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终新闻
2.73K subscribers
389 photos
57 videos
80 files
2.29K links
事实需要信源,观点需要论据。

本频道的新闻均可查证,并会尽量使用可靠性高的信源。个人能力有限,有任何问题与建议欢迎评论区指出,整理不易转载注明出处。

本频道目前仅一人运营,更新频率与质量取决于频道主的空闲时间。

特别鸣谢 @bigcrowdev

本频道主要参考的新闻媒体与telegram频道
https://t.me/juzhonews/197

频道主的所有频道,欢迎订阅
https://t.me/juzhonews/660
Download Telegram
Forwarded from 乌鸦观察
#同性恋 #教材 #心理障碍 #污名化 #性少数群体

【“同性恋是心理障碍”教材案二审:维持原判,不属知识性差错】

2月24日澎湃新闻从该案原告西西(化名)及其代理律师处获悉原告方日前收到了江苏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判决书,法院作出了驳回原告上诉、维持一审原判的判决。此前,一审法院认为,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中“同性恋是心理障碍”的表述系学术观点、认识性分歧,不属于图书编校范围中的知识性差错。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16年,彼时尚在广州就读大一的西西得知,暨南大学公选课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将同性恋归为性心理障碍,并把它描述为“性爱方面的一种紊乱或性爱对象的倒错”。

她认为上述内容污名化同性恋,提出“召回错误教材和更正错误内容”的建议。与编者和出版社沟通无果后,2017年她将出版这本教材的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负责销售的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告上法院。(澎湃新闻)
#WHO #世卫组织 #新冠 #变异 #命名 #歧视 #污名化

【世卫组织将发布冠状病毒相关命名法】

世界卫生组织当地时间6日举行新冠疫情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不应把地点作为病毒、疾病或病原体名称的一部分,新冠变异株也不例外。

科霍夫说,持续看到人们把国家名称用于命名新冠变异株。世卫组织正与科学家商定新冠病毒相关命名法,将于近期发布,确保不会污名化个人、姓氏或地点。(联合早报)

相关新闻🔗
21-01-15 WHO:变异冠状病毒命名应避免与特定地理标记联系

#剧终评论 我要批评 WHO 这么晚才准备发布,现在离发现 B.1.1.7 都快5个月了,再想改变污名化的难度非常高。并且也不应该只规范新冠病毒,之后发现的新病毒 WHO 也应该尽早规范命名。

尽管我对 WHO 命名姗姗来迟感到不满,但正如本频道之前所说的,会在 WHO 标准化命名变异新冠病毒之后采用WHO的规范命名。

但我更担心的是WHO的命名过于晦涩难懂,对于民众来说远不及“英国变种”容易理解。
#疫苗 #新冠疫苗 #疫苗信心 #疫苗外交 #泛政治化 #污名化 #欧盟 #中欧 #俄罗斯 #中国

【欧盟报告称俄罗斯与中国媒体散布虚假信息破坏对西方国家疫苗的信赖】

4月28日,欧洲公布一份报告表示,俄罗斯和中国媒体在最新的假新闻宣传活动中系统性地寻求制造外界对西方国家新冠疫苗的不信任情绪,藉此分化西方。

这项欧盟研究显示,俄罗斯与中国的官媒从去年12月至今年4月以多种语言在线上推送假新闻,夸大描述疫苗安全疑虑、毫无根据地将欧洲接种与死亡事件联系起来,并宣称俄罗斯与中国疫苗为上乘之选。

由欧盟研究假新闻单位公布的报告表示,俄罗斯与中国疫苗的外交手段“利用零和博弈的逻辑,结合了假新闻与操弄的作法,试图破坏对西方国家制造疫苗的信任。”该单位属于欧盟对外行动署(EEAS)。

“俄罗斯和中国都在利用政府控制的媒体、代理媒体机构的网络和社交媒体,包括官方外交社交媒体账户,来实现这些目标,”报告引述俄罗斯今年的100个例子称。

欧盟和北约经常指责俄罗斯采取包括散布虚假信息在内的秘密行动,试图利用社会分裂来破坏西方的稳定。

报告称,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疫苗供应问题,以及阿斯利康和强生(J&J)疫苗非常罕见的副作用被他们用来做文章。中国官方频道和亲俄罗斯政府的媒体夸大了关于西方疫苗副作用的内容,歪曲和炒作国际媒体的报导,并将挪威、西班牙和其他地方的死亡案例与辉瑞/BioNTech疫苗联系起来,

对此中国驻欧盟使团29日回应时说:“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信息报告本身就是虚假信息。”(路透中文)(中国驻欧盟使团 @微信)
#习近平 #健康峰会 #摘要 #人民 #科学 #泛政治化 #污名化 #标签化 #发展中国家 #疫苗公平 #疫苗 #知识产权 #豁免 #中国

【习近平在全球健康峰会上的讲话(摘要)】

5月21日晚,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全球健康峰会,峰会上习近平提出5点意见: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击疫情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

第二,坚持科学施策,统筹系统应对。面对这场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要坚持弘扬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

第三,面对传染病大流行,我们要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坚决反对各种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的企图...

