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ki Miu國際新聞台
10.6K subscribers
16.1K photos
9.38K videos
4.29K links
無問責制翻譯新聞台
Download Telegram
Nikki Miu國際新聞台
#輝瑞尋求批准5至11歲童打新疫苗 #FDA疫苗專家早警告數據不足勿接種 日前才報導過 #FDA 的疫苗顧問委員會的委員Dr. Paul Offit警告新 #變種武肺疫苗 數據幾乎為零,未經人體臨床測試,功效成疑; 今日 #輝瑞 就尋求FDA緊急批准使用於5-11歲兒童身上。 有沒有耳性?為賺錢,雙耳選擇性失聰草菅人命? 美國這個年齡層的兒童多數已被逼接種了至少三針,現在還要再多一針。 輝瑞現時更積極研究六個月大至四歲的嬰幼兒的劑量,還真有禽獸家長捨得讓子女參與研究。 https://abcnews…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英國 🇬🇧
#逾百科學家及醫生聯署新首相
#促取消兒童武肺疫苗計畫

對比美國藥廠找兒童做白老鼠,盲推未經人體試驗的新 #變種武肺疫苗 ;英國逾百位科學家及醫生聯署公開信,親往 #唐寧街 希望把信交給新首相,呼籲當局暫停兒童疫苗計劃。

其中退休兒科醫生Dr Ros Jones表示:
「我們希望透過向新任首相展示我們一群醫生和科學家的聯署信,表達我們的擔憂,希望她會傚法 #丹麥 ,完全停止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的疫苗接種計畫,因為那是完全不必要,而且安全數據不足。」

多次被Twitter噤聲審查的GBNews主持Mark Steyn專訪這些醫生,其中診斷及病理學專科醫生Dr Clare Craig表示:

「兒童不需要 #武肺疫苗 ,隨著時間推移情況越來越荒謬,越來越多數據顯示疫苗對健康孩童和青少年的安全性不足,而且這些年齡層的 #超額死亡率 不斷激增,而當局未有深入調查;然後到 #Omicron 出現(重症及死亡率低,比流感更輕微),但政府因不道德的理由仍然推廣鼓勵接種,說可以保護與兒童同住的高危群組,但我們很清楚疫苗根本不防感染及傳染。」
#澳洲 🇦🇺
#超額死亡數字攀升

#武肺疫苗 造成多國 #超額死亡率 已是無庸置疑,根據澳洲統計局數字粗略估計,與武肺無關的死亡率大概為10%,而儘管政府強調疫苗減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事實並未見減低感染 #Omicron 後死亡的數字。

到今年9月份為止,澳洲的死亡率大概比正常高逾17%;而很明顯,自第三針疫苗計畫展開後,死亡率更高及有持續的情況。

越來越多醫學界談論疫苗打得越多,問題越嚴重,似是有累積的情況,小編會繼續留意相關報導。

https://www.abs.gov.au/statistics/health/causes-death/provisional-mortality-statistics/latest-release
#波士頓大學研發新變種武肺病毒
#感染實驗老鼠致命率高達八成
#左癌扭曲事實稱只是老鼠死亡
#共和黨議員促立即終止實驗

#波士頓大學 的科學家不研發武肺療法和藥物,卻研究更致命的 #變種武肺病毒
研究員從 #Omicron 病毒中抽取棘蛋白,放進原始武肺菌株中,聲稱讓實驗老鼠感染,致命率可達80%。

共和黨參議員Roger Marshall促立即停止實驗,指大學實驗室處於人口密度極高的地區,一旦洩漏後果不堪設想。
左癌卻死撐新變種比原始菌株致命率低,而且死的只是實驗室老鼠。

不要太高估左癌和防疫L的智商,他們可能真覺得打多兩針會無事。

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1323677/Outrage-Boston-University-CREATES-Covid-strain-80-kill-rate.html

https://nypost.com/2022/10/17/boston-university-researchers-claim-to-have-developed-new-more-lethal-covid-strain-in-lab/?utm_source=NYPTwitter&utm_campaign=SocialFlow&utm_medium=SocialFlow

https://www.foxnews.com/us/boston-university-lethal-covid-strain-lab?intcmp=tw_fnc
Nikki Miu國際新聞台
#福奇旗下政府團隊研究混種猴痘病毒 #可能比現存猴痘病毒更致命 《每日郵報》報導,國家衛生研究所 #NIH 轄下,由 #福奇 主理的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 #NIAID 於 #馬里蘭州 的實驗室,正計畫研究混種 #猴痘 病毒。 研究員強調,只會在兩個猴痘菌株(原菌株及變種)交換基因,而不涉及增強病原體,也不是要製造新變種。 然而事實上誰也無法保證混種菌株,不會比現有菌株更致命。 當局指這只是為了分辨哪種猴痘的基因更致命,以便開發藥物和疫苗,這種說法相當牽強。 https://www.dailyma…
#不斷研發更致命病毒
#為另一個全球疫情作準備

