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Observe 國際經濟觀察
15.2K subscribers
1.29K photos
3 videos
1.7K links
International Economy Observe,分享國際財經、科技、商業、國際時事觀察
Download Telegram
AMD Q2營收年增32%至77億優於預期74.2億,EPS $0.48 略低於預期0.49。由於出口管制影響,毛利率下滑至43%,扣除後會回到54%。

資料中心部門年增14%至32億,客戶端和遊戲部門出乎市場預料年增69%,嵌入式部門年減4%。

$AMD Q3展望營收年增27.5%至87億,優於預期的83.7億,預估毛利率在54%。

公司本季面臨了美國政府對中國出口管制的重大影響,導致MI308 AI加速器產品出現約8億美元的存貨及相關費用沖銷。這項一次性費用顯著影響了獲利表現,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執行長蘇姿丰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我們在運算和AI產品組合方面看到強勁需求,並且已做好準備在下半年實現顯著成長。」不過,她也坦承中國市場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公司的Q3指引並未包含任何MI308對中國的銷售預期。

更詳細的AMD財報與電話會議內容,有包含各部門目前的營運狀況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5821954?pr=true
半導體關稅開獎:100%。但有在美國建廠就免收

----
川普與Apple執行長Tim Cook舉行聯合記者會,宣布重大關稅政策調整以及蘋果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美國投資計畫。

#半導體關稅新政策:胡蘿蔔與棒子並用

川普在記者會上宣布了史無前例的半導體關稅政策:「我們將對晶片和半導體徵收非常高的關稅。但對蘋果這樣的公司來說,好消息是如果你在美國建設,或者已經明確承諾在美國建設,就完全不用繳費。」

他接著說明政策細節:「具體來說,我們將對晶片和半導體徵收大約100%的關稅。但只要你在美國設廠就免繳。即使你目前還在建設階段,尚未正式投產或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只要確實在建設中就沒問題。」

#嚴格執行機制
川普特別強調執行面的嚴厲性:「如果有公司聲稱在建設但實際上沒有動作,我們會秋後算帳。關稅會持續累積,我們之後會進行查核。到時候必須補繳,這是絕對的。」

川普表示:「這是一個重大宣示。我相信晶片公司都會回到美國,全部都會回來。」

#蘋果6000億美元投資承諾
面對這項關稅政策,蘋果做出了史上最大的美國投資承諾。川普宣布:「今天,蘋果宣布將在未來4年內投資6000億美元在美國。這比他們原本計畫投資的金額多了1000億美元。這是蘋果在美國以及世界任何地方所做過最大的投資。」

Tim Cook證實這項承諾:「川普總統分享了一些關於戰爭的友善話語,但他也要求我們思考還能承諾做更多什麼。川普總統,我們非常認真地接受了這個挑戰。我很自豪地說,今天我們承諾額外投資1000億美元給美國,使我們未來4年在美國的總投資達到6000億美元。」
情勒鳥 Duolingo 沒有被像是ChatGPT這類的 AI 給顛覆,反而受惠於 AI 營收和獲利都在超預期上升?

$DUOL Q2 營收年增41%達2.523億美元,DAU年增40%至4770萬,月活躍用戶(MAU)則年增24%至1.283億人。
Total Bookings 年增41%至2.68億。受惠於訂閱業務超預期表現,公司上調全年營收指引至10.1-10.2億美元,股價盤後暴漲15%。

Duolingo上調了全年業績指引。公司預期2025全年總bookings年增32%,營收年增36%。調整後EBITDA margin指引中位數提升至28.75%,較去年提升約310個基點。
「我們在Q2看到AI成本顯著下降,主要來自較低的API呼叫和token成本。這個趨勢預期將持續,並反映在我們的全年指引中。」

財報電話會議蠻有趣的,提到他們如何設計產品增加用戶活躍程度以及訂閱轉換率,此外還提到了他們AI工作策略反而對他們的行銷造成了負面影響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5918463?pr=true
辣個男人也太帥了,真的把遊戲創投搞起來

「若能讓遊戲行業變成畢業生趨之若鶩的地方,充滿活水和希望,那就太好了。」

股癌 Gooaye 這張照片選的真好

而且動作很快,已經開始投了

「肖楠資本由知名 podcast 製作人謝孟恭(股癌)發起,以發掘與扶持具有全球潛力的台灣原創遊戲開發團隊為核心理念,並已於近日與首波四筆投資案簽署投資協議,包括三家遊戲開發公司與一款原創遊戲專案」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39254-zeczec-goodaye-venture
Nvidia的親兒子AI算力供應商 CoreWeave Q2營收年增207%至12億美元,遠超預期的10.8億,調整後營業利潤達2億,營業利潤率16%。

