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碎碎念
262 subscribers
157 photos
1 video
85 links
Lan生活的小号,用来发布一些日常的观察和随想。
我的博客上线了:https://lanproject.work/
Download Telegram
这篇很长篇幅的文章从网飞的产假政策切入,详细展开了网飞公司文化遭遇的一系列挑战,尤其如果我们是经历过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过程的人,对文章描述的很多现象应该会非常熟悉。

一群最有才华的天才们聚集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些最酷的事情,口无遮拦地表达自己,产出最光鲜的结果,在公司里享受最大化的福利,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更多人源源不断加入,部门越来越大,产假越来越少,发言越来越小心,矛盾越来越多。在整篇报道里,我们能感受到公司管理层和员工,一直被描述为对立的两侧。曾经写出业界价值观标杆的《网飞文化手册》的公司现在好像也成为了那种打倒资本家故事中的周扒皮角色。

所有人都讨厌大公司病。但是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的过程中,要如何避免文化的滑坡、成为那种病态的平庸大公司,是个蛮有挑战的管理难题。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预期管理、共识、确定性、公平等等,人越多,这些因素的衡量就越难,人们的共识也就跟难达成,就需要更高的管理技巧了。


https://www.wsj.com/business/media/netflix-unlimited-parental-leave-roll-back-culture-a962f50e?st=RcBmjx&reflink=desktopwebshare_permalink
今年快结束了,我最近一直想要写一份总结,但起笔了多次不知道如何下手。现在我的想法是最好能有不同几篇内容,针对我觉得这一年里比较重要的体验或感悟分别做出总结和展望。我想表达的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学习和习惯的养成;对这一年工作的感受;在家庭和情感中的成长;我所居住的城市的变化。今天我想先聊第一个话题:

学习与习惯的坚持

人的一大难题就是与懒惰和虚无对抗,这在我身上尤为明显。我不敢自诩为一个“学习者”,在程式化的工作和生活间隙,今年我值得说的几个成果大约是:

- 多邻国打卡超过了1000天,在多邻国完成了日语课程,现在主要在继续德语课程。

- 同时在Busuu上进一步复习和学习日语、德语,到现在坚持了100多天。

- 比较高频地阅读英语媒体,希望能提升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 比较高频地读书,让自己去接触严肃的、完整的作品,阅读量比以前大了很多,但绝对值还不多。

- 尝试去学习和实践护肤,有了初步的一些体会。

在习惯的建立方面,我感觉今年这几个点值得一提:

- 立即反馈。以前我喜欢拖拖拉拉或者忘事,现在更多时候我会愿意立即做出反馈,或者立即行动起来,比如想到了一个不了解的概念或知识点当下马上打开手机搜索。

- 动起手来做出实际的改善。当自己有改善的想法时,更加不犹豫地去执行,比如想装点屋子的时候就去看合适的装饰或鲜花;今年买了很多种不同的清洁工具去尝试最合适的清洁方式。

- 吃补剂。坚持摄入各种补剂有可能提升了我的免疫力,今年生病的次数减少了。

- 一个因为懒惰而没有坚持下去的:运动,明年需要重新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

把学习与习惯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二者都需要坚持,二者对人也都有相似的反馈。

- 今年学习语言占据了我日常生活中稳固的一小块时间。学习终究是枯燥的,是人本能会对抗的,否则多邻国这种产品就不需要出现。但语言的魅力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对语言无需解释的学习冲动是多邻国这些产品会受欢迎的底层原因。我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抵抗和坚持这两种状态中来回摇摆的过程。

- 学习会传染,也需要有一种氛围。因为看到我在多邻国学习语言,男朋友也开始使用多邻国,并且他比我还要疯狂,同时学习了西法日意挪好几种,每天拱钻石排名,甚至最近已经能和人在网上用西语简单对话,真是让人佩服。

