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篇给美团外卖算账的稿子,很是深入浅出:
- 美团在二级市场的估值只和单一外卖业务挂钩,到店被抖音冲散,买菜疯狂亏钱,新业务不成气候,说以前财报会议上分析师都是「Congratulation 兴哥」开场,现在都回归莫得感情的「Good evening management」;
- 抖音做外卖没打过美团后决定撤了,以常识而言这该是利好信号吧,然而并不,资本市场看到的是连抖音都亏不起钱,于是对美团补贴市场的做法更加悲观了;
- 是的,虽然大众谈起美团就是垄断,就是剥削骑手,但所有的数据都证明,美团是在拿自己的现金流给配送业务输血,每送1单外卖,亏的钱从1块钱优化到3毛钱,已经很极限了,但距离盈利还很遥远;
- 运营利润率这几年倒是做正了,但是单量规模的提升和单均价格的下降之间有很明显的直接关联,简单来说继续追求订单规模,就难免去发更多红包和推低价单,然后换算下来,从1天送5000万单和1天送8000万单,赚的钱没什么区别;
- 抖音去年定了1000亿的外卖目标,结果只完成了不到100亿,体现了抖音对这个强履约市场的盲目,抖音做到店势如破竹是因为履约可以由用户和商家双向完成,外卖加了两个车轮,成本马上天差地别;
- 运力已经是美团最强大的护城河了,看起来是最没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但其他公司想要插手外卖业务,都过不了这一关,你以为美团配送单均亏损3毛钱很让人费解,呵呵,抖音来送,单均亏损3块8,根本跑不通;
- 所以才前前后后传出了至少3次抖音找阿里谈买下饿了么的消息,每次都被否认的原因其实是没谈成,既然没谈成那当然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没这回事儿了,阿里想要集中力量跟拼多多干架,确实也在甩掉各种亏欠业务,但饿了么的战略价值太高,不敢轻易拍板出售;
- 饿了么有点像地主家的傻儿子,被阿里花大价钱买来养着,市场份额反而从50%降到了30%,换成别的业务这么不成器早被打入冷宫了,但因为能和本地生活形成策应,作为一个后撤的据点,阿里还是选择保住饿了么;
- 抖音看中饿了么,当然也是因为饿了么可以为它一步到位的带来配送能力,解决外卖最核心的履约环节,从而真正有资格和美团坐在一张牌桌上,但抖音自己的流量成本也越来越贵,连游戏这种高毛利生意都不想做了,分配给注定亏钱的外卖更是在内部阻力重重;
- 美团其实也不敢超过80%的市场份额,据说是因为政策不允许,所以长期以来美团保持着和饿了么73开的竞争比例,虽有主动权,但因为迟迟不能终战,压力依然很大;
- 淘宝曾让拼多多替自己教育市场的笑话对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有震动,所以美团非常警觉市场上会跑出来一个低价版的外卖平台,拼好饭的增长相当激进,就是因为要在下沉市场疯狂找增量,去年年底点过外卖的网民数量不到全体网民总数的50%,剩下的人都藏在哪里,是美团接下来最重要的课题;
- 拼好饭差不多能占到超过1/10的外卖订单,每单亏1块钱,属于自己卷自己的初衷,把整个低价空间全部占据,让竞争对手知难而退,饿了么也尝试过拼团,发现会把原本点高价外卖的用户导向低价外卖,留存也不好,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干,但只能硬着头皮跟着试;
- 抖音虽然真的只是在门口蹭蹭而没进来,但它刺激出了美团的急迫感,未必是坏事,美团的会员体系前几年一直因为各个业务线之间相互扯皮而没法落地,抖音的威胁一来,推进立马变得丝滑起来,外部势力永远比老板说话还要管用。
全文:
by @阑夕ོ https://mp.weixin.qq.com/s/Ic8yvZJ-SJwlYzO-2Hx9sA #科技圈大小事
- 美团在二级市场的估值只和单一外卖业务挂钩,到店被抖音冲散,买菜疯狂亏钱,新业务不成气候,说以前财报会议上分析师都是「Congratulation 兴哥」开场,现在都回归莫得感情的「Good evening management」;
- 抖音做外卖没打过美团后决定撤了,以常识而言这该是利好信号吧,然而并不,资本市场看到的是连抖音都亏不起钱,于是对美团补贴市场的做法更加悲观了;
- 是的,虽然大众谈起美团就是垄断,就是剥削骑手,但所有的数据都证明,美团是在拿自己的现金流给配送业务输血,每送1单外卖,亏的钱从1块钱优化到3毛钱,已经很极限了,但距离盈利还很遥远;
- 运营利润率这几年倒是做正了,但是单量规模的提升和单均价格的下降之间有很明显的直接关联,简单来说继续追求订单规模,就难免去发更多红包和推低价单,然后换算下来,从1天送5000万单和1天送8000万单,赚的钱没什么区别;
- 抖音去年定了1000亿的外卖目标,结果只完成了不到100亿,体现了抖音对这个强履约市场的盲目,抖音做到店势如破竹是因为履约可以由用户和商家双向完成,外卖加了两个车轮,成本马上天差地别;
- 运力已经是美团最强大的护城河了,看起来是最没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但其他公司想要插手外卖业务,都过不了这一关,你以为美团配送单均亏损3毛钱很让人费解,呵呵,抖音来送,单均亏损3块8,根本跑不通;