CapEx達29億季增超過10億,反映激進擴張策略。Backlog年增86%到301億美元,包括與OpenAI的40億擴張合約。提供強勁營收可見度

Q3營收預期126-130億,調整後營業利潤1.6-1.9億。全年營收指引上調至515-535億,從原先490-510億上調25億,CapEx維持200-230億。

CoreWeave目前擁有470MW活躍電力capacity,目標年底達900MW以上。過去8週與兩大超大規模客戶簽署擴張合約,客戶從AI實驗室擴展至金融、媒體(Moon Valley AI影片生成)等各行業。

CEO Mike Entrata強調市場仍處結構性供不應求,主要瓶頸在電力取得而非GPU本身。「推論是AI的貨幣化」,公司正看到更多推論工作負載,特別是思維鏈推理需求大增。

CEO說「這是結構性供給受限市場,需求遠超供給。我們正建構世界最大最精密的AI雲端平台之一,垂直整合將讓我們擴張更快更有效率。」
鴻海Q2營收年增16%至1.79兆元,創歷年同期新高,雲端網路產品佔比首度超越消費智慧產品。

🤖 AI伺服器:Q2年增超過60%,Q3預期年增170%! 全年AI伺服器營收突破兆元規模

🚀 Q3整體營運相較Q2及去年同期顯著成長,AI產業革命是結構性長期趨勢,資本支出延續至2026年

🚗 EV事業:量產時代來臨
正式與三菱汽車簽約,2026年進軍澳紐市場

「在與三菱汽車簽訂正式合約之後,也有非常多的日本車廠表達對鴻海電動車的車款以及我們CDMS(車輛設計製造服務)商業模式的興趣。」

🔋 高雄電池廠已量產,目標單月產能2萬5000顆

📱 消費電子:穩健發展Q3新產品準備中,季增表現強勁
手機、遊戲機、電視機出貨數量保持穩定
⚠️ 受匯率影響,營收略受壓力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6466943?pr=true
Druckenmiller 在Q2關稅崩跌時,也開啟了買買買模式。但沒有去抄底之前說賣太早的 Nvidia ,而是加倉了27%的 $TSM 台積電,之前曾經是主要持倉的COHR,繼上季減倉20%後這季再減48%。並且減倉了一半的酷澎 $CPNG

Q2還買了很多新的股票。包含微軟還有比較少人在關注的 $ENTG。並且繼續加倉64% $INSM 這家專注罕病和嚴重疾病的生物製藥公司,成為前三大持股。

更多13F的追蹤可以看這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6608357?pr=true
知名的電腦硬體Youtuber Gamers Nexus 拍了個三個多小時的GPU黑市調查大長片,講包含台灣、香港、新加坡、深圳的 Nvidia GPU 走私產業鏈,看大家怎麼鑽美國科技管制的漏洞,這個生意的上下游關係和模式,還有Nvidia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蠻有趣的 https://youtu.be/1H3xQaf7BFI?si=JDyZQv8ra1NPTdhY
小米集團Q2營收創新高至1160億人民幣年增30%,淨利潤年增75.4%至108億,毛利率22.5%。

#電動車EV業務 爆發性成長,Q2交付81,302台年增197.7%,營收206億年增230.3%。毛利率飆至26.4%,已超越BMW、賓士等豪華車廠。

平均售價持續攀升至25.36萬元(含稅28.7萬),盧偉冰強調「已正式進入高端車陣營,與BBA在中國30萬元左右的平均售價相當」。累計交付已突破30萬台,7月單月交付超3萬台,全年35萬台目標在望。

6月發布YU7 SUV系列18小時獲得24萬預訂單,經營虧損大幅收窄至3億,下半年有望實現單季盈利。

#手機業務 在中國大陸首次登頂市占率第一,全球穩居前三。高端化策略奏效,3000元以上手機銷量占比達27.6%年增5.5個百分點。盧偉冰宣示瞄準「2億俱樂部」,未來3-5年要與三星、蘋果形成三足鼎立。

#IoT生態 快速擴張,智慧大家電營收年增66.2%創新高,空調出貨超540萬台增60%+。面對家電業激烈價格戰,盧偉冰強調「小米堅決不打價格戰、不參與內卷」,成為線上市場前十品牌中唯一量價齊升者。冰箱出貨超79萬台年增25%+,洗衣機出貨超60萬台年增45%+。

2025年定調為大家電出海元年。海外策略鎖定中高端路線,「全面對標大金、三星、LG等日韓品牌」

戰略布局持續推進:2027年小米汽車將正式進軍歐洲市場,未來5年計劃海外開設1萬家小米之家,帶動手機、家電、汽車業務全面出海。「人車家」生態協同效應正逐步顯現。

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對全年營收成長30%以上充滿信心」。
號稱引發AI股市場大跌的MIT報告到底說了什麼?95%的企業投資AI工具後的ROI是0?