- 我在打卡900天的时候写过一次使用多邻国的体验。现在又100多天过去了,我仍然承认多邻国对于抹平语言学习门槛的巨大帮助,但是我自己也更少用了,因为它给我制造了新的挫折——对经验的焦虑、和对学习内容本身的挫折。我觉得可以稍微展开这两点:

- 在我的认知里,多邻国的经验系统是一种借力打力的设计,它将用户对语言学习的惰性,通过获取经验的动机,转化成刺激用户坚持学习的毅力。这是一种精妙的设计,洞悉人性,并且从结果上非常成功。但不论是怎么生成的压力都会形成反作用力,如果用户因为追求经验而强迫自己学习超过一定情绪阈值,就会形成一种痛苦的感受。如果恰巧此时课程的难度比较高、更容易遭受挫折时,经验就会成为这些压力的靶子。我就是因为学习时有了这样的感受,让我最终放弃了固守钻石等级,任其自然下滑了。

- 而在课程里经历的挫折,在三门课程中都有不同的体现:挪威语永远学不会的发音、德语里永远分不清的变形、音乐课程里永远跟不上的节奏。我个人会觉得这给人带来的挫败感远大于获取经验的难度,对学习本身的挫折很容易让人放弃学习,比如我现在的挪威语和音乐课程就已经完全停滞了。德语中有不少变形,多邻国选择了最小化引入对这些变形的解释,我觉得对初学者不是一个很友好的设计,在学习中屡屡受挫,现在我主要在Busuu上学习了。

- 如果说学习语言是一种内在的追求,那么学习护肤知识带来的就是立竿见影的、可感知的正反馈。谁不会爱美呢?通过一些方法让我们感受到皮肤的变化,摆脱满脸油光的邋遢观感,就是对学习的最大肯定。学习护肤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入门难,找不到章法,知识点眼花缭乱,网络上人声嘈杂,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一旦有了一些门道之后,就会有拨云见日的感觉,理论也逐步清晰起来了。类似的还有学习如何养花、养鱼、理财炒股。这些也都是我有所实践但完全弄不明白的领域,希望明年可以有一些突破。

- 对学习或者一种习惯的坚持,很难但也没那么难,感受很矛盾。坚持的难在于初始的时候、形成习惯的时候、或者习惯中断后再次建立的时候,尤其是后者。而当一个习惯已经平稳运行下去时,却会变得和喝水一样自然。在今年,我对自己的感受是我开始在一些学习和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调整自己,在某些方面重塑自己,去寻找自己更想要的一种状态。学习本身是一种体验,我喜欢那种没有预设目标的、不需要结果的学习的过程。
👍112🥰2
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我这年的总结,这次聊聊工作。

作为一个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互联网产品职能从业者,如今混到一个大约等同于阿里 P7、年入不过小几十万、且手下不带人、做着偏执行的工作,从世俗价值观来讲应该是非常普通的职业成就,应该羞于谈论工作了。在一些意义上我也确实如此自认。但同时我也善于观察,喜欢去分析各种细节,将工作经历缓慢融入到自己的人生阅历中来。

这个过程就像解开一个莫名其妙的毛线球。通过理解这种复杂的形成,去学会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最终可以让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我在分析工作经历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分析人,理解人的动机、比较不同的立场、寻找认知差异的原因、归纳不同角色的决策依据。可以说一项工作的难度的大部分是人带来的,尤其是在依赖协作才能完成工作的场合中。当我们了解了不同人的行为逻辑,这些认知在工作之外也同样可以让我们获益。

所以我在工作中产生的副产品就是自己对不同人的认识,对他们行为表现的归纳,动机的推理,从中摒弃他们的局限性、学习他们的优点。这算是今年乏善可陈的工作中为数不多的价值。

