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你并不需要让自己变得更有趣,你需要的是学会如何更多更好地去发现和享受有趣的事物。”
就是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看待人生的视角。慢慢地,我开始不再为了给别人塑造某个特定的印象而去做事;我开始不再为了某种特定的审美价值而去做事;我开始不再老想着吸引别人来关注我。相反,我开始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我开始学会如何真正投入到有趣的事物之中;我开始不再在意是不是有人注意到我做的事情。因为我知道,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探索,然后让自己沉浸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之中,才是生活的本质。
我们的社会总是鼓励我们把自己作为某种品牌或商品包装起来去迎合别人的审美,哪怕我们甚至根本不是网红。那些如何成功找到另一半的建议里,写满了“提升自己”、“培养各种各样可以在约会中展示自己的爱好”等等。但人生只有一次啊。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自由地因为自己一时兴起的喜欢,而去投入到某种爱好之中?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不让“成为有趣的人”,妨碍到我们真正去享受有趣的人生?放下那些外在的目的,去做我们真正喜爱的事情吧。 source
就是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看待人生的视角。慢慢地,我开始不再为了给别人塑造某个特定的印象而去做事;我开始不再为了某种特定的审美价值而去做事;我开始不再老想着吸引别人来关注我。相反,我开始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我开始学会如何真正投入到有趣的事物之中;我开始不再在意是不是有人注意到我做的事情。因为我知道,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探索,然后让自己沉浸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之中,才是生活的本质。
我们的社会总是鼓励我们把自己作为某种品牌或商品包装起来去迎合别人的审美,哪怕我们甚至根本不是网红。那些如何成功找到另一半的建议里,写满了“提升自己”、“培养各种各样可以在约会中展示自己的爱好”等等。但人生只有一次啊。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自由地因为自己一时兴起的喜欢,而去投入到某种爱好之中?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不让“成为有趣的人”,妨碍到我们真正去享受有趣的人生?放下那些外在的目的,去做我们真正喜爱的事情吧。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曾经是一个优等生。我是提前读完的高中,还去学了动物学的大学预科,拿到了动物学的大专学位。
但之后,在我18岁到23岁的五年多时间里,我因为误诊而服用了大量精神病药物。一个又一个误诊,导致我的药物不断叠加。在那五年的后两年里,我甚至每天都在服用超大剂量的镇静剂。再然后,又有一个超级不负责任的医生给我又开了很多根本不对症的药,我差点因此死掉。我的大脑因为这些药物受到了很多损伤。我完全失去了清晰思考的能力。我在大学成绩垫底,花了整整六年时间才在我根本没想到的时装专业毕业。
长话短说,我后来终于获得了正确的诊断,停了之前所有的药。原来所谓的“精神病”,其实是发作性猝睡症。确诊之后,我非常非常担心我的智力。猝睡症本身并不影响智力,但我担心的是之前被误诊的五年里吃的那些药。
好消息是,我的智力慢慢恢复了。我又回到了学校,读了一个可持续旅游的学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现在我在读研究生,是旅游学和动物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是极度濒危的种科苏梅尔浣熊的保护。到现在为止,进展还算顺利。
评论:智力确实是这样的。你大脑用得越多,你就越聪明。当你无法使用或者停止使用你的大脑的时候,你的智力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你永远可以重新开始练习。也许你没办法一下子回到你想要做的事情,但你可以从拼图、创作、关于某些议题的研究开始,慢慢地,你的智力会提升起来的。没有人的大脑“就是很笨/已经变笨了没救了”,不要放弃,一步步练习,让你的大脑达到最好的状态吧。 source
但之后,在我18岁到23岁的五年多时间里,我因为误诊而服用了大量精神病药物。一个又一个误诊,导致我的药物不断叠加。在那五年的后两年里,我甚至每天都在服用超大剂量的镇静剂。再然后,又有一个超级不负责任的医生给我又开了很多根本不对症的药,我差点因此死掉。我的大脑因为这些药物受到了很多损伤。我完全失去了清晰思考的能力。我在大学成绩垫底,花了整整六年时间才在我根本没想到的时装专业毕业。
长话短说,我后来终于获得了正确的诊断,停了之前所有的药。原来所谓的“精神病”,其实是发作性猝睡症。确诊之后,我非常非常担心我的智力。猝睡症本身并不影响智力,但我担心的是之前被误诊的五年里吃的那些药。
好消息是,我的智力慢慢恢复了。我又回到了学校,读了一个可持续旅游的学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现在我在读研究生,是旅游学和动物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是极度濒危的种科苏梅尔浣熊的保护。到现在为止,进展还算顺利。