其實裡面有蠻多有趣和合理的發現,而且跌最多的 Palantir 反而是這份報告裡提到可能是相對最有效的企業

#企業GenAI應用的五大迷思
在深入分析企業AI實施失敗的原因之前,MIT研究團隊先破解了市場上普遍存在的五個重大迷思:

迷思一:#AI將在未來幾年取代大部分工作
現實: 研究發現GenAI導致的裁員極為有限,且僅發生在已受AI顯著影響的行業。高階主管對未來3-5年招聘水準並無共識。

迷思二:#生成式AI正在轉變商業模式
現實: 採用率雖高,但轉型極為罕見。只有5%企業將AI工具大規模整合到工作流程中,9個行業中有7個沒有出現真正的結構性變化。

迷思三: #企業在採用新技術方面動作緩慢
現實: 企業對採用AI極度積極,90%已認真探索購買AI解決方案的可能性。

迷思四: #阻礙AI發展的最大因素是模型品質、法律、資料或風險問題
現實: 真正的阻礙在於大多數AI工具不會學習,且無法良好整合到工作流程中。

迷思五: #最優秀的企業都在建造自己的工具
現實: 內部開發的失敗率是外部採購的兩倍。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6895538?pr=true
美國將尖端半導體供應武器化,中國則將精煉稀土武器化斷供,美國想要重回美國製造,擺脫稀土供應鏈9成被中國廠商卡死,也要用國家力量來支撐本土化的供應鏈

而除了MP Materials 這家西半球最大稀土生產商與美國國防部和蘋果緊密合作外,還有另一家受惠的公司,他除了是美國本土最大的鈾生產商,也在稀土產業戰略突破

https://vocus.cc/article/68b41532fd89780001967df0

Patreon版本:https://www.patreon.com/posts/zhong-fan-mei-bi-137770527
生成式AI到底會不會衝擊就業,最新的哈佛研究用Linkedin的大數據分析,研究發現非常有趣。你還沒感受到AI實際對就業的衝擊,很可能是普及度還沒拉起來。

研究主要的發現:
目前只有3.7%的公司導入生成式AI,AI企業高度集中於知識密集型產業,其中資訊業占36%,專業服務業占25%,兩者合計超過六成。地理位置則以加州(21%)為首

導入AI的企業不是在裁員,而是減少資淺初階員工的招聘,同時加快資深專業的人士的晉升。

受到衝擊最嚴重的是零售業初階員工,較對照組下降約40%。AI工具能高效處理例行性客服、庫存管理、訂單處理等核心業務,直接替代大量基層人力。資訊與金融業:資淺員工招聘均下降約20%

醫療保健業受衝擊最小,資淺員工招聘僅下降10%,同時資深員工招聘大幅上升25%。需要更多人際互動與專業判斷的產業,AI的替代效應較有限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7840382?pr=true&cr=true
ASIC AI 龍頭博通Broadcom的AI營收年增63%到52億,公司還獲得了XPU第四家大型客戶100億美元的訂單,積壓訂單來到了1100億,提高了2026的展望。

博通專注於七家開發前沿LLM的大型客戶,目前四家已成為正式客戶。(Google, Meta, Bytedance, OpenAI?)
CEO Hock Tan強調,隨著客戶逐步朝向運算自主發展,博通在這些大型客戶中的市占率將持續提升。

Q4財測顯示總營收預期達174億美元,年增24%。其中AI半導體營收預期62億美元,年增66%;基礎設施軟體營收預期67億美元,年增15%。

更多詳細內容看這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bo-tong-aiying-138163259
SpaceX出了85億現金和85億SpaceX股票收購了EchoStar的無線頻譜(AWS-4 和 H 頻段頻譜許可證)

現在SATS正式變成SpaceX概念股

AWS-4 頻段(也稱為 2 GHz 頻段)用於承載地面移動傳輸以及衛星與地面基礎設施之間的通訊。此次頻譜收購將使其能夠更獨立地提供自己的直接面向設備的服務。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9-08/starlink-is-said-in-advanced-talks-to-acquire-echostar-spectrum?srnd=homepage-asia
好消息是,老馬說他五月之後就沒去華盛頓了,被問到對於這段DC的經驗反思時,他說政府基本上沒救了,國債利息超越戰爭部支出,如果AI和機器人不能解決這問題「我們就完蛋了」。