今年在工作产出上没有特别能拿出来说的,不过是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中艰难度日,而对我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我的领导。今年下半年我被调去了新组,离开了之前的奇葩老板,但也要开始适应另一位口碑同样不怎么好的领导,但往好了想也是好过从前了。换组之后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不是工作的调动,我如何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局面?想来想去,除了离职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就像《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里面讲过的,有限游戏总是可以自由退出的,只是参与者愿不愿意承受对应的代价。
👍8🔥1
最近川普放出大话要求巴拿马解决运河通行费高昂的问题,否则美国就可能要“收回”巴拿马运河。这样的言论可以理解为他喜欢的那种对事情进行华丽表达的策略,多半是个笑谈;但是他对于巴拿马运河的关注倒是可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条在全球海运航道中举足轻重的运河当前正在经历什么。我根据前段时间了解到的一些粗浅的知识做一些展开,分享给大家。

巴拿马运河的地位和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这几条货运航道地位相当,都是世界级的航运枢纽。巴拿马运河位置在中美洲,也就是北美和南美中间的条状狭长地带。这条运河联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可以让货船在北美东西岸以及与远东之间通联,不需要通过合恩角来绕过整个南美洲,极大缩短了航程。

巴拿马运河归属于巴拿马。川普所说的要“收回”的立场源于运河的复杂历史。早在 19 世纪,法国就曾经主导过运河的开凿建设,以惨败告终,不仅运河没有通航,法国人的资金耗尽、还损失了两万多人的性命。20 世纪初,美国接替法国继续完成建设,最终在 1914 年完成建设,实现了通航。之后,美国在多年间控制着运河。后来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经过漫长的谈判,美国将运河管理权交还给巴拿马。美国的力量一直到 20 世纪结束才完全退出。

不同于其他常规开凿开通的运河,巴拿马运河有特殊的设计。因为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面存在高度差,太平洋水面要高 20 多厘米,而且巴拿马地形条件复杂、建设难度高,运河采用了船闸来改变水位,带动货船通航。因此运河的水面是高于两侧大洋的,高度差在十几米到二十几米之间。运河两侧连接大洋,中间围起来一片水域,名为加通湖,这个湖一方面作为巴拿马国民的生活水源,同时也为船闸供水。

巴拿马运河的年吞吐量在 13000 - 14000 次之间。根据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的数据,2024 财年,运河通航的船次仅为 11240,比 2023 年的 14080 减少了很多。这并非巴拿马不想做这些生意,最大原因也和加通湖有关。由于气候变化,巴拿马的降雨量异常减少,导致加通湖的储水量显著降低。而每次船只在运河中通航需要从加通湖放水,这些水会随着最后一级船闸打开而排入大海。在降雨正常的光景,运河每天可以通航大约 38 船次;而在最干旱的 2023 和 2024 年,运河管理局只能通过限制通航能力来降低运河用水。运河一度把每天通航限制到了 22 船次,后来才逐步提升到 32 船次左右。由于运河的吞吐量被极大限制,很多货船不得不在运河两侧排队,长达一个月以上的排队时间让通过巴拿马运河变得越来越不经济,也影响了全世界贸易和海上供应链的节奏。巴拿马运河的问题变得难以解决。

由于美洲大陆的独特地形,在其他位置开凿一条新的运河、或者通过陆上方式代替巴拿马运河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方案,事实上现在也确实有多个方案摆上台面,但建设难度都很大,或者耗资巨大,没有人能轻易下手。川普对巴拿马运河强硬表态,让我们假设美国就算真的拿到了运河管理权,他是否有足够的魄力和能力重建运河,提升通航能力呢?恐怕他自己也要算一笔账。
2
昨天看到网上有一些对于手机 AI 影像的讨论, 比如这篇 。这次是荣耀跟随 Magic7 发布的长焦算法,不同于传统的插值、多张合成这些技术,荣耀搞了个生成式 AI,通过云端大模型对图像做了重绘,让超长焦下模糊的照片暴力地变清晰了。