約一星期前,才有報導指 #波士頓大學 的科學家從 #Omicron 病毒中抽取棘蛋白,放進原始武肺菌株中,聲稱讓實驗老鼠感染,致命率可達80%。

今日再被踢爆政府研究 #混種猴痘 ,難免讓公眾質疑為何政府不是研發更安全的藥物或療法,而是讓病毒致命率提高。

早前有消息指, #拜登 政權眼見 #武肺疫情 就快玩爛,正準備下個全球疫情;
而現在就有消息指有研發高致命率的新變種武肺和混種猴痘,到底是準備疫情,還是準備新一輪 #減少人口計劃
納稅人又為何要撥款支持這種「自殺式」實驗?

https://beckernews.com/the-biden-administration-is-already-preparing-for-the-next-pandemic-and-it-will-be-even-worse-than-covid-47542/

https://www.foxnews.com/us/boston-university-lethal-covid-strain-lab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10-18/biden-plan-for-next-pandemic-eyes-vaccine-supply-within-130-days
#再散播恐懼谷疫苗
#Omicron亞型病毒XBB
#苗L獨白#為何打針後症狀更嚴重

可能因為新 #變種武肺疫苗 銷售情況不理想,主流傳媒又發功渲染,指 #Omicron 亞型病毒株 #XBB 在美國蔓延,而 #墨西哥 更出現首宗案列,《紐約時報》更稱呼這個變種為「惡夢變種」。

可惜,美國人已被耍到一個點,已經開始對毒針失去信任。
有已接種3針,準備打第四針,年僅22歲的苗L在網上發長文埋怨,指自己深信疫苗功效,本身身體健康不俗,但中招後症狀十分嚴重,甚至出現指甲泛紫藍色的情況(編按:這可能是cyanosis,是血液缺氧的症狀,患者多有心腦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的風險)。

然而反觀苗L無接種疫苗的朋友,中招後只是感覺疲倦和有咳嗽,症狀相對輕微。苗L埋怨過去兩年半聽足指引打針、常消毒雙手、常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但中招後症狀嚴重令他很沮喪。

小編看他還沒有醒,仍打算接種第四針,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https://www.usnews.com/news/health-news/articles/2022-12-02/cdc-new-omicron-subvariant-xbb-spreading-in-u-s

https://www.theyucatantimes.com/2022/12/first-cases-of-the-covid-variant-known-as-nightmare-are-detected-in-mexico/
#研究#Omicron變種有抗體逃避特性
#新變種疫苗中和作用不理想

科學雜誌《細胞》發表的新研究顯示,Omicron亞型BQ.1、BQ.1.1、XBB和XBB.1是「到目前為止最具抗藥性的變種」。

研究員透過把變種病毒與血液樣本混合,了它們對抗體的反應。
參與實驗者有接種了3-4針原版疫苗的人,亦有接種了新 #變種武肺疫苗 (港稱二價疫苗),提及針後感染Omicron亞型BA.2或BA.5病毒的人。

研究結果顯示,已接種疫苗和感染者的血清對BQ.1、BQ.1.1、XBB和XBB.1的中和作用明顯受損,包括已接種變種武肺疫苗人士的血清。
對BQ和XBB子變數的濃度分別降低了13-81倍和66-155倍,遠超至今為止觀察到的水平。 能中和原始 #Omicron 變種的單克隆抗體對這些新變種病毒並不活躍。

簡而言之就是變種武肺病毒,對新版疫苗的抗體有逃避性,以致無法中和病毒。
一句講晒:打嚟做咩?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1531-8?rss=yes&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twitter
#英國印度出現Omicron亞型變種病例
#傳染力強具抗疫苗能力
#網民#早說疫苗形同廢物

有指 #鬼國 武肺個案突然失控上升是因為一種 #Omicron 亞型BF.7 的變種病毒,新變種的傳染力可多達三倍,而且疫苗無法壓制。
早前 #英國 已出現病例,而 #印度 也發現了4宗個案。