- 所以才前前后后传出了至少3次抖音找阿里谈买下饿了么的消息,每次都被否认的原因其实是没谈成,既然没谈成那当然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没这回事儿了,阿里想要集中力量跟拼多多干架,确实也在甩掉各种亏欠业务,但饿了么的战略价值太高,不敢轻易拍板出售;
- 饿了么有点像地主家的傻儿子,被阿里花大价钱买来养着,市场份额反而从50%降到了30%,换成别的业务这么不成器早被打入冷宫了,但因为能和本地生活形成策应,作为一个后撤的据点,阿里还是选择保住饿了么;
- 抖音看中饿了么,当然也是因为饿了么可以为它一步到位的带来配送能力,解决外卖最核心的履约环节,从而真正有资格和美团坐在一张牌桌上,但抖音自己的流量成本也越来越贵,连游戏这种高毛利生意都不想做了,分配给注定亏钱的外卖更是在内部阻力重重;
- 美团其实也不敢超过80%的市场份额,据说是因为政策不允许,所以长期以来美团保持着和饿了么73开的竞争比例,虽有主动权,但因为迟迟不能终战,压力依然很大;
- 淘宝曾让拼多多替自己教育市场的笑话对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有震动,所以美团非常警觉市场上会跑出来一个低价版的外卖平台,拼好饭的增长相当激进,就是因为要在下沉市场疯狂找增量,去年年底点过外卖的网民数量不到全体网民总数的50%,剩下的人都藏在哪里,是美团接下来最重要的课题;
- 拼好饭差不多能占到超过1/10的外卖订单,每单亏1块钱,属于自己卷自己的初衷,把整个低价空间全部占据,让竞争对手知难而退,饿了么也尝试过拼团,发现会把原本点高价外卖的用户导向低价外卖,留存也不好,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干,但只能硬着头皮跟着试;
- 抖音虽然真的只是在门口蹭蹭而没进来,但它刺激出了美团的急迫感,未必是坏事,美团的会员体系前几年一直因为各个业务线之间相互扯皮而没法落地,抖音的威胁一来,推进立马变得丝滑起来,外部势力永远比老板说话还要管用。
全文:
by @阑夕ོ https://mp.weixin.qq.com/s/Ic8yvZJ-SJwlYzO-2Hx9sA #科技圈大小事
Weixin Official Accounts Platform
重新给美团外卖「算一下账」
美团不会再允许出现下一个拼多多。
马来西亚由于地理位置和多语言环境良好,成为越来越多项目方和 builder 的 base 地。
我们上个月也带全家去马来西亚旅居了 30 天,分享一篇我们自己的详细体验和攻略,欢迎大家来交流,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by @starzq.eth https://www.web3brand.io/p/malaysia-family-guide #科技圈大小事
我们上个月也带全家去马来西亚旅居了 30 天,分享一篇我们自己的详细体验和攻略,欢迎大家来交流,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by @starzq.eth https://www.web3brand.io/p/malaysia-family-guide #科技圈大小事
www.web3brand.io
拖家带口的马来西亚30日旅居全方位初体验(附详细攻略)#88
本文共分为 6 个部分,详尽介绍拖家带口的马来西亚30日旅居的方方面面,Enjoy!1. 写在开头:马来西亚旅居契机2. 全程 DIY 的行前准备3. 吉隆坡印象4. 番外:槟城旅行印象,为什么人不能像牛一样有四个胃5. 番外:新山看房体验,能不能先别烂尾再提「新深圳」6. 总结:优势 & 风险
刚刚,快手发布处罚通报
刚刚,快手科技发布了一则关于员工严重违纪行为的处罚通报。据快手道德委员会发布的公告显示,原财经线/商业分析部某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多次非法查询并下载公司核心业务数据,并在接受外部访谈时,将这些敏感信息外泄给多家咨询公司,以此谋取私利。
为严肃公司纪律,维护信息安全,快手决定对该员工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包括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全员范围内进行实名通报批评、取消其所有长期激励及绩效奖金、将其列入阳光诚信联盟失信人员名单,并宣布永不录用。快手公司同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八卦多一点:
8月28日,一份举报邮件在网上流传,称一名快手投资发展部员工为个人名利泄露公司的核心数据和规划打法,致使公司股价下降。邮件发送给了快手的多位高管,包括联合创始人程一笑。
by @互联网新鲜事 #科技圈大小事
