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难掩经济寒意 贸易战冲击下民怨不断
记者:乾朗
2025.05.05 01:03 EDT
Social media sharing button
People enjoy the city lights at the Bund during the five-day Labour Day holiday in Shanghai, China May 4, 2025. REUTERS/Go Nakamura
5月4日上海外滩聚集大批游客。 (Go Nakamura/Reuters)
在“五一”黄金周假期中,中国各大官媒密集发布旅游数据,试图描绘出“热闹繁荣”的消费景象。然而,真实经济状况却难以掩盖。中美贸易战升级已满一个月,中国经济面临外贸萎缩、制造业低迷、就业紧张和消费乏力等多重压力。官方宣传与民间感受之间的落差正日益扩大。
深圳一外贸公司负责人陈晓琴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说,随着美国大幅提高中国货品进口关税,很多关联企业已无法正常运作。她说:“以前春季的美国进口商需要电子产品的订单已经排到了7月,现在这些订单都去了越南,我们现在即便接到订单,都要转到越南工厂做,广东很多工厂生产线都停了,你说怎么办,现在等着中美两国谈判吧。”她还透露,该公司老板正在物色买家:“他们正在谈,老板不打算再继续做贸易了。”
浙江温州企业负责人方志也指出,受影响最大的多为南方外贸型经济体:“广东、福建外贸型经济体为主,他们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工厂关闭、市场关门等,都显得冷冷清清。如果近期(中美两国)能达成协议的话,还好。因为东南亚地区如越南等国,暂时还无法取代中国制造业,如果长期下去,这个产业链必然会转移出中国,转移出去就回不来了。”
据统计,航空公司空运量普遍锐减约三成。洛杉矶港估计,自5月4日当周起,运抵量将较去年同期减少三分之一,5月份将有25万个以上集装箱被取消。
官方数据青年失业率高达16.5%
官方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但青年失业率达16.5%。多位受访者反映,就业市场持续低迷,五一期间不仅没有“招工热潮”,反而出现大量招聘岗位临时撤销的现象。
在社交平台微博、小红书、抖音上,不少年轻人发声表示难以就业。一位女学生(网民:碎碎念)说:“我是2025届的文科硕士,从去年的秋招到今年到春招,一直到4月份左右,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一份工作,简历投了大概八千份,秋招的招聘会都去了……但是毕业却找不到工作。”
四川南充农民工李芳林告诉本台:“我们这里失业的人也很多,现在要找一份工作,没有岗位给你。男性到了50多岁,就很难找到工作了,真不好找工作。”
高盛集团近日发布报告指出,若美国加征145%关税持续,中国将有约1000万至2000万个就业岗位面临风险,约占全国劳动力的3%。
江苏网络商人祝先生也说:“生意不好做,现在基本上没什么生意。最近坐火车旅游听到的到处都是骂声,骂共产党的声音,那是坐着聊天。因为挣不到钱啊,政府腐败啊,全都体现出来了,所有人都知道,反腐是反的不听话的官员。”
中国悄然“豁免”美国产品
为避免企业倒闭、稳定产业链,中国政府已采取补救措施。据彭博社和路透社报道,自4月起,中国以非公开方式向企业发出通知,允许对部分美国产品免除或缓征关税,涉及医药用品、乙烷、半导体设备、工业化学品等关键物资,总值预计约为400亿美元,占2024年自美进口总额的近四分之一。
有分析认为,北京此举旨在减缓对本国企业的连带伤害,防止生产链断裂、通胀上行或产业外迁,但未公开相关政策,显示当局仍试图在对外强硬与对内稳控之间维持平衡。
五一出游“人山人海” 民间质疑消费复苏说法
新华社报道称,五一假期全国出游人次达2.95亿,同比增长28.2%,旅游收入达1668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但网民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普遍质疑数据失真。例如,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游客滞留事件引发关注。多位游客发帖称排队下山需耗时8小时以上,数千人深夜滞留山顶高呼“退票”。张家界文旅局回应称属“突发拥堵”,未回应票价虚高与接驳不足问题。
此外,百度指数显示“五一”期间“绿皮火车”搜索热度大增。不少旅客因高铁票价上涨而转乘价格低廉但耗时冗长的绿皮车。中低收入群体“有假期但无预算”的现实,与“消费火热”的报道大相径庭。
政府加大财政刺激 民间信心仍低迷
与此同时,官媒继续大力宣传五一经济数据。新华社引用美团、途牛、同程旅行等平台称“五一假期出游”热度大增,预订人次、搜索量均大幅上涨,《2025年‘五一’旅游趋势洞察报告》甚至称旅游热度或达近三年峰值。
但武汉居民张女士直言今年五一气氛远不如前:“我昨天逛了一下我们这里的沃尔玛超市,没看到什么人,以前的热闹王府井(在中山大道位置),(商铺)都搬空了,也没什么人……气氛肯定不如以前,现在物价都上涨了,连药也涨价了。”
责编:许书婷 陈美华
https://www.rfa.org/mandarin/shangye/jingji/2025/05/05/china-maydaygoldenweek-consumption-decline-tradewar/
记者:乾朗
2025.05.05 01:03 EDT
Social media sharing button
People enjoy the city lights at the Bund during the five-day Labour Day holiday in Shanghai, China May 4, 2025. REUTERS/Go Nakamura
5月4日上海外滩聚集大批游客。 (Go Nakamura/Reuters)
在“五一”黄金周假期中,中国各大官媒密集发布旅游数据,试图描绘出“热闹繁荣”的消费景象。然而,真实经济状况却难以掩盖。中美贸易战升级已满一个月,中国经济面临外贸萎缩、制造业低迷、就业紧张和消费乏力等多重压力。官方宣传与民间感受之间的落差正日益扩大。
深圳一外贸公司负责人陈晓琴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说,随着美国大幅提高中国货品进口关税,很多关联企业已无法正常运作。她说:“以前春季的美国进口商需要电子产品的订单已经排到了7月,现在这些订单都去了越南,我们现在即便接到订单,都要转到越南工厂做,广东很多工厂生产线都停了,你说怎么办,现在等着中美两国谈判吧。”她还透露,该公司老板正在物色买家:“他们正在谈,老板不打算再继续做贸易了。”
浙江温州企业负责人方志也指出,受影响最大的多为南方外贸型经济体:“广东、福建外贸型经济体为主,他们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工厂关闭、市场关门等,都显得冷冷清清。如果近期(中美两国)能达成协议的话,还好。因为东南亚地区如越南等国,暂时还无法取代中国制造业,如果长期下去,这个产业链必然会转移出中国,转移出去就回不来了。”
据统计,航空公司空运量普遍锐减约三成。洛杉矶港估计,自5月4日当周起,运抵量将较去年同期减少三分之一,5月份将有25万个以上集装箱被取消。
官方数据青年失业率高达16.5%
官方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但青年失业率达16.5%。多位受访者反映,就业市场持续低迷,五一期间不仅没有“招工热潮”,反而出现大量招聘岗位临时撤销的现象。
在社交平台微博、小红书、抖音上,不少年轻人发声表示难以就业。一位女学生(网民:碎碎念)说:“我是2025届的文科硕士,从去年的秋招到今年到春招,一直到4月份左右,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一份工作,简历投了大概八千份,秋招的招聘会都去了……但是毕业却找不到工作。”
四川南充农民工李芳林告诉本台:“我们这里失业的人也很多,现在要找一份工作,没有岗位给你。男性到了50多岁,就很难找到工作了,真不好找工作。”
高盛集团近日发布报告指出,若美国加征145%关税持续,中国将有约1000万至2000万个就业岗位面临风险,约占全国劳动力的3%。
江苏网络商人祝先生也说:“生意不好做,现在基本上没什么生意。最近坐火车旅游听到的到处都是骂声,骂共产党的声音,那是坐着聊天。因为挣不到钱啊,政府腐败啊,全都体现出来了,所有人都知道,反腐是反的不听话的官员。”
中国悄然“豁免”美国产品
为避免企业倒闭、稳定产业链,中国政府已采取补救措施。据彭博社和路透社报道,自4月起,中国以非公开方式向企业发出通知,允许对部分美国产品免除或缓征关税,涉及医药用品、乙烷、半导体设备、工业化学品等关键物资,总值预计约为400亿美元,占2024年自美进口总额的近四分之一。
有分析认为,北京此举旨在减缓对本国企业的连带伤害,防止生产链断裂、通胀上行或产业外迁,但未公开相关政策,显示当局仍试图在对外强硬与对内稳控之间维持平衡。
五一出游“人山人海” 民间质疑消费复苏说法
新华社报道称,五一假期全国出游人次达2.95亿,同比增长28.2%,旅游收入达1668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但网民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普遍质疑数据失真。例如,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游客滞留事件引发关注。多位游客发帖称排队下山需耗时8小时以上,数千人深夜滞留山顶高呼“退票”。张家界文旅局回应称属“突发拥堵”,未回应票价虚高与接驳不足问题。
此外,百度指数显示“五一”期间“绿皮火车”搜索热度大增。不少旅客因高铁票价上涨而转乘价格低廉但耗时冗长的绿皮车。中低收入群体“有假期但无预算”的现实,与“消费火热”的报道大相径庭。
政府加大财政刺激 民间信心仍低迷
与此同时,官媒继续大力宣传五一经济数据。新华社引用美团、途牛、同程旅行等平台称“五一假期出游”热度大增,预订人次、搜索量均大幅上涨,《2025年‘五一’旅游趋势洞察报告》甚至称旅游热度或达近三年峰值。
但武汉居民张女士直言今年五一气氛远不如前:“我昨天逛了一下我们这里的沃尔玛超市,没看到什么人,以前的热闹王府井(在中山大道位置),(商铺)都搬空了,也没什么人……气氛肯定不如以前,现在物价都上涨了,连药也涨价了。”
责编:许书婷 陈美华
https://www.rfa.org/mandarin/shangye/jingji/2025/05/05/china-maydaygoldenweek-consumption-decline-tradewar/
rfa
五一假期难掩经济寒意 贸易战冲击下民怨不断
在“五一”黄金周假期中,中国各大官媒密集发布旅游数据,试图描绘出“热闹繁荣”的消费景象。然而,真实经济状况却愈发难以掩盖。中美贸易战升级已满一个月,中国经济面临外贸萎缩、制造业低迷、就业紧张和消费乏力等多重压力。
分析:美国人过去坚定支持以色列,但那样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一张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的合照。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事件和以色列随后的军事行动以来,美以联盟再度成为全球焦点。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汤姆·贝特曼(Tom Bateman)、路克·明兹(Luke Mintz)、贾尔斯·爱德华兹(Giles Edwards)
Role,BBC记者
2025年5月6日凌晨3点19分
那天我从白宫简报室一路奔跑,穿过西厢门廊,赶到我们在草坪上的摄影机位置,戴上连接演播室的耳机。
不久后,主播问我对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刚才现场发表的言论的看法。
我说,美国处理以巴冲突的政策立场经历了数十年来的根本性转变。
那是今年2月,特朗普刚刚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会谈——特朗普就任以来,内塔尼亚胡是首位获邀访问白宫的外国领袖。特朗普誓言美国将接管加沙地带,早些时候他还承诺要将该地区“清空”,将巴勒斯坦人全部驱逐。
特朗普的提案加强了他的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同时颠覆了国际常规,违背国际法,引起全球瞩目。这象征着共和党当前与以色列关系的高峰——这种关系有时被形容为“不惜一切代价”的支持。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攻击,以色列随后对加沙发动军事行动以来,此后美以联盟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战争期间,乔·拜登(Joe Biden)政府向以色列提供约180亿美元(约135亿英镑)的武器援助,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然而,这段时间美国国内的抗议活动也不断升级,许多示威者是传统的民主党支持者。这场争议演变为一场关于美国人如何看待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激烈文化战争。我采访的示威活动中,抗议者频频将拜登称为“种族灭绝·乔”(Genocide Joe)——这个指控被他始终否认。
当时,特朗普称抗议者为“激进左翼疯子”,而他的政府如今打算驱逐数百名被指控支持哈马斯或反犹主义的外国学生,这一举措在法庭上面临激烈挑战。
但对拜登而言,作为民主党人,他原本可以让那些对他支持以色列而不满的选民投给自己。这份支持最终在政治上让他付出了以往总统——甚至包括特朗普——都未曾承受过的代价。
拜登政府中一位主导对以政策的重要决策者,至今仍对当时的决定感到挣扎。
“我最初的反应是,我理解这件事激起了阿拉伯裔美国人、非阿拉伯裔美国人和犹太裔美国人极为强烈的情感,”拜登的前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说(Jake Sullivan)。
“当时有两个相互竞争的考量:一方面我们想在平民伤亡和人道援助流通的考量上限制以色列;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希望剥夺以色列对抗多线敌人的必要能力。”
他补充说:“在10月7日事件后的那段时间,美国在物质上、道义上和各方面都坚定地支持以色列。”
加沙停火协议是什么?该协议能够维持下去吗?
2025年1月15日
拜登与内塔尼亚胡通话:两股力量的较量
2024年10月10日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一周年:当地人的生活改变——受伤、成为孤儿、精神创伤
2024年10月6日
然而,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以色列的支持正在减弱。
盖洛普(Gallup)今年3月的调查发现,仅有46%的美国人表示支持以色列,创下25年来最低,而同时有33%表示同情巴勒斯坦人,创下历史新高。其他调查也显示类似趋势。
这种转变主要出现在民主党人和年轻人之中,但也不限于此。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指出,2022至2025年间,对以色列持负面观感的共和党人比例从27%上升到37%,其中又以49岁以下的年轻共和党人改变最大。
自1948年5月美国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以来,美国一直是以色列最强大的盟友。虽然长期来看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极可能延续,但这些舆论变化也让人质疑美国对以色列的“坚若磐石”承诺在实际政策上是否有界限,或是否会因民意变化而产生实质影响。
白宫办公室内的争论
对许多人来说,美以紧密关系似乎是地缘政治中牢不可破的一部分,但事实并非一直如此,起初这种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人的决定。
1948年初,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Harry S Truman)必须决定他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当时,巴勒斯坦在经历英国30年的殖民统治后,英方已宣布将撤离,犹太人与阿拉伯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宗派流血冲突日益加剧。杜鲁门对滞留在欧洲流离失所者营地中的犹太大屠杀幸存者所遭遇的苦况深感动容。
在纽约,一位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梅尔夫人(Golda Meir)传记作家的年轻女孩克拉格斯布伦(Francine Klagsbrun),记得父母在家中为犹太人的家园祈祷。
穿着蓝色西装与红色领带的特朗普,背景为草坪与树木。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美国总统誓言,美国将接管加沙地带。
“我成长在一个犹太家庭,也是一个锡安主义家庭,”她说,“我哥哥和我会出去募捐,希望英国打开大门。我哥会在地铁上大喊:‘打开,打开,打开巴勒斯坦的大门’。”
杜鲁门政府内部对于是否承认这个犹太国家意见严重分歧。中情局与国务院警告称,承认犹太国可能引发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甚至导致冷战升级。
就在英国预定撤出巴勒斯坦的前两天,白宫椭圆办公室内爆发了一场激烈争执。杜鲁门的国内顾问克拉克·克利福德(Clark Clifford)主张承认犹太国,而持反对意见的是时任国务卿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这位二战名将被杜鲁门视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人”。
这位备受杜鲁门敬重的人强烈反对立即承认犹太国,担忧此举将引发区域战争,甚至威胁说,如果总统执意支持,他将在下次总统选举中拒绝投票给杜鲁门。
以色列刚建国时,民众聚集聆听总理戴维·本-古里安宣读犹太人《独立宣言》。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自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以来,美国一直是其最坚定的盟友,当年美国也是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
尽管当时局势极为紧张,两天后当戴维·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宣布以色列建国而自己成为首任总理时,杜鲁门仍立即承认了这个新国家。
历史学者拉希德·哈立迪(Rashid Khalidi)是出生于纽约的巴勒斯坦人,其家族成员在1930年代被英国驱逐出耶路撒冷。他表示,美国与以色列之所以紧密连结,部分原因在于两国在文化上的共通性。自1948年以来,巴勒斯坦人在美国外交上始终处于关键性的劣势,他们争取民族自决的诉求,在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中被边缘化。
杜鲁门总统在椭圆办公室发表电视演说。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当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建国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立即予以承认。
“一方面,锡安主义运动由出身欧洲和美国的人主导……而阿拉伯人则没有类似的组织,”哈立迪说,“他们对那些决定巴勒斯坦命运的国家所处的社会、文化与政治领导阶层都不熟悉。如果你对美国一无所知,又怎么能与美国舆论对话呢?”
流行文化同样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是1958年出版的小说《出埃及记》(Exodus),以及其后改编成的卖座电影。这部作品将以色列建国的故事重新诠释给1960年代的大众,电影版本更塑造出一个极具美国风格的拓荒者形象。
奥尔默特总理于2007年7月31日的一场典礼上发表演说。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表示,1967年那场战争是转捩点,巩固了美国对以色列深厚的军事与政治支持。
当时仍是政治活动家、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指出,1967年的战争是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转变为今日这种深厚同盟关系的关键时刻。
那场战争爆发前,以色列连续数周面对邻国入侵的进一步威胁。最终,它在六天内击败多个阿拉伯国家,不仅将领土面积扩大至原来的三倍,还开始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超过100万名无国籍的巴勒斯坦人实施军事占领。
“那是美国首次真正意识到,以色列在中东是一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力量。从那时起,我们两国的基本关系彻底改变。”奥尔默特说。
不可或缺的关系
多年来,以色列成为全球获得最多美国军事援助的国家。美国在外交上,尤其在联合国对以色列的强力支持,是双边关系的核心之一。历任美国总统也曾多次尝试斡旋以色列与阿拉伯邻国之间的和平。
但近年来,这段关系远不如表面那样单纯。
我向沙利文提到,密西根州的阿拉伯裔美国人对拜登与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发起抵制,原因是他们在加沙战争期间强硬支持以色列,这些美国人转而投票给特朗普。沙利文否认拜登因此失去了密西根州的选票。
但这样的政策立场,仍在美国社会某些群体中引发了明显的反弹。
皮尤研究中心今年3月的调查显示,有53%的美国人对以色列持负面观感,较2022年上次调查增加了11个百分点。
特殊关系正逐渐松动?
目前,这些民意变化尚未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带来重大影响。尽管一些普通美国选民开始对以色列转趋疏离,但在国会山,两党多数民选政客仍强调与以色列维持坚实同盟的重要性。
但也有人认为,若公众想法转变的趋势长期持续,最终可能导致美国对以色列的实质支持减弱,包括外交关系转冷与军援缩减。以色列国内对此尤其敏感。早在10月7日事件前几个月,以色列前军情局局长塔米尔·海曼(Tamir Hayman)就警告,美以关系正出现裂痕,部分原因是他所说的“美国犹太人逐渐远离锡安主义”。
以色列政治向宗教民族派靠拢是导火线之一。自2023年初起,大批以色列犹太人走上街头,前所未有地抗议内塔尼亚胡推动的司法改革,许多人批评他正让国家滑向神权统治——尽管他始终否认。美国一些一向与以色列情感连结深厚的人,也开始对此趋势感到忧心。
一张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的合照。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事件和以色列随后的军事行动以来,美以联盟再度成为全球焦点。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汤姆·贝特曼(Tom Bateman)、路克·明兹(Luke Mintz)、贾尔斯·爱德华兹(Giles Edwards)
Role,BBC记者
2025年5月6日凌晨3点19分
那天我从白宫简报室一路奔跑,穿过西厢门廊,赶到我们在草坪上的摄影机位置,戴上连接演播室的耳机。
不久后,主播问我对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刚才现场发表的言论的看法。
我说,美国处理以巴冲突的政策立场经历了数十年来的根本性转变。
那是今年2月,特朗普刚刚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会谈——特朗普就任以来,内塔尼亚胡是首位获邀访问白宫的外国领袖。特朗普誓言美国将接管加沙地带,早些时候他还承诺要将该地区“清空”,将巴勒斯坦人全部驱逐。
特朗普的提案加强了他的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同时颠覆了国际常规,违背国际法,引起全球瞩目。这象征着共和党当前与以色列关系的高峰——这种关系有时被形容为“不惜一切代价”的支持。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攻击,以色列随后对加沙发动军事行动以来,此后美以联盟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战争期间,乔·拜登(Joe Biden)政府向以色列提供约180亿美元(约135亿英镑)的武器援助,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然而,这段时间美国国内的抗议活动也不断升级,许多示威者是传统的民主党支持者。这场争议演变为一场关于美国人如何看待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激烈文化战争。我采访的示威活动中,抗议者频频将拜登称为“种族灭绝·乔”(Genocide Joe)——这个指控被他始终否认。
当时,特朗普称抗议者为“激进左翼疯子”,而他的政府如今打算驱逐数百名被指控支持哈马斯或反犹主义的外国学生,这一举措在法庭上面临激烈挑战。
但对拜登而言,作为民主党人,他原本可以让那些对他支持以色列而不满的选民投给自己。这份支持最终在政治上让他付出了以往总统——甚至包括特朗普——都未曾承受过的代价。
拜登政府中一位主导对以政策的重要决策者,至今仍对当时的决定感到挣扎。
“我最初的反应是,我理解这件事激起了阿拉伯裔美国人、非阿拉伯裔美国人和犹太裔美国人极为强烈的情感,”拜登的前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说(Jake Sullivan)。
“当时有两个相互竞争的考量:一方面我们想在平民伤亡和人道援助流通的考量上限制以色列;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希望剥夺以色列对抗多线敌人的必要能力。”
他补充说:“在10月7日事件后的那段时间,美国在物质上、道义上和各方面都坚定地支持以色列。”
加沙停火协议是什么?该协议能够维持下去吗?
2025年1月15日
拜登与内塔尼亚胡通话:两股力量的较量
2024年10月10日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一周年:当地人的生活改变——受伤、成为孤儿、精神创伤
2024年10月6日
然而,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以色列的支持正在减弱。
盖洛普(Gallup)今年3月的调查发现,仅有46%的美国人表示支持以色列,创下25年来最低,而同时有33%表示同情巴勒斯坦人,创下历史新高。其他调查也显示类似趋势。
这种转变主要出现在民主党人和年轻人之中,但也不限于此。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指出,2022至2025年间,对以色列持负面观感的共和党人比例从27%上升到37%,其中又以49岁以下的年轻共和党人改变最大。
自1948年5月美国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以来,美国一直是以色列最强大的盟友。虽然长期来看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极可能延续,但这些舆论变化也让人质疑美国对以色列的“坚若磐石”承诺在实际政策上是否有界限,或是否会因民意变化而产生实质影响。
白宫办公室内的争论
对许多人来说,美以紧密关系似乎是地缘政治中牢不可破的一部分,但事实并非一直如此,起初这种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人的决定。
1948年初,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Harry S Truman)必须决定他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当时,巴勒斯坦在经历英国30年的殖民统治后,英方已宣布将撤离,犹太人与阿拉伯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宗派流血冲突日益加剧。杜鲁门对滞留在欧洲流离失所者营地中的犹太大屠杀幸存者所遭遇的苦况深感动容。
在纽约,一位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梅尔夫人(Golda Meir)传记作家的年轻女孩克拉格斯布伦(Francine Klagsbrun),记得父母在家中为犹太人的家园祈祷。
穿着蓝色西装与红色领带的特朗普,背景为草坪与树木。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美国总统誓言,美国将接管加沙地带。
“我成长在一个犹太家庭,也是一个锡安主义家庭,”她说,“我哥哥和我会出去募捐,希望英国打开大门。我哥会在地铁上大喊:‘打开,打开,打开巴勒斯坦的大门’。”
杜鲁门政府内部对于是否承认这个犹太国家意见严重分歧。中情局与国务院警告称,承认犹太国可能引发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甚至导致冷战升级。
就在英国预定撤出巴勒斯坦的前两天,白宫椭圆办公室内爆发了一场激烈争执。杜鲁门的国内顾问克拉克·克利福德(Clark Clifford)主张承认犹太国,而持反对意见的是时任国务卿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这位二战名将被杜鲁门视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人”。
这位备受杜鲁门敬重的人强烈反对立即承认犹太国,担忧此举将引发区域战争,甚至威胁说,如果总统执意支持,他将在下次总统选举中拒绝投票给杜鲁门。
以色列刚建国时,民众聚集聆听总理戴维·本-古里安宣读犹太人《独立宣言》。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自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以来,美国一直是其最坚定的盟友,当年美国也是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
尽管当时局势极为紧张,两天后当戴维·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宣布以色列建国而自己成为首任总理时,杜鲁门仍立即承认了这个新国家。
历史学者拉希德·哈立迪(Rashid Khalidi)是出生于纽约的巴勒斯坦人,其家族成员在1930年代被英国驱逐出耶路撒冷。他表示,美国与以色列之所以紧密连结,部分原因在于两国在文化上的共通性。自1948年以来,巴勒斯坦人在美国外交上始终处于关键性的劣势,他们争取民族自决的诉求,在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中被边缘化。
杜鲁门总统在椭圆办公室发表电视演说。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当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建国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立即予以承认。
“一方面,锡安主义运动由出身欧洲和美国的人主导……而阿拉伯人则没有类似的组织,”哈立迪说,“他们对那些决定巴勒斯坦命运的国家所处的社会、文化与政治领导阶层都不熟悉。如果你对美国一无所知,又怎么能与美国舆论对话呢?”