第四,我在一年前提出,疫苗应该成为全球公共产品。当前,疫苗接种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我们要摒弃“疫苗民族主义”,解决好疫苗产能和分配问题,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疫苗研发和生产大国要负起责任,多提供一些疫苗给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

第五,要加强和发挥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作用,完善全球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好预防和应对今后的疫情。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充分听取发展中国家意见,更好反映发展中国家合理诉求...
...
习近平还说,为继续支持全球团结抗疫宣布:中国将在未来3年内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已向全球供应3亿剂疫苗,将尽己所能对外提供更多疫苗;
中国支持本国疫苗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开展合作生产;
中国已宣布支持新冠肺炎疫苗知识产权豁免,也支持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早日就此作出决定;
中国倡议设立疫苗合作国际论坛,由疫苗生产研发国家、企业、利益攸关方一道探讨如何推进全球疫苗公平合理分配。

内详👉(新华社)
#印度 #WHO #世卫组织 #新冠 #变异 #命名 #歧视 #污名化 #B1617 #社交媒体

【印度下令社交媒体平台撤下有关“印度变种病毒”的内容】

5月21日,印度政府通过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发出政府命令,告诉社交媒体公司删除所有提及“印度变种病毒”的内容。

信里说:“据我们所知,一个虚假的声明正在网上传播,即表明冠病的‘印度变种’正在全国各地蔓延。这完全是错误的。”该部引用了之前呼吁遏制社交媒体上关于这一流行病的“虚假新闻和错误信息”作为该命令的基础。

当局说,世界卫生组织未将任何国家与 B1617 变种毒株联系起来。世卫组织上周将B1617毒株列为“须关切变种”。

变种毒株 B1617 去年首次在印度发现,并被指是造成南亚国家近期疫情暴发的原因。B1617 毒株已传播至英国等43个国家,“印度变种病毒”因而成为广泛使用的名词。

不少卫生专家和政府已经使用国名来描述在英国、巴西和南非出现的新冠状病毒变种。(联合早报)(路透社)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于1月15日,敦促制定一套标准化的系统来命名变异新冠病毒并应避免将病毒和特定地理标记联系。4月6日世卫组织说正与科学家商定新冠病毒相关命名法。但截止发稿前仍未发布相关命名规则。
#世卫组织 #WHO #命名 #希腊字母 #变异 #污名化 #歧视 #新冠

【世卫改用希腊字母命名变种新冠病毒

5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从现在开始,最早在一些国家发现的变种新冠病毒将改用希腊字母命名,这是为避免对相关国家造成污名化。世卫表示,目前被其列为“须关切变种”和“待观察变种”的变种冠状病毒都会采用新命名法。

世卫说,改用希腊字母命名不仅为了去污名化,也为了简化变种病毒名称。

世卫冠病技术主管克尔科夫说:这将有助于公众讨论,但须关切变种病毒的学名将不会被取代。任何发现和报告变种病毒的国家不应该被污名化,并呼吁世界各国加大力度监控变种病毒,共同分享数据以协助遏制疫情蔓延。

克尔科夫说,如果变种病毒数量超过24个,希腊字母不敷应用,到时候世卫将会公布另一套新命名法。

依照新命名系统
最早在 #英国 发现的 #B117 变种病毒将改称 #Alpha (#阿尔法)变种病毒;
最早在 #南非 发现的 #B1351 将改称 #Beta (#贝塔);
最早在 #巴西 发现的 #P1 将改称 #Gamma (#伽玛);
最早在 #印度 发现的 #B1617 有两个分支,属于须关切变种的 #B16172 将改称 #Delta (#德尔塔),属于待观察变种的 #B16171 将改称 #Kappa (#卡帕)。

(BBC)(WHO)(联合早报)(2019-nCoV @TG)

相关新闻🔗
21-01-16 WHO:变异冠状病毒命名应避免与特定地理标记联系
21-04-07 世卫组织将发布冠状病毒相关命名法
#IIb #世卫组织 #WHO #猴痘 #命名 #污名化 #传染病

【世卫组织重新命名猴痘病毒分支】

8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猴痘病毒分支重新命名,新名称将由罗马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组成。

世卫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由该组织召集的一个全球专家小组已就猴痘病毒分支的新名称达成一致。新名称将使用罗马数字表示病毒分支,用小写字母表示亚分支。例如,专家们现在将此前刚果盆地分支称为分支I,将此前西非分支称为分支II。分支II又包括两个亚分支,即IIa和IIb,其中IIb是2022年猴痘疫情中主要传播的一组病毒变种。

世卫组织表示,还将继续开展猴痘疾病和病毒的命名工作,同时各分支的新名称立即生效。目前在命名新识别的病毒及其分支、相关疾病时的惯例是,应避免因这些名称对任何文化、社会、国家、区域、专业或民族群体等造成伤害,并尽量减少此类命名对贸易、旅行、旅游或动物福利的负面影响。

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发现时被命名,当时还没有采用目前命名疾病和病毒的惯用做法。(新华社)(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