刚刚,快手科技发布了一则关于员工严重违纪行为的处罚通报。据快手道德委员会发布的公告显示,原财经线/商业分析部某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多次非法查询并下载公司核心业务数据,并在接受外部访谈时,将这些敏感信息外泄给多家咨询公司,以此谋取私利。
为严肃公司纪律,维护信息安全,快手决定对该员工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包括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全员范围内进行实名通报批评、取消其所有长期激励及绩效奖金、将其列入阳光诚信联盟失信人员名单,并宣布永不录用。快手公司同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八卦多一点:
8月28日,一份举报邮件在网上流传,称一名快手投资发展部员工为个人名利泄露公司的核心数据和规划打法,致使公司股价下降。邮件发送给了快手的多位高管,包括联合创始人程一笑。
by @互联网新鲜事 #科技圈大小事
刷到@Neo张宁 分享的The Verge对Evernote的采访播客,一个小时的对谈听完,感觉信息密度还是有的,但也不是特别多,整个叙事的亮点在于对触底反弹的复盘,贡献了不少来自一线产品端的视角。
Evernote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十年前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生产力应用,即使它家道中落了,后来崛起的各种笔记应用也没有哪个触及到Evernote曾经抵达的出圈高度,嗯,Notion应该也没有做到。
不过可能也正是因为心态膨胀了,才让Evernote头也不回的走上了歪路:它开始想要成为一家生活方式公司,就像科技行业的Nike那样,把重心放在了自营电商上,努力贩卖那些贴牌的袜子、便利贴、咖啡杯等实物商品,结果可想而知,连带着主营业务全面下滑,换了几任CEO都无济于事。
2022年,Evernote被意大利公司Bending Spoons收购,并裁掉了所有的美国员工,这被视为摆烂的信号,昔日的创新领头羊被垂暮的欧洲互联网捡走,这个故事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下文了。
Bending Spoons也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它有点像不良资产收购商和初创企业孵化器的混合体,奉行的策略跟芒格喜欢的那种专在市场上「拣烟屁股」很是接近,就是瞄准发展受阻由盛转衰的产品,在估值大跌的情况下压价买入,然后回炉重造。
重造手段也很简单粗暴,把人全部裁光,由自己的团队接手,每个产品也不再是独立的项目了,都共享着同一个开发中台,突出一个节约成本,这套反常识反硅谷的做法也加深了当时对于Evernote命运的悲观态度,但同样很反套路的,Bending Spoons好像还……真把事儿给做成了。
这次Evernote能找The Verge做PR,就是因为数据表现非常不错,经过两年时间时间重新实现了起死回生的上升曲线,而播客标题也是长吁一口气的「The great Evernote reboot」。
产品负责人表示,Evernote有着特殊性,它和Bending Spoons善于重造的其他工具类应用不同,代码库里的最早痕迹甚至可以追溯到2004年,光是理解和消化它的客户端,就花了很长时间,并意识到重造是不可能的,只能尽可能翻修,一边刷漆一边营业。
减少技术债务(Technical Debt)是Evernote改造工程里最难的一件事,不光是屎山代码让人头大,砍功能也是非常容易得罪用户的做法,如果把那些依然留在Evernote里的用户视为忠诚顾客,那么惹恼他们的最直接手段就是让他们在打开Evernote后总会隔三差五的发现有几个按钮又不见了。
所有的取舍都关乎平衡,平衡这个词在播客里出现了很多次,在语境里的意思是用最少的痛苦换来最大的改变,Bending Spoons似乎还去找微软咨询过技术问题,而微软那边的反馈是,运营Excel这样的产品,最大的难点在于哪怕你删掉一个只有1%的用户点击的功能,但这仍然意味着千万级的用户在依靠这个功能工作,但是如果一款产品永远只会做加法不能做减法,那到最后一定会变得臃肿不堪并无法使用。
「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明白,新的Evernote必然会搞砸一定比例的用户体验。」
Evernote的选择是把「改善生活」这个基础能力当做唯一的竞争力去改写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圈定它的核心用户,同时也承受非核心用户骂骂咧咧的退出群聊。Bending Spoons以最快的速度改掉了Evernote曾经伟大却不切实际的平台化使命,把Slogan回归到了最通俗的价值点上:「驯服你的工作,管理你的生活」(Tame your work, Organize your life)。