流行文化同样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是1958年出版的小说《出埃及记》(Exodus),以及其后改编成的卖座电影。这部作品将以色列建国的故事重新诠释给1960年代的大众,电影版本更塑造出一个极具美国风格的拓荒者形象。
奥尔默特总理于2007年7月31日的一场典礼上发表演说。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表示,1967年那场战争是转捩点,巩固了美国对以色列深厚的军事与政治支持。
当时仍是政治活动家、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指出,1967年的战争是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转变为今日这种深厚同盟关系的关键时刻。
那场战争爆发前,以色列连续数周面对邻国入侵的进一步威胁。最终,它在六天内击败多个阿拉伯国家,不仅将领土面积扩大至原来的三倍,还开始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超过100万名无国籍的巴勒斯坦人实施军事占领。
“那是美国首次真正意识到,以色列在中东是一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力量。从那时起,我们两国的基本关系彻底改变。”奥尔默特说。
不可或缺的关系
多年来,以色列成为全球获得最多美国军事援助的国家。美国在外交上,尤其在联合国对以色列的强力支持,是双边关系的核心之一。历任美国总统也曾多次尝试斡旋以色列与阿拉伯邻国之间的和平。
但近年来,这段关系远不如表面那样单纯。
我向沙利文提到,密西根州的阿拉伯裔美国人对拜登与卡玛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发起抵制,原因是他们在加沙战争期间强硬支持以色列,这些美国人转而投票给特朗普。沙利文否认拜登因此失去了密西根州的选票。
但这样的政策立场,仍在美国社会某些群体中引发了明显的反弹。
皮尤研究中心今年3月的调查显示,有53%的美国人对以色列持负面观感,较2022年上次调查增加了11个百分点。
特殊关系正逐渐松动?
目前,这些民意变化尚未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带来重大影响。尽管一些普通美国选民开始对以色列转趋疏离,但在国会山,两党多数民选政客仍强调与以色列维持坚实同盟的重要性。
但也有人认为,若公众想法转变的趋势长期持续,最终可能导致美国对以色列的实质支持减弱,包括外交关系转冷与军援缩减。以色列国内对此尤其敏感。早在10月7日事件前几个月,以色列前军情局局长塔米尔·海曼(Tamir Hayman)就警告,美以关系正出现裂痕,部分原因是他所说的“美国犹太人逐渐远离锡安主义”。
以色列政治向宗教民族派靠拢是导火线之一。自2023年初起,大批以色列犹太人走上街头,前所未有地抗议内塔尼亚胡推动的司法改革,许多人批评他正让国家滑向神权统治——尽管他始终否认。美国一些一向与以色列情感连结深厚的人,也开始对此趋势感到忧心。
巴勒斯坦人从加沙南部的汗尤尼斯越过边境围栏后,控制了一辆以色列坦克车。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沙利文表示,他至今仍反复思索,在10月7日之后,拜登政府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今年3月,由海曼领导、位于特拉维夫的智库“国家安全研究所”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美国民众对以色列的支持已进入“危险区域”。报告作者西奥多·萨松(Theodore Sasson)写道:“美国的支持减弱,尤其是当它反映出长期且深层的趋势时,其潜在风险绝不可低估。以色列在可预见的未来,仍需要这个全球超级强权的支持。”
虽然政策层面的支持数十年来不断加强,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历来的民调也显示,舆论对以色列的态度曾多次出现波动。
曾与美国总统柯林顿(Bill Clinton)参与《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谈判的丹尼斯·罗斯(Dennis Ross)表示,如今美国人对以色列的看法,越来越与国内激烈的政治分歧紧密相连。
“大多数民主党人对特朗普观感极差——最新民调显示超过九成,”罗斯说,“因此,特朗普的强烈挺以立场,反而可能在民主党内引发更多对以色列的批评声浪。”
尽管如此,他仍预期华府会持续对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与外交支持。他也认为,若以色列选民在明年10月前的选举中换走现任总理,改由中间派政府上台,可能有助于缓和美国内部的不满情绪。
罗斯表示,在那样的新政府领导下,“不会再有强烈推动事实上吞并约旦河西岸的冲动,也会更积极与美国民主党及其政界人士建立关系。”
抗议民众从波士顿公园游行至市政厅,参加一场名为“别碰”的反特朗普/马斯克集会。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罗斯指出大多数民主党人对特朗普观感极差。
那些认为美以关系正在松动的人,特别关注年轻美国人的看法——这是自去年10月7日以来,态度转变最明显的一群人。这批所谓“TikTok世代”的年轻人,主要透过社群媒体获取有关战争的资讯,而以色列在加沙攻势中造成的大量平民伤亡,似乎正是美国年轻民主党人与自由派对以色列支持度下滑的主因。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上月公布的调查,去年有33%的30岁以下美国人表示,他们完全或主要同情巴勒斯坦人;而只有14%对以色列人表达同样立场。年龄较大的美国人则更倾向支持以色列。
阿登国防与安全研究机构(Arden Defence and Security Practice)主席、前美国国务院官员卡琳·冯·希佩尔(Karin Von Hippel)也认为,美国在以色列问题上的世代分歧明显,甚至延伸至国会。
“年轻一代的国会议员对以色列的支持不再那么直觉式地反射性出现,”她说,“我认为,包括年轻犹太人在内的美国年轻人,对以色列的支持程度也低于他们的父母。”
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学生走出校园参与抗议行动。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许多年轻美国人据说主要透过社群媒体了解加沙战争的消息。
不过,冯·希佩尔对于这种舆论转变会在政策层面引发重大改变持保留态度。她指出,尽管民主党基层的看法正在变化,但可能在2028年参选总统的几位主要民主党人物,仍属于典型的亲以色列派。她举例说,包括密西根州州长魏美桂(Gretchen Whitmer,又译格蕾琴·惠特梅尔)和前运输部长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都是如此。
那么长期支持巴勒斯坦人权、在Instagram上声势浩大的众议员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奥-科尔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呢?冯·希佩尔直言:“我不认为像奥卡西奥-科尔特斯这样的人现在有胜选的可能。”
在2月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的白宫记者会后的几周里,我问沙利文他认为美以关系将走向何方。他说,两国当前都面临各自民主制度内部的威胁,这些挑战将形塑彼此的国家性格,也会决定双边关系的未来。
他说:“我认为这几乎不像是外交问题,反而更像是两国的内政问题——美国将何去何从?以色列又将何去何从?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将决定美以关系在未来五年、十年、十五年会走向哪里。”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93g02215zdo/simp
图像加注文字,沙利文表示,他至今仍反复思索,在10月7日之后,拜登政府是否还有其他选择。
今年3月,由海曼领导、位于特拉维夫的智库“国家安全研究所”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美国民众对以色列的支持已进入“危险区域”。报告作者西奥多·萨松(Theodore Sasson)写道:“美国的支持减弱,尤其是当它反映出长期且深层的趋势时,其潜在风险绝不可低估。以色列在可预见的未来,仍需要这个全球超级强权的支持。”
虽然政策层面的支持数十年来不断加强,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历来的民调也显示,舆论对以色列的态度曾多次出现波动。
曾与美国总统柯林顿(Bill Clinton)参与《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谈判的丹尼斯·罗斯(Dennis Ross)表示,如今美国人对以色列的看法,越来越与国内激烈的政治分歧紧密相连。
“大多数民主党人对特朗普观感极差——最新民调显示超过九成,”罗斯说,“因此,特朗普的强烈挺以立场,反而可能在民主党内引发更多对以色列的批评声浪。”
尽管如此,他仍预期华府会持续对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与外交支持。他也认为,若以色列选民在明年10月前的选举中换走现任总理,改由中间派政府上台,可能有助于缓和美国内部的不满情绪。
罗斯表示,在那样的新政府领导下,“不会再有强烈推动事实上吞并约旦河西岸的冲动,也会更积极与美国民主党及其政界人士建立关系。”
抗议民众从波士顿公园游行至市政厅,参加一场名为“别碰”的反特朗普/马斯克集会。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罗斯指出大多数民主党人对特朗普观感极差。
那些认为美以关系正在松动的人,特别关注年轻美国人的看法——这是自去年10月7日以来,态度转变最明显的一群人。这批所谓“TikTok世代”的年轻人,主要透过社群媒体获取有关战争的资讯,而以色列在加沙攻势中造成的大量平民伤亡,似乎正是美国年轻民主党人与自由派对以色列支持度下滑的主因。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上月公布的调查,去年有33%的30岁以下美国人表示,他们完全或主要同情巴勒斯坦人;而只有14%对以色列人表达同样立场。年龄较大的美国人则更倾向支持以色列。
阿登国防与安全研究机构(Arden Defence and Security Practice)主席、前美国国务院官员卡琳·冯·希佩尔(Karin Von Hippel)也认为,美国在以色列问题上的世代分歧明显,甚至延伸至国会。
“年轻一代的国会议员对以色列的支持不再那么直觉式地反射性出现,”她说,“我认为,包括年轻犹太人在内的美国年轻人,对以色列的支持程度也低于他们的父母。”
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学生走出校园参与抗议行动。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许多年轻美国人据说主要透过社群媒体了解加沙战争的消息。
不过,冯·希佩尔对于这种舆论转变会在政策层面引发重大改变持保留态度。她指出,尽管民主党基层的看法正在变化,但可能在2028年参选总统的几位主要民主党人物,仍属于典型的亲以色列派。她举例说,包括密西根州州长魏美桂(Gretchen Whitmer,又译格蕾琴·惠特梅尔)和前运输部长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都是如此。
那么长期支持巴勒斯坦人权、在Instagram上声势浩大的众议员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奥-科尔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呢?冯·希佩尔直言:“我不认为像奥卡西奥-科尔特斯这样的人现在有胜选的可能。”
在2月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的白宫记者会后的几周里,我问沙利文他认为美以关系将走向何方。他说,两国当前都面临各自民主制度内部的威胁,这些挑战将形塑彼此的国家性格,也会决定双边关系的未来。
他说:“我认为这几乎不像是外交问题,反而更像是两国的内政问题——美国将何去何从?以色列又将何去何从?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将决定美以关系在未来五年、十年、十五年会走向哪里。”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93g02215zdo/simp
BBC News 中文
分析:美国人过去坚定支持以色列,但那样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特朗普誓言美国将接管加沙地带,早些时候他还承诺要将该地区“清空”,将巴勒斯坦人全部驱逐。但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以色列的支持正在减弱。
华为加大开发高端芯片力度 黄仁勋警告
发表时间: 05/05/2025 - 11:20
中国电信巨头华为正在深圳建设一条先进的芯片生产线,近期进一步加大开发和生产高端芯片力度,也引发该领域的重要企业英伟达的担忧。
2025 年 1 月 6 日,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年度消费电子展 CES 2025 上发表主题演讲时,手持新款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显卡。路透社/史蒂夫·马库斯 REUTERS - Steve Marcus
华为正在加大开发芯片力度,根据英国《金融时报》获得的卫星图像显示,这家中国电信巨头正在深圳的一个地点建设一条先进的芯片生产线,作为其半导体设施网络的一部分,旨在打破中国对外国芯片技术的依赖。
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消息称华为是在深圳观澜三处制造工厂的主要推动者,这里也是华为总部南部城市的所在地,其中两家由芯片设备制造商 新凯来(SiCarrier )和存储芯片制造商昇维旭( SwaySure) 运营,而且自2022年开工以来工厂得到快速发展。就是华为在国内开发人工智能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打造晶圆制造设备到模型构建。
不过华为否认与这两家初创公司有任何关联。
分析指出这些投资表明中国的华为有能力与该领域的领先者英伟达抗衡。几天前《华尔街日报》也披露华为如今涉足 IT、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头,已开始向没有英伟达芯片的中国客户提供其新的芯片。
人工智能产业链
鉴于美国前任拜登和现任特朗普政府相继对对华出口施加限制,华为加大开发高端芯片研发力度。
在英伟达的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因为英伟达公司现在需要获得许可证才能向中国和其他五个国家出口其部分产品,这使该公司第一季度损失 55 亿美元的收入。
一些分析认为华盛顿削弱中国芯片产业的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恰恰相反,华为正开始向国内人工智能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扩张。
3 月初专业网站 TechPowerUp 报道称,华为集团的一个实验室正在测试一种极紫外(EUV)光刻工艺的替代方案,而荷兰的阿斯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掌握这种工艺的公司。这家荷兰公司目前是少数几家能够制造人工智能处理器包括 英伟达的处理器的代工厂,也是台积电的唯一供应商。
英伟达的担忧
英伟达CEO 黄仁勋对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实力迅速增强非常担忧。几天前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与英伟达高管们举行了一场闭门会议,会上重点讨论了华为等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进展。
随后在与媒体的简短会面中,英伟达的总裁呼吁特朗普政府改变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规定,因为美国对其芯片的出口限制可能反而令华为等在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崛起,填补英伟达留下的市场空白,甚至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市场份额。
黄仁勋还强调中国正在成为科技领域的强大对手,并特别提到了华为,他认为 : "中国并不落后于我们。中国在我们前面吗?中国紧跟在我们后面,与我们非常非常接近。”
在四月英伟达为了符合特朗普政府对高性能芯片出口的限制停止其此前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芯片,也由于中国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该芯片需要持续增长。
分析认为当美国以为自己凭借OpenAI、Anthropic和谷歌在大型语言模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时,中国却在今年年初发布了新的DeepSeek模型,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中国政府在 2015 年制定的 “中国制造 2025 ”计划中所设想的技术自主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且在科技领域发展迅速。
作者:罗拉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4%BB%8A%E6%97%A5%E7%BB%8F%E6%B5%8E/20250505-%E5%8D%8E%E4%B8%BA%E5%8A%A0%E5%A4%A7%E5%BC%80%E5%8F%91%E9%AB%98%E7%AB%AF%E8%8A%AF%E7%89%87%E5%8A%9B%E5%BA%A6-%E9%BB%84%E4%BB%81%E5%8B%8B%E8%AD%A6%E5%91%8A
发表时间: 05/05/2025 - 11:20
中国电信巨头华为正在深圳建设一条先进的芯片生产线,近期进一步加大开发和生产高端芯片力度,也引发该领域的重要企业英伟达的担忧。
2025 年 1 月 6 日,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年度消费电子展 CES 2025 上发表主题演讲时,手持新款 Nvidia GeForce RTX 5090 显卡。路透社/史蒂夫·马库斯 REUTERS - Steve Marcus
华为正在加大开发芯片力度,根据英国《金融时报》获得的卫星图像显示,这家中国电信巨头正在深圳的一个地点建设一条先进的芯片生产线,作为其半导体设施网络的一部分,旨在打破中国对外国芯片技术的依赖。
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消息称华为是在深圳观澜三处制造工厂的主要推动者,这里也是华为总部南部城市的所在地,其中两家由芯片设备制造商 新凯来(SiCarrier )和存储芯片制造商昇维旭( SwaySure) 运营,而且自2022年开工以来工厂得到快速发展。就是华为在国内开发人工智能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打造晶圆制造设备到模型构建。
不过华为否认与这两家初创公司有任何关联。
分析指出这些投资表明中国的华为有能力与该领域的领先者英伟达抗衡。几天前《华尔街日报》也披露华为如今涉足 IT、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头,已开始向没有英伟达芯片的中国客户提供其新的芯片。
人工智能产业链
鉴于美国前任拜登和现任特朗普政府相继对对华出口施加限制,华为加大开发高端芯片研发力度。
在英伟达的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因为英伟达公司现在需要获得许可证才能向中国和其他五个国家出口其部分产品,这使该公司第一季度损失 55 亿美元的收入。
一些分析认为华盛顿削弱中国芯片产业的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恰恰相反,华为正开始向国内人工智能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扩张。
3 月初专业网站 TechPowerUp 报道称,华为集团的一个实验室正在测试一种极紫外(EUV)光刻工艺的替代方案,而荷兰的阿斯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掌握这种工艺的公司。这家荷兰公司目前是少数几家能够制造人工智能处理器包括 英伟达的处理器的代工厂,也是台积电的唯一供应商。
英伟达的担忧
英伟达CEO 黄仁勋对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实力迅速增强非常担忧。几天前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与英伟达高管们举行了一场闭门会议,会上重点讨论了华为等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进展。
随后在与媒体的简短会面中,英伟达的总裁呼吁特朗普政府改变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规定,因为美国对其芯片的出口限制可能反而令华为等在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崛起,填补英伟达留下的市场空白,甚至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市场份额。
黄仁勋还强调中国正在成为科技领域的强大对手,并特别提到了华为,他认为 : "中国并不落后于我们。中国在我们前面吗?中国紧跟在我们后面,与我们非常非常接近。”
在四月英伟达为了符合特朗普政府对高性能芯片出口的限制停止其此前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芯片,也由于中国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该芯片需要持续增长。
分析认为当美国以为自己凭借OpenAI、Anthropic和谷歌在大型语言模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时,中国却在今年年初发布了新的DeepSeek模型,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中国政府在 2015 年制定的 “中国制造 2025 ”计划中所设想的技术自主是有可能实现的,而且在科技领域发展迅速。
作者:罗拉
https://www.rfi.fr/cn/%E4%B8%93%E6%A0%8F%E6%A3%80%E7%B4%A2/%E4%BB%8A%E6%97%A5%E7%BB%8F%E6%B5%8E/20250505-%E5%8D%8E%E4%B8%BA%E5%8A%A0%E5%A4%A7%E5%BC%80%E5%8F%91%E9%AB%98%E7%AB%AF%E8%8A%AF%E7%89%87%E5%8A%9B%E5%BA%A6-%E9%BB%84%E4%BB%81%E5%8B%8B%E8%AD%A6%E5%91%8A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华为加大开发高端芯片力度 黄仁勋警告
中国电信巨头华为正在深圳建设一条先进的芯片生产线,近期进一步加大开发和生产高端芯片力度,也引发该领域的重要企业英伟达的担忧。
102歲營養學教授 分享7長壽秘訣
編譯潘勛/即時報導 2025-05-07 18:17 ET
營養學教授沙芬柏格已高齡102歲,他認為自己能活上百歲,與基因無關,全憑七項簡單的生活習慣。(取自臉書/Alumni Association, School of Medicine of Loma Linda University's Post)
在加州洛馬林達大學(Loma Linda University)擔任營養學兼職教授的沙芬柏格(John Scharffenberg)已高齡102歲,依然生機勃勃,心智敏銳,到世界各地旅行,自己開車。近日他分享自己長壽的秘訣,認為自己能活上百歲,與基因無關,全憑七項簡單的生活習慣。
首先是從不抽菸。沙芬柏格從不抽菸,而且指出菸草的危險,早在1964年公共衛生署長公告裡就說得很清楚,抽菸證實會傷害人體每一器官,是可預防疾病及死亡的最大原因之一。
第二是不喝酒。雖然有些研究指出,略微喝些酒可帶來一些健康益處,但沙芬柏格指出,研究顯示略微喝酒帶來的保健效益,會被癌症風險增加所抵消。
再來是多活動,尤其是40歲過後。沙芬柏格在「長壽萬歲」(Viva Longevity)分享視頻說,即便他是營養學者,也認為運動比營養來得重要。他相信中年最重要的事,便是運動,很多人到了中年,運動卻鬆懈下來,還吃更多、坐更久,真是大錯。
第四點是不吃零食,規律吃三餐。沙芬柏格生活習慣的最重要事項,在於確保健康的體重。他強調要在適當時刻進食,在此指的是別吃點心。此外,多吃各種天然、未加工食品,數量要符合理想體重,遵守這些就好。沙芬柏格另表示,偶爾禁食經證實有健康益處;他自己在下午約兩、三點後就不再進食,要到隔天早晨6時30分才吃飯。
第五項是盡量不吃肉。出於宗教信仰,沙芬柏格自小便吃素食,雖說後來有試吃肉,但20歲以後便不再吃了,現在他只吃素食,但也吃牛奶及雞蛋。他喜愛的食物有芒果、杮子、馬鈴薯、夏威夷果等其他堅果與種籽類食物。
第六項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他表示大量的飽和脂肪酸來自牛肉、豬肉及雞鴨鵝肉,因此全素食而不攝取動物脂脂,是避免與攝取飽和脂肪相關疾病,最簡單的方法,例如高血壓及高膽固醇。
少吃糖。沙芬柏格指出,糖攝取量與心臟病風險息息相關,其他體重相關毛病也一樣。他建議大家修改平時飲食習慣,減少吃糖,例如用水果或腰果泥,來取代煎餅和鬆餅常用到的糖漿。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617/8724963?from=wj_good_index
編譯潘勛/即時報導 2025-05-07 18:17 ET
營養學教授沙芬柏格已高齡102歲,他認為自己能活上百歲,與基因無關,全憑七項簡單的生活習慣。(取自臉書/Alumni Association, School of Medicine of Loma Linda University's Post)
在加州洛馬林達大學(Loma Linda University)擔任營養學兼職教授的沙芬柏格(John Scharffenberg)已高齡102歲,依然生機勃勃,心智敏銳,到世界各地旅行,自己開車。近日他分享自己長壽的秘訣,認為自己能活上百歲,與基因無關,全憑七項簡單的生活習慣。
首先是從不抽菸。沙芬柏格從不抽菸,而且指出菸草的危險,早在1964年公共衛生署長公告裡就說得很清楚,抽菸證實會傷害人體每一器官,是可預防疾病及死亡的最大原因之一。
第二是不喝酒。雖然有些研究指出,略微喝些酒可帶來一些健康益處,但沙芬柏格指出,研究顯示略微喝酒帶來的保健效益,會被癌症風險增加所抵消。
再來是多活動,尤其是40歲過後。沙芬柏格在「長壽萬歲」(Viva Longevity)分享視頻說,即便他是營養學者,也認為運動比營養來得重要。他相信中年最重要的事,便是運動,很多人到了中年,運動卻鬆懈下來,還吃更多、坐更久,真是大錯。
第四點是不吃零食,規律吃三餐。沙芬柏格生活習慣的最重要事項,在於確保健康的體重。他強調要在適當時刻進食,在此指的是別吃點心。此外,多吃各種天然、未加工食品,數量要符合理想體重,遵守這些就好。沙芬柏格另表示,偶爾禁食經證實有健康益處;他自己在下午約兩、三點後就不再進食,要到隔天早晨6時30分才吃飯。
第五項是盡量不吃肉。出於宗教信仰,沙芬柏格自小便吃素食,雖說後來有試吃肉,但20歲以後便不再吃了,現在他只吃素食,但也吃牛奶及雞蛋。他喜愛的食物有芒果、杮子、馬鈴薯、夏威夷果等其他堅果與種籽類食物。
第六項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酸。他表示大量的飽和脂肪酸來自牛肉、豬肉及雞鴨鵝肉,因此全素食而不攝取動物脂脂,是避免與攝取飽和脂肪相關疾病,最簡單的方法,例如高血壓及高膽固醇。
少吃糖。沙芬柏格指出,糖攝取量與心臟病風險息息相關,其他體重相關毛病也一樣。他建議大家修改平時飲食習慣,減少吃糖,例如用水果或腰果泥,來取代煎餅和鬆餅常用到的糖漿。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617/8724963?from=wj_good_index
世界新聞網
102歲營養學教授 分享7長壽秘訣
在加州洛馬林達大學(Loma Linda University)擔任營養學兼職教授的沙芬柏格(John Scharffe...