用生成式 AI 让照片起死回生,效果确实非常惊艳,鸟枪还比过大炮了;但代价就是 AI 对照片内容理解时出现的胡编乱造。我不欢迎这种技术,我觉得这是一种危险的尝试,而且这个路径想想也很滑稽:手机长焦传感器通常本来就很小,再数码裁切到传感器面积的几分之一,像素面积也就比芝麻大点了,用这样的条件拍出的低像素照片用算法插值到 1200 万左右变成一张垃圾,然后再交给生成式 AI 重新无中生有圆回来,变成一张内容丰满的照片,很有意思。

手机影像在“前置后期”(我自己瞎起的名字)方向已经走得很远了。甚至有不少用户已经开始抵抗图像算法,购买老款手机或卡片机来拍照,以追求更加真实自然的质感。现在的手机厂商当然想把一张照片拍好。在各种光线条件下,都可以产出一张能看的照片,但结果往往不让人满意。多帧合成出现的鬼影、HDR 算法造成的佛光、语义分割的人物主体抠图不准带来的诡异感受、人物在逆光下的暴力提亮造成的抠图感等等问题,恰恰是现在的先进算法引入的问题,破坏照片观感还让用户无权关闭。各种社区的抱怨比比皆是,但厂商似乎无意从底层去改变。现在又来个 AI 长焦,说难听点就是对照片的指鹿为马。

这种 AI 长焦让我感觉是一种对卖点的过度演绎,有种轻浮的感觉。与此同时,手机摄影在很多基础能力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漂来漂去的自动白平衡;在拍摄夕阳时天空永远泛白、太阳永远失真;在阴天拍照时色彩发灰等等,可能这些体验不如一个变废为宝的长焦来得“哇哦”,但这功能进一步模糊了真实和虚幻的边界,也让用户放松了对生成式 AI 的警惕。
👍4😁21
2023年被IATA、ICAO评为民航飞行最安全的一年。2024很快打破了这个好的记录,今年的飞航安全事故似乎格外多,各种空难和事件贯穿全年。刚开年的1月2日就出现了日本航空516航班与自卫队飞机的相撞事件;在今年即将结束时,又发生了阿塞拜疆航空J28243空难。在今年,民航客机有好几架坠毁(如巴西的ATR72)、或者发生了严重的事故(如南航787机尾擦地报废);军方的飞机也频频出事,甚至造成了国家政局的变化(如伊朗总统乘坐的直升机坠毁)。

今天关注下阿塞拜疆航空J28243空难。这趟航班昨天从阿塞拜疆的巴库飞往俄罗斯车臣地区的格罗兹尼,正常只需要飞行1小时,由一架巴航工业的ERJ 190执飞,机上有乘客加机组共67人。航班在哈萨克斯坦阿克套机场附近坠毁,目前29人幸存。官方称飞机在飞行中可能遭遇了鸟击并失去动力,在备降阿克套时出现事故。

结合网上的信息,这场空难有不少疑点,引发了普遍的阴谋论猜测。有很多信息确实难以解释,我大概整理一下:

巴库和格罗兹尼两座城市都在里海的西岸,但飞机出事后选择的备降点却在里海对面的阿克套机场。官方说因为格罗兹尼机场出现大雾天气,因此选择备降到更远的阿克套机场。

飞机途中遭遇了GPS干扰,使追踪飞机ADS-B信号的FlightRadar24网站没有收到整个航程的数据,中间断了一截。飞机大约在UTC4点起飞,在4:40左右就开始受到GPS干扰,在6:00左右才重新截获数据,此时飞机已经在里海上空,接近阿克套。在此期间飞机在里海上空待了一个多小时。

根据FlightRadar24整理的航班速度数据,恰巧在4:40左右,飞机原本平稳下降的垂直速度骤降,之后就一直在大范围摆动,直到坠毁。推测飞机可能在那个时间已经遭遇了某种事件并可能失去了动力,飞行员一直在努力操控飞机。飞机在里海上空的航线不规则,有可能出现了很难控制的局面。