所以整個在All In Summit的訪談大都在聊技術,從機器人、火箭和Starlink,xAI和Grok等議題。

當然不免俗地會問Musk時間表
他覺得一但年產100萬台機器人,成本就能下降到2萬美金(其中大部分成本是AI晶片)

明年可商業運行重複使用的Starship可回收大型火箭,要能有直連高頻寬衛星網路的手機需要兩年。

明年AI就會在任何事超越任何單一人類,2030超越所有人類總和。

他其實還有個遠大的設想,覺得在30年內可以讓火星到達自給自足的貨運量。(這個應該是真的頗樂觀)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8568565?pr=true&cr=true
各位觀眾,週五的Tesla大漲是老馬自己拉的,是Musk自2020年後首次自掏腰包買進自家股票,均價389買了256萬股,價值約10億

CEO自己搶籌碼,要先送空軍上火星了
Fed如預期降息1碼,督軍的川普人馬Miran獨排眾議支持年內降息5碼
---
#從通膨擔憂轉向就業危機
美國Fed將利率降25個基點。這是Fed今年開年以來九個月內首次決定降息,標誌著貨幣政策立場的重大轉變。

此次降息的主要驅動力並非傳統的通膨考量,而是來自於就業市場的疲軟跡象,顯示Fed政策重心正在發生歷史性轉變。

#就業市場全面走弱,Fed主席首度示警
Fed主席鮑威爾在記者會上明確指出,經過修訂的就業數據意味著勞動力市場不再那麼穩固。失業率雖然仍處於相對低位的4.3%,但已經上升,就業人口增幅明顯放緩。

最新數據顯示,最近三個月新增非農就業大幅放緩,平均每月僅增加2.9萬個職位,遠低於維持就業穩定所需的「均衡水平」。鮑威爾形容當前狀況為「奇怪的平衡」,指出這是供需都明顯下滑造成的平衡,且需求下降得更多。

#AI衝擊勞動市場初現端倪
在記者會問答中,鮑威爾首次提及AI可能是招聘放緩的原因之一。他表示:「我們確實開始看到了一些影響,特別是在剛畢業的年輕人身上。

#關稅通膨壓力減緩,企業吸收成本
鮑威爾詳細討論了關稅對通膨的影響,表示關稅通膨的傳導機制已經放緩,影響力度更小。根據Fed分析,關稅對核心PCE通膨數據造成0.3-0.4個百分點的貢獻,但關稅傳導到消費者端的價格影響仍然非常有限。

目前大部分關稅成本都由出口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中間企業承擔,這些企業表示未來會傳導成本,但目前還沒有實際行動。

#點陣圖顯示官員分歧明顯,川普人馬主張激進降息
最新公布的點陣圖顯示,19名聯儲官員對未來利率路徑存在明顯分歧。九人預計今年還會有兩次降息,六人預計年內不會再降息,還有一人預計今年會降息五次(即年內合計降息150個基點)。這名主張激進降息的官員是川普提名的新理事米蘭(Stephen Miran)

#風險管理式降息,政策路徑充滿不確定性
鮑威爾將此次降息定義為「風險管理類型的降息」,強調這不是基於經濟嚴重惡化的預期,而是基於風險平衡的變化。他表示雖然風險還沒完全平衡,但正朝平衡方向靠近。

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這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guan-shui-tong-0-139145387
老黃最新的BG2訪問講了很多有趣的內容,從投資OpenAI,到AI泡沫、ASIC經濟性還有中美科技戰,而且他的形象管理越走越潮了,戴了個大紅框眼鏡。

這個訪問他直接開嗆,覺得中國鷹派是個恥辱徽章而不該感到驕傲

「雖然他們想要對我們國家最有利的,我們都想要對我們國家最有利的,但摧毀那個美國夢的管道,不是愛國的。他們認為他們在為我們國家做正確的事,但這不是愛國的,一點也不是。」

Jensen表達了對美國實力的信心:「我們需要繼續成為我們偉大的國家,擁有偉大國家的信心。擁有偉大國家的信心,有人想與我們競爭,擁有『放馬過來』的態度。

因為我相信我們的人民,我相信這裡的人民,我相信我們的文化,我相信我們的國家,我相信我們的制度。放馬過來。」

老黃其實很有理由強調中國早就追上了,因為他更有理由賣更先進的晶片到中國,搶佔更多市場。其實整個訪問還有很多很重要的內容,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這篇整理,或是看原始的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9789891?pr=true
OpenAI真的蠻WTF,Nvidia投資完又跑去跟AMD合作,然後又是個數年數百億的AI晶片協議

然後AMD還給了OpenAI 10%的股票期權?