中美开啓贸易谈判,对比七年前的三大不同:地点、人选、经济压力
中美国旗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陈岩
Role,BBC中文
2025年5月7日
5月7日,距离特朗普宣布“解放日”关税超过一月,中美政府各自宣布将派代表在瑞士举行会谈。
几乎整整七年前(2018年5月3日和4日),中美进行了第一轮贸易谈判,一些事情似乎并未改变:两国依然是特朗普和习近平执政,美国还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特朗普对关税情有独钟;另一些事情似乎让世界局势今非昔比:俄乌战争挑战了战后的世界秩序,特朗普的MAGA倾向“背刺”盟友,一场新冠疫情让中国经济受伤不轻,但中国制造2025总体上取得成功。
深入这次会谈的细节,中方的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他将于5月9日-12日访问瑞士;美方代表是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他们也将在本周前往瑞士。再有双方的关税规模远高于特朗普第一任期时(2018年)的贸易谈判,当时美国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现在则高达145%。
“这些会谈是个好兆头,”经济学人智库(EIU)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志昂(Nick Marro)向BBC中文表示,但这很可能只是一个漫长而曲折过程的开始,因为双边经济纠纷不仅仅关乎关税,还包括中国的经济失衡、美国的出口管制等议题的紧张局面。“任何暗示局势缓和的举措都属积极,但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难以摆脱当前困境。”
不过也正是七年前,当时中方负责谈判的刘鹤在一次发言中说,“历史或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或把我们带到似曾相识的十字路口”。对比七年前,梳理两次谈判的异同之处,或许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瞭解当前的事态。
特朗普和贝森特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中)现在负责美国的关税事务。
人选变化:鸽与鹰
比较显著的是双方的人选变化,中方仍是主管经济的副总理,但任职的人从刘鹤变为何立峰。
刘鹤长期在中央任职,扮演“智囊”的角色,从第八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刘鹤曾参与制定多份中国经济长期规划,先后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国家主席起草经济讲稿。中共十九大上,刘鹤跻身政治局委员,一个从未在地方政府任职的官员位列“党的领导人”,并任副总理,掌握经济领域实权,这样的升迁轨迹颇为罕见。
刘鹤最终在多轮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后,在白宫和特朗普签下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而后因为疫情等原因,这份协议“几乎没有履行”。
二十大卸任后,刘鹤不再任实际职务,但还发挥作用。2023年7月,时任美国财长耶伦访华,见完李强和何立峰,还与已经退休的刘鹤见面,当时《南华早报》引述消息人士称,刘鹤在卸下所有职务后,仍参加中国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内部会议,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他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对北京而言极为有价值。
但就在一个月前,英国《金融时报》引述七名熟悉调查情况的消息人士称,刘鹤之子刘天然因涉嫌贪腐被中国政府调查。
此次,站在台前的则是风格颇为不同的何立峰。他此前任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在中共二十大上进入政治局委员行列,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接棒刘鹤,分管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工业事务。
与刘鹤这个“三朝元老”不同,何立峰是习近平的铁杆“老部下”,在习近平1985年空降厦门时,两人即成为过从甚密的同事。而且他在福建的三个城市主政,然后北上天津,再入中央,任职发改委,履历丰富。国际媒体普遍对他的评论是,他的“忠诚度”和“执行力”让中国经济从市场化向国家主导的转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美方一边,参与者的职务依然是财政部长和贸易代表。七年前是姆努钦和莱特希泽;七年后是贝森特和格里尔。
不同的是,七年前对话关税的主要声音来自于属于“鹰派”的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他在里根时代成功限制了对美出口,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也成功主导了对华谈判;相比之下,当时的财政部长姆努钦则被认为是一个来自华尔街的“全球主义者”和对华“鸽派”,他的声量则小得多。
此次,财长贝森特成为对华谈判的核心人物,在“解放日”关税发布一周后,白宫突然改变方向,暂停大部分国家的关税。当时站在镜头前的就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他当时称,“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坚持到这一刻”,在新闻发布会上,明显缺席的是另外两位负责向美国人民传达特朗普关税信息的人: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
根据美国媒体报导,财长贝森特在暂缓关税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接到了大量来自商界领袖的电话,并先后于周末和特朗普作出决定的那天早上,分别在“空军一号”上和椭圆办公室内与特朗普进行了交谈。
一些贸易政策老手表示,即使特朗普团队成员大致上支持其经济议程,贝森特在关税问题上的中心角色突显白宫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美国从全面全球贸易战的边缘拉了回来。
贸易代表格里尔则显得存在感不强。他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担任贸易代表办公室的首席幕僚,并参与了与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贸易谈判。这一轮关税战中,他较为出名的一幕是,4月9日,格里尔正在国会就关税问题作证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关税暂停,格里尔在听证会现场承认自己也是刚刚得知,此举被国会议员大肆批评。
山东青岛的集装箱港口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山东青岛的集装箱港口
地点变化:从北京、华盛顿到瑞士
此次谈判选择瑞士,而不是中美任何一国。上次谈判,莱特希泽等美国代表先抵达中国进行谈判,两周后,刘鹤等中国代表赴美再谈,并达成初步协议,同意暂缓征收关税。十多天后,双方再在中国会谈。一个月谈了三次,但停战局面仅仅维持半个月,双方又开始升级。
此后双方的接触层级,降级为副部长级,战火重燃,直至2018年底习近平和特朗普在阿根廷的G20会场见面,开啓2019年第二轮密集的会谈,但地点依然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轮换。
这一次,特朗普在实施关税后,中美互加关税到了极高的程度。专家将这场较量比喻为特朗普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之间的“胆小鬼游戏”(Game of chicken),双方试图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悄然寻求互利的结果——也就是让贸易战降级。
“我预期双方会来来回回,因为华盛顿与北京都不希望被看成先让步的一方,”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庄嘉颖(Ja Ian Chong)此前向BBC表示。
“但整体而言,贸易战降温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因此双方有共同的动机。”
澳洲国立大学中华全球研究中心学者宋文笛(Wen-Ti Sung)则用另一种方式说明:“就像两辆赛车迎面而去,看谁先转弯就被视为较弱的一方。而这一刻,双方都不想显得软弱。”
率承认自己啓动关税谈判的领导人,可能被视为在谈判中妥协。
“谁显得更绝望,谁就在谈判中丧失筹码,”宋文笛说,“双方都希望塑造对方才是更急于谈判的那个。”
如果把会谈地点选在中立的瑞士似乎能规避上述问题。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向BBC中文表示,经过最近几周为争取更有利贸易谈判地位的频繁较量,美国和中国终于确认将于本周开始贸易谈判。
目前尚不清楚哪国政府拥有更有利的谈判地位。局势看似有些僵持,双方似乎都略微软化立场以便开始对话,所以谈判将在瑞士这样一个中立地带举行,而非在美国或中国境内。
马志昂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表现出愿意坐上谈判桌的姿态,直到四月美国的对等关税出台后,才看到中国态度转硬,但中国从未关闭过谈判之门。“在我们看来,关键的行动方在美国一侧,任何缓和大概率需要由美国方面率先推动。”
商家在选购商品图像来源,BBC/ XIQING WANG
图像加注文字,全球各地的买家在中国义乌选购小商品,但一些主做北美市场的企业叫苦不迭。
关税压力变化:从20%到145%
七年前的谈判,经历了多次“不欢而散”,好不容易因为特朗普和习近平的会面而又回转的余地,同时又出现“孟晚舟”事件,让双方谈判继续推后。
这场围绕着关税的较量,从2018年5月3日开始第一次谈判,到2020年1月15日签署第一阶段协议,持续了一年半以上,但当时两国贸易面临的压力并不大,关税虽然不断增加,但整体税率在20%左右徘徊。
但这一次,中美之间大部分商品关税达到145%,部分甚至达到245%,对于出口商而言,这个级别的税率是“无法交易”的状态。
对美国而言,这种压力已经开始浮现,多家美国零售巨头的CEO与特朗普举行闭门会议,直接警告其关税政策将导致供应链中断,“两周后美国消费者将看到空空如也的货架”,“价格也会被迫上涨”。此番警告促使特朗普随后对关税表态有所缓和。
另一重压力来自债券市场,新的关税实施后,美国国债的利率在亚洲夜间交易时段升至5%,这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如果发行新债券也必须设定更高的利率否则将无人购买,这将大幅推高美国财政的压力。而中国作为美债的第二大持有国(第一是日本),甚至并未抛售美债,否则这一压力将加剧。
对中国而言,情况也不乐观,正在积极重建消费者信心和糜烂的房地产市场的中国经济,还将在今年夏秋之际,迎来数以千万级的毕业生,如果经济不景气,他们的就业将变得岌岌可危。
即便在这样的压力下,专家们仍对达成协议不乐观。
宋林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美国减少贸易逆差的主要目标,达成某种“大交易”仍然非常困难。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似乎是美国取消对高科技出口的限制,鉴于战略竞争考量,这看起来不太可能实现。
宋林预计,随着谈判进行,关税可能会回落至最初的“解放日”关税水平,约为60%,与特朗普最初竞选时的计划一致,虽然仍然会阻挡很多贸易,但这一水平也能让进口商以较小的痛苦购买那些无法替代的产品。而且如果关税降级成功实施,这将略微改善中国的经济前景。
中美国旗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陈岩
Role,BBC中文
2025年5月7日
5月7日,距离特朗普宣布“解放日”关税超过一月,中美政府各自宣布将派代表在瑞士举行会谈。
几乎整整七年前(2018年5月3日和4日),中美进行了第一轮贸易谈判,一些事情似乎并未改变:两国依然是特朗普和习近平执政,美国还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特朗普对关税情有独钟;另一些事情似乎让世界局势今非昔比:俄乌战争挑战了战后的世界秩序,特朗普的MAGA倾向“背刺”盟友,一场新冠疫情让中国经济受伤不轻,但中国制造2025总体上取得成功。
深入这次会谈的细节,中方的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他将于5月9日-12日访问瑞士;美方代表是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他们也将在本周前往瑞士。再有双方的关税规模远高于特朗普第一任期时(2018年)的贸易谈判,当时美国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现在则高达145%。
“这些会谈是个好兆头,”经济学人智库(EIU)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志昂(Nick Marro)向BBC中文表示,但这很可能只是一个漫长而曲折过程的开始,因为双边经济纠纷不仅仅关乎关税,还包括中国的经济失衡、美国的出口管制等议题的紧张局面。“任何暗示局势缓和的举措都属积极,但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难以摆脱当前困境。”
不过也正是七年前,当时中方负责谈判的刘鹤在一次发言中说,“历史或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或把我们带到似曾相识的十字路口”。对比七年前,梳理两次谈判的异同之处,或许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瞭解当前的事态。
特朗普和贝森特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中)现在负责美国的关税事务。
人选变化:鸽与鹰
比较显著的是双方的人选变化,中方仍是主管经济的副总理,但任职的人从刘鹤变为何立峰。
刘鹤长期在中央任职,扮演“智囊”的角色,从第八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刘鹤曾参与制定多份中国经济长期规划,先后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国家主席起草经济讲稿。中共十九大上,刘鹤跻身政治局委员,一个从未在地方政府任职的官员位列“党的领导人”,并任副总理,掌握经济领域实权,这样的升迁轨迹颇为罕见。
刘鹤最终在多轮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后,在白宫和特朗普签下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而后因为疫情等原因,这份协议“几乎没有履行”。
二十大卸任后,刘鹤不再任实际职务,但还发挥作用。2023年7月,时任美国财长耶伦访华,见完李强和何立峰,还与已经退休的刘鹤见面,当时《南华早报》引述消息人士称,刘鹤在卸下所有职务后,仍参加中国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内部会议,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他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对北京而言极为有价值。
但就在一个月前,英国《金融时报》引述七名熟悉调查情况的消息人士称,刘鹤之子刘天然因涉嫌贪腐被中国政府调查。
此次,站在台前的则是风格颇为不同的何立峰。他此前任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在中共二十大上进入政治局委员行列,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接棒刘鹤,分管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工业事务。
与刘鹤这个“三朝元老”不同,何立峰是习近平的铁杆“老部下”,在习近平1985年空降厦门时,两人即成为过从甚密的同事。而且他在福建的三个城市主政,然后北上天津,再入中央,任职发改委,履历丰富。国际媒体普遍对他的评论是,他的“忠诚度”和“执行力”让中国经济从市场化向国家主导的转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美方一边,参与者的职务依然是财政部长和贸易代表。七年前是姆努钦和莱特希泽;七年后是贝森特和格里尔。
不同的是,七年前对话关税的主要声音来自于属于“鹰派”的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他在里根时代成功限制了对美出口,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也成功主导了对华谈判;相比之下,当时的财政部长姆努钦则被认为是一个来自华尔街的“全球主义者”和对华“鸽派”,他的声量则小得多。
此次,财长贝森特成为对华谈判的核心人物,在“解放日”关税发布一周后,白宫突然改变方向,暂停大部分国家的关税。当时站在镜头前的就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他当时称,“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坚持到这一刻”,在新闻发布会上,明显缺席的是另外两位负责向美国人民传达特朗普关税信息的人: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
根据美国媒体报导,财长贝森特在暂缓关税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接到了大量来自商界领袖的电话,并先后于周末和特朗普作出决定的那天早上,分别在“空军一号”上和椭圆办公室内与特朗普进行了交谈。
一些贸易政策老手表示,即使特朗普团队成员大致上支持其经济议程,贝森特在关税问题上的中心角色突显白宫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美国从全面全球贸易战的边缘拉了回来。
贸易代表格里尔则显得存在感不强。他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担任贸易代表办公室的首席幕僚,并参与了与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贸易谈判。这一轮关税战中,他较为出名的一幕是,4月9日,格里尔正在国会就关税问题作证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关税暂停,格里尔在听证会现场承认自己也是刚刚得知,此举被国会议员大肆批评。
山东青岛的集装箱港口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山东青岛的集装箱港口
地点变化:从北京、华盛顿到瑞士
此次谈判选择瑞士,而不是中美任何一国。上次谈判,莱特希泽等美国代表先抵达中国进行谈判,两周后,刘鹤等中国代表赴美再谈,并达成初步协议,同意暂缓征收关税。十多天后,双方再在中国会谈。一个月谈了三次,但停战局面仅仅维持半个月,双方又开始升级。
此后双方的接触层级,降级为副部长级,战火重燃,直至2018年底习近平和特朗普在阿根廷的G20会场见面,开啓2019年第二轮密集的会谈,但地点依然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轮换。
这一次,特朗普在实施关税后,中美互加关税到了极高的程度。专家将这场较量比喻为特朗普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之间的“胆小鬼游戏”(Game of chicken),双方试图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悄然寻求互利的结果——也就是让贸易战降级。
“我预期双方会来来回回,因为华盛顿与北京都不希望被看成先让步的一方,”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庄嘉颖(Ja Ian Chong)此前向BBC表示。
“但整体而言,贸易战降温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因此双方有共同的动机。”
澳洲国立大学中华全球研究中心学者宋文笛(Wen-Ti Sung)则用另一种方式说明:“就像两辆赛车迎面而去,看谁先转弯就被视为较弱的一方。而这一刻,双方都不想显得软弱。”
率承认自己啓动关税谈判的领导人,可能被视为在谈判中妥协。
“谁显得更绝望,谁就在谈判中丧失筹码,”宋文笛说,“双方都希望塑造对方才是更急于谈判的那个。”
如果把会谈地点选在中立的瑞士似乎能规避上述问题。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向BBC中文表示,经过最近几周为争取更有利贸易谈判地位的频繁较量,美国和中国终于确认将于本周开始贸易谈判。
目前尚不清楚哪国政府拥有更有利的谈判地位。局势看似有些僵持,双方似乎都略微软化立场以便开始对话,所以谈判将在瑞士这样一个中立地带举行,而非在美国或中国境内。
马志昂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表现出愿意坐上谈判桌的姿态,直到四月美国的对等关税出台后,才看到中国态度转硬,但中国从未关闭过谈判之门。“在我们看来,关键的行动方在美国一侧,任何缓和大概率需要由美国方面率先推动。”
商家在选购商品图像来源,BBC/ XIQING WANG
图像加注文字,全球各地的买家在中国义乌选购小商品,但一些主做北美市场的企业叫苦不迭。
关税压力变化:从20%到145%
七年前的谈判,经历了多次“不欢而散”,好不容易因为特朗普和习近平的会面而又回转的余地,同时又出现“孟晚舟”事件,让双方谈判继续推后。
这场围绕着关税的较量,从2018年5月3日开始第一次谈判,到2020年1月15日签署第一阶段协议,持续了一年半以上,但当时两国贸易面临的压力并不大,关税虽然不断增加,但整体税率在20%左右徘徊。
但这一次,中美之间大部分商品关税达到145%,部分甚至达到245%,对于出口商而言,这个级别的税率是“无法交易”的状态。
对美国而言,这种压力已经开始浮现,多家美国零售巨头的CEO与特朗普举行闭门会议,直接警告其关税政策将导致供应链中断,“两周后美国消费者将看到空空如也的货架”,“价格也会被迫上涨”。此番警告促使特朗普随后对关税表态有所缓和。
另一重压力来自债券市场,新的关税实施后,美国国债的利率在亚洲夜间交易时段升至5%,这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如果发行新债券也必须设定更高的利率否则将无人购买,这将大幅推高美国财政的压力。而中国作为美债的第二大持有国(第一是日本),甚至并未抛售美债,否则这一压力将加剧。
对中国而言,情况也不乐观,正在积极重建消费者信心和糜烂的房地产市场的中国经济,还将在今年夏秋之际,迎来数以千万级的毕业生,如果经济不景气,他们的就业将变得岌岌可危。
即便在这样的压力下,专家们仍对达成协议不乐观。
宋林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美国减少贸易逆差的主要目标,达成某种“大交易”仍然非常困难。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似乎是美国取消对高科技出口的限制,鉴于战略竞争考量,这看起来不太可能实现。
宋林预计,随着谈判进行,关税可能会回落至最初的“解放日”关税水平,约为60%,与特朗普最初竞选时的计划一致,虽然仍然会阻挡很多贸易,但这一水平也能让进口商以较小的痛苦购买那些无法替代的产品。而且如果关税降级成功实施,这将略微改善中国的经济前景。
马志昂称,适当降低关税率虽是良好开端,却无法修复美中关系中的深层不信任,也无法消除人们对美国今后出于任何经济或安全理由随时再次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担忧。
他认为,要达成一项持久稳固的贸易协议,从根本上杜绝关税争端死灰复燃,目前看依然希望渺茫,因为双方在经济关系结构性问题上相距甚远,比如北京不会接受对其国内经济政策进行有约束力的改革承诺,也不会去除现行产业政策或改变货币管理方式。“我们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已见识过这一幕。”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vgpg8m0vlko/simp
他认为,要达成一项持久稳固的贸易协议,从根本上杜绝关税争端死灰复燃,目前看依然希望渺茫,因为双方在经济关系结构性问题上相距甚远,比如北京不会接受对其国内经济政策进行有约束力的改革承诺,也不会去除现行产业政策或改变货币管理方式。“我们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已见识过这一幕。”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vgpg8m0vlko/simp
BBC News 中文
中美开启贸易谈判,对比七年前的三大不同:地点、人选、经济压力
“历史或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或把我们带到似曾相识的十字路口”。对比七年前,梳理两次谈判的异同之处,或许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瞭解当前的事态。
中美开啓贸易谈判,对比七年前的三大不同:地点、人选、经济压力
中美国旗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陈岩
Role,BBC中文
2025年5月7日
5月7日,距离特朗普宣布“解放日”关税超过一月,中美政府各自宣布将派代表在瑞士举行会谈。
几乎整整七年前(2018年5月3日和4日),中美进行了第一轮贸易谈判,一些事情似乎并未改变:两国依然是特朗普和习近平执政,美国还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特朗普对关税情有独钟;另一些事情似乎让世界局势今非昔比:俄乌战争挑战了战后的世界秩序,特朗普的MAGA倾向“背刺”盟友,一场新冠疫情让中国经济受伤不轻,但中国制造2025总体上取得成功。
深入这次会谈的细节,中方的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他将于5月9日-12日访问瑞士;美方代表是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他们也将在本周前往瑞士。再有双方的关税规模远高于特朗普第一任期时(2018年)的贸易谈判,当时美国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现在则高达145%。
“这些会谈是个好兆头,”经济学人智库(EIU)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志昂(Nick Marro)向BBC中文表示,但这很可能只是一个漫长而曲折过程的开始,因为双边经济纠纷不仅仅关乎关税,还包括中国的经济失衡、美国的出口管制等议题的紧张局面。“任何暗示局势缓和的举措都属积极,但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难以摆脱当前困境。”
不过也正是七年前,当时中方负责谈判的刘鹤在一次发言中说,“历史或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或把我们带到似曾相识的十字路口”。对比七年前,梳理两次谈判的异同之处,或许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瞭解当前的事态。
特朗普和贝森特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中)现在负责美国的关税事务。
人选变化:鸽与鹰
比较显著的是双方的人选变化,中方仍是主管经济的副总理,但任职的人从刘鹤变为何立峰。
刘鹤长期在中央任职,扮演“智囊”的角色,从第八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刘鹤曾参与制定多份中国经济长期规划,先后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国家主席起草经济讲稿。中共十九大上,刘鹤跻身政治局委员,一个从未在地方政府任职的官员位列“党的领导人”,并任副总理,掌握经济领域实权,这样的升迁轨迹颇为罕见。
刘鹤最终在多轮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后,在白宫和特朗普签下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而后因为疫情等原因,这份协议“几乎没有履行”。
二十大卸任后,刘鹤不再任实际职务,但还发挥作用。2023年7月,时任美国财长耶伦访华,见完李强和何立峰,还与已经退休的刘鹤见面,当时《南华早报》引述消息人士称,刘鹤在卸下所有职务后,仍参加中国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内部会议,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他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对北京而言极为有价值。
但就在一个月前,英国《金融时报》引述七名熟悉调查情况的消息人士称,刘鹤之子刘天然因涉嫌贪腐被中国政府调查。
此次,站在台前的则是风格颇为不同的何立峰。他此前任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在中共二十大上进入政治局委员行列,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接棒刘鹤,分管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工业事务。
与刘鹤这个“三朝元老”不同,何立峰是习近平的铁杆“老部下”,在习近平1985年空降厦门时,两人即成为过从甚密的同事。而且他在福建的三个城市主政,然后北上天津,再入中央,任职发改委,履历丰富。国际媒体普遍对他的评论是,他的“忠诚度”和“执行力”让中国经济从市场化向国家主导的转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美方一边,参与者的职务依然是财政部长和贸易代表。七年前是姆努钦和莱特希泽;七年后是贝森特和格里尔。
不同的是,七年前对话关税的主要声音来自于属于“鹰派”的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他在里根时代成功限制了对美出口,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也成功主导了对华谈判;相比之下,当时的财政部长姆努钦则被认为是一个来自华尔街的“全球主义者”和对华“鸽派”,他的声量则小得多。