至于基础能力的标准是什么,Evernote采用了高频调研的方式,去对用户需求做量化统计,投票越多的,开发排序越是靠前,回归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规则,比如用户会说Slack有哪些点很好,没问题,开抄,什么产品经理的尊严和主见,不存在的。
砍掉冗余功能也让Evernote找回基础能力变得更容易了,比如新的同步引擎可以让多设备之间的修改始终保持一致,这在最古早时就是Evernote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后来产品越做越大,同步效率也不可避免的被拖累了。
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使用Evernote,在这里面寻找最大公约数很难,但在大规模的量化统计后,主流的用户画像还是出来了,可以分为三类:用来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的备份者、希望高效率保存灵感和思路的创作者、构建个人知识库的生产者。
也是在这个过程里,Evernote完全的放弃掉了企业市场、项目管理市场、甚至部分程度的协作市场,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个人用户身上,只为这些经过提纯后的使用者供给产品,并在社交媒体上遭受着一轮又一轮「你变了」的骂声。
但数据不会说谎,Evernote的留存率现在是史上最高的,最近半年的下载量提升了50%以上,久违的新用户开始涌入,曾经濒死的下坠曲线也开始重新上翘,这让公司内部非常兴奋。
谈到产品改造,关键词始终还是平衡,AI很强大,但很多人会在笔记里存放敏感信息,甚至包括他们的密码,会有担心被窥探的本能心理,所以Evernote在AI引入上用了相对保守的尺度,也增加了端对端加密的架构,「但是真的希望大家不要用Evernote来存密码,毕竟这不是一款专业的密码管理应用」。
还有降本增效的考虑,这也很有难度,Evernote进一步限制了免费用户的功能,同时还上调了订阅价格,没有用户会在调研里说「我希望你们涨价」,但开发者要做的就是向他们证明你能提供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向他们收取的费用。
整个播客听完就感觉Evernote还挺珍惜现在这么一个好的苗头的,Bending Spoons这波操作也给欧洲互联网长脸了,但竞争依旧很激烈,泛笔记类型的替代品和AI新技术都在撕咬生产力市场,Evernote的复兴之路还长得很。
当然了,国区的印象笔记早就拆出来了,跟Evernote没啥关系了,这个应该都知道吧,上面发生过的所有事情都跟它无关。
source:Vergecast - The great Evernote reboot
by @阑夕ོ #科技圈大小事
Evernote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十年前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生产力应用,即使它家道中落了,后来崛起的各种笔记应用也没有哪个触及到Evernote曾经抵达的出圈高度,嗯,Notion应该也没有做到。
不过可能也正是因为心态膨胀了,才让Evernote头也不回的走上了歪路:它开始想要成为一家生活方式公司,就像科技行业的Nike那样,把重心放在了自营电商上,努力贩卖那些贴牌的袜子、便利贴、咖啡杯等实物商品,结果可想而知,连带着主营业务全面下滑,换了几任CEO都无济于事。
2022年,Evernote被意大利公司Bending Spoons收购,并裁掉了所有的美国员工,这被视为摆烂的信号,昔日的创新领头羊被垂暮的欧洲互联网捡走,这个故事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下文了。
Bending Spoons也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它有点像不良资产收购商和初创企业孵化器的混合体,奉行的策略跟芒格喜欢的那种专在市场上「拣烟屁股」很是接近,就是瞄准发展受阻由盛转衰的产品,在估值大跌的情况下压价买入,然后回炉重造。
重造手段也很简单粗暴,把人全部裁光,由自己的团队接手,每个产品也不再是独立的项目了,都共享着同一个开发中台,突出一个节约成本,这套反常识反硅谷的做法也加深了当时对于Evernote命运的悲观态度,但同样很反套路的,Bending Spoons好像还……真把事儿给做成了。
这次Evernote能找The Verge做PR,就是因为数据表现非常不错,经过两年时间时间重新实现了起死回生的上升曲线,而播客标题也是长吁一口气的「The great Evernote reboot」。
产品负责人表示,Evernote有着特殊性,它和Bending Spoons善于重造的其他工具类应用不同,代码库里的最早痕迹甚至可以追溯到2004年,光是理解和消化它的客户端,就花了很长时间,并意识到重造是不可能的,只能尽可能翻修,一边刷漆一边营业。