地面和机上都传出了一些视频。通过视频画面可以发现,飞机在空中时就已经遭遇了一些损伤,机翼的整流罩尾端出现破洞,机身有被打穿的痕迹,坠毁后的尾翼上能看到一堆弹孔样的破洞。坠毁前滑翔的视频中能看到机身和发动机看起来是好的,那些破洞的形状和位置看起来不太像是鸟击能造成的破坏。

值得玩味的是,事故后,阿塞拜疆航空发布声明,暂停了巴库到格罗兹尼的航班,而其他航线却正常执行。

我们现在没法做更多的猜测,只能在调查结果出来后,才能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更新:民航业内博主 拉上窗帘and云中时光 也发布视频认为飞机是因为俄罗斯防空炮袭击而坠毁。
今年就要结束了,你对明年有什么计划吗?有想要完成的心愿,或者想要改变的现状吗?我也正在列一个清单,写上我想要做的事情,希望自己可以执行一个具体的计划,让这些事情落实下来。

前几天我提到想要从几个方面对今年作总结,从个人情感生活角度和城市空间角度的还没有写出来。我和男朋友明年就要走入第十个年头了,而我们刚认识时的那些回忆好像还不觉得遥远,没想到不知不觉间,就已经一起度过了人生的几分之一。我就在这里简单聊聊在情感方面,我今年的一些收获。

恰巧过去的这个周末我们刚吵了一架。我们之间通常很少吵架,但两个人朝夕相处,总是不免有一些矛盾累积到想要宣泄的程度。有时候就是想要吵架,来表达出来两人之间的分歧。我觉得我们保持得很好的一点就是我们总是认真、坦率地交流和管理分歧。这往往是一个从情绪角度出发、经过对抗-宣泄-交流-约定,然后回归理性的过程。我们有过几次吵架很激烈的时刻,但从来都是以说清楚事情,并且和好为结局。我想这是每对(真正有感情的)情侣的共同经历。

在今年,有一些朋友的关系逐渐淡薄了,有过几次,主动联系朋友没有得到回复,或者是约吃饭却一直不能成行,我也将其视作一个自然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人生、家庭、数不清的麻烦。我们的联系的中断,可能恰恰代表对方人生新阶段的开始。

我也从小事做起,去尝试一些可能本来就是人之常情,但之前不太注意的事情,比如开始关注护肤、注重穿搭、关心家居环境。开心的是男朋友今年意外地也开始在意对家的装扮,我们一起讨论添置家具、规划空间,在这几个月里让家里宽敞明亮了很多,住起来也更温馨了。

今年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是晚熟的人突然注意到自己正在成熟。男朋友总是挂在嘴边: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和现在。这话确实不错,人生重在体验,什么时候上车都不晚。
👏127👍1
这两天我有一个意外的「小确幸」:我几乎可以发出大舌音/r/了。很神奇,我在此之前完全发不出这个音,以至于在多邻国上选外语时完全没有考虑可能会发出/r/的语言。我搜索过各种教程,教人如何发出这个音,如何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训练,照着练习,我只能费劲地发出一些蛇一样的嘶嘶声。我以为我怎么都学不会这个音,直到前两天我无意间看到另一个平平无奇的教程,我甚至没看完,但是我瞥到评论中的半句话:从dela开始练习。于是我用各种方式来念dela,去找口型和舌头的位置的感觉,在一百次的dela中总会有一两次感觉舌头好像要动起来了,记住那种感觉再强化,就这样,只是第二天我的舌头就开始有了比较能控制的颤动。这真的很神奇!