此次,财长贝森特成为对华谈判的核心人物,在“解放日”关税发布一周后,白宫突然改变方向,暂停大部分国家的关税。当时站在镜头前的就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他当时称,“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坚持到这一刻”,在新闻发布会上,明显缺席的是另外两位负责向美国人民传达特朗普关税信息的人: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
根据美国媒体报导,财长贝森特在暂缓关税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接到了大量来自商界领袖的电话,并先后于周末和特朗普作出决定的那天早上,分别在“空军一号”上和椭圆办公室内与特朗普进行了交谈。
一些贸易政策老手表示,即使特朗普团队成员大致上支持其经济议程,贝森特在关税问题上的中心角色突显白宫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美国从全面全球贸易战的边缘拉了回来。
贸易代表格里尔则显得存在感不强。他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担任贸易代表办公室的首席幕僚,并参与了与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贸易谈判。这一轮关税战中,他较为出名的一幕是,4月9日,格里尔正在国会就关税问题作证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关税暂停,格里尔在听证会现场承认自己也是刚刚得知,此举被国会议员大肆批评。
山东青岛的集装箱港口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山东青岛的集装箱港口
地点变化:从北京、华盛顿到瑞士
此次谈判选择瑞士,而不是中美任何一国。上次谈判,莱特希泽等美国代表先抵达中国进行谈判,两周后,刘鹤等中国代表赴美再谈,并达成初步协议,同意暂缓征收关税。十多天后,双方再在中国会谈。一个月谈了三次,但停战局面仅仅维持半个月,双方又开始升级。
此后双方的接触层级,降级为副部长级,战火重燃,直至2018年底习近平和特朗普在阿根廷的G20会场见面,开啓2019年第二轮密集的会谈,但地点依然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轮换。
这一次,特朗普在实施关税后,中美互加关税到了极高的程度。专家将这场较量比喻为特朗普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之间的“胆小鬼游戏”(Game of chicken),双方试图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悄然寻求互利的结果——也就是让贸易战降级。
“我预期双方会来来回回,因为华盛顿与北京都不希望被看成先让步的一方,”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庄嘉颖(Ja Ian Chong)此前向BBC表示。
“但整体而言,贸易战降温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因此双方有共同的动机。”
澳洲国立大学中华全球研究中心学者宋文笛(Wen-Ti Sung)则用另一种方式说明:“就像两辆赛车迎面而去,看谁先转弯就被视为较弱的一方。而这一刻,双方都不想显得软弱。”
率承认自己啓动关税谈判的领导人,可能被视为在谈判中妥协。
“谁显得更绝望,谁就在谈判中丧失筹码,”宋文笛说,“双方都希望塑造对方才是更急于谈判的那个。”
如果把会谈地点选在中立的瑞士似乎能规避上述问题。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向BBC中文表示,经过最近几周为争取更有利贸易谈判地位的频繁较量,美国和中国终于确认将于本周开始贸易谈判。
目前尚不清楚哪国政府拥有更有利的谈判地位。局势看似有些僵持,双方似乎都略微软化立场以便开始对话,所以谈判将在瑞士这样一个中立地带举行,而非在美国或中国境内。
马志昂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表现出愿意坐上谈判桌的姿态,直到四月美国的对等关税出台后,才看到中国态度转硬,但中国从未关闭过谈判之门。“在我们看来,关键的行动方在美国一侧,任何缓和大概率需要由美国方面率先推动。”
商家在选购商品图像来源,BBC/ XIQING WANG
图像加注文字,全球各地的买家在中国义乌选购小商品,但一些主做北美市场的企业叫苦不迭。
关税压力变化:从20%到145%
七年前的谈判,经历了多次“不欢而散”,好不容易因为特朗普和习近平的会面而又回转的余地,同时又出现“孟晚舟”事件,让双方谈判继续推后。
这场围绕着关税的较量,从2018年5月3日开始第一次谈判,到2020年1月15日签署第一阶段协议,持续了一年半以上,但当时两国贸易面临的压力并不大,关税虽然不断增加,但整体税率在20%左右徘徊。
但这一次,中美之间大部分商品关税达到145%,部分甚至达到245%,对于出口商而言,这个级别的税率是“无法交易”的状态。
对美国而言,这种压力已经开始浮现,多家美国零售巨头的CEO与特朗普举行闭门会议,直接警告其关税政策将导致供应链中断,“两周后美国消费者将看到空空如也的货架”,“价格也会被迫上涨”。此番警告促使特朗普随后对关税表态有所缓和。
另一重压力来自债券市场,新的关税实施后,美国国债的利率在亚洲夜间交易时段升至5%,这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如果发行新债券也必须设定更高的利率否则将无人购买,这将大幅推高美国财政的压力。而中国作为美债的第二大持有国(第一是日本),甚至并未抛售美债,否则这一压力将加剧。
对中国而言,情况也不乐观,正在积极重建消费者信心和糜烂的房地产市场的中国经济,还将在今年夏秋之际,迎来数以千万级的毕业生,如果经济不景气,他们的就业将变得岌岌可危。
即便在这样的压力下,专家们仍对达成协议不乐观。
宋林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美国减少贸易逆差的主要目标,达成某种“大交易”仍然非常困难。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似乎是美国取消对高科技出口的限制,鉴于战略竞争考量,这看起来不太可能实现。
宋林预计,随着谈判进行,关税可能会回落至最初的“解放日”关税水平,约为60%,与特朗普最初竞选时的计划一致,虽然仍然会阻挡很多贸易,但这一水平也能让进口商以较小的痛苦购买那些无法替代的产品。而且如果关税降级成功实施,这将略微改善中国的经济前景。
中美国旗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陈岩
Role,BBC中文
2025年5月7日
5月7日,距离特朗普宣布“解放日”关税超过一月,中美政府各自宣布将派代表在瑞士举行会谈。
几乎整整七年前(2018年5月3日和4日),中美进行了第一轮贸易谈判,一些事情似乎并未改变:两国依然是特朗普和习近平执政,美国还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特朗普对关税情有独钟;另一些事情似乎让世界局势今非昔比:俄乌战争挑战了战后的世界秩序,特朗普的MAGA倾向“背刺”盟友,一场新冠疫情让中国经济受伤不轻,但中国制造2025总体上取得成功。
深入这次会谈的细节,中方的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他将于5月9日-12日访问瑞士;美方代表是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他们也将在本周前往瑞士。再有双方的关税规模远高于特朗普第一任期时(2018年)的贸易谈判,当时美国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现在则高达145%。
“这些会谈是个好兆头,”经济学人智库(EIU)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志昂(Nick Marro)向BBC中文表示,但这很可能只是一个漫长而曲折过程的开始,因为双边经济纠纷不仅仅关乎关税,还包括中国的经济失衡、美国的出口管制等议题的紧张局面。“任何暗示局势缓和的举措都属积极,但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难以摆脱当前困境。”
不过也正是七年前,当时中方负责谈判的刘鹤在一次发言中说,“历史或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或把我们带到似曾相识的十字路口”。对比七年前,梳理两次谈判的异同之处,或许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瞭解当前的事态。
特朗普和贝森特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中)现在负责美国的关税事务。
人选变化:鸽与鹰
比较显著的是双方的人选变化,中方仍是主管经济的副总理,但任职的人从刘鹤变为何立峰。
刘鹤长期在中央任职,扮演“智囊”的角色,从第八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刘鹤曾参与制定多份中国经济长期规划,先后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国家主席起草经济讲稿。中共十九大上,刘鹤跻身政治局委员,一个从未在地方政府任职的官员位列“党的领导人”,并任副总理,掌握经济领域实权,这样的升迁轨迹颇为罕见。
刘鹤最终在多轮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后,在白宫和特朗普签下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而后因为疫情等原因,这份协议“几乎没有履行”。
二十大卸任后,刘鹤不再任实际职务,但还发挥作用。2023年7月,时任美国财长耶伦访华,见完李强和何立峰,还与已经退休的刘鹤见面,当时《南华早报》引述消息人士称,刘鹤在卸下所有职务后,仍参加中国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内部会议,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他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对北京而言极为有价值。
但就在一个月前,英国《金融时报》引述七名熟悉调查情况的消息人士称,刘鹤之子刘天然因涉嫌贪腐被中国政府调查。
此次,站在台前的则是风格颇为不同的何立峰。他此前任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在中共二十大上进入政治局委员行列,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接棒刘鹤,分管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工业事务。
与刘鹤这个“三朝元老”不同,何立峰是习近平的铁杆“老部下”,在习近平1985年空降厦门时,两人即成为过从甚密的同事。而且他在福建的三个城市主政,然后北上天津,再入中央,任职发改委,履历丰富。国际媒体普遍对他的评论是,他的“忠诚度”和“执行力”让中国经济从市场化向国家主导的转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美方一边,参与者的职务依然是财政部长和贸易代表。七年前是姆努钦和莱特希泽;七年后是贝森特和格里尔。
不同的是,七年前对话关税的主要声音来自于属于“鹰派”的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他在里根时代成功限制了对美出口,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也成功主导了对华谈判;相比之下,当时的财政部长姆努钦则被认为是一个来自华尔街的“全球主义者”和对华“鸽派”,他的声量则小得多。
此次,财长贝森特成为对华谈判的核心人物,在“解放日”关税发布一周后,白宫突然改变方向,暂停大部分国家的关税。当时站在镜头前的就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他当时称,“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坚持到这一刻”,在新闻发布会上,明显缺席的是另外两位负责向美国人民传达特朗普关税信息的人: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
根据美国媒体报导,财长贝森特在暂缓关税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接到了大量来自商界领袖的电话,并先后于周末和特朗普作出决定的那天早上,分别在“空军一号”上和椭圆办公室内与特朗普进行了交谈。
一些贸易政策老手表示,即使特朗普团队成员大致上支持其经济议程,贝森特在关税问题上的中心角色突显白宫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美国从全面全球贸易战的边缘拉了回来。
贸易代表格里尔则显得存在感不强。他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担任贸易代表办公室的首席幕僚,并参与了与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贸易谈判。这一轮关税战中,他较为出名的一幕是,4月9日,格里尔正在国会就关税问题作证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关税暂停,格里尔在听证会现场承认自己也是刚刚得知,此举被国会议员大肆批评。
山东青岛的集装箱港口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山东青岛的集装箱港口
地点变化:从北京、华盛顿到瑞士
此次谈判选择瑞士,而不是中美任何一国。上次谈判,莱特希泽等美国代表先抵达中国进行谈判,两周后,刘鹤等中国代表赴美再谈,并达成初步协议,同意暂缓征收关税。十多天后,双方再在中国会谈。一个月谈了三次,但停战局面仅仅维持半个月,双方又开始升级。
此后双方的接触层级,降级为副部长级,战火重燃,直至2018年底习近平和特朗普在阿根廷的G20会场见面,开啓2019年第二轮密集的会谈,但地点依然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轮换。
这一次,特朗普在实施关税后,中美互加关税到了极高的程度。专家将这场较量比喻为特朗普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之间的“胆小鬼游戏”(Game of chicken),双方试图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悄然寻求互利的结果——也就是让贸易战降级。
“我预期双方会来来回回,因为华盛顿与北京都不希望被看成先让步的一方,”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庄嘉颖(Ja Ian Chong)此前向BBC表示。
“但整体而言,贸易战降温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因此双方有共同的动机。”
澳洲国立大学中华全球研究中心学者宋文笛(Wen-Ti Sung)则用另一种方式说明:“就像两辆赛车迎面而去,看谁先转弯就被视为较弱的一方。而这一刻,双方都不想显得软弱。”
率承认自己啓动关税谈判的领导人,可能被视为在谈判中妥协。
“谁显得更绝望,谁就在谈判中丧失筹码,”宋文笛说,“双方都希望塑造对方才是更急于谈判的那个。”
如果把会谈地点选在中立的瑞士似乎能规避上述问题。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向BBC中文表示,经过最近几周为争取更有利贸易谈判地位的频繁较量,美国和中国终于确认将于本周开始贸易谈判。
目前尚不清楚哪国政府拥有更有利的谈判地位。局势看似有些僵持,双方似乎都略微软化立场以便开始对话,所以谈判将在瑞士这样一个中立地带举行,而非在美国或中国境内。
马志昂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表现出愿意坐上谈判桌的姿态,直到四月美国的对等关税出台后,才看到中国态度转硬,但中国从未关闭过谈判之门。“在我们看来,关键的行动方在美国一侧,任何缓和大概率需要由美国方面率先推动。”
商家在选购商品图像来源,BBC/ XIQING WANG
图像加注文字,全球各地的买家在中国义乌选购小商品,但一些主做北美市场的企业叫苦不迭。
关税压力变化:从20%到145%
七年前的谈判,经历了多次“不欢而散”,好不容易因为特朗普和习近平的会面而又回转的余地,同时又出现“孟晚舟”事件,让双方谈判继续推后。
这场围绕着关税的较量,从2018年5月3日开始第一次谈判,到2020年1月15日签署第一阶段协议,持续了一年半以上,但当时两国贸易面临的压力并不大,关税虽然不断增加,但整体税率在20%左右徘徊。
但这一次,中美之间大部分商品关税达到145%,部分甚至达到245%,对于出口商而言,这个级别的税率是“无法交易”的状态。
对美国而言,这种压力已经开始浮现,多家美国零售巨头的CEO与特朗普举行闭门会议,直接警告其关税政策将导致供应链中断,“两周后美国消费者将看到空空如也的货架”,“价格也会被迫上涨”。此番警告促使特朗普随后对关税表态有所缓和。
另一重压力来自债券市场,新的关税实施后,美国国债的利率在亚洲夜间交易时段升至5%,这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如果发行新债券也必须设定更高的利率否则将无人购买,这将大幅推高美国财政的压力。而中国作为美债的第二大持有国(第一是日本),甚至并未抛售美债,否则这一压力将加剧。
对中国而言,情况也不乐观,正在积极重建消费者信心和糜烂的房地产市场的中国经济,还将在今年夏秋之际,迎来数以千万级的毕业生,如果经济不景气,他们的就业将变得岌岌可危。
即便在这样的压力下,专家们仍对达成协议不乐观。
宋林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美国减少贸易逆差的主要目标,达成某种“大交易”仍然非常困难。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似乎是美国取消对高科技出口的限制,鉴于战略竞争考量,这看起来不太可能实现。
宋林预计,随着谈判进行,关税可能会回落至最初的“解放日”关税水平,约为60%,与特朗普最初竞选时的计划一致,虽然仍然会阻挡很多贸易,但这一水平也能让进口商以较小的痛苦购买那些无法替代的产品。而且如果关税降级成功实施,这将略微改善中国的经济前景。
马志昂称,适当降低关税率虽是良好开端,却无法修复美中关系中的深层不信任,也无法消除人们对美国今后出于任何经济或安全理由随时再次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担忧。
他认为,要达成一项持久稳固的贸易协议,从根本上杜绝关税争端死灰复燃,目前看依然希望渺茫,因为双方在经济关系结构性问题上相距甚远,比如北京不会接受对其国内经济政策进行有约束力的改革承诺,也不会去除现行产业政策或改变货币管理方式。“我们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已见识过这一幕。”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vgpg8m0vlko/simp
他认为,要达成一项持久稳固的贸易协议,从根本上杜绝关税争端死灰复燃,目前看依然希望渺茫,因为双方在经济关系结构性问题上相距甚远,比如北京不会接受对其国内经济政策进行有约束力的改革承诺,也不会去除现行产业政策或改变货币管理方式。“我们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已见识过这一幕。”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vgpg8m0vlko/simp
BBC News 中文
中美开启贸易谈判,对比七年前的三大不同:地点、人选、经济压力
“历史或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或把我们带到似曾相识的十字路口”。对比七年前,梳理两次谈判的异同之处,或许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瞭解当前的事态。
普京习近平红场阅兵:“逆基辛格”争议下,特朗普时代中俄关系“无上限”还是“走钢丝”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市中心红场参加“胜利日阅兵”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市中心红场参加“胜利日阅兵”
2025年5月9日
5月9日,普京和习近平一同出现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台上,并且慷慨地称习为“主要嘉宾”。
冷战之后,俄罗斯联邦于1995年首次举办“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庆典”,此后每5年一次“胜利日阅兵”成为俄罗斯在全球外交场上的高光时刻——每逢此时,红场上总会云集数十个国家的领导人,从前苏联成员国到美欧的盟友,尤其是2005年乔治·W·布什成为冷战后第一位亲自出席该活动的美国总统,至今仍是唯一。
今年的“胜利日阅兵”为80周年,主席台上领导人数量,略显凋零。由于俄乌冲突,欧美领导人普遍抵制,唯二打算参加的欧洲国家,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则遭到欧盟的严厉警告。
这让习近平的出席更为显著,也体现出俄乌战争后,中国在俄罗斯和欧洲之间试图平衡的努力——一方面,依然保持与俄罗斯的外交互动,经贸关系甚至进一步加强;同时,声称应该尊重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且未向俄罗斯援助军火。
尤其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的100天,不仅与欧洲盟友渐生嫌隙,而且向普京示好,试图快速达成和平协议。这推动中国和欧盟、俄罗斯的互动关系也发生变化。
中国终于可以打破与欧洲关系的僵局,5月6日,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另外一种观点则甚嚣尘上,即特朗普在实施“反基辛格”式的外交战略,即通过结好俄罗斯来牵制中国,反转了基辛格时代“联华抗俄”的思路。
普京访朝:中国才是普京与金正恩背后的真正力量
2024年6月20日
普京访华解读:习近平和普京已不再是一对平等的伙伴
2024年5月19日
习近平会见“老朋友”普京 中俄签署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声明
2024年5月16日
“逆基辛格”的成与败
普京、习近平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在红场参加“胜利日阅兵式”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普京、习近平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在红场参加“胜利日阅兵式”
“习近平和普京在红场上并肩而立,发送对普京而言强有力的信号:俄罗斯并非孤立无援,俄中伙伴关系坚如磐石,携手同行的决心毫不动摇,根本不存在‘逆基辛格’的可能性。”澳大利亚前驻俄大使唐普德(Peter Tesch)公开表示,这种象征意义非同小可。至于双方将签署的协议是否能带来实质性内容,还有待观察。
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战略家亨利·基辛格曾通过“联中制苏”策略重塑全球权力格局。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标志着冷战地缘博弈的重大转折。当时中苏因意识形态分歧与领土争端濒临战争边缘,美国敏锐捕捉到这一战略机遇。通过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基辛格成功将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使苏联陷入战略孤立。尼克松政府借此实现三重目标:结束越南战争、缓解国内经济压力、重塑全球力量平衡。
某种程度上讲,“逆基辛格”的战略有其现实需求。美国的主要对手变了,冷战时代毫无疑问是苏联;而过去三届美国总统都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认为其科技崛起与军事现代化直接威胁美国霸权。
相比特朗普,美国国务卿卢比奥的态度可能更为明显。他在5月7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尽管乌克兰战争很重要,但“中国相关事态对世界未来的长期影响更为重大”。他呼吁重新聚焦于“我们的头号地缘政治对手——中国”,认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
此外,卢比奥在参议院确认听证会上曾警告,中国可能在十年内影响“生活中几乎所有重要方面”,凸显其对华政策的强硬态度。
基辛格与周恩来吃饭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但此时的中俄关系,不同于当年的中苏关系。
“‘逆基辛格’的愚蠢之处在于错误记忆了基辛格的角色。”美国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大卫·布罗斯托夫(David Brostoff)撰文表示,基辛格可不是通过与毛泽东的和解,来分裂中国和苏联,这并非华盛顿精心设计的结果,当基辛格在1971年秘密会晤毛泽东时,中苏已经分裂(1969年珍宝岛之战),因此,基辛格的优点在于他的机会主义:识别这一分裂并利用它促进美国国家利益的能力。
基辛格本人在回忆录中承认,其战略成功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当两个大国存在根本性矛盾时,第三方介入才能产生杠杆效应。
布鲁金斯学会学者帕特里夏·金(Patricia M. Kim)表示,中国官员排斥“逆尼克松”情境,在北京的共识中,普京不太可能满足特朗普所要的乌克兰和平协议;莫斯科与华盛顿之间的不信任已深且难以彻底逆转。
帕特里夏·金认为,令中国官员更为不安的,并非特朗普与普京的可能和解,而是普京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关系的紧密化。俄朝防务条约的签署只加深了这种焦虑。在中方看来,越来越需要担忧的是俄罗斯与平壤日益扩大的不透明军事联系及其可能在中国家门口创造的不稳定。
政、经、军冷热不均
红场“胜利日阅兵式”图像来源,Reuters
根据位于欧洲的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发给BBC中文的报告显示,过去几年,从中俄之间处在“经济井喷”,安全合作上加强,政治上则相对平稳,甚至更有节制。
中俄双边贸易在过去十年中稳步增长,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更趋密切。2024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450亿美元,是2020年的两倍多。就价值而言,贸易收支相对均衡,仅有小幅俄罗斯顺差。
然而,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却存在不平衡:俄罗斯对华出口主要是化石燃料及其他自然资源,而中国对俄出口则以汽车、拖拉机、电子产品和其他消费品等制造业产品为主。因此,俄罗斯出口额对波动的能源市场高度敏感,其近年来出口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源于能源价格上涨。
特朗普上台后,中俄经贸关系继续增长,最近的数据是3月单月中国对俄罗斯出口77.7亿美元,同比上涨2%。
但在军事上,双方的合作军演在俄乌冲突后,大幅增加。习近平上台后,2013年到2019年之间,中俄每年合作军演,少则三四次,多则六七次,只有2016年达到八次;但从2022年开始,两国联合军演八次、七次,以及2024年的11次,为历年之最。
如果看政治上,根据墨卡托的统计,中俄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投票一致率,2021年以前都保持在90%以上,2018年时达到96%;但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的2022年,双方投票一致的比例下降到89%,并且连年下降86%(2023)和83%(2024)。更明显的趋同出现在联合国大会中,2018年两国完全一致的投票比例为77%,到2024年降至67%。
在乌克兰战争相关议题上,两国的分歧更突出。2018年至2021年间的8次乌克兰相关投票中,中国仅弃权一次,其余7次中俄均投反对票;但自战争爆发以来,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共就乌克兰议题进行了13次投票,中国弃权了其中8次。
上述报告称,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一致率下降,但两国在联合国场合的协调性依然很高,而且两国未在安理会中出现直接对立投票。安理会投票若出现分歧,通常是一方投赞成或反对票,而另一方选择弃权。
“中俄自称的‘无上限伙伴关系’确实存在界限,尤其是在北京需要应对不断演变的地缘政治局势时。”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分析员宋高祖(Claus Soong)表示,北京在某些领域采取了与莫斯科不同的立场——这提醒人们,两国对西方及其全球影响力的共同反感使他们保持一致,但并非正式结盟。
此次访问期间,习近平与普京再签联合声明,进一步深化两国关系,并共同见证中俄双方交换20多份双边合作文本,涵盖全球战略稳定、维护国际法权威、生物安全、投资保护、数字经济、检疫、电影合作等领域。
唐普德提醒,两国领导人在能源合作、能源中转等双边议程上签署一系列协议以外,估计还会有一系列保密协议,突出两国在军工领域,乃至更广泛的制造业合作的不断深化。当然,在这一关系中俄罗斯处于相对弱势,但莫斯科对此心知肚明;无论如何,双方都会把这次庆典包装成新世界秩序新面貌的有力象征。
中俄未来:犹如“走钢丝”
普京和习近平图像来源,Reuters
“同床异梦,”宋高祖如此形容中俄关系,他进一步解释称,两国“无上限”的伙伴关系显然有限制,这些限制是由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现实所塑造的,而这些现实又取决于他们各自与西方的关系。
在特朗普第二次坐上总统宝座前后,这种调整更容易观测到——当美欧推动北京不要支持俄罗斯的战争努力时,中国表明了这些限制以向美国和欧洲保证,它并不完全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行动;但当看到特朗普直接与普京对话时,北京也喜欢重申与莫斯科的“无上限伙伴关系”,以防止莫斯科更接近特朗普政府。
“尽管有这些波动,习近平与普京分享着一个根本共同利益:维护政权安全并努力建立替代性世界秩序。”
帕特里夏·金也阐述了中俄关系的微妙平衡有如“走钢丝”。她认为,对中国而言,俄罗斯既是对抗西方霸权的战略资产,也是潜在的负担:一个衰弱的俄罗斯无法完全服务于北京的战略目标;而一个复苏且独立的俄罗斯又有可能重回竞争者行列。回想当年,中国与苏联曾因利益对立,在跨越四千公里的军事化边界上剑拔弩张。
“北京的理想局面,是让俄罗斯强大到能抗衡西方,又足够薄弱而始终依附于中国。但要维持这一微妙平衡,难度正与日俱增,其影响波及全球。”帕特里夏·金表示。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4grlv95y92o/simp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市中心红场参加“胜利日阅兵”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市中心红场参加“胜利日阅兵”