减少技术债务(Technical Debt)是Evernote改造工程里最难的一件事,不光是屎山代码让人头大,砍功能也是非常容易得罪用户的做法,如果把那些依然留在Evernote里的用户视为忠诚顾客,那么惹恼他们的最直接手段就是让他们在打开Evernote后总会隔三差五的发现有几个按钮又不见了。
所有的取舍都关乎平衡,平衡这个词在播客里出现了很多次,在语境里的意思是用最少的痛苦换来最大的改变,Bending Spoons似乎还去找微软咨询过技术问题,而微软那边的反馈是,运营Excel这样的产品,最大的难点在于哪怕你删掉一个只有1%的用户点击的功能,但这仍然意味着千万级的用户在依靠这个功能工作,但是如果一款产品永远只会做加法不能做减法,那到最后一定会变得臃肿不堪并无法使用。
「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明白,新的Evernote必然会搞砸一定比例的用户体验。」
Evernote的选择是把「改善生活」这个基础能力当做唯一的竞争力去改写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圈定它的核心用户,同时也承受非核心用户骂骂咧咧的退出群聊。Bending Spoons以最快的速度改掉了Evernote曾经伟大却不切实际的平台化使命,把Slogan回归到了最通俗的价值点上:「驯服你的工作,管理你的生活」(Tame your work, Organize your life)。
至于基础能力的标准是什么,Evernote采用了高频调研的方式,去对用户需求做量化统计,投票越多的,开发排序越是靠前,回归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规则,比如用户会说Slack有哪些点很好,没问题,开抄,什么产品经理的尊严和主见,不存在的。
砍掉冗余功能也让Evernote找回基础能力变得更容易了,比如新的同步引擎可以让多设备之间的修改始终保持一致,这在最古早时就是Evernote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后来产品越做越大,同步效率也不可避免的被拖累了。
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使用Evernote,在这里面寻找最大公约数很难,但在大规模的量化统计后,主流的用户画像还是出来了,可以分为三类:用来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的备份者、希望高效率保存灵感和思路的创作者、构建个人知识库的生产者。
也是在这个过程里,Evernote完全的放弃掉了企业市场、项目管理市场、甚至部分程度的协作市场,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个人用户身上,只为这些经过提纯后的使用者供给产品,并在社交媒体上遭受着一轮又一轮「你变了」的骂声。
但数据不会说谎,Evernote的留存率现在是史上最高的,最近半年的下载量提升了50%以上,久违的新用户开始涌入,曾经濒死的下坠曲线也开始重新上翘,这让公司内部非常兴奋。
谈到产品改造,关键词始终还是平衡,AI很强大,但很多人会在笔记里存放敏感信息,甚至包括他们的密码,会有担心被窥探的本能心理,所以Evernote在AI引入上用了相对保守的尺度,也增加了端对端加密的架构,「但是真的希望大家不要用Evernote来存密码,毕竟这不是一款专业的密码管理应用」。
还有降本增效的考虑,这也很有难度,Evernote进一步限制了免费用户的功能,同时还上调了订阅价格,没有用户会在调研里说「我希望你们涨价」,但开发者要做的就是向他们证明你能提供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向他们收取的费用。
整个播客听完就感觉Evernote还挺珍惜现在这么一个好的苗头的,Bending Spoons这波操作也给欧洲互联网长脸了,但竞争依旧很激烈,泛笔记类型的替代品和AI新技术都在撕咬生产力市场,Evernote的复兴之路还长得很。
当然了,国区的印象笔记早就拆出来了,跟Evernote没啥关系了,这个应该都知道吧,上面发生过的所有事情都跟它无关。
source:Vergecast - The great Evernote reboot
by @阑夕ོ #科技圈大小事
王兴在中秋刚发完全员信,雷峰和晚点就有两篇独家稿出来——但信源好像是同一个哈哈哈——基本上都是在讲美团外卖是怎么靠低价的拼好饭产品守住市场份额的,给你们划划重点:
- 从数据上来看,拼好饭差不多能够占到美团外卖整体订单量的10%了(去年是6%),并被内部期待成为年轻人点外卖的第二品牌,但代价也很惨重,导致美团外卖的GMV下降了10%-20%,自我捅刀;
- 虽然赛道不同,但这跟电商行业前几年「轻GMV、重订单量」的做法几乎一模一样,就是在高烈度竞争下,成为用户首选项的价值要大于能让他们花了多少钱;
- 区别在于,美团外卖没有特别大的竞争对手——之前讲过,抖音外卖已经撤了——主要压力来自疲软的市场环境,消费者的价格敏感直奔G点而去,一碰就湿,超过30块钱的外卖没多少人会点了;