这个很小的例子是我在学习很多事情上的共同感受。学习最大的痛苦不在于过程中的辛苦,而在于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拉不开那扇门。当某些线索让人顿悟后,找对了往下走的路径,学习便不再神秘莫测了。我在去年开始接触护肤,在最开始一段时间越护脸越差,大量长痘、变得敏感,后来也是盯住了一个护肤博主,按照他给的理论分析肤质问题,慢慢开始有了感知。

我现在在很多领域上还保持着没打开门的状态。我家阳台上的植物总是死;我不知道股票和黄金市场波动的原因,账户里还亏着钱,等等。有的时候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可遇不可求,所以我为学会/r/感到很开心。年纪渐长,我越来越迫切想要在更多关心的领域能找到学习的方法、让自己能深入进去。希望后面也能多些这样的好运气吧。
👍87🥰1
给大家分享我很喜欢的一首歌,孙燕姿的《the moment》。这首歌在她2003年的同名专辑中收录,反应了她当时在极其疲惫的高强度工作下的心境,这张专辑后她就暂时离开了乐坛。但这首歌就像是给乐迷的表白,尽管几近抑郁,她还是在这首歌中表达了巨大的希望和力量。

这首歌由JS组合中的男主唱,也就是哥哥陈忠义创作,原曲为《白鹤》,最终由孙燕姿选中,陈忠义修改部分歌词后改为the moment曲名。

这不是那种会常听的歌,但是在一些特别的心情下尤其能感染人,也让我在今天莫名其妙地泪如雨下。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GW4y1p75H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Qr4y117Xv
3
在新的一年,我鼓励大家审视“习以为常”的事物,怀疑不符合自己直觉但受到众人认可的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断。我所说的既包括自己怀疑过、又被主流的力量压倒的习以为常,也包含自己没做错、却因他人或社会的力量压抑忍让的那些委屈时刻。

习以为常这四个字本身就很准确、精妙,反映出人对事物的麻木和惯性。不能因为不对的事情发生得多了就当做是对的。人对重复的刺激做出反应太多次,总是会变得没那么敏感,这是人的本性,但这也妨碍了我们正确看待这些刺激我们的事物,这是我们需要对抗的天性。

最近我开始翻看瑞达利欧的《原则》,这本书在当下让我有了更多的收获。原则是经过我们实践、验证过的东西,我们按照经过考验的原则去思考和执行,可以让我们穿透当下的迷雾。举个例子,他在经济周期中总结出来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对应的投资策略形成原则后,帮助他认识到了真正的经济危机。尽管所有人都感觉乐观,他的推算却已经看到了风险,进而提前准备好了各种对冲的策略。

我还想强调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审视自己被社会“规训”,然后妥协的那些时刻。瑞达里欧告诉我们自己要清楚地让人知道,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则是什么,这样别人才能正确地与我们合作。直白点说,当自己的某些棱角足够分明时,才能让其他人意识到相处的边界。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让他人感到舒适,一味忍让来让自己符合“大众”的喜好,对自己是长久的伤害。
9🕊4
明天就要出发回家过年了。趁这个时间写点完全碎的碎碎念,也提前祝大家蛇年如意。

今年过年,我们俩都各自回老家,两人行程前后错开两天,这样会尽量减少家中无人的天数,给三只猫留下了5天左右完全没人照料的空档期。每年要出远门,首先考虑的就是猫怎么办的问题。这些天在抖音上也能看到很多人开车带猫回老家,但对于没有经过社会化训练的猫,贸然开车带出去是很容易应激的,如果出门时间比较短,把猫留在家里是更安全的选择。

前些天做准备的时候,我想了一下,上网买了个巨大的槽,1.2米长,一次倒了4袋猫砂进去,这样应该可以足够支撑他们在里面拉撒到我们回来。今年我们升级了家里的灯光,用两个传感器控制灯光自动开关。猫用饮水机、喂食器也都接入了自动化,另外配了三个摄像头观测房间与阳台。以防万一,前两天我还重启了网关、路由器、光猫,想来这套系统是可以稳定运行的了。

以往我们过年时,都会请住在附近的一位朋友来家里帮忙。但过年正是团聚的时候,我们也不希望每年都给人施加这样的固定任务。趁这次升级下预案,给猫咪们做一下压力测试,也为以后出游打个基础吧。