2025年5月9日
5月9日,普京和习近平一同出现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台上,并且慷慨地称习为“主要嘉宾”。
冷战之后,俄罗斯联邦于1995年首次举办“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庆典”,此后每5年一次“胜利日阅兵”成为俄罗斯在全球外交场上的高光时刻——每逢此时,红场上总会云集数十个国家的领导人,从前苏联成员国到美欧的盟友,尤其是2005年乔治·W·布什成为冷战后第一位亲自出席该活动的美国总统,至今仍是唯一。
今年的“胜利日阅兵”为80周年,主席台上领导人数量,略显凋零。由于俄乌冲突,欧美领导人普遍抵制,唯二打算参加的欧洲国家,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则遭到欧盟的严厉警告。
这让习近平的出席更为显著,也体现出俄乌战争后,中国在俄罗斯和欧洲之间试图平衡的努力——一方面,依然保持与俄罗斯的外交互动,经贸关系甚至进一步加强;同时,声称应该尊重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且未向俄罗斯援助军火。
尤其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的100天,不仅与欧洲盟友渐生嫌隙,而且向普京示好,试图快速达成和平协议。这推动中国和欧盟、俄罗斯的互动关系也发生变化。
中国终于可以打破与欧洲关系的僵局,5月6日,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另外一种观点则甚嚣尘上,即特朗普在实施“反基辛格”式的外交战略,即通过结好俄罗斯来牵制中国,反转了基辛格时代“联华抗俄”的思路。
普京访朝:中国才是普京与金正恩背后的真正力量
2024年6月20日
普京访华解读:习近平和普京已不再是一对平等的伙伴
2024年5月19日
习近平会见“老朋友”普京 中俄签署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声明
2024年5月16日
“逆基辛格”的成与败
普京、习近平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在红场参加“胜利日阅兵式”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普京、习近平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在红场参加“胜利日阅兵式”
“习近平和普京在红场上并肩而立,发送对普京而言强有力的信号:俄罗斯并非孤立无援,俄中伙伴关系坚如磐石,携手同行的决心毫不动摇,根本不存在‘逆基辛格’的可能性。”澳大利亚前驻俄大使唐普德(Peter Tesch)公开表示,这种象征意义非同小可。至于双方将签署的协议是否能带来实质性内容,还有待观察。
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战略家亨利·基辛格曾通过“联中制苏”策略重塑全球权力格局。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标志着冷战地缘博弈的重大转折。当时中苏因意识形态分歧与领土争端濒临战争边缘,美国敏锐捕捉到这一战略机遇。通过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基辛格成功将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使苏联陷入战略孤立。尼克松政府借此实现三重目标:结束越南战争、缓解国内经济压力、重塑全球力量平衡。
某种程度上讲,“逆基辛格”的战略有其现实需求。美国的主要对手变了,冷战时代毫无疑问是苏联;而过去三届美国总统都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认为其科技崛起与军事现代化直接威胁美国霸权。
相比特朗普,美国国务卿卢比奥的态度可能更为明显。他在5月7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尽管乌克兰战争很重要,但“中国相关事态对世界未来的长期影响更为重大”。他呼吁重新聚焦于“我们的头号地缘政治对手——中国”,认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
此外,卢比奥在参议院确认听证会上曾警告,中国可能在十年内影响“生活中几乎所有重要方面”,凸显其对华政策的强硬态度。
基辛格与周恩来吃饭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但此时的中俄关系,不同于当年的中苏关系。
“‘逆基辛格’的愚蠢之处在于错误记忆了基辛格的角色。”美国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大卫·布罗斯托夫(David Brostoff)撰文表示,基辛格可不是通过与毛泽东的和解,来分裂中国和苏联,这并非华盛顿精心设计的结果,当基辛格在1971年秘密会晤毛泽东时,中苏已经分裂(1969年珍宝岛之战),因此,基辛格的优点在于他的机会主义:识别这一分裂并利用它促进美国国家利益的能力。
基辛格本人在回忆录中承认,其战略成功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当两个大国存在根本性矛盾时,第三方介入才能产生杠杆效应。
布鲁金斯学会学者帕特里夏·金(Patricia M. Kim)表示,中国官员排斥“逆尼克松”情境,在北京的共识中,普京不太可能满足特朗普所要的乌克兰和平协议;莫斯科与华盛顿之间的不信任已深且难以彻底逆转。
帕特里夏·金认为,令中国官员更为不安的,并非特朗普与普京的可能和解,而是普京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关系的紧密化。俄朝防务条约的签署只加深了这种焦虑。在中方看来,越来越需要担忧的是俄罗斯与平壤日益扩大的不透明军事联系及其可能在中国家门口创造的不稳定。
政、经、军冷热不均
红场“胜利日阅兵式”图像来源,Reuters
根据位于欧洲的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发给BBC中文的报告显示,过去几年,从中俄之间处在“经济井喷”,安全合作上加强,政治上则相对平稳,甚至更有节制。
中俄双边贸易在过去十年中稳步增长,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更趋密切。2024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450亿美元,是2020年的两倍多。就价值而言,贸易收支相对均衡,仅有小幅俄罗斯顺差。
然而,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却存在不平衡:俄罗斯对华出口主要是化石燃料及其他自然资源,而中国对俄出口则以汽车、拖拉机、电子产品和其他消费品等制造业产品为主。因此,俄罗斯出口额对波动的能源市场高度敏感,其近年来出口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源于能源价格上涨。
特朗普上台后,中俄经贸关系继续增长,最近的数据是3月单月中国对俄罗斯出口77.7亿美元,同比上涨2%。
但在军事上,双方的合作军演在俄乌冲突后,大幅增加。习近平上台后,2013年到2019年之间,中俄每年合作军演,少则三四次,多则六七次,只有2016年达到八次;但从2022年开始,两国联合军演八次、七次,以及2024年的11次,为历年之最。
如果看政治上,根据墨卡托的统计,中俄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投票一致率,2021年以前都保持在90%以上,2018年时达到96%;但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的2022年,双方投票一致的比例下降到89%,并且连年下降86%(2023)和83%(2024)。更明显的趋同出现在联合国大会中,2018年两国完全一致的投票比例为77%,到2024年降至67%。
在乌克兰战争相关议题上,两国的分歧更突出。2018年至2021年间的8次乌克兰相关投票中,中国仅弃权一次,其余7次中俄均投反对票;但自战争爆发以来,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共就乌克兰议题进行了13次投票,中国弃权了其中8次。
上述报告称,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一致率下降,但两国在联合国场合的协调性依然很高,而且两国未在安理会中出现直接对立投票。安理会投票若出现分歧,通常是一方投赞成或反对票,而另一方选择弃权。
“中俄自称的‘无上限伙伴关系’确实存在界限,尤其是在北京需要应对不断演变的地缘政治局势时。”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分析员宋高祖(Claus Soong)表示,北京在某些领域采取了与莫斯科不同的立场——这提醒人们,两国对西方及其全球影响力的共同反感使他们保持一致,但并非正式结盟。
此次访问期间,习近平与普京再签联合声明,进一步深化两国关系,并共同见证中俄双方交换20多份双边合作文本,涵盖全球战略稳定、维护国际法权威、生物安全、投资保护、数字经济、检疫、电影合作等领域。
唐普德提醒,两国领导人在能源合作、能源中转等双边议程上签署一系列协议以外,估计还会有一系列保密协议,突出两国在军工领域,乃至更广泛的制造业合作的不断深化。当然,在这一关系中俄罗斯处于相对弱势,但莫斯科对此心知肚明;无论如何,双方都会把这次庆典包装成新世界秩序新面貌的有力象征。
中俄未来:犹如“走钢丝”
普京和习近平图像来源,Reuters
“同床异梦,”宋高祖如此形容中俄关系,他进一步解释称,两国“无上限”的伙伴关系显然有限制,这些限制是由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现实所塑造的,而这些现实又取决于他们各自与西方的关系。
在特朗普第二次坐上总统宝座前后,这种调整更容易观测到——当美欧推动北京不要支持俄罗斯的战争努力时,中国表明了这些限制以向美国和欧洲保证,它并不完全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行动;但当看到特朗普直接与普京对话时,北京也喜欢重申与莫斯科的“无上限伙伴关系”,以防止莫斯科更接近特朗普政府。
“尽管有这些波动,习近平与普京分享着一个根本共同利益:维护政权安全并努力建立替代性世界秩序。”
帕特里夏·金也阐述了中俄关系的微妙平衡有如“走钢丝”。她认为,对中国而言,俄罗斯既是对抗西方霸权的战略资产,也是潜在的负担:一个衰弱的俄罗斯无法完全服务于北京的战略目标;而一个复苏且独立的俄罗斯又有可能重回竞争者行列。回想当年,中国与苏联曾因利益对立,在跨越四千公里的军事化边界上剑拔弩张。
“北京的理想局面,是让俄罗斯强大到能抗衡西方,又足够薄弱而始终依附于中国。但要维持这一微妙平衡,难度正与日俱增,其影响波及全球。”帕特里夏·金表示。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4grlv95y92o/simp
BBC News 中文
普京习近平红场閱兵:“逆基辛格”争议下,特朗普时代中俄关系“无上限”还是“走钢丝”
特朗普第二任期,不仅与欧洲盟友渐生嫌隙,而且向普京示好,试图快速达成和平协议。这推动中国和欧盟、俄罗斯的互动关系也发生变化。
特朗普称首位美籍教宗的当选是“莫大荣幸”
梵蒂冈外,男子举着美国国旗鼓掌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安娜·法吉(Ana Faguy)
Role,BBC新闻
Reporting from
华盛顿
2025年5月9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首位美国籍教宗的当选是美国的莫大荣耀,并表示他期待与教宗会面。
众多美国政治人物对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被历史性任命为天主教会领袖、将以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之名执掌教廷表示赞赏,而特朗普也是其中之一。
“能够有一位来自美国的教宗,是莫大的荣耀,”特朗普在被问及此消息时,如此回应。
69岁的教宗良十四世出生于芝加哥,曾经在费城郊外的大学就读,之后成为秘鲁的传教士。
美国是全球第四大天主教徒人口国家,在第一位美国籍教宗的名字公布后,祝贺之声随即涌现。
副总统万斯(JD Vance)于2019年皈依天主教,他对教宗的当选表示赞赏。
“我相信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天主教徒及其他基督徒,将会为他成功领导教会的工作而祈祷,”万斯在社交平台X上面写道。
前总统拜登(Joe Biden)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谈及他与教宗方济各的亲切关系,他也表达了祝贺。
“我们有教宗了——愿上帝保佑来自伊利诺州的教宗良十四世,”拜登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信奉天主教的总统。
前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其政治生涯始于芝加哥,也在X上写道:“米歇尔与我向我们的芝加哥同乡——教宗良十四世致上祝贺。”
“这是美国历史性的一天,我们将为他祈祷,愿他在领导天主教会、为众人(无论信仰为何)树立榜样的神圣使命中顺利前行。”
前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Bush)也发表声明表示,他与妻子萝拉对此消息感到“非常高兴”。
“这对美国天主教徒以及全球信徒而言,都是一个历史性且充满希望的时刻,”他说。
“我们与所有人一同为教宗良十四世的成功祈祷,愿他准备好领导教会、服务最需要帮助的人,并传扬上帝的爱。”
共和党籍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Mike Johnson)也向新任教宗致贺,并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愿上帝保佑在这历史性时刻中当选的首位美国籍教宗。”
罗马天主教会选出美国籍枢机罗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为新任教宗,其封号为良十四世(Pope Leo XIV)。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罗马天主教会选出美国籍枢机罗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为新任教宗,其封号为良十四世(Pope Leo XIV)。
国务卿马可·卢比奥(Marco Rubio)也是天主教徒,他也表达了祝贺之意。
“这对天主教会而言是一个极具意义的时刻,在2025禧年之际,为全球超过十亿信徒带来新的希望与延续,”卢比奥说。
“美国期待随着第一位美国教宗的到来,加深我们与罗马教廷的持久关系。”
在担任枢机期间,普雷沃斯特枢机偶尔会对特朗普政府的立场提出挑战。
一个以他名义开设的社交媒体帐号,曾经转发一则批评特朗普政府将一名美国居民遣返萨尔瓦多的贴文,并分享过一篇批评万斯接受福斯新闻(Fox News)访问的评论文章。
该贴文引用了《国家天主教记者报》(National Catholic Reporter)的评论标题:“万斯错了:耶稣并未要求我们对他人的爱进行排名。”
BBC已联系梵蒂冈,但尚未能独立确认该帐号是否属于这位新任教宗,该帐号创立于2011年。
与此同时,在普雷沃斯特的家乡,芝加哥市长布兰登·强森(Brandon Johnson)也发表了祝贺声明。
“所有重要的事物,包括教宗,都是来自芝加哥!恭喜第一位美国籍教宗良十四世!我们希望不久后能欢迎您回家,”他在社群媒体上写道。
伊利诺州州长JB·普利兹克(JB Pritzker)则形容这是“历史性”时刻。
“来自芝加哥的教宗良十四世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在我们需要同情、团结与和平的时刻,我与我们州的人民一起欢迎他。”他在社群媒体上写道。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4g2q4ej5rlo/simp
梵蒂冈外,男子举着美国国旗鼓掌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安娜·法吉(Ana Faguy)
Role,BBC新闻
Reporting from
华盛顿
2025年5月9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首位美国籍教宗的当选是美国的莫大荣耀,并表示他期待与教宗会面。
众多美国政治人物对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被历史性任命为天主教会领袖、将以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之名执掌教廷表示赞赏,而特朗普也是其中之一。
“能够有一位来自美国的教宗,是莫大的荣耀,”特朗普在被问及此消息时,如此回应。
69岁的教宗良十四世出生于芝加哥,曾经在费城郊外的大学就读,之后成为秘鲁的传教士。
美国是全球第四大天主教徒人口国家,在第一位美国籍教宗的名字公布后,祝贺之声随即涌现。
副总统万斯(JD Vance)于2019年皈依天主教,他对教宗的当选表示赞赏。
“我相信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天主教徒及其他基督徒,将会为他成功领导教会的工作而祈祷,”万斯在社交平台X上面写道。
前总统拜登(Joe Biden)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谈及他与教宗方济各的亲切关系,他也表达了祝贺。
“我们有教宗了——愿上帝保佑来自伊利诺州的教宗良十四世,”拜登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信奉天主教的总统。
前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其政治生涯始于芝加哥,也在X上写道:“米歇尔与我向我们的芝加哥同乡——教宗良十四世致上祝贺。”
“这是美国历史性的一天,我们将为他祈祷,愿他在领导天主教会、为众人(无论信仰为何)树立榜样的神圣使命中顺利前行。”
前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Bush)也发表声明表示,他与妻子萝拉对此消息感到“非常高兴”。
“这对美国天主教徒以及全球信徒而言,都是一个历史性且充满希望的时刻,”他说。
“我们与所有人一同为教宗良十四世的成功祈祷,愿他准备好领导教会、服务最需要帮助的人,并传扬上帝的爱。”
共和党籍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Mike Johnson)也向新任教宗致贺,并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愿上帝保佑在这历史性时刻中当选的首位美国籍教宗。”
罗马天主教会选出美国籍枢机罗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为新任教宗,其封号为良十四世(Pope Leo XIV)。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罗马天主教会选出美国籍枢机罗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为新任教宗,其封号为良十四世(Pope Leo XIV)。
国务卿马可·卢比奥(Marco Rubio)也是天主教徒,他也表达了祝贺之意。
“这对天主教会而言是一个极具意义的时刻,在2025禧年之际,为全球超过十亿信徒带来新的希望与延续,”卢比奥说。
“美国期待随着第一位美国教宗的到来,加深我们与罗马教廷的持久关系。”
在担任枢机期间,普雷沃斯特枢机偶尔会对特朗普政府的立场提出挑战。
一个以他名义开设的社交媒体帐号,曾经转发一则批评特朗普政府将一名美国居民遣返萨尔瓦多的贴文,并分享过一篇批评万斯接受福斯新闻(Fox News)访问的评论文章。
该贴文引用了《国家天主教记者报》(National Catholic Reporter)的评论标题:“万斯错了:耶稣并未要求我们对他人的爱进行排名。”
BBC已联系梵蒂冈,但尚未能独立确认该帐号是否属于这位新任教宗,该帐号创立于2011年。
与此同时,在普雷沃斯特的家乡,芝加哥市长布兰登·强森(Brandon Johnson)也发表了祝贺声明。
“所有重要的事物,包括教宗,都是来自芝加哥!恭喜第一位美国籍教宗良十四世!我们希望不久后能欢迎您回家,”他在社群媒体上写道。
伊利诺州州长JB·普利兹克(JB Pritzker)则形容这是“历史性”时刻。
“来自芝加哥的教宗良十四世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在我们需要同情、团结与和平的时刻,我与我们州的人民一起欢迎他。”他在社群媒体上写道。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4g2q4ej5rlo/simp
BBC News 中文
特朗普称首位美籍教宗的当选是“莫大荣幸”
教宗良十四世出生于芝加哥,在成为秘鲁的传教士之前曾在费城郊外的大学就读。
梵蒂冈选出首位美籍教皇
罗马天主教会选出了历史上的首位美国籍教皇,将14亿信徒交托给一位由传教士转任的梵蒂冈高级神职人员,他曾批评特朗普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的打压政策。
Stacy Meichtry
/
Margherita Stancati
/
Owen Tucker-Smith
/
Ian Lovett
更新于 2025年5月9日 09:27 CST
今年4月,教皇方济各去世后,美国枢机主教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接任天主教会领袖。封面图片来源:Guglielmo Mangiapane/Reuters
罗马天主教会选出了历史上的首位美国籍教皇,将14亿信徒交托给一位由传教士转任的梵蒂冈高级神职人员,他曾批评特朗普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的打压政策。
现年69岁、来自芝加哥的枢机主教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出现在圣伯多禄大教堂(又译圣保罗大教堂)的阳台上,以教皇良十四世(Pope Leo XIV,又译利奥十四世)的身份被介绍给全世界。下面的广场上聚集了超过10万名朝圣者、游客和普通罗马市民,他们对选出一位美国籍教皇感到惊讶,很久以来,这种情况被认为是不可想象的。
良十四世在他的首次“致全城与全球”(Urbi et Orbi)讲话中,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团结各方的人物,既致力于团结这个冲突不断的世界,也致力于弥合天主教会内部因进步派和保守派之间数年来的意识形态紧张而造成的分裂。
良十四世向其前任、已故教皇方济各的包容精神致敬,强调了“众议精神”的重要性。所谓“众议精神”,是通过主教会议以及与平信徒对话来讨论教会面临的重大道德和实践挑战。这种在方济各任内得到倡导的方法曾引起传统派天主教徒的极大不安。
美国籍主教当选罗马教皇,突显出天主教会高层希望延续方济各教皇任内的大方向,包括对社会正义的倡导,同时也致力于化解多年来导致教会分裂的文化战争。良十四世似乎仅经过四轮投票就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二参与投票的枢机主教的支持,这意味着他赢得了来自不同意识形态和地理区域的众多高级神职人员的广泛支持。
“愿和平与你们同在,”情绪显然激动的教皇良十四世用意大利语向人群说出了他作为教皇的第一句话。
教皇良十四世说道:“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成为一个以传扬福音为使命的教会,一个构建桥梁和推动对话的教会,永远开放,就像这个广场一样,张开双臂迎接每一位需要我们慈爱和陪伴的人。”
他短暂地从意大利语转换到西班牙语,向他前秘鲁教区的信徒们致以热情的问候。随后,他带领信徒们诵念《圣母经》。
教皇良十四世的当选颠覆了一种长久以来的看法:在近年来倾向于制衡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天主教会,美国籍主教几乎是不可能当选教皇的。
教皇良十四世出现在圣伯多禄大教堂的阳台上。
图片来源:stoyan nenov/Reuters
西斯廷教堂的烟囱升起白烟,标志着新教皇的当选。
图片来源:ALESSANDRA TARANTINO/ASSOCIATED PRESS
不过,随着梵蒂冈应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以来发生巨大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良十四世的美国身份可能成为一种优势。
特朗普在良十四世当选后不久发布的一篇社交媒体帖子中写道:“得知他是首位美国籍教皇,这真是一种荣幸。如此激动人心,也是我们国家的巨大荣耀。”他补充道:“我期待与教皇良十四世会面。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时刻!”
在担任枢机主教期间,良十四世似乎与特朗普政府的民族主义倾向相左。他曾公开批评副总统万斯(JD Vance),万斯是天主教徒,曾利用教会教义为特朗普政府强硬的移民政策做辩护。
万斯在1月份接受福斯新闻(Fox News)采访时说道:“基督教有一种观念,就是先爱你的家人,然后爱你的邻居,然后爱你的社区,然后爱你自己国家的同胞,之后再关注世界上其他的人。”
当时还是枢机主教的普雷沃斯特在2月份的一篇社交媒体帖子中写道:“JD·万斯错了:耶稣并没有要求我们把对他人的爱分等级。”
在罗马圣彼得广场,美国人首次在这里当选教皇。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枢机主教将以教皇良十四世的身份被介绍给全世界。封面图片来源:Yara Nardi/Reuters
万斯在周四祝贺良十四世当选教皇,并表示成百上千万的美国天主教徒和其他基督徒将祈祷他工作顺利。
但任何疏远特朗普政府及其支持者的举动都可能给这位新教皇带来风险。保守派在美国天主教会中占很大比重,是教会活动和神职圣召的主要力量。美国是资金日益紧张的梵蒂冈最大的捐助国之一。
对许多人来说,良十四世在周四早些时候提出的构建桥梁的说法表明他打算在移民问题上紧随他的前任。方济各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特朗普的大规模驱逐计划“损害了许多男性和女性的尊严”。
良十四世在拉丁美洲工作多年,最初担任传教士,后来担任秘鲁北部奇克拉约教区的主教,这让他有机会近距离了解推动该地区移民涌向美国的许多经济因素。
“毫无疑问:这位教皇在担任奇克拉约教区主教时,就完全致力于方济各的训导及其任期内的基调,”已故英国枢机主教科尔马克·墨菲-奥康纳(Cormac Murphy-O’Connor)的前顾问奥斯汀·艾弗雷(Austen Ivereigh)说。
在这张由Cruz de Motupe Brotherhood发布的照片中,罗伯特·普雷沃斯特枢机于2020年在秘鲁莫图佩的一场弥撒中为一名妇女祈福。
在这张由Cruz de Motupe Brotherhood发布的照片中,罗伯特·普雷沃斯特枢机于2020年在秘鲁莫图佩的一场弥撒中为一名妇女祈福。
图片来源:CRUZ DE MOTUPE BROTHERHOOD/AP
良十四世的当选令圣彼得广场上的许多民众感到意外。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本预计某位更为公众所熟知的枢机主教会当选,例如意大利主教伯多禄·帕罗林(Pietro Parolin)或玛窦·祖皮(Matteo Zuppi)。
“老实说,我曾希望一位意大利人当选,”罗马大学生安东尼奥·纳塔莱(Antonio Natale)说。“一位美国人当选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个新世界。很美好,但也有些奇怪。”
“起初我有点失望,”来自西班牙、正在罗马参加大学交换项目的学生葆拉·利亚马斯·费尔南德斯(Paula Llamas Fernández)说。“我不了解这个人,无法评判,但目前看来,他的演讲还不错。”
在周四召开秘密会议选举普雷沃斯特成为新教皇以前,他在基于加密货币的热门预测市场平台Polymarket上的获胜几率只有1%。
但在梵蒂冈的围墻之内,随着枢机团就教会的未来展开辩论,这位来自芝加哥的枢机主教过去一周已将自己塑造成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他的许多同僚都很欣赏他在南美多年的传教工作,以及他在秘鲁担任主教的履历。此外,在担任方济各负责全球大部分地区主教任命的首席官员期间,他在教会内部建立起了强大的国际网络,这也令他受益。
教皇良十四世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弥合天主教会内部进步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深刻分歧。他在神职人员独身制度与祝福同性伴侣等容易引发两极分化的议题上发言谨慎,这可能使他成为众多枢机主教都能接受的人选,这些枢机主教中有许多人希望缓解近年来的意识形态紧张局面。
圣彼得广场上,望向白烟的信徒和游客们,白烟标志着新教皇的当选。
图片来源:ELOISA LOPEZ/REUTERS
美国信仰智库阿克顿研究所(Acton Institute)名誉所长、神父罗伯特·西里科(Robert Sirico)说:“他是一位进步派和保守派都能安心接受的人选。”
西里科表示:“作为一名折衷的人选,当前分歧的双方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值得称赞和认同的地方。我不认为这能解决深层次的争论,但这大有裨益。”
俄亥俄州戴顿大学(University of Dayton)神学教授文森特·米勒(Vincent Miller)表示,选择“良十四世”作为教皇名号传递了“一个清晰而巧妙的信息”。米勒说,新教皇因此让人联想到19世纪末在位的良十三世(Leo XIII),这位教皇“在工业革命时期为工人阶级发声,并为教会争取权利,反对威权国家”。
梵蒂冈发言人马泰奥·布鲁尼(Matteo Bruni)指出,上一位名号为良的教皇是天主教现代社会训导的奠基人。
良十三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是在1891年颁布通谕《新事—论劳工状况》(Rerum Novarum — On the Condition of Labor),呼吁保障足以维持生计的工资,让教会的立场转变为在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同情工人的困苦,但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米勒说,这个名号凸显了新教皇周四在首次讲话中强调的两个主题—正义与和平。
良十四世当选的消息对芝加哥民众和罗马民众都同样意外。
芝加哥圣名主教座堂(Holy Name Cathedral)堂区主任格雷戈里·萨科维茨(Gregory Sakowicz)在周四的弥撒中为一位女士分送圣体时,这位女士告诉他,罗伯特·普雷沃斯特枢机成为了新教皇。萨科维茨感到震惊。他感谢了那位女士,随后将这个消息告知了教堂里大约175名含泪的信众。“这是爆炸性的消息,”他说。“没人料到会是一位美国人。”
萨科维茨说,待震惊的情绪平静下来后,一个新问题浮现出来:他是芝加哥小熊队(Cubs)还是芝加哥白袜队(White Sox)的球迷?