- 拼好饭的客单价在15块钱以内,大多数免配送费,由美团和商家共同补贴,骑手因为合并订单配送,拆下来单均配送费也能降低,3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里有80%都在点拼好饭,这是美团新发现的增长空间;
- 前情提要是,城镇用户涨不动了,2022年美团的年交易用户首次同比下降,然后就没有再公布这个数据了,考虑到股价管理的常识,如果有好转一定会主动披露,所以可以推测2年以来依然没有特别明显的增长,于是只能从订单量上突破,让外卖变得更便宜,从而驱使用户更多频次的下单,成了唯一的选择;
- 拼好饭固然不能让商家赚钱,但起量后能够减缓商家的失血速度,让它们不至于过早倒闭,今年甚至已经有几千个品牌商家入驻了拼好饭,原因也是不愿放弃廉价市场,加速了外卖市场供给侧的拼多多化;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美团搞的营销,单日卖了5300万杯奶茶,接近外卖订单的60%,集美们的力量太恐怖啦,茶饮这种非正餐订单类型增长也还不错,补贴很高,同样是为了撑订单量;
- 美团外卖还在试着开卫星店,基于平台活跃数据帮商家选址在没什么客流量的三流点位,然后靠外卖引流维持生意,以低成本博取高收益,以及更多的纯外卖店都靠类似模式和美团存在合作关系;
- 到店业务美团也顶住了抖音的攻势,不过前面的失误还是很严重的,美团内部当初穷尽数据分析测算抖音到店跑不出来,有理有据的PPT成功说服了老板,然后就被打脸了;
- 美团和抖音的到店业务占比大概是73开,美团的后续目标是死咬2倍以上的差距,这是一定不能被突破的底线,抖音在低线城市有优势,但抖音内部利益不统一,到店的利润贡献比电商差多了,业务话语权自然不平等,这对美团来说是机会;
- 社区团购本来预期的5万亿盘子被各种原因压到了只有5000亿的天花板,然后还被拼多多摘了桃子,这也是美团过去几年运气不好的地方,王兴是一个喜欢总结的人,一直在做组织上的调整,得给他时间。
source 1: https://mp.weixin.qq.com/s/HamoDw3tvAuGIyeVGWKd7g
source 2: https://mp.weixin.qq.com/s/lwEq2lAWRh_gcR_ohntkNg
by @阑夕ོ #科技圈大小事
- 从数据上来看,拼好饭差不多能够占到美团外卖整体订单量的10%了(去年是6%),并被内部期待成为年轻人点外卖的第二品牌,但代价也很惨重,导致美团外卖的GMV下降了10%-20%,自我捅刀;
- 虽然赛道不同,但这跟电商行业前几年「轻GMV、重订单量」的做法几乎一模一样,就是在高烈度竞争下,成为用户首选项的价值要大于能让他们花了多少钱;
- 区别在于,美团外卖没有特别大的竞争对手——之前讲过,抖音外卖已经撤了——主要压力来自疲软的市场环境,消费者的价格敏感直奔G点而去,一碰就湿,超过30块钱的外卖没多少人会点了;
- 拼好饭的客单价在15块钱以内,大多数免配送费,由美团和商家共同补贴,骑手因为合并订单配送,拆下来单均配送费也能降低,3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里有80%都在点拼好饭,这是美团新发现的增长空间;
- 前情提要是,城镇用户涨不动了,2022年美团的年交易用户首次同比下降,然后就没有再公布这个数据了,考虑到股价管理的常识,如果有好转一定会主动披露,所以可以推测2年以来依然没有特别明显的增长,于是只能从订单量上突破,让外卖变得更便宜,从而驱使用户更多频次的下单,成了唯一的选择;
- 拼好饭固然不能让商家赚钱,但起量后能够减缓商家的失血速度,让它们不至于过早倒闭,今年甚至已经有几千个品牌商家入驻了拼好饭,原因也是不愿放弃廉价市场,加速了外卖市场供给侧的拼多多化;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美团搞的营销,单日卖了5300万杯奶茶,接近外卖订单的60%,集美们的力量太恐怖啦,茶饮这种非正餐订单类型增长也还不错,补贴很高,同样是为了撑订单量;
- 美团外卖还在试着开卫星店,基于平台活跃数据帮商家选址在没什么客流量的三流点位,然后靠外卖引流维持生意,以低成本博取高收益,以及更多的纯外卖店都靠类似模式和美团存在合作关系;
- 到店业务美团也顶住了抖音的攻势,不过前面的失误还是很严重的,美团内部当初穷尽数据分析测算抖音到店跑不出来,有理有据的PPT成功说服了老板,然后就被打脸了;
- 美团和抖音的到店业务占比大概是73开,美团的后续目标是死咬2倍以上的差距,这是一定不能被突破的底线,抖音在低线城市有优势,但抖音内部利益不统一,到店的利润贡献比电商差多了,业务话语权自然不平等,这对美团来说是机会;
- 社区团购本来预期的5万亿盘子被各种原因压到了只有5000亿的天花板,然后还被拼多多摘了桃子,这也是美团过去几年运气不好的地方,王兴是一个喜欢总结的人,一直在做组织上的调整,得给他时间。
source 1: https://mp.weixin.qq.com/s/HamoDw3tvAuGIyeVGWKd7g
source 2: https://mp.weixin.qq.com/s/lwEq2lAWRh_gcR_ohntkNg
