流。这些等离子体喷流来自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在射电波段可以被观测到。研究人员为该星系起名为“Inkathazo”,在南非的科萨语和祖鲁语中意为“麻烦”。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A spatially resolved spectral analysis of giant radio galaxies with MeerKAT
南非 MeerKAT 射电望远镜发现巨型射电星系
#太空
2025-02-03 22:41 by 伦敦场地
天文学家利用南非 MeerKAT 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大小相当于银河系 32 倍多的巨型射电星系。该星系距离地球约 14.4 亿光年,其跨度约为 330 万光年,是银河系大小的 32 倍多。这一新发现将增进人类对这种宇宙中大型星系的起源和演变的了解。巨型射电星系是宇宙中罕见的庞然大物,其核心区域可以喷射出延伸数百万光年的热等离子体喷流。这些等离子体喷流来自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在射电波段可以被观测到。研究人员为该星系起名为“Inkathazo”,在南非的科萨语和祖鲁语中意为“麻烦”。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A spatially resolved spectral analysis of giant radio galaxies with MeerKAT
南非 MeerKAT 射电望远镜发现巨型射电星系
#太空
天文学家在系外行星上发现风速高达 9 公里/秒的超音速气流
2025-02-05 18:00 by 人类向何处去
天文学家在一颗系外行星上发现了风速高达 9 公里/秒的超音速气流,成为迄今在行星上测得最快的喷射气流。自 2016 年发现 WASP-127b 以来,这颗距离地球 500 多光年的气态巨行星便成为研究目标。其体积略大于木星,但质量仅为木星的 16%。天文学家发现,这颗行星的赤道地区存在极端的喷射气流,风速远超音速。这股喷射气流时速高达 33,000 公里(9 公里/秒),几乎是行星自转速度的六倍,远超太阳系内已知最快风速的纪录——海王星仅 1,800 公里/小时(0.5 公里/秒)。研究团队透过分析 WASP-127b 大气层的光谱,确认其中含有水与一氧化碳分子。在测量这些气体的运动速度时,他们发现大气层内部气流同时向相反方向高速移动,形成双峰讯号,显示赤道周围可能存在极强的喷射气流。进一步绘制的行星天气图显示,两极温度低于其他区域,且晨昏两侧存在轻微的温差,反映出 WASP-127b 具有复杂的气候系统,与地球有所相似。
天文館 太陽系外最狂風暴:風速9公里/秒
ESO Extreme supersonic winds measured on planet outside our Solar System
#太空
2025-02-05 18:00 by 人类向何处去
天文学家在一颗系外行星上发现了风速高达 9 公里/秒的超音速气流,成为迄今在行星上测得最快的喷射气流。自 2016 年发现 WASP-127b 以来,这颗距离地球 500 多光年的气态巨行星便成为研究目标。其体积略大于木星,但质量仅为木星的 16%。天文学家发现,这颗行星的赤道地区存在极端的喷射气流,风速远超音速。这股喷射气流时速高达 33,000 公里(9 公里/秒),几乎是行星自转速度的六倍,远超太阳系内已知最快风速的纪录——海王星仅 1,800 公里/小时(0.5 公里/秒)。研究团队透过分析 WASP-127b 大气层的光谱,确认其中含有水与一氧化碳分子。在测量这些气体的运动速度时,他们发现大气层内部气流同时向相反方向高速移动,形成双峰讯号,显示赤道周围可能存在极强的喷射气流。进一步绘制的行星天气图显示,两极温度低于其他区域,且晨昏两侧存在轻微的温差,反映出 WASP-127b 具有复杂的气候系统,与地球有所相似。
天文館 太陽系外最狂風暴:風速9公里/秒
ESO Extreme supersonic winds measured on planet outside our Solar System
#太空
强太阳风暴之后地球周围观察到神秘辐射带
2025-02-08 22:57 by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下一个人
如果一颗行星拥有全球性磁场,那么它的周围很有可能存在辐射带。恒星会释放出粒子,由太阳风携带,会被行星磁场捕获,形成一个围绕行星的环形辐射带。地球有两个永久性的辐射带,它们被称为范艾伦带,一个靠内一个靠外。辐射带充当了某种行星防御系统,保护地球免遭太阳风粒子的直接轰击。2024 年 5 月的强太阳风暴之后,科学家在分析了 NASA 立方体卫星 Colorado Inner Radiation Belt Experiment CubeSat 收集的数据之后发现在两个范艾伦带之间出现了两个临时性的新辐射带。其中之一由电子构成,类似范艾伦带。但另一个由高能质子构成,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2024 年 6 月和 8 月发生的太阳风暴将大部分粒子撞出轨道,降低了辐射带的密度。但仍然有一部分粒子继续绕着地球运动。而质子辐射带可能能在长达一年时间内保持完整。科学家正在测量其寿命和衰减率。
ScienceAlert:Mysterious Radiation Belts Detected Around Earth After Epic Solar Storm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A New Electron and Proton Radiation Belt Identified by CIRBE/REPTile-2 Measurements After the Magnetic Super Storm of 10 May 2024
#太空
2025-02-08 22:57 by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下一个人
如果一颗行星拥有全球性磁场,那么它的周围很有可能存在辐射带。恒星会释放出粒子,由太阳风携带,会被行星磁场捕获,形成一个围绕行星的环形辐射带。地球有两个永久性的辐射带,它们被称为范艾伦带,一个靠内一个靠外。辐射带充当了某种行星防御系统,保护地球免遭太阳风粒子的直接轰击。2024 年 5 月的强太阳风暴之后,科学家在分析了 NASA 立方体卫星 Colorado Inner Radiation Belt Experiment CubeSat 收集的数据之后发现在两个范艾伦带之间出现了两个临时性的新辐射带。其中之一由电子构成,类似范艾伦带。但另一个由高能质子构成,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2024 年 6 月和 8 月发生的太阳风暴将大部分粒子撞出轨道,降低了辐射带的密度。但仍然有一部分粒子继续绕着地球运动。而质子辐射带可能能在长达一年时间内保持完整。科学家正在测量其寿命和衰减率。
ScienceAlert:Mysterious Radiation Belts Detected Around Earth After Epic Solar Storm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A New Electron and Proton Radiation Belt Identified by CIRBE/REPTile-2 Measurements After the Magnetic Super Storm of 10 May 2024
#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