萨科维茨说,他从未见过这位枢机主教,但多年来听过不少关于他的美谈。他预计新教皇将是人权的坚定捍卫者。
在芝加哥市的另一边,老圣巴特利爵教堂(Old St. Patrick’s Church)的本堂神父帕特·麦格拉思(Pat McGrath)表示,他对这个消息感到很惊讶,称其带来一股新风。“这是对美国天主教会的一种我们从未体验过的肯定,” 他说。“这让人们感到充满希望和自豪。”
罗马天主教会选出了历史上的首位美国籍教皇,将14亿信徒交托给一位由传教士转任的梵蒂冈高级神职人员,他曾批评特朗普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的打压政策。
Stacy Meichtry
/
Margherita Stancati
/
Owen Tucker-Smith
/
Ian Lovett
更新于 2025年5月9日 09:27 CST
今年4月,教皇方济各去世后,美国枢机主教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接任天主教会领袖。封面图片来源:Guglielmo Mangiapane/Reuters
罗马天主教会选出了历史上的首位美国籍教皇,将14亿信徒交托给一位由传教士转任的梵蒂冈高级神职人员,他曾批评特朗普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的打压政策。
现年69岁、来自芝加哥的枢机主教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出现在圣伯多禄大教堂(又译圣保罗大教堂)的阳台上,以教皇良十四世(Pope Leo XIV,又译利奥十四世)的身份被介绍给全世界。下面的广场上聚集了超过10万名朝圣者、游客和普通罗马市民,他们对选出一位美国籍教皇感到惊讶,很久以来,这种情况被认为是不可想象的。
良十四世在他的首次“致全城与全球”(Urbi et Orbi)讲话中,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团结各方的人物,既致力于团结这个冲突不断的世界,也致力于弥合天主教会内部因进步派和保守派之间数年来的意识形态紧张而造成的分裂。
良十四世向其前任、已故教皇方济各的包容精神致敬,强调了“众议精神”的重要性。所谓“众议精神”,是通过主教会议以及与平信徒对话来讨论教会面临的重大道德和实践挑战。这种在方济各任内得到倡导的方法曾引起传统派天主教徒的极大不安。
美国籍主教当选罗马教皇,突显出天主教会高层希望延续方济各教皇任内的大方向,包括对社会正义的倡导,同时也致力于化解多年来导致教会分裂的文化战争。良十四世似乎仅经过四轮投票就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二参与投票的枢机主教的支持,这意味着他赢得了来自不同意识形态和地理区域的众多高级神职人员的广泛支持。
“愿和平与你们同在,”情绪显然激动的教皇良十四世用意大利语向人群说出了他作为教皇的第一句话。
教皇良十四世说道:“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成为一个以传扬福音为使命的教会,一个构建桥梁和推动对话的教会,永远开放,就像这个广场一样,张开双臂迎接每一位需要我们慈爱和陪伴的人。”
他短暂地从意大利语转换到西班牙语,向他前秘鲁教区的信徒们致以热情的问候。随后,他带领信徒们诵念《圣母经》。
教皇良十四世的当选颠覆了一种长久以来的看法:在近年来倾向于制衡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天主教会,美国籍主教几乎是不可能当选教皇的。
教皇良十四世出现在圣伯多禄大教堂的阳台上。
图片来源:stoyan nenov/Reuters
西斯廷教堂的烟囱升起白烟,标志着新教皇的当选。
图片来源:ALESSANDRA TARANTINO/ASSOCIATED PRESS
不过,随着梵蒂冈应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以来发生巨大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良十四世的美国身份可能成为一种优势。
特朗普在良十四世当选后不久发布的一篇社交媒体帖子中写道:“得知他是首位美国籍教皇,这真是一种荣幸。如此激动人心,也是我们国家的巨大荣耀。”他补充道:“我期待与教皇良十四世会面。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时刻!”
在担任枢机主教期间,良十四世似乎与特朗普政府的民族主义倾向相左。他曾公开批评副总统万斯(JD Vance),万斯是天主教徒,曾利用教会教义为特朗普政府强硬的移民政策做辩护。
万斯在1月份接受福斯新闻(Fox News)采访时说道:“基督教有一种观念,就是先爱你的家人,然后爱你的邻居,然后爱你的社区,然后爱你自己国家的同胞,之后再关注世界上其他的人。”
当时还是枢机主教的普雷沃斯特在2月份的一篇社交媒体帖子中写道:“JD·万斯错了:耶稣并没有要求我们把对他人的爱分等级。”
在罗马圣彼得广场,美国人首次在这里当选教皇。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枢机主教将以教皇良十四世的身份被介绍给全世界。封面图片来源:Yara Nardi/Reuters
万斯在周四祝贺良十四世当选教皇,并表示成百上千万的美国天主教徒和其他基督徒将祈祷他工作顺利。
但任何疏远特朗普政府及其支持者的举动都可能给这位新教皇带来风险。保守派在美国天主教会中占很大比重,是教会活动和神职圣召的主要力量。美国是资金日益紧张的梵蒂冈最大的捐助国之一。
对许多人来说,良十四世在周四早些时候提出的构建桥梁的说法表明他打算在移民问题上紧随他的前任。方济各在今年早些时候表示,特朗普的大规模驱逐计划“损害了许多男性和女性的尊严”。
良十四世在拉丁美洲工作多年,最初担任传教士,后来担任秘鲁北部奇克拉约教区的主教,这让他有机会近距离了解推动该地区移民涌向美国的许多经济因素。
“毫无疑问:这位教皇在担任奇克拉约教区主教时,就完全致力于方济各的训导及其任期内的基调,”已故英国枢机主教科尔马克·墨菲-奥康纳(Cormac Murphy-O’Connor)的前顾问奥斯汀·艾弗雷(Austen Ivereigh)说。
在这张由Cruz de Motupe Brotherhood发布的照片中,罗伯特·普雷沃斯特枢机于2020年在秘鲁莫图佩的一场弥撒中为一名妇女祈福。
在这张由Cruz de Motupe Brotherhood发布的照片中,罗伯特·普雷沃斯特枢机于2020年在秘鲁莫图佩的一场弥撒中为一名妇女祈福。
图片来源:CRUZ DE MOTUPE BROTHERHOOD/AP
良十四世的当选令圣彼得广场上的许多民众感到意外。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本预计某位更为公众所熟知的枢机主教会当选,例如意大利主教伯多禄·帕罗林(Pietro Parolin)或玛窦·祖皮(Matteo Zuppi)。
“老实说,我曾希望一位意大利人当选,”罗马大学生安东尼奥·纳塔莱(Antonio Natale)说。“一位美国人当选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个新世界。很美好,但也有些奇怪。”
“起初我有点失望,”来自西班牙、正在罗马参加大学交换项目的学生葆拉·利亚马斯·费尔南德斯(Paula Llamas Fernández)说。“我不了解这个人,无法评判,但目前看来,他的演讲还不错。”
在周四召开秘密会议选举普雷沃斯特成为新教皇以前,他在基于加密货币的热门预测市场平台Polymarket上的获胜几率只有1%。
但在梵蒂冈的围墻之内,随着枢机团就教会的未来展开辩论,这位来自芝加哥的枢机主教过去一周已将自己塑造成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他的许多同僚都很欣赏他在南美多年的传教工作,以及他在秘鲁担任主教的履历。此外,在担任方济各负责全球大部分地区主教任命的首席官员期间,他在教会内部建立起了强大的国际网络,这也令他受益。
教皇良十四世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弥合天主教会内部进步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深刻分歧。他在神职人员独身制度与祝福同性伴侣等容易引发两极分化的议题上发言谨慎,这可能使他成为众多枢机主教都能接受的人选,这些枢机主教中有许多人希望缓解近年来的意识形态紧张局面。
圣彼得广场上,望向白烟的信徒和游客们,白烟标志着新教皇的当选。
图片来源:ELOISA LOPEZ/REUTERS
美国信仰智库阿克顿研究所(Acton Institute)名誉所长、神父罗伯特·西里科(Robert Sirico)说:“他是一位进步派和保守派都能安心接受的人选。”
西里科表示:“作为一名折衷的人选,当前分歧的双方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值得称赞和认同的地方。我不认为这能解决深层次的争论,但这大有裨益。”
俄亥俄州戴顿大学(University of Dayton)神学教授文森特·米勒(Vincent Miller)表示,选择“良十四世”作为教皇名号传递了“一个清晰而巧妙的信息”。米勒说,新教皇因此让人联想到19世纪末在位的良十三世(Leo XIII),这位教皇“在工业革命时期为工人阶级发声,并为教会争取权利,反对威权国家”。
梵蒂冈发言人马泰奥·布鲁尼(Matteo Bruni)指出,上一位名号为良的教皇是天主教现代社会训导的奠基人。
良十三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是在1891年颁布通谕《新事—论劳工状况》(Rerum Novarum — On the Condition of Labor),呼吁保障足以维持生计的工资,让教会的立场转变为在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同情工人的困苦,但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米勒说,这个名号凸显了新教皇周四在首次讲话中强调的两个主题—正义与和平。
良十四世当选的消息对芝加哥民众和罗马民众都同样意外。
芝加哥圣名主教座堂(Holy Name Cathedral)堂区主任格雷戈里·萨科维茨(Gregory Sakowicz)在周四的弥撒中为一位女士分送圣体时,这位女士告诉他,罗伯特·普雷沃斯特枢机成为了新教皇。萨科维茨感到震惊。他感谢了那位女士,随后将这个消息告知了教堂里大约175名含泪的信众。“这是爆炸性的消息,”他说。“没人料到会是一位美国人。”
萨科维茨说,待震惊的情绪平静下来后,一个新问题浮现出来:他是芝加哥小熊队(Cubs)还是芝加哥白袜队(White Sox)的球迷?
萨科维茨说,他从未见过这位枢机主教,但多年来听过不少关于他的美谈。他预计新教皇将是人权的坚定捍卫者。
在芝加哥市的另一边,老圣巴特利爵教堂(Old St. Patrick’s Church)的本堂神父帕特·麦格拉思(Pat McGrath)表示,他对这个消息感到很惊讶,称其带来一股新风。“这是对美国天主教会的一种我们从未体验过的肯定,” 他说。“这让人们感到充满希望和自豪。”
普京和习近平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美国,强调中俄互信
PAUL SONNE, DAVID PIERSON
2025年5月9日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周四在克里姆林宫。 Pool photo by Yuri Kochetkov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四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美国。莫斯科将在周五举行纪念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纳粹德国80周年的庆祝活动。
两国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会谈,这是莫斯科为习近平的国事访问安排的活动之一,习近平还将在周五与其他外国领导人一起出席红场的阅兵式。
在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普京和习近平驳斥了所谓美国“双遏制”企图。他们誓言“中俄将加强协调配合”,以应对美国的这一企图。
普京和习近平都在设法应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性。对俄罗斯总统来说,这个问题表现在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谈判上。对中国领导人来说,这事关一场激烈的贸易战。他们都试图将自己的国家描绘为替代美国的世界大国,在美国霸权面前寻求建立一个所谓更平等的多极世界。
他们在周四传递的部分信息似乎是,就在特朗普与普京拉关系,同时向习近平施压的时候,他们将肩并肩地站在一起。
习近平在会谈结束后专门谈了两国领导人保持互信的重要性。
俄中领导人还在联合声明中表示,特朗普计划在美国上空部署“金色穹顶”导弹防御系统“破坏全球战略稳定”,他们在联合声明中还指出,美国的这种新防御系统将使太空武器化。
为巩固他们在国内的权力,普京和习近平使用了民族主义民怨政治和虚假信息,特朗普也在使用一些相同的东西,但自从返回白宫以来,他还未能与这两位领导人达成协议。
美国就乌克兰战争与俄罗斯的谈判仍在继续,但还没有带来控制战火的结果。随着贸易战威胁到经济增长,美国官员本周将在瑞士与中国官员开始贸易谈判。
中俄首脑在莫斯科举行会晤之际,普京还开始欢迎出席红场庆祝活动的世界各国领导人,克里姆林宫预计将有逾25名外国领导人参加,其中有属于不折不扣的威权者“名人录”的嘉宾,预计包括委内瑞拉、古巴、赤道几内亚以及白俄罗斯领导人。
但没有哪位领导人比习近平对莫斯科更重要。
俄罗斯因为全面入侵乌克兰而遭到西方孤立,这大大增加了莫斯科对北京的依赖。中国通过购买俄罗斯石油、为俄罗斯装备提供军民两用的零部件,以及用中国消费品取代从俄罗斯市场撤走的西方品牌来支持普京的战争努力。但中国政府一直没有进行公开的军事干预或支持。
在克里姆林宫会谈前的开场白中,习近平把今日的中俄关系描述为“更加从容自信、稳定坚韧”。
他把两国领导人描述为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的捍卫者。他还提了各自国家在“二战”中做出的牺牲,将其作为两国今天有能力反击“单边主义逆流和强权霸凌行径”的象征,这明显是指美国及其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
普京把莫斯科与北京的密切关系描述为“国际舞台上的稳定因素”,尽管他表示地缘政治局势严峻。他还说,俄中两国之间的几乎所有贸易都已变成使用卢布和人民币结算,而不是使用美元,保护了两国“不受第三国的影响”。
两国领导人通常在举行双边会晤时签署一系列双边协议,周四也不例外。
据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塔斯社报道,俄罗斯和中国的航天机构在这次访问期间签署了在月球上建造发电站的联合备忘录。两国正寻求在月球上建一个永久性研究基地,它们需要为这个基地提供电源,并已表示它们想建一座自动化的核反应堆。
苏联在“二战”期间损失了约2700万人,让有关这场战争的记忆成为俄罗斯人生活中最具影响力和情感冲击力的力量之一。
普京已利用这个记忆来激励他的军队,诬陷身为犹太人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复活纳粹主义。在乌克兰作战的俄罗斯军人被告知,必须做出“二战”先辈那样的牺牲,再次让世界摆脱法西斯的威胁。
普京在会谈开始时说,俄罗斯和中国“反对新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现代表现形式”,这名俄罗斯领导人显然是在暗指他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
莫斯科的这次纪念苏联战胜纳粹德国的活动是在普京发动了全面入侵乌克兰战争的三年多后举行的。他以苏联解体以来未曾见过的高度镇压、军国主义以及控制官方叙事的手法重塑了俄罗斯社会。
Zixu Wang自香港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Paul Sonne是一名国际新闻记者,报道俄罗斯新闻和普京的国内和国际政策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主要关注乌克兰战争。
David Pierson报道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交互。他从事新闻工作已超过20年。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50509/putin-xi-meeting-trump/
PAUL SONNE, DAVID PIERSON
2025年5月9日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周四在克里姆林宫。 Pool photo by Yuri Kochetkov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四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美国。莫斯科将在周五举行纪念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纳粹德国80周年的庆祝活动。
两国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会谈,这是莫斯科为习近平的国事访问安排的活动之一,习近平还将在周五与其他外国领导人一起出席红场的阅兵式。
在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普京和习近平驳斥了所谓美国“双遏制”企图。他们誓言“中俄将加强协调配合”,以应对美国的这一企图。
普京和习近平都在设法应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性。对俄罗斯总统来说,这个问题表现在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谈判上。对中国领导人来说,这事关一场激烈的贸易战。他们都试图将自己的国家描绘为替代美国的世界大国,在美国霸权面前寻求建立一个所谓更平等的多极世界。
他们在周四传递的部分信息似乎是,就在特朗普与普京拉关系,同时向习近平施压的时候,他们将肩并肩地站在一起。
习近平在会谈结束后专门谈了两国领导人保持互信的重要性。
俄中领导人还在联合声明中表示,特朗普计划在美国上空部署“金色穹顶”导弹防御系统“破坏全球战略稳定”,他们在联合声明中还指出,美国的这种新防御系统将使太空武器化。
为巩固他们在国内的权力,普京和习近平使用了民族主义民怨政治和虚假信息,特朗普也在使用一些相同的东西,但自从返回白宫以来,他还未能与这两位领导人达成协议。
美国就乌克兰战争与俄罗斯的谈判仍在继续,但还没有带来控制战火的结果。随着贸易战威胁到经济增长,美国官员本周将在瑞士与中国官员开始贸易谈判。
中俄首脑在莫斯科举行会晤之际,普京还开始欢迎出席红场庆祝活动的世界各国领导人,克里姆林宫预计将有逾25名外国领导人参加,其中有属于不折不扣的威权者“名人录”的嘉宾,预计包括委内瑞拉、古巴、赤道几内亚以及白俄罗斯领导人。
但没有哪位领导人比习近平对莫斯科更重要。
俄罗斯因为全面入侵乌克兰而遭到西方孤立,这大大增加了莫斯科对北京的依赖。中国通过购买俄罗斯石油、为俄罗斯装备提供军民两用的零部件,以及用中国消费品取代从俄罗斯市场撤走的西方品牌来支持普京的战争努力。但中国政府一直没有进行公开的军事干预或支持。
在克里姆林宫会谈前的开场白中,习近平把今日的中俄关系描述为“更加从容自信、稳定坚韧”。
他把两国领导人描述为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的捍卫者。他还提了各自国家在“二战”中做出的牺牲,将其作为两国今天有能力反击“单边主义逆流和强权霸凌行径”的象征,这明显是指美国及其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
普京把莫斯科与北京的密切关系描述为“国际舞台上的稳定因素”,尽管他表示地缘政治局势严峻。他还说,俄中两国之间的几乎所有贸易都已变成使用卢布和人民币结算,而不是使用美元,保护了两国“不受第三国的影响”。
两国领导人通常在举行双边会晤时签署一系列双边协议,周四也不例外。
据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塔斯社报道,俄罗斯和中国的航天机构在这次访问期间签署了在月球上建造发电站的联合备忘录。两国正寻求在月球上建一个永久性研究基地,它们需要为这个基地提供电源,并已表示它们想建一座自动化的核反应堆。
苏联在“二战”期间损失了约2700万人,让有关这场战争的记忆成为俄罗斯人生活中最具影响力和情感冲击力的力量之一。
普京已利用这个记忆来激励他的军队,诬陷身为犹太人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复活纳粹主义。在乌克兰作战的俄罗斯军人被告知,必须做出“二战”先辈那样的牺牲,再次让世界摆脱法西斯的威胁。
普京在会谈开始时说,俄罗斯和中国“反对新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现代表现形式”,这名俄罗斯领导人显然是在暗指他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
莫斯科的这次纪念苏联战胜纳粹德国的活动是在普京发动了全面入侵乌克兰战争的三年多后举行的。他以苏联解体以来未曾见过的高度镇压、军国主义以及控制官方叙事的手法重塑了俄罗斯社会。
Zixu Wang自香港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Paul Sonne是一名国际新闻记者,报道俄罗斯新闻和普京的国内和国际政策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主要关注乌克兰战争。
David Pierson报道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与文化交互。他从事新闻工作已超过20年。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50509/putin-xi-meeting-trump/
NY Times
普京和习近平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美国,强调中俄互信
中俄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他们驳斥了所谓美国“双遏制”企图,誓言“中俄将加强协调配合”。习近平还谈到两人保持互信的重要性。
美中日内瓦贸易会谈:为什么此刻展开对话?
Play video, "Watch: US and China are ready to talk tariffs - who will blink first?", 节目全长 1,29
01:29
视频加注文字,Watch: US and China are ready to talk tariffs - who will blink first?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郭悠(Koh Ewe)
Role,BBC记者
Reporting from
新加坡
2025年5月11日早上6点00分
美中贸易战可能正在缓和,全球两大经济体已在瑞士展开会谈。
两国高层贸易官员于周六(5月10日)在瑞士举行会谈,这是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于一月对中方征收关税以来的首次高层会谈。
当时中国随即反击,双方展开你来我往的角力,彼此加征关税,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新关税高达145%,而部分美国出口产品也面临高达125%的中国关税。
过去几周,双方言辞强硬,彼此都试图将对方描绘为更急于妥协的一方。
然而,在这个周末,双方终于坐上谈判桌。
为何会在此时谈判?
挽回面子
尽管美中过去多次互徵关税,双方近期不断释出希望打破僵局的讯号,只是,谁会先让步一直不明朗。
“双方都不想给外界留下退让的印象,”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资深访问学者、前美国贸易谈判官奥尔森(Stephen Olson)指出。
“现在之所以开始谈判,是因为双方都认为在不会让人觉得向对方屈服的情况下,可以迈出一步。”
不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周三强调,这场会谈是“应美方的请求举行”。
中国商务部也将谈判描述为考虑“美国业界和消费者的呼吁”,塑造此次对话为对华府的善意回应。
但特朗普政府则坚称,是中国官员“非常想做生意”,因为“他们的经济正在崩溃”。
“他们说是我们发起的?我认为他们应该回去好好翻翻档案,”特朗普周三在白宫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
习近平身穿黑色外套,系着浅蓝色领带,走在一排手持刺刀的俄罗斯士兵前面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当中国贸易官员前往日内瓦时,中国主席习近平正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但随着会谈临近,总统的语气变得具有外交意味。他在周四对记者表示:“我们都可以玩这些游戏——谁先打电话、谁没打——但那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会议室内发生什么事。”
对北京而言,这场会谈的时机也至关重要——正值习近平访问莫斯科期间。周五,他以贵宾身份出席莫斯科举行的胜利日阅兵,纪念二战击败纳粹德国80周年。
习近平与来自全球南方多国领袖并肩而立,向特朗普政府传递出明确讯号:中国不仅拥有其他贸易选项,还正在塑造自身作为全球领导者的替代角色。
这让北京即便走向谈判桌,依然能展示强势姿态。
压力来了
特朗普坚称关税将令美国更强大,北京则誓言“奉陪到底”——但事实是,这场关税战正在伤害两国。
根据中国官方数据,工业产出受到冲击,4月制造业活动跌至2023年12月以来新低。媒体《财新》本周发布的调查亦显示,服务业活动创下七个月来最低水平。
BBC发现,中国出口商正受到高额关税重创,货物在仓库中大量堆积。尽管如此,他们仍表现强硬态度,并寻找美国以外的新市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郝福满(Bert Hofman)指出:“我认为(中国)意识到,有协议总比没有协议好。”
“因此他们采取了务实立场,决定‘我们需要开始谈判了’。”
中国五一长假结束后,北京官员认为此时正是启动谈判的合适时机。
另一方面,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已导致美国经济三年来首次收缩。
长期依赖中国制品的行业尤其忧虑。一位洛杉矶玩具公司负责人对BBC表示,他们正面临“供应链全面崩溃”的风险。
一名身穿白衬衫和蓝色牛仔裤、背着黑色背包的男子走在购物中心的走廊上,周围摆满了玩具店的毛绒玩具图像来源,BBC/Xiqing Wang
图像加注文字,中国义乌是全球最大的玩具批发市场,去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价值100亿美元的玩具
特朗普本人也承认,美国消费者将感受到压力。
他本月在一次内阁会议上说,美国小孩“可能只能有两个洋娃娃,而不是三十个”,“而且这两个洋娃娃可能还比平时贵几块钱”。
随着通胀和经济衰退的忧虑升温,特朗普的支持率也出现下滑,超过六成美国人认为他过于专注关税问题。
“两国都感受到来自市场、企业和国内选民的压力,需要提供一些能释除疑虑的慰藉,”奥尔森说。
“在日内瓦举行几天会谈,正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即使会谈进展顺利,但达成协议可能仍需一段时间。
“这轮会谈主要是‘建立接触’”,郝福满说。他补充指,双方可能只是“交换立场”,若进展顺利,才会“为后续谈判制定议程”。
整体谈判预计将需时数月,就如同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的情况。
当时,双方历经近两年互徵关税后,终于在2020年初签署“第一阶段协议”,暂停或削减部分关税。不过,该协议并未涵盖更棘手的议题,例如中国对重点产业的补贴,或解除剩余关税的时间表。
实际上,许多关税措施在拜登任内仍然维持,而特朗普最新一轮的关税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叠加。
奥尔森认为,这次可能会出现“升级版的第一阶段协议”,也就是说,它将超越先前的协议,试图处理更多敏感议题,比如,华府希望北京加强打击非法芬太尼贸易,以及中俄关系等。
但专家警告,这些都还是遥远的目标。
“困扰美中贸易关系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不可能解决,”奥尔森补充说。“日内瓦这一轮会谈,顶多只会产出些‘对话坦诚’、愿意保持沟通的温和声明而已。”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4g70y7pn47o/simp
Play video, "Watch: US and China are ready to talk tariffs - who will blink first?", 节目全长 1,29
01:29
视频加注文字,Watch: US and China are ready to talk tariffs - who will blink first?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郭悠(Koh Ewe)
Role,BBC记者
Reporting from
新加坡
2025年5月11日早上6点00分
美中贸易战可能正在缓和,全球两大经济体已在瑞士展开会谈。
两国高层贸易官员于周六(5月10日)在瑞士举行会谈,这是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于一月对中方征收关税以来的首次高层会谈。
当时中国随即反击,双方展开你来我往的角力,彼此加征关税,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新关税高达145%,而部分美国出口产品也面临高达125%的中国关税。
过去几周,双方言辞强硬,彼此都试图将对方描绘为更急于妥协的一方。
然而,在这个周末,双方终于坐上谈判桌。
为何会在此时谈判?