整個AI資金永動機越來越複雜了

-----

AMD 與 OpenAI 宣布戰略合作,將部署 6 GW的 AMD GPU

AMD (NASDAQ: AMD) 與 OpenAI 今日宣布達成一項 6 GW (gigawatt) 的協議,將採用多個世代的 AMD Instinct GPU,為 OpenAI 的下一代 AI 基礎設施提供強大運算能力。首批 1 GW採用 AMD Instinct MI450 GPU 的部署,預計於 2026 年下半年開始。

根據這項最終協議,OpenAI 將與 AMD 合作,將其視為核心戰略運算夥伴,共同推動 AMD 技術的大規模部署,此合作將從 AMD Instinct MI450 系列與機櫃級 AI 解決方案開始,並延伸至未來世代的產品。

作為協議的一部分,為進一步使戰略利益保持一致,AMD 已向 OpenAI 發行一份認股權證,可認購至多 1.6 億股的 AMD 普通股,其行權條件與特定里程碑的達成掛鉤。

第一批認股權證將在首批 1 GW部署完成後生效,後續批次則隨著採購規模擴大至 6 GW而逐步生效。

權證的生效條件還與 AMD 達到特定的股價目標,以及 OpenAI 達成實現 AMD 大規模部署所需的技術和商業里程碑相關。
https://openai.com/index/openai-amd-strategic-partnership/
Sam Altman最近密集接受訪問,討論他們現在在風口浪尖上的投資,包含Ben Thompson和 A16Z的訪談,綜合起來能看出他們還有更多大招還沒放完。

https://patreon.com/posts/140807132?pr=true

#誰來付這筆AI基建GPU天價帳單

Sam預期這些成本最終會由OpenAI的營收來支付。但問題是,營收還沒進來之前,這些合作夥伴的公司要先投入巨資建設。這就需要借錢,而且是借很多很多錢。

OpenAI不只是說「我保證會跟你買」這麼簡單。他們還要幫這些公司找錢。「我們正在制定計劃,幫助這些公司在營收到來之前獲得所需的融資。我們有一些有趣的想法。」

簡單說,OpenAI就像是在對銀行說:「這些公司要借錢蓋廠房、買設備,我保證他們生產的東西我全買,所以你們可以放心借錢給他們。」OpenAI等於是在當保證人,幫合作夥伴降低借貸成本。

#晶片大戰的微妙平衡
最近OpenAI宣布與AMD合作,這件事挺有意思的。因為OpenAI一直以來都是Nvidia的大客戶,現在卻也跟Nvidia的競爭對手AMD合作。有人開玩笑問,Nvidia的執行長Jensen Huang知道自己間接投資了競爭對手嗎?Sam笑著說,「我不知道。」

但更深層的問題是,Nvidia和AMD的晶片其實都是由台積電(TSMC)代工生產的。這就像兩家餐廳都跟同一個農場買菜,農場產能不夠的話,兩家都會受影響。

Sam對此的回應很直接,「 #我希望TSMC趕快增加產能就好。」

OpenAI也跟Samsung和SK hynix合作,這兩家是做記憶體的。為什麼記憶體很重要?因為AI運算就像人腦思考,需要大量的「工作記憶」。晶片的運算速度再快,如果記憶體不夠,整個系統還是會卡住。記憶體現在已經成為製造AI晶片最大的瓶頸之一。

#一張還沒完全攤開的拼圖
面對外界的疑問,Sam要求大家給他們幾個月時間。「一切都會說得通,我們能夠談論整體計劃。我們沒有看起來那麼瘋狂,是有計劃的。」

這暗示OpenAI手上還有一些牌沒打出來。從晶片製造到記憶體供應,各個環節怎麼串連,可能還有更多合作案即將公布。

#電力才是終極挑戰
最後還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電夠用嗎?

這不是開玩笑。AI資料中心耗電量驚人,一個大型AI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可以相當於一個小城市。如果全世界都開始大規模使用AI,電力需求會暴增。

Sam保持了他一貫的作風,「請給我幾個月的寬限期。我保證會把整件事串連起來。」這個回答暗示OpenAI可能還有一系列關於能源和電力的交易即將宣布。