评论:智力确实是这样的。你大脑用得越多,你就越聪明。当你无法使用或者停止使用你的大脑的时候,你的智力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你永远可以重新开始练习。也许你没办法一下子回到你想要做的事情,但你可以从拼图、创作、关于某些议题的研究开始,慢慢地,你的智力会提升起来的。没有人的大脑“就是很笨/已经变笨了没救了”,不要放弃,一步步练习,让你的大脑达到最好的状态吧。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认为正是那种“生孩子是责任和义务不能想不生就不生”的思想体系,让无数孩子不得不在有害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我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每个孩子都应当是在真心实意的期待下出生的。这难道不应当是社会的共识吗?孩子的出生,不应该是因为“到了年纪必须要小孩”,更不应该是什么“堕胎禁令下避孕失误的惩罚”。孩子也是人。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会察觉到大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如果一个孩子不是在真心实意的期待下出生的,如果身边的大人们想着“没有这个孩子就好了”,这个孩子是会感受到的。
另外,当你做出生孩子的决定的时候,你不仅仅得真心实意地期待一个小孩子来到你的身边,你还得真心实意地期待一个青少年孩子/一个成年孩子出现在你的身边。我妈妈的期待就是停留在了“小孩子”上。当我不再是那个连简单的字词都会读错、任由我妈妈安排我打扮我带我去她想带我去的地方的小孩子之后,我妈妈对我的爱就到此为止了。好在我爸爸不是这样的。他爱小时候的我,爱十几岁的我,也爱成年之后的我。我在我爸爸的期待下慢慢长大了。 source
我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每个孩子都应当是在真心实意的期待下出生的。这难道不应当是社会的共识吗?孩子的出生,不应该是因为“到了年纪必须要小孩”,更不应该是什么“堕胎禁令下避孕失误的惩罚”。孩子也是人。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会察觉到大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如果一个孩子不是在真心实意的期待下出生的,如果身边的大人们想着“没有这个孩子就好了”,这个孩子是会感受到的。
另外,当你做出生孩子的决定的时候,你不仅仅得真心实意地期待一个小孩子来到你的身边,你还得真心实意地期待一个青少年孩子/一个成年孩子出现在你的身边。我妈妈的期待就是停留在了“小孩子”上。当我不再是那个连简单的字词都会读错、任由我妈妈安排我打扮我带我去她想带我去的地方的小孩子之后,我妈妈对我的爱就到此为止了。好在我爸爸不是这样的。他爱小时候的我,爱十几岁的我,也爱成年之后的我。我在我爸爸的期待下慢慢长大了。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知道,那种在社交场合里的不适与紧张不是一句“放松”就能轻易消解的,但我想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或许能为大家带来一些慰藉与启发。
我在国外读研时总是很容易陷入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局促之中。当时我的同学们大多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只有一位年长的姐姐,大约四十出头的样子,这位姐姐非常从容洒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有一次,我们同学一起去另一所大学听讲座,中途这位姐姐忽然想起自己的钱包落在了吃午饭的地方,便起身想要离开教室。她一边向台上小声致歉解释,一边快步走向前方的门 —— 结果却不小心推开了一间储藏室的门。只见这位姐姐毫不紧张,关上了门后还俏皮地说,“这间储藏室真不错!” 然后朝着出口的门走去。
当时,我们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 没有人觉得她奇怪或愚蠢,反而被她的率真和幽默所感染。后来,我开始尝试去练习这份泰然自若,渐渐的,我不再因为那些不必要的小事而那么焦虑了。
我也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摆脱多余的不安,拥抱自信与自由。 source
我在国外读研时总是很容易陷入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局促之中。当时我的同学们大多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只有一位年长的姐姐,大约四十出头的样子,这位姐姐非常从容洒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有一次,我们同学一起去另一所大学听讲座,中途这位姐姐忽然想起自己的钱包落在了吃午饭的地方,便起身想要离开教室。她一边向台上小声致歉解释,一边快步走向前方的门 —— 结果却不小心推开了一间储藏室的门。只见这位姐姐毫不紧张,关上了门后还俏皮地说,“这间储藏室真不错!” 然后朝着出口的门走去。
当时,我们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 没有人觉得她奇怪或愚蠢,反而被她的率真和幽默所感染。后来,我开始尝试去练习这份泰然自若,渐渐的,我不再因为那些不必要的小事而那么焦虑了。
我也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摆脱多余的不安,拥抱自信与自由。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