挽回面子
尽管美中过去多次互徵关税,双方近期不断释出希望打破僵局的讯号,只是,谁会先让步一直不明朗。
“双方都不想给外界留下退让的印象,”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资深访问学者、前美国贸易谈判官奥尔森(Stephen Olson)指出。
“现在之所以开始谈判,是因为双方都认为在不会让人觉得向对方屈服的情况下,可以迈出一步。”
不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周三强调,这场会谈是“应美方的请求举行”。
中国商务部也将谈判描述为考虑“美国业界和消费者的呼吁”,塑造此次对话为对华府的善意回应。
但特朗普政府则坚称,是中国官员“非常想做生意”,因为“他们的经济正在崩溃”。
“他们说是我们发起的?我认为他们应该回去好好翻翻档案,”特朗普周三在白宫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
习近平身穿黑色外套,系着浅蓝色领带,走在一排手持刺刀的俄罗斯士兵前面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当中国贸易官员前往日内瓦时,中国主席习近平正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但随着会谈临近,总统的语气变得具有外交意味。他在周四对记者表示:“我们都可以玩这些游戏——谁先打电话、谁没打——但那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会议室内发生什么事。”
对北京而言,这场会谈的时机也至关重要——正值习近平访问莫斯科期间。周五,他以贵宾身份出席莫斯科举行的胜利日阅兵,纪念二战击败纳粹德国80周年。
习近平与来自全球南方多国领袖并肩而立,向特朗普政府传递出明确讯号:中国不仅拥有其他贸易选项,还正在塑造自身作为全球领导者的替代角色。
这让北京即便走向谈判桌,依然能展示强势姿态。
压力来了
特朗普坚称关税将令美国更强大,北京则誓言“奉陪到底”——但事实是,这场关税战正在伤害两国。
根据中国官方数据,工业产出受到冲击,4月制造业活动跌至2023年12月以来新低。媒体《财新》本周发布的调查亦显示,服务业活动创下七个月来最低水平。
BBC发现,中国出口商正受到高额关税重创,货物在仓库中大量堆积。尽管如此,他们仍表现强硬态度,并寻找美国以外的新市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郝福满(Bert Hofman)指出:“我认为(中国)意识到,有协议总比没有协议好。”
“因此他们采取了务实立场,决定‘我们需要开始谈判了’。”
中国五一长假结束后,北京官员认为此时正是启动谈判的合适时机。
另一方面,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已导致美国经济三年来首次收缩。
长期依赖中国制品的行业尤其忧虑。一位洛杉矶玩具公司负责人对BBC表示,他们正面临“供应链全面崩溃”的风险。
一名身穿白衬衫和蓝色牛仔裤、背着黑色背包的男子走在购物中心的走廊上,周围摆满了玩具店的毛绒玩具图像来源,BBC/Xiqing Wang
图像加注文字,中国义乌是全球最大的玩具批发市场,去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价值100亿美元的玩具
特朗普本人也承认,美国消费者将感受到压力。
他本月在一次内阁会议上说,美国小孩“可能只能有两个洋娃娃,而不是三十个”,“而且这两个洋娃娃可能还比平时贵几块钱”。
随着通胀和经济衰退的忧虑升温,特朗普的支持率也出现下滑,超过六成美国人认为他过于专注关税问题。
“两国都感受到来自市场、企业和国内选民的压力,需要提供一些能释除疑虑的慰藉,”奥尔森说。
“在日内瓦举行几天会谈,正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即使会谈进展顺利,但达成协议可能仍需一段时间。
“这轮会谈主要是‘建立接触’”,郝福满说。他补充指,双方可能只是“交换立场”,若进展顺利,才会“为后续谈判制定议程”。
整体谈判预计将需时数月,就如同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的情况。
当时,双方历经近两年互徵关税后,终于在2020年初签署“第一阶段协议”,暂停或削减部分关税。不过,该协议并未涵盖更棘手的议题,例如中国对重点产业的补贴,或解除剩余关税的时间表。
实际上,许多关税措施在拜登任内仍然维持,而特朗普最新一轮的关税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叠加。
奥尔森认为,这次可能会出现“升级版的第一阶段协议”,也就是说,它将超越先前的协议,试图处理更多敏感议题,比如,华府希望北京加强打击非法芬太尼贸易,以及中俄关系等。
但专家警告,这些都还是遥远的目标。
“困扰美中贸易关系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不可能解决,”奥尔森补充说。“日内瓦这一轮会谈,顶多只会产出些‘对话坦诚’、愿意保持沟通的温和声明而已。”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4g70y7pn47o/simp
BBC News 中文
美中日内瓦贸易会谈:为什么此刻展开对话?
经济压力迫使特朗普和习近平寻求贸易战的退出途径。
美中贸易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美方:将缩小贸易逆差
中美两国高层官员在日内瓦举行的为期两天闭门会谈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关税争端这一长期紧张议题,双方罕见地发出一致声音: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宣布,双方已就“建立贸易磋商机制”达成共识;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则称,此次会谈达成了“实质性进展”。双方将于周一(5月12日)联合发布声明,为全球贸易注入新的希望。
发表时间: 11/05/2025 - 23:21
更改时间: 11/05/2025 - 23:22
Chinese Vice Premier He Lifeng arrives for a bilateral meeting with U.S. Treasury Secretary Janet Yellen in San Francisco REUTERS - Carlos Barria
作者:安娜
综合法新社、路透社最新消息: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周日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为期两天、聚焦关税问题的贸易谈判中,中国与美国已就建立一项“贸易磋商机制”达成一致。
与会的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补充说,该机制将“就相关贸易问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
中方代表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美双方就彼此关心的经贸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会谈氛围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取得实质性进展,达成重要共识。
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明确双方牵头人,就各自关切的经贸问题开展进一步磋商。中美双方将尽快敲定有关细节,并且将于周一(5月12日)发布会谈达成的联合声明。
美国方面:财政部长贝森特周日(5月11日)表示,美国与中国高级经济官员为缓解激烈贸易战而举行的谈判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在为期两天的谈判结束后,美方并未透露协议的具体内容。路透社自现场发出的最新报道指:美中达成削减贸易逆差协议,美国官员称详细内容将于周一公布。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凯文·哈塞特表示,中方“非常渴望”与美国展开对话,并重塑双边贸易关系。
路透社报道,贝森特(Scott Bessent)周日(5月11日)在日内瓦向媒体表示,协议的详细内容将于周一公布,并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全面了解这场“富有成效的对话”成果。
参与谈判的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表示,此次结果是“我们与中国伙伴达成的一项协议”,将有助于缩小美国1.2万亿美元的全球商品贸易逆差。
格里尔与贝森特同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及两位中国副部长共同举行这轮美中贸易磋商。格里尔称中方官员是“强硬的谈判者”,他表示,“正如财政部长(贝森特)所指出的,"这是非常具有建设性的两天"。"我们之所以能迅速达成协议,说明双方之间的分歧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特朗普:“全面重启谈判”
周六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评论此次会谈时,显露出希望“重启”中美贸易关系的姿态。他在真相平台Truth Social上表示:“谈判友好且具有建设性地实现了重启。”他还用大写字母强调道:“取得了重大进展!!!”。
特朗普于夜间通过"真相社交平台"(Truth Social)对谈判结果予以积极评价,称双方在“友好具有建设性”的氛围中完成了一次“全面重启”的谈判。
特朗普发文称:“今天与中国在瑞士进行了一次非常好的会谈。讨论了很多事项,并达成了许多共识”。
特朗普说,“我们希望,为了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中国能够向美国企业进一步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特朗普没有进一步说明进展细节。
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哈塞特:中方“非常渴望”与美国展开对话
白宫方面: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凯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早些时候表示,中方“非常、非常渴望”与美国展开对话,并重塑双边贸易关系。
哈塞特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还提到,其他国家的贸易协议也可能在本周内公布。
在福克斯新闻《周日财经前沿》(Sunday Morning Futures)节目中,哈塞特指出:“中国方面显然非常、非常渴望重新开始,恢复正常状态。”
他还表示,在上周与英国达成协议之后,美国政府有望很快宣布更多贸易协议。他称,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向其简报了正在推进的约24项贸易协议。这些协议均由贸易代表格里尔牵头谈判,每一项都根据合作方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具有高度针对性和灵活性。
会谈地点位于日内瓦湖畔别墅 瑞士展现中立角色
谈判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哥洛尼(Cologny)瑞士常驻联合国大使官邸举行。路透社报道形容:两天会谈期间,"黑色奔驰轿车在安保森严的别墅间穿梭,阳光明媚,气氛紧张"。
中立国瑞士作为会谈地点,是在瑞士政界人士近期分别访问中美后,由双方协商选定。
路透社称:美国方面此次目标明确:缩减与中国高达295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逆差,并促使中国放弃美国所称的“重商主义经济模式”,鼓励中国提升国内消费,从而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而实现这一目标将需要中国进行敏感的政治改革。
专家:中美恢复正常贸易关系仍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内森·希茨(Nathan Sheets)对法新社表示,“当前的高关税状态对美国和中国都没有好处,这次谈判反映了这一点。”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专家加里·赫夫鲍尔(Gary Hufbauer)表示,磋商本身就是“对贸易和金融市场的积极信号”。不过他也直言,“中美恢复正常贸易关系仍面临巨大不确定性。”他称:“145%的关税完全具有阻断性,即便降至70%或80%,中美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可能被腰斩"。
https://rfi.my/BeyM.X
中美两国高层官员在日内瓦举行的为期两天闭门会谈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关税争端这一长期紧张议题,双方罕见地发出一致声音: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宣布,双方已就“建立贸易磋商机制”达成共识;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则称,此次会谈达成了“实质性进展”。双方将于周一(5月12日)联合发布声明,为全球贸易注入新的希望。
发表时间: 11/05/2025 - 23:21
更改时间: 11/05/2025 - 23:22
Chinese Vice Premier He Lifeng arrives for a bilateral meeting with U.S. Treasury Secretary Janet Yellen in San Francisco REUTERS - Carlos Barria
作者:安娜
综合法新社、路透社最新消息: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周日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为期两天、聚焦关税问题的贸易谈判中,中国与美国已就建立一项“贸易磋商机制”达成一致。
与会的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补充说,该机制将“就相关贸易问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
中方代表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美双方就彼此关心的经贸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会谈氛围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取得实质性进展,达成重要共识。
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明确双方牵头人,就各自关切的经贸问题开展进一步磋商。中美双方将尽快敲定有关细节,并且将于周一(5月12日)发布会谈达成的联合声明。
美国方面:财政部长贝森特周日(5月11日)表示,美国与中国高级经济官员为缓解激烈贸易战而举行的谈判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在为期两天的谈判结束后,美方并未透露协议的具体内容。路透社自现场发出的最新报道指:美中达成削减贸易逆差协议,美国官员称详细内容将于周一公布。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凯文·哈塞特表示,中方“非常渴望”与美国展开对话,并重塑双边贸易关系。
路透社报道,贝森特(Scott Bessent)周日(5月11日)在日内瓦向媒体表示,协议的详细内容将于周一公布,并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全面了解这场“富有成效的对话”成果。
参与谈判的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表示,此次结果是“我们与中国伙伴达成的一项协议”,将有助于缩小美国1.2万亿美元的全球商品贸易逆差。
格里尔与贝森特同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及两位中国副部长共同举行这轮美中贸易磋商。格里尔称中方官员是“强硬的谈判者”,他表示,“正如财政部长(贝森特)所指出的,"这是非常具有建设性的两天"。"我们之所以能迅速达成协议,说明双方之间的分歧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特朗普:“全面重启谈判”
周六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评论此次会谈时,显露出希望“重启”中美贸易关系的姿态。他在真相平台Truth Social上表示:“谈判友好且具有建设性地实现了重启。”他还用大写字母强调道:“取得了重大进展!!!”。
特朗普于夜间通过"真相社交平台"(Truth Social)对谈判结果予以积极评价,称双方在“友好具有建设性”的氛围中完成了一次“全面重启”的谈判。
特朗普发文称:“今天与中国在瑞士进行了一次非常好的会谈。讨论了很多事项,并达成了许多共识”。
特朗普说,“我们希望,为了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中国能够向美国企业进一步开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特朗普没有进一步说明进展细节。
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哈塞特:中方“非常渴望”与美国展开对话
白宫方面: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凯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早些时候表示,中方“非常、非常渴望”与美国展开对话,并重塑双边贸易关系。
哈塞特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还提到,其他国家的贸易协议也可能在本周内公布。
在福克斯新闻《周日财经前沿》(Sunday Morning Futures)节目中,哈塞特指出:“中国方面显然非常、非常渴望重新开始,恢复正常状态。”
他还表示,在上周与英国达成协议之后,美国政府有望很快宣布更多贸易协议。他称,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向其简报了正在推进的约24项贸易协议。这些协议均由贸易代表格里尔牵头谈判,每一项都根据合作方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具有高度针对性和灵活性。
会谈地点位于日内瓦湖畔别墅 瑞士展现中立角色
谈判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哥洛尼(Cologny)瑞士常驻联合国大使官邸举行。路透社报道形容:两天会谈期间,"黑色奔驰轿车在安保森严的别墅间穿梭,阳光明媚,气氛紧张"。
中立国瑞士作为会谈地点,是在瑞士政界人士近期分别访问中美后,由双方协商选定。
路透社称:美国方面此次目标明确:缩减与中国高达295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逆差,并促使中国放弃美国所称的“重商主义经济模式”,鼓励中国提升国内消费,从而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而实现这一目标将需要中国进行敏感的政治改革。
专家:中美恢复正常贸易关系仍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内森·希茨(Nathan Sheets)对法新社表示,“当前的高关税状态对美国和中国都没有好处,这次谈判反映了这一点。”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专家加里·赫夫鲍尔(Gary Hufbauer)表示,磋商本身就是“对贸易和金融市场的积极信号”。不过他也直言,“中美恢复正常贸易关系仍面临巨大不确定性。”他称:“145%的关税完全具有阻断性,即便降至70%或80%,中美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可能被腰斩"。
https://rfi.my/BeyM.X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美中贸易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美方:将缩小贸易逆差
中美两国高层官员在日内瓦举行的为期两天闭门会谈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关税争端这一长期紧张议题,双方罕见地发出一致声音: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宣布,双方已就“建立贸易磋商机制”达成共识;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则称,此次会谈达成了“实质性进展”。双方将于周一(5月12日)联合发布声明,为全球贸易注入新的希望。
中美新增关税陡降至10%,出口商“要抓紧出货”,经济学家称“超预期”
特朗普的头像和中国制造的文字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德国柏林街头的涂鸦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陈岩
Role,BBC中文
2025年5月12日上午9点30分
最近更新: 9 小时前
5月10日至11日,中美双方在瑞士举行经贸高层会谈。北京时间12日下午三点左右,两国同步发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将于2025年5月14日前,大幅降低过去一个多月来互相加征的关税,以继续推进谈判。
具体而言,双方对对方商品保留10%的加征关税,加征的24%关税暂停实施90天。其他新增关税全部取消。中国还会“暂停或取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此举可能涉及中国对美国的稀土产品出口禁令。
但这并不包括今年2月初和3月初美国以芬太尼危机为由,对中国两度加征的共计20%关税。这意味着,特朗普上台后,中国对美新增关税为10%,美国对华为30%。目前尚不清楚对中国及香港特区出口商品的最低免税额是否会恢复。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双方将减少互加的关税115个百分点。他表示两国都很好地代表了本国利益,而“平衡的贸易对我们双方都有利,美国将持续向这一点迈进”。
联合声明还称,采取上述举措后,中美将建立机制,进行经贸关系协商,并明确中方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协商地点,可在中国、美国,或双方商定的第三国进行。
“好得超出我预期”
两个女工正在工作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安徽省的丝绸工厂
声明发出后,现货黄金失守3220美元/盎司,为5月1日以来新低,日内跌幅达3.21%。一般面对经济不确定性时,黄金价格会上涨,反之会跌。
香港恒生指数当天收盘大涨近2.98%。消息公布时中国内地股市已经收市,当日上证指数涨幅为0.82%,深成指涨幅为1.72%。美国股指期货应声大涨:标普500上涨2.8%,纳斯达克上涨3.6%。同时,人民币也涨到六个月来的新高。
在欧洲,航运公司马士基(Maersk)以近12%的涨幅成为当日涨幅最高的个股。消息传出后,其他欧洲物流公司股价也纷纷上扬。航运及集装箱运输公司哈帕格-劳埃德(Hapag-Lloyd)股价上涨超过10%
“好得超出我预期。我原以为关税会降至大约50%,但这次(下降后的税率)要低得多。”保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这对两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显然都是非常积极的消息,也让投资者对短期内全球供应链受损的担忧大大减轻。
张智威同时提醒,“但我们也必须注意,这仅仅是为期三个月的临时关税减免。所以这只是一个漫长过程的开始。双方可能还需数月时间,才能提出解决方案或者达成最终贸易协议,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向BBC中文表示,降级虽利于双方,但在未做任何让步的情况下大幅降低关税,可能被视作中国方面的“特别胜利”。此前中国在谈判前就曾要求减少关税,如今该目标似已实现。
宋林估计,对华关税降至30%已足以使中美贸易活动大致恢复正常。在这一水平下,出口商、进口商和消费者将共同分担关税影响,整体贸易活动有望恢复。
ING将中国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回4.7%,并表示,若90天内达成双边协议,增长还有进一步上调空间。
出口商:快速出货
FILE PHOTO: Chinese Vice Premier He Lifeng attends a meeting with global business leaders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China, March 28, 2025.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中国副总理何立峰是此次谈判的中方代表。
未来90天对出口商而言可能至关重要。
“这份联合声明为当前紧张的全球贸易环境带来一丝暖意,出口商们过去一个月的成本压力会得到部分缓解,”位于香港的一家出口服务商GenPark的创始人兼CEO庞国强(Chris Pang)向BBC中文表示,未来90天他的业务估计会繁忙起来,因为对出口导向型企业而言是难得的窗口期,大量企业会集中出货,加速在美国市场的测试与落地。
GenPark主营业务是利用生成式AI帮中国的出口商进行社交电商营销,目前服务数百个中国出海的中小品牌,其中约半数重点开展中美进出口业务,涵盖服饰、美妆、家居、数码等品类。
庞国强介绍,在GenPark平台上,已经有不少面向海外年轻消费者的中国品牌在积极试水欧美市场。这90天的政策窗口,给了他们一次“轻装试水”的机会。
在“谨慎乐观”之下,庞国强认为,这次关税调整再次体现出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尽管地缘政治充满不确定性,但跨境贸易的大趋势,以及中美经济的互补性仍在发挥作用。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现在已经不太相信关税永恒不变了,对于企业来说,能做的就是在下一场变局来临之前,构筑好自己企业的护城河,”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全周期服务的Atlas Ways大中华区负责人李昀(Elaine Li)表示,已经有一些企业从之前的被动跨国贸易到尝试主动拓展国际渠道的状态中。
贝森特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美国财长贝森特(右)和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是此次谈判的美方代表
中美:压力都不小
中美这轮谈判的首次接触,与七年前结果大为不同。当时带领美国团队的是“鹰派”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与中国第一次谈判后“不欢而散”。
这次美方领队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他被认为是特朗普内阁的贸易“鸽派”,美国媒体普遍认为,大幅暂缓对多国的关税,主要是他发挥作用。他接到了大量来自商界领袖的电话,并先后于周末和特朗普作出暂缓对大部分国家关税决定的那天早上,分别在“空军一号”上和椭圆办公室内与特朗普进行了交谈。
与此同时,此时中美两国面临的经济压力也与七年前不同。
谈判前,多家美国零售巨头的CEO与特朗普举行闭门会议,直接警告其关税政策将导致供应链中断,“两周后美国消费者将看到空空如也的货架……价格也会被迫上涨”。此番警告促使特朗普随后对关税表态有所缓和。
另一重压力来自美国国债市场。对等关税实施后,美国国债收益率在亚洲夜间交易时段升至5%,这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如果发行新债券也必须设定更高的收益率,否则将无人购买,这将大幅推高美国财政的压力。而中国作为明面上美债的第二大持有国(第一是日本),甚至并未抛售美债,否则这一压力将加剧。
对中国而言,情况也不乐观,正在积极重建消费者信心和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的中国经济,还将在今年夏秋之际,迎来数以千万级的毕业生,如果经济不景气,他们的就业将变得岌岌可危。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74ql9742k2o/simp
特朗普的头像和中国制造的文字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德国柏林街头的涂鸦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陈岩
Role,BBC中文
2025年5月12日上午9点30分
最近更新: 9 小时前
5月10日至11日,中美双方在瑞士举行经贸高层会谈。北京时间12日下午三点左右,两国同步发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将于2025年5月14日前,大幅降低过去一个多月来互相加征的关税,以继续推进谈判。
具体而言,双方对对方商品保留10%的加征关税,加征的24%关税暂停实施90天。其他新增关税全部取消。中国还会“暂停或取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此举可能涉及中国对美国的稀土产品出口禁令。
但这并不包括今年2月初和3月初美国以芬太尼危机为由,对中国两度加征的共计20%关税。这意味着,特朗普上台后,中国对美新增关税为10%,美国对华为30%。目前尚不清楚对中国及香港特区出口商品的最低免税额是否会恢复。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双方将减少互加的关税115个百分点。他表示两国都很好地代表了本国利益,而“平衡的贸易对我们双方都有利,美国将持续向这一点迈进”。
联合声明还称,采取上述举措后,中美将建立机制,进行经贸关系协商,并明确中方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协商地点,可在中国、美国,或双方商定的第三国进行。
“好得超出我预期”
两个女工正在工作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安徽省的丝绸工厂
声明发出后,现货黄金失守3220美元/盎司,为5月1日以来新低,日内跌幅达3.21%。一般面对经济不确定性时,黄金价格会上涨,反之会跌。
香港恒生指数当天收盘大涨近2.98%。消息公布时中国内地股市已经收市,当日上证指数涨幅为0.82%,深成指涨幅为1.72%。美国股指期货应声大涨:标普500上涨2.8%,纳斯达克上涨3.6%。同时,人民币也涨到六个月来的新高。
在欧洲,航运公司马士基(Maersk)以近12%的涨幅成为当日涨幅最高的个股。消息传出后,其他欧洲物流公司股价也纷纷上扬。航运及集装箱运输公司哈帕格-劳埃德(Hapag-Lloyd)股价上涨超过10%
“好得超出我预期。我原以为关税会降至大约50%,但这次(下降后的税率)要低得多。”保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这对两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显然都是非常积极的消息,也让投资者对短期内全球供应链受损的担忧大大减轻。
张智威同时提醒,“但我们也必须注意,这仅仅是为期三个月的临时关税减免。所以这只是一个漫长过程的开始。双方可能还需数月时间,才能提出解决方案或者达成最终贸易协议,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向BBC中文表示,降级虽利于双方,但在未做任何让步的情况下大幅降低关税,可能被视作中国方面的“特别胜利”。此前中国在谈判前就曾要求减少关税,如今该目标似已实现。
宋林估计,对华关税降至30%已足以使中美贸易活动大致恢复正常。在这一水平下,出口商、进口商和消费者将共同分担关税影响,整体贸易活动有望恢复。
ING将中国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回4.7%,并表示,若90天内达成双边协议,增长还有进一步上调空间。
出口商:快速出货
FILE PHOTO: Chinese Vice Premier He Lifeng attends a meeting with global business leaders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China, March 28, 2025.图像来源,Reuters
图像加注文字,中国副总理何立峰是此次谈判的中方代表。
未来90天对出口商而言可能至关重要。
“这份联合声明为当前紧张的全球贸易环境带来一丝暖意,出口商们过去一个月的成本压力会得到部分缓解,”位于香港的一家出口服务商GenPark的创始人兼CEO庞国强(Chris Pang)向BBC中文表示,未来90天他的业务估计会繁忙起来,因为对出口导向型企业而言是难得的窗口期,大量企业会集中出货,加速在美国市场的测试与落地。
GenPark主营业务是利用生成式AI帮中国的出口商进行社交电商营销,目前服务数百个中国出海的中小品牌,其中约半数重点开展中美进出口业务,涵盖服饰、美妆、家居、数码等品类。
庞国强介绍,在GenPark平台上,已经有不少面向海外年轻消费者的中国品牌在积极试水欧美市场。这90天的政策窗口,给了他们一次“轻装试水”的机会。
在“谨慎乐观”之下,庞国强认为,这次关税调整再次体现出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尽管地缘政治充满不确定性,但跨境贸易的大趋势,以及中美经济的互补性仍在发挥作用。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现在已经不太相信关税永恒不变了,对于企业来说,能做的就是在下一场变局来临之前,构筑好自己企业的护城河,”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全周期服务的Atlas Ways大中华区负责人李昀(Elaine Li)表示,已经有一些企业从之前的被动跨国贸易到尝试主动拓展国际渠道的状态中。
贝森特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美国财长贝森特(右)和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是此次谈判的美方代表
中美:压力都不小
中美这轮谈判的首次接触,与七年前结果大为不同。当时带领美国团队的是“鹰派”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与中国第一次谈判后“不欢而散”。
这次美方领队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他被认为是特朗普内阁的贸易“鸽派”,美国媒体普遍认为,大幅暂缓对多国的关税,主要是他发挥作用。他接到了大量来自商界领袖的电话,并先后于周末和特朗普作出暂缓对大部分国家关税决定的那天早上,分别在“空军一号”上和椭圆办公室内与特朗普进行了交谈。
与此同时,此时中美两国面临的经济压力也与七年前不同。
谈判前,多家美国零售巨头的CEO与特朗普举行闭门会议,直接警告其关税政策将导致供应链中断,“两周后美国消费者将看到空空如也的货架……价格也会被迫上涨”。此番警告促使特朗普随后对关税表态有所缓和。
另一重压力来自美国国债市场。对等关税实施后,美国国债收益率在亚洲夜间交易时段升至5%,这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如果发行新债券也必须设定更高的收益率,否则将无人购买,这将大幅推高美国财政的压力。而中国作为明面上美债的第二大持有国(第一是日本),甚至并未抛售美债,否则这一压力将加剧。
对中国而言,情况也不乐观,正在积极重建消费者信心和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的中国经济,还将在今年夏秋之际,迎来数以千万级的毕业生,如果经济不景气,他们的就业将变得岌岌可危。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74ql9742k2o/simp
BBC News 中文
中美新增关税陡降至10%,出口商“要抓紧出货”,经济学家称“超预期”
黄金、股市、贸易商都对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作出迅速反应,经济学家称关税协议“好得超出预期”。
美中公布瑞士会谈协议 两国互降关税贸易战按下90天暂停键
斯科特贝森特 (Scott Bessent) 和何立峰的组图
图像加注文字,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周末在日内瓦举行了会谈。
2025年5月12日凌晨2点39分
最近更新: 2025年5月12日早上7点34分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周一(5月12日)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和中国方面在关税方面达成了协议。
贝森特说,经过积极的讨论之后,中美同意暂停“对等关税”90天,这意味着双方将把关税税率降低115%。白宫官网公布了联合声明的内容。
中国商务部也确认了相关消息,其官网称,美国将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命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命令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剩余10%关税;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命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命令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关税。
中国商务部称,中国将相应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中规定的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剩余10%关税,并取消根据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关税;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中国商务公告还表示,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中方代表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代表为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协商可在中国、美国,或双方商定的第三国进行。根据需要,双方可就相关经贸议题开展工作层面磋商。
消息公布时中国内地股市已经收市,当日上证指数涨幅为0.82%,深成指涨幅为1.72%。港股涨幅相对较大,截至发稿时当天涨幅2.75%。
中美双方此前均表示,在瑞士举行的贸易会谈中取得进展。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形容会谈“有成效具建设性”(productive and constructive),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则称会谈“深入”及“坦诚”。
两位高级官员整个周末皆闭门进行秘密磋商,亦是关税战后双方首次进行面对面会谈。
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前对中国加征高达145%关税,北京随后亦对部分美国商品征收125%关税。
美中关税战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全球衰退忧虑升温。
双方会谈详情将于星期一(5月12日)联合发布。
在日内瓦结束为期两日的会谈后,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表示,“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达成的协议,有助减少美国1.2万亿美元(约9,010亿英镑)的贸易赤字。”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美中双方在缓解贸易战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副总理何立峰指出,这次会谈“对两国意义重大,也对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路透社》报道,何立峰在日内瓦向记者表示,会议内容具实质性。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伊维拉(Ngozi Okonjo-Iweala)形容这次会谈是“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呼吁两国以此为基础,继续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缓解紧张局势、恢复可预测性,增强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她在一则声明表示。
星期六,即在首日会谈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赞扬两国关系出现“全面重启”。
他在社交媒体上形容会谈“非常良好”,又指改变是在“以友好但建设性的方式协商”达成。
他补充,“我们希望中国对美国企业开放市场,这对中美双方都有好处。已取得重大进展!”