by @阑夕ོ #科技圈大小事
Weixin Official Accounts Platform
重估美团:增长在哪,还有多大空间
美团从防守到走向进攻。
猛料还是得看「华尔街日报」啊,OpenAI的内部撕裂细节被深喉全都爆了出来。
前情提要是,除了Sam Altman之外,OpenAI的创始团队几乎全员出局,最新的动作是Sam Altman开始改变OpenAI的非营利结构,把它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公司,并以1500亿美元的估值募资,然后再次引起了包括CTO在内的几个元老离职。
关于Sam Altman这个人的翻车风险也越来越大了,主要是去年内斗时他被指控的「不诚实」嫌疑总在不断的被暴露出来,比如这次传闻里还有他将得到7%的股权授予——相当于100多亿美元——但他曾在国会听证会当着所有人的面说自己不需要股份,当然这个7%的数字在今天又被否认了,就很混乱。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重点是这样的:
- Sam Altman长期脱离于技术研究,而更愿意将财务上的事项列为优先,比如在全球范围内推广AI、给公司筹钱来建数据中心等等,这让很多出于科研目的加入OpenAI的早期员工很是不满;
- 但当Sam Altman关心产品的时候,他的急于求成又给重视安全对齐的团队带去了过大的压力,比如GPT-4o的推出就是为了截胡Google的年度大会,于是只预留了9天的安全测试时间,这和CTO带领的技术部门冲突不断;
- 倒是有一个误解可被解开,就是市场上对OpenAI屡发期货的做法——搜索、语音总在预告之后被一再延迟发布——觉得是Sam Altman不靠谱,而事实上是他很想快点推出,但总会被这次离职的CTO给拦住,因为她认为技术还不够成熟;
- 总体来看,内部员工对于Sam Altman的批评还是挺温和的,并不认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觉得公司越来越注重产品供应,却忽视了底层技术的研究推进,他们认为这削弱了OpenAI的领先优势,本来应该是独一档的公司,结果现在被Anthropic和xAI追上,甚至越来越多的同事都投奔去了竞争对手;
- 去年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发起的逼宫事件并没有像明面上的发展那样得到解决,反而是隐秘动荡的开始,近一年来的所有矛盾,都始于那几天里的站队;
- 如果Sam Altman和Ilya Sutskever能够握手言和,可能会是伤害最小的结局,但是没有如果,Ilya Sutskever在被视为造反头子之后半年都没回办公室,也没发出半点声音,然后于今年5月正式辞职;
- OpenAI的高管轮番去Ilya Sutskever家里劝说,还给他带去员工想念他的成摞卡片,Ilya Sutskever也一度认真考虑是不是要回去,结果某一天他接到OpenAI的电话,通知他邀请回归的offer被取消了;
- 曾和Ilya Sutskever一起负责安全对齐工作的另一个研究员Leike去了Anthropic,他在推特上隐晦的表示「和OpenAI管理层为了什么事情更优先而争论达到了临界点,终于,安全文化和流程被光鲜闪亮的产品彻底取代了」;
- 另一名联合创始人John Schulman对于公司内的办公室政治感到不堪重负,他本来寄希望于Ilya Sutskever回来继续当同事,没想到管理层太决绝了,于是自己也走了,转投的也是Anthropic,所以说Claude今年来的大幅进步真不是没有原因的;
- Sam Altman最大的支持者、OpenAI总裁Greg Brockman也出了问题,总裁是一个看起来很牛逼、但实际上没有业务职权的一个行政title,但他很喜欢插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引起了很多人的投诉,Sam Altman被迫批准了这位忠诚盟友的长期休假,避免继续争吵不休;
- 根据Sam Altman在新一轮募资里制定的条件,如果OpenAI不能在2年时间把公司架构「正常化」,也就是不再是一家非营利机构,那么这轮投资者有权回撤资金,这相当于对赌协议了。
再补充一些「The Information」的报道吧,角度更加私人化;
- 员工不爽的原因还有加班费没发够。。。是的,在崇高到改变未来的AI大业里,顶尖的参与者们也关心自己的报酬对不对得起劳动强度,Sam Altman是一个强势领导,为了快速推出产品,他让加班成了公司常态,但在超高的压力下,员工们普遍觉得补偿不够;
- 这又建立在OpenAI被持续高薪挖人的背景下,CTO和CFO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去跟员工谈话,这些员工会很坦诚的把其他公司的报价亮出来,意思就是OpenAI如果不能开出更高的价码他们就会跑路,嗯,加州是不让签竞业协议的;
- OpenAI的员工已经累计套现了12亿美元,忙他们更多的开始考虑生活品质和工作强度的平衡,一个离职的研究员说他买了一栋带游泳池的房子,但自己却根本没时间在里面游泳,⁶⁶666⁶⁶⁶⁶⁶⁶66⁶⁶⁶⁶