现在的过年气氛确实很淡。昨天我独自出去吃饭,路过家附近热闹的街道,临时加开的摊位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水果、春联灯笼装饰、坚果炒货、还有一些广东特色的彩头商品。周围却是无心开业或者已经关门的商铺,好像新年的气氛被浓缩在这个结界里,离开这个市场就感知不到了。夜里打开手机逛着淘宝,在弹出的新春活动里一盏一盏点亮许愿灯笼,听着热闹喜庆的背景音乐,突然感觉好像这个购物网站给我的热闹感比现实生活还多。我意识到,一个人是没有什么过年的概念的,只有和家人在一起,才能感受到快乐。

新年的文化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年轻一代,过年可能也就是一个长一点的假期,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过我觉得农历新年还有最后一层特殊含义,就是无形中权威地、让所有人共识地感知到一个段落的结束。通过这个假期前后,在心理感知上分割了旧的和新的,让我们可以在这个时候可以一起突然停下来,停一停,再等新的一年继续往前。
4
马上又要来到新的一年。这几天团圆的假期,是我们暂时忘记外面高速运转的世界,放松自己的好机会。愿大家新的一年中都有新收获。同样还是祝大家新春愉快,阖家欢乐!
🥰8
频道一个月没有推消息了。最近的世界变化很快,一不跟上好像就再也跟不上了。我在工作上正在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原本计划的一些内容没有精力完成,只能期待未来一段时间有好转后可以补上。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两个信息:一是我最近读完的一本书《最好的告别》;二是前段时间新买的 Mac Mini,我挑选了一些常用应用。

在这个多变的当下,希望大家都更加关心自己,关注身体,关注内心的舒适和自洽。

https://lanproject.work/2025/03/05/being-mortal/

https://lanproject.work/2025/03/01/apps-installed-on-my-mac/
5👍2😁1
感觉 Ariana Grande 的行动力好强,在去年的专辑概念基础上,把原本 We Cant’t Be Friends MV 的世界观扩展出了一个 20 多分钟的短片,制作还很算是精良。很少见到歌手能用这种大制作去表达自己,集中地大篇幅去探讨一些议题。短片穿插了多重元素,虽然都不是多新鲜的话题,但是能将成片控制到这种水平,我觉得已经实属不易,也更佩服她了。最近 Gaga 的舞蹈和 Grande 这样的短片的自我表达是我很开心看到的现象,虽然外面很鼓噪,但她们也在输出一些严肃的美的东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j1Kvhog6PU
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分享了他对于这次关税大战所反映的深层背景的思考。他提醒:

更宏大、更关键的要记住的是,我们正在见证主要货币秩序、政治秩序和地缘政治秩序的经典崩溃。

这种崩溃一生中大约只会发生一次,但在历史上类似不可持续条件存在时,它们已多次上演。


这是来自一个富有经验的人的观点,我们可以读一读做个参考。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dont-make-mistake-thinking-whats-now-happening-mostly-ray-dalio-w8dbe?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member_mobile_web&utm_campaign=copy
🔥1
上次分享过的乐队 OK Go 又整了个新活,用 29 台编程机械臂、60 多面镜子制作了一支一镜到底的 MV。

整个项目有 130 多人参与,呈现出了一个类似影视飓风 + 何同学(?)那种感觉的画面。这次的拍摄难度又上一层楼了,从场景的设计,机械臂的动作编程,镜子的反射效果设计,摄像机的运镜,时间点的对准等都非常难,即使在前期的充分准备基础上,拍摄当天也拍了三十多条才成片。当然效果堪称华丽,可以说这首歌离开画面就是白开水。

他们同时发布了一支制作花絮视频详细介绍了项目运作的过程,对影视项目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感觉挺有意思,尤其扣人心弦的现场调度场面。

正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9BRl7DVSM
花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EKQKF4qPPI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