由於鬼國資訊封閉,連死亡數字都瘋狂搬龍門,外界難以得知感染個案突然上升是否真的只因為BF.7。

不少網民對新變種反應冷淡,指早知道所謂 #變種武肺疫苗 無用,而且幾乎每次流感季節都「突然」出現變種,嚇唬公眾補針,然後一堆「磚家」跑出來危言聳聽,兩年來已感極度厭倦。

https://www.nottinghampost.com/news/nottingham-news/new-covid-variant-bf7-uk-7928101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three-cases-of-omicron-subvariant-bf-7-driving-chinas-covid-surge-detected-in-india/articleshow/96396322.cms
#武肺誘發ARDS形成白肺
#重症死亡率達四成

路過看到有鄰台轉發,台灣醫生真以為打了疫苗就有金鐘罩?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常見於初生兒和長者,但由武肺誘發的情況就不一樣。

首先ARDS引起的白肺嚴重個案的死亡率高逾四成,若是武肺誘發的多數伴隨其他重症或感染,這類白肺病人多數需要使用呼吸機,並需要仔細跟進觀察,因為一旦吸入氧氣濃度過高、或長時間使用,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相反吸入氧氣不足又可能導致器官缺氧衰竭,死亡率更高。
這並非如台灣這位「磚家」說得這麼無所謂。

另外,武肺引起的肺炎或白肺,除了破壞組織能力更強,僥倖康復,時間也較一般肺炎長。

之所以擔心是因為 #鬼國 今次疫情與其2020年 #武漢 初爆那次情況太相似;
眾所周知變種後的 #Omicron 及其亞型變種多影響上呼吸道而不及肺部,只有原始菌株才有如此破壞力,而且是極速擴散,死亡率極高。

由始至終,疫苗根本不能阻止感染和傳染,即使苗L自己也心知肚明,而所謂的特效藥,如 #輝瑞#Paxlovid,服後會反彈,而且有機會是患者本身症狀雖退卻,體內病毒量卻足以感染他人,頓成無症狀帶菌者。
沒有有效疫苗,沒有特效藥,白肺真的這麼不可怕?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coronavirus/what-coronavirus-does-to-the-lungs
#已接種疫苗者更易感染Omicron亞型

估計香港傳媒不會報導,當港共表示打針保平安,因為 #Omicron 亞型XBB.1.5 傳染性高;
同一時間, #紐約市 衛生部門日前在Twitter官方帳號指,約73%確診個案都是感染這種變種病毒,XBB.1.5是迄今最具傳染性的變種,「而且已接種疫苗及針後感染並康復者更容易感染」。

本來疫苗就不防感染、不防傳染、也不減低重症,小編身邊被迫打針的人,不但有反覆感染的情況,而且康復期也相當漫長,有1/3人更有長期咳嗽的情況。

https://twitter.com/nychealthy/status/1613913360352903171?s=46&t=Hfk9LDVsC7zwtVN3aVfVtg

https://nypost.com/2023/01/14/omicron-subvariant-xbb-1-5-possibly-more-likely-to-infect-the-vaccinated-officials/

https://www.foxnews.com/health/omicron-subvariant-xbb-1-5-possibly-more-likely-infect-vaccinated-officials-say
#針針不息
#CDC#接種過疫苗者更易感染變種

一個星期前,黨媒 NPR 已引述疾控中心 #CDC 指,接種過疫苗的人更容易感染新變種 - #Omicron 亞型 BA.2.86。

今日大批網民轉發 CDC 題為:「武肺亞型 BA.2.86 的風險評估摘要」,其中「目前風險評估」一欄寫著:「BA.2.86 可能更容易感染曾感染過武肺,或已接種過 #武肺疫苗 的人。」

記得去年谷針期間,#癡呆登 與一眾醫官禽獸均指不接種疫苗的人,是引致疫情持續的禍首。
如今狠狠打臉,打了針不但不能防感染、防傳染,反而更容易感染,分分鐘害了沒打針的人。

看到香港傳媒有提及美國重新恢復戴口罩,助攻指疫情擴散乜乜乜,卻隻字不提 CDC 的評估,估計香港苗L 會無止境地補針,可能還慶幸:「好在有新針,要感恩呀。」🤡

https://www.cdc.gov/respiratory-viruses/whats-new/covid-19-variant.html

https://www.npr.org/sections/goatsandsoda/2023/08/25/1195592942/coronavirus-faqs-how-worrisome-is-the-new-variant-how-long-do-boosters-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