by @阑夕ོ #科技圈大小事
前情提要是,除了Sam Altman之外,OpenAI的创始团队几乎全员出局,最新的动作是Sam Altman开始改变OpenAI的非营利结构,把它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公司,并以1500亿美元的估值募资,然后再次引起了包括CTO在内的几个元老离职。
关于Sam Altman这个人的翻车风险也越来越大了,主要是去年内斗时他被指控的「不诚实」嫌疑总在不断的被暴露出来,比如这次传闻里还有他将得到7%的股权授予——相当于100多亿美元——但他曾在国会听证会当着所有人的面说自己不需要股份,当然这个7%的数字在今天又被否认了,就很混乱。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重点是这样的:
- Sam Altman长期脱离于技术研究,而更愿意将财务上的事项列为优先,比如在全球范围内推广AI、给公司筹钱来建数据中心等等,这让很多出于科研目的加入OpenAI的早期员工很是不满;
- 但当Sam Altman关心产品的时候,他的急于求成又给重视安全对齐的团队带去了过大的压力,比如GPT-4o的推出就是为了截胡Google的年度大会,于是只预留了9天的安全测试时间,这和CTO带领的技术部门冲突不断;
- 倒是有一个误解可被解开,就是市场上对OpenAI屡发期货的做法——搜索、语音总在预告之后被一再延迟发布——觉得是Sam Altman不靠谱,而事实上是他很想快点推出,但总会被这次离职的CTO给拦住,因为她认为技术还不够成熟;
- 总体来看,内部员工对于Sam Altman的批评还是挺温和的,并不认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觉得公司越来越注重产品供应,却忽视了底层技术的研究推进,他们认为这削弱了OpenAI的领先优势,本来应该是独一档的公司,结果现在被Anthropic和xAI追上,甚至越来越多的同事都投奔去了竞争对手;
- 去年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发起的逼宫事件并没有像明面上的发展那样得到解决,反而是隐秘动荡的开始,近一年来的所有矛盾,都始于那几天里的站队;
- 如果Sam Altman和Ilya Sutskever能够握手言和,可能会是伤害最小的结局,但是没有如果,Ilya Sutskever在被视为造反头子之后半年都没回办公室,也没发出半点声音,然后于今年5月正式辞职;
- OpenAI的高管轮番去Ilya Sutskever家里劝说,还给他带去员工想念他的成摞卡片,Ilya Sutskever也一度认真考虑是不是要回去,结果某一天他接到OpenAI的电话,通知他邀请回归的offer被取消了;
- 曾和Ilya Sutskever一起负责安全对齐工作的另一个研究员Leike去了Anthropic,他在推特上隐晦的表示「和OpenAI管理层为了什么事情更优先而争论达到了临界点,终于,安全文化和流程被光鲜闪亮的产品彻底取代了」;
- 另一名联合创始人John Schulman对于公司内的办公室政治感到不堪重负,他本来寄希望于Ilya Sutskever回来继续当同事,没想到管理层太决绝了,于是自己也走了,转投的也是Anthropic,所以说Claude今年来的大幅进步真不是没有原因的;
- Sam Altman最大的支持者、OpenAI总裁Greg Brockman也出了问题,总裁是一个看起来很牛逼、但实际上没有业务职权的一个行政title,但他很喜欢插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引起了很多人的投诉,Sam Altman被迫批准了这位忠诚盟友的长期休假,避免继续争吵不休;
- 根据Sam Altman在新一轮募资里制定的条件,如果OpenAI不能在2年时间把公司架构「正常化」,也就是不再是一家非营利机构,那么这轮投资者有权回撤资金,这相当于对赌协议了。
再补充一些「The Information」的报道吧,角度更加私人化;
- 员工不爽的原因还有加班费没发够。。。是的,在崇高到改变未来的AI大业里,顶尖的参与者们也关心自己的报酬对不对得起劳动强度,Sam Altman是一个强势领导,为了快速推出产品,他让加班成了公司常态,但在超高的压力下,员工们普遍觉得补偿不够;
- 这又建立在OpenAI被持续高薪挖人的背景下,CTO和CFO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去跟员工谈话,这些员工会很坦诚的把其他公司的报价亮出来,意思就是OpenAI如果不能开出更高的价码他们就会跑路,嗯,加州是不让签竞业协议的;
- OpenAI的员工已经累计套现了12亿美元,忙他们更多的开始考虑生活品质和工作强度的平衡,一个离职的研究员说他买了一栋带游泳池的房子,但自己却根本没时间在里面游泳,⁶⁶666⁶⁶⁶⁶⁶⁶66⁶⁶⁶⁶
by @阑夕ོ #科技圈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