此前,美中贸易战持续升温。美方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45%关税,中方则对部分美国商品报复性征收125%关税。
会谈前一天,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表示,美方不会单方面下调关税,中方亦需作出让步。
双方均在会前发出警告,北京要求美方放宽关税;而贝森特强调,会谈重点是“降温”,并非达成“大型贸易协议”。
中国官媒报道,北京在充分考虑全球期望、国家利益及美国企业诉求后,决定与美方接触。
上月,BBC报道,中国出口商受美方关税影响,一间名为硕而博科技(Sorbo Technology)的公司表示,原本销往美国的一半产品现时堆放在中国仓库中。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今年首季萎缩0.3%,企业则加快进口货品进入美国。
特朗普总统手持一张展示对等关税的牌子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上月,美中贸易战进一步升温。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所谓的“解放日”宣布对所有进口货实施统一基准关税,并将约60个贸易伙伴列为“最严重违规者”,对其实施更高税率,当中包括中国与欧盟。
特朗普表示,这是对多年来对美国不公平贸易政策的反击。
他亦另外宣布,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材加征25%关税,并对所有汽车及零部件征收额外25%关税。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eqgxrgjnq9o/simp
斯科特贝森特 (Scott Bessent) 和何立峰的组图
图像加注文字,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周末在日内瓦举行了会谈。
2025年5月12日凌晨2点39分
最近更新: 2025年5月12日早上7点34分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周一(5月12日)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和中国方面在关税方面达成了协议。
贝森特说,经过积极的讨论之后,中美同意暂停“对等关税”90天,这意味着双方将把关税税率降低115%。白宫官网公布了联合声明的内容。
中国商务部也确认了相关消息,其官网称,美国将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命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命令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剩余10%关税;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命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命令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关税。
中国商务部称,中国将相应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中规定的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剩余10%关税,并取消根据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关税;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中国商务公告还表示,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中方代表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代表为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协商可在中国、美国,或双方商定的第三国进行。根据需要,双方可就相关经贸议题开展工作层面磋商。
消息公布时中国内地股市已经收市,当日上证指数涨幅为0.82%,深成指涨幅为1.72%。港股涨幅相对较大,截至发稿时当天涨幅2.75%。
中美双方此前均表示,在瑞士举行的贸易会谈中取得进展。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形容会谈“有成效具建设性”(productive and constructive),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则称会谈“深入”及“坦诚”。
两位高级官员整个周末皆闭门进行秘密磋商,亦是关税战后双方首次进行面对面会谈。
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前对中国加征高达145%关税,北京随后亦对部分美国商品征收125%关税。
美中关税战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全球衰退忧虑升温。
双方会谈详情将于星期一(5月12日)联合发布。
在日内瓦结束为期两日的会谈后,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表示,“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达成的协议,有助减少美国1.2万亿美元(约9,010亿英镑)的贸易赤字。”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美中双方在缓解贸易战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副总理何立峰指出,这次会谈“对两国意义重大,也对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路透社》报道,何立峰在日内瓦向记者表示,会议内容具实质性。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伊维拉(Ngozi Okonjo-Iweala)形容这次会谈是“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呼吁两国以此为基础,继续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缓解紧张局势、恢复可预测性,增强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她在一则声明表示。
星期六,即在首日会谈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赞扬两国关系出现“全面重启”。
他在社交媒体上形容会谈“非常良好”,又指改变是在“以友好但建设性的方式协商”达成。
他补充,“我们希望中国对美国企业开放市场,这对中美双方都有好处。已取得重大进展!”
此前,美中贸易战持续升温。美方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45%关税,中方则对部分美国商品报复性征收125%关税。
会谈前一天,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表示,美方不会单方面下调关税,中方亦需作出让步。
双方均在会前发出警告,北京要求美方放宽关税;而贝森特强调,会谈重点是“降温”,并非达成“大型贸易协议”。
中国官媒报道,北京在充分考虑全球期望、国家利益及美国企业诉求后,决定与美方接触。
上月,BBC报道,中国出口商受美方关税影响,一间名为硕而博科技(Sorbo Technology)的公司表示,原本销往美国的一半产品现时堆放在中国仓库中。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今年首季萎缩0.3%,企业则加快进口货品进入美国。
特朗普总统手持一张展示对等关税的牌子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上月,美中贸易战进一步升温。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所谓的“解放日”宣布对所有进口货实施统一基准关税,并将约60个贸易伙伴列为“最严重违规者”,对其实施更高税率,当中包括中国与欧盟。
特朗普表示,这是对多年来对美国不公平贸易政策的反击。
他亦另外宣布,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材加征25%关税,并对所有汽车及零部件征收额外25%关税。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eqgxrgjnq9o/simp
BBC News 中文
美中公布瑞士会谈协议 两国互降关税贸易战按下90天暂停键
美国财政部长称此次会谈“有成效”,而中国副总理则称会谈“坦诚”。
分析:美中交锋第一回合结果意味着什么?休战90天后会发生什么?
特朗普和习近平的组图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费萨尔·伊斯兰(Faisal Islam),迈克尔·雷斯(Michael Race)
Role,BBC记者
2025年5月13日
这是全球贸易战主要战线上的一场停火。全球市场再度上扬,货柜船得以重新航行穿越太平洋。
美中双方在瑞士谈判中取得的进展远超预期。原本高达三位数的关税,如今至少在未来三个月内,已降至仅属中度偏高的水平。
具体细节略显复杂,也许正是刻意为之,以便双方都能保全面子。
但重点如下:报复性的关税升级行动已被取消,所谓“对等”的34%关税暂时降至10%,有效期为90天。
目前的税率为:美国对中国货品维持30%关税(其中包括原有针对打击芬太尼非法贸易的20%部分);中方则对美国货品征收10%关税,将取消其他非关税反制措施,例如对美国的关键矿物出口。
Skip 热读 and continue reading
热读
在地缘政治对立的当下,留学生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格力不用海归:从精英到“间谍”,中国留学生是否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特朗普和习近平的组图
分析:美中交锋第一回合结果意味着什么?休战90天后会发生什么?
India today successfully test fired for the second time it's long range nuclear capable Agni-5 missile that has a range of over 5000 kilometres. India now joins the select club of nations like United States, UK, Russia, France and China that have the capability to operate a missiles across continents, striking at will in Europe, Asia and Africa. The missile can carry a 1000 kg nuclear warhead and has three rocket motors and was launched from Wheeler Island in India. (Photo by Pallava Bagla/Corbis via Getty Images)
分析:印巴之间爆发核战的风险有多大?
贝拉·哈蒂德身穿透明连身裙亮相2024年康城红地毯。
康城影展:红地毯“裸露禁令”背后的矛盾逻辑和争议
全球两大经济体已从悬崖边缘退后一步。
中美交锋树立了什么样的范例?
这场改变始于一个月前,当时投资者在双方公布对等关税后,猛烈抛售美国国债。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领命负责贸易谈判,是改变的起点。贸易强硬派彼得·纳瓦罗(Pete Navarro)已明显被边缘化。参与瑞士谈判的正是贝森特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
美国曾威胁将强烈反击其他国家对其进行的关税报复。但实际上,中国的报复措施最为猛烈,但结果是美国只对其维持了10%的基准税率,与其他未报复国家相同。
这也让美国陷入难题:那些选择不报复的盟国,为何会接受更不利的待遇?
双方并未就更长远的结构性问题达成共识,例如中国的汇率政策。
因此,这场停火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首先,这确实比预期中的消息乐观许多。这并非贸易战的终结,但确是一场重大的休战。
中国一度面临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工厂倒闭潮与潜在失业潮,如今应可避免。
在现行的关税水平下,物价将略有上升,但贸易可望持续。由于协议具临时性,不确定性仍会存在。
BBC记者上个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访问了一位玩具店老板,当时她不敢将商品价格列入圣诞目录。对仍有疑虑的她来说,载满其商品的货柜如今可以启航了。
在公布新关税时,美国政府曾强调,进口国总是贸易战的赢家。像中国这样的卖方或贸易顺差国,比买方更需要对方的巿场。
然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潜在的金融市场动荡对美国构成了同等的反向压力。
尽管局势已有所改善,但距离结束仍有一段远路。即使是目前这一阶段的贸易冲击,也将产生长期后果。
中国将尝试向世界展示,其作为经济伙伴的可靠性正在上升。
而美国则须决定,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能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从晶片到电动车再到人工智能。
美方可能还需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某种程度的关系修补。
A ship with lots of container boxes on it being unloaded at a port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90天后会发生什么?
过去几个月美中爆发贸易战,要试图预测下一步发展动向一直都非常困难。
然而,这次双方达成的协议无疑是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一项重大突破,整体上受到广泛欢迎。
即使在90天之后,暂停的关税被重新启动,考虑到大部分在“解放日”后宣布的关税已被取消,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最高也只会回升至54%,而中国对美国的关税则会升至34%。
不过,目前两国政府的谈判仍在持续,未来有望达成进一步协议。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两国的共识是“双方都不希望脱钩”;而中国商务部则形容此次协议是“为弥合分歧、深化合作打下基础”。
美中双方的语气似乎转趋和缓,但正如我们在特朗普总统任内反复看到的情况,局势仍可能瞬间反转。
美中贸易主要货品
2024年,美国对中国出口最多的货品是大豆——主要供中国饲养约4.4亿头猪。此外,美国还出口药品和石油产品。
与此同时,中国则大量出口电子产品、电脑和玩具。
美国自中国进口最多的商品是智能手机,占总进口额的9%,当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制造的iPhone。
美国从中国购买的商品总额高达4400亿美元,而卖给中国的则只有1450亿美元——这一点一直让特朗普感到不满。
他推行关税政策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针对那些对美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提高对其商品的关税,以鼓励美国消费者购买本土制造产品、提升政府税收,并促进制造业和就业。
过去几个月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已导致横跨太平洋的货运大幅下跌。但投资者相信,这次达成的停火协议将会带来反弹,全球一些大型航运公司的股价已经上升。
双方有谁胜出吗?
两边的政治人物已经开始——而且无疑将会继续——声称这场停火协议是自己的胜利。
尽管美国与中国称之为“共同协议”,但根据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计划主任厄特尔(Janka Oertel)的分析,北京方面会将此解读为特朗普政府对关税让步。
她表示:“我们其实只是回到原点,现在谈判才真正开始。结果仍不确定,但中国在心理层面比以前更占优势。”
美国则会主张,虽然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有所降低,但30%的税率仍然相当高。
白宫在声明中称:“这项贸易协议对美国来说是一场胜利,展现总统特朗普在争取有利于美国人民的协议方面无与伦比的专业能力。”
德意志银行的经济学家则指出,这次关税的下调,加上上周美英达成的关税协议,代表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现在可能有一个“上限与下限”。
该行外汇研究主管萨拉维洛斯(George Saravelos)表示,“英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几乎是最小的失衡,目前适用的统一关税为10%;而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失衡最为严重,则是30%的税率。”
“这两个数字很可能就成为美国今年关税的上下界限。”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74qlpkedl3o/simp
特朗普和习近平的组图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Article information
Author,费萨尔·伊斯兰(Faisal Islam),迈克尔·雷斯(Michael Race)
Role,BBC记者
2025年5月13日
这是全球贸易战主要战线上的一场停火。全球市场再度上扬,货柜船得以重新航行穿越太平洋。
美中双方在瑞士谈判中取得的进展远超预期。原本高达三位数的关税,如今至少在未来三个月内,已降至仅属中度偏高的水平。
具体细节略显复杂,也许正是刻意为之,以便双方都能保全面子。
但重点如下:报复性的关税升级行动已被取消,所谓“对等”的34%关税暂时降至10%,有效期为90天。
目前的税率为:美国对中国货品维持30%关税(其中包括原有针对打击芬太尼非法贸易的20%部分);中方则对美国货品征收10%关税,将取消其他非关税反制措施,例如对美国的关键矿物出口。
Skip 热读 and continue reading
热读
在地缘政治对立的当下,留学生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格力不用海归:从精英到“间谍”,中国留学生是否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特朗普和习近平的组图
分析:美中交锋第一回合结果意味着什么?休战90天后会发生什么?
India today successfully test fired for the second time it's long range nuclear capable Agni-5 missile that has a range of over 5000 kilometres. India now joins the select club of nations like United States, UK, Russia, France and China that have the capability to operate a missiles across continents, striking at will in Europe, Asia and Africa. The missile can carry a 1000 kg nuclear warhead and has three rocket motors and was launched from Wheeler Island in India. (Photo by Pallava Bagla/Corbis via Getty Images)
分析:印巴之间爆发核战的风险有多大?
贝拉·哈蒂德身穿透明连身裙亮相2024年康城红地毯。
康城影展:红地毯“裸露禁令”背后的矛盾逻辑和争议
全球两大经济体已从悬崖边缘退后一步。
中美交锋树立了什么样的范例?
这场改变始于一个月前,当时投资者在双方公布对等关税后,猛烈抛售美国国债。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领命负责贸易谈判,是改变的起点。贸易强硬派彼得·纳瓦罗(Pete Navarro)已明显被边缘化。参与瑞士谈判的正是贝森特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
美国曾威胁将强烈反击其他国家对其进行的关税报复。但实际上,中国的报复措施最为猛烈,但结果是美国只对其维持了10%的基准税率,与其他未报复国家相同。
这也让美国陷入难题:那些选择不报复的盟国,为何会接受更不利的待遇?
双方并未就更长远的结构性问题达成共识,例如中国的汇率政策。
因此,这场停火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首先,这确实比预期中的消息乐观许多。这并非贸易战的终结,但确是一场重大的休战。
中国一度面临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工厂倒闭潮与潜在失业潮,如今应可避免。
在现行的关税水平下,物价将略有上升,但贸易可望持续。由于协议具临时性,不确定性仍会存在。
BBC记者上个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访问了一位玩具店老板,当时她不敢将商品价格列入圣诞目录。对仍有疑虑的她来说,载满其商品的货柜如今可以启航了。
在公布新关税时,美国政府曾强调,进口国总是贸易战的赢家。像中国这样的卖方或贸易顺差国,比买方更需要对方的巿场。
然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潜在的金融市场动荡对美国构成了同等的反向压力。
尽管局势已有所改善,但距离结束仍有一段远路。即使是目前这一阶段的贸易冲击,也将产生长期后果。
中国将尝试向世界展示,其作为经济伙伴的可靠性正在上升。
而美国则须决定,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能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从晶片到电动车再到人工智能。
美方可能还需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某种程度的关系修补。
A ship with lots of container boxes on it being unloaded at a port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90天后会发生什么?
过去几个月美中爆发贸易战,要试图预测下一步发展动向一直都非常困难。
然而,这次双方达成的协议无疑是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一项重大突破,整体上受到广泛欢迎。
即使在90天之后,暂停的关税被重新启动,考虑到大部分在“解放日”后宣布的关税已被取消,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最高也只会回升至54%,而中国对美国的关税则会升至34%。
不过,目前两国政府的谈判仍在持续,未来有望达成进一步协议。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两国的共识是“双方都不希望脱钩”;而中国商务部则形容此次协议是“为弥合分歧、深化合作打下基础”。
美中双方的语气似乎转趋和缓,但正如我们在特朗普总统任内反复看到的情况,局势仍可能瞬间反转。
美中贸易主要货品
2024年,美国对中国出口最多的货品是大豆——主要供中国饲养约4.4亿头猪。此外,美国还出口药品和石油产品。
与此同时,中国则大量出口电子产品、电脑和玩具。
美国自中国进口最多的商品是智能手机,占总进口额的9%,当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制造的iPhone。
美国从中国购买的商品总额高达4400亿美元,而卖给中国的则只有1450亿美元——这一点一直让特朗普感到不满。
他推行关税政策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针对那些对美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提高对其商品的关税,以鼓励美国消费者购买本土制造产品、提升政府税收,并促进制造业和就业。
过去几个月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已导致横跨太平洋的货运大幅下跌。但投资者相信,这次达成的停火协议将会带来反弹,全球一些大型航运公司的股价已经上升。
双方有谁胜出吗?
两边的政治人物已经开始——而且无疑将会继续——声称这场停火协议是自己的胜利。
尽管美国与中国称之为“共同协议”,但根据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计划主任厄特尔(Janka Oertel)的分析,北京方面会将此解读为特朗普政府对关税让步。
她表示:“我们其实只是回到原点,现在谈判才真正开始。结果仍不确定,但中国在心理层面比以前更占优势。”
美国则会主张,虽然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有所降低,但30%的税率仍然相当高。
白宫在声明中称:“这项贸易协议对美国来说是一场胜利,展现总统特朗普在争取有利于美国人民的协议方面无与伦比的专业能力。”
德意志银行的经济学家则指出,这次关税的下调,加上上周美英达成的关税协议,代表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现在可能有一个“上限与下限”。
该行外汇研究主管萨拉维洛斯(George Saravelos)表示,“英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几乎是最小的失衡,目前适用的统一关税为10%;而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失衡最为严重,则是30%的税率。”
“这两个数字很可能就成为美国今年关税的上下界限。”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74qlpkedl3o/simp
BBC News 中文
分析:美中交锋第一回合结果意味着什么?休战90天后会发生什么?
这并不是贸易战的结束,但却是重要的休战。全球两大经济体已从悬崖边缘退后一步,对其他国家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